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8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1月9日,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与吉林大学合作协议签订仪式在长春举行。

    根据协议约定,双方要充分发挥在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学科、人才和平台等优势,围绕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海洋地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开展合作研究与联合攻关,提升海洋地质调查研究能力和水平,产出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影响的成果,服务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双方合作由来已久,合作前景广阔,一致认为将以本次签约为契机,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在海洋油气与水合物地质、深海矿产地质、海洋地质碳封存、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等领域联合申报重大科研项目,开展海洋地质基础理论研究、海洋探测技术装备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实现优势互补。

    签约仪式完毕后,双方还开展了学术交流和招聘宣讲。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技术方法研究室和深海地质与矿产研究室分别介绍了海洋地质和深海资源探测体系建设现状、研发进展、创新应用和学科发展需求;吉林大学仪器科学与电器工程学院介绍了海洋可控震源装备研发、电磁探测技术、震电联合勘探技术以及海洋重磁测量技术研发现状、数据处理分析技术、应用场景、未来发展趋势及合作研究方向。在招聘宣讲期间,人事教育处介绍了单位基本情况、地调科研成果、招聘岗位计划、薪酬待遇、发展蓝图等,现场解答了部分研究生有关生活、科研和发展等方面的困惑。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新能源与环境学院、仪器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建设工程学院等学院领导及教授,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办公室、科学技术处、人事教育处、海洋技术方法研究室、深海地质与矿产研究室等部门负责同志及相关科技人员参加签约仪式并进行了学术交流。

     

    青岛海洋所与吉林大学签订合作协议

    2019年3月2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名师讲堂”第二十期专题策划举办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探索”学术报告会。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李瑞敏教授为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环境监测院、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河北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学院、海洋学院、水资源与环境学院的科研人员和师生80余人作了精彩报告。

    报告从需求分析出发,通过简要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提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总体思路,介绍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思路、指标分级标准和阈值设置,并对评价成果应用及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大家一致认为此次报告会对于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和国土空间规划的能力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会后,李瑞敏教授与多名师生就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技术方法等问题进行了现场交流。

    “名师讲堂”是地学文献中心“地学文献信息更新与服务(DD20190413)”项目成果。通过特聘知名专家作为“高级研究馆员”以及邀请国内外知名学术专家,紧扣地质工作研究热点难点,举办学术报告,传递前沿信息、分享科研成果、交流观点认知,支撑地质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本次报告的视频及ppt等相关产品将挂于地学文献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门户网站,免费供中国地质调查局、全国地勘行业单位及大专院校师生学习交流。

    地学文献中心成功举办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探索...

    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的要求,为了更好完成二级项目科技创新目标,拓展调查研究思路,使二级项目布署的各项工作顺利落地,2016年4月21-27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红水河流域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组一行5人,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源环境学院5名专家,就红水河流域岩溶内涝区地下河污染问题开展实地调研。

    在调研过程中,双方就红水河流域岩溶内涝区典型地下河污染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认识到季节性污染是内涝区地下河污染的一个典型特征,有机抗生素等新型污染物污染成为内涝区地下河一个新的污染态势。红水河的二级流域—格香河流域人类活动频繁,地质环境复杂,自然环境恶劣,内涝区地下河污染问题尤为突出。由于地下河水水质的好坏关系到流域内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污染治理与保护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现实任务。针对流域内岩溶洼地内涝所带来的地下河季节性污染问题,双方交换了看法,对流域内典型地段进行了现场踏勘,最终在内涝区污染调查方法、新型有机污染物研究思路等方面取得了共识,为项目的深入开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白龙洞地下河踏勘

    岩溶所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就岩溶内涝区地下河污染...

    4月22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依托二级项目,到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活动以“真爱黑土地,保护我们的家园”为主题,约有150名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地调科普走进大学校园

    9月29日,2018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颁奖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荣誉教授、美籍专家爱德华▪艾伦▪劳斯(Edward A. Laws)被授予2018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成为青岛海洋所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外籍专家。

    中国政府友谊奖是为表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而设立的最高奖项。本年度共有来自21个国家的50名外国专家获得此奖。劳斯教授作为国际知名海洋地球化学专家、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海岸与环境学院终身教授(前院长)、青岛海洋所荣誉教授,分别于2012年和2015年获青岛市政府“琴岛奖”和“特聘专家突出贡献奖”。他在科研领域贡献突出,在国际上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在顶级期刊发表150余篇科技论文,发表专著3部。

    据了解,劳斯教授2002年以来与青岛海洋所叶思源研究员领导的湿地项目组开展了广泛合作和学术交流,帮助青岛海洋所组织了滨海湿地国际专家顾问委员会,指导多个科研项目,卓有成效地推动了滨海湿地调查和研究。他创新性改进了14C方法测定湿地水域初级生产力的技术方法,为生物地球化学研究带来了新动力。他指导建立了滨海湿地调查研究概念模型和技术规范,协助建设了滨海湿地野外观测基地和室内模拟试验装置,推动青岛海洋所碳循环、河口硫循环与污染等研究水平获得显著提升。同时,劳斯教授还提出湿地植被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引导项目组注重成果转化,为青岛海洋所湿地项目组践行研以致用提供了思路。

    此外,青岛海洋所多名科研人员在劳斯教授推荐下赴美开展合作研究,劳斯教授还促成青岛海洋所与美国地质调查局、丹麦奥胡斯大学等多个国际优秀湿地团队的合作,他在指导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生物地质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同时,积极协助推动“湿地国际研究中心”建设和滨海湿地大科学计划实施。

    青岛海洋所高度重视与国际知名机构专家的合作与交流,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思路,以开放合作的姿态开展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劳斯教授作为青岛海洋所推荐的第二位外籍专家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是该所在国际合作中取得的又一项重要成就。

     

    青岛海洋所荣誉教授Edward Laws荣获2018年中国政府友...

    姜月华(右)在野外采集地下水污染样品

    姜月华多次强调:“承担一个项目,不能只满足于完成工作量和提交报告,要以问题为导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年轻人更要敢于担当,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敢于提出新观点,这样才能突破创新。”

    踏进姜月华的办公室,一排塞满书籍资料的玻璃柜映入眼帘,在柜子的角落里,堆着厚厚一摞获奖证书和奖牌,这些证书记录着他的足迹,他的奉献,他的成果:作为南京地调中心水环院院长、长江经济带工程首席专家,他先后主持30余项国家、部、省级重大科研和调查项目,获专利3项;获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奖1项,省、部科技成果二等奖3项,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成果一、二等奖2项,中国地质学会银锤奖,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地质人才”,首届全国地质勘探工程技术人员技能大赛技术标兵,国土资源部抗震救灾和应急抗旱找水先进个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去年又斩获第二届“最美地质队员”殊荣……

    勇于创新,用智慧书写成果华章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山河破碎。灾情就是命令。当了解到灾区急缺专业技术人员排查地质灾害,“要派最好的地质专家到灾区开展一线地灾调查评估!”的消息时,姜月华主动请缨:“我是共产党员,又是水环室主任,我先上!”17日,他和同样是共产党员、地灾调查优秀专家的刘红樱、葛伟亚作为抗震救灾先遣专家组,开赴救灾一线。

    作为专家分队副负责,姜月华和战友们逆向冲进灾区,冒着不断的余震和滚石,攀爬在数千米大山之中的松散滑坡体上,查滑坡,看崩塌,圈泥石流,协助当地政府制定防灾预案。近一个月高强度连续野外调查,共计核查排查芦山县地质灾害隐患点177处,这些地灾隐患点威胁着2745人和数亿元财产的安全。排查报告从监测预警、避让搬迁和工程治理三方面提出了具体防治建议,被地方政府及时采纳,为百姓支起安全防护网。

    “我是共产党员,”这是姜月华心中的标尺,每有急难险重的任务,姜月华都会毫不犹豫地冲在前面。

    2011年正月,华北地区发生严重干旱。姜月华作为队长率领以水环院为主体的突击队奔赴严重缺水的河南巩义。

    巩义市北部为几十至百余米深的黄土覆盖区,南部山区多为煤矿开采区,地下水疏干严重,历史上一直是缺水地区,山区群众大多靠远程拉水解决吃水问题。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听闻有队伍打出干孔,姜月华没有马上布置打钻,而是一面研判地质资料,一面带技术员到其他打井机台调研取经;白天翻山越岭开展水文地质调查,晚上研讨问题调整工作部署。姜月华和队友大胆创新研究出适合当地构造特点的“一条高密度电法勘查找水”、“两种方法定井”和“四种方式钻井”的找水施工方法,57天里完成20口应急水井施工,孔孔见水,总涌水量2.23万吨/日, 解决了2.6万余人、5000余头大牲畜饮水和1.3万多亩农田灌溉问题。当地群众激动地涌向水井旁,向突击队送上“情系旱区寻甘露,抗旱凿井献真情”等20余面锦旗,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研究生“地下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治理工程”课程中,有一段对地质雷达在地下水污染调查中应用的介绍。这段被写进清华大学研究生课程的内容是姜月华在工作期间提出并成功应用的成果。

    2006年,姜月华带领团队在长江三角洲进行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碰到加油站,采用传统方法获取的水土有机污染数据精度总不理想。搜索记忆深处,脑袋里蹦出了地质雷达和高密度电阻率等物探新技术,他决定一试,效果极佳,对垃圾场、化工厂等污染场地的调查也事半功倍,发现的3个有机污染场地被当时的环保部列为重点治理对象。这一方法推动了地下水污染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他从此声名远播。此后,他作为主要核心成员,还参与编写了《我国地下水污染白皮书报告》和《中国地下水质量调查报告》。

    创新的思路源于姜月华对新知识的广泛涉猎。水环院职工说,每到院长办公室,他不是在展开的地图上圈圈点点,就是在电脑上疾书。“每次在网上看到国内外又有新技术、新理论出现,都让我兴奋。”不论是地质领域,还是信息机械的,只要觉得今后有用,姜月华都会浏览学习,记录在案,在实践中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在长三角工作多年,姜月华针对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地质问题,创新性地提出应用“光纤技术”监测地面沉降量和地裂缝位移的方法,不仅费用低,而且精度高。技术方法很快从长三角推广应用至江苏沿海地面沉降、西安地裂缝、徐州煤矿地面塌陷、山西黄土湿陷变形监测等。姜月华在众多项目中取得的创新成果,引起国内外重视,部分成果不仅被SCI 收录,还连续两年提交国际原子能机构。

    2014年,他带领团队充分利用中央资金引领作用,与地方政府反复对接,创新形成了中央与地方以1∶1~1∶2经费匹配投入的城市群、城市和小城镇三个层次城市地质创新合作模式,引领拉动社会资金4.6亿元投入,取得不凡的地质调查成果和应用转化战绩。江苏省丹阳市副市长符红海高度评价说:“央地合作的地质大调查给丹阳大地做了一次彻底的体检,创新的成果表达方式让我们看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对丹阳经济发展起到重大促进作用。”

    敢于担当,唱响长江保护之歌

    万里奔腾的长江跨越中国东西,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流域。2014年,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成为核心。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水工环研究领域学科带头人姜月华,接受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新任务——作为《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工程》首席专家,统帅11个省市野战军和地方部队,把脉长江流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为长江流域国土规划、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规划及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地质支撑。

    工程浩大。12个二级项目,11个省市的数百名地质人员,体制不同、机制不同,项目内容不同,战线广袤又缺少普适技术规范,要形成统一的、能满足国家宏观决策和地方需求的集成成果,谈何容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姜月华马不停蹄地穿梭于北京、南京和11个省市之间,对接需求,了解区位优势、发展规划、地质工作程度、队伍状况……

    随后,二级项目负责和技术骨干培训陆续展开,邀请的各领域专家们阐释现代地学理论、勘查和信息技术、报告表达方式,共同讨论技术路线和规范,互相启发,集思广益。2016年,12个二级项目全面铺开。姜月华更忙了。他既是主帅,要统筹部署项目,进行成果年度评估;又是大将,带领团队承担 “长三角南京—上海—温州城镇规划区环境地质调查”;还是联络官,要跟踪进展、梳理问题,协调专家野外指导、质量检查……记者约他采访,电话那头,他不是在野外,就是在去往研讨会、座谈会路上。

    天道酬勤。三年多时间,项目收获了串串令人瞩目的成果:

    项目之初,在梳理以往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基础上,编制完成支撑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地质调查报告和图集,集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既专业又通俗,报送中央和地方相关政府部门应用,为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布局和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长江下游,他们创新提出长江流域重大水利工程与生态地质环境多元响应研究思路,利用新技术探测沿江跨江大桥侵蚀状况,发现跨江大桥主桥墩冲刷严重,已调查的 7 座大桥中有4座主桥墩冲刷深度大于10米,2座超过15米。当大桥管理技术人员看到附有三维数据图表的评估报告时,简直不敢相信,反复核实技术方法,最终由狐疑变信服,并迅速采取防治行动。

    在三峡,调查研究了地质灾害发育背景条件、划分了航道危害区域,查明丹江口库区堵河流域中下游滑崩流和不稳定斜坡1622处,服务于地方政府防灾减灾。

    在嘉兴,基本摸清城市地下60米空间可开发利用地质资源家底,构建了三维模型,研发了城市地质信息管理服务系统和地下空间政府决策分析平台,让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更科学、更智慧。

    亦师亦友,做青年成才的引路人

    同事们说,姜月华做事干脆利落、精益求精、亦师亦友,身上散发着地质人的豪爽与坚毅。

    “我今天的成绩得益于我的三位导师。”姜月华说,“一位是我硕士研究生导师业治铮院士。业先生传道授业,无私奉献着毕生所学,让我懂得如何做人做学问。另一位是我博士生导师殷鸿福院士。殷先生海纳百川,日夜奋斗在野外和实验室,让我知道求实和创新的重要。还有一位是我的野外项目老师岳文浙研究员。这位老地质对每一个项目都一丝不苟,对年轻人提出的问题毫不保留地答疑释惑。他们对地质的情怀,对工作的严谨,对成果的创新,深深感染着我,耳濡目染,他们成了我的标杆和目标——对项目对学生都不可懈怠。”

    姜月华在水环院的会议上多次强调:“承担一个项目,不能只满足于完成工作量和提交报告,要以问题为导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年轻人更要敢于担当,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敢于提出新观点,这样才能突破创新。”

    2015 年初,中国地调局要求编制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与重大地质问题图集, 时间紧,任务重,姜月华提出“要让年轻人挑大梁”。编图期间,他亲自指导和把关每一幅图的编制。他的办公室每天都是编图的讨论声,每一张图、每一个人提出的问题他都认真指导,反复研究,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地质图集及时提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

    姜月华的研究生说:“姜院长有时比学校的老师要求还严。在野外跑起线路可带劲了,他和我们一起跑每一个点,观察每一个地质现象,探讨各种问题。”“和他跑野外, 你要一路小跑才能跟上,一天下来, 坐上车就能睡着。”职工们这样形容和姜月华度过的野外生活。

    点点滴滴,润物无声。在姜月华带领下,水环院已经建成一支由57人组成的水工环研究团队、基础地质研究团队、地球物理勘查团队、环境地质实验测试团队、信息资料团队。其中不乏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青年、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团队获江苏省总工会“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姜月华更是成果丰硕,但他谦虚地说,荣誉属于团队、属于过去,未来才是我的追求。在“美丽中国”建设新时代,我们的责任是传承地质精神,做社会发展先行,让智慧在地质舞台绽放异彩。

    在地质舞台挥洒智慧与精彩

    2017年10月20日—22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倡议,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主办,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承办的第三届“地下水科学青年论坛”在广西桂林召开。

    中国科学院袁道先院士建议所有参会青年学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有逻辑思维,还应该注重形象思维的培养;同时要勇于创新,乐于创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何雨江博士针对基金申请流程、注意事项等方面作了题为“地下水科学基金申请的机遇与挑战”的报告。

    本次论坛旨在促进我国地下水科学青年学者的成长,提升我国地下水科学的整体研究水平;同时,通过学术报告交流研究成果和科研经验,促进学科的发展。论坛特邀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石建省,南京大学水科学系主任、教授吴吉春,南方科技大学环境科学学院教授李海龙,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庞忠和,以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王广才等22位来自国内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领域的著名学者担任点评专家。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吉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大学等单位的88位地下水科学青年学者,分杰出青年组、优秀青年组、青年英才组和青年新秀组,围绕地下水方面的新问题、新理论和新方法,开展了学术报告,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10月21日晚上,与会的专家及学者参观了中国岩溶地质馆。

    来自全国63个单位,310多位学者参加了论坛。

    第三届“地下水科学青年论坛”在桂林召开

    近日,河北省\中国地质调查局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2017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在石家庄召开。学术委员会成员和特邀专家对实验室的建设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对实验室未来的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提出实验室要做好顶层设计,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合理布局,加强科技创新,深入探索影响地下水中污染运移和归宿的机理,突破修复的关键技术,培养该方向的创新人才和团队,通过成果转化、制定标准、加强交流扩大行业影响力。要结合国家需求,加强实验室特色凝练和总结,为把实验室建设成我国地下水污染修复领域一流实验室而努力。

    会上,清华大学李广贺教授作了题为“低渗透地层-组分赋存与驱动输移”的报告,介绍了低渗透地层中驱动输移的方法,提出电渗析流与化学/生物技术耦合将成为主要技术;吉林大学赵勇胜教授介绍了“地下水污染的原位化学氧化修复技术”,分析了该技术的优点与关键问题;北京师范大学丁爱中教授作了题为“地下水曝气技术模拟与优化设计研究”报告,强调对场地的认识是实施修复的基础;北京中地泓科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朱远峰研究员介绍了“某油库场地污染调查与评估”,分享了污染地下水修复的经验,提出污染地下水的修复应明确包含污染水体和含水介质两部分,才能更科学的指导污染地下水的调查及修复工作;昆明理工大学环境学院院长潘波教授作了题为“红土高原地区人工植被下天然有机质更替与污染物行为”的报告,提出要将有机碳和污染物行为联系起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袁松虎教授作了题为“二价铁矿物活化氧气产生羟自由基-机理发现与环境修复初探”的报告,发现地下环境富含的二价铁矿物可活化氧气产生强氧化性羟基,可利用此机理对有机污染地下水进行修复;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李小方研究员作了题为“金属尾矿植物修复过程中水化学动态”报告,关注了澳大利亚某尾矿修复过程中的地下水水化学动态及其主导因素;刘永兵研究员介绍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精准化修复设计研究”,提出对精准原位稳定化修复的理解。与会人员与专家们进行了进行深入交流与讨论。

    国土资源部实验管理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清华大学、吉林大学授、昆明理工大学环境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中国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相关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来自水环所及有关环保科研机构公司的50多人参加会议。

     

    重点实验室年会召开

     

    与会专家合影留念

    河北省\中国地质调查局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重点实验...

    2016519-20日,地调局地学文献中心学科服务小组在文献中心副主任单昌昊的带领下赴贵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贵州省地矿局115地质队、贵州省地质资料馆开展学科调研与服务,本次服务主要面向科研机构、基层一线地勘单位提供分类化、专业化、细致化的学科咨询服务,同时积极了解对方文献资源需求,双方确定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意向,以共同发挥文献资源知识属性的作用。

    2016年,地学文献中心领导班子要求学科服务工作要以地质调查工作迫切需求为服务导向,以促进地质调查工作为服务目标,不断创新学科服务模式。因此,针对工作性质不同及优势资源各有所长的单位,此次学科服务小组推行精准化的学科服务。在做好基础学科资源介绍和服务的基础上,调研组与贵州大学资环学院就外文地学数字资源、珍本地学资料的使用以及硕博士论文资源共享等达成一致意见;对贵州省115地质队就一线员工野外工作的地学需求及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指导,并针对地质队关于地质项目报告、地质工作相关标准规范等需求明确进一步的服务方向;与贵州省地质资料馆确立了共建共享合作意向。

    调研单位的领导、专家及科研人员对地学文献中心的主动服务表示高度赞许,希望能够进一步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地学文献中心的资源优势,以更便捷的方式服务一线地质工作者和科研人员,有力促进基层地质工作和地学研究。

     

    在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学科服务现场

     

    在贵州省地矿局115地质队学科服务现场

     

    在贵州省地质资料馆学科服务现场

    地调局文献中心赴贵州开展学科调研服务

    2016年1月11-12日,国土资源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举行了2015年年终学术汇报会。会议由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章程主持,中国科学院袁道先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蒋忠诚副所长、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曹建华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院长祁士华教授和重点实验室全体成员参加了汇报。

    此次共有36位实验室职工和学生从水文地质、地质碳汇、岩溶动力系统、石漠化、全球气候变化、岩溶微生物等领域进行了最新研究的汇报。在场专家对汇报进行了提问、点评,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大家认真听讲,努力思考,积极提问,从汇报中学到了很多新知识,也获得了很多新启发。

    汇报结束后,袁道先院士对此次汇报交流进行了总结。肯定了大家在这一年的努力,并指出,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岩溶研究的形势和国家的需求,在碳循环、石漠化、岩溶水资源以及极端气候等问题上有更大的突破;并指出对于目前的实验室来说,需要掌握国际动向、分析社会需求,认真而努力地去实现开放实验室的创新功能。

    2015年国土资源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年终学术汇报圆满完成。

    国土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2015年年终学术...
      2015年4月23日,第46个世界地球日活动期间,来自广西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的47名师生参观了海洋-寨底野外试验基地,该试验基地是中国地调局地科院岩溶所的部级试验基地。

      岩溶地下河系统-广西海洋寨底试验基地位于桂林市东郊,流域面积33 km2,中低山峰丛洼地和峰林谷地地貌。地下河系统结构完整,东西边界为非碳酸盐岩隔水边界,北部为地下分水岭,南部为地下河集中排泄带。系统内明流与暗流相间,多次循环,具有研究岩溶地下含水介质结构和水流运动规律的典型条件,对西南岩溶区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基地主要观测和研究内容包括岩溶地下河系统自动化监测技术研究、岩溶地下水循环研究与试验、地下水流动规律与不同介质水流交换机理、地下河系统水质演变机理、地下河系统水资源评价方法、地下岩溶探测技术方法研究。

      来自广西师范大学的师生参观了该基地的三维实体模型、地下河总排泄口、地下河总出水口,了解了该地下河系统的水文地质概况。在岩溶所科技人员的带领下,师生们还观察了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分界线。学生兴趣非常浓厚,求知欲望很强烈,普遍认为在这样一个偏远地方修建起如此设备齐全的研究基地非常有意义。参观期间,当地农民用地下水淘洗农药瓶,学生们非常反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保护环境,保护地球资源的责任意识。带队老师表示将带领学生在暑期实习期间继续参观学习,了解更多关于岩溶水文地质的相关知识。本次世界地球日活动顺利举办,科普效果较好。


    岩溶所王喆助理研究员为参观师生介绍基地研究区概况


    参观总出水口


    参观师生合影

    岩溶所举办第46个世界地球日活动

    2020年10月2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第27期《名师讲堂》专题策划举办了“砂岩型铀矿地质调查科技进步与找矿突破”学术报告会。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副总工程师、中国北方砂岩型铀矿工程副首席科学家司马献章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学院、工程学院、能源学院、地信学院、水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师生70余人作了精彩报告。

    报告在介绍砂岩型铀矿的重要意义、铀元素特征与传统的成矿模式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找矿技术方法进步、成矿理论进步及找矿突破案例。报告结束后,司马献章教授与地质大学(北京)朝鲜籍留学生就砂岩型铀矿找矿技术方法及理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名师讲堂》是地学文献中心“地学文献信息更新与服务(DD20190413)”项目成果。本次报告的视频录像及讲义ppt等相关产品将于近期上传到地学文献中心“名师讲堂”视频网站(http://lecture.cgl.org.cn/),免费供中国地质调查局、全国地勘行业单位及大专院校师生学习交流。

    报告现场

    会后交流

    地学文献中心成功举办第27期《名师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