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北京时间2022年10月26日凌晨,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logical Sciences,简称IUGS)在西班牙公布了全球首批100个地质遗产地名录,我国共有7个地质遗产地成功入选,香港早白垩世酸性火成岩柱状节理名列其中。

    国际地科联地质遗产地是拥有国际意义的地质遗迹/地质过程的关键区域,可作为全球对比标准,或在地球科学发展历史中意义非凡的地点,代表该地质遗产地具有国际最高地学价值和研究水准,并得到有效保护。香港世界地质公园以发育大型早白垩世破火山口和六边形流纹质火山岩柱状节理为典型特征,是全球火山地质遗迹的杰出代表。

    自2004年起,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火山地质研究团队便与香港特区政府渔农自然护理署和土木工程拓展署、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及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协会等长期合作,系统开展了香港火山地质调查研究,发现了西贡、九龙两个大型白垩纪破火山口,首次鉴别了西贡万宜水库一带的酸性火成岩柱状节理为流纹质碎斑熔岩岩穹,完成了《香港西贡地区及邻近海岛地质考察报告》《香港西贡火山园区火山岩年代学与地球化学研究》《香港国家地质公园海上游解说词》等报告,有力支撑香港特区政府先后于2009年、2011年申报成功了国家地质公园和世界地质公园。2013年6月,南京地调中心又受委托对香港世界地质公园的核心景区—西贡火山岩园区流纹质火山岩柱状节理群进行了专项测量,详细绘制了150平方千米的1:10万柱状节理统计图,这是全球范围内首次对大规模柱状节理群进行系统的形态学测量与成因研究,确认香港西贡火山岩园区的流纹质火山岩柱状节理群无论是分布面积还是单个柱体直径均居全球之首。上述成果为香港早白垩世酸性火成岩柱状节理入选全球首批地质遗产地名录提供了重要依据。

    本世纪以来,南京地调中心“陆相火山地质”学科焕发了新机,显著拓展了研究与应用范畴,特别是从传统的火山地质矿产领域延伸到了火山地质遗迹保护与合理利用等新领域并取得巨大成功,先后为雁荡山、雷琼等火山岩型世界地质公园的申报与规划建设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特别是基于全球规模最大的、以锐峰和叠嶂为主要特征的东南沿海流纹质火山岩地貌,在国内率先构建了流纹质火山岩景观的形成—演化模型,并命名为“雁荡山地貌”,为中国东部流纹质火山岩地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全球地质遗迹名录提供了科学依据。近年来又走出国门,开展了南美安第斯和东非裂谷等火山岩区的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的国际合作。未来,南京地调中心火山地质研究团队还将进一步围绕“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以及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减灾防灾”、“美丽中国”建设等,进一步守正创新,继续深化火山地质学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地球科学支撑。

     

    2008年7月,陶奎元研究员带领中心火山地质研究团队在香港北果洲岛开展申报国家地质公园前的地质考察

     

    2010年5月,邢光福研究员带领中心火山地质研究团队在香港荔枝庄开展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前的地质考察

     

    2013年6月,杨祝良研究员带领中心火山地质研究团队在香港西贡开展柱状节理专项测量

     

    南京地调中心火山地质研究团队绘制的西贡破火山口火山岩石柱发育程度图(左)和火山岩石柱构造图解(右)

     
     
     
     
    南京地调中心火山地质调查支撑香港世界地质公园入选...

    2019年8月29日,“逐梦深蓝”山东·青岛海洋科学香港青年实习计划活动结业典礼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举行。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为本次实习计划研学的承担单位之一,主要负责“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方向的研学任务,来自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高等教育科技学院的六名大学生在青岛海洋所开展了可燃冰研学活动。 

    本次研学活动中,青岛海洋所天然气水合物团队李彦龙助理研究员担任科学导师,孟庆国高级工程师担任助理导师。团队为实习学生精心设计了“走近可燃冰” “可燃冰资源环境效应” “可燃冰能源研究的现状与将来”等三场科普讲座,“可燃冰电阻率层析成像技术” “可燃冰XRD测试技术” “可燃冰拉曼测量技术”等5场学术报告。香港大学生在导师的带领下亲自动手操作XRD、Raman、ERT、色谱仪等室内大型可燃冰科研仪器,完整完成了可燃冰样品的测试,并亲自动手合成了块状可燃冰并点燃可燃冰,深入了解了可燃冰的爬壁效应和铠甲效应。

    此外,为了丰富同学们的研学实践,加强他们对青岛地区的整体认识,青岛海洋所侯方辉副研究员指导学生开展了一天的野外考察,赴仰口、温泉镇、马山等地实际考察三大类岩石的成因,认识青岛的基本地质构造。

    据悉,本次活动由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山东省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主办,青岛市人民政府台港澳事务办公室、香港海洋公园公司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共同承办。

     

     

     

     
    可燃冰研学助力“逐梦深蓝”山东▪青岛海洋科学香...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河北省国土资源厅(海洋局)、河北省地质矿产局、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协办,天津地调中心、青岛海洋所、秦皇岛矿产水文工程地质大队承办的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研讨会日前在秦皇岛召开。

    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昆指出,海岸带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也是资源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的地区。做好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必须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要从具体工程上精准聚焦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查评价,提升滩涂、岸线、矿产、海洋、海岛、地质遗迹等多种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服务沿海城镇和重大工程规划建设的需求和解决重大地质问题为导向,在海岸带地质调查过程中突出科技创新,从技术方法、理论、机制上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模式和体系,提升解决重大资源、环境和灾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他建议,将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效结合,及时提出可能危及地方经济环境社会发展的风险,优先聚焦与地质调查自身发展目标契合的海岸带地质调查项目;同时,瞄准世界前沿,梳理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的优势与不足,争取在海岸带地质调查领域实现更多“世界领跑”。

    据了解,自1999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海岸带地区累计投入资金20多亿元,开展了大量水工环地质、海洋地质、地质资源、水土环境、地质灾害等调查工作,探索形成了一套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经验和技术方法,取得一系列重大调查研究成果,为重点地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精准服务。特别是组织编制了粤港澳大湾区海岸带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及时提供给广东省政府和香港、澳门特区政府使用,为大湾区规划建设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充分肯定。

    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吴裕根表示,2007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联合河北省国土资源厅(海洋局)持续开展了河北省海岸带地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曹妃甸区、渤海新区等重点地区1∶5万环境地质调查,1∶5万唐山-秦皇岛城市地质调查等基础性地质调查评价工作;“十三五”期间,该省仍然需要基础地质工作的先行保障支持。

    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刘继军表示,为深化和提升海陆生态资源质量,必须长期依靠国内的地质专家学者,用世界一流的调查研究和整治修复工作水平,像爱护眼睛一样珍惜好、治理好、保护好宝贵的海域和生态环境。据悉,秦皇岛市已成功获批国家首批“十三五”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秦皇岛市国家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城市、北戴河新区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全国首个北戴河生命健康创新示范区。该成果为省部合作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示范经验。

    来自11个沿海省市区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的170余名专家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部分代表就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的成果和经验进行了交流,并展出了2017年全国海岸带地质调查相关成果。

     

    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研讨会召开

    近日,《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正式出版,并送往国家有关部委及湾区所涵9市和香港、澳门特区政府。这份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编制完成的重要地质成果,将为支持国家战略发展,打造粤港澳一流湾区,提供及时充分的地质先行服务。

    粤港澳大湾区 资料图

    湾区,国家战略新要地

    湾区是重要的滨海经济形态,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世界一流滨海城市的显著标志。

    粤港澳大湾区涵盖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陆域面积约5.6万平方千米,大陆和岛屿海岸线总长3201公里,是继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世界第四大湾区,也是我国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

    7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届政府就职典礼上所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明确表态中央将支持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发展战略中发挥优势和作用。当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见证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国家发改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签署了《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提出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根据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与纽约湾区、东京湾区、旧金山湾区这世界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一大优势在于政治定位高。”在7月30日举行的“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

    作为中国明确提出建设的第一个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从一开始就超越了地方层面,属于“国家级”。在开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南方推大湾区建设,对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而言无疑是“加速器”。

    其实,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央对粤港澳城市群的规划就在紧锣密鼓的部署。2015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深化与港澳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首次明确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这个概念。2017年3月5日,粤港澳大湾区首次写入中央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三地跨制度的国家发展战略。

    5个月,见证地调工作新模式

    大区建设,地质应该先行。为更好地服务中央提出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一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地质调查领域开展了一场协同作战。

    据了解,2017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纳入国家战略后,仅仅一天,3月6日,经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联合广东省地质局、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广东省国土资源厅、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等单位,迅速对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开展跨专业、跨学科、跨部门合作。

    在整理各地各部门历年资料的基础上,共同组织编制了《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上级精心组织,各部门通力协调,具体工作人员加班加点,用了不到5个月的时间,最终在7月1日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献上了一份来自地质人的“大礼”。

    《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主编、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秦绪文介绍,近20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广东省相关部门在湾区及其附近海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工作,已查明了区域自然资源的秉赋状况及变化情况、环境地质问题状况,在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自然资料、地质环境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图集即是以此为基础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而成的。

    “我们各个单位工作各有侧重,这次将多年的成果综合在一起,形成更有针对性指导性的资源环境图集,对地方经济建设来说其实是非常需要的,他们收到后反映很好。这也为我们今后开展地质调查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环工所副所长、项目负责人夏真说。

    与此同时,对海洋带资源环境的调查研究是湾区地质工作的重点领域。截至7月2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位于广东珠海市东南320千米的神狐海域开展的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圆满结束,连续试气点火60天。据悉,目前国土资源部、广东省政府和中石油集团三方正联手在粤港澳大湾区推进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产业化,并着手研究规划相关产业。关于大湾区天然气水合物的产业规划布局和开发利用,在《图集》中也得到了充分反映。

    一部大湾区资源禀赋说明书

    眼下,湾区经济已成国际经济版图的一大亮点,是新技术、新产业、新商业模式的发源地。这当中,哪里适合耕种,哪里不能建厂,资源禀赋是如何分布的等,清晰的地质条件报告少不了。

    粤港澳大湾区形似中国传统瑞兽麒麟。其三面环山,三江汇聚,面向南海,地处海陆交互作用地带,地质条件优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但区域差异较大,局部存在一些地质问题。

    对此,《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围绕大湾区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9+2”城市群国土空间布局、海洋经济发展、资源配置、重大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和减灾防灾等方面进行研究,包括6部分内容、55幅图件。为推进大湾区建设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公益性基础服务。

    报告显示,大湾区具备开展现代化经济建设的三大优势:一是后备土地资源较为丰富,发展潜力大。大湾区有着较为丰富的滩涂和浅海区等后备土地资源,面积达7225平方千米,可作为区域工程建设、城市建设用地;耕地面积总量偏少但优质比例较高,适合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耕地面积达82.5%,适合发展绿色农产品的耕地面积达52.4%,尤其是富硒土壤资源丰富,分布面积为35830平方千米,占全区面积的64%;旅游资源丰富,是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建设的有利地区。二是资源非常丰富。综合研究表明,湾区及周边海域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等能源开发利用潜力极大。海域油气资源多在珠江口盆地,预测石油资源量为80亿吨,天然气水合物有较好开发远景,已圈定11个远景区、19个成矿区,锁定2个千亿方级矿藏;此外,大湾区地热、地质遗址、地下水、海砂等资源丰富。三是地质条件稳定,有利于实现区域一体化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地壳相对稳定,历史上没有发生过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具备相对优越的工程地质条件;陆域工程建设地基条件较好,陆域西部、东部地形起伏较大,以坚硬块状岩浆岩、弱风化碳酸盐岩及砂砾岩等为主,地基条件良好;海域近岸区地形起伏不大,地质灾害因素较少,工程建设适宜性好;90%以上的濒海海岸线适宜或较适宜建设港口。

    为了未来大湾区建设能够更好地推进,报告还梳理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从5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科学发展建议:

    一是在土地规划利用管理方面,要科学合理利用滩涂和极浅海后备土地资源;加强耕地资源保护,积极发展富硒农产品特色产业。二是在城镇和重大工程规划建设方面,要加强对活动断裂的勘查和设防,充分利用地基条件良好的区域,科学布局重大工程,实现内地与港澳交通设施等有效衔接。三是在产业规划布局方面,要加强油气、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力度,积极推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产业化;以地热田为基本单元,统一勘查开发,提高开发利用程度;积极推进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利用,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现代产业布局。四是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要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及时开展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尽快开展水土污染调查与评估,助力优质生活圈打造和美丽湾区建设。五是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要在城镇规划区采取地面沉降规避、处置等预防措施;开展城镇及重大工程区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有效开展台风暴雨期崩滑流灾害群测群防工作,保障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财产安全。

    亮明了资源家底,粤港澳大湾区构想再不是空中楼阁,在接下来的具体建设中,地质工作也需要快速找到位置,继续为服务国家战略、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福祉,不待扬鞭自奋蹄。

     

    地质调查为大湾区贡献的珍贵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