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9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吴能友在第八届国际天然气水合物大会上发言

      天然气水合物,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替代能源。

      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已取得重大突破,全面推进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开发的时间表已经明晰——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负责人在2014年召开的第八届国际天然气水合物大会宣布,中国计划于2017年在南海首次试开采天然气水合物。

      与常规油气资源相比,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面临技术、成本、环境等多方面的难题与挑战。今天,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吴能友带领他的研究团队,正在为了如期实现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目标而努力奋斗着。10月25日,吴能友被评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李四光学者”(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

      攻克多项探测技术难题,取得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调查评价突破

      吴能友与天然气水合物的结缘已有10余载。在研究工作中,他瞄准关键科学问题攻关,自主创新,取得了天然气水合物探测技术的多项重大突破。

      他主持完成的国家“863”计划《天然气水合物探测技术》项目,围绕如何快速探测天然气水合物、如何有效识别天然气水合物为核心,瞄准国际前沿技术,开拓创新,组织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10多项关键技术,形成了天然气水合物地震识别、地球化学探测、资源综合评价和保真取样技术系列。在吴能友的带领下,首次在南海发现的 “冷泉”喷溢形成的巨型碳酸盐岩,证实了南海北部陆坡浅表层存在天然气水合物,取得了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评价的突破。

      吴能友在协助组织实施2007年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航次过程中,不断调整调查研究思路,开创性地将自主研发的天然气水合物探测技术应用于实际水合物资源调查评价,提高了数据精度,扩大了资源远景,缩小了勘探靶区,并首次钻探获取水合物实物样品。

      吴能友在科研工作中注重加强基础理论和调查技术方法创新能力,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水合物成藏和运聚体系理论,并应用于南海北部陆坡水合物控制因素和成藏机制研究,指导了2013年钻探目标优选,在2013年天然气水合物钻取中起到关键作用。

      吴能友带领团队首次开展的基于南海北部实际储层特性的水合物开采实验和数值模拟,在新型的开采井设计条件下,以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效率和气体产能为绝对标准,以产水量和气水体积比为相对标准,进行单一垂直、水平井降压法、注热法、热吞吐法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潜力研究和经济性评价,并提出了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潜力评价地质指标,为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方法优选提供科学依据。

      瞄准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打造天然气水合物攻关核心力量

      吴能友曾先后主持国家“863”、“973”及国际合作重点科技计划,国家基金和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广东省等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多次组织和参加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航次,发表学术论文260多篇。

      吴能友重视人才团队建设,注重研究团队的专业交叉、梯队优化,在短短7年的时间里,组建了一个多学科交叉、梯队有序的多尺度融合的42人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团队,涵盖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基础物性—成藏与评价—开采技术—应用技术等各个环节,并将该团队发展为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之一。

      在他的大力推动下,团队成员中,有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3人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人获得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2人获中科院院长特别奖,2人获中科院院长优秀奖。

      瞄准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开采,着力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试采工程的首席专家,吴能友的重任,是要带领研究团队建立天然气水合物“勘采一体化”攻关研发机制,在综合分析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借鉴常规油气开发技术和经验,从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物性、储藏特点,从储存条件、基础物性、开采技术等方面入手,开展室内实验模拟研究,形成一系列新的试开采技术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试开采实施方案;研发试开采工程设计、建造、安装和调试,以及过程安全监控等关键技术和装备,并进行钻探设备、试采设备海上安装及联合调试,在优选出的天然气水合物富集区实施试开采工程,同时综合评价试开采的技术、经济指标和环境影响,为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化开发利用积累技术和经验。

      为了形成安全高效的天然气水合物中长期开采技术与方法,吴能友及其研究团队将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模拟及过程监测综合实验系统研发、出砂与产水管道堵塞试采难题实验模拟、水合物开采过程监测技术实验模拟、我国南海沉积层水合物开采技术探索、含水合物沉积物力学特性实验模拟、水合物开采井与地层安全性评价等研究工作,为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开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李四光学者”(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既是荣誉,更是责任。吴能友表示,站在新的起点上,将以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和极端负责的态度,严实相成,敬业担责,为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推动我国海洋地质调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蹚出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之路

      

    10月2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向首批地质科技人才工程4名“李四光学者”和18名“杰出地质人才”颁发了证书,,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吴能友副所长(主持工作)获首批“李四光学者”(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称号。
        吴能友主要从事海洋地质与环境、海洋区域构造和动力学、石油天然气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研究,现为青岛海洋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先后主持国家863、973、国际合作重点科技计划、国家基金和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广东省等省部级科研项目30多项,多次组织和参加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航次;曾先后获得中国地质调查局第一批优秀中青年人才、国土资源系统十佳科技工作者、国土资源十五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广东省劳动模范、科学中国人2006年度人物、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优秀导师等称号,是中国科学院2009年度百人计划入选者。

        以问题为导向,注重解决实际资源环境和基础地质问题

        吴能友时刻注意研究工作的问题导向,并将解决关键科学问题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导向。他凭借先进的探测技术,首次发现了南海 “冷泉”喷溢形成的巨型碳酸盐岩,证实了南海北部陆坡浅表层存在天然气水合物,取得了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评价的突破。
        同样,他在主持国家863计划“天然气水合物探测技术研究”项目实施和主持编制我国海域水合物试采实施方案过程中,也始终把解决关键科学问题置于首要目标。他主持完成的国家863计划“天然气水合物探测技术”项目以如何快速探测天然气水合物、如何有效识别天然气水合物为核心,瞄准国际前沿技术,开拓创新,组织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10多项,形成了天然气水合物地震识别、地球化学探测、资源综合评价和保真取样技术系列。通过12次各项创新技术的陆地和海上试验及实际应用,项目组将研究开发成果推广应用于南海北部实际天然气水合物调查中,为国家专项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钻取做出了突出贡献。

        以服务为宗旨,注重研究成果的实现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

        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是部局确定的五大需求之一,天然气水合物作为新型能源资源,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试采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吴能友时刻重视天然气水合物研究的应用服务价值,把服务保障国家需要作为工作宗旨,不断提升调查手段和研究水平。
        吴能友在协助组织实施2007年水合物钻探航次过程中,始终围绕服务国家需求理念,不断调整调查研究思路,开创性地将自主研发的天然气水合物探测技术应用于实际水合物资源调查评价,提升了技术水平,提高了数据精度,扩大了资源远景,缩小了勘探靶区,并首次钻探获取水合物实物样品。国家863计划专家组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项目实现了自主创新,研制的设备为寻找天然气水合物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和调查手段,提出的新技术为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远景区的评价和靶区井位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成果在实际生产中得到了应用,提高了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的精度和质量,为未来天然气水合物的试采提供了技术支撑,研究成果整体达国际先进水平。

        以创新为动力,注重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研究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永远是推动科学研究走在世界前列的不竭源泉。吴能友在科研工作中注重加强基础理论和调查技术方法创新能力,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水合物成藏和运聚体系理论,并应用于南海北部陆坡水合物控制因素和成藏机制研究,指导了2013年钻探目标优选,在2013年天然气水合物钻取中起到关键作用。
        组织团队首次开展基于南海北部实际储层特性的水合物开采实验和数值模拟,在新型的开采井设计条件下,以天然气水合物分解效率和气体产能为绝对标准,以产水量和气水体积比为相对标准,进行单一垂直、水平井降压法、注热发、热吞吐法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潜力研究和经济性评价,并创新性地提出了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潜力评价地质指标,为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方法优选提供了科学依据。

        以人才为核心,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科研路上,单打独斗必将行之不远,团队合作,互通有无,交叉融合,才能形成合力,实现共赢。吴能友非常重视人才团队建设,注重研究团队的专业交叉、梯队优化工作,在短短七年的时间里,组建了一个多学科交叉、梯队有序的多尺度融合的42人天然气水合物研究团队,涵盖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基础物性—成藏与评价—开采技术—应用技术等各个环节,并将该团队成功发展为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基础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核心力量之一。
        另一方面,吴能友还非常重视加大对青年人员的培养和使用,甘当人梯,不与争利。在科研论文发表中,指导鼓励青年科技人员甘为人前;在项目申请中,推荐青年科技人员勇于尝试;在具体工作中,主动为年青人创造机会。在他的大力推动下,团队成员中,有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3人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人获得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2人获中科院院长特别奖,2人获中科院院长优秀奖。
        七年来,他还作为第一导师,累计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16人,指导出站博士后1人,为中国天然气水合物的人才培养做出了杰出贡献。
        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李四光学者”(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既是荣誉,更是责任。接过荣誉证书,吴能友表示,站在新的起点上,他将以更加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和极端负责的态度,严实相成,,敬业担责,为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国土资源中心工作,推动我国海洋地质调查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执著创新 服务国家

    该项工作由南京地调查中心、物化探所、地质力学所以及天津地调中心和宜昌地调查中心共同参与完成。

    目前,全国六个城市地质调查试点项目已基本完成,北京、上海、杭州已经完成成果验收。 广州、天津、南京三个城市正在进行后期的综合研究和评价工作。通过六个城市的试点工作,建立了各城市松散层(第四纪地层)的三维地质结构、工程地质结构与水文地质结构;开展了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建筑场地适宜性评价;科学评价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程度,系统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所可能遇到或诱发的地质问题的防治对策和措施;系统获得了城市生态地球化学数据;建立了城市地质动态数据库和城市三维可视化的地学信息管理和服务系统。建立了城市地质调查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方法体系,示范、指导地方政府开展城市地质工作。目前完成成果验收的上海和北京城市地质调查部分成果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北京市三维城市地质调查,首次采用钻孔与地质剖面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前新生界地层、新生界地层和工程建设层的三维地质结构模型,查明了不同尺度下北京平原区地层结构的空间分布规律;首次获得了北京平原区表层土壤、深层土壤高精度区域生态地球化学数据,查明了土壤养分和营养微量元素的丰缺现状,系统开展了农田生态系统地球化学评价,为农田基本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首次使用遥感技术与野外地面调查的方法,完成了北京平原区的生活垃圾场现状调查;首次对地下水水质、地热资源、平原区主要隐伏活动断裂的地壳稳定性、山前冲洪积扇平原区地质环境质量等进行了调查和评价;提出了北京城市地质调查数据库总体框架,开发研制了城市地质网络化管理与服务平台,建立了北京市基岩地层、新生界地层、工程建设层等八个三维地质模型和城市地下水流仿真模型,可对北京市地下地质环境特征进行直观展示。众多成果已经在奥运场馆建设、应急水源勘查、垃圾填埋场选址、新城规划、城市地铁施工、特色农业区划、地热和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该项目在基岩复杂岩体建模、生活垃圾处置调查评价、地下水应急潜力研究、城市地质数据库管理与服务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北京奥运场馆区隐伏岩溶塌陷区和活动断裂分布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部

    二〇一〇年三月三十一日
     

     

    北京城市地质调查成效显现

    2020年5月29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举行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科考分队出征仪式,与联合科考单位共同奔赴新疆、青海等地区开展综合科学考察。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重大计划的筹备工作于2017年启动,2019年初立项,为期5年。西安地调中心承担“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下属2个子专题,并成立了“昆仑-阿尔金-柴北缘成矿带战略储备综合评估”和“东昆仑成矿带西段及柴北缘成矿带西段铜镍(钴)成矿潜力研究”两个科考分队。

    “昆仑-阿尔金-柴北缘成矿带战略储备综合评估”子专题由西安地调中心负责组织实施,联合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新疆地质调查院、陕西地质调查院,聚焦伟晶岩型锂矿、沉积型锰矿、热液-交代型铅锌矿及岩浆型镍钴矿等重要矿产类型,通过建立昆仑-阿尔金-柴北缘优势资源能源数据库,开展主要成矿远景区评价,优选找矿靶区,对资源能源现状与远景进行综合评估。

    “东昆仑成矿带西段及柴北缘成矿带西段铜镍(钴)成矿潜力研究”聚焦东昆仑及柴北缘西段镁铁-超镁铁质岩体,综合对比分析区域成矿地质背景,梳理构造-岩浆-成矿背景认识,系统研究该类岩体的成矿机制与岩体含矿性评价,建立典型矿床成矿模型与找矿标志,揭示东昆仑成矿带西段及柴北缘成矿带西段成矿潜力与找矿方向。

     
    西安地调中心第二次青藏科考分队出征

     

    那么,我国宣布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至今又有哪些最新进展,此次试采都遇到了哪些难点,试采成功对我国能源发展有什么意义?2日,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取得持续产气时间长、气流稳定等突破 

     

    “至526日,试采井连续产气16天,平均日产超过1万立方米。527日开始,按照施工方案开展温度、压力变化对储层、井底、井筒、气体流量等影响的科学测试研究工作。”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协调领导小组副组长李金发告诉记者,截至目前,试采安全评估和环境监测结果显示,钻井作业安全,海底地层稳定,大气和海水甲烷含量无异常变化;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长、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
    李金发介绍,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实现了目标导向的顶层设计系统;“四轮驱动”的协调运行系统;坚持“目的性、系统性、创新性、安全性”相统一,严格按照试采技术方案精心实施的三项重大工程管理系统创新。  

    试采面临三大难点  实现六大技术体系创新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现场指挥部指挥长叶建良告诉记者,此次试采面临三大难点。一是无经验可循。在2002年加拿大陆域和2013年日本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的地质条件与我国差异极大,无成熟经验可循。二是储层开采难度最大。日本、美国、加拿大、韩国、印度瞄准的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均为砂质类型,该类型资源占世界资源量5%左右,开采难度是所有类型中最低的。我国试采的泥质粉砂型储层资源量在世界上占比超过90%,是我国主要的储集类型,具有特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等特点,同时深水区浅部地层松软易垮塌,易发生井漏,钻探风险极高,开采难度最大。三是没有专用设备和材料。 

    “试采中我们实现了6大技术体系20项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叶建良介绍,包括防砂技术3项,储层改造技术3项,钻完井技术3项,勘查技术4项,测试与模拟实验技术4项,环境监测技术3项。 

    监测显示无环境污染 未发生地质灾害 

     

    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司长于海峰介绍,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低碳清洁能源,甲烷含量高,且使用起来,比常规天然气所含的杂质更少,燃烧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是未来理想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替代能源。     

    天然气水合物开发有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一直被公众关注。“我们在试采中树立环境保护优先的理念,试采中制定了全流程的科学、安全、环保施工方案,并严格遵守。”北京大学教授、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首席科学家卢海龙说,在试采前,开展了10余个航次的环境基线调查,获取了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海水化学等本底数据,以及海底地层力学参数等。按照国际通用的环境管理体系、工艺安全风险管理等标准,采取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利用大气、海水、海底和井下四位一体监测体系,对甲烷、二氧化碳等参数及海底沉降进行实时监测。与本底数据对比显示,甲烷等参数无异常变化,海底地形无变化,没有环境污染,未发生地质灾害。  

    专家预测我海域可燃冰资源量为800亿吨油当量 

    全球范围内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问题,一直是科学界讨论的热点。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副主任、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现场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邱海峻介绍,1988年美国科学家科温沃登预测全球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为2.1×1016立方米,相当于21万亿吨油当量。2011年美国能源部发布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潜力研究报告,预测全球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为2.0×1016立方米,相当于20万亿吨油当量。
    科学家预测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800亿吨油当量,与全国陆海常规与非常规天然气地质资源量总和大致相当。通过重点地区普查,圈定11个有利远景区,19个成矿区带。经过钻探验证圈定了两个千亿方级的矿藏。

    科技日报:我国南海可燃冰连续产气超22天!安全评估...

     

     

     

    西南太平洋地区显生宙造山带成矿规律与找矿潜力研究

     

     

     

     

     

    安第斯成矿带重要矿床成矿作用和找矿潜力研究

     

     

     

    中国磁性铁矿资源潜力研究与编图

    “一带一路”6条经济走廊所跨越的地质构造单元示意图 (根据李廷栋等有关资料改编)


      2013年秋天,习近平主席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也成为2014年APEC领导人会议周国际社会热议的焦点。2014年12月中旬,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开启新一轮亚欧之旅,全面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这也预示着:2015年,“一带一路”宏伟构想,将带着历史的厚重,走下蓝图,进入务实合作全面推进新阶段。

      新丝路的路牌,也指引着地质工作者前行的方向。在地质学家眼中,被岁月掩埋了的能量,正在新年的朝阳里勃然释放。

      1.新丝路点燃地质工作者的梦想与激情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向世界发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诚挚邀请,为中国和世界开启了一扇实现互联互通、共享发展红利、通往美好未来的大门。

      “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一个着眼于加快向西开放,一个着眼于建设海洋强国,是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形势的发生的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施这一战略,就是要解决中国市场资源的获取、战略纵深的开拓和国家安全的强化等战略问题。其中,境外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利用,无疑是一项重要的核心内容。”

      2014年年底,在一次会议期间,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王瑞江向记者谈起了自己这段时间的思考。

      他说,从资源角度分析,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更充分地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拓展我国发展空间;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有利于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更广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实现能源资源来源多元化,增强我国战略主动性和抗风险能力。当然,还有利于增进与沿线国家特别是周边国家政治互信和睦邻友好,打破西方国家的战略遏制和渗透破坏,维护我国边疆稳定和国家安全;有利于确立我国的大国地位,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提升我国在世界经济政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这一战略将是我国未来10年的重大政策红利,将给包括地质工作在内的诸多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历史的召唤,和者云集,地质工作者再次激情满怀地走在了队伍的前列。

      2014年,中国地调局将“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计划,列入即将全力推进的“九大计划”之中,充分体现了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调局对“新丝路”的高度关注。如今,这一宏伟而立体的地调计划已经转化为一个个目标清晰、方案具体的项目,将在2015年全面铺开。

      据王瑞江介绍,该计划分为周边国家重要成矿带对比研究、全球矿产资源地球化学与遥感调查、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综合与服务三大工程,并可进一步细化为7个项目和54个子项目。总的来说,就是通过对“一带一路”涵盖区域的基础地质调查工作,为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

      “地质工作从来都是国家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先行和基础。面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广大地质工作者必须奋发有为!”王瑞江激情的话语,充分反映出地质工作者对国家重大需求应和的欣喜和振奋。

      2.矿产研究,“一带一路”地质工作重要主题

      作为“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计划“周边国家重要成矿带对比研究工程”的首席专家之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聂凤军认为,在“一带一路”经济战略实施过程中,矿产资源将是重中之重。

      “研究‘一带一路’覆盖区域矿产资源赋存特征和分布规律,首先就要弄清该区域的地质构造。”指着一幅“一带一路分布范围示意图”,聂凤军向记者讲起了该区域极为复杂的地质构造格局和演化历史:

      “一带一路”所在的地域,横跨劳亚、特提斯和环太平洋成矿域,属于一个拼合的大陆,既包括劳亚古陆的主要部分,又囊括了冈瓦纳古陆分解出来的某些陆块,主要由西伯利亚陆块、塔里木陆块、中朝陆块、阿拉伯陆块、印度陆块和扬子陆块等6个大型陆块,以及大陆边缘的5条巨型造山带(北极造山带、乌拉尔—蒙古造山带、昆仑—祁连—秦岭造山带、特提斯—喜马拉雅造山带和环太平洋构造活动带)和挟持其间的陆块所组成。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亚洲大陆的形成经历了陆块多次裂离、汇聚、增生和拼合的复杂演化过程,而这种大陆岩石圈多旋回性拼合和裂解,为成矿元素大规模、突发性和超巨量富集创造了有利条件,形成了许多储量巨大的油气田和金属矿床。

      他告诉记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是世界矿物原材料的主要供给基地,在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比如:西亚诸国是目前世界已探明的石油蕴藏量最多的地区;中国和俄罗斯是世界上煤的蕴藏量最高的地区;印度和俄罗斯是钻石重要的产区;乌兹别克斯坦被称为黄金之国;东南亚诸国有长达2500千米的锡矿带;俄罗斯库尔斯克分布世界最大的产铁盆地;东南亚诸国是全球最为驰名的宝玉石产区等等。

      “矿产资源在地理上分布的不均匀性和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决定了矿产资源配置的全球化。”当前,我国矿产资源的消耗量增长逐渐加快,石油、铁、铜、钾盐等大宗战略性矿产相对短缺,对外依存度进一步提高,矿产资源的瓶颈制约凸显。要想解决我国的能源资源问题,就要放眼全球,境内外并举,在立足国内矿产资源供给的同时,积极实施矿产资源“走出去”战略,寻求和建立境外稳定的矿产资源供应基地,改变目前我国矿产品进口基本上单一从国际市场上购买的被动局面。这也是维护我国资源安全、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新丝路串起了一个个巨大的能源矿产宝藏。特别是东亚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中间的广大腹地国家,资源极为丰富且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不仅将是我国开拓新兴市场的重要目的地,更是我国能源矿产资源等战略资源的重要来源地。”聂凤军强调。

      地质学家的专业视角,充分折射出国家领导人在“一带一路”恢弘战略上的高瞻远瞩;而近一年多我国领导人在拓展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过程的外交路线和国际合作重点,也为地质工作特别是矿产研究指明了方向。

      于是,记者在“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计划中看到了这样几个“重头戏”:周边国家重要成矿带对比研究与编图、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境外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境外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全球多尺度地球化学填图、全球资源环境卫星遥感解译与应用、全球重点地区地质矿产合作战略调查、全球能源资源综合研究与信息服务等。

      3.围绕6条经济走廊,完善区域成矿理论体系,评估找矿潜力

      从国家的顶层设计来看,“一带一路”战略将以打造6条经济走廊和海上战略支点为核心,以通路、通航和通商为发力点,向纵深推进。同样,中国地调局的“一带一路”计划,也紧紧围绕着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伊土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新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等6条经济走廊及海上战略支点布局。

      “我们将以6条经济走廊所涵盖的成矿区带为重点,选择铜、铜—金、铜—钼、铅—锌—银和铀为主攻矿种,开展产出环境、形成作用、成矿规律和找矿潜力研究,提升本地区特别是乌拉尔—蒙古、特提斯和环太平洋成矿带的成矿理论研究水平。”

      “我们瞄准‘一带一路’,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

      聂凤军进一步介绍说,“研究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分布,特别是巨型成矿带的分布,必须拥有全球视野,因此,我们还将把地球化学属性与物理属性相结合,开展全球矿产资源战略性调查评价,构建全球一张地球化学图和一张遥感图平台,为全球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变化提供基础数据;以建设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为核心,配合‘中非合作’和‘中拉合作’战略,面向全球,瞄准油气、铀、铁、铜、铝、镍、铅、锌、锰、铬、锡、钾盐和‘三稀’等矿产资源。”

      这一系列具有战略高度地质工作的目标非常明确:建立完善全球地质矿产和投资条件数据库,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资源勘查和开发政策提供可靠的地质矿产基础资料数据,为国内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提供战略靶区;同时,指导我国边境地区地质找矿和资源环境评价,提升地质矿产国际合作的层次和效果。

      聂凤军认为,为了实现上述目标,科研工作应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在工作思路上,要立足矿产资源,依靠国际合作,突出工作重点,创新成矿理论,开展资源潜力评价;在工作定位上,要突出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分清层次,进而提高显示度;在工作区布局方面,要统筹考虑,主攻东北亚、中亚和东南亚,深化南亚和西南亚,开拓中东欧和中北非;在技术方法方面,真正做到地质对比分析、高精度遥感、低密度化探测量相结合……

      说起“一带一路”宏伟战略为地质工作者搭建的新舞台,聂凤军十分兴奋,很显然,他希望通过地调局“一带一路”地调计划这一重要系统工程,在未来6年里大干一场,好好出点成绩。“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一带一路’区域成矿理论体系和科学评估找矿潜力,将对‘一带一路’建设起到重要的支持与推动作用。这一点毋庸置疑!”

      4.打造平台,建强“一带一路”专业地质科研团队

      大战略催生大项目,大项目必然产生大成果,无疑还可凝聚力量,锻炼队伍,培养人才。从这样的角度看,“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计划,的确为地质工作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国家重大经济战略,提供大展宏图的舞台。

      然而,国家“一带一路”宏伟战略不是短期就能完成的,其对地质工作的需求更绝不是一两个大项目就能囊括的。因为,地质工作早已走出了单纯的找矿工作,走向了大地质观、大资源观和大生态观统筹推进的新时代,全面融入了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和发展的全过程。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要抓住关键的标志性工程。而无论是在沿线配套建设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基础设施,还是在矿产资源勘查的基础上发展矿业,无论是带动旅游业的兴旺,还是推动一些城镇的诞生和兴起,以及控制好人类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都需要大量地质工作作为最基础的支撑。”显然聂凤军对“一带一路”地质工作的思考并不仅限于近几年的部署,而着眼得更为长远,“应针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需求,建立专门的地质科学研究机构,培养一批对有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相关地质问题进行长期研究、相对固定的科研人才,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科研团队很有必要。”

      聂凤军的希冀也是很多地质科学大家的心愿。就在两个月前APEC会议期间,中国宣布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曾热切呼吁中国地质科学界最好成立一个专门的研究机构,如丝绸之路地质研究所,集合一批区域地质、地层、古生物、构造、岩石、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矿产资源等不同学科的科学家,配合国家有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各种工作,从事基础性、综合性、战略性研究,并对个别重点地区进行专题研究。

      聂凤军告诉记者,国土资源部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调中心建设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机构——“上合组织地学研究中心”已经成立;依托武汉地调中心的“中国—东盟地学研究中心”也在积极筹备推进之中。下一步,如果能在北京以中国地质科学院为平台成立一个侧重基础地质和矿产调查的“一带一路地学研究中心”,吸引、集中国内相关的科研力量,我国的“一带一路”地学研究框架和技术力量布局将更为完善,对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提供的科技支撑也将更为有力。

      令人欣喜的是,这样的科学研究平台已在许多科学家的努力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2014年的最后一个月月初,中国地质学会正式成立了境外地质矿产研究分会,以中国地质调查局老中青结合的科研团队为基础,集合了了众多来自地质调查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地勘单位、矿业企业的技术人员、企业家。希望以此为平台,当好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和“走出去”矿业企业之间的桥梁,促进境外地质矿产领域的学术研究,为政府部门提供科技支撑和政策建议,为企业提供境外地质矿产有关的咨询服务。

      首任会长王瑞江说,成立一个全国性的境外地质矿产研究学术组织是现实的需求,也是未来行业发展、科技应用、信息交流的需要,当前研究分会的核心工作就是要围绕“一带一路”战略所涉及的地质矿产研究和矿产资源国际合作开展一些具体的工作,充分集合并发挥好各方参与者的能量,按照“面向前缘,合作交流,自主创新,服务社会”的方针,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提供地学支撑。

      “无论是研究分会还是未来的地学研究中心,目标都是为地质科学家搭建平台,让我们以全球的视野,更好地解决资源环境中的关键科技问题,显著提升地质科技创新能力。当前,我们最现实的目标便是组织实施好中国地调局的‘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计划。”研究分会副会长聂凤军说,“在未来数年中,我们将着重解决一些急需解决的关键难题:跨境成矿区带对比和衔接以及找矿潜力的科学评估;找矿勘查和理论研究程度等级体制划分;古生代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关系;显生宙构造—岩浆活动对前寒武纪地质体的叠加改造活动与成矿作用关系等等。”

      国家战略,考验着地质工作者的支撑服务能力,也考验着地质工作者的国际主义精神。

      如果说,“一带一路”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交汇桥梁,那这一战略无疑也为中国地质人实现自身梦想而搭建了一个闪亮的舞台。记者知道,国家对基础性、先行性工作的需求,强烈召唤着地质工作快马加鞭,当前地质工作者有关“一带一路”的思考和行动还仅仅是开端,未来的道路将遥远而漫长。

      历史的年轮将在大地上留下什么?如同数千年前的那一道横跨欧亚,连接中西,沟通经济文化、思想和文明的那条金色之路,今天的“一带一路”伟大创举,也将融合着地质工作的智慧和汗水,穿越古今,书写出历史的华章。
    “一带一路”,点燃地质工作新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