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地科院水环所石家庄科研创新基地

    衡水野外观测基地试验观测井

    2020年雄安新区深部地热探测

    在石羊河流域进行遥感解译现场核查

    地科院水环所拥有的部分先进实验设备

    稳定同位素质谱分析

    氪-81地下水测年设备

    干热岩真三轴水力压裂系统

    干热岩热能置换模拟系统

    高温高压岩石性质多参数测量系统

    多接收等离子质谱仪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一个天蓝、地净、水清的美丽中国,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期盼。

    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有一支科研队伍为了蓝天、碧水、净土努力奋斗着—他们摸清全国地下水资源本底状况,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支撑;他们研发水土环境修复新技术新方法,为污染场地修复提供解决方案;他们揭示地热资源奥秘,为清洁能源高效利用与能源结构优化探寻新途径;他们破解区域生态水文演变和流域水平衡难题,为干旱—半干旱区的生态环境改善和生态功能恢复作出示范……

    这支队伍就是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科院水环所)。

    地科院水环所成立于1956年,至今已走过65年的风雨历程。作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的公益二类科研事业单位,地科院水环所坚持“地质调查为基、科技创新为魂、成果转化为要”的发展理念,全力推动水工环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在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水环境调查与修复、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生态地质调查与监测、工程地质调查和海岸带地质调查等六大领域,谱写着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研究水循环规律,科学确定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治理目标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在我国,由于地下水具有分布广、水质好、储存量大等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地表水时空分布不均、动态变化大的不足,成为许多区域特别是北方地区不可缺少的主要水源。

    为摸清地下水资源家底,地科院水环所早在1980年~1984年和1999年~2002年先后两次作为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的技术负责单位,组织全国地质工作者对我国地下水资源总量和区域分布进行系统评价,编制完成《中国水文地质图集》《中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图集》,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土空间规划、重大工程建设、生态工程布局等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

    在对全国地下水资源摸底调查过程中,地科院水环所科研工作者发现华北平原长期地下水超采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他们开展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查明了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赋存条件及地下水漏斗分布状况。

    从水循环、水平衡角度出发,基于华北平原地下水演变机制,地科院水环所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领域专家团队对华北平原超采区河流生态补水后含水层恢复和超采治理效果进行了研究。专家们指出:地下水超采治理的目标,不是回到最初的水位状态,而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和危害程度,确定一个阶段内适宜的治理目标。如大中型城市城区水位埋深应控制在大于30米,中东部地区水位埋深应控制在3~10米,而湿地生态多样性维系埋深则需控制在1~3米;中东部地面沉降严重区深层地下水位埋深应控制在45~60米。这些红线划定主要目的是实现稳定的地下水位,减缓地面沉降,进而保证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安全、防治土壤盐渍化、保护湿地资源。

    专家们还指出,要尽量恢复水循环自然功能,因“地”制宜、因“质”制宜利用水资源。生态补水对华北平原一定范围内地下水位的恢复起到积极作用,但在利用地下水灌溉的广大农村地区,地下水位仍在下降,并由此提出了加密部署地下水和地面沉降监测站网,开展超采治理理论、关键技术攻关,尽量恢复水循环自然功能等建议。这些建议得到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的高度重视。

    摸清水土环境本底,支撑生态保护修复

    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之源。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优美环境的诉求更加迫切,如何为水土环境保护修复提供支撑,成为地科院水环所近年来着力攻关的一个方向。

    为助力地下水污染防治,地科院水环所2005年开始牵头开展全国地下水水质与污染调查评价工作,“十三五”期间组织编制了中国地下水水质与污染调查评价系列报告。通过综合研究,首次掌握了我国地下水水质与污染状况,建立了地下水环境调查、取样、测试、质控和综合研究一体的技术方法和标准体系,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污染防治提供了决策依据。

    在水土环境保护修复方面,地科院水环所的科研工作者以水岩相互作用理论为指导,研发了一系列地下水与土壤原位修复技术与药剂,包括基于过硫酸盐的原位化学氧化技术,基于纳米零价铁的原位化学还原技术,以及基于微米炭粉和生物质电厂灰的原位吸附和稳定化技术,获研究发明专利5项,并在多项水土环境修复工程中得到应用。

    2020年,地科院水环所承担的土壤污染场地修复工程项目顺利实施。该项目利用“原场异位化学氧化、原场异位稳定化、化学还原—工程阻隔”一体化修复技术,累计完成场地超过2万立方米石油烃污染土壤和4000立方米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环境效益。研发了以生物质电厂灰为基础材料的重金属钝化剂制备成套技术,并在湖南湘潭、河南济源、河北张家口、云南会泽等地区进行了原位修复试验与示范,成功降低稻米、小麦等庄稼中的重金属含量。这让地科院水环所在生态修复领域迈出了坚实一步。

    构建技术体系,助推全国地热资源规模化开发利用

    地热资源是稳定、安全、清洁、高效的清洁能源。新时代,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成为北方地区清洁供暖的首选方式之一。

    地科院水环所对地热资源的研究有60余年的历史,牵头完成了全国主要城市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全国地热资源现状调查与区划、全国干热岩资源调查评价与靶区优选、我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战略研究等一批有影响力的项目,初步查明地热资源家底,揭示了我国地热温度“西南高、西北低、东南高、东北低”的分布规律,提出了“西发电、北供热、南供冷”的开发利用主格局,为“十三五”地热规划的制定奠定了基础。“十三五”期间,地科院水环所在京津冀、东南沿海和川藏等典型地热资源区开展了地热资源调查工作,创新提出了地热资源的成藏与找矿预测理论,阐明了水热型和干热岩型“同源共生—壳幔生热—构造聚热”的地热资源成藏理论,针对地热资源精准探测、动态评价、规模化梯级开发利用等,研发了电磁法—地球化学耦合探测、靶区定位、采灌均衡地热资源评价、浅层地质体热交换能力评价、中低温地热资源规模化开发利用等技术,并构建了完备的地热勘查开发标准化体系,规范和引领了地热产业发展。

    在京津冀地区,地科院水环所提出了华北克拉通破坏﹢浅部古潜山﹢断裂构造“三元聚热”理论,建立了地热田三维热储结构模型;与河北省煤田地质局、浙江陆特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河北献县建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地热梯级利用科研示范基地,实现了发电、供热、设施农业三级梯级利用,为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地热资源规模化开发利用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新模式。

    201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在雄安新区打造地热资源利用全球样板的目标。为雄安新区开展地热资源调查评价的重任落在地科院水环所地热研究团队肩上。科研人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采灌均衡条件下地热资源动态评价方法,完成雄安新区起步区地热资源定量评价,向雄安新区管理委员会提交了《雄安新区地热资源评价报告》。评价结果显示,雄安新区地热资源赋存条件较好,年可开采量折合标准煤346万吨,地热资源供暖总能力约1亿平方米,有力支撑了雄安新区能源规划、地热资源可持续高效开发利用和地热地质特色小镇建设。

    研究区域水平衡,破解干旱地区生态退化成因机理

    水,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最活跃的要素,水平衡是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关键核心。在“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如何在确保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统筹生态、生产、生活用水需求,成为新时代的新命题。

    近年来,地科院水环所突破以往水资源调查评价仅着眼于可直接利用资源的局限,转向研究分析水在生态、资源、环境系统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以及流域、区域水平衡,揭示了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和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退化的成因机理。

    针对西北干旱地区塔里木河、艾丁湖、玛纳斯河,河西走廊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等流域相继出现的尾闾湖消失、土地荒漠化和沙漠扩张等生态退化问题,地科院水环所联合有关科研单位在石羊河、艾丁湖等流域开展了有关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功能保护的调查研究。

    调查发现,地下水埋深是西北自然生态系统稳定的主控因子。根据大量历史数据,以及野外调查和原位观测的研究结果,发现维持研究区生态稳定的适宜地下水埋深为2~5米。据科研人员介绍,当地下水埋深大于5米后,自然生态系统开始退化,出现自然湿地萎缩、天然植被覆盖率下降或长势变弱。当地下水埋深大于10米后,自然生态系统发生灾变,出现自然湿地干涸和土地荒漠化加剧。以石羊河流域民勤盆地为例,对比历史资料与最新地下水测量结果得知,20世纪60年代地下水埋深普遍小于5米,2019年地下水埋深普遍增大到10~30米,局部地区达到40米。由此,地科院水环所专家指出,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是西北湿地和绿洲退化的直接原因。

    地下水位为何出现如此大幅度下降?究其原因,在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田灌溉需求的不断增长,石羊河流域90%以上的地表水被引入农田,依然不能满足用水需求,致使地下水开采量持续增加,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流域水平衡遭到根本性改变。

    大规模开荒造田,农田灌溉面积不断扩增造成天然绿洲面积不断萎缩。根据遥感监测结果,与1970年相比,2017年石羊河流域耕地面积增加了1200平方千米,而天然绿洲的面积则减少了1850平方千米。这意味着,每增加1亩耕地会导致1.5~2亩天然绿洲消失。

    针对西北内陆地区干旱区自然湿地、天然绿洲对地下水依赖性强的特点,地科院水环所基于多圈层多尺度相互作用理论,创建了适宜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理论方法,构建了干旱区自然湿地、天然绿洲及农田安全保障的分区分级预警与管控指标体系,研发了农田盐渍化管控与湿地保护水位—水量智能双控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在石羊河流域进行了示范应用,实现了在确保自然生态系统稳定和农田产量不减的前提下,将地下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了13.9%。

    针对我国北方地区湖泊水位下降与湖面面积收缩、荒漠化加剧等生态问题,地科院水环所开展了内蒙古湖泊变动情况调查和水平衡分析,并提出了从严格水资源管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退耕还草等方面综合施策,逐步恢复流域和湖淖生态功能等建议。

    查明工程地质条件,服务工程水文灾害防治及大型能源基地建设

    在支撑服务国家重要战略和重大工程建设方面,地质调查工作始终发挥着基础性和先行性作用。“十三五”期间,地科院水环所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部、局重点工作,以其特有的专业优势为青藏铁路运营安全、川藏铁路规划建设、大型能源基地建设等提供了精准服务。

    2019年,地科院水环所参加了青藏高原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应急地质调查,攻克水平衡计算难题,精细预测湖水外溢时间,并对湖泊水情和长江上游水质状况进行了持续监测,评估了上游湖泊蓄满外溢和尾闾湖泊人工泄流的生态环境效应,以科学的技术手段和优化的对策建议为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安全提供保障。

    川藏铁路雅安—林芝段是其建设难度最大的一段。聚焦铁路规划建设需求,地科院水环所开展了典型区段水文地质、地热地质调查,圈定了超长深埋隧道涌水突泥隐患的高危险区段,预测了典型深埋隧道可能出现高温热害的分布区段及岩温,从水文地质、地热地质角度提出了铁路关键段线路比选方案,并向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提交了地质咨询报告和专题研究报告,相关建议已被采纳。

    为解决神东、晋东两个大型煤炭基地的用水难题,地科院水环所实施了1∶5万水文地质调查,圈定打井找水靶区8个,实施探采结合井15眼,总出水量达2.29万立方米/天,直接解决了6万人饮水困难,为36万人提供了饮水保障。同时,还揭示了采煤对煤炭基地地下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为煤炭基地生态保护奠定了基础。

    开启水文地质调查数字化时代,引领城市地质信息平台建设

    信息化,是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的强大引擎。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部署下,地科院水环所加快了推进水文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由地科院水环所研发的水工环“在线调查”系统已“上云”服务两年,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类调查工作提供服务17.4万次,实现了资料收集、数据采集、资料整理、实际材料图绘制、数据存档等各个阶段的数字化处理,极大提高了野外一线调查水平。初步建成的“地质云”分布式数据中心节点,集成地下水资源、地热资源和城市地质三大领域核心数据资源,通过构建地下水资源信息服务网、全国城市地质信息系统、全国地热资源数据与信息服务等专题网站,面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4.97万次。

    为精准服务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地科院水环所自2018年开始了雄安地区地质大数据中心建设,开展“透明雄安”地上地下一体化技术研究,提出了一整套网络化、可视化、感知化、智能化城市地质信息服务方案,初步建成“透明雄安”地质信息平台,并实现了与雄安数字规划平台的技术对接。雄安新区管委会为此专门发来感谢信。如今,“透明雄安”数字平台已接入“雄安云”,启动雄安新区地质信息在线化服务,为全国城市地质信息平台建设做出了示范。地科院水环所还应邀为武汉、杭州、郑州、厦门等地提供了地质信息平台设计方案。

    面向“十四五”,全力推动水工环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

    历经65年的奋斗和发展,地科院水环所如今建有自然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地热与干热岩勘查开发技术创新中心、自然资源部地下水矿泉水及环境监测中心、河北省/中国地质调查局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第四纪年代学与水文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京津冀平原地下水和地面沉降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6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还是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农业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矿业联合会天然矿泉水专业委员会,国际水文地质学家协会中国国家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

    此外,地科院水环所还拥有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同位素测试技术,建立了可用于地下水兼顾固体环境样品的加速器质谱测年实验室,建成了第四纪不同时间尺度测年与古环境重建技术体系;“小电解池一次加样浓缩—液体闪烁计数法”探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在科技部考核中连续3年获评优良。由该所研制的氢氧同位素、碳氮同位素标准物质获批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筑美丽中国注入强大动力。这也为“十四五”水工环地质工作指明了方向。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十四五”期间,地科院水环所将按照“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和要求,努力成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水环境调查与修复、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生态地质调查的核心支撑力量,以及环境工程地质调查、海岸带地质调查的中坚力量,为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守护蓝天碧水净土 擦亮美丽中国底色

    (一)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监测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工程首席专家:郑跃军,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水文地质调查与地下水监测、地下水资源评价方面工作。

    工程目标:

    1.牵头组织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汇总形成评价成果;探索研究中国水资源生态配置及全球战略。

    2.建成并运行维护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高质量获取地下水水位、水温、水质监测数据,开展地下水数量、质量及其环境问题年度动态评价;协调开展全国地下水年度统测工作;建立全国地下水分析质量监控体系。

    3.围绕全国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工作需求,建立完善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与完善地下水样品测试分析质量监控体系。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4个二级项目:全国地下水综合调查评价、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运行维护与地下水质监测、中国水资源生态配置及全球战略、水样测试分析质量控制。

    (二)长江流域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黄长生,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环境地质方面工作。

    工程目标:

    1.组织开展长江流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汇总形成评价成果;建立长江流域概念性水资源模型,开展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提出长江流域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问题的地球科学解决方案,支撑服务脱贫攻坚和水资源管理中心工作。

    2.通过开展长江流域1∶25万区域水文地质补充调查和重点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初步查明长江流域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资源分布及其开发利用状况,完成长江流域内重点盆地和平原区地下水位统测工作,查明地下水流场特征;研究更新地下水资源评价参数集,研究提出流域地下水资源区划方案。

    3.开展红层分布区水土流失研究,构建岩溶流域地表水-地下水一体化调查水量-水质-水生态评价方法,建立红层盆地构造带找水优势区域分析理论和方法体系,探索多源数据协同的水资源评价方法,构建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和方法体系。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5个二级项目:乌江流域水文地质调查、清江流域水文地质调查、赣江流域水文地质调查、嘉陵江流域水文地质调查、赣南地区安全饮水水文地质调查。

    (三)黄河流域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韩双宝,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工程师,从事水工环地质方面工作。

    工程目标:

    1.组织开展黄河流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汇总形成评价成果,服务地下水超采区治理、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保护修复。

    2.组织实施黄河流域地下水统测和湟水河流域、渭河流域、汾河流域和黄河下游干流区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查明流域重点区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资源分布及其开发利用状况;研究更新地下水资源评价参数集,研究提出流域地下水资源区划方案。

    3.定量分析黄河流域上游河谷盆地区、中游岩溶区、下游干流区等典型区段地表水-地下水转化机制,为水资源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4.开展汾河流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提出国土空间开发与生态保护修复地学建议。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4个二级项目:湟水河流域水文地质调查、汾河流域水文地质调查、黄河下游干流区水文地质调查、渭河流域水文地质调查。

    (四)海河-淮河流域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工程首席专家:杨会峰,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从事水循环研究与水资源调查评价方面工作。

    工程目标:

    1.牵头组织海河-淮河流域及东南诸河流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汇总形成评价成果,支撑服务地下水超采治理、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保护修复。

    2.牵头组织海河-淮河流域及东南诸河流域补充性1∶25万水文地质调查、重点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和区域地下水位统测,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资源分布及其开发利用状况,提升对变化环境下流域水循环演变与地下水资源形成演化规律的认识;研究更新地下水资源评价参数集,研究提出流域地下水资源区划方案。

    3.探索提高地下水储量反演空间分辨率技术方法,地表水地下水转化调查评价方法和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生态需水三位一体评价方法。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3个二级项目:海河南系水文地质调查、滦河流域水文地质调查、沙颍河-涡河流域水文地质调查。

    (五)松辽流域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王晓光,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区域地下水与环境方面工作。

    工程目标:

    1.组织开展松辽流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汇总形成评价成果,进行重点地区水平衡分析,支撑服务地下水超采治理、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保护修复;推动建立松辽流域多方联合的地下水动态监测和资源评价长效机制。

    2.组织实施松辽流域平原区地下水位统测;开展松辽流域1∶25万区域水文地质补充调查和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重点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进一步查明含水层结构,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及其变化,查明地下水资源分布及其开发利用状况;研究更新地下水资源评价参数集,研究提出流域地下水资源区划分方案。

    3.开展大厚度含水层调蓄能力和典型区“三水”转化关系研究、不同地下水功能区地下水位生态阈值研究和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法水文地质调查应用研究,提交专题研究报告,为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依据;编制完成1∶150万松辽流域(东北地区)水文地质图、第四系与地貌图和松嫩平原水文地质图集。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2个二级项目:三江平原水文地质调查、松嫩平原水文地质调查。

    (六)珠江流域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夏日元,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从事地质环境方面研究。

    工程目标:

    1.组织完成珠江流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汇总形成评价成果,为珠江流域水资源开发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开展珠江流域地下水统测和重点地区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查明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和重点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系统分析“三水”转化规律,为解决干旱缺水、地下水污染和石漠化等环境地质问题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更新地下水资源评价参数集,研究提出流域地下水资源区划分方案。

    3.开展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与水循环机理研究,创新地下水资源有效探测技术方法,揭示变化环境下不同类型水资源形成演化机制,建立珠江流域地下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体系,探索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发展和生态重建协同途径。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4个二级项目:南北盘江流域水文地质调查、乌蒙山地区水文地质调查、桂江-柳江流域水文地质调查、东江-韩江流域水文地质调查。

    (七)西北干旱内陆盆地区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尹立河,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研究员,从事西北旱区大型盆地水资源调查评价、水与生态关系的调查研究等方面工作。

    工程目标:

    1.组织完成珠江流域地下水资源初步评价,为珠江流域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开展珠江流域地下水统测和重点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系统分析“三水”转化规律,论证重点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为解决干旱缺水、地下水污染和石漠化等环境地质问题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更新地下水资源评价参数集,研究提出流域地下水资源区划分方案。

    3.开展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与水循环机理研究,创新地下水资源有效探测技术方法,探索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发展和生态重建协同途径。

    工作部署:2020-2021年,工程下设3个二级项目: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水文地质调查、塔里木盆地开都河-孔雀河流域水文地质调查、准噶尔盆地玛纳斯河流域水文地质调查。

    工作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