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4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月15日,“纪念毛泽东同志‘开发矿业’题词69周年暨第八届‘全国矿业工作者日’活动”在中国地质博物馆举行。活动以“弘扬矿业文化 推进生态文明”为主题,旨在彰显矿业工作者共克时艰的奋斗精神,将丰富的矿业文化作为新时代矿业发展的新引擎,深入交流矿业科学发展的宝贵经验,探讨矿业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接见留苏学生代表时,在留苏学生任湘的笔记本上题写了“开发矿业”四个大字。1994年,中国矿业联合会倡议并经国家有关部门同意,正式把2月17日定为“全国矿工日”;2011年,中国矿业联合会将2月17日确定为“全国矿业工作者日”。

    本次活动由中国矿业联合会、中国地质博物馆共同主办。

    活动现场

    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矿业联合会高级资政委员会副主任蒋承菘,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朋德等出席会议。中国地质博物馆副馆长、党委副书记张亚钧致辞。会议由中国矿业联合会秘书长王平主持。

    蒋承菘指出,69年来,“开发矿业”四个字一直激励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矿业工作者坚守在矿业战线。他们发扬“三光荣”、“四特别”精神,自力更生,发奋图强,为共和国的经济建设和安全提供了可靠的矿产资源保障。隆重举办纪念活动,正是对千千万万矿业工作者做出巨大贡献的肯定。

    李朋德表示,新时代矿业将发挥比以往更加重要的作用。要打破传统思想和体制牢笼,通过创新实现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履行社会可持续发展责任,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将“绿色化”转化为经济价值,这是当前中国矿业突破困境的重要方向,也是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经之路。

    会上,中国矿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史军宣读了《中国矿业联合会致全国矿业工作者的贺信》。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第一地质勘查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胥燕辉、华夏建龙控股公司承德宝通矿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天来以及中国矿业报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赵腊平,分别代表地勘单位、矿山企业和矿业文化单位作了发言。

    活动期间,与会代表还一同参观了中国地质博物馆“多彩的萤石”专题展。

    来自自然资源部相关司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博物馆、相关行业协会,中国矿业联合会分支机构,北京及周边矿业企业单位等100余位代表参加了活动。会议由中国矿业联合会矿业文化分会、北京山谷的风文化有限公司承办。

     

    弘扬矿业文化 推进生态文明

    “基础科学领域的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需要沉得住气,才能有所成就。”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海洋石油地质学家

    金庆焕

    3月份

    一则喜讯

    从中国南海神狐海域

    传回广州、传到北京、传向世界: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

    第二轮试采取得成功 

    实现了

    对世界先进水平的赶超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海洋石油地质学家金庆焕

    成果背后

    是无数海洋地质工作者的

    智慧和汗水

    其中

    就有一位耄耋老人

    金庆焕院士在办公室工作

    他毕生奋斗在

    我国油气地质

    与海洋地质一线

    80年代时参加野外考察

    他的研究视野

    从北部湾

    到珠江口、台湾海峡

    以及南海的广阔海域

    乃至太平洋

    参加野外考察

    他的研究领域

    从传统油气、多金属结核

    到天然气水合物

    在台湾基隆海岸考察海蚀崖地质状况

    他用毕生精力

    探寻

    海底资源宝藏

    探索

    南海地质与油气资源的奥秘

    金庆焕院士在新疆塔河油田考察

    如今

    他已离开海洋地质工作一线

    却时时心系海底油气勘探

    心系海洋强国建设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国著名海洋石油地质学家

    金庆焕

     

    毕生探寻海底油气宝藏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海洋石油地质学家金庆焕

    2020年3月,一则喜讯从中国南海神狐海域传回广州、传到北京、传向世界: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取得成功。

    经过20多年持续奋斗,中国海洋地质工作者一路追赶,先后成功实施两轮试采,在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与试采领域实现了对世界先进水平的赶超。

    这一喜讯令国人为之一振,海洋地质工作者更是为之欢欣鼓舞。这其中,就有一位86岁的耄耋老人。正是他,早在35年前就开始着手对这一新能源进行研究。

    这位老人,毕生奋斗在我国油气地质与海洋地质一线,他的研究视野,从北部湾到珠江口、台湾海峡,以及南海的广阔海域,乃至太平洋;他的研究领域,从传统油气、多金属结核,到天然气水合物。他用毕生精力探寻海底资源宝藏,探索南海地质与油气资源的奥秘。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海洋石油地质学家——金庆焕。

    服从国家需要

    踏上石油地质之路

    1934年,金庆焕出生于浙江临海。1952年,他完成高中学业考入浙江大学。经学校推荐和选拔考试,金庆焕成为我国首批600多名留苏学生中的一员,于1954年赴莫斯科大学地质系石油地质专业学习。

    年轻的金庆焕曾期望学习数学、物理专业,但他深深懂得,新中国百废待兴,急需地质人才开展矿产资源普查。“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就这样,他与石油地质开始了一生的缘分。

    5年本科学习后,成绩优异的金庆焕在莫斯科继续深造。3年半后,获苏联地质学副博士学位。1963年,金庆焕学成归国,成为地质部海洋地质科学研究所(南京)的一员。

    1970年,为破解南方缺油难题,原地质部和广东省筹划将海洋地质科学研究所从南京迁到了广东湛江,并更名为地质部第二海洋地质调查大队(简称“二海大队”)。到湛江后,依据我国著名地质学家、原地质部部长李四光提出的新华夏系构造的找油思路,二海大队迅速开展了北部湾海洋石油勘探。他们一方面,租用航运船改装后,用炸药作震源展开海上物探调查;一方面,按照李四光提出的“由陆及海”调查原则,深入到北部湾周围陆地踏勘。

    经过4年努力,二海大队完成北部湾盆地油气勘探。作为大队地层油气评价组组长,金庆焕参与并主持了《北部湾地质构造特征及油气远景评价》总报告的编写。

    经项目组多次集体讨论,他们在报告中指出:北部湾涠西南凹陷等构造单元是北部湾盆地的主要油气远景区。这一认识为北部湾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1977年,根据二海大队提供的井位,涠西南湾一井首钻即打出工业油流。

    自此,金庆焕逐渐形成海洋油气地质解释评价的有效工作方法。

    拓展找油思路

    实现珠江口油气重大突破

    1975年开始,二海大队在南海北部海区29万平方千米范围内开展综合地球物理调查。初查后指出,珠江口外坳陷带(包括珠江口盆地和琼东南盆地)是广东大陆架的主体,是油气勘探首先聚焦的目标区域。

    这一时期,中国对外开放进入酝酿和起步阶段,经济发展急需能源支撑。

    调查工作加快推进。除了海上地震勘探,地质工作者继续采取“由陆及海”“海陆结合”的思路开展油气勘探,圈定出珠江口、琼东南等7个大型含油气盆地。

    1978年,金庆焕主持完成《南海北部海洋地质综合初查报告》。报告指出:珠江口盆地是其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大型新生代沉积盆地,是一个很有远景的含油气沉积盆地。报告中,他大胆地提出了“珠江口盆地东部油气远景无疑优于西部”的观点。这一预测,与外国权威石油专家观点明显不同。外国专家普遍认为,珠江口盆地与墨西湾一样,属于大面积沉积盆地,油气勘探重点应该放在珠江口海域的西部。

    对此,中国地质工作者没有迷信、盲从。他们把调查重点放在东部区域,依据调查实践和科学认识,划分了珠江口盆地的油气远景区,提供了一批钻探井位。1979年,珠江口盆地“珠五井”“珠七井”先后打出高产工业油流,有力地证实了珠江口盆地为大型含油气盆地。

    1981年,金庆焕主持完成的《珠江口盆地地质构造特征与油气远景初步评价》研究报告,结合邻区地质资料和始新世古气候特点,预测珠江口盆地始新世湖相沉积的生油潜力、油源以及原油成因等,这些重要认识拓展了找油思路,并为后续勘探所证实。如今,珠江口盆地东部已成为我国最为重要的海上石油基地,年产量约占我国海上石油产量的7成。

    金庆焕关于海洋油气地质的认识日渐趋于成熟,并面向更为广阔的南海海域。1989年,由他主编的《南海地质与油气资源》专著,成为我国系统论述海域油气地质的首部鸿篇巨著。

    关注新领域

    开拓天然气水合物研究

    借着改革开放的大潮,1984年,金庆焕回到阔别21年的莫斯科,参加第27届国际地质大会。

    在这次大会上,他首次听说“固态甲烷”,并敏锐地意识到,这种密度高、储量巨大的新型能源,具有重要价值。回国后,他查阅研究大量国外文献,于1985年发表了《海洋油气勘探概况及石油地质学动向》,向国内地质界首次介绍了固态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其后,又专门撰文介绍《国外天然气水合物勘探成果》。

    为系统了解国际上关于天然气水合物先进的调查研究技术方法等,2001年,金庆焕带领20多名年轻科技人员,以院士科研基金项目支持方式,对天然气水合物形成条件与成矿机理、分布区特征、资源量评估及前景等展开系统调研分析。研究成果为次年开始实施的水合物国家专项提供了及时有效的理论技术指导和方法参考。

    2006年,金庆焕牵头主编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概论》专著出版。这是我国研究天然气水合物的首批成果,引领着众多科技人员从此认识天然气水合物,并加入到调查研究队伍中。

    对海洋地质领域,金庆焕始终保持高度敏感。他主持开展的太平洋中部多金属结核调查和研究等工作,为中国及时向联合国申请矿区提供了充分的科研依据。

    近60年海洋生涯,金庆焕主持或参与主持的研究成果,先后荣获地质矿产部地质找矿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重要奖项。他用毕生执着追求的累累硕果,实现了全力报效祖国的夙愿。

    心系海底油气

    一生永不止步

    而今,金庆焕院士虽已离开海洋地质工作一线,但这位80多岁的海洋石油学家,仍时时心系海底油气勘探,心系海洋强国建设。

    对我国的能源矿产资源状况,金庆焕概括为6个字“煤多、油缺、气少”。他强调,国内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解决能源安全问题的根本立足点。

    自然资源部成立后,金庆焕院士对早日实现天然气水合物这一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充满期待。他建议,要加强调查、研究和开采试验,早日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开采,从根本上解决能源短缺问题,保证我国能源安全。

    对于研究了一辈子的海洋油气资源,他说,海洋石油仍然需要加大勘探力度,实行创新勘探,不断寻找新的资源替代区,从而形成适合我国的新型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战略,最终实现中国油气的基本独立供给。

    不论海洋油气调查,还是天然气水合物勘查与试采,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每一次成功,都离不开科技创新。金庆焕说:“基础科学领域的创新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需要沉得住气,才能有所成就。”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始终淡泊名利,潜心在海洋地质、海洋石油地质研究中,如同他毕生探寻的海底油气资源宝藏,低调而朴实,深藏海底却蕴含巨大能量。

    院士金庆焕:毕生探寻海底油气宝藏

        2月5日,中国矿业联合会在京举行纪念毛主席开发矿业题词60周年座谈会。原地矿部老领导朱训、夏国治、张宏仁出席。
        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出访苏联期间在莫斯科接见中国留苏学生代表,给留学生任湘题词:“开发矿业”。60年后的今天,人们饮水思源。当事人任湘在座谈会上高兴地回忆了当时的情况。矿业界老领导老专家们纷纷追忆矿业发展伟大历程,共话未来发展蓝图,指出,毛主席“开发矿业”题词成为一个时代的号召,激励新中国矿业工作者不懈努力,地质工作先行,大力开发矿业,中国矿业不断发展壮大,取得巨大进展。老领导老专家积极建言献策,聚焦矿业热点难点问题。与会代表还指出,矿业不仅是古老的产业,也是常青的产业,现代化程度越高,消耗的资源越多,越需要矿业提供资源保障,矿业工作者对未来应充满信心。 

        座谈会指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步奠定了门类齐全的矿业产业体系,建立了系列的矿业工业部门和世界上实力强大的地质队伍。改革开放以来,进一步调动了广大矿业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更好地利用先进技术、依靠先进装备,能面向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使中国矿业得以快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矿业大国。中国矿业不仅支持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也支持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要大力推进绿色矿业,中国矿业发展水平要进一步提升,要体现在找矿、开矿、用矿、管矿各个环节,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座谈会强调, 中国矿业联合会作为联系政府和矿业企业的桥梁纽带,在新的一年,首要一点,要成为国土资源部加强矿政管理的重要支撑;第二,要成为矿业企业之家;第三,要努力解决矿业企业、矿业行业的共性重大问题。要扎实推进工作,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黄金协会的有关负责人和中国铝业公司、中石化、中国黄金集团公司的代表以及郭振西、方克定、董长海等专家出席会议。

    纪念毛主席开发矿业题词60周年座谈会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