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5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海口中心”)生态修复综合调查团队在爱斯维尔期刊《Heliyon》上发表研究成果。该成果揭示了海南岛昌化江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及时空分布特征,预测了未来水土流失发展趋势,为昌化江流域实施环境管理和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促进了热带-亚热带地区和其他强降水地区土壤侵蚀的研究。 

    研究区域概览图

    昌化江流域位于海南岛西北部,是海南岛第二大河流。流域内地貌复杂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细小而分散,地形起伏变化明显,总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倾斜趋势,从海拔30m的西北平原到海拔1654m的东南山区,形成了地形起伏较大的地理环境。此外,流域平均年降水量为1353.7毫米,其中90%以上的降水集中在夏季。

    总的来说,昌化江流域具有更复杂的地貌特征(山地、丘陵和平原)、更集中的降水分布模式和更多样化的土地利用类型,这些地理和气象因素对土壤侵蚀过程有显著影响。此外,昌化江流域各市县具有不同的社会发展背景,水土保持政策和水土保持管理措施参差不齐,同时由于城市建设的不合理扩张和土地的不科学利用,流域的土壤保持能力下降,进而引发了水土流失及一系列相关的生态问题。因此,开展昌化江流域土壤侵蚀研究,不仅有助于研究华南地区水土流失的空间分布特征,还可以根据不同地理特征的属性,进一步深入分析水土流失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导致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在空间维度上,土壤侵蚀较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昌化江流域上游南部和东北地区、中游西南地区和下游北部地区。其中,位于昌化江流域上游东南部的五指山市,水土流失面积最大,水土流失程度最严重。在时间维度上,昌化江流域侵蚀总面积呈逐年减少趋势,2021—2022年减少幅度大于2020—2021年。

    2020 年至 2022 年海南省昌化江流域的水土流失等级

    另外,在基于土地利用类型、坡度和土壤类型建立特征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叠加分析发现:一是轻度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林区,林地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能力;二是轻度、中度和强度侵蚀主要发生在耕地和坡度为0–5°的区域;三是建筑用地区域和坡度为8°-15°的区域更容易受到强烈侵蚀,尽管它们覆盖的面积较小;四是当坡度大于15°时,与林区的重叠范围较大,坡度不再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见,林地显著减轻了水土流失的影响,应继续采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政策。同时,应特别关注施工区和坡度为8°–15°的区域,采取科学的水土保持措施和生态修复措施,降低水土流失强度,全面保护昌化江流域生态环境。此研究结果为增强土壤保持水土能力、提高不同土壤的抗侵蚀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作为一种有效的水土流失监测方法,也较大程度提高了昌化江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效率。

    该研究由海口中心生态修复综合调查团队李习文等人合作完成,得到中国地质调查项目(海南岛昌化江流域生态修复支撑调查:DD20220956)的资助。

     
    海口中心在热带流域土壤侵蚀评价及发展趋势研究方面...

    近日,由中国地质科学院探矿工艺研究所(以下简称“探矿工艺所”)研发的“一种滑坡同孔深部位移和地下水位监测设备及监测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2410853875.X)。

    探矿工艺所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团队结合库岸滑坡监测预警研究需要,研发同孔多场监测技术并进行野外实践,取得显著成效。该发明专利公布了一种滑坡同孔深部位移和地下水位监测设备及监测方法,核心技术是通过创新钻孔内的固定双管结构、传感器组件管和改性水泥浆液等,优化形成同孔深部位移和地下水位监测设备,实现钻孔内单一参数监测到多参数监测的技术提升。专利有效提升了深部多场监测技术的水平,减小深部监测的钻探工作量,降低了深部多参数监测成本,实现被监测斜坡的深部位移和地下水位高精度低成本监测。

    目前,该发明专利已在三峡库区重庆市奉节县新铺滑坡监测示范点得到成功应用。下一步,研发团队将继续优化技术,降低成本,提高监测稳定性,为在其他地区的推广应用打下扎实基础。

    专利授权证书

     
    深部位移和地下水位监测设备及监测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图书馆(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办公室)主办的第二届“保护地球 精彩地质”科普作品大赛优秀作品评选揭晓。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选送的科普视频《地质灾害科普宣传片-认识地质灾害》及科普文章《“蟹中之王”,何缘青睐阳澄湖?》分别获得大赛一等奖、二等奖。

    《地质灾害科普宣传片-认识地质灾害》以爷孙两人的形象出现,通过日常对话、讲解的形式,宣传推广地质灾害科普知识。该片共分认识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和预防、常见地质灾害监测方法、灾害前兆及科学避险、三峡库区监测预警工程五个部分,介绍了地质灾害的有关基本知识,展示了我国在三峡库区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及取得的辉煌成就。该片源于生活、基于项目、服务于社会,为公众传播了地质灾害知识和保护地质环境的理念。

    《“蟹中之王”,何缘青睐阳澄湖?》从地质演化入手,介绍了断裂构造是如何控制阳澄湖轮廓和范围的,并在气候变迁导致海侵时由成片的洼地扩展形成湖泊。指出阳澄湖大闸蟹蟹肉鲜美、膏黄丰满的主观原因是湖底底质好,水体清澄,天然饵料丰富,生物量大,尤其是水体中钙含量高;客观原因是阳澄湖为吞吐性湖泊,无论伏汛期还是旱期,水位都能保持稳定。该文贴近生活,用生动易懂的语言,将地质科普带入寻常百姓家。

     

    image003

     

     
     
    武汉地调中心获“保护地球 精彩地质”科普作品大赛一...

    近日,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在南宁召开专家委员会会议,来自全国各行业的70多位遥感专家参会。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主任李志忠做了题为遥感科技如何服务国家战略的大会报告。介绍了自然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强力推进自然资源领域科技创新的多项举措、“一核两深三系”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战略以及全面提升依靠科技创新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的要求。重点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九月视察东北,关于东北发展的六点指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东北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遥感科技服务国家战略指明了方向。 

    报告指出,遥感科技领域要树立生态文明的新理念,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涵,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遥感科技要聚焦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和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防灾减灾、污染修复、饮水安全、特色产业等。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更加精准高效地服务“三大攻坚战”。

    报告强调,遥感科技应加强五方面的建设:一是加强自然资源全要素遥感调查;二是加强地球系统科学对遥感应用的指导;三是加强地球关键带星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建设,解决人地和谐发展问题。四是加强科技创新,把创新作为遥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五是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遥感的融合,创建遥感地质工作新模式。

    结合沈阳地调中心黑土地科技进展,报告介绍了建立黑土地天空地一体化调查与监测方法技术体系。沈阳地调中心率先应用卫星遥感、航空高光谱遥感、地面光谱测量和土壤地球化学多种方法,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的土地资源调查方法技术体系,为黑土资源的综合调查与监测奠定了技术基础和优势。

    报告最后围绕智能对地观测卫星系统建设,结合国际能源产业变革,国家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的要求,提出了地球热能卫星的建议,积极拓展新空间、开辟新资源、应对新挑战,聚焦深部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发现利用。

     

     
     
    沈阳地调中心参加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专家委员会会议并...

    为进一步加强地质遗迹监测和保护工作,2018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启动了典型地质遗迹(重要化石产地)监测与管理示范研究工作,旨在探索不同类型地质遗迹动态变化的监测技术方法和管理模式,为构建地质遗迹监测监管体系提供支撑服务。

    近日,项目组赴新疆鄯善、哈密、奇台三个县的化石产地开展调研,重点调查了地形、气候、化石岩性、化石破坏情况、破坏原因、监测和保护等情况。项目组还与当地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进行座谈,了解化石产地保护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一是由于当地极端干旱、温差大,受强烈季风气候影响,野外自然裸露的化石风化破碎速度极快,出露地表的化石在几年内风化殆尽,呈现碎片状。二是化石产地的监测和保护工作十分薄弱,缺少相关制度和技术标准,没有建立有效防止盗采盗挖的保护机制。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下一步环境监测院将编制《重要化石产地监测与管理示范研究报告》、《重要化石产地类地质遗迹技术要求》和《重要化石产地监测与保护管理办法》。探索地质遗迹监测对象、监测内容、监测方法、评价指标、监测数据分析方法等,推进地质遗迹监测监管体系建设。

     

    与当地国土局有关管理人员开展座谈

       
    野外调查工作现场 
      
    野外风化破碎的恐龙化石散落在泥土里 
      
     
      
    简易保护的硅化木和自然裸露风化破碎的硅化木

     

     

    环境监测院赴新疆开展化石产地监测与保护情况调研

    章程,男,52岁,博士,专业技术三级,岩溶所岩溶动力学与全球环境变化室主任。专业方向:岩溶水文地质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首次发现岩溶区地表水体中存在高含量惰性有机碳,14C等分析岩溶作用形成的碳汇在百年尺度上是稳定的。发现西南岩溶区水生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碳钙原位沉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碳汇,产生比温带岩溶区高多倍的碳汇量,固碳潜力更大,指出河流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岩溶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揭示植被演替或恢复可促进岩溶作用,即石漠化治理可增加岩溶碳汇,从灌丛到次生林地再到原始林地,由岩溶作用产生的碳汇可增加2到8倍,研发碳酸类(弱酸)离子自动化连续监测技术方法,为碳汇量估算精度提高与梳理人为干预实现增汇途径奠定技术方法支撑。 

    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主持完成部行业专项项目“我国典型岩溶动力系统碳汇动态监测与评价”,在碳汇监测与评价方法改进等方面获得突破,研发的水体土壤二氧化碳高分辨率在线捕捉技术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地质调查综合研究”等项目中得到应用,证实了岩溶碳汇的稳定性以及人工增汇的可能。主持完成IGCP598“环境变化与岩溶系统可持续性”项目,推广岩溶碳循环监测新方法,将建设碳汇监测站的技术手段推广到“一带一路”岩溶区,建立泰国热带岩溶碳汇国际监测站、洞穴和土壤碳循环监测点。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开展岩溶碳汇的稳定性研究,研发了一系列高精度的在线监测仪器设备,包括便携式水中二氧化碳分压测试技术、便携式水陆两用温室气体采集设备、土壤二氧化碳浓度的监测装置及监测方法、洞穴滴水的水文水化学自动监测以及取样装置、洞穴二氧化碳浓度与温湿度连续自动监测技术等。相关监测技术方法已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推动了岩溶碳汇研究技术方法的进步。 

    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开展岩溶碳汇的稳定性研究,研发了一系列高精度的在线监测仪器设备,包括便携式水中二氧化碳分压测试技术、便携式水陆两用温室气体采集设备、土壤二氧化碳浓度的监测装置及监测方法、洞穴滴水的水文水化学自动监测以及取样装置、洞穴二氧化碳浓度与温湿度连续自动监测技术等。相关监测技术方法已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推动了岩溶碳汇研究技术方法的进步。 

    章 程

    莱茵河是欧洲的重要航道及沿岸国家的供水水源,对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19世纪下半叶以来,莱茵河流域工农业快速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环境与生态问题,莱茵河一度被称为“欧洲下水道”和“欧洲公共厕所”。莱茵河流域各国直面问题,汲取教训,制定治理目标并开展有效行动,历经多年努力,整个流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莱茵河流域管理被誉为国际流域管理的典范。梳理和总结莱茵河流域管理的发展历程、经验与做法,有助于为我国流域治理与国土空间管制提供借鉴。

    工业化城市化阶段莱茵河流域出现的主要问题 

    1850年以后,莱茵河沿岸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加速。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工业复苏和城市重建,莱茵河流域工业化再度加速,莱茵河周边建起密集的工业区,以化学工业和冶金工业为主。伴随着一个多世纪的工业化进程,莱茵河流域先后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图1 莱茵河流域综合治理历程(引自王思凯,张婷婷等.莱茵河流域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模式及其启示.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8,27(1):215-224) 

    一是废弃物任意排放,水土污染严重。

    自1850年起,随着莱茵河沿岸人口增长和工业化加速,越来越多有机和无机物排入河道,氯负荷迅速增加。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工业复苏和城市重建,莱茵河水质更加恶化。1973~1975年监测数据表明,每年大约47吨汞、400吨砷、130吨镉、1600吨铅、1500吨铜、1200吨锌、2600吨铬、1200万吨氯化物随河水流入下游荷兰境内。

    二是生态环境快速退化,生物多样性受损严重。

    河道污染和不适当的人类活动造成了生态环境退化。18世纪与19世纪之交,由于水力发电、航运发展和河道渠化,同时机械工具过度捕捞,鱼类大量减少。至1940年鲑鱼几乎从全莱茵河流域绝迹。水生动物区系种类数量大幅度减少,种类谱系以耐污种类为主。

    三是流域洪水问题突出,经济损失不断增大。

    莱茵河流域洪水问题十分突出。1882~1883年、1988年、1993年和1995年发生了流域性大洪水。由于流域内土地开发利用、水利和航运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天然洪泛区域不断减少,洪水最高水位、时段洪峰流量一涨再涨,沿河堤防和其他防洪工程并不能提供百分之百的安全保证,沿洪泛区受堤防保护的居民区和工业区的危险性加大,潜在的洪灾损失普遍增大。

    四是土地开发无序,次生灾害突出。

    20世纪,由于西欧人口剧增,为增加粮食产量,莱茵河两岸的土地被大规模开垦。人们在大量的灌木林地中开挖沟渠,降低水位以适合农作物生长。流域的各种自然风貌也因此被改变,排水使得大片土地沉陷并低于海平面,加上海水位上涨,致使防洪形势十分严峻。

    为了改善通航条件,采用工程措施裁弯取直和束窄河道。由于被束缚在很窄的范围内,且取直以便通航,河道水流的流速加快,河床冲蚀严重并伴随下切,水位下降,引发周边地区水位下降,森林、农田缺水,使四周湿地的生态系统大受影响。旱年,在德国境内的莱茵河段是多支叉的呈“辫子状”的游荡性河流,大量支流构成非常复杂的河系。由于洪泛区不断改变,在此区域居住十分危险。

    莱茵河流域综合治理历程与主要措施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相关国家启动了莱茵河流域治理,经历了污水治理初始阶段、水质恢复阶段、生态修复阶段、提高补充阶段(图1)。

    (1)污水治理初始阶段

    1950年,瑞士、法国、卢森堡、德国和荷兰五国联合成立了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ICPR),并于1963年签订《莱茵河保护公约》,首要目的是解决莱茵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水污染问题。流域内各国通过委员会进行合作,但并没有明确各自在控制污染扩大方面的义务,因此在污水治理初始阶段没有取得比较明显的成效。

    (2)水质恢复阶段

    1986年,瑞士发生的重大莱茵河污染事件终于唤醒民众、企业和政府,流域内各国开始着手开展莱茵河的综合治理。各国开始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防止水质恶化。

    (3)生态修复阶段

    在水质逐渐恢复的基础上,ICPR又提出了改善莱茵河生态系统的目标,既要保证莱茵河能够作为安全的引用水源,又要提高流域生态质量。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看待莱茵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将河流、沿岸以及所有与河流有关的区域综合考虑。

    (4)提高补充阶段

    2001年,“莱茵河2020计划”发布,明确了实施莱茵河生态总体规划。随后还制订了生境斑块连通计划、莱茵河洄游鱼类总体规划、土壤沉积物管理计划、微型污染物战略等一系列的行动计划。2000年后,这些行动计划已经从当初迫在眉睫的挑战转向更高质量环境的创建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开发上来。

    莱茵河流域综合治理措施与做法主要包括:

    (1)建立流域多国间高效合作机制

    莱茵河流经多个国家,多国之间合作是流域治理成功的重要保障。莱茵河流域合作治理的核心机制是1950年成立的ICPR,经过60多年发展,已成为全球流域治理领域的一个多国间高效合作的典范。ICPR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合作机制,既有政府间的协调与合作,又有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以及专家学者与专业团队的合作。它不仅设有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参加的监督各国计划实施的观察员小组,而且设有许多技术和专业协调工作组,可将治理、环保、防洪和发展融为一体。

    (2)树立一体化系统生态修复理念

    在欧洲工业化进程中,莱茵河沿岸各国都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采取了大量的工程措施,如筑坝、河道疏浚,以及裁弯取直、截断小支流等。这些改造使得原先自然的、动态的、难预计的河流转变为静态的、可以设计的人工河道,以方便管理和获取各种利益。河流空间因此遭到蚕食,引发许多不良结果。而对这些不良结果的治理依然是通过引入和采取新的工程性措施,如此便形成了恶性循环。长此以往,莱茵河已变得面目全非。意识到过多的人为作用对河流自然发展规律的破坏,莱茵河流域治理开始探索河流的动态和一体化治理,即注重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的结合,以及源头控制、分散治理。观念上的转变引导治理措施和治理目标的改变,更加注重维护、恢复河流的自然特性,且更注重其生态恢复,从而为各种生物提供了生存环境。

    (3)推进流域基础地质、环境地质与生境调查

    根据流域治理需要,莱茵河沿岸各国开展了基础地质调查、水文地质调查与填图工作。法国、德国等国家1∶10万、1∶5万地质填图已基本完成。在基础地质填图基础上,各国开展了水文地质、自然灾害等环境地质调查与填图工作。德国联邦地球科学与自然资源研究所牵头,自1960年开始经过50余年的努力,编制完成了1∶150万欧洲水文地质图系。1982年,欧共体环境总司组织编制了1∶50万欧洲地下水资源图系,由38幅、148张图件组成,覆盖了比利时、德国、丹麦、法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和英国等9个国家。2013年,在对1∶150万欧洲水文地质图进行矢量化的基础上,Cornu等人编制了欧洲地下水生境分布图,反映与生物相关的地下水流、含水层孔隙大小和渗透性的空间变化。

    (4)分阶段编制并联合实施流域治理规划

    20世纪80年代以来,ICPR在国际合作框架下,签署了一系列有关莱茵河流域治理的协议。签约国家协调一致,共同采取行动,对莱茵河环境改善和流域管理起到了巨大作用。1976年,各成员国签署了控制化学污染公约、控制氯化物污染公约,要求各成员国建立监测系统和水质预警系统,控制化学物质的排放标准。1987年通过的“莱茵河行动计划”,从河流整体生态系统出发来考虑莱茵河治理,并将鲑鱼的重新回归作为治理效果的重要标志,以此提出“鲑鱼2000行动计划”。1998年,“莱茵河洪水管理行动计划”获得通过。2001年,莱茵河部长会议通过了“莱茵河2020计划”,包含4个方面的治理目标:生态系统改善、防洪、水质及地下水保护。

    (5)建立量化指标体系和各种生态修复模式

    莱茵河规划和治理在欧盟框架下统一实施,在目标上达成统一,并制定了许多量化考核指标。在“莱茵河行动计划”中,主要目标包括污染控制和改善生态环境等部分,就是以珍贵鱼类重返莱茵河(“鲑鱼2000”)为实现生态目标的重要标志,即到2000年让鲑鱼回到莱茵河。对于上述目标,每个国家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其它还有许多需要各国共同参与、公众能够直观感受到的恢复性指标,如使莱茵河兰德平原到2020年受到洪水危害的程度与1995年相比减少25%等。

    (6)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

    为了确保水体保护与治理的有效性,保护莱茵河委员会在莱茵河及其支流建立了水质监测站,从瑞士至荷兰共设有57个监测站点,通过最先进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莱茵河进行监控,形成监测网络。每个监测站还设有水质预警系统,通过连续生物监测和水质实时在线监测,能及时对短期和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进行预警。ICPR和莱茵河水文组织(CHR)于1990年共同开发了“莱茵河预警模型”,对莱茵河水质进行实时监测,防止突发性污染事故。

    (7)建立流域信息互通平台

    ICPR致力于推动行动计划的有力实施,同时注重各国间的密切合作与协调。其所建立的“国际警报方案”是莱茵河沿岸各国的信息互通平台,当发现污染物时,在瑞士、法国、德国和荷兰设置的7个警报中心能够及时沟通,迅速确认污染物来源,并发布警报。

    对我国的启示 

    一是以流域为单元开展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评价。

    流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评价是推进流域治理的基础。根据污染治理、灾害防治和水、土地等自然资源管理的需要,开展污染物、地表水、地下水、土地、生态系统等调查评价,摸清自然资源分布与生态环境变化状况;以土壤、包气带、含水层为重点开展基础地质、水文地质、生态地质综合调查,建立近地表圈层三维地质框架。

    二是建立全流域统一的监测体系。

    莱茵河综合治理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建立一个从瑞士到荷兰的统一监测体系,需要对不同国家的监测站、检测物质和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并统一意见。针对我国流域的实际情况,应分别在干流、支流、湖泊、河口、近海等不同水域设置监测站点,包括水质状况、水文动态以及生物情况,全流域采用统一科学的综合监测方法,及时信息共享,掌握上下游动态,并实时在网上公布。

    三是研究制订流域综合规划与治理行动方案。

    莱茵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部历经百年的人类与河流关系史,教训极为深刻。我国流域开发建设应做好顶层设计,重视流域生态安全,统筹处理好产业布局、人口集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优先支持沿江城市环保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发展。在控制污染物总量排放的前提下,探索激发微观主体保护流域生态环境的积极性。研究流域发源地在全球气候变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变化,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四是加强河流生态保护与修复。

    目前,我国各大流域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和水陆之间,开发建设缺乏统筹,生态空间不断被挤占,导致河流连通性降低、生态系统割裂,河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不断降低。在过去的20多年中,莱茵河治理已经从治理污染、关注防洪效果、提高航道保证程度,到逐步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的修复。在近期的所有规划和行动计划中,保护湿地、在三角洲地区开辟自然保护区、拆除支流上的大坝或设置鱼道等具体的措施和内容,更多地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采用综合性的措施恢复河流生态系统。

    五是建立高效的跨行政区全流域协调机制。

    为了打破部门和地域之间的分割状况,在整个流域尺度上建立行政区间协调机制,着力在航运、水电开发、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水资源分配等方面开展区际协作,解决水、土、生物等资源类型的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管理中存在的冲突,强化流域开发管理的区域协调,减少省际之间流域纠纷事件发生,实现流域开发共建共享。探索建立流域开发管理省(市)协作组织,不定期召开流域事务协调对接会议,建立长江流域共同开发管理的合作框架,积极落实各方达成的合作共识。

    六是鼓励企业和公众参与。

    流域综合治理,需要政府和企业、公众的合作与共同努力。整合现有的流域合作管理机制并建立相应的开发交流平台,让公众能够更便捷的获取流域管理的政策法规以及水文、生态和环境监测报告等公开信息。同时,参与决策过程,监督各地的执行情况,成为流域管理的重要一员。可以学习德国的经验,颁布《环境信息法》,既保证了公众享有参与和监督的权力,还规定了公众参与环境安全管理的详细途径、方法和程序。□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莱茵河流域综合治理经验与启示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围绕国家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集中攻克一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关键技术。

    近期,水专项“京津冀地下水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项目启动。该项目主要针对京津冀地下水污染特征和高度敏感性,开展地下水污染机理、污染特征、修复、监测技术装备和工程示范的研究工作,为京津冀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科技支撑。该项目由环保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牵头,研究周期为2018年至2020年。

    水环中心承担京津冀重点地区地下水污染过程识别方法研究、地下水污染风险调查评估与监测方法、地下水污染监测预警综合指标、低扰动多层采样设备开发、指示性因子在线监测技术及装备研究等多项研究任务。针对研究任务,水环中心组建了污染调查监测、采样技术、监测技术与设备研发等多专业融合的科技创新团队,并启动了相关研究工作。

    水环中心一直高度重视地质科技创新,坚持用科技创新引领支撑地质调查工作。水环中心将组建多专业融合的科技创新团队,利用多年的技术成果积累和地域优势,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力争在地下水污染过程识别、地下水污染监测预警指标、低扰动多层采样设备开发等方面取得突破。

    水环中心启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专项”研究相关工...

    2017年6月24日,地调局地质力学研究所“郯庐断裂带苏皖段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项目组在江苏宿迁野外工作现场与江苏省地质调查院和上海市地矿工程勘察院进行了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技术的经验交流。

    项目组介绍了郯庐断裂带苏皖段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项目的进展情况,并重点介绍了地应力测量与监测方法和第四纪覆盖区活动断裂探测技术。讨论会后,又实地考察了项目组正在施工的第四纪钻探现场和郯庐断裂带重岗山地区的一个古地震探槽。

    上海市地矿工程勘察院认为项目组在郯庐断裂带苏皖段采用的地壳稳定性评价技术非常适合上海地区的稳定性评价工作,值得借鉴。最后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希望能和项目组合作开展上海地区地壳稳定性评价工作。

    交流地应力测试与监测技术

    参观第四纪钻探

    参观郯庐断裂带古地震探槽

    郯庐断裂带苏皖段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项目组与上海市...

    2015年10月2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委托桂林市科技局组织有关专家在桂林表层岩溶带系统水流与水化学行为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桂科能 1298018-6)进行验收。

    岩溶表层带系统水流与水化学行为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2012DA27004) 是广西科技厅于2012年下达的科技计划项目,执行年限为2012.6-2014.12。项目通过国际合作引进地下水在线监测与远程传输技术与洞穴滴水监测仪器的联合开发,通过对桂林和重庆地区两个洞穴滴水类型及其表层岩溶带发育、不同类型表层岩溶带调蓄功能的研究,揭示了表层岩溶带水流的运移规律、影响因素,解决了洞穴滴水自动化监测和地下水中二氧化碳在线监测技术的问题,为提高西南表层岩溶水合理利用提供示范。

    项目成功研制洞穴滴水监测设备1套,制定岩溶表层生态系统过程监测方法1套,建立了桂林丫吉和重庆雪玉洞2个表层带监测示范点,申请受理发明专利3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发表论文7篇,培养硕士研究生2人。专家组一致任务项目圆满地完成了合同拟定的各项任务和考核指标,同意通过验收。并认为该项目科学技术研发意义重大,建议在相关单位的继续支持下,通过监测技术的凝练和完善,形成一套岩溶表层带系统水文水化学监测技术规程,以加强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表层岩溶带系统水流与水化学行为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为保护和利用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切实加强国际合作和对比研究,2021年5月19日,第四届全球黑土地关键带地质生态调查研讨会(BASGES)成功召开。受疫情影响,本届会议以视频会议形式举办,在沈阳地调中心设立主会场,其他国内外专家通过视频形式在分会场参加会议。

    沈阳地调中心自2017年提出“黑土地关键带”概念并发起地质生态调查与观测倡议以来,后续推动成立了国际黑土地协会,申请获批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合作项目(IGCP665),筹备建设了中国地质调查局黑土地演化与生态效应重点实验室和中国遥感应用协会黑土地遥感分会,为国内外学者开展黑土地多领域研究提供了开放、合作、共享的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了由十几个国家学者组成的国际黑土地研究团队。本次会议是对团队阶段合作研究成果的总结,也是新时期黑土地系统科学研究之路的新起点。

    与会的各国专家学者围绕黑土地监测与保护领域的重大地质问题,分别做了《IGCP665国际合作项目与BASGES最新进展》、《利用GEMAS数据分析欧洲黑土地球化学特征》、《乌克兰黑土地退化及遥感监测技术》、《黑土地生态地质天空地一体化遥感监测方法》等权威报告,系统总结了相关国家近年来在黑土地形成演化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并从地球关键带角度为黑土地保护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撑,提出下一步将全力为全球气候变化、黑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地球关键带等研究提供技术服务。

    本次会议由沈阳地调中心、国际黑土协会、中国遥感应用协会黑土地遥感分会主办。来自国际地球科学联合会全球地球化学基准委员会、乌克兰科学院地质科学研究所、英国地调局、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所、吉林大学等国内外多家单位的3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第四届全球黑土地关键带地质生态调查研讨会成功召开

    近日,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新获7项国家专利授权。其中“一种利用冷泉气体渗漏计算海洋流场的方法及处理终端”、“一种海底泥火山温度压力的监测方法”、“一种冷泉区海底生物识别方法及处理终端”和“一种计算海底泥火山泥流水平运动速度的方法”4项专利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一种用于岩心扫描装置”、“一种适用于海底泥火山的天然气采集装置”和“一种冷泉水合物培养及采集装置”3项专利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授权。

    一种利用冷泉气体渗漏计算海洋流场的方法及处理终端(专利号:ZL 201910716070.X),可以通过冷泉气泡在水体中的三维多波束水体结构计算冷泉区洋流流场,为物理海洋流场监测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

    一种海底泥火山温度压力的监测方法(专利号:ZL 201911014438.4),可以实现对深海泥火山温度压力的时间序列监测,为研究泥火山活动与深部地质活动提供数据和基础。

     

    一种冷泉区海底生物识别方法及处理终端(专利号:ZL 202010008208.3),可以对冷泉区获取的大量视频影像资料进行自动处理,快速识别海底地质及生物并进行分类,大大提高深海冷泉区生物生态群落研究效率。

     

    一种计算海底泥火山泥流水平运动速度的方法(专利号:ZL 201910986984.8),可以实现对海底泥火山生长和运动的监控,为预测和预警泥火山活动导致地质灾害提供方法和思路。

     

    一种用于岩心扫描装置(专利号:ZL 201921398226.6),为大洋和深海钻探岩心多参数扫描和记录提供了方法和装置。

     

    一种适用于海底泥火山的天然气采集装置(专利号:ZL 201921714842.8),可以将深海泥火山的天然气进行收集,为泥火山渗漏天然气作为能源资源进行采集和开发提供了方法和装置。

     

    一种冷泉水合物培养及采集装置(专利号:ZL 201921712828.4),实现了冷泉区渗漏气体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之间的转化,并为冷泉区渗漏气体作为资源开发提供了有效思路。

    广州海洋局新获7项国家专利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