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8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宋扬,男,34岁,博士,专业技术七级,资源所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室副主任。专业方向:区域成矿学

    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或基础地质问题情况:

    作为第二负责人,助力和科技支撑多龙整装勘查区取得找矿重大突破,为发现和勘查评价我国首例千万吨级斑岩-浅成低温热液铜矿作出贡献,预测铁格隆南矿床铜资源量超过1500万吨。探讨了多龙铜矿成矿地质背景,构建了从早侏罗世到晚白垩世大地构造演化模式,为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不断取得找矿新发现做出重要贡献。通过矿床学研究证实了青藏高原存在早期隆升,深化了班公湖-怒江成矿带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的认识。首次发现了河北金厂峪金矿印支期成矿时代,确定矿床成因,建立了金厂峪式金矿的成矿模式。 

    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情况:

    作为第三完成人,向中铝资源公司提交了《西藏改则县多龙矿集区影响找矿突破的关键找矿标志和找矿地质条件研究报告》,铁格隆南探获铜(332+333+334)资源量1098万吨、拿若探获铜(332+333)资源量251万吨。确定了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大型资源基地调查的部署方向,协助编制了班公湖-怒江成矿带1:50万地质图;组织专家编制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造山带填图、地球化学调查、高光谱遥感等工作指导书,待出版发行后指导服务行业工作。努力践行大型资源基地绿色调查与勘查,并在中国地质学会2017年地质年会上,召集并主持了“能源资源绿色勘查开发青年论坛”。 

    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情况:

    经西藏空军批准,首次在青藏高原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引入无人机作业,选取了六种机型在海拔5000米以上地区试飞,最终获得成功。在多龙矿集区发现白垩纪古风化壳,确认矿床形成之后经历了短暂的剥蚀即被安山岩覆盖,这种矿床改造、保存特征在西藏尚属首例,建立了铁格隆南式保存模型。首次提出了我国矿产资源“抢救性”回收利用的含义和范围,提出了相关矿政管理建议,调查成果在内部资料和管理刊物中发表。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地学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含通讯作者)国际SCI论文4篇,EI论文2篇,中文核心论文15篇。 

    促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情况:

    协助带领并推进国土资源部“西藏主要成矿带大型-特大型矿床勘查评价和研究”创新团队建设,团队人数稳定在30人左右。主持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初步建成8-10人的区调团队。本人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五届青年地质科技-银锤奖”、“中国地质调查局第三届杰出青年”。作为硕士生导师,正在培养硕士生1名,协助培养硕士、博士生8名,4名博士研究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 

    宋扬

    颁奖现场

    2月2日上午,一片欢声笑语中,余小灿、吕凤琳等在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相继从中国地质科学院资源所非金属矿产研究室主任刘成林手中接过“弭力钾盐青年科技奖”获奖证书,脸上洋溢着自信和喜悦。他们知道,这沉甸甸的证书和祝福,不仅是对他们过去一年学习工作成果的肯定,更是以后继续从事地质工作的信心和动力源泉。

    然而,更值得大家铭记的是,“弭力钾盐青年科技奖”是由个人捐助设立的,代表一种希冀、一种精神的传承。

    “就把这些钱留在室里,奖励品学兼优的青年和学生吧。”这是2008年王弭力老师将手上的返聘费交给刘成林时说的话。当时,考虑到能让刘成林进一步放开手工作,王弭力坚决推辞了非金属室继续聘她为顾问的请求。但她表示,若研究室仍有继续保留科技奖的意愿,她愿每年个人拿出一定经费用于赞助。自此,地科院资源所非金属室利用王弭力返聘工资和非金属室职工捐助资金成立的内部青年科技奖“弭力钾盐青年科技奖”正式诞生。

    转眼间,“弭力钾盐青年科技奖”设立10年了,这也是刘成林第十次站在领奖台上为获奖学生颁发证书。10年来,已有数10位青年学术骨干和研究生先后获得了这一荣誉,并带着非金属矿产研究室这个大家庭的殷切希望,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开启了科研事业新征程。

    2011年获奖的王春连博士,随后获得国家奖学金,现已是非金属室华南项目组的中坚力量和“裂谷成钾”理论的践行者,参与完成了湖北江陵深层富钾卤水勘查和评价,取得了我国东部裂谷系钾盐找矿的重要突破。2013年获奖的孙小红,首次在国内开发出利用LA-MS-ICP 分析石盐单个流体包裹体组成的方法,为973项目海相成钾条件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其论文获得程裕淇优秀学位论文奖。2014年该荣誉的获得者张华博士,次年被国家留学基金委选派去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进修学习一年,也已成长为新疆罗布泊盐湖钾盐项目组的骨干,近期参与罗布泊深部富钾卤水找矿的重大发现,揭开了罗布泊深部找钾的新篇章。

    春去秋来,1996年秋天王弭力带领大伙挺进罗布泊、历年颁发科技奖的视频,已成为非金属室全体职工和学生每年年底重温的“必修课”。在这一幕的激励下,一批又一批青年俊才茁壮成长,展翅翱翔;在一次次观看陈旧模糊视频中,感受死亡之海找钾的辛酸与艰苦,领略第一代罗布泊找钾人战风沙、迎酷暑、斗严寒那份豪迈与激情。

    如今,一批又一批获奖者推进着他们的找钾征程。借助“弭力钾盐青年科技奖”,第一代罗布泊找钾人的精神——“诚实,奉献,勤奋,创新”也在非金属室延续。随着更多新鲜血液的注入,这一精神也必将进一步发扬光大。

    “弭力钾盐青年科技奖”十年了

    弧岩浆作用是大陆地壳生长的主要方式之一,其岩浆起源与性质是深入理解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的关键。前人研究揭示,横亘于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弧是典型的大陆弧,其弧壳具有显著的南部亏损(锆石εHf(t) > 0)、北部富集(锆石εHf(t) < 0)的锆石Hf同位素特征。但是,这一特殊Hf同位素组成的成因与演化过程还有待深入研究。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董昕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对冈底斯弧北部巴松措和门巴地区约200 Ma的岩浆岩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明确其岩石成因和岩浆源区的基础上,探讨和细化了冈底斯弧北部地壳的演化过程。取得了如下主要认识:

    1.冈底斯弧北部早侏罗世的岩浆岩包括巴松措地区约190 Ma的闪长岩堆晶和约200 Ma的花岗闪长岩堆晶(图1),以及门巴地区约190 Ma的寄主花岗质岩石和同期的镁铁质包体(图2)。

    2.基于矿物组合、化学成分和全岩地球化学组成的研究(图3),巴松措地区的岩浆岩是偏镁铁质安山质岩浆通过角闪石、斜长石和榍石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的;而门巴地区寄主花岗质岩石是安山质岩浆角闪石和斜长石分离结晶作用的产物。由于与寄主岩石具有相似的矿物组合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推测门巴地区镁铁质包体是与其寄主岩石同一母岩浆早期堆晶作用的产物。

    3.上述早侏罗世岩浆岩具有继承的幔源同位素特征,通过全岩同位素模拟计算,提出了含水洋壳和不同比例的大陆地壳物质在源区发生部分熔融产生具有该地球化学特征母岩浆的合理解释(图4)。

    4.结合前人发表的数据,冈底斯弧北部多期次(~215–170 Ma)岩浆岩记录了拉萨地体早中生代的地壳演化历史,即幔源物质的贡献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多,具体表现为岩浆岩逐渐亏损的锆石Hf同位素组成上。

    研究表明冈底斯弧壳经历了一个幔源物质贡献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加的过程;同时,分离结晶作用是镁铁质岩浆包体的一种重要成因,而花岗质岩石具有的幔源地球化学特征可以是多解的。

    上述研究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6YFC06003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2070和91855210)、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J2006)和国家留学基金委访学项目(201809110024)的共同资助。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地学期刊《Lithos》上,详细内容请查阅文献:Dong Xin, Niu Yaoling, Zhang Zeming, Tian Zuolin, He Zhenyu. 2020. Mesozoic crustal evolution of southern Tibet: Constraints from the early Jurassic igneous rocks in the Central Lhasa terrane. Lithos, 366-367, 105557。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lithos.2020.105557

     

    图1 巴松措地区早侏罗世闪长岩堆晶和花岗闪长岩堆晶的野外和镜下照片

    图2 门巴地区早侏罗世花岗质岩石的野外和镜下照片

      

    图3 拉萨地体中部早侏罗世岩浆岩主量元素的二端元图解。Bulk-rock代表本研究样品的全岩主量元素成分;av. Pl代表本研究斜长石主量元素的平均成分;av. Amp代表本研究角闪石主量元素的平均成分;Bulk-rock of start material代表实验开始时物质的全岩主量元素成分;Melt代表平衡结晶实验过程中获得的熔体的全岩主量元素成分。

     

    图4 拉萨地体晚三叠–早侏罗纪岩浆作用和地壳演化模式图。

    地质所在拉萨地体中生代地壳演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青藏高原是特提斯洋盆多期扩张与消减以及其间的陆块、岛弧多期俯冲碰撞作用的产物,具有长期、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拉萨地体作为青藏高原重要的组成之一,通常认为其起源于冈瓦纳大陆北缘,中生代由于新特提斯洋壳北向俯冲成为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新生代与印度板块发生陆-陆碰撞造山作用,因而完整记录了青藏高原的过程。但是,由于拉萨地体内古老岩石出露有限,其前寒武纪的演化历史仍是个谜。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董昕研究员及其合作者对拉萨地体东部的林芝杂岩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在东久地区识别出一套中元古代早期的花岗质片麻岩,通过系统的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初步取得如下认识:

    1.东久正片麻岩的原岩为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形成于中元古代1520‒1506 Ma(图1),具有弧型花岗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它们可以为拉萨地体的古生代地层提供源区物质。全岩Sr-Nd和锆石Hf同位素表明这些中元古代的花岗质岩石起源于更古老的地壳物质,反映拉萨地体可能存在更古老的基底岩石。

    2.东久正片麻岩中的锆石不仅记录了中元古代的原岩年龄,而且记录了新元古代605‒590 Ma(图1)的变质事件,表明拉萨地体发育有前寒武纪变质基底。

    3.通过岩相学和榍石原位U-Pb定年研究,揭示出东久片麻岩还经历了后期渐新世(约26 Ma)(图2‒3)的中压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再造,这期变质作用可能与印度-亚洲板块陆-陆碰撞后地壳持续加厚有关。

    4.提出南部拉萨地体和北部拉萨地体均具发育前寒武纪变质基底,但自中生代以来的幔源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强烈地改造了南部拉萨地体的基底岩石。

    这一研究为深入认识拉萨地体的古老地壳时代和性质,及其后期再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上述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2070和91855210)、地质调查项目(DD20160122和DD20190057)和国家留学基金委访学项目(201809110024)的共同资助。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地学期刊《Precambrian Research》上:Dong Xin, Zhang Zeming, Niu Yaoling, Tian Zuolin, Zhang Liangliang. 2020. Reworked Precambrianmetamorphic basement of the Lhasa terrane, southern Tibet: Zircon/Titanite U–Pb geochronology, Hf isotope and Geochemistry. Precambrian Research, 336, 105496。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precamres.2019.105496

     

    图1 东久片麻岩的锆石U-Pb定年谐和图(a和c)和锆石中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后的配分图解(b和d)。图中红色和蓝色线(/文字)分别代表锆石的继承岩浆核和变质边的分析结果(单位:Ma)。

     

    图2 东久片麻岩中代表性榍石的背散射图像(a‒d,i‒l)和其对应显微镜下照片(e‒h,m‒p)。蓝色圈和数字代表榍石定年分析的位置和结果(单位:Ma)。大部分榍石含有钛铁矿、黑云母、褐帘石、磷灰石、斜长石、石英和少量金红石矿物包体。

    图3 东久片麻岩的榍石U-Pb定年谐和图

    地质所在拉萨地体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2019年9月18日—28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应邀访问西澳大利亚州地质调查局,持续推进中澳矿产领域国际合作交流。

    三年来,双方围绕中国东昆仑和西澳伊尔岗东部地区镍钴锂战略性关键矿产等方面开展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一是系统总结了西澳与科马提岩有关和东昆仑与镁铁-超镁铁质侵入体有关镍钴矿床的成矿背景、成矿机制和找矿预测评价方法,合作编制完成10余份英文版岩芯HyLogger扫描报告,建立了铜镍矿HyLogger高光谱岩芯扫描与元素分析快速评价方法。二是推广应用西安地调中心“高分遥感数据识别伟晶岩→锂矿多光谱影像数据提取→野外调查验证”伟晶岩型锂矿快速预测评价技术方法,在西昆仑地区取得锂矿重大找矿突破,在西澳北部Pilgangoora地区新圈定3个找矿有利区。三是拓展了与西澳大学、科廷大学及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之间的合作,培养了多名青年地质人才,1人获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地质人才,1人获陕西省中青年领军人才,1人获中国地质学会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2人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

    这些成果为东昆仑及西澳伊尔岗东部地区镍钴资源潜力评价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认可,得到西澳大利亚州矿产、工业与安全部的高度肯定,有力支撑了自然资源部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重点实验室建设,为培养国际型地质人才提供了平台。

    西安地调中心战略性关键矿产国际合作取得重要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