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9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37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历经20余载,我国已实现管辖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并正在加快推进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精细探查海洋地质家底。

    三点定位现场

    海洋兴则国兴,海洋强则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

    如今,认识海洋又迈出坚实一步。5月28日,在山东青岛召开的第一届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大会上,全面反映我国管辖海域地质资源环境全貌的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系统性成果正式面向社会发布。这套覆盖我国约300万平方千米管辖海域、集综合性和原创性于一体的系列成果,不仅填补了我国管辖海域海洋区域地质国情调查的空白,而且有效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海洋地学领域的话语权。

    足迹遍布中国海,1∶100万海洋区调实现管辖海域全覆盖

    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是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开路先锋”,1∶100万比例尺是其最基本的精度。

    我国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起步晚、起点低。随着1999年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的启动,我国开展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试点,自此拉开了对管辖海域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的序幕。

    “按照国际标准分幅,可将我国300万平方千米的管辖海域分为20个1∶100万标准图幅。”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基础地质调查工程首席专家、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张勇介绍,1999年启动1∶100万南通幅示范图幅调查工作,采用先进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设备、测试手段和分析仪器,获取了大量海上地质地球物理实测数据和室内分析数据及综合研究成果。

    更重要的是,通过示范图幅,探索了统一的外业调查、资料处理、样品测试分析、成果图件编制和报告编写的标准,形成了《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规范》,为后续全面展开图幅调查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2006年到2015年的10年间,我国管辖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全面展开。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60余家单位、千余名海洋地质工作者,调集调查船40余艘、飞机10余架、调查设备700余套,足迹遍布中国海。

    多波束、地震、重力、磁力、地质取样、海底浅地层钻探、航空物探等先进调查手段齐发力,浅—中—深部一体化调查。基于采集获取的海量基础地质数据,项目团队对海底地形地貌、地球化学场、地球物理场、断裂构造及岩浆活动、深部地壳结构、环境地质因素以及矿产资源等开展了进一步研究,编制了20个国际标准分幅的地质图、构造图、地形图、地貌图、环境地质因素图和矿产图等基础性图件120幅,地球物理系列图、地球化学系列图等专业性图件300余幅,形成约2000万字的海洋区调报告。

    成果总结再提升,全面反映我国管辖海域基础地质国情信息

    走进深蓝,认识海洋。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获取的海量实测地质数据中,蕴藏着认识海洋世界的资源、环境、生态“密码”。

    在20个国际标准分幅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全部完成后,调查团队开始了对调查获取的海量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等资料的集成研究,使之系统化、规律化、理论化,并最终形成首套基于实测资料、全面反映我国管辖海域地质国情信息的系列成果,包括中国管辖海域第一代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系列图件、第一个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数据库和第一部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报告。在本届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大会上,这些成果正式向社会发布。

    张勇介绍,基于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科学认识。比如:创新提出的“东亚洋—陆汇聚带多圈层作用”和“南海弧后扩张与左旋剪切”理论模式,重塑了东亚大陆边缘构造格局;建立了中国边缘海构造单元划分新方案,统一了中国海域中—新生代地层格架,完善了中国海域地貌分类体系。这些新认识推动了西太平洋边缘海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的研究。

    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还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基础资料和找矿靶区。据了解,这次调查圈定8个深水油气远景区、5个深层油气远景区、40个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远景区;新发现10处铁锰结核(壳)站位,通过岩矿分析发现极富稀土元素;发现多种类型的海砂资源,为海砂勘查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地质数据支撑。

    “中国管辖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新发现并命名780个地理实体,388个获国务院批准,在海洋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编制了10余套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区自然资源与环境图集,为环渤海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等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支撑服务。”张勇介绍,作为一切海洋地质工作的基础,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将为支撑能源资源安全保障、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与自然资源管理等提供更多重要的基础资料。

    相较于陆地,由于有海水的覆盖,在海上开展调查和进行探测的难度更大,需要更加先进的调查技术手段。通过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的实施,形成15项海洋地质调查技术规范,初步构建起“星空地海井”调查技术体系,调查能力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尤其是在海陆过渡地带,我们应用了航空物探调查,取得了显著成效。”张勇说。

    在1∶100万海洋区调工作推进的同时,项目团队还在重点海域完成了35个国际标准图幅的1∶25万海洋区调,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15.2%,并探索启动了1∶5万海洋区调试点,拉开了管辖海域大比例尺调查序幕。

    立足时代求变革,推动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高质量发展

    区域地质调查是地质调查事业的立业之本和永恒主题,工作部署必须保持长期性、系统性和稳定性,通过持续调查和逐轮更新,不断提升对地球系统和资源环境国情的认知水平。

    新时代在召唤。当前,海洋已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博弈、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战略新空间,竞争的核心是革命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能力,竞争的路径从水面到水下、从浅海到深海、从近海到大洋、从大尺度到多尺度乃至微尺度、从区域到地球系统、从机械化到智能化和网络化快速拓展。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刻影响地质调查发展方向和工作方式,要求海洋区域地质调查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实现调查研究“范式革命”,尤其是聚焦中国边缘海形成演化及其资源环境效应这一主题主线,形成创新性的边缘海多圈层相互作用理论,推动我国海洋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

    而目前我国中大比例尺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程度依然较低,制约了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加快海洋强国建设,需要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加快脚步。为此,2023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会议明确,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要聚焦南海、东海等重点海域,至2025年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覆盖率达28%,2030年达50%。

    在第一届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大会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再次发出“全力推动海洋区域地质调查高质量发展”的号令:

    ——优化工作布局。以“陆块聚散与资源环境效应”为主线,以“中国边缘海形成与演化”为核心,在重要盆地区、权益攸关区、岛礁建设区重点布局,在重要经济区、重大工程区、生态保护区等优先布局开展1∶25万、1∶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及专题填图。

    ——回归基础本源。以解决重大海洋基础地质问题为目标,查清重点海域基础地质特征,提升地质构造、地层沉积、岩石矿物、地形地貌等基础地质认知,深化成矿、成藏、致灾、生态等地质背景、地质过程、控制因素等认识。

    ——强化陆海统筹。以实现陆海构造单元、地层格架、圈层作用等重大地质问题衔接为目标,加强海岸带地质调查,创新海陆过渡带航空物探等先进调查技术方法,充分利用智能化、无人化设备,解决陆海一体化调查研究难题。

    ——加强预研究。改变以往的“网格式填图”,转变为以解决关键基础地质问题和重点需求为核心,在重点目标和关键区域,开展更有针对性和更加精细的调查研究,做到有的放矢。

    号角声声催征人,牢记使命在担当。新时代,向海而兴、向海图强。我国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历经20余载从无到有、由小及大,如今站在转型升级的新起点再次扬帆启程,持续推进服务、理论、动力、结构、质量、效率“六大变革”,不断提高调查的广度、深度、精度、速度,为推动我国从海洋大国迈向海洋强国提供坚实地质力量,让浩瀚海洋更好地造福于人民。

     
    精细探查海洋地质家底

    10月2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西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成都地调中心”)面向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科学城分校108名师生代表举办了以“赋能年轻一代、共筑韧性未来”为主题的“国际防灾减灾日”科普研学活动。

    活动包括科普讲座、科普视频学习和参观研学。在科普讲座环节,徐伟高级工程师以“探秘地质灾害,守护你我平安”为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地质灾害的类型、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并与同学们进行了互动。随后,师生们观看了成都地调中心60周年宣传片和中心参与创作的《太空教师课堂·王亚平地球课》《我给地球做CT》等科普视频,进一步感触了地球科学的魅力和西南地质调查工作的光辉历史。

    在园区参观研学环节,师生们参观了罗平古生物群化石陈列室、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和现代地质勘查装备。成都地调中心一线青年科学家分别讲解了相关知识。

    通过此次活动,师生们近距离接触了地质科学家的工作场景,学习了丰富的地球科学知识和防灾减灾技能,激发了同学们对地球科学的兴趣。成都地调中心将继续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助力新一代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

    讲解地质灾害防治知识

     

    讲解三叠纪的海洋世界

     

    介绍重点实验室

     

    讲解无人机地质调查工作方法

     

    介绍中心现代地质调查装备情况

     

    合影留念

    赋能年轻一代、共筑韧性未来——成都地调中心携手七...

    4月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为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成都地调中心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19日,科普团队在金牛公园为人北小学华侨城分校和石笋街小学一品天下校区的师们进行了地球科学知识的系统讲解,生动地展示了地球科学的魅力。

    19日至26日,“科学家进校园”活动分别走进成师附小华润分校、天府一小、龙江路小学和天府十一学校,科普团队在这些学校开展了《地球科学知识讲解》《6000万年前的大碰撞》《看不见的朋友》《神奇的矿物》《畅游三叠纪海洋世界》《青藏高原的前世今生》和《火山喷发模拟实验》等精彩的科普讲座和活动,一系列有趣的地质知识激发了同学们对科学的热爱,在寓教于乐中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同时也传播了中心地调科研成果。

    25日,地质专家前往平武县人民政府,为相关部门党政负责人和自然资源系统工作人员进行了地质灾害与防治培训,帮助他们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和技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系列科普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为成都地调中心在西南地区的自然资源科普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下步,科普活动还将继续开展,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地质力量。

    刘洪高级工程师向成师附小华润分校的小朋友们讲解青藏高原隆升与中国自然地理格局的形成

    陈菲菲高级工程师为小朋友们分享了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元素

    陈瑜工程师带小朋友们开展了火山爆发模拟趣味实验

    胡志中高级工程师向龙江路小学一年级小朋友们展示绚丽的矿物世界

    文芠高级工程师带天府一小一年级的小朋友畅游2.44亿年前神秘的三叠纪海洋世界

    铁永波教授级高工在平武县开展地质灾害与防治培训

    曾孝文工程师为天府十一学校小朋友讲解青藏高原的沧海桑田

    探索地球奥秘,畅游科学海洋——第55个“世界地球日...

    5月19日至26日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按照科技部、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确定的“科技强国 科普惠民”活动主题,结合单位特色,开展了系列科普活动。科普活动主要分为科学家“走出去”送科技进校园,以及中小学生和市民“走进来”两个部分。 

    在“走出去”活动中,青岛海洋所积极响应当地政府在科技活动周活动期间征集科学使者送科技进社区(校园)活动,多个科普报告入选青岛市科技局进校园活动清单。科研人员以科学使者的身份走进校园,把科学知识和科研成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给学生,还带着标本、模型等教具请小学生观察古生物和岩石样品并进行互动小实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海洋学和地质学知识的兴趣,达到了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锻炼学生科学思维的科普目标。

    在“走进来”活动中,青岛海洋所举办了一场“探索深海、深地资源奥秘”的专题科普展,科普活动在海洋地质科技馆、学术报告厅和阳光球场三个场地同时展开,来自青岛市39中、57中、南京路小学、燕儿岛路小学、福州路小学、福林小学、格兰德小学、朝城路小学、镇江路小学、宁夏路小学以及青岛市市民千余人参加了活动。在海洋地质科技馆,科普志愿者使来的每一位都能够体会到地球演化的奥秘、感受到蓝色国土的无穷魅力。在阳光球场布置了“可燃冰”深海专题科普展区和探索“松科二井”深地专题科普展区,向广大中小学生和市民展示实验合成的“可燃冰”样品、3D打印分子模型和“松科二井”地下七千多米的岩芯,能够体验“深海”和“深地”情景的虚拟现实(VR)装置。现场还设置了“画出你心目中的海洋世界”和签名活动区,学生们纷纷用画笔描绘出五彩缤纷的大海,有美丽的海洋生物、庞大的海上帆船、潜艇,以及海底的岩石,五彩缤纷的画纸展现出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此外,青岛海洋所还在学术报告厅送出4场内容丰富的科普报告。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袁红明高级工程师做了“关爱湿地 美丽中国”的报告,卜庆涛博士做了“海洋新能源-可燃冰”的科普报告,青年科学家刘锐博士、朱晓青博士分别为小学生和高一的学生做了关于地球演化的“化石的故事”和“石头记”的科普报告。

     

     

     

     

     

     
    青岛海洋所成功举办2019全国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

    自1970年开始,每年的4月22日被定为“世界地球日”。首次的“地球日”活动由一位25岁的年轻人构想并发动,得到了青年学生的普遍支持。青年人在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路上永远走在时代最前列,“地球日”的科学普及更应该从小朋友抓起。

    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组织开展第49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的通知》要求,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围绕活动周主题,于2018年4月16日组织了地质科普专家团队走进御道街小学,结合地质调查科学研究成果开展了一系列科普活动,深入浅出地“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学生们“珍惜自然资源呵护美丽国土”。

    本次科普活动共有一场专题展览、一个互动环节和一场科普报告会。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展览选取了火山岩知识、古生物的演化、时间的胶囊——金刚石、天下奇观——九里沸井、地质灾害避险方法等主题,制作了展板、宣传手册和宣传品,并请科研人员为学生讲解。为了让小朋友们有更直观的认识、对保护地球有更深刻的理解,还将地质标本带到了现场,吸引了一波又一波的学生前来观看听讲。除了知识上的互动,还安排了“爱护地球”小小志愿者集体签名,让学生们也能参与到爱护地球的行列中来,来一场精神上的互动。

    下午,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党委书记在御道街小学多功能厅为五年级师生讲《大海的故事》,将本次科普活动推向高潮。科普报告同步转播至各个教室,每个年级的学生们都能共享这场知识的盛宴。科普报告用简单通俗的语言,从一个古老的传说开始娓娓道来,带领学生走进神秘的古海洋世界,讲述海洋的形成与演化、古海洋生物、海洋矿产资源,激发了学生们科学探索的兴趣,更提高了大家爱护地球、保护自然的责任意识。

    本次活动得到了南京地质调查中心领导和御道街小学的大力支持。校方利用周一晨会时间,专门组织了地球日主题科普活动的启动仪式,对南京地调中心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并号召同学们积极保护环境。南京地调中心领导还向御道街小学赠送了由南京地调中心科研人员编写出版的科普图书——《海洋地学科普丛书》和《江苏江宁汤山方山国家地质公园丛书》。

    </p><p>

    49个世界地球日主题科普活动启动仪

    </p><p>

    南京地调中心领导向御道街小学赠送科普图书 

    </p><p>

    展板讲解 

    </p><p>

    地质标本讲解 

    </p><p>

    </p><p>

    科普讲座——《大海的故事》 

    南京地调中心开展第49个世界地球日主题科普活动

    1月15-1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所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迎来了中国海洋大学和青岛39中两个团组约100名师生,拉开了寒假科普活动的序幕。在科普实践活动中,学生们通过参观科普基地,听取科普报告,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科普活动期间,科普志愿者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科技展览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地介绍了地球的形成演化过程及地质年代、板块运动、地震和火山的产生、海洋地质调查的仪器设备、石油的形成与开采、钻井平台、以及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等科普知识。同学们在参观过程中,对中国海域的地形地貌沙盘、海洋石油勘探、天然气水合物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与科普志愿者展开互动讨论。中国海洋大学刘涛老师不断补充并讲解海洋工程、海域调查、国际合作等相关领域的最新信息,与同学们就海洋科学的进步与国家发展、个人机遇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对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39中的初中同学们还参观了青岛海洋所的国土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科普志愿者用心为同学们介绍了天然气水合物的发现、组织结构、形成与分布、勘探与开发等科普知识,并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实验室先进的仪器设备,介绍了天然气水合物模拟实验和技术测试工作。   

    青岛海洋所宋维宇博士为39中的同学们准备了“大洋科学考察”的科普报告。在轻松愉快的讨论氛围中,宋维宇博士通过讲解自己参加大洋航次的工作经历,介绍了人类进行大洋科学考察的历史和现状,大洋中矿产资源,丰富多彩的地质和生命活动现象,探测深海的技术手段以及我国科研人员为维护国家权益做出的努力。他对未来的深海地质事业发展做出了展望,对同学们的未来寄予了期望,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通往认识海洋世界道路的大门。

      

      冬令营开幕

      

      参观陈列馆

      

      了解岩石

      

      听取科普讲座

    青岛海洋所拉开寒假科普活动序幕

    青岛市香港路小学来青岛海洋所开展海洋科普教育活动

    ——青岛海洋所“地球日宣传周”活动纪实之一

    420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世界地球日宣传周”的第四天,青岛市香港路小学近40多名学生跟家长来所开展海洋科普教育活动,参观了青岛海洋所海洋地质科技馆,听取了科普讲座。

    在科技馆参观期间,科普志愿者为小学生们做了生动的讲解,针对小朋友感兴趣的地球是怎么形成的,火山跟地震是如何产生的,石油是如何形成的,什么是“可燃冰”等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并为孩子们介绍了海洋地质调查船、钻井平台、动植物化石等。小朋友们对恐龙蛋、“可燃冰”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科普志愿者频繁互动交流。

    参观后,小朋友与家长共同听取了青岛海洋所莫杰研究员做的“陆地与海洋”科普讲座,讲座为小朋友们介绍了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恐龙是怎么灭绝的、海洋里最大的动物蓝鲸、人类的好朋友海豚,21世纪人类将重返海洋,简单而生动的介绍引起了小朋友们极大的兴趣,家长们也给予了该科普讲座很高的评价。

    据了解,此次活动是学生家长根据微信朋友圈转发的青岛海洋所“世界地球日宣传周”科普活动安排自发联系组织的,通过这样的科普活动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地球的奥妙,增强海洋意识,同时对“地球日宣传周”科普活动也是一个极大的鼓励与支持。

    学生们参观科技馆

    听取科普讲座

    青岛海洋所动员部署第47个地球日主题宣传周活动

    414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召开了“第47个地球日”主题宣传周活动动员会,会议回顾了青岛海洋所以往的科普工作成果,部署了今年活动周的工作安排。

    会议强调了青岛海洋所负责的地调局海洋地质计划下属四项工程中的每个项目都承担着具体的科普任务,科学家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也要注重科普工作能力的培养,为公众进行海洋地学普及是我们的义务。期间,全国海洋资源与环境科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张训华研究员为科普服务团队做了题为“大海的故事”的报告,该科普报告中,除了介绍丰富多彩的海洋世界,充满神秘的地层和地史过程中生物演化等方面知识,还展示了如何利用色彩丰富的图片、有趣的动漫、简单易懂的语言、幽默的故事吸引小学生注意力、提高兴趣的技巧等。

    会后,青岛海洋所邀请具有丰富海洋地学知识讲解经验工作人员为新成立的科普团队成员做一次科普讲解培训。科普志愿者要根据不同受众人群的兴趣和科学认知程度,灵活地调整讲解内容和深度,满足不同听众的科普需求。

    据了解,早在两个月前,青岛海洋所就成立了活动组织机构,制定了详细的宣传活动方案,确定了今年的宣传主题为“蓝色国土 海底探秘”,并召集青年科学家组建了科普志愿者服务团队。此外向科学家征集了十余份科普报告进入科普报告库。  

    蓝色国土 海底探秘

    2021年全国科普日活动11日在全国各地启动,本次活动以“百年再出发,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持续到9月17日。9月16日上午,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派出科普队伍前往茂名市电白区马踏镇两所小学,以科普讲座、捐赠科普读物为主要形式,开展“科普下乡村,助力乡村振兴”走进神秘海洋世界主题活动,与孩子共度全国科普日。

    专题科普活动先后到达了马踏镇中心小学和石古湾小学,广州海洋局向两所学校分别捐赠了50多种500余册科技、文史等各类图书。

    捐赠仪式上,马踏镇镇委书记表示,马踏镇虽然地处偏远,但没有因此而远离大家的关怀,随着这次主题科普活动,广州海洋局暖暖的关爱和帮助也到达了每一位师生的心间。

    广州海洋局表示,来到马踏镇开展科普活动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广州海洋局作为科技单位优势特长,向孩子们传播知识与科学的种子,宣传海洋地质科技文化。下一步广州海洋局还将继续加强交流调研,拿出切实的举措支援马踏镇乡村振兴建设。

    捐赠仪式结束后,广州海洋局科技工作者向同学们作了题为《奇妙的海底世界》、《深海探宝记》的科普讲座,带领小朋友们遨游在奇妙的海底世界,发掘出知识与兴趣的宝藏。科普讲座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有趣的互动极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现场参与度极高。“海水为什么是咸的?”“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是什么?”在互动提问环节中,科技人员对小朋友们的提问一一作了回答,现场气氛热烈。

    据悉,此次主题活动作为广州海洋局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进一步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激发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科学梦想,推动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为助力乡村振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基础支撑。未来,广州海洋局还将采取形式多样的活动开展科普宣传,实施科普下乡村,出实招、见实效,助力马踏镇乡村振兴工作。

     

     

     

    广州海洋局科普进校园活动点亮孩子的海洋科技梦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汪啸风研究员、陈孝红研究员等著的《关岭生物群》获2017年国土资源优秀科普图书二等奖。

    该书以“关岭生物群-探索两亿年前海洋生物世界奥秘的窗口”为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手法,在我国首次介绍了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由晚三叠世海生龙、假浮游生活的海百合、软骨鱼、海参等门类化石组成的化石库。从地质时代的划分与生物演化开始,引领人们走进遥远缥渺的三叠纪海洋世界公园,观赏栩栩如生的海百合、鱼龙、鳍龙、海龙等构成的海洋生物世界。

    《关岭生物群》是一本介绍古生物基础知识的科普读物,是一本汇集了一系列有关关岭生物群研究成果的精华之作。该书立意新颖,创作精心,不仅从科学知识方面扩展了读者视野,还处处浸透着文学与艺术的风采,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书的出版改变了化石产区的面貌,使“关岭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成为黔滇公路上的一颗明珠,从而拉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关岭生物群》获2017年国土资源优秀科普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