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赵心浩 摄

    4月18日,自然资源部召开4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以下为文字实录:

    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夏俊:各位媒体朋友们上午好!我是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夏俊,欢迎大家参加自然资源部4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今天的发布会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介绍一季度自然资源要素保障相关情况,二是介绍2025年世界地球日活动有关情况。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是:科技发展司司长冯文利,我们将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下面,我首先介绍一季度用地用林用草用海保障、不动产登记、新立采矿权、测绘地理信息产业、林草产业等自然资源要素保障相关情况。

    一是用地用林用草用海保障方面。今年3月,部印发了《自然资源部关于2025年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通知》,统筹安排全年600万亩用地计划,优化计划配置方式,增强要素配置的精准性和利用效率。坚持统筹各类要素供给,落实“项目跟着规划走、要素跟着项目走”,依托规划“一张图”协调解决空间矛盾冲突,加快推进用地用林用草用海要素保障协调联动。坚持重大项目用地应保尽保,对国家重大项目和符合要求的省级政府重大项目用地,统一配置国家指标,同时优化基础指标安排,支持高质量发展。坚持统筹存量与增量,分省建立存量用地与增量用地表,实施“一地方一清单”,指导各地按照综合供地要求加强供地管理,推动先用存量后用增量,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2025年1季度,全国批准建设用地预审项目3222个,拟用地总面积59885.07公顷(89.83万亩);与2024年同期相比,全国预审项目个数增加1.61%,拟用地总面积增加43.90%。自然资源部本级批准建设用地预审项目112个,拟用地总面积26643.09公顷(39.96万亩);与2024年同期相比,部级预审项目个数增加67个,用地总面积增加199.78%。2025年1季度,全国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批准面积71861.34公顷(107.79万亩),同比增加1.06%;其中,国务院批准项目152个、同比增加50.50%,批准用地面积26016.35公顷(39.02万亩)、同比增加6.82%。部批准建设项目先行用地36个、同比增加5.88%,批准用地面积1980.20公顷(2.97万亩)、同比减少22.50%。 

    加快推进用地用林用草用海联动审批,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联合推广江苏省、山东省临沂市等地典型经验做法,通过举办现场交流会等方式,指导各地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联合水利部印发做好淤地坝建设占用林草地有关工作的通知,通过保障林地定额、优化林草手续办理、强化部门间协调监管等措施积极推动淤地坝项目高效落地。2025年1季度,指导全国各省级林草主管部门办理完成能源、交通、水利重点项目涉林11项、涉草110项、涉封禁保护区项目1项、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10项,使用林地528.4174公顷,使用草原面积2740.71公顷。有力保障天津市永定河泛区、内蒙古美岱抽水蓄能、广东台山核电等项目推动。

    2025年1季度,全国新增批准用海项目776个,用海面积107.1万亩,其中全国批准涉及利用“未批已填”区域的项目用海共56个,面积约7099.6亩。

     二是不动产登记方面。2025年1季度,全国办理不动产登记业务2014.1万件,颁发不动产权证书1177.5万本、证明574.7万本。办理新建商品房转移登记238.7万件,同比减少12.1%;办理存量商品房转移登记164.6万件,同比增长34.7%。全国8500多个新建项目实施“交地、交房即交证”改革,惠及170多万企业群众。各地积极推进不动产“带押过户”改革,新办理带押过户业务7.1万件,涉及带押金额716.9亿元。 

    三是新立采矿权方面。2025年1季度,全国新立采矿权202个,采矿许可证证载生产规模(拟建设规模)1.98亿吨/年。至1季度末,全国证载生产规模共计213.49亿吨/年,相比2024年底增加1.1%。

    四是测绘地理信息产业方面。2025年1季度,测绘地理信息数据需求旺盛,公共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天地图)新增应用系统3.4万个;新增注册用户6.3万个,同比增长137%。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发布测绘成果目录36.17万条,同比增长58%。重点监测的11家地理信息企业提供位置服务次数日均达1.4万亿次,同比增长43%。  

    五是林草产业方面。2025年1季度,全国木材产量2517.41万立方米,同比增长8.08%,竹材(大径竹)产量4.25亿根,同比减少11.88%;经济林产品产量1725.14万吨,同比增长23.1%。林草产值速报显示,2025年1季度,全国林草产业产值达1.69万亿元,同比增长8.95%。其中,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为0.46万亿元、0.76万亿元和0.47万亿元,同比增长9.14%、5.02%和15.72%。 

    今年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活动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世界地球日当天,我部将在重庆市举办“从山顶到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宣传推介活动,欢迎大家积极参加。下面请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冯文利司长介绍宣传推介活动的相关情况。

    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司长冯文利:谢谢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大家好!首先我谨代表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对大家长期以来关心与支持自然资源科技事业表示衷心感谢!

    党的二十大作出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部署。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领域。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多次对自然资源科技创新作出重要批示:2016年的“科技三会”上指出“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2022年在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的回信中强调“要加强科技攻关”;2024年还就南极秦岭站建成投入使用、“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分别致贺信,在2024年全国科技大会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指引我们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加强科技创新,勇攀科学高峰。

    自然资源系统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等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紧紧抓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实施以深地探测、深海极地探测、深空对地观测“三深”为引领,以耕地保护与国土空间治理、地质找矿与灾害防治、海洋科技创新、生态保护修复、调查监测与时空信息“五系协同”的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战略。从自然资源卫星体系建设到“松科二井”深地探索,从珠峰测量到“蛟龙”号载人深潜,自然资源科技“上天入地”“登峰下海”,立足融合、汇聚合力,形成了“从山顶到海洋”的创新发展格局,为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塑造新优势、培育新动能。

    本次活动以4.22世界地球日为契机,聚焦近年来“从山顶到海洋”自然资源各领域取得的典型科技创新成果,用科普的形式加强对科技创新成果的宣传推介,激励新时代自然资源工作者进一步弘扬科技创新优良传统,用科技的力量守护绿水青山,用创新的智慧描绘美丽中国,共同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篇章。

    谢谢大家!

    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夏俊:下面,请各位记者提问,大家提问前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单位。

    人民日报记者:请简要介绍“从山顶到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宣传推介主要内容及系列活动的安排,在重庆市举办首站推介活动的有关考虑。

    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司长冯文利:按照《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5年自然资源科普有关活动的通知》要求,科技创新成果推介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科技强国总目标”,主要介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等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资源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向公众展示自然资源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第二部分是“三深引领 开拓新局”,主要介绍自然资源系统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深地、深海、极地、深空领域等取得的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创新成果,如“松科二井”、“梦想”号大洋钻探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中国南极秦岭站、雪龙2极地考察船、陆海卫星等模型。第三部分是“五系协同 共筑华章”,主要展示科技创新服务“两统一”职责,对耕地保护与国土空间治理、地质找矿与灾害防治、海洋科技创新、生态保护修复、调查监测与时空信息“五系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及对自然资源主责主业的引领、支撑、服务作用。第四部分是“六维支撑 强基固本”,主要展示以科技创新政策为基础,科技创新项目、人才、平台、标准、科普、国际合作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

    关于系列推介活动的组织,在时间地点安排上,将结合4.22世界地球日、6.25全国土地日、8.29全国测绘法宣传日陆续在重庆市、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广东省珠海市等地开展,每一个地方持续两个月左右。在内容与特色安排上,三地推介活动均展示了从自然资源卫星体系建设到“松科二井”,从珠峰测量到“蛟龙”号载人深潜取得的最新成果,体现了自然资源科技“上天入地”“登峰下海”“从山顶到海洋”的发展新格局。同时,会结合地域特点,融入一些地方元素。活动形式的安排主要以科普展览为基础,同步组织开展科普进校园、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专题科普讲座等系列活动。希望此次活动的举办能够成为地方“文化新地标”。选择在重庆市举办首站推介活动,一方面,重庆市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工作基础。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立足“两统一”核心职责,做优做强平台、人才、项目、标准等创新要素供给,全力推进国土空间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耕地保护与生态修复、测绘地理信息等技术体系建设,推动形成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齐飞”的良好局面,在重点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如重庆市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设、实景三维中国(重庆)建设等成效突出、走在全国前列;古生物研究取得世界级突破,重庆云阳发现世界最大侏罗纪单体恐龙化石墙,重庆秀山“从鱼到人”2项探源研究成果作为封面论文在《Nature》同期发表。另一方面,在重庆市举办首站推介活动可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重庆市是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是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支点和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在重庆市作为首站开启“从山顶到海洋”科技成果推介宣传活动能够辐射西部地区,展示“十四五”期间自然资源系统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普及自然资源科学知识,弘扬自然资源科技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提升社会各界关注、支持和参与自然资源工作的热情。

    谢谢大家!

    自然资源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夏俊:感谢各位媒体朋友对自然资源工作的大力支持!今天的例行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记者朋友如果还有其它的问题,请会后联系我们的新闻宣传处进行咨询。谢谢大家!

    自然资源部4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南地区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公室发布西南地区“十二五”地质调查进展与成果通报,全面细致阐述了西南地区“十二五”期间在能源资源战略调查与评价、重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重要经济区及扶贫区地质环境和灾害地质调查、地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和成果。

    据悉,这是西南地区首次发布五年计划成果。该成果通报是西南地区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公室贯彻落实局党组对大区项目办三项对接要求,主动服务中央和地方矿政、所在大区业务管理需求的重要举措和具体载体,其不仅客观、全面总结了“十二五”的成果,也为“十三五”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通报显示,“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在西南地区累计投入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专项资金约375657万元,能源资源战略调查投入占比18.47%,重要成矿区带基础公益性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投入占比66.74%;生态环境和灾害调查投入占比3.92%;乌蒙山扶贫攻坚综合地质调查占比7.06%;西南地区青藏高原关键地质问题、华南扬子古大陆演化及特提斯-青藏高原科技长廊构造背景等专题调查研究占比3.63%,地调局直属单位和地方数十家地勘队伍约2.93万人次参与了有关地质调查工作。在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努力下,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有利地支撑了国家及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是能源资源战略调查与评价工作取得了新进展与新突破。在青藏高原油气资源战略调查方面进一步明确了羌塘盆地有大凹大隆的构造格局,有雄厚的物质基础,具有形成大型油气田的潜力,圈定了半岛湖等7个有利区块。在四川盆地荣昌-永川通过永页1井的钻探,探求页岩气资源量1237.34亿立方;在威远-长宁页岩气田,探明页岩气地质储量1635.42亿方,在涪陵气田初步探明页岩气地质储量3805.98亿方,进一步实现了四川盆地龙马溪组深层页岩气商业勘探找矿的重大突破。在贵州遵义实施的安页1井,首次在志留系石牛栏组灰岩中探获高产天然气流,实现了武陵山复杂构造区海相领域天然气调查的重大突破。

    二是重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取得了重要成果。

    “西南三江成矿带”中南段“十二五”期间,共圈定1:5万各类物化探综合异常1046处,进一步圈定找矿靶区221处,并在具有较好找矿信息的基础上,在铜、铅锌、金、铁等矿产勘查与找矿突破工作中取得重大进展和成果,对进一步打造西南三江成矿带千万吨级滇西北铜钼多金属资源基地、千万吨级滇西南铅锌多金属资源基地、川西银铅锌大型资源基地、千吨级哀牢山金资源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川滇黔相邻区”(环上扬子成矿带)“十二五”期间,共圈定各类重力异常43处、磁异常453处、激电异常123处、化探综合异常706处,经检查新发现矿(化)点63个、圈定找矿靶区202个。并在铁、锰、铝土矿、铅锌、金、锂等矿产勘查与找矿工作中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对进一步打造川西地区百万吨级锂新能源资源基地、攀西地区百亿吨级钒钛磁铁矿资源基地、渝南-黔北地区亿吨级铝土矿资源开发基地、秀山-铜仁地区亿吨级锰矿资源基地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南盘江-右江成矿区”(不含中南广西地区)“十二五”期间,新发现和圈定的找矿靶区10处,新发现矿(化)点19处,并在金、铝土矿、钨锡铅锌多金属矿等矿产勘查与找矿工作中取得重要进展和突破,对进一步打造黔西南地区千吨级“卡林型”金矿资源基地和滇东南地区千万吨级的“钨锡铅锌”多金属资源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冈底斯成矿带”“十二五”期间,共圈定1:5万各类物化探综合异常645处,进一步圈定找矿靶区120处,提交新发现矿产地22处,其中铜钼矿产地10处、铅锌矿产地8处、金矿产地2处,铁矿产地2处,并在具有较好找矿信息的基础上,在铜钼、铅锌、金、铬铁矿等矿产勘查与找矿突破工作中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果,对进一步打造西南冈底斯成矿带藏中地区5千万吨级铜铅锌多金属大型资源基地、藏南地区千万吨级的铅锌锑金多金属及铬铁矿大型资源开发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十二五”期间,共圈定1:5万各类物化探综合异常162处,进一步圈定找矿靶区20处,提交新发现矿产地12处,其中大型-超大型矿床5处,中型矿床3处,小型矿床1处。并在铜金、铜多金属矿等矿产勘查与找矿突破工作中取得重要进展和成果,对进一步打造西南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藏北地区千万吨级铜矿大型资源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重要经济区及扶贫区地质环境和灾害地质调查取得新进展。在成渝经济区的成都城市群、川南城市群和重庆都市经济圈进一步建立了地质环境信息系统,为成渝经济区国土主体功能区划、城市群规划与建设、地质环境管理等提供地质环境基础保障;在乌蒙山岩溶缺水地区水文地质找水工作进一步解决了21万人、18.4万头大牲畜、2.05万亩农田的用水问题;在乌蒙山普格县、金阳县、彝良县、盐津县、大关县典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及大渡河流域、地震灾区进一步建立了地质灾害监测防控体系;完成了西藏地区48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发现地灾隐患点近万处,在防御地质灾害、服务民生和重大工程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地质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系统建立了青藏高原区域构造-地层格架,编制出版了全新的青藏高原及邻区1:150万地质-资源-环境系列图件;创新性发展了青藏特提斯“多岛弧盆系”构造观,建立了青藏高原构造演化新模式,丰富和发展了板块构造理论;提出了青藏高原“陆缘增生成矿论”和“大陆碰撞成矿论”的新认识;三叠纪罗平生物群取得了许多重要新发现和新进展。

     

    西南地区发布“十二五”地质调查成果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