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自然资源部公示了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综合论证结果。其中,中国地质调查局烟台海岸带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烟台中心”)牵头建设的黄河入海口陆海交互作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黄河入海口站”)通过综合论证,进入公示名单。

    黄河入海口站由烟台中心联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科山东东营地理研究院、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地球化学勘查与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院共建,重点聚焦黄河三角洲陆海交互作用下的水沙交互相关科学问题,摸清地表径流-地下水-海水耦合作用及水循环规律,以及盐碱地土壤修复与利用,产出黄河三角洲地区自然资源系统演化规律和生态环境退化机理等相关的科学认知成果,建立海岸带数据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探索黄河入海口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修复方案策略,为黄河三角洲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烟台中心将依托黄河三角洲与环渤海沿岸双重地理优势,进一步增强海岸带自然资源要素调查观测综合能力,优化业务布局,拓展服务功能,建成“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把创新驱动发展要求落到实处,以实际行动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

     
    烟台中心黄河入海口陆海交互作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7月12日,由地调局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承担的“渤海海岸带航空物探测量”子项目通过原始资料验收,获“优秀”级评级。

    项目组有效解决了海陆地质填图断裂不衔接问题,顺利完成了2017年度大吊舱航空电磁测量飞行1700余千米,并首次实现了中国飞行员进行大吊舱航空物探生产飞行。

    在渤海沿岸陆地及海域地质填图工作中,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存在海陆断裂不衔接的问题。2016年,项目组通过航磁、航重数据解释,实现了断裂海陆衔接,达到了海陆统筹的目标,为渤海海岸带地基稳定性评价提供了新的依据。2017年项目组更是利用高精度时间域航空电磁法速度快、分辨率高、可大面积覆盖的优势,开展飞行测量,有利于指导区域地质填图,进一步推进渤海海岸带的基础地质调查。

    在以往的大吊舱航空物探测量中,飞行技术仅被国外飞行员掌握,工作时间和空域审批手续受到诸多限制,而本项目首次实现了中国飞行员进行大吊舱航空物探生产飞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今后开展相关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曹妃甸新区位于环渤海中心地带,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河北省国家级沿海战略的核心区,目前正在积极申请设立曹妃甸自由贸易区。本次测量数据可提供区域活动断裂及地下水分布信息,对曹妃甸新区的未来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渤海海岸带航空物探测量”子项目通过野外原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