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浙江飞云江流域地质灾害调查项目为探索东南沿海广泛发育的残坡积土滑坡的失稳机制,设计了原位足尺试验。项目组经过一个月的选点、勘查与准备工作,2017年11月15日,飞云江流域残坡积土滑坡失稳机制模拟试验正式启动。

    该试验场位于文成县黄坦镇富岙村,属于浙东南沿海低山丘陵区,斜坡前缘高程322米,后缘高程338米,落差16米。由于人工开挖,前缘存在5米的临空面,整体地形上缓下陡。坡体右侧存在一失稳斜坡,地形上呈明显的负地形,场地上部约3米厚为残积土层,3米到13米为全风化层,未见底。试验场斜坡后缘存在两条拉裂缝,延伸到斜坡右侧已经失稳的滑坡后壁,宽约10cm,深度可达1.5米。斜坡前缘临空面上部在自然干湿循环条件及重力作用下大量拉张的微裂隙发育。

    该试验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与中国地质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等高校约20余人共同参与,场地上安装便携式人工降雨模拟器,模拟不同工况下降雨情形;滑坡体上安装有测斜仪、土壤水分监测仪等进行实时监测;滑坡后缘利用高密度电法进行跟踪测量;后期利用地质雷达进行滑坡探测。

    通过本次试验,将获得研究区残坡积土边坡水文响应及变形破坏特征,以及降雨条件下滑坡启动破坏机制,进一步指导台风期诱发滑坡的早期识别及预警预报研究。

    探索残坡积土滑坡失稳机制的原位足尺试验启动

    为进一步推动中英城市地下空间与地质灾害合作,落实2016年度中国地质调查局与西安市政府签署的共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合作协议中的要求,6月9-11日,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国土资源部黄土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水资源与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兰州大学,在西安召开了中英城市地下空间调查、评价、开发利用与地质灾害防治研讨会。

    会议邀请了兰州大学孟兴民教授、英国地质调查局Tom AneDijkstra教授、ColmJarLath Jordan教授、Stephanie Helen Bricker博士,英国朴茨茅斯大学Andrew David Gibson博士分别做了题为兰州地区地质灾害及城市地质环境条件、丝绸之路西安-兰州段地质景观演化与不稳定性,基于遥感技术的多尺度地质景观监测,基于地貌演化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估,城市地下空间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报告,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国土资源部黄土地质灾害重点实验室等也就黄土的水敏性及其破坏机制,基于无干扰技术的城市地热开发计划,西安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适宜性评价-负面清单法,地面沉降、地裂缝及其风险管理,断陷盆地三维地质结构建模与地下空间资源评价等内容做了技术报告。双方在听取报告基础上,针对感兴趣内容进行了提问交流,并探讨了双方下一步合作方向。会后,双方赴白鹿塬段家坡典型黄土剖面以及西安外事学院地裂缝现场进行了野外联合考察。

    此次会议通过报告交流、联合考察、座谈研讨等方式,使双方商定明确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黄土水敏性、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地质适宜性评价、西安地裂缝地面沉降、地下空间开发三维建模等6个方面的合作内容,并拟定了初步合作协议。会议为推动双方的进一步合作迈出了关键一步,有助于提升大西安城市地质三维建模水平和创新地下空间利用模式,能够更好的服务2017年度局水环部的重中之重-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地质适宜性评价试点成果工作,加快团队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西安地调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工程所属项目人员、西北有色地质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等单位的相关技术人员约40人参会。

     

    中英城市地下空间调查评价开发利用与地质灾害防治研...

       《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专著,最近已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本著是一部偏重于阐述理论思维方法及其应用的专著。她既是著者20余年来广泛参与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活动的经验总结,也是从事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地质论证、防治工程设计、跟踪指导施工和工程治理效果检验研究的心得。在指导思想上,通过追求现场“原型观测”、“原型试验”和“原型研究”乃至“原型设计”,走向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力图体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从特殊个性到一般共性,又从基本原理回归到特殊案例应用的技术路线。
        本书包括上下两篇,初步建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学及其应用的基本理论方法体系。
        上篇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体系,包括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属性、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变化、地质灾害的调查与勘查评价、监测预警、防治工程论证与设计、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和防灾减灾公共管理等。在理论上提出了地质灾害区域评价研究的“发育度”、“潜势度”、“危险度”和“危害度”等新概念及其分析评价方法;把采矿工程活动引发的山体开裂、崩塌和滑坡等划分为顺倾(向)型、反倾(向)型和斜倾(向)型,并分别建立了其数学力学模型;提出了地质灾害隐式统计(临界降雨量)、显式统计和动力模式区域预警原理,隐式统计和显式统计方法是2003年以来基于气象因素的全国地质灾害区域预警预报服务(CCTV-1)和多个省(自治区)开展类似工作的理论依据;介绍了中国第一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区——四川雅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区;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方案论证的地质观与工程观及其工作原则和防治工程设计遵循的基本理念;总结了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响应的工作步骤和应急处置的技术路线,概括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的“六个自我”原则和综合防灾减灾公共管理思路等。
        下篇针对国家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开展了范例研究。自1993年以来,提出了链子崖危岩体具有南北强拉裂、东西弱拉裂和平面反时针转动的三维开裂变形破坏机制;创建了防治工程方案比选的目标函数方法,并成功的进行了链子崖危岩体地下采空区防治工程和“七千方”锚固工程设计;针对新发现的地质条件变化开展了大尺度(1m×1m)原位岩体力学模拟试验,及时计算调整了工程设计;通过4年多的施工和工程竣工后多年的运行检验,特别是2003年以来长江三峡水库多期蓄水(长江三峡水库135m、145m、156m和172m蓄水位)的考验、稳定性校核计算和多年变形与地压监测数据分析等,得出链子崖防治工程达到正常荷载下稳定系数大于1.30(治理前为1.062),特殊荷载下大于1.15,工程治理效果达到了设计目标,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防治工程是成功的。
        本书可供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工程建设地质安全评价和土地规划利用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高等学校师生和政府官员等参考使用。


    《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实践》正式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