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地质所”)胡培远、翟庆国等研究员提出一种通过碎屑锆石稀土元素判别构造背景的新方法。

    岩石记录的不完整或缺失为精细重塑古老造山带的演化历史带来了极大困难。锆石是自然界中最常见且最稳定的含铀矿物之一,经历多期复杂构造事件仍能够较完好保存,作为多种与岩石成因密切相关元素的重要载体,是探索古老造山带形成演化的有力工具。

    地质所对全球典型地区碎屑锆石稀土元素数据库的大数据分析与研究,提出了新认识:一是进一步揭示了构造演化过程中锆石稀土元素的变化规律,即:铕异常和轻/重稀土比值的耦合关系指示了碎屑锆石源区氧逸度和水含量的稳定程度,也与源区岩浆岩类型相关;二是发现了洋-陆俯冲造山带的碎屑锆石铕异常和轻/重稀土比值的耦合程度明显高于陆-陆碰撞造山带,如果洋-陆俯冲造山带受到了位于上覆板片之下地幔柱的影响,其碎屑锆石铕异常和轻/重稀土比值也会呈现解耦的现象。基于上述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使用相关系数(rDz)描述碎屑锆石铕异常和轻/重稀土比值的耦合程度,建立了一种通过碎屑锆石稀土元素判别构造背景的新方法。

    结果显示,rDz可以有效的反映构造环境的变化,即rDz值降低指示洋-陆俯冲向陆-陆碰撞或者地幔柱环境的转换,而rDz值降低则指示相反的构造转换过程(图1)。该方法对探索古老造山带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图1 碎屑锆石铕异常和轻/重稀土比值的相关系数(rDz)与造山带构造演化的耦合关系示意图

    地质所提出一种通过碎屑锆石稀土元素判别构造背景的...
      地物波谱谱形和特征与地表物质成分、物理状态(粗糙度、阴影等)、观测几何条件(光源—地物—探测器的相互几何关系)等因素有关,人们对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地物波谱特征的知识是支撑遥感信息提取与各行业应用的基础与支撑。长期以来,这些知识的获取主要依靠大量的波谱测试以及归纳总结。然而,随着遥感技术定量化、精细化的不断发展,数值模拟技术逐渐成为人们深入了解光线与传输介质(陆地、水体、大气等)相互作用机理的有力工具,发展了针对不同行业应用的多种模型,如大气辐射传输模型、植被辐射传输模型、几何光学模型等。

      中国地调局航遥中心高光谱课题组依托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开展了岩矿光谱数值模拟技术开发工作,并成功应用于月壤光谱的模拟。可实现对不同矿物组成、粒径、观测几何条件下光谱的高精度模拟。对50余条Apollo月壤光谱模拟结果表明。模拟光谱与实测光谱吻合程度很高,相关系数均大于0.99(图1),均方根误差在10-3数据量级以下,模拟的矿物含量与实测含量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89(图2),模拟与实测的粒径分布范围一致。在光谱、矿物含量、粒径3个方面同步达到高精度模拟,是检验模拟技术精度与可靠性的基本判据,表明技术的模拟精度达到了较高的程度。基于开发的模拟技术,对月球遥感探测领域广泛应用的信息提取方法进行了分析,厘清了方法的机理、界定了方法的适用范围、明确了方法的的误差。

      该技术在岩矿光谱机理分析、遥感岩矿信息提取精度评价及新技术开发、遥感器技术指标科学优化设计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项目组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复杂地形条件下辐射场与遥感数据模拟技术,支撑遥感技术在国土与矿产资源调查领域的深入应用。


    图1 模拟与实测月壤光谱对比(红:实测;蓝:模拟)
     
       

    图2 反演的月壤矿物含量与实测含量对比(横轴:实测,纵轴:反演)
    航遥中心在岩矿光谱数值模拟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