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5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6月30日,在“七一”党的生日到来前夕,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党委和河南省科技厅直属机关党委工作部署,结合研究所“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实施方案安排,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举办了“七一”主题党日活动,党委书记、所长冯安生同志为全体党员讲授党课。党课以“实事求是谋新路 科技创新开新篇”为题,以红军井冈山斗争历史经验开篇,强调了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意义;并结合研究所改革发展实践,重点围绕“研究所理想是什么”、“如何打造一个有目标的研究所、有行动力的研究所、风清气正的研究所”,详细阐述了对研究所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思考,语言朴实,贴近实际,在党员中引起热烈反响。

    作为研究所“七一”系列主题党日活动的一部分,此次党委书记讲党课活动,旨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加强思想政治学习,进一步增强党性观念、宗旨意识,切实增强“四个意识”,认真践行“三严三实”,努力做到“四个合格”,积极践行“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和一流研究所贡献力量。

    全所在职和离退休党员约70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会议现场

    郑州综合利用所举办“七一”主题活动之党委书记讲党...

    为进一步提升党务干部政治素养、业务能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党务干部队伍,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9月29日,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举办2024年度党务干部培训。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出席并主持培训,各党支部书记、支部委员,党委办公室、纪检审计处全体干部职工30余人参加培训。

    培训班传达学习了局构建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体系示范推进会精神,邀请河南省科技厅机关党委有关负责同志作了党建实务专题辅导报告,对郑州综合利用所构建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体系实施方案进行了宣贯和解读,集体观看了廉政教育专题片,围绕纪检委员如何加强日常监督开展了交流研讨。通过培训,党务干部学习了专业知识,强化了专业思维,提升了专业能力,围绕中心抓党建工作的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

    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对党务干部提出工作要求,一是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健全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体系的极端重要性,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部局党组有关部署要求,推动构建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体系各项任务落实落细。二是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的政绩”理念,围绕“聚焦中心、建设队伍、服务群众”职责定位,认真落实“学思行”支部工作法、“三深入三提升”支部工作法,主动作为,融入业务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三是切实提升履职意识尽责能力,争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党建工作的内行人、干部职工的贴心人”,不断推动研究所党建工作迈上新台阶。

     

    郑州综合利用所举办2024年度党务干部培训

    1月23日,河南省科技厅直属机关党委对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党建工作进行检查,郑州综合利用所相关负责人,党委办公室主要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参加汇报。

    郑州综合利用所相关负责人围绕党建责任落实情况、思想建设责任落实情况、组织建设责任落实情况、作风建设责任落实情况、精神文明建设情况、党建创新情况和重点工作完成情况等七个方面向检查组汇报了郑州综合利用所2018年党建工作完成情况。检查组一行对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情况、支部“三会一课”落实情况和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情况等党建工作档案资料进行了现场查阅。

    检查组对郑州综合利用所2018年度党建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郑州综合利用所在落实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野外党支部建设和廉政风险点排查等方面工作成效显著,有特色、有成绩,在落实科技厅直属机关党委布置的各项党建任务方面时效强、质量高。同时,也对下一阶段的工作提出了要求:一是要提高政治站位,压实党建责任;二是要固本强基,一切工作到支部;三是要抓好学习,落实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各项任务。

    郑州综合利用所表示,2019年郑州综合利用所将继续按照科技厅直属机关党委要求,圆满完成各项党建工作任务,更加有创造性地开展党建工作,以党建工作为引领,不断推动改革发展取得新的成就。

    检查组一行听取党建工作汇报 

    查阅党建档案资料 

     
     
    郑州综合利用所顺利通过省科技厅党建工作检查

    应吉林大学邀请,12月8日,地调局广州海洋局局长叶建良带队参加了吉林大学举办的首届科技服务地方与合作发展大会。会议期间,叶建良代表广州海洋局与吉林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向吉林大学赠送大洋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样品,在吉林大学举行了2018届优秀毕业生现场招聘会,与10名应届博士毕业生签署了意向协议。

    以“构建合作发展体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吉林大学首届科技服务地方与合作发展大会,吸引了来自江苏省、浙江省、河南省、山东省、广东省、吉林省等16个省市区的182个地方政府、253家企事业单位共计1100余人参加。广州海洋局叶建良局长应邀出席大会,并在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重点介绍了2017年水合物试采取得的重要成果,向吉林大学对广州海洋局长期支持表示感谢,讲话引起了与会嘉宾的高度关注和浓厚兴趣。

    会议期间,广州海洋局与吉林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求真务实、创新发展”的原则,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在深海探测、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培养和造就高端海洋地学科技人才,不断提升我国“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能力。

    会前,吉林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会见了叶建良局长,并举行了大洋多金属结核样品和富钴结壳样品捐赠仪式。吉林省副省长金育辉、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副司长张旭以及吉林省科技厅厅长李建华、教育厅副厅长苏忠民等领导出席并见证了捐赠仪式。广州海洋局捐赠的大洋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样品将永久保存在吉林大学地质博物馆。

    利用此次到吉林大学参会的机会,叶建良局长还精心策划了吉林大学2018届优秀毕业生现场招聘会,亲自向应聘毕业生介绍了广州的经济及区位优势、广州海洋局的重要成果、人才发展平台以及广州海洋局的人才政策等。招聘现场人头攒动,学子反响热烈。通过这次现场招聘,广州海洋局已与吉林大学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固体地球物理学、地质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以及构造地质学等5个专业方向的10名应届博士毕业生签署了意向协议。

    广州海洋局向吉林大学捐赠富钴结壳样品

    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叶建良局长讲话

    广州海洋局与吉林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20年7月1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四川省科学技术厅举行庆祝纪念大会,总结表彰了一批基层先进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进一步激励和动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不忘初心使命、弘扬优良传统、勇于担当作为,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扎实做好科技创新各项工作,为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会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所直机关第一党支部,资源与环境地质研究中心龚大兴、矿冶工程研究中心邓杰,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张明春分别受到先进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表彰。所直机关第一党支部委员田春秋作为优秀党组织代表作了题为“彰显党性,夯实根基,打造坚强战斗堡垒”的交流发言。

    这次受到表彰的对象都是四川省科技系统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服务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服务科技创新、推动机关党的建设中涌现出的优秀代表,是在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上的先进典型。

    252272216262973011

    成都综合利用所先进党组织代表上台领奖

    849483393473998380

    所直机关第一党支部委员田春秋作交流发言

    成都综合利用所获得四川省科技厅机关党委“两优一先”表彰...

    陕西省科技厅日前批准由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牵头建立汉中天坑群国际研究基地。此次获批将更有效地发挥国际科技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该基地在陕西省自然资源厅的指导下顺利建设。记者了解到,在基地建立前期,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以基地为依托,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部署下,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际洞穴联合会以及捷克、法国、英国、乌克兰等国内外专家,先后开展了5次联合科考,进行了洞穴探测与研究、天坑与洞穴形成年龄测试与研究、天坑与洞穴分布区域生态环境演化研究、天坑与洞穴分布区域地下水系的形成及演化模式研究等多个专题研究。特别是2018年11月组织的第五次科学考察,在天星岩地下河洞穴中发现东方剑齿象化石,丰富了区域古生物样本库,对研究该区岩溶洞穴形成演化的古环境、古气候具有重要意义。中外联合科考引起了中央电视台、中国矿业报等国内一些权威媒体的高度关注。

    据悉,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将以此次获批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一是以国际研究基地为平台,进一步开展岩溶基础理论、岩溶生态、地质灾害、岩溶水资源与环境、岩溶工程、岩溶地质遗迹资源、岩溶景观与洞穴等方面的调查、研究、监测、试验、预警预报、资源开发及保护工作。

    二是以国际研究基地为依托,与国内外相关科研组织合作,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专业人才广泛交流,提升汉中天坑群世界级地质遗迹资源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为申报世界级地质公园或世界自然遗产奠定基础。

    三是以汉中天坑群为中心,向周边喀斯特区域(陕、甘、豫等省)辐射,打造我国乃至世界热带-亚热带岩溶北缘地质调查、监测试验、科学研究及国际合作科技创新平台;同时,在基础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第四纪地质(地貌地理学)、古环境分析、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

    四是加快汉中天坑群世界级地质遗迹成果转化,建设汉中天坑群岩溶博物馆,开展天坑岩溶科普教育,提升汉中天坑群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提升公众对岩溶地质的认识和保护地质遗迹的意识;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陕西建立汉中天坑群国际研究基地

    在9月12日河北地质大学举办的信息交流会上,该校古生物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季强教授介绍了其在海德堡人类型化石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科学发现:我国首次发现了似海德堡人古人类头颅化石。

    化石发现地哈尔滨东江桥

    经季强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倪喜军研究员初步鉴定,此化石特征明显:眉骨宽厚,头盖骨长圆形,眼眶孔很大,吻部稍微前突,应为似海德堡人头颅化石,推测年龄为20万年至40万年或更早。据介绍,该化石于1933年由一名在哈尔滨市松花江修建桥梁的劳工发现并保存。今年5月,这名劳工的后代将化石捐赠给了河北地质大学,并作为固定资产永久收藏于该校的地球科学博物馆。

    国际科学界普遍认为,人与猿的分异大约在距今700万年前后,人类最早起源于非洲;但也有少数学者认为人类的起源中心不止一个。在欧亚大陆发现的古人类大约有4大类:直立人、海德堡人、尼安德特人和智人。西方学者认为,直立人是第一批走出非洲的人,然后再扩散到欧洲和亚洲。非洲出现的海德堡人距今约30万年-12.5万年;欧洲发现的海德堡人距今约60万年-20万年。亚洲先后也发现了一些具有与海德堡人特征相似的古人类化石,但由于化石保存不好,始终没有定论。西方学者一般认为,亚洲还没有发现过真正的海德堡人类型的化石。

     

    本次发现的化石照片和海德堡人复原图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海德堡人是智人、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共同祖先,在研究现代人起源问题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季强表示,在哈尔滨发现的似海德堡人头颅化石不仅是中国的首次发现,而且也是亚洲的首次发现,其不仅为研究现代人起源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也为重新认识人类发展历史和演化模式开辟了新的途径。“现在,有必要对以往提出的多中心起源的观点与人类三次走出非洲的‘老根发新枝’的演化模式重新进行评价和思考。”

    河北地质大学校长王凤鸣表示,作为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地质院校之一,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一直是河北地质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学校很早就开展了该领域的研究并获得了重大的科学发现。“本次发布的这一突破性发现在古生物、古人类研究领域意义重大,能够为相关的科学研究提供有力的佐证和素材,也很可能刷新我们对人类起源和演进历史的已有认知。”

    海德堡人在人类进化史上具有桥梁作用

    据了解,下一步,季强、倪喜军等将组建科研团队对这一发现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包括寻找产出该古人类化石的原始地点和地层层位,开展地层学、地质年代学、沉积学、古地磁学、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古地理学、古人类学、人类发展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中国工程院院士毛景文,以及来自河北省地矿局、河北省科技厅、河北省文物局的有关领导专家,河北地质大学师生代表等参加了交流会。

     

    我国首次发现似海德堡人古人类头颅化石

    7月25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局在南岗基地举行成果转化培训讲座。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国家、部、局成果转化政策和广州海洋局成果转化工作总体情况进行了介绍;结合广州海洋局实际,对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进行了详细解读,包括成果鉴定、成果登记、转化流程、合同签订、技术合同登记、绩效分配的具体办法和注意事项,并一一解答了大家的疑问。

    广州海洋局相关负责人指出,2018年1月26日,广州海洋局印发了《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试行)》。广州海洋局局属各单位必须高度重视成果转化工作,通过对在成果转化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等形式,充分调动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积极寻求转化确保完成转化任务,打一场科技成果转化的“全民攻坚战”。

    讲座由广州海洋局成果转化中心临时负责人盛堰主讲,广东省科技厅科技服务与管理处罗春兰介绍广东省科技成果转化及技术合同管理的有关政策及要求,广州海洋局各业务单位近百人参加了培训。

     

     
     
    广州海洋局举办成果转化培训讲座

    为庆祝建党97周年,7月3日,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召开七一表彰大会,评选表彰了一批科技厅系统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地调局成都综合利用所3名个人和1个集体获得表彰。其中,矿冶工程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国土资源部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学科带头人杨耀辉,资源与环境地质研究中心工程师、川西稀有金属综合地质调查团队核心成员岳相元被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监察审计处陈舟被表彰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分析测试中心党支部被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用所3名个人和1个集体荣获四川省科技厅系统“七•一”表彰...

    2018年6月21日,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在北京组织有关专家对地调局物化探所承担的“胶西北金矿深部找矿地球化学方法集成与示范”项目进行了验收。验收组审阅了项目资料,在听取项目汇报和质询讨论的基础上,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了评议,同意通过项目验收。

    该项目起止时间为2014年至2017年,由物化探所牵头,山东省第六地质矿产勘查院和桂林理工大学参加共同完成。

    项目历时4年研究,立足深部找矿和覆盖区隐伏矿勘查两项地质找矿重大需求,在应用基础理论、方法技术进步、地球化学勘查、评价指标的定量化和土壤热磁测量技术等方面均取得了自主创新,突破了勘查地球化学指标类型单一关键技术,建立了成矿前景预测定量化地球化学指标,构建了由S、Na2O、Au以及烃类气体等指标构成的典型金矿地球化学勘查模型,制定了土壤热磁组分测量技术指南。揭示了土壤热磁组分测量在胶西北运积物覆盖区找矿中的有效性,研制出土壤热磁组分电磁分选设备,制定了土壤热磁组分测量技术指南。

    通过研究深化了地球化学勘查应用基础理论,改进了深部矿预测和成矿前景评价方法技术体系,提升了地球化学勘查找矿效果。并在海域金矿、纱岭勘查区等7处开展了深部找矿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示范,提出深部找矿靶位2处;在运积物覆盖的后赵和前陈地区开展了土壤热磁组分测量技术示范,圈定找矿靶区2处,项目成果已应用于山东省科技厅2017-2018年度设立的省重大科技工程“深部金矿资源评价理论、方法与预测”中,项目组将持续关注该工程进展及取得的成效。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胶西北金矿深部找矿地...

      

    图为专家组考察实验室

    通过两年的培育和建设,1月19日,甘肃省地下水工程及地热资源重点实验室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组验收,将正式挂牌运行。这是甘肃国土资源系统首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地下水工程及地热资源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是甘肃省科学技术厅于2015年12月批准,由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主建,甘肃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院、兰州大学联建的省级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参与单位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两年来,实验室针对甘肃省水文地质研究及地热资源勘查开发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国家在甘肃省计划开展的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及省内亟须解决的主要城镇供水需求与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确定了“甘肃省内陆河地区地下水循环研究”“浅层地温能热储及热交换机理研究”两个研究方向。实施完成了“敦煌盆地地下水循环研究”“黑河中游张掖盆地地下水动态特征研究”和“张掖市浅层地温能热储及热交换研究”项目,为地方地下水和地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详实的资料与科技支撑。

    同时,实验室针对国家对地下水与地热资源开发研究的重大需求,开展了三项中长期研究:河西走廊和陇东能源基地深层地下水与地热研究资源潜力及其演变特征;地下水、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关键技术;不同时空尺度地下水、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功能分区评价研究等。

    实验室建设期内共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12项,编制省级或行业标准1项,申请国家专利2件,在国内外科技期刊发表论文12篇,并超额完成了人才培育计划。

    实验室主任黎志恒、秘书长郭富赟表示,甘肃省地下水工程及地热资源重点实验室挂牌运行后,将聚焦甘肃,面向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辐射“一带一路”乃至中亚地区,开展地下水工程与地热资源研究、保护和开发,将为甘肃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贡献力量。

    甘肃地下水工程及地热资源重点实验室成立

    9月22日,河南省黄金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接受了河南省科技厅考评组组织的评估。对重点实验室进行评估是河南省加强省重点实验室管理的重要举措,考评结果为优良的将匹配奖励资金进行重点支持,不合格者将予以摘牌。河南省黄金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2012年经河南省科技厅批准建设,依托于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和河南中原黄金冶炼厂有限责任公司,2015年正式挂牌并通过第一次评估。

    三年来,实验室结合依托单位优势,根据实验室总体目标,加强产学研合作,承担科技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河南省科技厅等各级项目、课题111项,经费达2亿余元,在黄金冶炼渣高效综合利用、造锍捕金熔炼废酸中铼高效回收等方面形成一系列关键技术,并建立工业化应用示范线;在黄金冶炼、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等方面形成多项行业标准;新购置ICP-MS、X荧光光谱分析仪、MLA、电子探针等一批大型设备,并对全社会共享,提高实验室装备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实验室服务社会的能力;培养一批优秀青年科技人员,发表论文60余篇,取得专利50余项,获得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奖12项。这些成绩的取得,为黄金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有力推进了黄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进步。

    三门峡市科技局、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矿冶中心、河南中原黄金冶炼厂有限责任公司相关领导专家及重点实验室技术骨干参加了评估会。会后,考评组还参观了实验室、黄金精炼车间,并对实验室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考评组参观实验室

    河南省黄金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接受第二次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