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这是位于澳大利亚西澳州巴拉地区的中信泰富中澳铁矿项目50米深的矿坑和矿石破碎站。

     

    科学家近日发布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地球上一半的铁资源与25亿年前微生物新陈代谢密不可分。这项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这一发现将对采矿勘测和搜寻太空生命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地球科学教授克拉克=约翰逊(Clark Johnson)和中国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员李伟强(音译)对澳大利亚西部带状铁结构进行了分析,带状铁是富含铁的一种岩石,遍布全球各地矿床。

     

    带状铁远古沉积层位于地下150米深处,有待于勘测挖掘。科学家认为,带状铁是海洋热液喷口释放高温富含矿物水流之后含铁物质沉积在海底形成的。但是,约翰逊和李伟强在研究中发现并非如此,一半的带状铁是在大陆架生活的远古微生物新陈代谢的产物。

     

    带状铁中的带状结构代表着不同类型的季节变化,约翰逊发现其成分存在长期波动,并非几十年或者几百年产生的短期波动。他们使用世界上最快的激光设备对铁和钕同位素进行了精确测量。

     

    通过在不足万分之一秒的时间内释放激光,能够在不加热样本的情况下蒸发部分样本。约翰逊说:“这就像用冰淇淋勺在未受热融化之前快速挖取一块冰淇淋,使用传统激光装置进行加热无法获得这样的结果。”

     

    李伟强说:“之前探测带状铁的来源主要聚焦于铁同位素,我们认为铁同位素或许能揭晓带状铁的真实来源。添加钕元素变化,使我们能够独立测量来自大陆浅水域中带状铁数量,这样的环境具有生命同位素迹象。”

     

    微生物新陈代谢铁元素,这听起来令人十分不解,但是25亿年前地球环境与现今存在着较大差异,大气层氧气含量很低,从而使生物体通过新陈代谢铁而不是氧,来获取身体所需能量。生物学家称:“这一过程处于地球生命进化树的底部,但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很少在岩石中发现相关证据。”

     

    约翰逊指出,这项研究对于一些领域具有深远意义。“如果你是一位地质勘探家,你会希望知道矿物质的准确位置,这项研究也将对你受益匪浅。”此外,它还有助于研究分析地球进化历史,以及用于搜寻太空生命,识别一些未知结构的神秘生命。

    地球上一半的铁来自远古微生物?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中新元古界地层时空格架与地层-沉积事件对比”课题(2016YFC6010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新元古代沉积记录-臼齿碳酸盐岩对比与形成机制”(项目号41472082)、中国地质调查局(1212011120142, DD20160120–01)和英国国家环境研究基金 (NE/L002485/1) 等项目联合资助下,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柳永清研究员、旷红伟教授团队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Daniel Paul Le Heron教授领衔的奥地利、英国团队合作研究,新近在我国华北新元古代晚期(埃迪卡拉纪)冰川沉积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 “Bird’s-eye view of an Ediacaran subglacial landscape”(鸟瞰埃迪卡拉纪冰下剥蚀地貌)刊发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Geology》(地质学)上,旷红伟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Le Heron, D.P., et al., 2019, Bird’s-eye view of an Ediacaran subglacial landscape: Geology. https://doi.org/10.1130 /G46285.1)。

    长期以来,冰川发育或冰期存在与冰川堆积物主要是通过冰筏坠石或者疑似冰缘的流水沉积物(冰碛杂岩)等来证明,但这种方法经常遭到质疑。冰溜面、冰川擦痕等虽是直接反映冰川发育及其属性和运动学机制的证据,但由于地质记录稀少,同时易受风化等作用的影响难以保存。目前国内外典型和大规模冰溜面构造也仅在第四纪和冈瓦纳大陆古生代冰蚀地貌中见及。本项研究成果揭示的华北克拉通南缘埃迪卡拉纪(罗圈组)大型冰溜面构造,无论是从出露面积还是发育的丰富冰蚀地貌类型与精美保存状况都是世界上同时期极为罕见和典型的,也是世界仅存的两处埃迪卡拉纪冰蚀地貌之一(另一处位于澳大利亚西部,且研究程度较低)。

    研究成果重点描述了研究区出露的众多冰溜面之一:豫西鲁山石门沟冰溜面构造。成果揭示,在长达1000米的缓倾斜中元古代石英砂岩层面上发育一系列冰下冰蚀底形(地貌)构造,它们系冰川在冰底融水的介入下刨蚀下伏“基底”岩层而形成的,包括凹、凸面状(阶步、羊背石等)、冰臼、似贝壳断口状、水下磨光面、纺锤状等丰富宏观尺度冰下冰川剥蚀底形构造,还共生着大量、密集冰川擦痕和冰川压实应力作用下的岩石蠕动变形等构造。据似贝壳断口状冰蚀底形、冰川擦痕等指向构造判断古冰川运动方向由北向南,而非之前认为的由南向北。同时,不断变换的擦痕方向又显示冰川在运动过程并非沿直线运动,而是蜿蜒前行。大量裂隙和同期断层的发育加速了冰川下部盆地和冰湖的形成,为冰溜面及擦痕保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本项研究成果是在传统的野外地质观测和超大比例尺填图基础上,野外调查和后期室内研究分别应用了空中航拍和数字地貌模拟技术,同时,这也是国内外第一次利用无人机航拍、数字地貌高程模拟和传统地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前更新世深时冰下沉积-剥蚀地貌的精细刻画,研究成果不仅对深化理解全球超级温室气候时期的埃迪卡拉纪冰川及其环境、生命演化学术意义重大,同时,基于我国华北发育的全球独特、鲜明的埃迪卡拉纪冰川剥蚀和(沉积)堆积地貌优势,对于进一步研究不同于成冰纪雪球地球时期的非全球性冰川(?)(大陆冰盖或山地冰川)属性、古地理和环境、生命协同发育与演化具有更加重大的科学意义。后续研究成果正在接续发表中。另外该方面的内容已列为2022年北京国际沉积学大会野外考察路线。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130/G46285.1。

     

     豫西石门沟罗圈组底部冰溜面展面特征(左)及其三维模拟图(右)

    (方向为上北下南,其底部基岩为中元古代三教堂组砂岩)

     
     
    地质所与国外合作研究获得埃迪卡拉纪冰川沉积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