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京津冀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调查及地质环境监测”二级项目中“光纤光栅技术应用于地面沉降土体压缩监测示范”专题设计的360米钻孔在天津顺利完工,并完成光纤光栅应变光缆和传感器安装。

    在系统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及2016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从提高光纤光栅应变光缆、渗压计、温度计的存活率和监测效能出发,重点加强了传感器安全保护,并对光栅传感器做了预拉伸处理,增加了传感器测量压缩量程。同时优化施工工艺,增强传感器与回填土的耦合效果, 并定制特定尺寸小粒径粘土球用于回填,提高钻孔回填率。

    专题利用天津典型沉降区施工的钻孔,在孔内布设光纤光栅应变光缆、光纤光栅渗压计及光纤光栅温度计,开展多手段地面沉降综合监测,对比验证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应用于地面沉降监测的精度及可靠性。通过开展光纤传感地面沉降监测应用示范,将为地面沉降监测提供一种成本低、效率高的新技术方法。

    前期准备工作
    光纤光栅应变光缆下放
    光纤光栅技术监测地面沉降示范钻孔顺利完工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土资源部行业科研专项基金的资助下,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杨志明副研究员及其合作者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常兆山副教授等人在内蒙古识别出一种新的金矿床类型——岩浆型金矿,并提出了该类型金矿床的成因模式。该成果刊登在9月22日出版的国际矿床学权威杂志《经济地质》(Economic Geology)上。位于内蒙古的毕力赫金矿床,原被认为是一个斑岩型金矿床。通过5年的详细研究发现,矿床中的金主要呈自形晶赋存于树枝状的石英斑晶中。针对载金石英斑晶,大量的阴极发光岩相学研究发现,这些自形的金颗粒主要分布在石英晶体的a轴和b轴方向,即形成于石英的生长过程。熔融包裹体测温、钛石英温度计及晶体模拟进一步揭示,载金的石英为高温的β石英,形成温度在850℃以上。因此,本矿床为岩浆型金矿,是一种新的金矿床类型。

    岩浆型金矿床的发现,为追踪岩浆晚期阶段Au的行为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该研究结果揭示,金在相对还原的岩浆中主要以Au0的形式存在,表现为不相容元素特征,岩浆的结晶分异会导致金在残余岩浆中富集。研究还进一步揭示,金在岩浆过程中的预富集可能是许多岩浆热液金矿床形成的重要前提。

    世界范围内已知各种类型金矿床,如斑岩型、浅成低温、造山型、IOCG及卡林型等,其形成均与热液过程有关。岩浆型金矿床的发现表明,仅仅依靠岩浆过程亦可形成高品位的金矿床,这将扩大世界范围内金矿的找矿潜力。由于岩浆型金矿床的形成无需经过热液过程,因此,需要一套全新的思路来勘查此类矿床。

    详细论述见Yang, Z.M., Chang, Z.S., Paquette, J., White, N.C., Hou, Z.Q., Ge, L.S. 2015. Magmatic Au mineralization at the Bilihe Au deposit, China: Economic Geology, v. 110, p. 1661-1668。

     

    毕力赫矿床金的产状及与石英斑晶的关系

    毕力赫矿床金与石英斑晶的关系及晶体模拟结果

    地质所青年学者识别出一种新的金矿床类型——岩浆型...

    2015年8月20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地热—干热岩地质调查中发现前人从未报道过的高温温泉,该温泉位于青海省同仁县兰采乡,水温高达82.2℃,为青海省第二高温温泉。

    2015年,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启动了“青藏高原东北缘重点区1∶5万水文地质(干热岩)调查”项目,该项目由地调局水环中心承担,青海省环境地质勘查局参加。围绕项目目标任务,两家单位联合对贵德县、同仁县开展了地热地质调查工作。

    经深入调查,项目组在青海兰采发现地热异常区,并首次发现水温高达82.2℃的高温温泉。经现场调查,沿隆乌古曲(河)现代河床两侧在长约800m的范围内,于印支晚期花岗岩体构造裂隙中广泛发育的水下温泉、悬挂温泉、热水瀑布、放热地面、水热蚀变等丰富的地热地质现象。目前,项目组正对温泉出露区的地质条件与干热岩地热地质意义进行调查分析,拟对主要温泉与控热构造开展重点研究,并研讨部署下一步工作。

    该地热异常区和高温温泉的重大发现,一是将兰采温泉提升为继青海省贵德县热水沟温泉的第二高温温泉;二是对区域干热岩资源调查提供了新的有利勘查开发靶区,对青海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沿隆乌古曲现代河床两侧印支晚期花岗岩体构造裂隙中出露的温泉群与热水瀑布

    温泉电子温度计测温  

    青藏高原北缘地区发现青海省第二高温温泉

    2017年5月底-6月初,地调局水环中心利用自主研发的深孔分布式光纤温度监测系统在共和某地热(干热岩)深孔成功开展温度测试工作。测深3450m,测得高温191.5℃(误差±0.5℃),有效证明了该套系统的性能指标,也为后续的工程化应用积累了经验。

    深孔分布式光纤温度监测系统是地调局水环中心近两年来在地热勘查/监测方面的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系统以光纤后向拉曼散射技术与光时域反射技术为基础,利用拉曼散射的反斯托克斯光对环境温度的敏感效应,实现光缆沿线的长距离分布式温度测量,该系统测温范围:-20~350℃(可扩展),温度分辨率0.01℃,空间分辨率1m。同时研究团队根据深孔测试需求,设计制作了大功率变频绞车和耐高温铠装光缆,保证了野外测试的顺利进行。

    该项研究成果克服了微弱信号采集、动态噪声压制、高灵敏度信号解调与高温校准等多方面技术难题,改变了以往采用热敏电阻、留点温度计等点式测温方法耗时与漏测的不足,长期测量可避免测温过程对井温的扰动,真正实现钻孔静态温度的分布式测量。该项技术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 2016 2 0976425.0)。该项研究的深入开展与应用有效提高了我国在地热(干热岩)深井原位测温方面的技术水平,为我国在矿产资源快速勘查与地质环境监测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地调局水环中心深井测温技术实现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