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在地质科学探索的广袤苍穹中,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分析测试实验室,从荒芜中蹒跚起步,于磨砺中不断蜕变,在挑战与机遇交织、荆棘与繁花共生的时代浪潮中砥砺前行。长沙中心以“拓荒者”的姿态,在设备操作与数据跃动间,将“地质密码”逐一破译。长沙中心实验室的发展巨变,不仅见证着地质分析技术的迭代升级,更书写着分析测试人员以实验室为家、用青春和智慧助推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动人篇章。

    军魂淬志:逆境突围的浴火重生之路

    时间回溯至2020年,长沙中心分析测试实验室自拉萨回迁至宁乡。彼时的它,恰似在汹涌波涛中失去罗盘的孤舟,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高、精、尖仪器设备缺失,关键岗位技术骨干流失,连最基础的实验室资质都成了遥不可及的目标,发展之路举步维艰。曾经繁忙有序的工作场景不复存在,陈旧设备在角落蒙尘,仿佛无声地诉说着实验室的落寞与沧桑,科研人员于寂静中等待着转机。

    刚从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交流来长沙中心担任分析测试实验室负责人的谭靖,面对困局,他目光如炬,并激励团队:“大家都是曾身披戎装的‘黄金兵’,军人的字典里从无‘退缩’二字。军魂不能遗忘,血性更不能丢。没有资质,我们可以通过努力获取;技术力量流失,可以广纳贤才培养;设备陈旧,可以积极筹措资源更新;业务停滞,可以奋力开拓新局。只要我们坚定信念,撸起袖子加油干,就没有攻克不了的‘娄山关’,也没有逾越不了的‘腊子口’。”在他的鼓舞引领下,团队成员重拾军人退伍不褪色、转改不转志的赤诚信念,于困境中破冰前行,在筚路蓝缕中开启一段凤凰涅槃、换羽新生的奋进征程。

    破茧焕彩:跨越发展的卓越进阶之路

    在长沙中心的领导下,团队积极作为,广泛走访业内多家兄弟单位,深入落实专家论证等系列务实举措,全面推动硬件设施与技术能力的迭代升级。短短数载间,实验室仿若破茧而出的彩蝶,轻盈挣脱往日的青涩与局促,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突破性成果。

    为尽早形成分析检测能力,团队加快推进实验室改造升级。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精细优化水电供应系统,确保设备运行稳定流畅;精准配备温湿度控制系统,为仪器设备营造适宜的运行环境;科学规划实验场地,明确化学分析区、样品制备区、仪器操作区等功能分区,有效避免交叉污染,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同时,实验室大力引入高端先进设备,对老旧仪器进行维修与更新换代。目前,实验室已配备124台(套)化学分析测试与样品加工设备,为高质量检测工作提供坚实有力的硬件设施保障。

    为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团队大力实施人才引进战略,通过岗位锻炼遴选、社会公开招聘与校园精准揽才等多措并举,吸纳7名优秀专业人才,为团队注入强劲动能。同时,团队构建起完备的“外培内训”人才体系,先后50余次选派技术骨干前往湖北省地质局、武汉地调中心、湖南省地质调查所等行业单位交流学习,通过联合开展科研项目、技术研讨、人员互访、业务讲座等形式,引进前沿技术与先进管理经验,健全完善实验室质量管理与内部培训体系,进一步拓宽工作视野。此外,团队定期选派技术骨干参加国内外行业高端会议与学术交流活动,实时洞悉行业前沿动态。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团队构建了科学合理、梯次分明的人才队伍体系,孕育出强大的科研生产力。

    创新领航:匠心筑梦的科研腾飞之路

    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实验室始终以“追光者”的姿态前行,团队始终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用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勇气攻克工作中的难点、堵点,积极探索解决方案,通过尝试与努力,将一串串“问题清单”变为“满意答卷”。

    通过几年的接续奋斗,实验室在科技创新领域成果丰硕。通过优化实验流程、改进设备性能,实现检测效率大幅跃升,具备快速、精准完成大量实物工作量分析检测能力,有效提升生产效能。同时,团队积极开展锑矿石标准物质研制等科研项目,不断拓展科研边界、提升科研深度。在学术研究方面,团队获批专利20余项,涵盖实验设备优化、分析方法改进等多个关键领域,发表SCI、EI及中文核心论文10余篇,充分彰显了团队深厚的科研实力与学术水平。

    夜幕降临,实验室灯火通明,依旧是加班忙碌的身影。这里的每一台设备都铭刻着科研人的匠心,每一组数据都凝聚着探索者的执着,每一项成果都闪耀着创新者的智慧。站在新的起点,团队将以“归零”的心态,重整行装再出发,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人才培养为根基,在地质科研的星辰大海中锚定航向、劈波斩浪,在淬火中锻造一双地质勘探的“火眼金睛”和资源开发的“智慧大脑”,为保障矿产资源勘查和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提供有力支撑,擘画分析测试科研人转型发展的新画卷。

    将“地质密码”逐一破译——长沙中心分析测试实验室...

    在地质科学探索的广袤苍穹中,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沙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简称“长沙中心”)分析测试实验室,宛如一颗蓄势待发的启明星,从荒芜中蹒跚起步,于磨砺中不断蜕变,在挑战与机遇交织、荆棘与繁花共生的时代浪潮中砥砺前行。它以“拓荒者”的姿态,在设备操作与数据跃动间,将“地质密码”逐一破译。实验室的发展巨变,是长沙中心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不仅见证着地质分析技术的迭代升级,更书写着分析测试人员以实验室为家、用青春和智慧助推单位高质量发展的动人篇章。

    军魂淬志:逆境突围的浴火重生之路

    2020年,长沙中心分析测试实验室自拉萨迁回宁乡,彼时的它,恰似在汹涌波涛中失去罗盘的孤舟,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高、精、尖仪器设备缺失,关键岗位技术骨干流失,连最基础的实验室资质都成了遥不可及的目标,发展之路举步维艰。曾经繁忙有序的工作场景不复存在,陈旧设备在角落蒙尘,仿佛无声地诉说着实验室的落寞与沧桑,科研人员于寂静中翘首以待转机。

    面对“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困局,分析测试实验室负责人谭靖激励着迷茫中的团队:“大家都是曾身披戎装的‘黄金兵’,军人的字典里从无‘退缩’二字!军魂不能遗忘,血性更不能丢!没有资质,我们可以通过努力获取;技术力量流失,可以广纳贤才培养;设备陈旧,可以积极筹措资源更新;业务停滞,可以奋力开拓新局。只要我们坚定信念,撸起袖子加油干,就没有攻克不了的‘娄山关’,也没有逾越不了的‘腊子口’。”在他的鼓舞引领下,团队成员重拾军人退伍不褪色、转改不转志的赤诚信念,从零起步,于困境中破冰前行,在筚路蓝缕中开启一段凤凰涅槃、换羽新生的奋进征程。

    破茧焕彩:跨越发展的卓越进阶之路

    在长沙中心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团队积极作为,广泛走访业内多家兄弟单位,深入开展专家论证等系列务实举措,全面推动硬件设施与技术能力的迭代升级。短短数载间,实验室仿若破茧而出的彩蝶,轻盈挣脱往日的青涩与局促,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突破性成果。

    团队加快推进实验室改造,提升分析检测能力。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精细优化水电供应系统,确保设备运行稳定流畅;精准配备温湿度控制系统,为仪器设备营造适宜的运行环境;科学规划实验场地,明确化学分析区、样品制备区、仪器操作区等功能分区,有效避免交叉污染,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同时,引入高端先进设备,对老旧仪器进行维修与更新换代,目前已配备124台(套)化学分析测试与样品加工设备,为高质量检测工作提供坚实有力的硬件设施保障。

    团队大力实施人才引进战略,加快推进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岗位锻炼遴选、社会公开招聘与校园精准揽才等措施,吸纳7名优秀专业人才,为团队注入强劲动能。同时,团队构建起完备的“外培内训”人才体系,先后50余次选派技术骨干前往湖北省地质局、武汉地调中心、湖南省地质调查所等多家行业单位交流学习,通过联合开展科研项目、技术研讨、人员互访、业务讲座等形式,引进前沿技术与先进管理经验,健全完善实验室质量管理与内部培训体系,进一步拓宽工作视野;推行“师带徒”培养模式,促成经验丰富的老职工与新入职人员“结对子”,开展“一对一”精准指导,助力新员工快速熟悉业务流程、提升技术水平。此外,团队定期选派技术骨干参加国内外行业高端会议与学术交流活动,实时洞悉行业前沿动态。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构建了科学合理、梯次分明的人才队伍体系,孕育出强大的科研生产力。

     2022年12月份,实验室获得国家级CMA检测资质证书,目前认定参数已达529项,覆盖岩石、土壤、水质、水系沉积物等5大类19个产品,充分彰显其在分析检测领域的深厚专业底蕴与卓越技术实力。近日,实验室成功通过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样品分析测试能力(54项)考核,这一成果不仅是对其检测技术精准度与可靠性的权威认证,更是对其在地球化学分析领域综合实力的充分认可。从起步时的艰难蹒跚到如今成为行业佼佼者,实验室的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中心党委、领导的关心关怀和全体成员的辛勤汗水,生动展现了分析测试人员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微光凝焰:坚守初心的笃行致远之路

    实验室工作每一个操作流程都容不得半点疏忽与懈怠。从精确称量、精准温控到科学用水管理,从器皿细致清洗到仪器参数精细调试,每一个环节、每一处操作,都犹如精密机械上的零部件,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在实验室这片安静的一方天地涌动着火热的科研激情,一群默默耕耘的幕后英雄,他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在分析检测的“主战场”上冲锋。

    明小银是实验室金元素测试的技术骨干,长期从事岩石、土壤样品中金元素分析的一线工作。实验常用的锥形瓶,传统清洗方式耗时费力且清洁效果欠佳,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凭借创新思维与敬业精神,他利用业余时间反复钻研、试验,历经无数次失败与尝试,最终成功发明冲水洗瓶装置并荣获专利。这一创新成果,极大提升实验室锥形瓶清洗效率,为科研生产高效推进节省了大量宝贵时间,成为实验室创新实践的生动范例。

    刘雁峰承担着碘元素测试的重要任务,在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样品分析测试能力(54项)考核的关键节点,他的妻子刚刚诞下新生命,家庭正需他悉心照料陪伴。然而,面对实验室数据精准度要求极高的考核任务,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毅然选择坚守岗位。一个深夜,他仍在实验室仔细核对实验数据,同事询问他家中情况,劝他先回家照顾妻儿。他低声说:“现在团队工作到了节骨眼,实验室更需要我,我走了工作就断了链,等忙完这阵,再好好陪老婆孩子。”那一刻,他的眼眶翻滚着泪花,充满着对家人的愧疚。白天他在实验室争分夺秒分析碘元素,夜晚抽空赶回家照顾妻儿,连续20天的奔波,换来的是考核数据一次性通过的喜讯。

    创新领航:匠心筑梦的科研腾飞之路

    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实验室始终以“追光者”的姿态前行。水质分析组组长钟奕昕常挂在嘴边的话是:“科研不能等问题找上门,要主动去发现问题、直面问题、剖析问题、攻克问题。”团队始终秉持这一理念,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用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勇气攻克工作中的难点堵点,积极探索解决方案,通过一次次的尝试与努力,将一串串“问题清单”变为“满意答卷”。

    通过几年的接续奋斗,实验室在科技创新领域成果丰硕。通过优化实验流程、改进设备性能,样品检测效率大幅跃升,已具备快速、精准完成大量实物工作量分析检测能力,有效提升生产效能。同时,团队积极开展锑矿石标准物质研制等科研项目,不断拓展科研边界、提升科研深度。在学术研究方面,团队获批专利20余项,涵盖实验设备优化、分析方法改进等多个关键领域,发表SCI、EI及中文核心论文10余篇,充分彰显了团队深厚的科研实力与学术水平。从初出茅庐的青涩起步到如今行业中坚的稳健担当,这些科技创新成果,不仅是实验室实力稳步攀升的有力见证,更是团队智慧光芒的璀璨绽放。

    夜幕降临,实验室灯火通明,一个个忙碌的身影依旧穿梭其间。这里的每一台设备都铭刻着科研人的匠心,每一组数据都凝聚着探索者的执着,每一项成果都闪耀着创新者的智慧。站在新的起点,团队将以“归零”的心态,重整行装再出发,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人才培养为根基,在地质科研的星辰大海中锚定航向、劈波斩浪,为保障矿产资源勘查和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提供有力技术支撑,擘画分析测试科研人转型发展的新“画卷”。

     

    以奋斗为笔 擘画转型发展新画卷——长沙中心分析测试...

    转瞬十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已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十年前的5月12日,里氏8.0级强震袭击了汶川地区,给当地带来了灾难性破坏,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今,那块铭刻着2点28分的汉白玉石雕摆放在四川汶川漩口中学遗址内,仿佛是时刻提醒着人们要永记那一刻到来的灾难。那一刻已经过去十年了,这对有的人来说是青春,对有的人来说是成长,但这十年,是属于全中国的记忆,它是沉重的,却也饱含浴火重生的希望。

    在灾难面前,击不垮的中华儿女砥砺前行。昔日满目疮痍、举国情牵的地震灾区,新城市、新村庄拔地而起,新楼房、新民居鳞次栉比,新学校、新医院设施完备,新企业、新园区生机勃发……汶川之所以实现精彩蜕变,创造人间奇迹,正是因为经千年颠沛而魂魄不散,历万种灾厄而总能重生的“中国精神”所迸发出的“中国力量”,从而谱写出一曲感恩奋进的从悲壮走向豪迈的“中国梦”篇章。

    在这场全国支援的重建中,中国地质调查局探矿工艺研究所(以下简称:探矿工艺所)也在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地震发生后,探矿工艺所派出20多名科技人员,第4天就赶赴受灾严重的理县开展地灾巡查。交通中断,陡坡上依然滚石滑落,有时连吃饭、喝水都找不到地方。科技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忍饥挨饿,攀崖越涧,鏖战165个日日夜夜,查清在理县县城及13个乡镇分布的215处滑坡、崩岩、泥石流沟等地灾点,协同地方政府紧急疏散近千名受灾群众,建立起9个地灾自动化监测点,为理县及时转移安置灾民和恢复重建选址提供了科学依据。

    重建后的禹里乡

    协同作战

    地震预报是全世界面临的一道科学难题。各国科学家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试图利用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提升对地震发生机理的认知程度,以减少地震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为此,日美和我国台湾地区已经在大地震后,在地震活动断裂带实施科学钻探,目的在于通过科学钻探,研究不同类型地震断裂带的发震机理,探索监测未来发生地震的可能性。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余震频繁的特殊时段,根据汶川特大地震国务院专家组的建议,经国务院领导批准,科技部决定在汶川地震和复发微地震的源区-龙门山“北川-映秀”断裂及前缘“安县-灌县”断裂旁侧快速施工科学钻探,以期通过对岩芯、岩屑和流体进行多学科观测、测试和研究,揭示地震断裂带的深部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属性,恢复地震过程中的岩石物理化学行为、能量状态及破裂过程中的岩石物理化学行为、能量状态及破裂过程,检验和深化对地震断裂发震机理的了解和认识。完工后在孔内安放综合地震探测仪器,建立长期观则站,为未来地震监测、预警提供基础数据。

    无疑,这是我国地质地震科学界承担的一项旷古未有的重大项目。经科技部批准,在原国土资源部、中国地震局组织下,中国地质调查局联合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等单位,组织了100多名科学家,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规划、论证,在震后3个月启动了“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专项工程。作为承担主要施工和后勤保障任务的探矿工艺所,迅速组建了所内强有力现场指挥班子、办事机构和专项研究课题组,抽调精干队伍和研究人员,赶赴龙门山断裂带,顶着余震、垮岩滚石和暴雨、泥石流的威胁,精心操作,昼夜不停,千方百计争时间、抢进度,组织开展井场建设、钻探施工等工作,为地学研究创造条件和提供一手数据。

    由于龙门山断裂带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次地震,因此地层破碎的严重程度罕见,所有的钻孔从开钻到完钻基本上全部在破碎地层中钻进,钻进施工条件十分恶劣,钻孔垮塌、扩径、缩径和漏失等诸多困难同时存在。为确保施工顺利进行,钻探工程技术人员采用“螺杆马达+液动锤+半合管取芯技术”、“高比重泥浆压力平衡钻进技术”、“局部扩孔钻进技术”和“长孔段小间隙套管固井工艺”等先进技术,解决了破碎岩层取芯问题、钻孔缩径卡钻问题和复杂地层钻孔护壁问题,使破碎地层的岩芯采取率达到92%以上,岩芯的原状性保持得非常好。

    虽然通过采用半合管取芯技术,较好地解决了破碎岩层的岩芯采取率低和岩芯原状性差的问题,但是半合管取芯钻进回次进尺短,导致提钻次数多,辅助时间长和钻探施工效率低。为了解决此问题,钻探工程技术人员又组织研发了长半合管取芯钻具,将取芯钻具的取芯回次长度由2米左右增加到4米~6米,大大提高了日进尺效率,满足了工程施工和地学研究的需要,为汶川地震断裂带主滑动面的确定提供了有力证据。

    通过自主创新,探矿工艺所与有关单位合作研发出一套多功能、低成本的深孔取芯钻探设备KZ-3000型电驱动钻机和配套器具。该钻机的特点是高速顶驱配合绳索取芯钻进工艺,同时还配有电驱动的转盘、自动送钻系统、变频控制系统,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适合于直径和深度较大的连续取芯钻孔,可用于3000米左右的科学钻探,还可用于深孔岩芯钻探、地热钻探以及煤层气钻探。该所还摸索出了一套适合于科学钻探项目的钻探施工组织管理新模式。

    ……

    汶川地震已经过去10年了,地震给地质工作上了一堂深刻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那就是,地质工作在解决矿产资源问题的同时,还要较好地解决环境问题。不仅自然灾害预防和处置是地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环境地质工作已经成为当前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内容之一。这是时代赋予地质工作的又一神圣使命。

    灾后的禹里乡

    新北川县城

    北川情怀

    在众多奋战在一线的地质工作者中,中国地调局探矿工艺所地灾防治中心的吴和政也是其中一员。2008年7月11日,他由中组部选派代表原国土资源部到灾区安昌镇的北川援建挂职。此前,吴和政曾参加过三峡链子崖危岩体治理工程,西湖、秦皇岛引水工程,云南楚雄到大理、大理到保山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建设。

    2008年7月18日,吴和政在北川人大办公室主任老唐的带领下,第一次走进北川老县城废墟,满目的废墟,让这位地质工作者满心的伤痛,说不出的哀伤。此后,针对北川严重的地质灾害状况,吴和政带领相关部门,深入乡镇的地质灾害点实地勘查,不管是烈日酷暑还是狂风暴雨,他们都没有畏缩过,很多地质灾害点都在深山或山顶,有的地方甚至没有路,车辆进不去,吴和政就带领相关干部冒着烈日和滑坡危险,徒步爬行几个小时才到达现场。功夫不负有心人,吴和政及同事们很快完成了2009年度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同时督促各乡镇编制了年度地质灾害防御预案和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应急预案,共收集掌握各乡镇上报的预案160余份。

    预案完成后,当地成立了以吴和政为指挥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和县地质灾害应急抢险队伍,层层签订了责任书,落实了责任,做好了防御“预案”的宣传,并协助指导各乡镇开展了地质灾害防治演练,提升各乡镇临灾反应能力,强化受威胁群众识灾、预警、逃生、互助的意识;定期和不定期对全县23个乡镇160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4批次的督查工作,提出整改通知书100余份。仅2009年就开展应急排险工程4批次,涉及17个乡镇72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共计投入应急排险资金521.8万元,这些防灾工程全部通过了验收,并在2009年北川安全度汛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确保了“不因地质灾害死亡一人”的目标。

    北川老县城

    在北川农房恢复重建工作中,在交通极其不便的情况下,吴和政和同事们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各乡镇进行调研,摸清了全县农房恢复重建基本情况,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给县委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并带领相关单位深入到受灾最重的乡镇,对农村永久性居民点选址、地形图测绘以及乡镇规划等事宜进行协调和对接,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形成《关于乡镇规划选址及规划编制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为县委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彻底解决了对口援建单位在规划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他还认真做好新县城规划前期的地基勘查工作和工作进度、工程质量督查等工作;参加了全县20个乡镇的规划评审工作。

    十年过去了,吴和政早已回到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但在北川的点点滴滴他都没有忘记,他记得北川人大办公室主任老唐蹲在原北川法院附近的废墟前痛苦神伤的场景,因为老唐的妻子就在这里遇难了;他记得巨大的滑坡体掩埋了往日的村庄,坡体上还残存衣物和部分露在外的救灾帐篷……每每回想起这些时,吴和政的心都会隐隐作痛。如今,十年过去了,一幢幢崭新的农房建起来了,一条条宽阔的马路修起来了,一座座结实的公共建筑立起来了,乡亲们住进新房里脸上绽开了笑容……

    “没有什么比看到北川受灾百姓的笑脸更让我开心的了。”吴和政说。

    (图片由吴和政摄)

    有一种奉献用生命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