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1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长八百余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一千多年前,大唐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如此描述这片戈壁。

    2016年5月,在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柳园镇这个戈壁小镇上,突然一下子聚拢了一堆博士和硕士。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山野外项目部在此正式成立。据了解,项目部现有成员23人,其中博士后一人,博士5人,其余的都是硕士,成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野外技术人员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是一支年纪轻、学历较高的野外团队。

    项目部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国土资源部矿产勘查指导中心矿产勘查处承担的甘肃花牛山-柳园地区矿产调查与找矿预测子项目。据项目负责人杜泽忠博士介绍,该项目属于整装勘查区找矿预测与技术应用二级项目,项目周期为2016~2018年,核心内容开展柳园幅、花牛山幅和长流水幅1:5万矿产地质调查。

    就是这样一支80后、90后组成的专业团队,在大漠戈壁上激荡着他们美妙的青春与豪情。应该说,这是一帮在蜜罐里长大的小伙子,尽管来自不同的地域,但他们大多在水草丰美的地方长大,突然来到这样与故乡有着天壤之别的环境下过日子,实在有些难为他们了。

    老实说,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坚定的理想和奉献精神,是很难长时间呆下去的。但,他们就这么呆下来了,为了国家建设的后备资源保障,也为了心中的那个梦想,他们坚持了下来……

    因为,在他们每个人的心中,坚持就是胜利!

    一块石头,在平常人眼里不算什么,但在他们眼中,能读出地球演化的信息。

    这里有没有矿,得挖出来检验下。

    茫茫戈壁,看不到一丝养眼的色彩,要吃得下苦,耐得住性子。

    无论走到哪儿,党在我心中——党支部合影。

    办公条件简陋,但地质填图工作不能马虎。

    工作的间隙,大伙自己动手改善一下伙食——包饺子。

    小伙子们挤在一个狭小的屋子里开展野外安全生产培训。

    忙活了一天,回到驻地的路有些漫长。戈壁滩上行车可以随性一点,回程是他们一天最欢快的时光。

    戈壁滩上没有路,车陷到坑里了,只能下来推。

     

    戈壁滩上激荡的青春

    8月12日-13日,“鄂尔多斯盆地泾川地区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研究和资源潜力评价”项目现场会在甘肃省庆阳市召开。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天津地调中心”)、中广核铀业发展有限公司、中陕核工业集团二一四大队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谈并到野外考察。

    天津地调中心与中广核铀业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共识:将巩固现有合作基础,深化下一轮战略合作,促进项目落地,共同推进找矿突破和资源增储。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就成矿地质条件、成矿潜力、可采性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到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砂岩型铀矿野外施工现场进行考察。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泾川项目现场会在庆阳市召开

    中国地质调查局近日发布《关于2024年度全国固体矿产地质调查优秀成果图件结果的通知》,公布2024年度全国固体矿产地质调查优秀成果图件名单,5幅特优图幅、14幅优秀图幅上榜。

    据了解,为进一步推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矿产地质调查工作,激励地质找矿人才队伍,推进成果应用与社会化服务,促进矿产地质调查高质量发展,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开展固体矿产地质调查成果图件展评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了全国固体矿产地质调查优秀成果图件展评,评选出特优图幅5幅,优秀图幅14幅。

    特优图幅分别为: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承担的银坑幅(G50E011007)、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承担的鑫龙幅(H45E005011)、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夏甸镇幅(J51E018002)、云南省地质矿产勘查院承担的固东街幅(G47E01601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巴音郭楞地质大队及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塔什达坂幅(J45E008021)。

    优秀图幅分别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巴音郭楞地质大队承担的兴山幅(I44E006004)、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德兴市幅(H50E019015)、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七地质大队承担的马站幅(J50E024019)、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阳嘉州幅(G49E011019)、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罗堆幅(H46E023009)、云南省地质调查院承担的镇康县幅(F47E00101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白戈壁幅(I44E001024)、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湖南地质勘查院承担的古丈县幅(H49E021008)、四川省综合地质调查研究所承担的龙古幅(H47E011022)、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承担的太白幅(I48E012017)、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承担的小河口幅(I49E018005)、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承担的将乐幅(G50E008014)、中化地质矿山总局研究院及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巴什瓦克石棉矿幅(J45E010019)、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甜水幅(K51E019015)。

     

    详细名单↓↓↓

     
     
    5+14!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2024年度全国固体矿产地质...

    为持续推进地球物理装备现代化建设,提高找矿勘探中中浅层(3000米以浅)地球物理探测分辨能力,助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8月25日至8月2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勘查室联合装备处在甘肃省陇南市某已知矿区对时频电磁系统进行了首次应用试验。

    此次交付的时频电磁系统是近些年来电磁法的创新性成果,填补了中浅层(0~3000米)电磁探测的空白。与传统的天然场源电磁法相比,时频电磁法采用人工地面布设大功率场源,利用变频方波电流激发深部地质体,在地面进行电场、磁场分量观测,同时获得时间域和频率域电阻率。此外,还可以利用Cole-Cole模型并参数机器学习计算得到频率域极化率,二者相互约束,能够获得更加准确的地下地质结构,近些年在油气资源勘探、固体矿产勘查中该方法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对硫化物矿床勘查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本次应用培训试验选择已知矿床,从野外工作流程、仪器操作、野外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启用培训。同时,操作人员对比已知矿床,就反演结果与厂家开展了交流研讨并一致认为时频电磁法抗干扰能力强,在保证探测深度的同时大大提高了纵向分辨率,纵向探测分辨率能够基本达到米级,误差达到μV级,无论从定性还是定量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

    下一步,该系统会尽快投入到“上扬子西缘成矿带战略性矿产调查”“西南三江成矿带战略性矿产调查”等中心重点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探测深度大、分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的优势,努力让地球物理勘查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发挥更大更有效的作用。

    野外采集

    野外培训

    电阻率、极化率反演效果

    提高中浅层地球物理探测精度,助力找矿新突破——成...

    近日,甘肃省岷县禾驮镇突降暴雨冰雹,引发山洪泥石流灾害,导致辖区部分村出现不同程度的交通主干道、通村道路、河堤桥梁和村民房屋受损,部分区域电力供应受损、通信中断。抢险救灾时间紧、任务重,当地政府第一时间请求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甘肃寨上项目前往石家台村支援,接到求援信息后,项目负责人第一时间向中心党委汇报相关情况,迅速集结党员先锋队,出动20余人、车辆3台、挖掘机1台,携带铁锹30把、铁镐15把,前往石家台村开展抢险救灾。

     

    到达目的地后,项目组按照当地镇党委、镇政府统一安排,党员先锋队身先士卒,分工明确,配合铲车和挖掘机全力清理村委会、居民院落、河道淤泥,以最快速度完成了救灾任务,并为受灾村委会捐赠了生活保障物资,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体现军转单位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高度赞誉和一致好评。

     

     
    投身救灾一线 展现“国家队”担当

    “兰州”催发,趁嫩寒清晓。一年之计在于春,3月19日—21日,正值初春时节,在甘肃省委主要领导的关心和亲自部署下,为落实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实践探索,助力矿山增储上产,提升甘肃省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一行奔赴兰州参加“唐菊兴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和“甘肃省地矿局与资源所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并开展交流研讨。

    甘肃省是我国著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和老工业基地,长期以来,由于地理位置等各种因素,导致资源和人才东迁,包括矿业在内的多个领域发展动力不足。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持续推进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在金矿等关键矿产取得了重大找矿突破,显著提升了甘肃省能源资源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赋予甘肃省新的使命担当,资源所高度重视,坚毅西行,积极助力,共同推进甘肃省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双方将依托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贯彻落实战略合作协议精神,打造高水平央地合作新模式,努力实现找矿新突破。

    考察期间,唐菊兴院士和王登红所长分别作了题为《西藏斑岩-矽卡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多金属矿理论创新与找矿示范》及《如何用<中国矿产地质志>服务新一轮找矿行动》的学术报告。考察组与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地矿局、地调院等单位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探索形成符合甘肃省矿情的成矿理论和找矿方法技术组合,加快培育矿业领域新质生产力,促进甘肃地质科技人才培养。会议期间还举行了《中国矿产地质志》赠书活动。中国地质科学院有关领导专家、资源所相关处室负责人及研究团队、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及地矿局领导班子、首席专家及有关处室、地勘单位负责人、总工程师等共同参加了签约仪式和交流研讨会。

     

     

    资源所推动形成符合甘肃实际的找矿成矿理论 攻克相关...

    9月19日至22日,地调局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增悦带队前往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天山-北山成矿带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组,对野外一线临时党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廉政风险点排查及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等工作进行检查,中心监审处有关同志参加调研。

    检查组深入野外项目驻地及工作区,李增悦代表中心党政领导班子对野外项目组成员致以问候并表示感谢。野外临时支部重点围绕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团队建设、“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廉政风险防控、野外支部发挥的作用以及支部建设存在的困难和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汇报。检查组通过查阅记录、交谈了解等方式,重点检查野外临时支部党风廉政教育、廉政风险防控措施落实、资金使用、野外用车、支部委员履职等情况。李增悦同志对野外临时支部的工作予以肯定,认为在支部建设、廉政建设和业务建设上取得明显成效,在原有廉政风险点的基础上,结合野外工作开展廉政风险点再排查,制定并落实防控措施,支部书记、纪检监察员积极、主动履行职责,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构筑防火墙,进一步强化了基层党组织建设。

    针对野外临时支部下一步工作李增悦指出,一是建设临时支部是全面从严治党举措的向基层的延伸,要充分认识建设野外临时支部的意义,结合野外工作找准切入点,把握结合点,抓住关键点,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效,切实发挥野外临时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二是要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做合格共产党员,在工作和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在野外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并带动身边的同志共同进步,发挥好先锋模范模范作用;三是建设廉洁团队,克服野外工作的种种困难,在廉洁方面确保不出问题,尤其是在资金使用方面,要不断查找总结廉政风险点,制定并落实防控措施,保障项目工作顺利实施;四是要密切联系群众,支部书记、委员要切实履行职责,从思想状态、工作状态、身心状态和生活状态关心好职工,做好心理疏导,及时解决职工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丰富大家的业余生活;五是以党建促进业务建设,把业务工作的薄弱环节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着重从思想、作风、能力方面有所提升,在野外工作中积极践行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做到党建业务两不误、两促进,建设一支信仰坚定,作风扎实,业务能力强的队伍。

    调研完成后,检查组参加了野外临时支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第三阶段主题为“强化宗旨意识,提升服务群众能力”的学习讨论,同时参加野外临时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与临时支部全体党员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了解航天事业发展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实物资料中心检查组赴野外考察临时党支部建设

    2019年12月6日-10日,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主办,甘肃省地质调查院协办的“河西走廊地区地质填图野外培训会”在甘肃兰州召开。本次会议旨在更好地贯彻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关于区域地质调查改革的会议精神,推动区调改革转型,充分发挥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性、先行性优势,及在城市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等重大需求中的作用,探索研究地表过程与圈层相互关系等重大地质科技问题, 推广覆盖区地质填点成果和经验。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地质力学所和甘肃省地质调查院相关负责人到会并分别发表讲话:传达了当前基础调查部推进区调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果和下一步的工作思路及措施;介绍了地质力学研究所在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作中的主要成果和经验,以及对区调改革的体会;介绍了甘肃省地调院在基础地质和地质遗迹等方面的最新成果。

    会议特邀兰州大学孙柏年教授和胡振波副教授、甘肃省地质调查院刘明强教授级高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董颖教授级高工和曹晓娟教授级高工、甘肃省地震局何文贵教授级高工、江苏省地质调查院程瑜高级工程师、地质力学所施炜研究员和卢海峰研究员等有关专家出席,专家们重点对新生代植物化石与气候环境变化、黄河起源、武威盆地构造格架与区域演化、地质遗迹调查与成果转化、地质遗迹评价、河西走廊地区活动构造特征、长三角平原区第四纪地质特征、断裂构造应力场研究和元谋断裂活动构造特征等方面做了专题讲座,并对覆盖区地质填图技术方法、成果表达和服务地方经验等方面进行了培训。

    会议组织培训人员赴临夏盆地和老龙湾盆地野外现场,重点对盆地地层序列、古生物化石与环境变迁、构造地貌与地质遗迹等特征进行了考察,并在现场交流讨论了典型地质现象及其科学意义。

    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地质力学所、岩溶地质研究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武汉地质调查中心、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以及甘肃省地质调查院等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程参与单位近40名相关技术人员参加了此次野外培训会。

     

     
     
    聚焦中国大陆地貌陡变带的地表作用与环境演变

    2017年9月12日-13日,为顺利开展1∶5万矿产地质调查试点与“建造-构造图”研编工作,不断提升“扬子陆块及周缘地质调查工程”所属二级项目的科技创新能力,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在武汉市组织召开了“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地质调查项目科技创新暨中南地区矿产地质调查研讨会”。

    会议邀请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勘查指导中心)吕志成研究员及甘肃省地质调查院何进忠教授级高工分别作了“1∶5万矿产地质调查专项填图技术要求”和“甘肃省大桥金矿整装勘查区巴藏幅1∶50000矿产地质调查示范”学术报告,对1∶5万矿产地质调查技术方法、工作流程做了详细解读。参会人员结合自身地质调查项目、以往工作实践等分别从技术流程、工作方法、技术要求、“建造-构造图”图面表达、成果展示等方面与专家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交流。

    1∶5万矿产地质调查试点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一项重要填图方法创新工作。本次会议的召开,使各参会技术人员对1∶5万矿产地质调查试点的工作思路、技术要求及“建造-构造图”图面表达等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对开展相关技术要求研试、高标准地完善1∶5万矿产地质调查技术要求、为下一步做好矿产地质调查项目具有重要作用。

    来自湖北省地质调查院、湖南省地质调查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湖北省地质局第四地质大队、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60余名领导、子项目负责人及技术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image005

    会场情况

    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地质调查项目科技创新暨中南地...

    7月23-24日,地调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组织专家在甘肃敦煌对“敦煌-阿克塞地区航磁异常查证(2016)”课题进行了野外原始资料验收。

    该课题共完成22个航磁异常的野外查证工作,包括1:10000地质剖面测量50km、1:10000磁法剖面测量150km、1:10000化探剖面测量50km,并按设计要求对采集的样品进行了相关化学分析和鉴定,全面的完成设计工作量。

    本次航磁异常查证工作基本查明了异常的地质起因,并对找矿潜力进行了评价,在甘C-2016-172磁异常内发现赤铁矿体一条,宽5-25m,地表延伸大于1km;在甘C-2016-251异常中心发现磁铁矿体出露,磁铁矿含量在30%以上,在蚀变强烈地段采样,金含量达1.89×10-6,具有良好的寻找磁铁矿、金等找矿前景。全区圈定找矿靶区3个,均位于阿尔金加里东铜金、铁锰、稀有、稀土、石棉成矿带上。

    “敦煌-阿克塞地区航磁异常查证(2016)”课题2016年8月由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进行公开招标,由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二地质矿产勘查院中标实施。专家组在听取课题组的汇报后,认真审查了课题组提供的野外原始资料,并到野外实地检查了课题组布设剖面和发现的矿化现象,专家组一致认为,课题组全面完成了设计的实物工作量,取得了良好的找矿效果,达到了异常查证的目的。

    通过本次航磁异常查证,在工作程度相对较高的地方实现了很好的找矿效果,加快了该地区地面金属矿产勘查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验收专家组与课题组人员观察地表褐铁矿化
     
    敦煌-阿克塞地区航磁异常查证新发现赤铁矿、磁铁矿矿...

    6月22日,为期4天的中国地质调查局-东亚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地质灾害防治研讨培训班在兰州开班。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出席开班仪式时表示,我们期待与东亚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CCOP)成员国和协作国共同努力,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的交流与合作研究,减少人类生命财产损失。

    CCOP作为东亚东南亚地区政府间国际地质科学组织,旨在组织、协调东亚东南亚国家在能源政策与技术、地质灾害防治、环境保护以及地学信息管理等领域开展合作。CCOP技术秘书处项目运行和信息经理玛尔维克表示,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积极参加培训班,非常清楚地表明地质灾害防治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期望能够实现共同的防灾减灾目标,消除地质灾害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在玛尔维克看来,本次培训班为与会人员提供了一个开展防灾减灾多边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契机。“在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参与下,有以往大量成功的防灾减灾经验和积累做基础,我们共同协作,互学互鉴,为构建一个更加安全、更加美好的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培训现场

    王研介绍,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全国因地质灾害死亡失踪人数呈明显下降态势。目前,中国正深入推进分类分级监测预警,及时掌握地质灾害风险动态变化,瞄准地质灾害风险识别、监测、调控中的关键环节,大力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他提出三大合作方向:一是不断加强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方面的经验交流和技术方法的推广应用。通过定期召开会议、学术论坛和技术培训等方式,分享各自在地质灾害防治理论、技术和方法等方面取得的独特经验,并在CCOP成员国间推广应用。二是携手并肩共同研究有较大难度的高位远程滑坡泥石流早期识别、成灾机理、监测预警预报和风险评价理论方法,强化对地观测、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中的应用,加强绿色治理技术研究。三是尽快建立CCOP成员国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动态汇聚东亚东南亚地区地质灾害、水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数据,为地学领域的合作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应邀参加本次研讨培训班的马来西亚矿业和地球科学总部地球科学计划组副主任赞姆利·本·拉姆利表示,面对严峻的防灾减灾形势,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需要在灾害相关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提高社会抗灾能力、研究与气候变化相关灾害等方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

    本次研讨培训班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甘肃省自然资源厅主办,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承办。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兰州市政府相关领导出席开班仪式并致辞。来自中国、韩国、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蒙古、法国、德国、加拿大等9个国家6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科技防灾、提升地质灾害应对能力等主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入研讨。培训期间,与会人员还赴甘肃地质博物馆、白银市会宁县对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成果进行了考察。

     

    中外地学专家齐聚兰州为地灾防治把脉问诊

    十大地质科技进展

    1.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

    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叶建良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团队组织实施的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是世界上首次实现资源量全球占比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天然气水合物安全可控开采。连续试开采60天,累计产气量超30万立方米,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的世界纪录。实现了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和装备自主创新。一是实现三项重大理论自主创新,创建天然气水合物系统成藏理论、“三相控制”开采理论,有力指导了试采目标井位确定和试采方案制定。二是实现储层改造、钻完井、勘查、测试与模拟、环境监测等关键技术自主创新。三是构建了大气、海水、海底、井下“四位一体”的立体环境监测网,监测结果显示,试采未对周边大气和海洋环境造成影响。

    2.湖北宜昌寒武系—志留系页岩气调查实现重大突破

    以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陈孝红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团队于2017年在宜昌黄陵隆起周缘实现下古生界页岩气调查重大突破。鄂宜页1HF井在寒武系获得6.02万立方米/日、无阻流量12.38万立方米/日的工业气流,鄂阳页1HF井、鄂宜页2HF井也分别在寒武系、志留系获得高产页岩气流。创新建立了古老隆起边缘页岩气富集模式;自主研发了构造复杂区地质导向技术、低地温页岩储层压裂液体系、高水平地应力差和常压储层压裂技术;创新形成了钻完井一体化工程管理的工作模式。该地区页岩气调查的重大突破填补了中扬子页岩气勘查的空白,实现了我国页岩气勘查从长江上游向长江中游的战略拓展。

    3.延安气田复杂致密气藏开发关键技术创新

    延长石油(集团)王香增团队针对延安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储层致密且横向变化快、地震预测技术适用性差、气藏叠置关系复杂、开发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开展了复杂致密气藏开发关键技术攻关,创新发展了非震条件下“沉积相控制、骨架井约束、动静态校正、逐级优化”的有效储层预测技术,创建了黄土塬地貌多井型立体井网动用技术,研发了大跨度长井段不动管柱多层分压改造技术,建立了基于产能试井和静态资料的早期快速产能预测模型,实现了快速建产、高效开发的目的。目前,延安气田已建成产能32×108立方米/年,累计产气74.83×108立方米;预计2018年底建成产能52×108立方米/年,“十三五”末建成产能100×108立方米/年,可满足陕西全省人民用气需求;同时,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缓解天然气供需矛盾、保护陕北地区的绿水青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4.深部金矿阶梯式找矿技术方法成效显著

    由山东省地矿局宋明春研究团队率先组织实施的深部找矿探索和技术研发项目,将成矿理论、找矿技术与勘查实践有机结合,自主研发了深部金矿勘查系列方法技术。研究团队突破传统浅表部金矿找矿思路,研发以“阶梯式成矿模式+精细地球物理模型”为核心的深部金矿阶梯式找矿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将胶东主要金矿区的探测深度由500米延伸到超过2000米,拓展了深部第二找矿空间。针对滨浅海勘查存在的钻孔定位、岩芯采取等技术难题,发明海域金矿勘查钻探方法,开辟了海域找矿新空间。集成创新多尺度逐步逼近成矿预测技术,首次预测胶东金资源总量约10000吨。新方法为胶东深部找矿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助推探明了三山岛、焦家和玲珑3个千吨级金矿田,使胶东跃居世界第三大金矿区。

    5.西北印度洋现代海底热液成矿现象的首次发现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韩喜球团队在西北印度洋卡尔斯伯格脊上发现了6个热液区,其中3个属于正在发生热液成矿作用的活动热液区,有繁茂的热液生态系统和林立的海底黑烟囱;另有3个属于已经休眠的热液区。携“蛟龙号”首次对卧蚕1号、卧蚕2号、天休与大糦热液区进行了近距离观察和精细的调查采样,对热液活动的特征、热液流体的温盐和成分等物理化学参数、围岩类型与微地形地貌、多金属硫化物的分布、热液生物群落类型等有了详细的了解,厘定了各热液区热液成矿作用的类型,建立了成矿模式。为卡尔斯伯格脊现代海底热液成矿作用、极端生境生命起源和生物多样性等相关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古代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成矿机制研究和找矿勘查提供重要启示。

    6.井下超前探放水和水害监测关键技术系统研发

    国家煤矿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强带领的创新团队将钻探与物探技术有机无缝结合,研发了井下钻孔物探超前探放水成套技术与系列装备(钻孔激发极化、钻孔电磁波层析成像和钻孔雷达三大类超前探放水技术与装备),直观明了在有限数量钻孔中进行廉价、短距离精准随钻物探;应用物联网技术,将微震与激发极化高密度电法有机耦合,研发了可同时监测采动变形和突(透)水潜势于一体的矿井水害面状监测预警技术和装备,解决了矿井突水的水源、水量以及突水通道三者联合监测的难题;基于弹性波数据传输理论的三维电子罗盘测量钻孔轨迹技术,研发了随钻钻孔轨迹深度测量技术和装备,提出了利用弹性波的传输时间测量钻孔深度的技术方法。

    7.多要素多技术城市地质调查有力支撑雄安新区总体规划编制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郝爱兵为首席专家牵头组织实施的多要素多技术城市地质调查项目有力地支撑雄安新区总体规划编制。研究团队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改变观念、创新理念,围绕雄安新区规划编制需要,组织开展工程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条件、土地和地下水质量、地下水资源与地面沉降现状等多要素调查,创新编制支撑服务雄安新区总体规划地质调查报告、国土空间布局综合地学建议图和地下空间利用区划图,为雄安新区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地下空间、交通、能源等专项规划编制提供了依据。首次以空间、资源、环境、灾害为调查对象,以城市规划、建设、运行、管理全过程为服务对象,以多方协调联动为工作机制,为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提供了示范。

    8.全国煤中金属矿产资源评价取得新进展

    由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宁树正为首席专家主持的地质调查项目,坚持产学研结合,以全新工作理念开展全国煤中金属元素分布规律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总结了煤中金属元素矿产研究方法,确定了煤中金属元素矿产综合评价指标,首次划定了全国煤中金属元素成矿区带,发现一批新矿点,圈定了地质工作远景区。初步摸清了全国煤中金属元素矿产资源家底,预测煤中锗、镓、锂、铝、稀土矿产资源量分别为:1.17万吨、188.02万吨、86.49万吨、195746.9万吨、1130万吨。上述成果表明,煤中金属元素矿产资源潜力和价值巨大,是我国“三稀”矿产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实施拓展了煤炭地质工作新领域,对指导煤系矿产资源综合勘查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9.相山铀矿田三维地质“玻璃体”调查和成矿预测取得新进展

    由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李子颖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团队承担的中核集团示范工程《相山铀矿田三维地质“玻璃体”调查和成矿预测》项目,运用多学科、多技术方法综合研究,建立了火山岩型铀矿深部有利成矿空间探测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三维立体勘查技术体系,首次实现了相山矿田2500米深度范围立体探测,构建了三维地球物理模型、三维地质模型,实现了相山矿田三维地质“玻璃体”。揭示了铀矿化、热液蚀变、元素的水平和垂向空间分布规律,查明了基底构造控矿规律,构建了三维综合找矿模型,首次实现了我国热液型铀矿三维定量定位预测。深部钻探查证取得突出成果,实现了相山矿田铀多金属找矿新突破。为相山铀矿田外围及深部铀资源找矿突破提供了技术支撑,对我国热液型铀矿找矿勘查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10.首次建成国家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地质云1.0”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高振记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团队组织实施的国家地质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地质云1.0”。采用混合云架构,实现了数据集成共享技术创新,研发了云环境下海量、异构、分布式地质数据的统一组织、调度与服务技术,初步解决了异构、异地、异主数据共享技术难题;实现了地质调查业务系统整合协同应用创新,集成开发了智能调查、业务管理、数据共享与信息服务等云应用系统,提高了系统整合及协同服务能力;实现了地质调查数据安全有序开放和分级共享机制创新,基本解决了“数据孤岛”与“信息烟囱”等老大难问题;探索了云环境下智能地质调查工作新模式。权威专家认为“地质云1.0”成果达到同行业国际领先水平,为国家正在推动开展的政务部门信息系统整合与数据资源共享提供了一个鲜活范例。

    十大地质找矿成果

    1.湖南省平江县仁里发现超大型铌钽多金属矿

    由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三一一大队周芳春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湖南省平江县仁里发现了超大型铌钽矿。仁里矿区位于湖南省平江县,钦杭成矿带主带的中部,幕阜山复式花岗岩的西南缘,为典型的花岗伟晶岩脉型铌钽矿床。项目团队运用大岩基地区多期次岩浆演化的“共岩浆补余分异”稀有金属成矿理论,在矿区发现铌钽矿脉14条,圈定矿体17个,(333+334)五氧化二钽资源量10791吨,五氧化二铌资源量:14057吨,平均品位:五氧化二钽:0.036%、五氧化二铌:0.047%。矿区铌钽品位富,找矿潜力大, 五氧化二钽远景资源量有望突破2万吨,潜在经济价值超过1千亿元。突破了“大岩基地区难以形成超大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既有认识,总结、提出的铌钽等稀有金属矿成矿规律及控矿因素的新认识,丰富和发展了稀有金属成矿理论,对华南地区稀有金属找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福建省建瓯市井后探明超大型优质叶蜡石矿

    由中化地质矿山总局福建地质勘查院卢林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福建省建瓯市井后矿区探获超大型叶蜡石矿。井后叶蜡石矿属火山期后低温热液交代矿床。矿体呈似层状赋存于晚侏罗世南园群火山碎屑岩中,最大走向延展长725米,最大延深600米,各矿体累计总厚可达90米。矿石划分玻纤级和陶瓷两个品级。项目技术人员从火山构造研究开始,在火山期后热液蚀变与矿石原岩组构的研究中发现了火山岩地层与火山期后气液矿化蚀变之间的有机联系,取得矿区成矿理论的突被,并依此科学规划地质找矿技术路线,有效推导成矿空间,合理布设探矿工程,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提交一处特大型叶蜡石矿床,资源量达4000余万吨,资源储量占全国叶蜡石累计查明总资源储量的1/3,为我国最大叶蜡石矿床。

    3.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石哈河首次发现大型砾岩型砂金矿

    由内蒙古第三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冯硕颖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石哈河地区发现一大型露天开采的砂金矿床,这是内蒙古地区近年来发现的第一个大型冰碛砾石型砂金矿床。备案矿石资源储量44695481.22立方米,金金属量17020.85千克,平均品位金0.3808克/立方米,混合砂平均厚度25.30米。石哈河冰碛砾石型砂金矿矿石可选性较强,为易选矿石;矿床采矿、选矿生产工艺成熟可靠。该矿床的开采将对发展边疆经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起到积极的作用。

    4.塔里木中西部顺北地区探明超深层大型油气田

    由中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焦方正为首席专家的研究团队通过3年的攻关研究,在顺北9169米超深层探获大型油气田。明确了塔中北坡陆棚—斜坡部位是优质烃源岩分布区,由此将重点勘探区域由隆起向斜坡部位拓展,大大扩大了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勘探范围;建立了塔里木周缘前陆盆地寒武纪烃源岩成烃、沿断裂带运移聚集成藏新模式,提出了“立足原地烃源岩,沿着高陡断裂带、寻找原生油气藏”新的勘探思路;初步明确顺北地区油气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形成顺北超深碳酸盐岩裂缝洞穴型油气藏成藏理论;建立了塔里木盆地沙漠覆盖区超深层裂缝洞穴型储集体预测技术系列、"超深、三高" 井钻完井配套技术,超深小井眼短半径定向钻井技术(水平井斜深8169米)跨入世界领先行列;这些理论技术有效指导了区带评价及勘探部署,天然气探明储量73.8亿立方米,控制储量33.82亿立方米,预测储量412.3亿立方米,实现了超深找矿的突破。

    5.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南斜坡二叠系探明大型油田

    由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何海清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玛湖凹陷南斜坡探获大型油田。项目组提出上乌尔禾组为区域不整合面之上第一套填平补齐的沉积,具备形成大油区条件。创新性提出三项认识和三项配套技术:1.构建了大型地层背景下砂体纵向叠置、横向连片大面积成藏新模式;2.建立了凹槽区厚层状低饱和度、斜坡区互层状和古凸带薄层状三种类型油藏分布模式,探井成功率从35%提高到76%;3.发现了上二叠统支撑砾岩高产储层新类型,指导试油选层,多井获得百吨高产;4.攻克扇体刻画、低渗砾岩测井评价和低饱和度油层改造三项配套技术,试油获油率从45%提高到83%。在上述认识和技术的支撑下,玛湖凹陷南部上乌尔禾组勘探快速推进,落实三级石油地质储量3.36亿吨,展现出5亿吨级前景。

    6.甘肃省西和县大桥探明超大型金矿

    由甘肃省地质调查院张忠平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西秦岭地区发现并探明了一处超大型硅化角砾岩型金矿床。矿床控制长约4500米、宽40~1100米,发现金矿体53条,累计探获金资源储量105吨,伴生银资源量276吨,并在外围发现了渭子沟、马家山、安子山等金矿点。该矿床的发现和勘查为西秦岭地区增加了新的金矿类型,为地质找矿指出了新方向,并提供了类比依据和理论指导。矿床已于2012年建厂投产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大大改善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和就业状况,促进了经济发展。

    7.江西省武宁县东坪发现超大型钨矿

    由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楼法生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武宁县东坪探获超大型钨矿。团队成功运用赣南石英脉型黑钨矿“五层楼”成矿模式,历时6年持续勘查,实现找矿突破。东坪矿床共探获储量:保有钨矿(122b+332+333)矿石量47729千吨,金属量(三氧化钨)213941吨,平均品位0.448%;保有低品位钨矿(332+333)矿石量6105千吨,金属量(三氧化钨) 5946吨,平均品位0.097%。其储量规模超过福建行洛坑、湖南瑶岗仙和江西西华山等钨矿,成为目前我国乃至世界资源储量规模最大的黑钨矿。矿床具有规模大、品位高、易采易选等特点。东坪矿床的发现丰富和完善了“五层楼”式石英脉型钨矿床成矿理论和成矿规律,拓展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钨矿找矿空间、找矿思路和找矿方向。提出了赣北地区自南至北存在160Ma±、150~145Ma、135~125Ma三期钨成矿作用的认识。

    8.云南省盈江县大石坡发现超大型红柱石矿

    由中国冶金地质总局昆明地质勘查院李伟为首席的团队在云南盈江县大石坡矿区探获超大型红柱石矿。在该区发现并圈定7个红柱石矿体,探获(333+334?)类矿石量91979.89万吨,红柱石矿物量11043.57万吨,工业矿平均品位18.0%,低品位矿平均品位8.5%。该矿的发现与勘查,开创了云南寻找红柱石矿的先河,实现了该区找矿新突破。采用湿式磁选—浮选流程工艺,红柱石回收率62.03%,精矿满足HJ-55产品技术要求;通过碳热还原工艺可直接生产硅铝合金、3N高纯硅;磁选云母可综合回收氯化铷。未来矿山开发社会经济意义重大,对我国红柱石矿勘查及应用研究将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9.河南省嵩县雷门沟探明超大型钼矿

    由河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三地质勘查院章传飞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嵩县雷门沟探获超大型钼矿。矿区地处华北地台的南缘,熊耳山古隆起与嵩县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的交界处,属环太平洋成矿带东秦岭矿带,岩浆及构造活动具多旋回和多期次活动的特点,矿床受高—中温热液蚀变影响,是以钼为主伴生硫的可供综合利用的一特大型斑岩型钼矿床,共完成钻探17184.90米,圈定大小矿体92个,其中工业钼矿体19个;低品位钼矿体66个;钼氧化矿体7个。共估算(332)+(333)工业矿钼矿石资源量80180万吨,钼金属量636373吨。开发本区钼矿资源为当地及周边地区提供资源的同时,也将促进本地区工业的发展,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对地方经济的繁荣将起到重要的作用,经济意义巨大。

    10.广东省英德市鱼湾发现大型稀土矿

    由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九四〇队温汉辉为首席专家的团队在英德市鱼湾探获大型稀土矿床。圈定6个矿体,估算花岗岩风化壳离子吸附型稀土矿资源量(332+333)矿石量136411千吨,全相稀土氧化物总量153618吨、平均品位0.1126%,离子相氧化物总量105218吨、平均品位0.0771%;另有低品位矿石量2801千吨,储量规模达到大型。矿区探明的稀土储量为广东省近年第一。矿山总工业价值约80亿元,矿山服务年限50年,具较好经济效益;可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增加就业及税收,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中国地质学会2017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十大地质找矿...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