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10月30日,海洋六号船进入巴士海峡前一天,随着麻将决赛的结束,一场别样的运动会圆满落下帷幕。
      有人这样调侃,这是一场堪称跨越地域最广的“运动会”,从西半球到东半球,绵延几千海里。没错,在远离祖国的太平洋上,这样独特的运动会,在海洋六号船上精彩上演,给返航中的科考队员的业余生活增添了快乐色彩。没有专业的运动员,没有国际级裁判,没有统一的队服,但唯独不会缺少充满激情的选手和热情的观众。
      据临时党委书记刘方兰介绍,每年大洋调查任务结束,船上都会组织举办系列文体比赛,名曰“太平洋运动会”,以此庆祝主体任务顺利结束。今年的大洋任务计划160天,共四个航段(次)。时间长、任务重、困难多、压力大,能够在计划时间内顺利完成繁重的科考任务,工作强度可想而知,实属不易。为了丰富科考队员的业余文化生活,让辛苦了一百多天的科考队员身心得到适当调解和放松,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船上临时党委一向坚持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
      为了办好这次独特的“体育盛会”,让科考队员在返航途中享受快乐节奏。在船上临时党委的领导下,船上青年突击队和船工会又一次携手合作,进行周密的策划和各项准备。本次文体比赛项目,既有球类如乒乓球单打、双打比赛,也有拖拉机、斗地主、麻将等牌类比赛,此外还增加了大家喜爱的飞镖比赛。为了增加比赛的趣味性和娱乐性,缩短比赛时间(航行期间船员和调查队员需要轮班,比赛时间受限制),还特别制定了有海洋六号特色的比赛规则。
      回家的心情本来就是快乐的,增加了文体比赛后,大家的心情更加欢畅淋漓。每天傍晚开始,是黄金比赛时间,各路英雄豪杰相约而至,火热的比赛场面精彩纷呈、快乐无限,健身房的乒乓球、房间里的拖拉机、餐桌上的斗地主、小餐厅的麻将、甲板空地上的飞镖……场地不拘、裁判不拘、比赛规则不拘,人齐了就开赛。观赛的人不仅比参赛的人多,往往比“当事人”更激动,“好球”“哎呀”“胡了”“脱靶啦”……每一句话无一例外伴随的是大家的开怀大笑。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比赛的宗旨重在参与、享受快乐过程。有女同胞参赛的地方就是“演技”秀场。例如乒乓球双打比赛,实力超强的单双(男男)选手,在混双(男女)面前“败下阵来”,只落得安慰奖。成功的“演技”博得大家畅快欢笑、鼓掌叫好。
      笔者也有幸参与了几项比赛,亲身感受到比赛带来的无穷快乐。在强大导师团的精心指导下、在细心对家的全程配合下,笔者“一路高歌”杀入麻将决赛,斩获麻将前几名的荣誉……
      最精彩、最吸引人的当属单打比赛。单打卫冕冠军船长蓝明华不幸抽进“死亡之组”,好不容易首轮击败单打好手沈衍栋,次轮比赛便遭遇超一流高手许义。有人这么评价,这是决赛的提前上演,一方是上届广海局乒乓球比赛单打第四名,一方是海六大洋运动会的双连冠。因为是焦点之战,偌大的健身房座无虚席,吸引了众多球迷朋友助威加油。经过激烈争夺,船长有惊无险地拿下了比赛,闯入决赛。在决赛比赛中,船长又乘胜追击,一举击败另一高手邓恩武,史无前例地夺得三冠王。
      比赛在继续、快乐在延续、激情在传递、友谊在升华。半个多月的角逐,欢声笑语回荡在海六每个角落,别样的运动会在我的大洋历程中留下深刻的记忆。


    船长蓝明华成功卫冕单打冠军,亚军为邓恩武


    科考队员在飞镖


    麻将决赛场地帅哥美女同场竞技


    男女混双在进行双打比赛
    太平洋上的别样运动会
      11月20日,由中国地质大学第二社区举办的“创建文明城区社区居民风采展示活动”在社区活动场地精彩上演。航遥中心离退休太极拳、京剧社、舞蹈队、模特队等文体项目应邀参加了本次活动。
      联欢会上,社区各单位的文体代表队纷纷亮出自己的绝活。中心中心精心编排的精彩节目更令人赞叹难忘:太极拳表演队凭借多年打下的扎实功底,以进入妙手一运一太极,太极一运化乌有的境界展现了老同志修身养性、内外兼修的运动素养;舞蹈队的“又见桃花红”,以优美的旋律、艳丽的服饰、有序的舞台走位,把联欢活动推向高潮;模特队以端庄、秀丽、优雅的舞台演出,展现了退休女职工秀外慧中的东方神韵;京剧社的《忆秦娥--娄山关》,铿锵有力的唱腔,配合文场武场的完美伴奏,将毛主席诗词中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的胸怀完美展现。
      老同志们唱得欢心,演得畅快,充满正能量的节目演绎了中心老同志积极健康的生命活力和昂扬向上的文化氛围,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得到社区领导和同志们的一致赞扬。通过参与本次活动进一步拉近了航遥中心与辖区单位之间的距离,增进了退休老同志与社区居民相互之间的感情,为社区文化注入了振奋的活力,营造出欢乐祥和的气氛,成为构建和谐社区中一曲欢欣昂扬的旋律。









    航遥中心离退休老同志社区活动绽放异彩

    金秋十月,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水环中心”)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九九重阳节、敬老月,以“九九重阳,敬老情长”为主题开展离退休职工重阳秋游活动,并通报中心重点工作情况,50余位老同志参加了活动。

    秋日的德明古镇、柳仙谷别有一番韵味。老同志们漫步其中,穿梭在灰白红相间的明清建筑之间,感受“亦新亦古、亦雅亦俗”的别样风格,心情无比畅快。在柳仙谷,老同志们或循着溪流登高望远,或沿着湖边漫步,有三五成群欢乐合影的,有举着自拍杆自娱自乐的,还有情不自禁放声高歌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在秋日温暖的阳光下,谈国事家事,享生活乐趣。

    水环中心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出席活动,向老同志致以节日的祝福,通报中心重点工作进展情况,并指出,水环中心工作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离不开离退休干部职工的大力支持;当前,水环中心发展面临挑战,未来改革发展也会遇到各种困难,还需要离退休干部职工继续同心同德,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强调,离退休老同志始终心系中心稳定发展,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努力营造水环中心大家庭的和谐局面,对在职党员干部职工是鼓舞,更是鞭策。水环中心会持续落实中央和地方关于离退休老同志的各项政策,在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关怀老同志,持续营造尊重老同志、爱护老同志、学习老同志、重视发挥老同志作用的浓厚氛围,共同维护水环中心和谐大家庭良好局面。

    离退休老同志感谢水环中心党委一直以来的关心关爱,感谢水环中心为老同志们搭建强身健体、交流情感的平台,同时一致表示,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得益于水环中心党委对离退休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后将持续发光发热,为中心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九九重阳 敬老情长

    “我要做的,就是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出发、从国家和地质工作的发展出发,促进地质行业最需要的改革发展和科技创新建设。”

    —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矿床地质学家

    陈毓川

    从苏联求学的

    潜心苦读

    到大厂五载的

    寂寞风雨

    1980年 陈毓川,于广西桂东南(大厂)

     

    从年轻的铁矿研究队队长

    到提出和发展

    成矿系列理论的矿床学家

    1988年9月 陈毓川在新疆阿舍勒铜矿

     

    壮年

    组织号令全国地勘工作

    晚年

    开展矿产资源战略研究

    1995年5月 陈毓川在甘肃省地矿局三大队大水金矿考察

     

    他将自己

    毕生心血

    投入到中国地质事业

    矿产勘查

    成矿预测

    区域成矿理论研究

    作出了突出贡献

    1997年10月 陈毓川在海南抱伦金矿

     

    在他的日历上

    没有周末和假日

    只有排得满满的工作

    2019年10月底 陈毓川在新疆玛尔坎苏锰矿野外照片

     

    如今

    86岁的他

    只要有时间

    就会走出京城

    走向祖国各地的深山矿区

    探索地质科学奥秘

     

    他说

    “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找矿”

    “为国家发展服务是我一生的使命”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著名矿床地质学家

    陈毓川

     

    愿为地质找矿奉献一生

    ——记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矿床地质学家陈毓川

    他是我国著名的矿床地质学家,提出并发展成矿系列理论,为矿产勘查、成矿预测、区域成矿理论研究作出突出贡献;他曾任原地质矿产部总工和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领导了一个时期的全国地质找矿工作。今天,已经86岁的他,仍然奋战在地质矿产科学研究的前沿,主持《中国矿产地质志》研编这一规模宏大、泽被后世的科学文化工程。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

    踏遍青山,为国找矿矢志不渝

    陈毓川是少年立志。受新中国成立前投身革命的长兄长姐影响,他在中学担任团支部书记时,就确立了为国为民奉献一切的共产主义信仰。

    1952年,陈毓川考入南京大学地理系,第二年被选送去苏联留学。195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顿涅茨克工业学院地质勘探专业的陈毓川,第一次来到了中国地质科学院。从那时起,走遍祖国大江南北、为国家找矿就成了他最大的心愿。

    青年时代的他,在广西大厂锡矿区,沉下心用5年时间深入解剖典型矿床;在江西东乡枫林铜矿,带队在国内外首次提出并验证了钨在硫化矿床氧化带中的地球化学行为,破解了“含钨铁帽之谜”;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致力于火山岩成矿研究,建立了宁芜玢岩铁矿成矿理想模式。

    中年时期,他肩负重任,在原地质矿产部总工和地矿司司长、地调局局长、中国地质科学院院长等领导岗位上,全力组织推动新一轮全国普查工作、主持全国找金大会战、开展第二轮成矿区划,成为一个时代地矿工作的倡导者和引领者。

    步入晚年,他仍然激情满怀,全情投入地质科学事业,在中国工程院战略研究等舞台上,殚精竭虑为国家矿产资源安全、矿业健康发展鼓与呼。

    在陈毓川的头脑里,是没有休息日的概念的。直至今日,他每天早上都会骑着自行车来到办公室,一头扎进学术研究的海洋里,直到夜色阑珊。只要有机会,他一定要到野外矿区去,多走、多看、钻研、思考……

    “能看到普通人难以看到的风光,能更深刻地领略自然的韵味,是地质工作给予我的一份奖励。”于是,便有了他无法忘记的大厂星空和浓郁花香,有了攀登高山、俯瞰深谷的畅快淋漓。至于下坑道时遭遇爆破、考察加多岭铁矿后连人带车滚下山崖、在西藏美多锑矿区发生严重高原反应的经历,则成了他口中的“野外趣事”。

    更加令他难以忘怀的是1974年参加国庆招待会见到周总理时的情形。他说,对于周总理,自己所敬仰效仿的不仅仅是面对各种复杂局势时的大智慧,更是“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以誓死不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的坚定信念。

    “国家需求是我的终身目标!”陈毓川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

    当前,陈毓川还在主持推动一个极其浩大的工程——《中国矿产地质志》研编,对全国所有的矿产、矿产地和成矿规律进行全面的总结。他在同龄人安度晚年的时候,选择这种高强度的方式工作,就是希望为世界地质科学、为中国的地质事业留下更多、更有价值的东西。

    探索科学,孕育矿床经典理论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院士程裕淇与陈毓川等人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矿床的成矿系列”概念,之后,这一理论作为我国区域成矿分析的主要理论基础,为国家矿产资源勘探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全球及各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是具有一定规律的,同时具有相似性和相对的继承性。因此,陈毓川等认为,矿化与矿床是地质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矿床成矿系列是由有成因联系的矿床所组成的自然体,因此矿床成矿系列亦可以说是在一个历史阶段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成矿系统的最终矿床产物。

    实践证明,成矿系列是研究矿床的区域成矿规律的关键性环节,也是基础性的研究工作。

    在他的领导下,一大批地质科学工作者深入开展重点地质构造地区的矿床成矿系列及其时空成矿物质演化规律研究,从成矿区(带)、各省(区)至全国建立矿床成矿系列,总结区域和全国的成矿规律,并进一步应用成矿系列概念及研究成果进行成矿远景区域规划和不同比例尺的成矿预测,大大促进了我国的矿床勘查工作。

    40多年来,这一矿床研究领域的经典理论还在不断地丰富发展,并通过“中国成矿体系及区域成矿评价”“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中国矿产地质志”等项目,全面推动了中国成矿体系和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而最初在业内产生巨大影响的《初论矿床的成矿系列问题》,也逐步延伸为“再论”“三论”“四论”,直至目前正在修改中的“七论”。

    对于陈毓川而言,地质科学的世界是那样色彩斑斓、充满魅力。从那里,他看得到自己的梦想,听得到自己的期待,收获了满满的幸福感。

    科学道路悠远漫长,科学探索无穷无尽。他不止一次地强调,科学研究是有时代局限的,地球太复杂,我们今天对地球对矿产资源的认识、对自然法则的认识,只是阶段性的,很有可能在未来人类科技更加发达的条件下被修正甚至被推翻,所以科学工作者千万不能自以为是,更不能自得意满,一定要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

    战略研究,推动矿业健康发展

    “陈毓川是一位矿业领域的战略家。”许多矿业界的同仁如此评价。

    追寻陈毓川的人生轨迹,梳理他在地质事业上留下的闪光足迹,一个重大事件不可或缺。那就是由他与36位院士联名提交给国务院一封题为《对地质工作情况的反映及建议》的信,促成了2006年1月28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正式发布。而这一纲领性的文件,引领了21世纪初期中国地质工作尤其是地质找矿工作最辉煌的10年。

    从2000年至今,他连续组织实施了8个中国工程院组织的矿产资源战略咨询研究项目,参加参与的项目数量更为可观。通过这些具有宏观性、战略性、综合性、前瞻性的咨询研究工作,他的站位越来越高,思考也越来越深邃。

    他对中央机构改革将各类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成立自然资源部的决策非常支持,认为此举有利于国家发展,可以更好地管理自然资源。他多次给部领导进言,内容涉及矿业政策、绿色勘查、科技创新、地勘队伍改革等。

    他认为,要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要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山水林田湖草”还要加上海洋、矿产,构建涵盖“山水林田湖草海矿”的自然系统观。“它们既是资源又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综合考虑自然资源的调查评价和科学管理,又要考虑其作为生态环境要素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就矿业而言,绿色勘查和绿色开发完全可以实现矿业与自然生态的协调,在有些荒漠地区甚至可以改善环境。”

    当然,陈毓川最为关注和忧虑的还是地质矿产事业的发展。他认为,矿产资源是人类经济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当前国际形势很复杂,矿产资源的安全问题也很严峻,有些矿业政策需要很好地研究和调整,使其更加有利于推动矿产资源的勘查、储备与开发。他建议国家对风险较大的初级勘查和一些矿种的勘探予以扶持,从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国家应有计划地参与矿产勘查工作,使矿业稳定地发展下去。

    另外,他感到在国家对科技创新如此看重的当下,中国地质科学院要更充分地发挥科技专业研究所的创新专长,更好地承担国家深地专项任务。只有集中力量进行科技创新,推动地质科技发展,地科院才能真正成为国内国际地质领域一流的科学研究单位。

    陈毓川还特地谈到了地质工作队伍的改革:“改革既要积势蓄势谋势,又要识变求变应变,重点在于扭住关键、突出实效。通过改革让地勘队伍保存精干力量,更好地为国家服务,并过上幸福生活,是我很大的愿望。”

    “我现在没有任何行政职务,我要做的,就是从国家和人民的需要出发、从国家和地质事业的发展出发,促进地质行业最需要的改革发展和科技创新建设。”陈毓川说。

    院士陈毓川:愿为地质找矿奉献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