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编者按 :在群山褶皱间丈量山河,在岩层深处探寻宝藏,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罗盘为笔、以岩心为纸,将青春与热血镌刻进祖国的地质脉络——他们是地矿行业最平凡的坚守者,也是新时代地质精神最生动的诠释者。《中国矿业报》特开设“平凡人 平凡事”栏目,深入挖掘新时代地质精神的富矿,全方位展现新时代地质工作者的风采,大力弘扬“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他们,重任在肩、勇毅前行,用创新思路破解项目难题;他们,挥洒青春、追逐梦想,潜心做好项目运行;他们,以项目为家,以钻机为伴,全身心投身“地质报国”伟大实践。他们就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廊坊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地表基质调查团队(以下简称“地表基质调查团队”)。正是因为有无数个他们,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地表基质调查工作中,才让个人奋斗与廊坊中心高质量发展实现“同频共振”。

    勇担使命 创新思路破解发展难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地表基质调查团队“带头人”侯红星的成长之路与野外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参加工作28年以来,他的足迹遍布红庄矿区、南坪矿区、西北沿边、华北山前平原、东北黑土地、东南海陆过渡区等。这些年,他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仅是团队的“带头人”,更成为大家心目中名副其实的行业“带头人”。

    侯红星(图中)与同事进行技术研讨 

    2022年以来,侯红星带领地表基质调查团队完成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调查任务,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2024年,他承担黄淮海地表基质调查任务。每天清晨,侯红星总是急匆匆赶往办公室,在同事们眼中,他总是那么地忙碌。他不仅要带领团队成员完成地表基质调查任务,还要到所属三级项目进行指导,帮助解决项目重大技术难题、拓展技术骨干工作思路、助力干部职工成长成才。深夜,月亮早已悄然爬上树梢,但技术室内的“战斗”还未停止。走近一看,原来是侯红星和团队骨干成员还在一起挑灯夜战,资料整理、数据分析、成果小结......大家早已经忘却了时间。

    侯红星常常说道:“地表基质调查是一个全新领域,没有成熟经验可借鉴,更没有成形规范可遵循。我们要拿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奋力开拓,才能在业务发展的新赛道实现领跑地位。”正是凭借这种“踏实肯干、埋头苦干、科学巧干、真抓实干”的精神,侯红星带领团队出色地完成了一轮又一轮地质调查任务,为转改队伍业务转型拓展交上了一份又一份优秀的政治答卷。

    深耕细作 带领团队扎根野外一线

    在地表基质调查团队中,王伟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迅速成为团队的核心骨干。作为全国海岸带地表基质调查的先行者,他长期扎根野外一线,始终牢记“一家人、一条心、一盘棋、一起干”的工作理念,顶烈日、踏滩涂、斗风浪,用青春书写无怨无悔的时代答卷。

    2021年,王伟担任长三角宁波地区地表基质调查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成员从燕赵大地跨越千里奔赴宁波地区,率先打响了全国首个海陆过渡区地表基质调查“攻坚战”。 

    滩涂取样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王伟没有退缩,迅速调整心态,带领团队成员开启“白加黑”“5+2”的工作模式,白天“翻山越岭”采集样品,晚上“灯火通明”整理数据。2023年8月,项目进入滩涂区取样攻坚阶段,这片介于海陆之间的特殊地带,环境极其复杂险恶,松软的淤泥深可没膝,稍有不慎便会深陷其中;40摄氏度的高温下,毫无遮蔽的滩面热浪灼人,瞬息万变的潮汐,更让安全作业时间极为短暂。面对如此艰难的时刻,王伟第一个站出来坚定地说:“我是党支部书记,这项工作由我来执行。”此后,他带领调查小组,顶着酷暑每天往返滩涂四五趟,历经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终于啃下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完成滩涂区取样任务。

    如今,为守护国家“粮仓”安全,王伟再次主动请缨,率领团队奔赴苏北平原,投身于地表基质调查支撑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的新征程。

    成长的路上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默默耕耘,收获才会青睐你。”王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参加工作12年来,无论担任何种岗位、身处怎样环境,他都始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领团队成员取得一点又一点成绩,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无怨无悔 拼搏奋进勇当地质尖兵

    “做好革命一块砖,哪儿需要往哪搬。”这正是崔学朋参加工作11年来的真实写照。谈起这位皮肤黝黑,双手布满老茧“老兵”,大家无不为他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折服。

    2022年4月,他不甘平庸,毅然决然加入地表基质调查团队。面对全新领域,他没有丝毫退缩,白天带领调查小组开展背包钻施工,晚上利用休息时间“恶补”专业知识,并积极向专家教授、技术骨干请教,专业技术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逐步成长为堪当重任的技能人才。

    崔学朋(右一)与同事在野外进行背包钻施工 

    2024年5月,他跟随项目组来到江苏宿迁开展地表基质调查任务。盛夏的8月酷热得如同一个巨大的“蒸笼”,闷热的空气让人几乎喘不过气来。但这段时间又往往是野外工作的攻坚期,为了提升工作进度,他带领调查小组顶着烈日重复进行背包钻施工,找点、打钻、编录、取样、拍照,动作一气呵成。豆大的汗珠从他们被晒得黝黑的脸颊上不断滑落,身上的衣服一会儿便被汗水浸湿,紧紧地贴在皮肤上,手中的工具和钻杆被高温灼烧得滚烫,隔着手套传来难以阻隔的灼烧感。这种点位他一天要干七八个,衣服也在施工和转场过程中湿了干、干了又湿。这是一场与酷热的艰苦较量,更是一场检验责任和担当的考量。

    “每次开展野外调查,我们都要备好很多矿泉水,汗水虽然浸湿了衣衫,却浇不灭我们心中的信念与热情。”崔学朋笑着说。这些年,他不仅工作兢兢业业,更以项目组为家,每当同事在工作中遇到难题,他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同事们答疑解惑,在帮助同事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综合能力素质。如今,通过不懈努力和拼搏,他早已从青涩的“技术小白”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

    窥一斑而见全豹,观滴水可知沧海。侯红星、王伟、崔学朋……他们只是廊坊中心700多名干部职工中的一份子。为了地质调查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无数像他们一样的干部职工,正埋头苦干、默默奉献、团结协作、拼搏进取,以实际行动践行新一代地质人的初心与使命。

    平凡人 平凡事| 一家人 一条心 一盘棋 一起干——记...

    为更好地了解专题地质调查填图的工作性质和方法,2019年7月7日-14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承担的中国地质调查项目“中央山系都兰、天水等地区基础地质调查”组织相关人员在青海省乌兰地区的秦岭-祁连-昆仑构造带结合部进行了为期一周的专题填图部署和培训。本次部署和培训一行三十余人,由项目负责人闫臻研究员及张建新研究员、吴才来研究员带队,参与填图的研究生来自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

    闫臻研究员首先对项目的整体目标、年度工作量及预期成果进行了介绍。“中央山系都兰、天水等地区基础地质调查”项目以秦祁昆结合部乌兰-都兰、天水-略阳为主要研究地区,目标是查明秦祁昆结合部古生代-三叠纪(弧)岩浆-变质杂岩、蛇绿混杂岩及前寒武纪微陆块的组成、结构及其时空格局,为重建中国中央巨型复合造山系的早古生代和三叠纪俯冲增生、陆块会聚、碰撞造山过程以及中央山系古生代和中生代洋盆演化的叠置、转换关系提供实例和理论支撑,同时对共和-贵德地下热水及干热岩进行野外地质勘察,并对其成因进行解释。 

    张建新研究员对培训地区的区域地质概况和前期工作成果对大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祁连-柴达木地区自北向南依次分布有祁连低温高压俯冲带、欧龙布鲁克地块和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随着测试手段和研究精细程度的进步,近些年对乌兰地区欧龙布鲁克地块的认识有了新的进展,部分地区被从古老的大陆结晶基底分离出来,被认为是与俯冲相关的陆缘弧。随后他又介绍了变质变形岩区的野外工作方法。接下来,吴才来研究员就该地区11亿年及4亿年花岗岩的区别及联系对学生们进行了讲解。 

    本次项目组与青海省地调院的同事在野外进行了交流,并请青海省地调院刘建栋工程师、王伟工程师和地质所向忠金助理研究员为同学们讲解了野外及室内地质填图及掌上机使用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为期一周的培训及各位专家的悉心指导,项目组成员对专题填图的野外工作方法和思路有了新的认识,对填图的规范及设备的使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地质所“中央山系都兰、天水等地区基础地质调查”项...

    2019年6月19-21日,为推进2019年长江流域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工作,落实地下水统测工作,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在线化”建设,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在武汉市召开长江流域水文地质调查地下水水位统测、数据库建设及“在线化”水文地质调查培训会。

    会上,长江流域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工程介绍了工作进展和长江流域地下水统测工作总体部署。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专家分别发言。沈阳地调中心工程首席专家王晓光、水环中心工程首席专家韩双宝分别介绍了地下水统测工作技术要求、黄河流域地下水统测工作情况与经验;水环所高级工程师王伟讲解了地质云水文地质调查在线化系统及技术要求,进行了“在线化”操作流程培训。武汉工程大学王威教授介绍了地下水全自动监测移动平台与地下水统测数据采集工作;武汉智博创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任利民副总裁介绍并演示了地表水-地下水一体化调查评价与管理平台。

    会议期间,长江流域水文地质调查工程所属5个二级项目负责人分别汇报了项目工作进展和地下水统测工作安排。会议明确了长江流域地下水统测工作推进的时间节点,与会专家针对长江流域地下水统测工作存在的问题,从多个学科领域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并对工程、项目下一步的工作部署安排、成果亮点聚焦等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建设性和指导性的建议。为更加科学、务实推进长江流域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武汉地调中心、沈阳地调中心、水环中心、水环所、岩溶地质研究所、探矿工艺研究所,武汉工程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智博创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参与长江流域地下水统测工作的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河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省级地调院、环境总站、地勘单位的5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长江流域水文地质调查工程技术培训会在武汉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