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探索资源环境和谐发展之路

    邓杰 邓善芝

    资源的综合利用,主要是指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共生、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液)、废气、余热余压等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对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物进行回收和再生利用。

    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性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不仅是解决矿产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实现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现实选择,对有效利用和合理保护自然资源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是矿产开发的一项重要政策,也是合理开发、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一种有效手段。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过程中,倡导低碳经济不仅有利于缓解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矛盾,调整优化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且对于减少污染排放、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矿产资源低碳开发

    就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来说,每年排出废石上亿吨、尾砂7000多万吨,占用大量土地;数亿吨废水只有少部分复用或处理达标后排放。有色金属材料生产过程的许多材料含有一定量的有毒金属,如汞、镉、钍等,产生的废弃物已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有色金属采选回收率仅为50%~60%;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达70%的矿山仅占7%,综合利用率达50%的矿山不到15%,75%的综合型矿山企业综合利用率不到2%~5%;选矿回水利用率65%~70%;尾矿综合利用率为20%左右;冶炼的资源综合利用率为40%~60%,许多共、伴生矿没有综合回收;工业水重复利用率为72.8%;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率为7%~8%;SO2的利用率约70%左右,致使每年排放大气中的SO2高达50余万吨。因此在有色金属工业的采、选、冶、加工过程中,对尾矿及“三废”进行综合利用显得格外迫切。

    2.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除开展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之外,发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也是非常重要。

    发展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可以节省采矿、冶炼、电解等工艺环节,大量减少污染排放和能源消耗,也是降低资源对外依存度、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业内预计,到2020年末,我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整体产业链产值将达3万亿元。

    资源综合利用的途径

    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生产的产品包括:利用煤矸石、铝钒石、硼尾矿粉、锅炉炉渣、冶炼废渣、化工废渣及其他固体废弃物生产建材产品、电瓷产品、肥料、土壤改良剂、净水剂、作物栽培剂;利用制糖废渣、滤泥、废糖蜜、淀粉废渣、造纸污泥等生产造纸原料、建材产品、酒精、饲料、肥料、赖氨酸、柠檬酸、核甘酸、木糖,碳化硅、饲料酵母,及多种有机糖类。

    综合利用废水(液)生产的产品包括:利用化工、纺织、造纸工业废水、制盐液(苦卤)及硼酸废液,生产银、盐、锌、纤维、碱、羊毛脂、多种无机盐类、粘合剂、酒精、香兰素、饲料酵母、肥料、制冷剂、阻燃剂、燃料等;利用酿酒、酒精、制糖、制药、味精、柠檬酸、酵母废液生产饲料、食用醋、酶制剂、肥料、沼气,以及利用糠醛废液生产的醋酸钠;利用石油加工、化工生产中的废硫酸、废碱液、废氨水以及蒸馏或精馏釜残液,生产硫磺、硫酸、硫铵、氟化铵、芒硝、硫化钠、环烷酸、肥料,以及酸、碱、盐等无机化工产品和烃、醇、酚有机酸等有机化工产品。

    再生资源生产的产品包括:回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旧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塑料、废纸、废玻璃、废旧家用电器、废旧电脑及其他废电子产品 ,从中提取金属(包括稀贵金属)非金属和生产的产品;利用废棉、废棉布、废棉纱、废毛、废丝、废麻、废化纤、废旧聚酯瓶和纺织厂、服装厂边角料,生产造纸原料、纤维纱及织物、无纺布、毡、粘合剂、再生聚酯产品;利用废轮胎等废橡胶、废塑料生产的胶粉、再生胶、轮胎、防水材料、橡胶密封圈、塑料制品、建材产品、装饰材料、保温隔热材料;利用杂骨、皮边角料、毛发等生产骨粉、骨油、骨胶、明胶、胶囊、磷酸钙及蛋白饲料、氨基酸、再生革、生物化学制品。

    城市矿产垃圾:放错地方的资源

    据测算,每回收利用1万吨再生资源,可节约自然资源4.12万吨,节约煤1.4万吨,减少6万吨~10万吨垃圾处理量;每利用1万吨废钢铁,可炼钢8500吨,节约铁矿石2万吨,节能0.4万吨标煤,少产生1.2万吨废渣,减少86%的空气污染。

    在“城市矿产”回收体系当中,垃圾分类处理是废弃资源再生回收利用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把有用物资,如纸张、塑料、橡胶、玻璃、瓶罐、金属以及废旧家用电器等从垃圾中分离出来回收利用,既提高垃圾资源利用水平,又可减少垃圾处置量。按照一般城市特点,我们将城市可能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主要分为:动物尸体、人畜粪便、可回收垃圾、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垃圾分类处理大致分为三个步骤:湿垃圾(有机垃圾)在有机垃圾加工利用厂被加工成有机肥或有机复合肥,用于绿化或农业施肥;干垃圾(无机垃圾)在生活垃圾分拣中心被进一步细化分类为废纸张、废塑料、废玻璃、废金属等可回收利用成分,再由相应的再生利用厂进行再生利用;有害垃圾在有害垃圾分拣处置站分拣,可回收利用物送去回收利用,残渣进行焚烧或安全填埋处理。

    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有以下诸多优点:

    一是减少占地。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质不易降解,使土地受到严重侵蚀。垃圾分类,去掉能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能减少垃圾数量达60%以上。

    二是减少环境污染。废弃的电池中含有金属汞、镉等有毒的物质,会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危害;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抛弃的废塑料被动物误食,会导致动物死亡。

    三是变废为宝。中国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达40亿个,方便面碗5亿~7亿个,一次性筷子数十亿支,这些占生活垃圾的8%~15%。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柴油。回收1500吨废纸可生产1200吨纸。1吨易拉罐熔化后,能炼结成1吨很好的铝块,可减少开采20吨铝矿。生产垃圾中有30%~40%可以回收利用,应珍惜这个本小利大的资源。

    石墨,缘何脱颖而出?

    曾小波 徐明

    2008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两位学者因发明石墨烯材料获得诺贝尔奖,在全球引发“石墨热”;欧盟宣布石墨烯入选“未来新兴旗舰技术项目”,并设立专项研发计划;日本将石墨作为重要战略性矿产资源进行储备;美国将石墨列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矿物原料,实行立法保护。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访问英国莫彻斯特大学石墨烯重点实验室;2015年10月,华为与曼彻斯特大学石墨烯研究所签订石墨烯合作战略协议;2016年,《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将晶质石墨列为我国战略性非金属矿产资源。

    石墨烯晶体结构模型

    石墨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资源,为什么会在众多矿产资源中“脱颖而出”?在中国经济面临新常态、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晶质石墨资源开发及高科技利用将会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一、晶质石墨是什么

    石墨,别称“石涅、石黑、石螺、石黛、画眉石”,是C元素的结晶矿物之一,素有“黑金子”的美称,呈钢灰色、黑灰色,具半金属光泽,有滑感,易污手。

    石墨分为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天然石墨可分为晶质石墨和隐晶质石墨。晶质石墨特别是大鳞片晶质石墨是高端石墨产品的重要原料,工业价值较大。

    中国石墨矿产分布及生产加工基地示意图

    二、晶质石墨的战略地位

    1.晶质石墨的性质

    晶质石墨具有金属和非金属两种特性,同时是碳结晶矿物,具有优异的导电、导热、自润滑、耐高低温、高化学稳定性、密封、抗辐射及可塑性型强等特点,使其在光学、微电子、热力学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异性能。

    2.晶质石墨的主要产品

    耐火材料:鳞片石墨大量应用于冶金工业中的石墨坩埚和镁碳砖生产等。

    高纯石墨:高纯石墨材料要求C≥99.9% ,用于核能、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材料,则要求C≥99.99 %。

    铸造工业用石墨:用石墨作铸模涂料,增加铸件的光滑度,减少铸件的裂纹和孔隙。对石墨原料的要求一般粒度0.074mm,含碳70%~80%。

    柔性石墨: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耐高低温、耐腐蚀、耐辐射、导电、导热、安全无毒,且具有良好的柔韧性、自粘性和润滑性,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等领域。

    胶体石墨:拉丝用石墨乳粒度小于10μm,含碳98%~99%;模锻用石墨乳呈鳞片状,含碳要求在80%~99%以上,粒度+0.15μm。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目前成熟应用的主要是碳石墨材料,是电子、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关键性材料。

    各向同性石墨材料:是核能、半导体、电火花加工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端石墨产品,大量用于单晶硅、多晶硅等半导体材料的制造设备。

    电气工业用石墨:利用石墨制作电极、电刷、碳棒、碳管、阳极板、石墨垫圈等。对石墨原料的要求为粒度43μm,含碳94%~97%。

    石墨烯:是目前发现的最薄最轻、硬度最高、韧性最强、导热性和导电性最好的纳米材料,被誉为“21世纪的新材料之王”。

    3.晶质石墨的战略地位

    晶质石墨是多种工业必需的关键性原料:在航空航天方面,用于制造远程导弹或者航天火箭推进器的材料、宇宙航行设备的零部件等;在国防军工方面,用于制造新型潜艇的轴承,生产国防用高纯石墨、火药、石墨炸弹、隐形飞机和导弹的鼻锥等;在化工方面,用于制作热交换器、反应槽、凝缩器、燃烧塔、吸收塔、泵等设备,用于石油化工、湿法冶金、酸碱生产、合成纤维、造纸等工业;在电子方面,用来作电极、电刷、碳棒、碳管、水银整流器的正极、石墨垫圈、电话零件、电视机显像管的涂层、电磁屏蔽的导电塑料等;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可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核能工业,高密度的高纯石墨和氟化石墨,用作核反应堆中子减速剂和防原子辐射的外壳;在光伏产业,石墨烯是一种较好的储氢材料,用于制作大比电容的超级电容,提高锂电池的充放电效率,石墨烯也是太阳能电池较好的备选材料。

    晶质石墨将带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技术革命。石墨烯将带来诸多工业革命性的技术进步,是未来科技竞争的核心。计算机及互联网领域的技术革命:石墨烯芯片的主频可达1000GHz,是普通晶硅电脑芯片的数百倍;通信领域的技术革命:石墨烯制成的天线以1000GHz的频率正常工作,远超目前常规的天线;新能源工业技术进步:石墨烯制成的超级电容器,充电时间只需1 毫秒,新能源汽车电池有望充电10分钟,连续开行1000公里;国防军工:石墨烯强度比钢强200倍,是现有测试材料中轻度最强的,这将带来武器工业的技术革命。

    4.晶质石墨的需求

    未来,传统领域石墨需求保持稳定,新兴产业石墨需求将快速增长,需求增长集中在晶质石墨。据中国地质调查局预测,2020年晶质石墨需求将达到95万吨,新兴产业需求占比将超过45%,其中,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领域需求约23万吨,核电领域需求约14万吨,高端制造和电子信息等领域需求10万吨以上。预测到2030年,晶质石墨需求将达到135万吨,新兴产业需求占比将进一步提高。

    三、晶质石墨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1.我国石墨资源丰富,资源保障程度高。

    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统计,2017年,全球石墨储量2.7亿吨,80%集中分布于土耳其、巴西和中国。矿石种类上,晶质石墨主要分布在中国、乌克兰、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巴西等国;隐晶质石墨矿床主要分布于土耳其、印度、韩国、墨西哥、奥地利、中国等地。多数国家只产出某一类型石墨,中国是少数几个石墨资源种类齐全的国家之一。

    中国石墨资源丰富,总保有量长期位居世界前列,其中晶质石墨资源量约2.6 亿吨。晶质石墨以大、中型矿居多,占矿产地总数的70%,全国晶质石墨保有矿物储量约88%集中分布于大型矿中。目前,我国已形成六大石墨生产加工基地,产量占全国的80%以上,其中晶质石墨主要产地有黑龙江鸡西、黑龙江萝北、山东平度、内蒙古兴和等;隐晶质石墨主要产地有湖南郴州、吉林磐石等。

    2.晶质石墨深加工技术相对落后,尚未成为资源强国。

    长期以来,我国晶质石墨深加工技术相对落后,大量出口低附加值产品,高端深加工产品主要依赖进口,开发利用粗放。

    石墨产品一般分为高纯石墨(固定碳含量>99.9%)、高碳石墨(94%~99%)、中碳石墨(80%~93%)和低碳石墨(50%~79%)四大类,国内企业主要生产低碳、中碳石墨产品,高碳和高纯石墨产品较少。球化石墨、柔性石墨和氟化石墨等深加工产品占比有限,深加工技术相对落后。出口的石墨产品80%为初加工产品,同类产品进出口价格相差悬殊,如球化石墨进口价格是出口价格的两倍以上。

    石墨矿石中含有大量的杂质矿物,晶质石墨矿石的品位较低,一般为3%~15%,但可浮性很好。在选矿过程中,需采用多段磨矿多段选别,通过筛分或水力旋流器分级,及时将已解离的大鳞片石墨分离出来,避免受到反复磨损。

    我国中小型采选企业数量多,生产规模小而散,技术设备落后,采富弃贫、采易弃难等现象突出,晶质石墨利用率仅为40%,资源浪费严重。

    四、结语

    晶质石墨不仅应用于耐火材料、电极电刷、铅笔、铸造、密封、润滑等传统工业领域,更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核电领域的关键资源,被誉为“21世纪支撑高新技术发展的战略资源”,素有“黑金”美誉。随着技术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晶质石墨资源的战略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

    我国是世界石墨资源大国,第一大石墨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但长期以来石墨加工技术落后,大量出口低附加值产品, 高端深加工产品主要依赖进口,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技术和经济优势。未来,随着我国石墨资源战略地位凸显,科学利用和保护天然石墨资源,开发深加工技术和发展高端产品,将成为石墨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绿色引领 科学高效利用资源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以矿产资源调查为抓手,激活贫困区矿产资源潜力,助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当地百姓搭上“资源列车”,走上脱贫致富路。

    赣南老区:矿产资源调查为优势产业添活力 

    丁全利 袁慧香

     

    地质专家指导兴国县寨脑矿找矿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积极响应中央脱贫攻坚号召,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要求,以矿产地质调查作为赣南扶贫的切入点,精准发力,联合江西省地矿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江西有色地质勘查二队等精心实施一批矿产地质调查项目,提交找矿靶区26处,新发现矿产地4处、矿点50处、矿化点79处,锡、钨等新增了一批资源量,推动了赣南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力支持了老区的脱贫事业。

    6月30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举行赣南地区矿产地质调查成果移交视频会,将赣南4县的矿产地质调查成果正式移交给江西省自然资源厅、赣州市扶贫办和赣县、于都等4县政府。

    以矿业开发扶贫作为扶贫突破口 

    赣南地区是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也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于都、赣县区、兴国、宁都是自然资源部定点扶贫县。如何有效地、精准地服务赣南脱贫攻坚?中国地质调查局落实自然资源部统一部署,调研分析了赣南地区矿业发展的实际。

    从优势产业看,赣南矿业经济发达,是我国重要的有色、稀土和萤石矿产资源产业基地,赣南的黑钨、中重稀土的资源储量、产量均居世界第一,素有“世界钨都”和“稀土王国”之誉。依托资源优势,赣州市形成了稀土、钨、氟盐化工、新型建材四大矿业产业。

    从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潜力看,赣南位于南岭成矿带与武夷成矿带交汇部位,是南岭成矿带东段重要的有色金属、贵多金属矿集区之一,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找矿潜力巨大。区内已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种70多种,列入资源储量表矿产地251处,其中大中型有色金属矿床80处。

    从现实需求看,近年来赣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主攻工业、精准扶贫、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六大攻坚战决策部署。而矿业开发是赣南老区脱贫攻坚、主攻工业的重要任务。为此,原国土资源部把矿业开发扶贫作为赣南定点扶贫的突破口,实施了一批矿产资源调查和勘查项目。

    “我们把扶贫区实际需求与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相结合,以矿产地质调查、接替资源勘查作为赣南扶贫的切入点,支持地方矿业、扶贫产业高质量发展,精准服务商业性矿产勘查”。发展研究中心有关负责人说。

    为资源枯竭矿山寻找接替资源 

    矿产地质调查扶贫工作首先瞄准了赣南的老矿山。

    岩背锡矿历经多年开采,到2017年底矿山储量仅供维持4年左右,寻找接替资源迫在眉睫。2018年,发展研究中心通过分析岩背锡矿已有钻孔资料,推断岩背斑岩型锡矿体往南西方向空白区延伸。经实施实测剖面,新发现4条锡多金属矿(化)体。之后,部署的3个验证钻孔均不同程度揭露工业矿体,其中一钻孔控制锡工业矿体5条,累计视厚度10.32米。

    1954年建矿的画眉坳钨矿经过60多年开采,因资源枯竭面临闭坑。2016年~2018年,发展研究中心依托全国重要矿集区找矿预测二级项目投入中央财政资金669万元,在本区开展矿产调查和深部找矿预测工作,圈定了画眉坳矿区外围、张家地、铜锣丘等3处找矿靶区。画眉坳外围靶区验证钻孔成功揭露预测的隐伏成矿地质体,包含10余条含钨石英脉,其中6条石英脉氧化钨(WO3)品位为0.12%~2.0%,达工业品位。这些找矿进展,给这个老矿集区带来了重获新生的希望。

    新发现一批矿产地和找矿靶区 

    在推进矿产调查过程中,发展研究中心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坚持以原创的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方法为指导,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加强成矿规律研究,发现了新层位、新类型,为赣南地区新一轮地质找矿工作提出了重点选区。

    据项目组负责人于晓飞介绍:“2012年至今,通过矿产地质调查、接替资源勘查项目实施,在赣南地区新发现矿产地4处、矿点50处、矿化点79处,提交找矿靶区26处,估算新增钨资源量2.98万吨、锡资源量2.67万吨……”

    这些数字背后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地质工作者跋山涉水的辛劳,意味着艰苦探索后沉甸甸的收获。

    新发现的于都县金塘下银铅锌矿产地,是迄今江西发现的银品位最高的矿床,单样最高品位3460克/吨,平均品位802克/吨。据介绍,该矿产地预测为中型银矿,同时伴生金、铅锌,具有较好的银铅锌矿找矿前景。

    在于都县铜岭锡铜多金属矿产地揭露有5.75米~14.01米厚的矽卡岩型锡多金属矿体,另揭露有视厚10.1米的矽卡岩型富铜锌银矿层,单样最高品位铜13.7%、锌17.9%、银210克/吨,是这一地区首次发现的具有重大工业意义的厚大富铜矿体及矽卡岩型锡矿体。

    此外,于都高陂钼矿找矿靶区、会昌中村铜多金属找矿靶区,经钻探验证也揭露出厚大工业矿体,为赣南提供了新的资源勘查基地。

    据介绍,2012年以来,赣南矿产地质调查编制完成1∶5万矿产地质图、成矿规律图、矿产预测图等14幅图件。以最新调查资料数据为基础,发展研究中心编制了江西于都、会昌、河源等整装勘查区的工作程度图、矿产地质图、成矿规律图、矿产预测图等,可为赣南地区将来矿产资源规划提供依据,为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基础资料。

    探索直接有效的找矿方法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东部找矿勘查由地表矿、浅部矿向隐伏矿、深部矿拓展。如何提高找矿成功率是矿产地质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问题。

    发展研究中心在广泛实践基础上总结形成了原创的找矿预测技术体系——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方法。该理论方法力求深入理解成矿作用机理,在纷繁复杂的成矿地质现象中找到普遍的、具有确定性的找矿标志来指导找矿,力图解决找矿最后一公里——“矿究竟在哪里”“钻孔究竟往哪儿打”这一找矿关键难题。

    这一理论方法在赣南矿产地质调查的实践中得以验证。发展研究中心通过矿产地质调查,初步查明了江西于都银坑—宁都青塘、会昌岩背—寻乌铜坑嶂地区锡多金属矿、宁都河源—石城东华山锂锡多金属矿等整装勘查区内重点工作区的成矿条件、控矿因素、成矿规律和资源禀赋特征,进而建立了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成矿作用特征标志“三位一体”找矿预测模型,拓宽了整装勘查区内的找矿思路与找矿空间。

    “比如,通过综合研究提出宁都青塘整装勘查区燕山期岩浆热液存在两期成矿的新认识,解决了长期困扰区内找矿认识的瓶颈问题,指导了牛形坝—柳木坑银多金属矿深部勘查及外围找矿,解决了‘矿究竟在哪里’这一关键难题,使得矿山规模由中型上升为大型。”发展研究中心专家介绍说。

    为赣南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发挥基础支撑作用 

    赣南地区矿产地质调查项目所取得的找矿靶区、物化探异常、找矿线索等一系列成果,目前已得到广泛应用。据不完全统计,赣南中村铜多金属矿找矿靶区、石城县月里排锂铌钽铍找矿靶区等6处找矿靶区成果已转化为江西省地勘基金项目,部分项目已取得较好找矿效果。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地勘处处长言会在赣南地区矿产地质调查成果移交视频会表示:“这次移交的成果丰硕,对赣南地区找矿突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将协调地方利用好。”

    与此同时,公益性矿产地质调查工作总结了区内成矿规律,相关结论指导和优化了区内勘查工作部署,降低了勘查风险,提高了找矿效率和水平,改善了矿业发展环境,增强了区内矿业企业的发展信心。于都县副县长何师诞说:“仅在于都银坑—青塘整装勘查区一地,中央财政投入就拉动社会投入3.6亿元,新增了不少金银锡资源量。找矿成效为我县引进江西铜业发展金银锡产业提供了强大支持!”

    据不完全统计,矿产调查拉动区内勘查主体、矿业企业投资项目9项,部分项目取得了较好找矿成果。牛形坝勘查区找矿突破提交了一处大型银金矿床,新增资源储量静态估值约120亿元,开采年限由5年延长至15年,使矿山扭亏为盈。另外,营脑、大山排勘查区估算新增资源量潜在经济价值37亿元,延长矿山服务年限8年~10年,稳定职工就业600余人。

    谈到矿产地质调查带来的变化,江西润鹏矿业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永志深有感触地说:“近年来各级政府对赣南苏区脱贫工作不遗余力。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开展的矿产地质调查与找矿预测工作对我们公司的矿区勘查给予了关键性的指导,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目前公司各项生产平稳运行,平均每年实现利税4000万元,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400个,为脱贫攻坚贡献了自己的微薄力量。”

    乌蒙山区:接替资源勘查带动矿业企业投资

    丁全利 陈辉

    于都县高陂地区找矿研讨

    项目组察看赫章县猪拱塘矿岩心

    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地质调查支撑服务脱贫工作要求,2016年~2020年在贵州省赫章、云南省鲁甸县先后实施多个地质调查项目,重点开展矿产地质调查及深部找矿预测工作,助推当地脱贫攻坚。

    贵州省赫章县位于乌蒙山腹地,矿业生产是当地的支柱性产业,但正面临资源接替危机。贵州省地矿局113地质队经过多年努力实现了贵州省铅锌矿找矿重大突破,在赫章县发现了贵州省第一个超大型铅锌矿床——猪拱塘铅锌矿,详查探明铅锌金属资源量275.82万吨,显示出整个区域具有较好的矿产资源潜力。

    2018年~2020年,中国地质调查局矿集区找矿预测二级项目在该地区持续部署找矿预测项目,中央财政累计投入经费825万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深部找矿预测团队与贵州省地矿局113地质队联合攻关,在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对该地区的成矿规律开展了系统研究,预测了深部找矿潜力,并在此基础上部署了深部钻探工程,在矿区深部发现厚大铅锌矿体,新增近50万吨铅锌金属资源量,使得该矿累计探明铅锌金属资源量达324万吨,为贵州60余年探明铅锌资源量总和的40%。

    同时,通过矿产地质调查工作的持续开展,圈定铅锌成矿远景区5处、找矿靶区3处,拓展了区域找矿空间,为当地政府资源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也引领了多个矿业权人在该地区大力投资找矿勘查。目前,赫章县政府已与某上市公司初步达成投资协议,拟投资建设铅锌采选冶一体化项目,打造世界一流“云贵铅锌产业基地”。

    云南省鲁甸县乐马厂—巧家县茂租铅锌银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是滇东北铅锌矿集中产出地区之一,矿床类型以密西西比型铅锌(银)矿为主。2016年~201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整装勘查区找矿预测与技术应用示范项目在该区开展了3个图幅1∶5万矿产地质调查,新发现了11个矿点,圈定找矿靶区9处,有望形成勘查区块。依托项目成果,带动了社会项目投入和矿山企业的深部找矿积极性,对改变区域经济结构、促进就业、推进脱贫具有重大意义。

    今后,项目组将继续发挥地质专业技术优势,结合地方需求进一步开展矿产地质调查及找矿工作,助力地方将矿产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矿业经济,为乌蒙山区巩固脱贫成果做好支撑服务。

    打开脱贫的资源宝藏

    2011年6月25日,南岭于都银坑科学钻探开钻。 资料图片

    绵亘起伏的南岭,巍峨壮丽,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自古便有开采矿石的记载。新中国成立后,一代又一代地质工作者不懈探索,在南岭地区找到了钨、锡、金、银、铜、稀土等国家急需的矿产资源。

    共和国从来没有忘记曾经为革命付出巨大牺牲的赣南老区。近年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怀着对老区人民的无限热忱,在赣南矿业扶贫的征途上竭尽全力,善作善成,谱写了一曲攻坚克难、精准扶贫的壮歌。

    红土地上“锡”生辉

    在中国革命史册上,江西省会昌县是一个红色的县城,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罗霄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

    会昌岩背锡矿矿区毗邻广东省和福建省,位于武夷山脉与南岭山脉的交汇处和江西会昌、安远、寻乌三县交界处。这是一座有着30年开采历史的老矿山,追溯它的发现与勘探,江西地矿人可谓立下了不朽功勋。

    1981年,物化探队701分队在赣南地区化探扫面时,在锡坑迳地区圈出锡异常区,原地质矿产部将其立项为《江西省会昌县岩背矿区锡矿普查》。为了探明其产状,由909大队负责钻探施工,在矿区东西向各打了一个300多米深的钻孔,却没有收获。时任江西地质科学研究所所长的吴永乐与总工程师李崇佑、分队长朱焱龄等人组织大家探讨研究,决定在露头上打一个钻孔。这一打,就是80多米厚的矿体,拉开200多米距离后再打一个孔,又见到了100多米厚的矿体,而且品位很高,这让在场的人振奋不已。

    最后探明储量锡10.1万吨左右,伴生银100多吨,是一座斑岩型大型锡矿。

    当时江西地质科学研究所有个中英合作的科研项目,英国人辛普森随项目组来到矿区考察,看到如此罕见的重大发现,惊叹道:“找到这么大的矿,你们队员可以拿到多少钱?”

    “我们有工资啊。”队员的回答令辛普森百思不解,他啧啧地感叹:“我们要是找到了这样的矿,每个人至少要拿5万英镑。”

    为了支援老区,原国土资源部把岩背锡矿作为重点扶贫项目,将多年积累的地质勘查资料无偿移交给赣州市进行开发,岩背锡矿成了县里最赚钱的企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惠及老区乡亲。

    但地质人没有止步,继续投入资金开展详细勘探,这是赣南地区实现边探边采的最早案例,也是矿业扶贫的重要标志。

    春风又绿老矿山

    铁山垅镇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南部,全国九大钨矿之一——铁山垅钨矿就坐落于此。

    离镇不远的地方,就是当年红军挖钨砂的露天采场。如今,采场前的山峰已被削去大半,对面是一片低矮的泥砖青瓦房,因年代久远,风雨侵蚀,大多已破烂不堪,残亘断壁随处可见。唯有一栋砖瓦结构的新房伫立在这片荒舍之间,显得格外醒目。

    沿着泥泞的小路,走近这座建筑,记者发现正门墙面上挂着一牌匾,上面写着“中华钨矿公司旧址”。据说,这是百年钨业庆典时,县里拨专款在原址上修建的。史料记载,1931年初,铁山垅钨矿成立,一年后,红军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中华钨矿公司”。

    站在“中华钨矿公司”原址上极目远眺,烟雨朦胧中,群山袒露着褐色的胸膛,似乎在诉说那一段不寻常的历史。可以想见,当年在一片沸腾的山峦中,军民组成挖矿运矿队伍,穿过国民党严密的层层封索线,用钨砂换来红军急需的布匹、药材、粮食等物资,让革命的队伍得以生存与壮大。

    在这片旧居中,有一座特别的建筑,这是当年的红军医院。小院房屋虽旧,但柳枝吐绿,红梅绽放,还有一只尾巴长长漂亮的红嘴山雀在枝头啼唱,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追溯铁山垅那承载着红色基因的历史,今天的她如何焕发青春更值得人们探寻。

    退休工程师刘洪禄回忆道:“以前国民党在民窿采矿时,就像打老鼠洞一样,采富弃贫,把巷道挖成了‘Z’字形。而现在用的是‘开天窗’方法。”据了解,在矿的上部没有民房设施,允许陷落的情况下,就可使用“开天窗”法,首先恢复原有的窿道,在外部打一个巷道,与原窿道相通,慢慢往上掏,靠矿的自重把矿挤出来,掏不动的时候,装炸药侧崩一下,孔也越掏越大。矿是破碎的,当天窗打开,应力释放,就达到了控制矿区地压,为下一步机械化开采创造了条件。在难采矿资源示范项目建设中,采用这种强制崩落围岩与诱导式出矿相结合的技术,取得了很好效果,受到中国地质调查局专家的好评。

    2013年10月27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合作(共建)协议签字仪式在京举行。江西赣南钨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被授牌,其共建时间为2011年~2015年。铁山垅便是江西赣南钨矿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之一。在铁山垅实施的上坪矿区难采矿资源回收示范项目,每年可采矿12万吨,从2011年~2015年,共采矿80多万吨,盘活难采矿资源矿石量842万吨,钨金属量1.82万吨,伴生金属610吨,难采矿回采率达92.8%,潜在经济价值18亿元。

    数据证明,赣南无愧于“世界钨都”的美誉。据悉,赣州的黑钨矿资源保有储量占中国的30%左右,其销售收入占全国钨工业销售收入的35%。

    中国地质调查局通过实施钨矿调查评价及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项目,为赣州市新增3万吨接续资源。

    枯木逢春,旱苗得雨。盘古山钨矿、画眉坳钨矿、会昌岩背锡矿……一座座老矿山又迎来了它们的春天。

    情注“银”坑深千丈

    2011年6月25日,在赣南温馨的扶贫记忆里,创纪录的一页被掀开——孔深3000米的南岭于都银坑科学钻探开钻。这是原国土资源部《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在南岭重要成矿带组织实施的第一口资源科学钻探井,也是在全国范围内施工的7口2000米~3000米钻探预导孔之一。孔址的确定,经过地质、矿产、地球物理探测等前期准备和专家的反复论证,以陈毓川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作后盾,还有实力雄厚勘探队伍加盟,近3000万元国家科技专项资金支持,南岭科钻一开钻便令人瞩目。

    为什么会把科钻放在于都银坑?赣南地质调查大队总工程师曾载淋解释道:“一是于都—赣县矿集区,处于南岭和武夷山两个成矿带交汇部位,两个成矿带之间的关系值得探究。二是在钨的背景下,产出丰富的银铅锌金矿,值得探索。三是银坑—青塘地区区域性推覆构造发育,对成岩成矿有什么控制作用?四是银坑一直是大家重点关注的重要找矿远景区,没有实现大的找矿突破,是不是研究没到位,需要深部揭露?”

    2014年5月18日,一列来自中国地调局的“科技列车”,载着陈毓川院士率领的30多位专家教授驶进银坑,共同把脉会诊。专家们认为:勘查区内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目前区内已提交一个中型金矿、一个中型银矿、一个中型铅锌矿、一个大型滑石矿,地质找矿和成矿理论研究工作均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根据现有工作程度控制,完全有望实现3~4处大中型金银铅锌铜矿产地、2~3处可供开发的大型矿产地的预期目标,将为赣南多金属矿区地质找矿发挥重要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科技列车”满载的智慧和深情,灌溉出南岭金银铅锌铜的璀璨矿花!

    阳春三月,驰骋在春回大地的赣南,田野里油菜花黄灿灿一片,山坡上杜鹃花开得正艳,耳畔响起那曲熟悉的《映山红》,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红色的革命年代——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

    莽莽南岭深深情

     于都梓山万亩富硒蔬菜基地。

    支撑服务赣南苏区精准脱贫是地质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更是政治担当。本着这一理念,中国地质调查局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发挥专业优势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坚持点上示范辐射面上脱贫,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力度、更精准的举措,举全局之力打通地质工作支撑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地质+”的扶贫作用进一步显现。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与江西省国土资源厅、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在赣州召开支撑服务赣州七县精准脱贫攻坚地质调查工作(2017年)成果交流会。来自江西省国土资源厅、江西省地矿局、赣州市矿产资源管理局,中国地质调查局7家局属单位,中化地质矿山总局湖南院、湖北省国土测绘院等13个单位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了2017年赣南扶贫的进展与成果。

    成果一

    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分批移交地方政府,指导建设一批农业示范基地,惠及数万名百姓

    2017年,赣州地区第一批4个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报告(宁都县青塘—兴国梅窖、于都县禾丰、于都县梓山、赣县清溪地区)报告编制完成。该项成果发现了无公害富硒土地180.44平方千米,圈定了集中连片无公害富硒区13处共158640亩,且发现了富硒大米、富硒花生等农产品。于都梓山镇大陂村、赣县石莞—南塘、宁都青塘、兴国县梅窖镇等4个富硒集中连片区面积均达万亩级,具备发展富硒现代农业的良好条件。

    南京地调中心完成的《赣州市特色农业基地档案集(第一批)》,包含2016~2017年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发现的16个富硒土壤农业基地、9个绿色农业基地;《2017年赣州市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初步成果及成果图件》,囊括寻乌澄江、瑞金谢坊、兴国高兴、兴国茶园、兴国龙口、于都罗坳、赣县沙地、崇义上堡、信丰油山和宁都地区等10个地区发现的35处集中连片无公害富硒区,图集内容包括绿色土地资源分布状况,氮、磷、钾等元素丰缺状况等成果。这两项成果已于2017年11月9日移交给赣州市矿管局,对促进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发展特色农业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赣州市、县政府的推动下,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已经建成。如:兴国县高多镇1000亩蔬菜种植示范基地、于都梓山万亩农业产业示范基地、于都禾丰3000亩蔬菜种植基地、兴国县梅窖富硒功能农业产业示范园(规划阶段)等。在赣州,土地质量调查到哪里,农业公司就跟踪投资到哪里的局面正在形成。

    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和打造,建立了“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出“土地流转+基地务工+入股分红+蔬菜种植”的脱贫模式,真正实现“造血式”脱贫。

    成果二

    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持续发力,解决当地百姓安全饮水问题,提供安全水源地,支撑地方“水产业”发展

    201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水环地调中心完成10个图幅1∶5万水文地质调查,总面积4600平方千米,覆盖赣县、宁都、于都、兴国四县。武汉地调中心、水环地调中心两个单位合计完成46口探采结合井,合计涌水量每天超过1.5万立方米,可解决10余万人安全饮水和农业灌溉水问题;已经建成的2处安全饮水示范工程,可惠及两村万余名百姓的用水需求。同时,发现了多处不同品级的矿泉水、纯净水,圈定多数地热异常靶区,有望助力赣南地区形成从高端到一般档次、可持续发展的“水产业”。

    2018年,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部署面积2750平方千米,涉及寻乌、会昌、瑞金等县的6个图幅,力争实现赣州七县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全覆盖。

    成果三

    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取得了一些新认识,圈定了一批找矿靶区,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了方向

    武夷山成矿带龙泉—上杭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新发现10多处矿点、矿化点、找矿线索。整装勘查区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在会昌岩背外围、老茶亭等地发现具中型以上规模的锡矿矿产地、在寨脑—坳下找矿靶区发现一处接触交代型硫铁多金属矿。在画眉坳主矿带距已知矿体400米外,揭露10余条含钨石英脉,为画眉坳老矿山及区内找矿提供了重要线索和基础资料。

    《华南重点矿集区稀有稀散和稀土矿产调查》二级项目,全面调查华南各重点矿化集中区稀有稀散稀土矿产,在赣南宁都谷寨地区发现伟晶岩脉40余条,共有7条锂辉石矿化体,有望可提交一处中型规模及以上锂辉石矿产地。

    中化地质矿山总局通过对兴国—宁都地区萤石矿主要成矿带典型矿山的路线地质调查,在主要成矿带追索圈定了一个萤石矿找矿远景区。目前,对该矿点施工少量钻探进行深部揭露控制,预估算得氟化钙矿物量30万吨。

    成果四

    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取得进展,建立了2处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助力企业年增加产值近3000万元

    对赣南地区重要非金属矿、有色金属矿、稀有稀散金属矿、典型固废等开发利用现状开展调查评价,针对重要矿山企业技术需求,开发综合利用适用技术并进行生产工艺流程升级改造示范。其中,针对江西润鹏矿业、兴国县中萤矿业、宁都河源锂辉石、兴国风里背高岭土4家矿山企业,开展选冶技术改进和综合利用研究工作,研发了新的选冶工艺,每年可为企业增加几百万元至上千万元不等的经济效益。目前,润鹏矿业已经建设了新的选矿厂,采用新研发的工艺和技术预计年增产值达1000多万元。

    经初步估算,针对四类矿产资源开展的综合利用研发技术,可直接为四家企业带来每年近3000万元的收入,为赣南地区同类型的矿山企业发展提供了示范与支撑作用,将为整个赣南地区矿业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成果五

    地质遗迹调查助力申报地质公园,助推赣州获得“中国恐龙之乡”新名片

    2017年,地质调查工作支撑宁都县翠微峰景区、兴国县丹霞地质公园通过省级地质公园评审,并积极推动赣州市恐龙化石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工作,为赣州市被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授予“中国恐龙之乡”称号提供了技术支持。

    同时,在赣州市瑞金市发现以丹霞地貌中钙化堆积及构造裂隙“一线天”发育密度大为特点的地质遗迹景观,在赣州市赣县发现以丹霞地貌为特征的龟裂发育集中区,经与各县市有关部门接洽,达成申报省级地质公园的意向,目前已形成初步调查报告。

    可以预见,随着石城、兴国、宁都的地质公园的建设,以及赣县、瑞金、信丰等地地质旅游资源的挖掘,赣州市有望打造成一个丹霞地貌、客家文化、山水文化、红色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度假区。

    成果六

    开展赣州七县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放射性地质环境调查,为赣州绿色矿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赣县、兴国、于都、宁都、寻乌都是赣州扶贫区矿业大县,各类矿产资源的长期开采引发了多种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以寻乌县矿山集中分布环境影响区为重点,开展1∶5万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查清了环境影响区的地质环境问题,分析了采矿活动影响下的区域地质环境效应。针对典型废弃稀土矿山,开展地质环境综合整治试验、示范,探索废弃稀土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关键技术方法,构建了废弃稀土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模式,对赣南苏区精准脱贫攻坚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单位还开展了赣县、兴国县放射性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确定赣县未发现对人体有放射性危害的区域,为适合居住地区。本次调查评价模式可用于指导赣南老区的放射性地质环境调查,有效评估区域地质环境放射性安全,为赣州扶贫区的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地质+”打造精准扶贫新引擎

    画眉坳地区找矿预测取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