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7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22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5月17日,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联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及相关单位共同研制的“地质一号”卫星,搭载“朱雀二号”改进型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作为我国首颗地质行业高光谱遥感小卫星,“地质一号”将极大提升资源勘查、矿产监测和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等领域的自主遥感能力,标志着我国在地质勘查和监测高光谱遥感卫星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实现重大突破。

    “地质一号”针对地质资源环境要素探测需求,在可见—近红外和短波红外波段分别配置了16个和10个优化谱段,显著提升了矿物组分、岩性类型、矿山环境等地质信息的精准获取能力。其光谱配置紧密结合地质要素的光谱响应机制,为矿产资源分类、成矿靶区预测等提供高精度遥感数据支撑。

    研究团队在卫星载荷设计、光学配置及结构集成等关键环节实现多项技术创新,成功突破小型卫星平台在体积、重量、功耗等方面的限制。采用可见光/短波红外共镜头设计、轻量级离轴三反光机系统及像元级镀膜等高集成技术,解决了传统高光谱载荷体积大、能效低等问题,实现轻量化、高性能、低成本的卫星荷载系统设计。

    “地质一号”采用超窄带镀膜技术,针对不同谱段的大气窗口透过特征和地质应用需求,优化谱宽设置,有效抑制信号串扰,保障了传感器的高信噪比和成像质量,从而有效提升成像质量,对加快地质工作现代化、支撑找矿突破有着重要作用。

    我国首颗地质行业高光谱遥感小卫星“地质一号”成功...

    为进一步夯实地质科技根基,加快提升科技创新水平,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简称“长沙中心”)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王焰新开展湘江地质科技创新讲坛第一讲——“从医学地质到健康地学的创新发展”。

    王焰新院士讲座围绕“地球健康和生命健康面临严重危机”“大数据分析在健康地学研究中的应用”“健康地学研究展望”等方面阐述,他介绍,健康地学是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立足地球系统整体行为研究,探索生命健康与地球环境耦合关系,深入剖析了人类活动、地球环境与人类健康的紧密关联。在研究方法上,他指出大数据分析在健康地学领域作用显著,能助力了解高碘地下水分布等问题,预测其形成机制、空间分布特征及健康风险,并深入讲解碘地球化学循环、高碘地下水形成与分布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对碘迁移富集的作用等,为地质科技创新与健康地学发展提供新思路与方向,对提升科技创新水平、推动相关领域发展意义重大。

    讲座结束后,王焰新院士与长沙中心班子成员、副总师及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听取拟申报的科创平台“南方丘陵山地带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监测评估预警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实施方案汇报,并提出相关建议:一是选题方向需厘清。要立足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需求,聚焦生态保护与修复,梳理南方丘陵区生态状况,找准生态地质问题与生态服务价值。二是技术需求需明晰。深入分析技术瓶颈,明确“卡脖子”关键技术,有针对性开展技术攻关。三是平台支撑需有力。要确定关键装备,做好“人装结合”,协同打造差异化、一体化野外观测站,实现数据共享,做好支撑。四是成果转化需精准。要明确服务对象和应用场景,精准定位服务领域。王焰新院士还建议与相关单位加强对接和技术交流,表示愿与长沙中心开展深度合作,全力支持长沙中心建设发展。

    其间,王焰新院士一行前往宁乡市灰汤镇,对灰汤地热开展地质考察,同技术人员探讨地热资源成藏机理和开发利用模式,指导下一步地热资源勘探开发利用,用健康地学服务人类康养事业。湖南省地质院、湖南省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所、宁乡市人民政府、宁乡市自然资源局、宁乡市城发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灰汤管理局相关领导和技术人员参加。

    长沙中心特邀院士授课并进行调研指导

    11月13日,海岸带地质工作研讨会举办,旨在围绕海岸带地质工作现状、前沿问题与创新技术开展研讨交流。

    本次会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烟台海岸带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烟台中心”)举办。会上,烟台中心主要负责人介绍了《海岸带地质科学研究中心建设方案》,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作了会议致辞。

    会议聚焦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高质量发展,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谢树成作了题为《地球系统科学与海岸带发展》的学术报告。研讨环节,烟台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了《全国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方案(2025-2035)》,与会代表们围绕海岸带地质调查热点话题、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组织体系和管理机制等展开了热烈讨论,进一步明确了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升级”方向和未来十年主要工作思路。大家一致认为,加强跨学科、跨系统合作是推动海岸带地质工作迈向新台阶的关键。精彩的报告和热烈的讨论,拓展了海岸带地质工作知识边界,为海岸带地质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新思路,为海岸带地质调查研究与实践注入了新动能。

    此次研讨会的召开,为我国海岸带地质工作搭建了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有助于整合各方资源,凝聚智慧力量,进一步提升海岸带地质工作的科学性与前瞻性,为守护蓝色海岸、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内在动力,有力推动海岸带地质调查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地质调查局局属相关单位、沿海各省地勘单位、科研院所以及相关高校20多家单位多名地质专家学者及相关部门领导出席会议。

     

     
     
     
    专家学者共探蓝色发展新路径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地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回信,10月26日,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联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以“弘扬李四光精神 推动地质科技创新发展”为主题,举办了纪念李四光诞辰135周年学术活动,传承李四光精神,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地质工作者为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地质科技创新而努力奋斗。

    本次纪念活动设置有参观李四光纪念馆、东亚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简称:CCOP)地应力研究中心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李四光地质力学研究中心揭牌成立、《李四光地质科学思想之遥感印记》和《李四光地质科学思想之地热印记》首发、院士专家学术报告等环节,从精神感悟、事业发展、科普宣传、学术研究等方面,弘扬李四光精神,推动地质科学事业发展。

    在李四光纪念馆,参加活动的同志们认真听取了李四光外孙女、李四光纪念馆高级顾问邹宗平女士和地质力学研究所李四光纪念馆办公室工作人员的讲解,通过一幅幅图片和一件件实物,重温李四光先生为新中国地质事业发展、科学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大家被李四光精神深深感染,对李四光精神所展现的矢志不移的爱国情怀、坚持真理的科学品格、强烈执着的创新意识、诲人不倦的师表风范、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大家一致表示,要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以地质科技创新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李四光先生创建了地质力学理论、亲自推动我国的地应力技术研发和相关研究工作。在李四光先生诞辰135周年的时刻,CCOP地应力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李四光地质力学研究中心正式揭牌运行。CCOP主席中尾信典发表视频致辞,祝贺CCOP地应力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中国地质调查局与CCOP技术秘书处签署了关于成立CCOP地应力研究中心的谅解备忘录,由地质力学研究所负责建设运行。未来,CCOP地应力研究中心将致力于开展东亚、东南亚以及 CCOP 合作国地应力领域技术方法创新、人才培养、大数据平台和大科学计划等方面合作,形成全球领先的地应力技术方法体系,建立区域性地应力观测网络和信息共享平台,组建地应力专家智库,促进研究中心成员国之间地应力领域业务合作,提升应对重大地质灾害的能力,实现 CCOP与各成员国间的合作共赢,打造引领国际地应力研究高地。中国地质调查局李四光地质力学研究中心的成立,将凝聚地质力学研究所的业务特色,引领创新发展地质力学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探索揭示地球演化规律, 解决与之相关的地质、资源与环境问题,培养、孵化高层次地质力学研究人才团队,弘扬李四光精神及科学思想。未来,李四光地质力学研究中心将聚焦力的来源、力的传导、力的作用、力的效应等关键科学问题,重点开展地球系统运行动力机制、应力分布规律与应变效应、不同时代构造体系划分、矿田构造理论与找矿预测、构造过程与能源富集耦合、内外动力耦合控灾机理等方面的前沿问题研究。联合相关单位共同建设,建立人才、项目等合作机制,推动资源共享,打造攻关重大关键技术难题的科研团队,形成开放协同工作体系。

    在李四光先生诞辰135周年之际,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基金会策划实施了“李四光地质科学思想印记”科普工程,陆续推出系列科普图书、视频等科普产品。中石化新星公司编制的《李四光地质科学思想之地热印记》和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中心编制的《李四光地质科学思想之遥感印记》在本次活动上首发。系列科普图书的面世,可为行政管理者快速掌握地学研发态势提供借鉴,也可为社会公众了解李四光先生的人生足迹和科学精神、品鉴地学知识提供很好的素材。

    在学术报告环节,郭旭升院士以“中国地热产业高质量发展”为题作学术主题报告,所相关负责同志以“燕辽大火成岩省及其全球对比” 为题作学术主题报告,与会科研人员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为拓宽研究思路,深化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益启发。

    自然资源部有关领导同志和相关司局负责同志、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领导同志和机关部室负责同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基金会有关领导同志,湖北省李四光研究会、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中国石化新星公司、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单位等有关同志参加了本次活动。 

     

     
     
     
    纪念李四光诞辰135周年学术活动圆满举办

    9月29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星耀中国 科创未来”全国巡展启动仪式在中国科学技术馆举行,中国地质图书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受邀出席仪式并接受感谢信。

    中国科学技术馆推出的“星耀中国 科创未来”系列展览, 包含“共和国血脉”“无声的惊雷”“拳拳报国芯”“向南极出发”四套展览,自今年5月起陆续在中国科技馆展出,得到社会公众广泛关注和良好反响。其中,“共和国血脉”展,由中国地质图书馆、地质力学所李四光纪念馆及石油行业相关单位共同合作举办,展现了地质工作在石油能源资源领域基础性、先行性作用以及地质人勇于开拓、无私奉献的精神。地质图书馆作为主要合作单位之一,发挥专业优势,协助梳理了中国石油发现史,提供了李四光先生以及地质、石油方面的相关资料,获得中国科技馆好评,并给予感谢信。该系列展览后续将在香港、澳门、井冈山、遵义、延安和临沂等地巡展。

    活动期间,中国地质图书馆科普中心四个处室党支部联合开展了党建活动,参观学习系列展览,感受新中国成立75年来取得的一系列伟大成就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学习李四光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等,追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薪火相传中担当使命、砥砺奋进。

    地质图书馆受邀出席“星耀中国 科创未来”全国巡展启...

    5月30日,“共和国血脉”展在中国科技馆正式开展。应中国科技馆邀请,本次展览由中国地质图书馆、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地质力学所”)李四光纪念馆及石油行业相关单位共同合作举办,持续到今年10月底。

    2024年是中国现代地质学奠基人之一、新中国地质事业的主要领导人和开拓者李四光先生诞辰135周年,同时也是大庆油田发现65周年。“共和国血脉”展再现了李四光先生和老一辈石油地质人筚路蓝缕、艰难探索、执着追求,坚信中国有油、创新生油理论,为国找出工业的“血液”,甩掉了中国“贫油”帽子的波澜壮阔岁月。该展也体现了一代代地质人、石油人赓续优良传统,弘扬李四光精神和大庆精神的努力。他们在能源资源领域取得了重大科技成果和关键技术突破,为提升国家能源自主保障能力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地质图书馆作为展览主要合作单位之一,积极主动与中国科技馆、地质力学所等单位加强合作,发挥专业优势,协助梳理中国石油发现史,提供了李四光先生以及地质、石油方面的相关资料,合作获得中国科技馆好评。中国地质图书馆将以此为契机与相关单位加强合作,加强地质史研究,扩大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传播渠道。

     

    “共和国血脉”展在中国科技馆亮相

    5月14日-15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在北京组织召开全国水资源基础调查技术培训会。会议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水资源基础调查工作会精神,加快推进水资源基础调查工作。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司、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和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相关领导出席会议。

    本次培训会重点围绕三方面内容进行:一是对《水资源基础调查实施方案》(自然资办发〔2024〕7号)进行详细解读;二是围绕水域空间调查及关键技术、水下地形测量及关键技术、地表液态水储存量调查及关键技术、地下水资源数量和质量调查评价、基于生态优先理念的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地下水资源在线评价系统操作和冰川及常年积雪调查与关键技术交流等内容进行培训;三是针对各省关于水资源基础工作提出的问题进行详细解答。

    本次培训会不仅让各省水资源基础调查人员深入学习了水资源基础调查相关技术要求,还加强了(区、市)相关单位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同时,使参与培训的工作人员了解到各省(区、市)相关单位在水资源基础调查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促进了水资源基础调查工作快速和高质量推进,对今后全面开展水资源基础调查,支撑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生态文明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水资源基础信息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来自部直属相关事业单位、全国各省(市、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处、测绘院、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地质局、地质调查院等90余家单位的250余名技术人员参加了培训。

     

     

    全国水资源基础调查技术培训会圆满召开

    为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建设美丽中国,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简称“长沙中心”)联合行业单位、地方政府部门和驻地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分“科普开放日”“科普研学游”“科普进校园”“科普宣传展”四大环节,开展以“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的第55个世界地球日“科普行”系列活动。

    在科普开放日环节,邀请宁乡市玉潭街道中心小学师生走进长沙中心,科普工作者引导师生150余人参观中心地质文化宣传橱窗,讲述单位的优良传统和职责使命,向师生介绍便携式全液压钻机、无人机等各类地质装备的实际用途和操作规程,并邀请体验无人机试飞,及开展宣传横幅签字活动和主题科普讲座。

    在黄山水土资源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沙中心邀请黄山市人民政府等相关单位,以及黄山市小博士幼儿园师生、家长220余人来观测站参观研学,科普工作者分发宣传手册,介绍场馆功能和科普展板,引导大家参观岩石馆和影像馆,讲解岩石的形成、分类、用途等方面的知识,通过组织观看视频和科普PPT,科普太阳系和八大行星的基本概念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开展“星际探险家”趣味游戏。

    在科普研学游环节,科普工作者组织长沙市西雅博才小学师生、家长120余人前往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参观研学。讲解员介绍地球奥秘、地质矿产、环境保护等知识,大家切身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沧海桑田,收获探索宇宙奥妙的“金钥匙”。大家纷纷表示,将节约利用资源和爱护生态环境,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在科普宣传展环节,长沙中心联合宁乡市自然资源局,走进宁乡市市民之家活动广场,两个野外项目组分别在岳阳市平江县石牛寨国家地质公园、溆浦县幸福街街道为市民讲解主题展板科学知识。宣传展板前吸引大量市民驻足观看,科技工作者向社会大众宣传我国自然资源国情国策国法,展现自然资源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履职成效,引导社会大众节约利用资源,增强社会群众珍爱地球、保护地球意识。

    在科普进校园环节,长沙中心宜春-新余项目组走进宜春市袁州区锦绣小学,科普工作者为学校师生带去精彩的科普讲座,播放科普动画视频,开展“知识竞答”等趣味游戏和保护环境签字仪式。

    此次科普宣传活动,长沙中心共发放宣传单5000份、制作科普展板38块、赠送图书500余册、发放地球仪等学习用品400余份,受众8000余人,社会反响强烈。

    近年来,长沙中心依托“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全国土地日”等重要节点,组织开展“科普进校园”“科普开放日”“科普研学游”“科普宣传展”等活动。地质科普活动不仅让公众了解地球科学的奥秘,还引发了大家对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热议,促进了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推动了地质科普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对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长沙中心扎实开展第55个世界地球日“科普行”系列活...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烟台海岸带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烟台中心”)受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委托,开展青岛海西湾海域专项地质调查项目。

    该项目是烟台中心2024年度首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为高质量完成此次任务,在科学技术室、安全和保密室等管理部门指导协调下,海洋地质调查室挑选技术骨干成立调查专班,并就安全生产、任务分工、质量控制等进行安排部署。历时一周,在调查专班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海域调查任务。通过对数据的综合处理分析,成功查清了该海域的地形地貌特征、海底浅点分布和浅地层结构特征等重要信息。此次调查不仅为后续的险点清淤和船舶航行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还为海洋地质研究、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

    下一步,烟台中心将继续依托自身专业技术优势,围绕海洋地质调查、海洋工程勘察和海洋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等领域,加强与相关单位的合作交流,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推动海洋地质调查工作再上新台阶。

     

    烟台中心顺利完成年度首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2024年适逢“华夏古陆”问世百年,为进一步活跃学术氛围、推进地学交流,立足华东、面向全国,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特设“华夏地质大讲堂”,邀请国内外地学大家杏坛讲学。3月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唐菊兴应邀开启首讲。

    华东地区是“华夏古陆”的主体所在。“华夏”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春秋左传正义》释义为“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业已成为中国的别称。1924年,美籍北大教授葛利普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挚爱,首创“华夏古陆”之说,极大促进了中国地质学研究。

    唐菊兴院士率领的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学术团队,长期从事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研究,取得重大的铜金找矿突破。围绕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唐菊兴院士聚焦东南沿海火山岩区广受关注的铜金找矿突破问题,精心准备了题为《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及勘查技术》的学术报告。报告通过全球大量典型矿床的宏观与微观地质特征介绍,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斑岩型、矽卡岩型以及高硫化-中硫化-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的基本概念、成矿系统整体特征和主要找矿标志,提出了找矿勘查中应注意的问题;结合国内外找矿范例及自身找矿实践,介绍了有效的勘查技术及其发展趋势;最后,特别指出华东地区陆相火山岩区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找矿潜力巨大,“可能是产生原创性成果的窗口”。

    来自华东地区行业单位、矿山企业、科研院校以及相关单位专家等近百人济济一堂,聆听院士讲课。大家纷纷表示,报告传道授业解惑,既有战略高度和理论深度,又直面地质找矿一线问题,为华东地区新一轮找矿突破工作开拓了思路、指点了迷津。今后,南京地调中心将陆续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莅临“华夏地质大讲堂”,为地质工作者奉献高水平学术盛宴。

     

    唐菊兴院士报告 

     

    报告会现场 

    唐菊兴院士启幕“华夏地质大讲堂”

    为了高效推进油气资源勘查理论和技术发展,2019年1月2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油气调查中心”)主要负责人带队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地质地球所”)开展油气合作研讨交流。

    地质地球所杨长春研究员参加了交流会,对油气调查中心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高度肯定了油气调查中心在公益性油气调查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地球物理研究所专家分别就“关于深层油气开发智能导钻技术体系”及“页岩储层测试分析技术新进展”进行了汇报。

    油气调查中心主要负责人指出,近年来,油气调查中心与地质地球所建立了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前期合作富有成效。下一步,希望双方继续积极推进,逐步深化合作领域,完善合作细节,共同探索前沿攻关方向。一是协同共享部分数据资料,共同实施油气资源新领域、新层位、新类型等方面的调查与勘探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促进理论技术研究与生产实践的紧密结合;二是充分发挥非常规油气工程技术中心优势,共同搭建开放性的国家级非常规油气勘探平台,在实验室建设及工程工艺技术研究方面开展合作攻关;三是深入谋划干热岩、油砂、油页岩等新的应用领域开展前沿技术合作,实现科技创新及装备上的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公益性油气地质调查事业发展。

    杨长春研究员表示,双方通过充分交流增加了了解,为进一步合作打下坚实基础。

    法国CGG公司、中石油咨询中心、中科恒道等相关单位专家参加了本次交流会,并就非常规油气业务对接及合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讨与交流。

     
     
    油气调查中心赴中国科学院地质地球所开展油气合作研...

    2019年1月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与贵阳市人民政府在贵阳举行座谈会,就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需求进行对接。岩溶所主要负责人和贵阳市政府副市长钟汰甬出席会议。 

    座谈会上,贵阳市政府提出了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迫切需要解决的地质问题。岩溶所对贵阳市岩溶地质环境背景、岩溶地质调查工作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工作部署建议、已有工作基础和预期成果进行了介绍。

    会议初步谋划了地质调查工作支撑贵阳市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的七个方面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地质条件与区域岩溶发育规律调查、岩溶水文地质调查与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岩溶石漠化调查与绿色生态圈建设示范、城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地下空间开发诱发地质灾害防治、岩溶地学景观资源调查评价、地热资源地质背景调查与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基于大数据的城市地质环境时空透视与智能管控等。

    会议商定,下一步将建立协调联动机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落实七个方面内容的具体工作方案,设立贵阳市生态文明国际论坛岩溶城市分论坛。

    岩溶所、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和贵阳市相关单位参加会议。

     

     

     

    岩溶所与贵阳市人民政府开展地质调查工作需求对接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