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8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在重建古亚洲洋构造域东部洋-陆转换以及东亚大陆北部陆壳聚合过程方面取得新认识,研究通过专题地质填图,查明了中亚造山带研究中争议较大的西拉木伦河蛇绿混杂岩的物质组成和构造变形特征;通过系统年代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确定了蛇绿岩的成因类型及其代表洋盆的构造属性,获得了反映碰撞造山作用的关键变质证据,为重建古亚洲洋构造域东部洋-陆转换以及东亚大陆北部陆壳聚合过程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GSA Bulletin》和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上。

    我国内蒙古东南部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南部,发育多条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被认为是西伯利亚和华北古板块之间古亚洲洋最终闭合的地区。由于对各条蛇绿岩带的成因类型和形成时代的认识分歧,导致地质界对该区晚古生代海洋盆地的构造属性和洋陆的演变过程,至今仍存在较大的认识分歧,这也是回答东亚大陆北部聚合过程的关键。西拉木伦河蛇绿混杂岩带位于中亚造山带东南部,其中蛇绿岩属于何种成因类型和所代表洋盆具有何种构造属性(是古亚洲洋演化晚期的残余洋盆、裂谷型小洋盆还是弧后盆地),是制约该区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的重大地质构造问题之一。

    针对这一问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刘建峰研究员、李锦轶研究员及合作者在对西拉木伦河北侧杏树洼和半拉山蛇绿混杂岩开展1:5万专题地质填图基础上,对蛇绿混杂岩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进展:

    一是揭示西拉木伦河蛇绿岩代表一个类似现今太平洋的广阔洋盆,而不是裂谷或红海型小洋盆。在以往工作中,前人曾将杏树洼混杂岩中灰黑色板岩、变质粉砂岩及灰岩划分为正常的沉积地层单元,命名为上志留统杏树洼组(S3x)或西别河组(S3x),将其中的镁铁质和超镁铁质岩石划分为晚期侵入体。本研究表明,该地质单元为一套遭受了强烈的剪切变形的以硅泥质和凝灰质粉砂岩为基质,包含大小不等蛇纹岩、(枕状)玄武岩、辉长岩、硅质岩以及灰岩等外来岩块的构造混杂岩;在哈什吐井子村北山坡上可见代表洋岛/海山残片的枕状玄武岩、硅质岩和灰岩互层的复合岩块(图1)。对混杂岩中不同产状镁铁质岩块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其中既包含正常洋中脊(N-MORB)、富集洋中脊(E-MORB)、洋岛玄武岩(OIB),也包含岛弧以及陆缘弧等多种成因的蛇绿岩残片;对硅质岩岩块的分析也揭示其中存在深海和半深海环境的硅质岩。蛇绿岩和硅质岩成分的多样性表明,它们代表一个类似现今太平洋的广阔的海洋盆地,而不是裂谷或红海型小洋盆(图2A)。

     图1. 杏树洼蛇绿混杂岩中洋岛/海山岩块剖面及典型照片

    二是证实西拉木伦河蛇绿岩带是西伯利亚和中朝古板块之间古亚洲洋最终闭合的位置。西伯利亚古板块南缘和中朝古板块北缘早-中二叠世及之前的地层中碎屑锆石的年龄组成具有明显的差异(图2A)。对混杂岩基质开展碎屑锆石U-Pb定年结果获得2484Ma、1862Ma、456Ma以及280Ma年龄峰值(图2B)。通过对比表明,华北古板块北缘是混杂岩基质的主要源区,其中少量中、新元古代锆石的存在暗示西伯利亚古板块南缘也提供了物源。基质中存在两侧陆缘物质的贡献指示西拉木伦河蛇绿岩带代表两大古板块的最终缝合带,这也与晚古生代末期安加拉和华夏植物群地理分区反映的板块边界位置是一致的。中亚造山带东南部五道石门-二八地、达青牧场-迪彦庙以及贺根山等蛇绿岩混杂岩中碎屑锆石组成显示西伯利亚古板块南缘的亲缘性,它们代表西伯利亚古板块南缘增生过程古俯冲带或弧后盆地的位置。

     图2. 中亚造山带东南部索伦-西拉木伦河缝合带形成过程示意图

    三是提出古亚洲洋闭合之后西伯利亚和中朝古板块之间发生强烈的碰撞造山作用。在前人划分的“双井片岩”中解体出半拉山蛇绿混杂岩。不同于杏树洼蛇绿混杂岩,半拉山蛇绿混杂岩遭受了强烈的变质变形作用,基质为长英质片麻岩,岩块包括蛇纹岩、斜长角闪岩、角闪石岩(堆晶辉长岩)以及石榴斜长角闪岩。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石榴斜长角闪岩锆石核部年龄为279±4Ma,与半拉山中变辉长岩的形成时代相近;边部的变质年龄为256.5±1.3Ma,为晚二叠世。基质长英质片麻岩锆石边部年龄为250.2±1.0 Ma和251.5±2.5 Ma,与斜长角闪岩变质年龄相近,共同指示半拉山蛇绿混杂岩变质时代为晚二叠世末期。传统的矿物温压计计算和相平衡模拟揭示,石榴斜长角闪岩岩块经历了顺时针变质P-T演化轨迹,变质峰期的温、压条件分别可达700-725℃和8.5-8.8kbar(图3)。考虑到半拉山蛇绿混杂岩的变质特征,结合区域沉积、岩浆、变质、古地磁以及构造变形等资料,认为西伯利亚和华北古板块在晚二叠世末期沿西拉木伦河缝合带发生了强烈碰撞造山作用。

     图3. 半拉山蛇绿混杂岩中石榴斜长角闪岩P-T视剖面图

     
    中亚造山带东南部晚古生代末期洋-陆转换以及陆壳聚合...

    摘要:揭示出中央造山带秦祁昆结合部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的沉积建造与沉积环境,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北端威海地区识别出古元古代的超高温泥质麻粒岩,桐柏志留纪超高温变质作用可能与商丹洋洋脊俯冲作用有关。完成了5条横穿桐柏造山带的构造剖面,并在狼山1:5万填图区发现了3个铁矿(化)点。同时,修正了大兴安岭南段地壳构造单元划分。

    1.项目概况

    “重大构造事件与成矿制约”项目隶属于“关键地质问题综合调查”工程,包括5个子项目:“秦岭一大别造山带构造事件调查及1:5万填图试点”、“兴蒙造山带关键地区构造格架及廊带地质调查”、 “秦祁昆结合部构造事件调查及增生杂岩专题填图试点”、“华南造山带基底地质调查及1:5万填图试点”和“东天山沙泉子幅和狼山儿驼庙幅1:5万填图试点”。

    2.成果简介

    2014年取得的研究成果与进展如下:

    (1)揭示出中央造山带秦祁昆结合部晚古生代一早中生代的沉积建造与沉积环境。研究表明,结合部二叠系自北 向南表现为一套潮间一潮下带、陆缘斜坡相沉积组合,自东向西表现为三角洲、滨海相和陆缘斜坡相沉积组合。三叠系具有自北向南水体逐渐加深且沉积中心向南迁移的特征。古水流分析表明,研究区内三叠系碎屑物主要来自于北侧。 揭示出秦祁昆结合部蛇绿混杂岩的岩石组合特征,天峻南山蛇绿混杂岩主要是由橄榄岩、枕状玄武岩、硅质岩、辉长岩、灰岩、泥岩、粉砂岩共同构成,与上覆二叠系碎屑流沉积为不整合接触; 拉脊山六台水库一带蛇绿混杂岩主要由枕状玄武岩、硅质岩、辉长岩、蛇纹岩共同组成,与上覆志留系河流三角洲相沉积之间为不整合接触。提出泥盆纪一三叠纪秦祁昆结合部火山-岩浆-沉积作用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是特提斯洋向北持续发生俯冲-增生造山作用的结果 (图1)。

    (1)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北端威海地区识别出古元古代的超高温泥质麻粒岩。由泥质麻粒岩与大理岩、钙硅酸盐岩和片麻岩组成的变质表壳岩,以透镜体的形式产于经历了三叠纪超高压变质的新元古代正片麻岩中。泥质麻粒岩由石榴子石、矽线石、斜长石、钾长石、反条纹长石、石英、黑云母、白云母和金红石组成,麻粒岩峰期变质的温度和压力条件约为940°C和1.2GPa。锆石U-Pb定年结果给出了1845Ma的207Pb/206Pb年龄加权平均值。结合其他研究结果推 测,扬子板块北缘经历了古元古代的增生造山作用。在桐柏造山带中发现含假蓝宝石的基性麻粒岩(图2),通过锆 石U-Pb年龄、岩石学和相平衡模拟研究,确定桐柏麻粒岩经历了志留纪超高温变质作用,峰期温压条件为大于20C和8~10kbar。具有逆时针的P-T演化轨迹,变质时代为440~415Ma。桐柏志留纪超高温变质作用,可能与商丹洋洋脊俯冲作用有关。

    (3)完成了5条横穿桐柏造山带的构造剖面,发现桐柏杂岩体中的早期南北向拉伸线理和深熔作用,提出桐柏变 质-深熔地体的三维结构,在高压榴辉岩带与蓝片岩带之间韧性剪切带的糜棱岩中获得3组锆石年龄,分别为2400Ma、 2000Ma和1800Ma。

    (2)在狼山1:5万填图区发现了3个铁矿(化)点(图3 ),重新厘定了叠布斯格组岩石组成,填制出系列新生代大型逆冲断层、右行断裂和正断裂,揭示出白垩纪低角度拆离断层及上盘白垩纪拆离红盆,华北板块与阿拉善地块的边 界断裂。在叠布斯格杂岩中识别出3期褶皱,分别对应早古生代华北与阿拉善地块的拼贴、晚古生代古亚洲洋关闭和三叠纪左行走滑3个阶段。

    (3)兴蒙造山带关键地区构造格架与廊带地质调查取得重要进展,修正了大兴安岭南段地壳构造单元划分,提出 了新的构造单元划分方案。在西拉木伦河附近识别出三叠纪与碰撞相关的花岗岩,进一步限定西伯利亚和中朝古陆的 碰撞造山过程。

    (4)在东天山和北山发现一系列前寒武纪岩石(0.9 Ga和1.4 Ga),揭示出中亚造山带中古老地壳的形成和演化历
    史。在敦煌地块发现约440 Ma的高压基性麻粒岩,表明北山与塔里木板块在早古生代发生了碰撞造山。在塔里木板块 北缘(博斯腾湖南)发现约800Ma的高压麻粒岩,其很可能形成在塔里木板块与Rodinia超大陆的碰撞造山过程中。

    (5)研究表明,华夏地块古元古代基底曾经遭受麻粒岩相变质改造,具有顺时针样式P-T轨迹,经历1.93Ga和 1.87Ga两期构造热事件,存在古元古代末期的紫苏花岗岩。

    3.成果意义

    (1 )西秦岭楔晚古生代一中三叠世 活动大陆边缘的确定为中国南、北两大板块构造体质转换和秦岭、祁连、昆仑 造山带相互耦合过程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同时将指导该区的地质找矿工作。

    (2)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识别出古元古代超高温泥质麻粒岩,为苏鲁造山带及扬子板块北缘古元古代的构造演化 历史提供了制约。桐柏造山带秦岭群中含假蓝宝石基性麻粒岩的发现确定其经历了志留纪超高温变质作用,为秦岭-大别造山带早古生代的构造演化提供了制约。同时,也表明超高温变质作用可能比传统认识中的更为普遍。

    (3)桐柏变质-深熔地体三维结构的研究,将该造山带的岩浆和变质事件从早中生代碰撞造山到晚中生代伸展隆升 的演化连接起来,使人们更深人认识地壳深熔作用在造山带演化过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4)狼山地区古生代以来多期构造事件是阿拉善地块和华北板块之间受不同构造域影响的直接结果,同时也反映 了阿拉善和华北边界的位置和性质。

    (5)东天山-北山一系列前寒武纪岩石和敦煌地块约440Ma的高压基性麻粒岩的发现表明,东天山-北山造山带中的古老微陆块具有相同的前寒武纪地壳形成与演化历史,它们并不是来源于塔里木克拉通,这为揭示中亚造山带南部的构造演化和古老微陆块的起源提供了重要制约。

    (6 )华夏地块古元古代岩浆及变质事件的识别,为理解华夏地块基底生长与再造过程提供了地质依据。基底韧性 剪切带的几何学和运动学,是理解华南中生代陆内变形样式的关键,并为建立华南中生代陆内造山与南北陆缘板块碰 撞或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动力学关系提供了约束。(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张泽明 张进 闫臻 周喜文 贺振宇 刘建峰 李建华 梁凤华 向华供稿)


    华南、中央和北方造山带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陆红锋,男,41岁,博士,专业技术五级,广州海洋局实验测试所岩矿室副主任。专业方向:地球化学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担任2017年水合物试采工程现场测试组组长,试采工程持续点火60天。首次独立完成的南海水合物相平衡研究,解决了2017年南海水合物试采工程水合物分解启动压力参数等难题。率先独立完成南海水合物试采井位水合物类型分析,以I型为主,首次解决了工程中水合物类型不清的问题。带领测试团队完成了工程试采井位储层特征、沉积物矿物组分等分析,首次掌握了泥质粉砂储层的特征。负责组建了水合物试采现场测试小组,首次承担水合物试采测试任务,解决了水合物试采工程现场测试分析技术难题。 

    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独立完成南海试采工程水合物相平衡研究成果,获得了水合物降压开采时的启动压差、整体分解压差等关键降压参数,保证了南海水合物试采的降压生产。负责编写了2017年南海水合物试采工程现场测试方案,负责组建了南海水合物试采工程现场测试团队和承担现场测试任务,个人在试采现场有效工作时间超过90天,团队有效工作时间超60天。以第1作者在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矿物学和地球化学 》专著1部,发表水合物相关学术论文35 篇。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较早提出了南海水合物成藏系统中自生矿物的形成机理,认为南海水合物赋存区自生碳酸盐岩和黄铁矿是甲烷强烈排溢和厌氧演化的指纹性矿物,是南海水合物勘查找矿的重要地质证据;建立了南海水合物试采井位水合物相平衡模式,获得了水合物分解启动压降参数,刻画了水合物分解过程的温度、压力动态演变过程,有力支持了南海水合物试采过程中形成的三相控制开采理论,证实了水合物试采是温压控制下的以地层稳定为核心的三相控制开采过程。

    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形成了一支水合物实验测试-地球化学研究团队。人才队伍具备成熟的实验分析和科研能力,培养高级工程师3名,工程师5名,成为2017年南海水合物试采工程现场测试小组的主要力量,承担了水合物试采工程全部现场测试工作。团队中1人获得局第三届“杰出青年”称号,4人获得了2017年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先 进个人称号。 

    陆红锋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联合多家单位研究人员,在甲烷水合物分解行为的分子模拟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Molecular study on the behavior of methane hydrate decompositioninduced by ions electrophoresis》(离子电泳诱导下甲烷水合物分解的分子行为研究)在JCR一区期刊Fuel上在线发表。

     

    天然气水合物被认为是潜在的重要能源,当前水合物开采大多使用改变相平衡的原理,尚未达到理想和经济的产气效率;强静电场可以有效诱导盐水中的离子(Na+和Cl-)迁移,且能一定程度上摆脱相平衡的约束,因此静电场下离子迁移对水合物分解的影响值得探究。本文通过分子动力学(MD)模拟研究了静电场诱导的Na+和Cl-迁移对甲烷水合物分解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260 K和80 bar的温压条件下,在至少0.9 V/nm的静电场中,Na+和Cl-的迁移会穿透和破坏水合物相的水笼,最终导致水合物分解;随着静电场强度的增加,离子对水合物的破坏能力增强,水合物分解速度加快。本项工作为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和抑制油气管道中水合物堵塞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也可作为一种辅助开采方法与其他开采手段相结合来提高水合物开采效率,同时可作为新型的离子筛分材料而被进一步研究。

    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海洋科学技术试验实验室(青岛)高性能计算和系统仿真中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o. 2017YFC0307602)、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开放基金(No. QNLM2016ORP02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41474119、41906067)、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No. ZR2019BD05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No. 2018M632634)等科研经费的支持。

    青岛海洋所在水合物分子模拟领域取得新进展

    日前,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自主研发的“一种海洋天然气水合物三相态动态虚拟构建方法”发明专利技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标志着青岛海洋所在海洋地质虚拟现实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专利号为ZL201811549315.6。

    该方法提供了一种对海洋天然气水合物三相(固液气)变化进行动态虚拟构建的新方法。根据由地温梯度、水温梯度、深海天然气水合物相平衡曲线等构建的天然气水合物三相状态判别模型,结合三维空间可视化、眼球追踪等信息化技术,实现以眼球追踪为驱动的天然气水合物三相状态动态模拟效果。

    该发明实现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三相转换的虚拟化构建和表达,从而直观、形象表达了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稳定机理,解决了以往无法形象化表达复杂的海洋天然气水合物三相转换的问题。基于该发明可构建不同海区的天然气水合物三相虚拟场景,广泛地用于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室测试分析研究、现场开采模拟、教学和虚拟现实科普。

    青岛海洋所天然气水合物虚拟现实研究获一项国家发明...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获悉,2019年9月10日,美国地质调查局发布了《阿拉斯加北坡未探明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评估报告》,利用新获取的3D地震资料以及对含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特性的更深入认识,对阿拉斯加北坡冻土带赋存的潜在天然气水合物矿床进行了更准确的资源量评估。评估结果表明,该地区天然气水合物矿床的平均技术可采资源量为1.5万亿立方米天然气。

    这次评估是对美国地质调查局2008年相关工作的更新,当时的评估结果表明阿拉斯加北坡的未探明天然气水合物技术可采资源量为2.4万亿立方米天然气。

    此次评估采用的方法是美国地质调查局针对常规油气资源量评估建立的基于地质条件的标准化方法。一是将用于评估的总天然气水合物含油气系统划分为3个评价单元;二是利用建立的地质模型确定和表征含油气系统的各个因素(天然气水合物稳定条件、含天然气水合物储层以及气体来源和运移),三是利用可控制天然气水合物相平衡的因素来确定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的分布,本次评估仅对冻土带底面之下和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底面之上之间的含天然气水合物层段进行了评估,未考虑天然气水合物之下可能圈闭的游离气;四是对各个评价单元中未探明天然气水合物矿床的规模和数量;五是对不同概率下的资源量进行计算。

    计算结果表明阿拉斯加北坡3个评价单元的天然气水合物总平均资源量为1.5万亿立方米,但该评估结果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对该地区潜在天然气水合物资源的勘查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天然气水合物的产能尚存在疑问。

    美国地质调查局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评估工作给我国相关工作的启示有三点,一是应充分利用油气行业已开展的地质调查及勘探/生产井钻进和测量工作获取的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二是应进一步明确控制天然气水合物矿床赋存情况的相关因素;三是应准确预测未探明天然气水合物矿床的规模和数量。

     

    地学文献中心获悉美国地质调查局发布阿拉斯加北坡冻...

    摘要:实验测试技术是获取天然气水合物基本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研发、引进和技术集成,建立了系统的天然气水合物实验测试技术体系,具备了针对不同研究需要的分析测试能力,将为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1.项目概况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以大型高新仪器为支撑,通过研制特殊的实验装置,系统地开展天然气水合物测试技术研究,建立一系列的实验测试技术与方法,可获得天然气水合物的结构类型、笼占有率、气体组成、形态学、赋存状态、微观动力学过程等基本信息,已成功应用到天然气水合物的相关研究中。

    2.成果简介

    到目前为止,已建立、健全天然气水合物的实验测试技术体系(图1),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实验测试技术,获取不同研究需要的特定参数信息。主要技术成果如下:

    (1 )天然气水合物晶体分析技术: 建立了粉末X射线衍射(PXRD)实验测试技术,可测定水合物晶体的晶胞参数,从而判别水合物的结构类型(I型、n型或h型等)。

    (2)天然气水合物谱学分析技术:建立了激光拉曼光谱(Raman)和固体核磁共振(NMR)实验测试技术,可提供客体种类及笼占有率、水合指数等参数。如果是甲烷水合物等简单水合物,还可判断水合物的结构类型。建立了核磁共振成像(MRI)和拉曼成像技术,可对天然气水合物生成/分解微观过程进行直接观测,准确捕捉到水合物在生成与分解过程中微观结构的变化,对水合物的相关理论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3)天然气水合物晶体微观形态学分析技术:通过研制专用装置建立了X-CT技术,可直接观测沉积物中水合物的赋存状态。无论其测试分辨率(最小分辨率可达20 pm),还是灰度识别方法都领先于国际上的同类技术,实现了对水合物与气、水及沉积物颗粒边界的准确划分,形象地阐明了水合物在沉积物孔隙内的生长、聚集和分布特征,对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微观动力学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建立了低温扫描电镜(SEM)实验测试技术,能够观测到天然气水合物晶体表面形态,对于研究不同条件下水合物表面形态学具有重要意义。

    (4)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天然气水合物气体组成的分析测试方法(GC、GC-IRMS),包括水合物样品的气体分解与收集方法、气体成分与同位素组成的测定等。该技术已成功应用到我国在海域和陆域天然气水合物样品的气体组成、气 源与结构信息的研究中。建立了水合物样品气水比测定法,能够提供不同样品中的气水比,对水合物样品含气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5 )天然气水合物热学分析技术:建立了高压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实验测试技术,可在高压环境下在线测量水合物的热力学数据,确定不同条件下水合物的相平衡曲线。另外,通过对反应进行在线监测,可了解天然气水合物生成/分解微观过程,对水合物的相关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成果意义

    天然气水合物实验测试技术体系的建立,为我国深入、系统地开展天然气水合物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该技术体系可广泛地应用于我国海域和陆域钻获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中,提供了丰富、准确的分析测试信息,揭开水合物的神秘面纱,推动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刘昌岭 孟庆国 供稿)


    天然气水合物实验测试技术体系建立

    摘要:采用实验模拟-数值模拟-野外实例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剖析东太平洋Cascadia边缘天然气水合物成藏过程。运用相关资料提出了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概念模式,建立了南海天然气水合物饱和度估算模型,为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1.项目概况

    2011年至今,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开展了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理研究工作,充分利用国际典型水合物成藏区卡斯凯迪亚(Cascadia)边缘等地区资料和研究成果,对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系统模式进行了总结和修正,结合我国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实际调查情况,分析了南海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理,为我国水合物勘探开发提供了依据。

    2.  成果简介

    (1)实验模拟获取了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微观细节与机理,夯实了成藏理论基础。对南海神狐钻探区含有孔虫沉积物进行了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模拟实验,获取了关键细节过程和机理特征。结果表明,粘土对甲烷水合物的相平衡条件影响不大,大量水合物在有孔虫壳体内先形成微粒子,水合物难以胶结沉积物颗粒,致使饱和度为0~14%期间声波速度增长缓慢,声波信号呈减弱趋势;随水合物体量增大,胶结型水合物增多,纵横波增长速度加快,声波信号衰减减弱。验证已有速度模型表明,联合权重方程和BGTL理论(李改进的比奥特哥斯曼理论)可准确地估算南海水合物饱和度,2个模型中参数取值分别为W=3.5、N=2和 G=0.6、N=1。

    (2)数值模拟推动了水合物宏观成藏过程,揭示了成藏控制因素和相关机制。提出基于自由能来分析水合物成藏条件和成藏过程的思路,研制了“天然 气水合物成藏机理数值模拟分析系统”软件。对布莱克海台和南海神狐海域水合物成藏进行数值分析,揭示了被动大陆边缘扩散型水合物聚集速率主要取决于甲烷供给速度,阐明了不同有机质含量、不同产气速率、不同地温梯度及沉积速率条件下天然气水合物含量空间分布的差异性。以布莱克海台等典型赋存区为例,获得了应力场等因素对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控制作用的机理。

    (3)剖析Cascadia水合物成藏过程,实例解剖南海水合物成藏模式。完善了Cascadia边缘水合物成藏模式(图1),天 然气水合物的大致成藏过程为:有机质通过远洋沉积输人或浊流沉积输人,之后被沉积和埋藏,产生一部分原位甲烷,另一部分甲烷通过通道由深部运移上来。 富甲烷的孔隙流体和游离甲烷气沿着一系列丝状断裂上移,进入海底附近水合物稳定域内,大量甲烷生成天然气水合 物,过量的甲烷继续运移至海底,从而导致大量海底碳酸盐的形成。

    神狐海域水合物钻探区的高分辨率地震数据解释结果显示,该区存在3条主控断层、众多滑塌断层及气烟囱。结合天然气水合物地震相特征分析,认为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能呈多层分布,稳定带底部天然气水合物层厚度较大,连续性较好。通过与邻区LW3-1-1大气田对比认为,除神狐海域除生物成因气以外,可能存在热解成因气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主控制因素可能是气源和断层,其成藏模式主要有2种类型(图2):在断裂或滑塌构造发育区,天然气水合物的气源以热解成因气为主,天然气水合物呈多层分布;在构造平缓地区,天然气水合物的气源以生物成因气为主,如气烟囱等特殊地震相,天然气水合物呈单层分布,且主要分布在BSR之上一个狭窄的范围内。目前神狐海域钻遇的天然气水合物主要是以单层分布的生物成因的I型天然气水合物。

    3.成果意义

    通过实验模拟和数值模拟,在Cas-cadia边缘、南海神狐等海域取得了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模式的新认识,获得了含有孔虫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合物形成过程 及与饱和度的关系结果,分析了主要成藏要素对天然气水合物形成的控制机理,对我国天然气水合物成藏规律研究和资 源评价具有较好的理论和实用价值。(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胡高伟 袭建明 供稿)

    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机理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