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8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众所周知,地史时期有5次生物大灭绝,可是你们知道哪一次是规模最大的么?罗平生物群中发现的化石是什么年代的?又是如何被发现的?我们可以亲手摸摸这些化石么? 4月19日上午,一场别开生面的罗平生物群科普活动在成都嘉祥外国语锦江小学6年级1班师生间展开。

    本次科普宣传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举办的第世界第50个地球日系列活动之一,旨在宣传“珍爱美丽地球 守护自然资源”的理念,激发小学生们热爱科学、崇尚自然,认识到保护环境、珍惜自然对人类未来的重要性。

    据了解,罗平生物群由成都地调中心研究团队于2007年发现并命名,目前已进行三次大规模化石发掘,根据鉴定结果,罗平生物群时代为的发现为中三叠世安尼期派尔逊亚期,距今约2.44亿年。其化石的丰富程度、个体保存的完整程度以及特异埋藏情况等均令人惊叹,科学家猜测罗平地区很可能是二叠纪末那场生物大灭绝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物避难所”,也就是科学家们苦苦找寻的史前"诺亚方舟”。

    成都地调中心留德博士胡世学从事罗平生物群研究多年,向学生们详细介绍了罗平生物群的构成,包括海生爬行类、鱼类、节肢类为主,伴生有棘皮动物、菊石、双壳、腹足类、有孔虫、介形虫、植物等10多大类的海洋生物化石群,并对比了这些化石和现代生物的相似性,还强调了保护化石和地球的重要性。当同学们从黄金元博士口中得知地史时期有5次大规模的灭绝事件,其中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灭绝事件,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时,不禁惊呼起来。那些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罗平生物群化石更是瞬间点燃了同学们的兴趣和热情!

    有趣的讲解、融洽的氛围,整场讲座紧紧吸引着学生们的眼球,他们听的入神,仿佛跟随地质专家开始了一段美妙的探索之旅。

    看到两亿年前的生物化石,学生们兴奋无比,纷纷拿起放大镜一探究竟。这一眼就是两亿年,地史时期和现实竟也只剩下一个放大镜的距离,学生们实在惊呼不已。这些珍贵的化石,激发了同学们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探索科学的激情,更让他们感受到了科学之美!

    种类繁多的鱼类虾类和今天的鱼虾类有何区别,同学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孩子们听得入神,互动十分踊跃,地质专家和同学们在共同学习、探讨的过程中揭开了三叠纪生命复苏过程的神秘面纱。

       

    短短两个小时的活动,地质专家们早已成为了少先队员中的一员,同学们也可以对罗平生物群头头是道,俨然一名小小地质学家!同学们还表示地球母亲历尽苦难才有了今天我们幸福的家园,一定要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用心守护好地球的每一寸土地!

     
     
     
    世界第50个地球日:罗平生物群走进成都嘉祥外国语锦...

    北京自然博物馆孟庆金研究员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罗哲西教授向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等专家介绍这项最新研究成果。

      

    似叉骨祖翼兽化石及复原图 赵 闯 绘
        
     
    双钵翔齿兽化石及复原图 赵 闯 绘
     
          世界迄今发现最原始的滑翔哺乳动物是什么?生活在什么时代?长什么样子?8月10日上午,国内外多位古生物学家及数十家媒体会聚北京自然博物馆,见证了这一自然谜团的揭晓。

    据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介绍,新发现的滑翔哺乳动物分别被命名为似叉骨祖翼兽和双钵翔齿兽,是现代哺乳动物的祖先类群,均为哺乳动物演化树的早期分化绝灭支系——贼兽类的新属种。

    “这是所有哺乳动物漫长演化历程中最为原始的滑翔动物,比远古翔兽系统位置更原始,比现代哺乳动物中最早的滑翔类型——最早的皮翼类哺乳动物和最早的飞鼠化石要早1.1亿年。它们的发现为研究早期哺乳动物的演化多样性和生态多样化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孟庆金说。

    这一侏罗纪哺乳动物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来自北京自然博物馆、美国芝加哥大学和河北地质大学组成的国际合作团队,并得到了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美国芝加哥大学以及科技部、国土资源部等的资助和支持。

    他们在我国辽宁省建昌县和河北省青龙县距今约1.6亿年的晚侏罗世地层中,发现了这两种最原始的、具有皮翼的滑翔哺乳型动物化石,并对其进行了长达三年的研究。

    8月9日,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分别以《侏罗纪新的滑翔哺乳动物》和《侏罗纪生态系统中哺乳动物中耳和捕食适应进化的新证据》为题,用两篇连载文章在线发表了这项重大科学研究成果。

    新发现的祖翼兽体重大约120克~170克,在中生代哺乳动物中属中等体型;而翔齿兽则为典型的中生代小哺乳动物体型,体重大约35克~55克。

    祖翼兽和翔齿兽化石标本都非常精美地保存了皮膜和毛发的结构,这些皮翼连接在颈部、前后肢和尾椎之间,形成前皮翼(膜)、侧皮翼(膜)和尾皮翼(膜),与现生哺乳动物的滑翔皮翼(膜)相似。

    新化石属种的另一个显著骨骼特征是其锁骨与间锁骨已经愈合,形成“Y”的形状,与飞行的鸟的叉骨的形状相似趋同。祖翼兽和翔齿兽的其他前肢骨关节显现出灵活的运动特点,其四肢骨骼的比例具有许多与滑翔功能相关的形态特征,充分表明这些新化石哺乳型动物是滑翔动物。

    通过对现代哺乳动物运动模式和形态学的多变量分析,研究者推断,新发现的祖翼兽和翔齿兽是已具有飞行能力的树栖属种,这表明新的滑翔的祖翼兽和翔齿兽是树栖贼兽类群中的一部分,是从树栖生活的贼兽祖先类群演变而来的。这些推论对哺乳动物演化的理解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据悉,哺乳动物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也是相当繁荣多样的动物类群之一,现生物种超过5400多种,其中大多数是陆栖动物。在空中飞行或滑翔的运动方式,是哺乳动物最为特异的演化适应特征之一,这种独特的运动方式,有利于它们利用地栖动物不能企及的新的食物资源。

    空中飞翔这一演化优势,在自然选择之下,在新生代的现代哺乳动物中多次出现。除了人们熟知的动力飞行动物蝙蝠外,还有能够滑翔的分布于中国的特有物种复齿鼯鼠,以及分布在北美、亚洲和非洲的啮齿类的飞鼠,澳洲的有袋飞鼠,东南亚的鼯猴等。

    世界最原始滑翔哺乳动物现身中国

        2015年10月27日,受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和湖北省松滋市人民政府的邀请,德国法兰克福森根堡(Senckenberg)自然博物馆和世界著名麦瑟尔化石产地古生物部主任夏尔(Stephan Schaal)博士,鸟类化石专家麦尔(Gerald Mayr)博士等一行5人,参加由武汉中心汪啸风研究员发起组织的联合考察组,对松滋古生物化石特异埋藏群开展为期12天的系统考察、研究。
        新近的发掘和研究表明,松滋候鸟鱼化石集中产地是世界上罕见的早始新世猴鸟鱼化石库。不仅产有世界上最古老(距今5500万年)灵长类代表—阿喀琉斯基猴( Archicebus achilles  Ni et al.,2013)、我国南方已知鹤形目化石最早记录—黑档口松滋鸟(Songzia heidongkouensis Hou,1990)、尖爪松滋鸟(Songzia acutunguis Wang et al.2012)以及高丰度且保存完美的湖北江汉鱼《Jianghanichthys hubeisis(Lei,1987)》化石群,而且又新发现鬣蜥类(Agamid)、蝉(cicada)、蜘蛛(spider)、白蚁(temite)、蚊子、蠕虫、古植物以及江汉鱼以外的多种鱼类化石。这是继北美绿江组(Greenriver Formation)、德国梅瑟尔(Messel)化石库(Fossil- lagestätte)之后,世界上新近发现的第三个早始新世特异埋藏群,在产出时代上较前两者早700万年。由于这些被第四纪沙土覆盖、保存在黑色泥页岩中的化石极易风化。为了更好地保护、科学地规划和发掘这些珍稀化石,重建绿色天然的猴鸟鱼化石遗产地,中德联合考察组在松滋市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局帮助下,选取了一个化石挖掘试验点,希望尽可能多地找到地层中的化石,探索保存新鲜、但产出后极易破碎的化石保存方法。
        松滋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清亮参加了有关考察活动,松滋市国土资源局全程参与本次考察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武汉中心和吉林大学有关古生物专家、学者参加了联合考察。

    外国专家在化石挖掘现场

    现场修理化石

    化石清理现场


     

    中德联合考察“猴鸟鱼”化石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