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经过9天在太平洋调查区的多波束测线作业,“海洋六号”船已经初步掌握了调查区海底地形。但在平均水深超过5公里的深处,阳光无法直达,又有蔚蓝海水的掩盖,海底仍旧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所以,为了进一步了解海底环境资源概况,北京时间7月27日12时科考队员派遣了深海摄像系统潜入这片幽暗的水世界。

    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次使用的设备为第五代海底摄像系统,支持高清视频传输及闪光照相,由铠装光纤缆提供动力和通讯,水下照明灯亮度可调等功能。大电影由首席科学家及3位助理操刀,每天分三班拍摄;每班配有两名绞车操控手,负责掌控机位;两名地质专业人员进行地质描述,前者以视频方式记录测线范围内的海底状态,后者则在关键区域进行小范围的高清照相。


    拍摄现场的“科研精神”

     

    在整个拍摄过程中,船舶沿测线缓缓前进,绞车操控手需要根据地形变化将水下拖体时刻保持在离底2-3米范围内,实现约每小时3公里向前的“贴地飞行”。但当地形变化较快或船速突变时,摄像系统免不了与海底发生亲密接触。在27日14时30分,摄像就经历了“初吻”,嘴上立马就糊满了泥。虽然经过海水的一番冲刷,海底逐渐豁然开朗,但最后还是留下了两个顽固的斑点,作为青春的记忆。当然,记忆最终没跑赢岁月,经历几次亲吻和冲刷后,海底世界再次清晰动人。“要是能给它配一个雨刷就好了”,一旁的于宗泽与张旭开始讨论道。

    到了20时17分,绞车缆长已经由开拍时的6734米放到7991米,即将到达绞车的8000米安全极限。绞车手罗旭龙这时抛出了一个问题:“往年都是收放交替,缆长变化并不大,这次怎么就必须不停地放呢?”于立分开始了推理:水深不变,船速恒定,缆长却不断变大,那只能是底流变大了。“底流怎么会一直变大呢”?罗红波对此不以为然,也抛出一个“放风筝理论”。听着虽是通俗,但却耐人寻味。于立分计穷,鬼马地扯开话题:“其实人类对大自然的奥秘了解地还很少,我们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这三个后甲板技工的对话令人不禁莞尔,但也让我多少嗅到了“科研精神”的意味,也许这就是“海洋六号”的气质吧!


    把海底世界捞上来

     

    摄像操控室里,我们都围着巨型屏幕,跟随高清摄像机在海底贴地飞行。

    随着镜头推进,可以看到不时有白色尘埃飘落到这深海世界,那可能是上层海洋的生物碎屑经过多级分解的产物,也可能是被大气和水流运送至此的陆地尘埃,它在此停靠片刻,随后便加入到漫长的地质演化进程。

    过了荒漠区,生物逐渐多了起来,白色小虾、栉水母、紫色怪鱼、海星等陆续出镜。当然,还有那些我们看不见的无数种细菌正从海底底部渗出来。镜头下,这些奇怪的生物大都体型小巧,如肥皂泡一样脆弱,若隐若现,幽灵一般在镜头下潇洒游过,其精致程度不亚于装在天蓝色小方盒里的蒂芙尼珠宝,极尽美丽,也极尽奇异。料想博物馆里的标本必不能告诉我们,这条怪鱼在水里有多优雅,它是怎样运动、捕食、交配以及繁殖的。拍摄过程中,还随处可见横七竖八的长条坑道以及蚊香状的生物遗迹,兴许是海底生物怕我们太过单调,特意留下的谜题呢。

    整个拍摄过程,大家似乎都在操着19世纪新大陆探险者的心,生怕错过任何关于这片海底的新发现。于是从头到尾,没有人敢离开。

    直至7月28日2时,深海摄像结束海底漫步,回归“海洋六号”。本次“海底电影”拍摄过程长达34小时,共完成90公里测量作业。

    作业完成后,眼睛累得发疼的科考队员们面露喜悦,结果令人满意。其实在很多时候,科学考察任务就如同深海摄像一样,是静态的。科学家们坐在各自的屏幕前,平心静气地观察、试验,有时偶然对大自然的奥秘发出几声赞叹和感慨。

     


    活动在5620米海底层的虾

    5500米海底的海星

    海底大电影,深海漫游——记首次海底摄像作业

    罗平生物群复原图

    2.52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遭受过一次史无前例的劫难,陆地和海洋里的生物大多灭绝。在此之后的地球生物复苏一直都是一个待解之谜,直到罗平生物群的发现。

    200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的研究人员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发现了一个庞大的古生物化石群落。经考证,这个古生物化石群落的时代为距今2.44亿年,也就是此次大灭绝事件发生的800万年后。

    2.44亿年前,由于罗平独特的古地理环境,给这里的生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安乐窝。在罗平地区发现的古生物化石,种类多样、个体保存精美,完美记录了海洋生态系统复苏后的样子,展现出一幅富有生机的生命画卷,将人们带到了2.44亿年前缤纷奇妙的海底世界。研究团队将其命名为“罗平生物群”。

    鱼类是罗平生物群最具特色的动物化石类型,数量丰富、种类繁多。龙鱼就是其中一种。这类鱼外形与现代雀鳝相似,嘴巴长而尖,有的龙鱼的鳍像飘带一样,有的龙鱼的鳞片像针一样。

    透过各色各样的鱼化石还会发现,有的鱼爱群居,因为有的1平方米的石板上就能发现近30条鱼化石。有的鱼爱独处,比如外形扁扁、轮廓近似三角形的高背罗雄鱼和近似圆形的格兰德拱鱼。意外裸鱼褪去了一身的鳞片,而空棘鱼则喜欢在海底静待时机。尽管这些鱼长相各异,但个个都长着锋利的牙齿,都是食肉型鱼类。

    除了鱼,还有大型的海生爬行类动物。2.5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当一部分四足动物登上陆地的时候,另一群四足动物选择重新回到海洋,演变成称霸海洋的海生爬行类。鱼龙就是当时海洋中最出色的猎手,它的轮廓很像现代的海豚。为了更好地适应水中的生活,鱼龙的身体演化成最适合在水中游动的流线型,四肢演变成能保持身体平衡且非常结实的鳍状,尾巴也变得像鱼尾巴一样。鱼龙的大眼睛使它可以在光线昏暗的夜间或深海里追捕猎物。

    东方恐头龙有着超乎寻常的脖子,像带着一个探测器在大海里寻找着可口的食物。张氏幻龙体型巨大,身长可达7米,是当时罗平海洋里当之无愧的霸主。云贵中华龙龟憨态可掬地在海里游泳,有时则趴在礁石上休息。

    除了凶猛的大型食肉动物,海生爬行类动物之中也有例外,比如奇异滤齿龙。它虽然长相怪异,但却是独一无二的素食者。它用钉耙一样的扁嘴刮下海藻,吸食到口中,再闭拢嘴把水排出,吞下过滤到的食物。

    作为食肉动物食物的节肢动物,如虾、糠虾、龙虾也在这里崭露头角。而鲎作为节肢动物中的佼佼者,在罗平这片古海洋里进化出与现代鲎非常相似的特征,在现代海洋里仍拥有一席之地。除此之外,棘皮动物海胆、海星、海百合和软体动物双壳、腹足等生物,把罗平海洋装点得更加五彩斑斓。

    如今的罗平,早已不是汪洋大海,而是一片喀斯特峰丛地貌。远古生物也变成了一层层薄薄的化石。今天,当你走进罗平,除了欣赏美丽的油菜花海,还可以掀开亿万年前的一页页地质史书,去感受地球沧桑巨变的远古气息。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罗平生物群记录2.44亿年前海洋生物复苏的“地质史书...

    1月14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在南极半岛海域其中一个站位首次进行箱式取样,从水深400多米处的海底获取71千克的沉积物样品,同时,在取样面积约0.2平方米的沉积物样品表面,发现非常丰富的海底底栖生物的存在。

    记者现场看到,所取表层沉积物样品呈灰色,其中发布有一些大小不一的砾石,沉积物表层发现了很多种生物。除了对沉积物进行插管取样外,科考队员们等还现场将海底生物进行了采集。

    “海洋六号”生物取样负责人、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工程师吴聪介绍,沉积物中主要发现了珊瑚、沙虫、海星、海绵、海虾等。肉眼所见的可达数十个。采获了多只五角海星,还发现了一支长了六个触角的海星。

    记者现场观察到,采获的南极珊瑚一般为3-4厘米,也有个别达到5厘米,一般呈乳白色、淡黄色,也有两枝珊瑚呈现淡红色,非常漂亮,但很纤细。有海虾、沙虫,取到实验室后还存活、蠕动,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也有多种生物伴生在一起的现场,显示出南极海底活跃的生物活动。

    科考队对沉积物温度进行测量,为摄氏2度。在几百米深的南极海底,低温环境下,看到如此丰富的海底生物,科考队员们都大为惊叹。这些海底生物在如此低水温下生活,生长速度缓慢,比较细小,生态环境极为脆弱。

    “海洋六号”船开展南极海底地质取样工作发现,南极海底地质情况复杂,冰碛物密布,海底沉积物致密、坚硬。连日来,科考队员们采用多种取样手段进行反复尝试,才获取到海底珍贵的沉积物样品,同时,还获得了丰富的海底生物样品,这对于开展南极海洋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进行箱式取样 

    对样品进行分类

    生物样品

    采获丰富的南极海底生物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