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23年度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评审结果近日揭晓,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以第一完成单位的《深部矿产资源智能预测理论方法创新与找矿突破》和《我国锂等稀有金属成矿理论创新与找矿突破》项目获自然资源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新生地壳再造过程中的陆内成矿作用与找矿突破》项目获自然资源科技进步奖(找矿奖)一等奖,王春连研究员和赵正研究员获青年科技奖。

    《深部矿产资源智能预测理论方法创新与找矿突破》项目围绕“深部成矿空间三维结构重建机制”和“深部矿化定位机制及深部预测途径”等关键科学问题的深度剖析和刻苦攻关,取得了理论、技术、系统平台及找矿突破成果。一是首次提出了找矿模型-三维建模-定量预测的三元大数据深部矿产资源预测理论体系,为我国矿集区3000米以浅大深度矿产预测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二是创新研发了地质文本大数据找矿模型挖掘、多尺度分层立体三维建模、大深度成矿构造与物化探响应特征智能提取等新技术,突破了深部成矿空间三维结构重建以及矿化空间定位等关键技术瓶颈。三是研制了一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平台系统,填补了我国深部矿产预测信息化、智能化领域的空白,打破了我国矿产资源预测评价软件卡脖子技术壁垒。通过上述理论、技术、平台等创新,在山东焦家、甘肃早子沟等6个示范区分别预测金潜在资源4960余吨、铜潜在资源4972万吨、锰潜在资源4.17亿吨,拉动社会投资数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也为全国深部“第二成矿空间”找矿提供思路与技术支持。2022年以来,该成果已在全国范围推广使用,在内蒙古、河南、山东等地区重要矿山取得了新的找矿成果,潜在经济效益千亿元。

    图1 《深部矿产资源智能预测理论方法创新与找矿突破》获奖证书

    《我国锂等稀有金属成矿理论创新与找矿突破》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与基础性公益性地调项目紧密结合的典范,是我国21世纪以来锂等稀有金属成矿理论、勘查技术与找矿成果的集中体现。一是首次将锂作为能源金属矿产并提出了大型锂能源金属矿产基地综合调查评价的技术要求、工作指南、关键技术和指标体系,为战略性矿产基地调查评价树立样板。二是系统总结了我国锂、铍成矿规律,全国划分12个锂矿带和7个铍矿带,首次提出松潘-甘孜与西昆仑组成一巨型锂成矿带;在四川、新疆、湘鄂赣等地提交一批新区新类型新层系的锂等稀有金属远景区靶区,奠定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基础。三是创建“多旋回深循环内外生一体化”成矿理论,构建“五层楼+地下室层脉组合”勘查模型,指导找矿成效显著;四是研发出“空天地一体化”锂矿找矿勘查技术方法体系,包括高光谱遥感找锂矿、三定两参填图、高原绿色钻探、生物找矿、含锂地质体多参数识别标志及“以锂找锂”等,破解厚覆盖、露头差及深切割地区找矿瓶颈。在四川甲基卡等地实现找矿持续突破,带钻验证氧化锂资源量149.46万吨(10万吨为大型),潜在价值巨大,部分成果已通过招拍挂出让探矿权实现成果转化。

    图2 《我国锂等稀有金属成矿理论创新与找矿突破》获奖证书

    《新生地壳再造过程中的陆内成矿作用与找矿突破》项目以大兴安岭地区的陆内成矿作用为研究核心,围绕“新生地壳再造过程中的构造-岩浆活动与巨量金属富集机理”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在重大地质事件与陆内成矿作用关系、陆内成矿系统的形成机制与控制因素、陆内成矿系统的找矿技术方法体系与成矿预测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揭示:大兴安岭地区晚中生代金属爆发性巨量堆积成矿与区域性岩石圈伸展减薄有关;超大陆旋回背景下俯冲板片断离、软流圈物质上涌和岩石圈拆沉是大兴安岭地区晚中生代金属巨量堆积成矿的关键;新生地壳再造过程中的陆内成矿作用既能形成锡钨钼矿也能形成铜矿;新生地壳再造过程中的陆内成矿作用不具成矿继承性;微陆块是造成新生地壳再造过程中陆内成矿作用具有区域差异性的主要原因。相关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并得以推广交流。该项目建立了新生地壳再造过程中锡钨铜铅锌银成矿系统的“三位一体”找矿预测综合地质模型,以及基于不同尺度地质和物化探数据联合反演的找矿技术方法体系,找矿成果显著。

    图3《新生地壳再造过程中的陆内成矿作用与找矿突破》获奖证书

    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王春连研究员一直工作在科研找矿一线,近年来,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地质大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30个项目的研究工作,依托于其所负责项目的实施,该同志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找矿和成矿理论研究成果,并且得到了相关同行的高度认可。他在非金属矿产、沉积学、古气候学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研究和找矿成果。先后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大部分发表在专业领域重要杂志《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Journal of Hydrology》《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Ore Geology Reviews》《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Sedimentary Geology》《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Scientific Reports》《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Applied Geochemistry》《地质学报》《中国地质》《岩石矿物学杂志》《地球学报》《地球科学》等刊物上。

    图4 王春连研究员获奖证书

    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赵正研究员正十余年来坚守野外和科研一线,从事华南地区钨多金属矿产的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主要成果体现在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参与国家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负责南岭3000m科学钻探的现场精细编录和研究:建立了矿集区科学钻探精细编录方法,构建了南岭-武夷结合部W与AgAu-Pb-Zn复合成矿模式,明确了华南东部燕山期“第二找矿空间”,提出了深部找矿方向。第二阶段,负责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南岭九龙脑矿田成矿规律与深部找矿示范课题,厘定了多期花岗质岩浆演化与W-Sn-U-Nb-Ta-REE-Pb-Zn-Ag富集关系,建立了适用于华南花岗岩区矿田矿集区尺度的“九龙脑成矿模式”,优化了不同类型钨锡多金属矿体深部勘查技术方法,开展了深部找矿示范—增储优质黑钨矿资源量达大型规模。第三阶段,负责执行“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南岭崇义—会昌矿集区三维综合探测与深部成矿预测课题,提出了华南东部中生代矿床成矿系列叠加成矿模式及成矿动力学模型:建立了“花岗岩类相关钨多金属成矿模式”,淘锡坑式钨矿、牛形坝式银金矿和岩背式锡矿等15个矿床式,建立了相应类型矿床的勘查标识体系,实施了深部成矿预测和勘查示范,效果显著。

     

    图5 赵正研究员获奖证书

    本次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共授奖176项,其中一等奖27项,青年科技奖39项。

    资源所获2023年度自然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青年...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在北京组织专家对《中国矿产地质志·南岭卷》(以下简称《南岭卷》)成果报告及其附图进行了评审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南岭卷》是我国第一部覆盖了南岭成矿带已发现所有矿种和矿产地,全面反映了南岭成矿带矿产地质和成矿规律的专业志书,数据翔实,结论可信,符合“中国矿产地质志”研编技术要求,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是全国成矿区带志书研编的典范,对南岭区域成矿学创新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可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对南岭地区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和保护利用,促进矿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南岭卷》除前言结语外,正文共15章74节,分上、中、下三篇分别从成矿地质背景、区域矿产及区域成矿规律成矿预测三个方面对南岭成矿带矿产资源百年勘查成果和区域成矿规律进行了全面总结,含500余张插图和107个插表,并附10个附表,33张附图和南岭成矿带成矿规律图(1∶80万)1幅及其说明书;志书全面搜集整理了南岭成矿带已发现四大类矿产73个矿种(组)2903处矿产地资料,综述了各矿种的资源特点,概述了典型矿床特征,划分了矿床类型,总结了成矿规律,编制了各矿种分布图,首次实现了南岭成矿带已发现矿种和矿产地的全覆盖,为全面了解南岭的矿产状况、深入研究区域成矿规律奠定了基础;系统地梳理总结了南岭成矿带300个岩石地层单位、1000个岩体特征、构造特征及其分布和含矿性,综述了384个主要岩体特征、成因及成矿特点,探讨了小岩体找大矿的理论与意义,提出了南岭及邻区岩浆岩成矿专属性具有多样化的新认识和“隐伏地幔柱长期改造大陆壳”的区域成岩成矿新机制,构建了南岭多旋回构造演化背景下的区域成矿谱系,认为“多旋回多方向多因共铸”是南岭成矿带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对重新认识南岭成矿带成岩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和过程意义重大;按照全覆盖原则,总结划分了南岭成矿带18种矿床类型,重新厘定了矿床成矿系列和矿床成矿系列组合,总结了各个系列的基本特征,完善或新建了重要矿床的矿床式、区域成矿模式,构筑了南岭成矿带的成矿体系,深化了对区域成矿理论尤其是燕山期成矿大爆发的认识,提升了成矿规律的研究水平;对南岭成矿带3个亚带的地质背景和成矿规律进行了研究总结,构建了各亚带的成矿年代学谱系,提出了6个重要矿集区,总结了六大构造旋回的成岩成矿规律,划分了主要矿种的成矿期次,提出了成矿缓冲区和成矿缓冲期等新认识,为深入研究南岭成矿带区域成矿问题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总结提出了南岭成矿带成矿预测基本原则、主要思路和技术方法,结合找矿实践对成矿潜力进行了评价和预测,明确指出了9个重要找矿远景区以及重要矿种的找矿前景和潜力,深入探讨了深边部找矿问题,根据“全位成矿缺位找矿”理念、“五层楼+地下室”勘查模型、“双推双控双成”成矿模式等认识,给出了53个老矿区、重要靶区或工作区的评价意见和工作部署建议,对找矿突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特约院士专家、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相关负责同志、资源所有关处室和项目办有关人员及研编组参加评审会。

     

      验收会现场

    《中国矿产地质志·南岭卷》通过评审验收
      2015年4月25日,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南岭东段九龙脑矿田成矿规律与深部找矿示范”项目2014-2015年度研讨会在江西省赣州顺利召开。陈毓川院士出席会议,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王登红研究员、长安大学梁婷教授、赣南地质调查大队曾载淋总工程师、山西省地球物理化学勘查院周新鹏主任、桂林理工大学方贵聪博士及各参加单位项目执行人员30余人参加了会议。

     “南岭东段九龙脑矿田成矿规律与深部找矿示范”项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牵头承担, 2014年4月启动,王登红研究员负责。陈毓川院士和裴荣富院士为项目顾问,赣南地调队、山西物探院、长安大学、桂林理工大学等单位参加。该项工作以南岭钨锡多金属成矿带已有工作为基础,选取赣南崇余犹矿集区九龙脑矿田开展矿田尺度成矿规律研究与成矿预测示范工作,进一步完善陆内花岗岩成矿理论,揭示钨锡多金属矿化的垂向和横向分布规律、探索崇余犹矿集区的“第二找矿空间”。

      研讨会上,项目和各课题负责人详细汇报了2014年度工作进展,与会专家系统讨论了项目工作取得的阶段性认识、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项目组历时一年的研究主要进展有:成矿规律方面①通过成岩成矿时代研究确定了矿田内加里东期、印支期和燕山期的岩浆岩活动的存在;②确定了矿田内印支期钨锡矿、早燕山期钨多金属矿和晚燕山期钨金矿的成矿作用;③进一步深化了“五层楼+地下室”模式的内带和外带矿化对比研究。成矿预测方面④拓宽了在“地下室”找矿的思路;⑤通过典型矿床研究结合地球物理综合探测确定了天井窝重点工作区隐伏岩体的形态,以及矿区南侧的隐伏构造,为矽卡岩型矿体的找矿预测提供了直接依据;⑥地质与地球化学测量工作则进一步厘定了矿田控矿构造和控矿层位问题。

      专家和项目负责人肯定了各课题2014年的工作成果,并建议进一步深化总结、提升理论成果、推广找矿预测示范成果应用。会议确定了项目2015年的成矿规律研究重点、地球物理综合探测和地质与地球化学测量的具体工作部署。本次研讨会强化了项目执行过程中基础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矿床学等多学科的配合和凝聚,促进了阶段性成果的深入总结,并根据现阶段进展,围绕项目总体科学目标确定了2015年的具体工作部署。




    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南岭九龙脑深部找矿示范项...

    2020年12月,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陈懋弘研究员等编写的《广西大瑶山地区多期次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专著正式出版。该书由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地调项目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勘查基金项目联合资助。

    该书通过系统的高精度年代学研究,初步构建了大瑶山地区成岩成矿年代学格架,将大瑶山地区花岗质岩浆岩和相关矿床划分为加里东期、华力西-印支期、燕山早期、燕山晚期等四期。基本查明了不同时代岩浆岩及相关矿床的特征,划分了成矿系列。特别提出大瑶山地区加里东期岩浆活动的强度、范围和成矿作用可与燕山期媲美,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是今后大瑶山地区寻找斑岩-矽卡岩型钨钼金银铜铅锌矿床的主攻方向之一。据此认识新发现了广西苍梧县玉坡大型矽卡岩型钨多金属矿床等一批矿床(点),并圈定了下一步的找矿远景区。该认识表明华南加里东期岩浆岩也能形成矿集区规模的矿产地,对进一步认识华南地区加里东期构造岩浆演化和成矿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广西大瑶山地区多期次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正式出...

    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17年院士增选结果。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杨经绥研究员、侯增谦研究员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经绥,岩石大地构造学家。1950年6月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籍贯浙江余杭。197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勘探系,1992年毕业于加拿大达霍西(Dalhousie)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青藏高原和造山带的岩石学与大地构造学研究。在蛇绿岩铬铁矿中发现原位金刚石,证明是自然界中一种新的产出类型,命名为“蛇绿岩型金刚石”;在全球多个板块缝合带的蛇绿岩中发现大量超高压和强还原矿物组合,建立俯冲物质深地幔循环和铬铁矿深部成因模式,开启了研究深地幔物质的一个重要新窗口。发现和厘定我国柴北缘、东秦岭和西藏松多等3条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厘定东昆仑阿尼马卿和西昆仑库地蛇绿岩组合,为建立高原北部古板块体制的演化做出重要贡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李四光奖等,选为美国地质学会会士和美国矿物学会会士。

     

    侯增谦,矿床地质学家。1961年6月生于河北省藁城市,籍贯河北保定。1982年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1985和1988年分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和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大陆成矿理论、矿床成矿模型和勘查评价方法研究。创建了碰撞造山带成矿理论, 揭示了碰撞成矿系统的基本特征和发育机制。建立了碰撞型斑岩铜矿、褶冲系铅锌矿、碳酸岩型稀土矿等成矿新模型,阐明了大陆碰撞过程中金属富集机制和成矿机理。初步揭示了青藏高原区域成矿规律,科学预测了四条大型矿化带,理论指导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土资源科技成果一等奖等。

     

    11月27日,中国工程院公布2017年院士增选结果,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毛景文研究员当选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

      

    毛景文,矿床学家,生于1956年12月。1978年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1982年和1988年先后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0-1993年在法国巴黎高等矿业学院和圣太田高等矿业学院进行博士后工作。现任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和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金属矿床成矿作用、成矿过程、成矿规律、矿产模型和找矿评价研究。作为首席科学家或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973”计划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科技找矿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基金项目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地质调查项目。他针对我国东部燕山期板内大规模成矿事件,通过破解成矿时空分布规律、物质分布规律和构造控制规律,创新性构建了板内成矿动力学模型,被国际同行定义为Mao’s模型,发展了成矿理论,并有效指导找矿勘查部署。他提出10组矿床组合模型,被有关地勘单位和矿业公司用于找矿勘查,推动隐伏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毛景文兼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及矿床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国际SCI检索刊物《Ore Geology Reviews》副主编,《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副主编和《Acta Geologica Sinica》副主编,国内核心期刊《矿床地质》主编;河北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武汉)、南京大学、中南大学和长安大学兼职教授。他曾任国际矿床成因协会(IAGOD)主席,经济地质学家学会(SEG)和国际应用矿床地质学会(SGA)理事。先后出版专著11部,发表科学论文429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08篇。他的科技论文SCI引文在全球矿产资源领域排名前五,在国内排名第一;他的国内CNKI引文在我国地球科学领域排名第一。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部级一等奖4项和二等奖4项。此外,还获得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和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多项荣誉称号。先后当选为经济地质学家学会(SEG)会士(1996)和澳大利亚矿业和冶金协会(AUSIMM)会士(2015)。 

    杨经绥、侯增谦、毛景文当选“两院”院士

    11月27日、28日,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分别宣布2017年院士增选名单。在新增选的128名两院院士中,有4人来自地质调查系统。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统称为两院院士,均为两年增选一次。两院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界的杰出代表和最高、终身荣誉学术称号。

    地质调查系统4位新当选的两院院士分别是: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和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毛景文研究员当选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杨经绥研究员、侯增谦研究员当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王双明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

    毛景文:矿床学家,生于1956年12月。1978年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1982年和1988年先后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生部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0年~1993年在法国巴黎高等矿业学院和圣太田高等矿业学院进行博士后工作。现任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和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金属矿床成矿作用、成矿过程、成矿规律、矿产模型和找矿评价研究。作为首席科学家或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973”计划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科技找矿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基金项目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地质调查项目。他针对我国东部燕山期板内大规模成矿事件,通过破解成矿时空分布规律、物质分布规律和构造控制规律,创新性构建了板内成矿动力学模型,被国际同行定义为Mao’s模型,发展了成矿理论,并有效指导找矿勘查部署。他提出10组矿床组合模型,被有关地勘单位和矿业公司用于找矿勘查,推动隐伏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毛景文兼任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及矿床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国际SCI检索刊物《Ore Geology Reviews》副主编,《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副主编和《Acta Geologica Sinica》副主编,国内核心期刊《矿床地质》主编;河北地质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武汉)、南京大学、中南大学和长安大学兼职教授。他曾任国际矿床成因协会(IAGOD)主席,经济地质学家学会(SEG)和国际应用矿床地质学会(SGA)理事。先后出版专著11部,发表科学论文429篇,其中SCI检索论文208篇。他的科技论文SCI引文在全球矿产资源领域排名前五,在国内排名第一;他的国内CNKI引文在我国地球科学领域排名第一。作为第一获奖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部级一等奖4项和二等奖4项。此外,还获得中国地质学会“金锤奖”、中国青年科技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和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多项荣誉称号。先后当选为经济地质学家学会(SEG)会士(1996)和澳大利亚矿业和冶金协会(AUSIMM)会士(2015)。

    杨经绥:岩石大地构造学家,生于1950年6月。1977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勘探系,1992年毕业于加拿大达霍西(Dalhousie)大学获博士学位。

    他主要从事青藏高原和造山带的岩石学与大地构造学研究,40年来在岩石大地构造领域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做出系统性的重要贡献,特别是其深地幔研究成果具有突破性科学价值:在蛇绿岩铬铁矿中发现原位金刚石,证明是自然界中一种新的产出类型,命名为“蛇绿岩型金刚石”;在全球多个板块缝合带的蛇绿岩中发现大量超高压和强还原矿物组合,建立俯冲物质深地幔循环和铬铁矿深部成因模式,开启了研究深地幔物质的一个重要新窗口;发现和厘定我国柴北缘、东秦岭和西藏松多等3条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厘定东昆仑阿尼马卿和西昆仑库地蛇绿岩组合,为建立高原北部古板块体制的演化做出重要贡献。先后发表论文 505篇,其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125篇;SCI收录论文229篇,SCI他引7708次;EI收录43篇,CSCD收录264篇,他引7340次。发表专著4部,并客座主编了JMG、JAES和GR等期刊的5部专集。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土资源部科技一等奖1项,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李四光科技奖和留学人员成就奖等多项奖励,并被选为美国地质学会会士和美国矿物学会会士。

    侯增谦:矿床地质学家,生于1961年6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IGCP中国委员会主任、国际矿床地质学会(SGA)副主席等职。1982年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1985和1988年分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和博士学位。

    他长期从事矿床学研究,主要围绕“碰撞与成矿”这一成矿学重大科学问题,立足青藏高原,结合特提斯对比,主持完成“973”、IGCP、重点基金等一批科研项目,颠覆了国际流行的“大陆碰撞难以成大矿”主流认识,创建了被国际同行认可的碰撞造山成矿理论,揭示了碰撞成矿系统的基本特征和发育机制,指导青藏高原找矿取得了重要突破;建立了碰撞型斑岩铜矿、褶冲系铅锌矿、碳酸岩型稀土矿等成矿新模型,阐明了大陆碰撞过程中金属富集机制和成矿机理;初步揭示了青藏高原区域成矿规律,科学预测了四条大型矿化带,理论指导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部级一等奖3项及李四光科技奖等。主编国际英文专集4部,出版中文专著4部,发表SCI论文167篇(第一作者37篇),top1%论文7篇,SCI他引5008次,连续3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王双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生于1955年5月。他从事鄂尔多斯盆地煤炭地质勘查关键技术研究与创新30多年,在找煤、勘探、开发三个阶段均取得创新性地质成果,不仅查明了鄂尔多斯盆地煤炭资源总体分布规律与资源总量,而且建立了高效、高精度煤田综合勘查技术体系,还提出了生态脆弱矿区地质环境保护新技术,为我国西部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和煤矿区地质环境保护提供了地质技术支撑,为部署规划煤炭工业战略西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创立了精确控制沙漠覆盖区煤层分岔位置、冲刷范围和自燃境界的煤田综合勘查技术体系,勘查周期短,成本低,精度高,对植被损害小,将煤田勘探技术引领到了综合勘查新阶段。揭示了生态脆弱矿区煤水空间赋存特点,发现了地表生态系统与地下水位的依存关系,提出了以控制生态水位为核心的矿区地质环境保护新理念,为绿色矿区建设提供了地质理论支撑。2011年以来,揭示了煤层与含油气层赋存特征,发现了煤油气耦合致灾机理,针对致灾地质因素的随机性变化特点,开辟了以防止煤层自燃为核心的矿井耦合地质灾害防控新途径。

    王双明教授先后于1996年、2010年、2011年三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多次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一、二等奖,主编出版《鄂尔多斯盆地聚煤规律及煤炭资源评价》《生态脆弱区煤炭开发与生态水位保护》等专著3本,在《地学前缘》《煤炭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1篇入选F5000,1篇获评中国煤炭学会成立50年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1991年被中宣部授予80年代优秀大学毕业生,2005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喜报!地调系统4人当选两院院士

    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资源所”)王晓霞、欧阳荷根、刘军、柯昌辉等编著的《燕山期中国陆缘岩浆成矿作用及其深部过程》近日出版。

    燕山期是中国大陆岩浆和成矿作用最强烈的时期,特别是在东部古太平洋板块、北部蒙古-鄂霍次克洋板块和西南部中特提斯洋板块,发生强烈俯冲增生和俯冲-碰撞,所形成的三个巨型汇聚带,历来为地质学界所关注。本书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以燕山期古太平洋、蒙古-鄂霍次克洋和中特提斯(班公湖-怒江洋)三大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汇聚的视角,研究了古太平洋俯冲增生陆缘带、蒙古-鄂霍次克洋俯冲-碰撞造山带和班公湖-怒江俯冲-碰撞带关键地区岩浆与成矿作用的期次、空间分布规律、物质来源及其深部物质组成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资料,编制了中国燕山期陆缘岩浆成矿图,首次系统对比分析了不同演化阶段陆缘岩浆成矿作用的规律、异同及其与深部物质组成的关系。本书的出版为进一步深入探索和认识东亚燕山期多板块汇聚与中国大陆成矿大爆发等重大科学问题奠定了新的基础,提供了新的视角,也有益于该时期深部与浅部岩浆成矿作用关系的深入研究。

     

     
    燕山期中国陆缘岩浆成矿作用及其深部过程》专著正式出版...

    为更好地开展东南沿海地区铜金矿产地质调查,地调局资源所毛景文院士带领团队一行14人于2018年5月1日-15日前往广东、福建对火山岩覆盖区的斑岩铜金(钼)矿床进行了深入调查,2018年6月6日-7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浙闽粤火山岩区铜金矿产地质调查研讨会。

    野外考察期间,资源所团队成员详细观察了粤西阳春地区的旗鼓岭矽卡岩型铜矿、那软金矿、七根钼矿、粤东金坑铜锡矿、鸿沟山铜金矿、玉水铜矿、福建紫金山铜金矿、姑田铜钼矿、寿山火山盆地叶腊石矿、双旗山金矿、丁家山铅锌矿、峰岩钼铅锌矿,初步摸清了东南沿海地区主要矿产的基本特征,优选了一批找矿前景良好的工作区。同时,该团队与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和广东省地质局、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及其下属地质队进行了多次交流沟通,就下一步工作思路和计划进行了深入探讨。

    6月6日,在京召开了浙闽粤火山岩区铜金矿产地质调查研讨会,浙江省地质勘查局、浙江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浙江省第十一地质大队、广东省地质局、广东省有色地质勘查院、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九三一队、福建省地矿局、福建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和福建省地调院矿产地质所等单位参加会议。会上,矿产资源研究所项目组人员与相关一线地质单位就“浙闽粤火山岩区铜金矿产地质调查”相关选区的工作基础、存在问题、工作内容和工作部署等进行了深入交流,洽商了具体的合作方案。

    该团队长期关注中国东部的成矿规律和找矿工作,近年来建立了东部板内燕山期大规模成矿动力学模型,预测东南沿海有残余早阶段斑岩铜矿成矿带;白垩纪火山岩盆地深部有侏罗纪斑岩铜多金属矿;含有硫化物较多的非金属矿床深部具有寻找浅成低温热液金矿的潜力。东南沿海火山岩区铜金矿产找矿潜力巨大。“浙闽粤火山岩区铜金矿产地质调查”项目(2019-2021年度)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本次野外考察和研讨会为高质量完成该地质调查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野外考察

    与相关地质单位和矿山企业研讨

    资源所召开“浙闽粤火山岩区铜金矿产地质调查”项目...

    近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的《湘江上游岩溶流域1: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项目组建立了湖南宜章县地下热水形成概念模式图。

    湖南宜章县地下热水的分布明显受构造作用的控制。研究区较强的地热异常主要来源于燕山期花岗岩体余热,加上区域上宽大的断裂破碎带为水热对流循环提供了良好的通道和储集空间,在热传导和载热流体的混合作用下综合产生的结果。地下热水的补给区为研究区北东向大面积出露的泥盆系碳酸盐岩分布区,大气降雨通过断裂及裂隙渗入地下,由于水压差、密度差的关系则持续的对地热田热储层进行补给。在平面上,地下水由北东向南西方向径流,地下水通过纵横交错的裂隙系统,由浅部向深部运移,地下水被半封闭或封闭于渗透性、富水性均较好的碳酸盐岩层状含水层之中,诸广山岩体岩浆余热形成的热能由深部向北~北西侧扩散,地下水随着循环深度的增大不断从围岩吸取热量使得水温升高。

    在用口地区热储层的上覆地层为泥盆系孟公坳组砂页岩,为热储层提供良好的保温盖层,地下热水在章水河地势较低处沿着用口断裂的上盘裂隙系统自深部向浅部运移并与低温水混合,形成天然温泉群。有一部分地下水继续沿复杂岩溶系统向南西向运移,运移深度加深,南部岩泉断裂导热使水增温,附近储水层上覆地层为石炭系碎屑岩层亦对热储层起到了良好的保温效果,在热传导和载热流体的混合作用下从而形成地热田深部热储,地热水沿岩泉导热导水断裂由下至上运移,混入侧向补给的浅部冷水,伴随混合、稀释、降温等作用,最终在地势较低的武水河附近以温泉群形式出露于地表。

    湖南宜章县地下热水概念模式图的建立,为充分认识地下热水的形成与保护、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宜昌县地下热水形成概念模式图
    湖南宜章县地下热水形成概念模式图建立

    年9月28日,地调局资源所承担的“中国矿产地质与成矿规律综合集成和服务(矿产地质志)”地调二级项目系列成果之《中国矿产地质志·钨矿卷》评审验收会在京召开。

    《中国矿产地质志·钨矿卷》由陈毓川院士指导,盛继福、王登红主编,自2006年以来历时11年,20多位专家共同完成,是我国有史以来首部全国性钨矿专业志书。全书约85万字,分上下两册共16章,含插图438幅、插表123张、图版1套、附图4幅、附表5张,中国钨矿成矿规律图(1∶500万)1幅。志书取得以下成果:

    1、首次全面搜集了1000余处钨矿床(点)的各类成果资料,系统总结了中国钨矿的发现和勘查历史、开发利用情况等,查明了中国钨矿资源的禀赋特征,分析了中国钨业的现今基本状况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探讨了钨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与趋势,为钨矿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2、首次分片区(西北、华北、东北、西南、中南、华东及江西省)系统论述了钨矿资源禀赋特征、时空分布,以及72个典型矿床的发现和勘查简史、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矿机理、成矿预测和找矿方向等,为钨矿床研究树立了典型;

    3、重新厘定了钨矿床类型划分方案,分为石英脉型、矽卡岩型、云英岩型等9种类型,并对其地质特征和成矿规律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

    4、划分了63个Ⅲ级成钨带,重点论述了10个Ⅲ级成钨带和23个矿集区,首次厘定了与钨矿有关的20个矿床成矿系列(组)30个亚系列,对主要成矿系列进行了论述,并建立了中国钨矿成矿谱系,探讨了构造演化历史与钨成矿的关系;

    5、在系统梳理1000多个同位素年龄的基础上,将中国钨矿的主要成矿期分为6个(新元古代、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进一步明确了燕山期是最主要的成矿期,并对各成矿期的成矿规律进行了归纳总结;

    6、在全面搜集和分析中国钨矿地球化学资料的基础上,按类型和区域分析总结了钨矿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条件和富集机制等,论述了中国地壳演化与钨区域性成矿的关系;

    7、建立了找矿和勘查模型,并推广应用,成功指导了找矿实践,如将南岭钨矿“五层楼+地下室”找矿模型推广应用到中央造山带,在秦岭地区首次发现了石英脉型黑钨矿;

    8、总结论述了中国钨矿的资源保障程度,以及找矿潜力、方向和方法,指出中国钨矿勘查评价存在的关键问题和工作建议,强调了老矿山外围及深部、新地区、新类型钨矿的找矿勘查建议,为后续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国矿产地质志·钨矿卷》全面反映了中国钨矿的分布、数量、禀赋及其发现、科研、探查和开采的发展史,重点剖析了72个典型钨矿床,深入总结了钨单矿种的成矿规律,具有系统性、实用性和创新性,可作为其他单矿种志书编写的范本,符合《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相关要求,为国内外第一部对钨矿综合研究的最全面、最系统的专业志书,居国际领先水平。专家组以94.33的高分通过评审验收。

    局资源评价部主任张作衡、资源所所长傅秉峰、矿产志项目办主任邢树文出席会议并讲话,陈毓川院士、裴荣富院士,部高咨中心黄崇轲研究员,王瑞江研究员、徐志刚研究员及所内参与矿种志书研编工作的有关同志参加了会议。

    评审会现场

    王登红研究员作报告

    《中国矿产地质志·钨矿卷》高分通过评审

    1月7日,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任辉副局长一行5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金振民院士、蒋少涌教授等到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就合作申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深地资源勘查开采”有关项目进行交流研讨。 

    在交流研讨会上,任辉副局长介绍了2015年11月发布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申报指南,着重介绍了重点专项“深地资源勘查开采”之重点项目“成矿系统的深部结构与控制要素”有关项目设置情况。他提出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花岗岩成岩成矿地质研究中心,利用科技产业联盟优势,由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牵头,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调局武汉中心等单位联合,共同申请重点项目“成矿系统的深部结构与控制要素”中的“华南陆内成矿系统的深部过程与物质响应”项目;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中南局原总工程师王永基介绍了峨眉山地幔柱、太行-武陵重力梯度带、华南燕山期大花岗岩省的地质特征及其可能关联的深部过程;中国冶金地质总局程春主任介绍了重点专项中重点项目申请的思路、研究内容、课题设置及合作单位的优势及分工情况。 

    全体参会人员就项目实施思路、申请书编写、课题设置及任务分配等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通过研讨,3家单位进一步明确了联合申请“深地资源勘查开采”重点专项的重要意义,在专项申请的思路、研究内容、预期成果及课题设置等方面形成了统一认识。武汉中心主任姚华舟作了总结讲话,他对与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开展合作申请重点专项“深地资源勘查开采”表示欢迎,对武汉中心在合作申请中承担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对合作前景进行了展望。  

    强强联合,共谋国家重点专项项目申请

    中国岩浆作用强烈,侵入岩分布广泛。为了系统展示全国侵入岩调查与研究程度,总结反映区域侵入岩构造特征与大地构造格局,探讨分析侵入作用与矿产关系,支撑服务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全国地质资料馆)联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编制出版了《中国侵入岩大地构造图(1∶250万)》。

    该成果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洋陆转换视角为主线,岩石构造组合为切入点,基于各省、大区相关研究成果,运用侵入岩大地构造相分析方法,获得了诸多地质背景新认识与新发现:(1)构建了中国侵入岩构造岩浆系统五级单元划分体系,揭示了我国大陆不同时代板块离散、俯冲、碰撞等作用过程与演化的历史;(2)发现了中国大陆上花岗岩类多数为由洋陆转化形成的岩浆弧花岗岩,而非传统认为的陆内(板内)花岗岩类,为区域矿产资源评价提供了侵入岩构造新背景;(3)对长乐-南澳构造带、钦杭洋的关闭、中国大陆的拼合组装过程等重大疑难地质问题做出了新解释;(4)提出了中国东部燕山期未来矿产资源大型基地的新判断;(5)形成了一套侵入岩大地构造研究的理论方法体系。    

    《中国侵入岩大地构造图(1∶250万)》的出版发行具有一定的现实和科学意义。不仅可为矿产勘查部署决策和区域矿产预测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而且对开展我国大陆造山带对比研究、总结创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地质科学理论、开展科学技术国际交流也必将起到积极作用。

      “中国侵入岩大地构造研究与编图”在刚刚揭晓的2015年度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奖中荣获一等奖,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全国重要矿产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和“全国系列基础地质综合编图”项目资助成果。

    《中国侵入岩大地构造图(1:250万)》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