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8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9月6日,超强台风“摩羯”以62米/秒的近巅峰强度于海南省文昌市沿海地带登陆,并维持超强台风级别达64小时,成为1949年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秋台风。受此影响,海口、文昌一带损失惨重。据海南省防御台风“摩羯”应急指挥部通报,海口及文昌地区受灾人口超15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约人民币590亿元。

    “摩羯”过后,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海口中心”)立足中央驻琼事业单位“公益性”职能定位,坚持一肩扛业务、一肩担民生,在恢复本单位秩序的同时,紧急动员全体干部职工300余人参与一线救援及重建工作,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公益性社会担当和红色血脉传统。

    自9月7日以来,海口中心一方面着手恢复办公院区及家属院区工作、生活秩序,另一方面抽调精干力量,以党员为骨干、以科室为单位组织多支抢险救灾队伍,就近响应需求,第一时间投入抢险救灾工作,争当重建工作中的“排头兵”。

    9月9日,由海口中心分析测试实验室干部职工组成的灾后支援队伍率先在海口市桂林洋经济开发区展开灾后支援,重点围绕学校、医院等民生设施组织抢险救灾,通过清理淤泥及道路、抢修基础设施,有效保障了交通、供水和供电的恢复,助力驻地所在片区复学、复产规划稳步实现;同日起至14日,在海口市秀英港轮渡码头,来自海口中心船舶大队及技术方法室的50余名职工协助海南省海洋和渔业监察总队清理港口区域的倒伏树木和碎砖瓦石,恢复港口通行秩序,为自贸港物资和人口流通保驾护航;14日,在接到海口市交通局关于海口江东新区产业园区的重建工作求助后,海口中心积极对接沟通需求,派出由工程勘查室、技术方法室和船舶大队组成的支援队伍,马不停蹄赶赴江东新区,协助恢复重建……

    与此同时,随着海域砂矿项目、三亚观测站等野外作业站点相继恢复运作,海口中心利用复工复产时机,运用无人机技术对周边区域的地表及地质水文灾情信息进行收集与监控,为灾后评估和重建提供了更多专业性数据支持。

    9月24日,海口中心最后一只抢险队伍从此次受灾最为严重的文昌市安全返回。在9天的重建支援工作中,他们出色完成了运送救援物资、抢修供电设备等任务,有力保障了3个乡镇9个村庄的电力抢修工作,负责区域电力恢复率达95%以上,获得了当地政府和村民的一致认可,也为海口中心重建支援工作画上了圆满句号。

    9月25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宣布于文昌市翁田镇亮起了灾后的“最后一盏灯”。这意味着,在多家单位的齐心协力之下,海南省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恢复工作已基本完成。26日,经过全体干部职工的多日努力,海口中心办公院区也已修葺一新。破损的玻璃被更换,倒伏的树木被扶正,凌乱的路面恢复畅通,受损的旗杆也重新挺立……

    一番风雨过后,五星红旗再次飘扬在了海口中心的办公院区,在蓝天与骄阳之下愈发鲜艳。相信在海口中全体干部职工的团结与努力之下,海口中心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海口海洋地质调查中心“摩羯”台风灾后重建及支援工...
        福建省1:5万莆田、笏石、平海幅环境地质调查项目是由莆田市国土资源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福建省煤田地质局共同组织实施的项目, 2014年6月莆田市人民政府、福建省煤田地质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三家单位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相关部门组织专家组进行了项目总体设计的评审,并于当日进行了三方合作协议书的签字仪式,项目正式启动。

      目前,该项目完成1:5万遥感解译面积2280平方公里。1:5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面积1300平方公里。其中调查路线53条,调查点363个,填写调查表格共计582张,其中水文地质点225个,工程地质点231个,地质地貌点89个,海岸带侵蚀与淤积调查点28个,地表水点7个,泉点2个。

      对区内水位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等特征取得的初步认识。

      初步查明了工作区水文地质条件。工作区地下水类型主要有松散岩类孔隙水、风化带孔隙裂隙水以及基岩裂隙水,海积平原地区大多为咸水,以松散层孔隙水为主。风化带孔隙-裂隙水及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及台地,为淡水区,水质好,水量较贫乏。部分地区受区域构造控制,储有较为丰富的构造裂隙水。局部地段出露的咸水温泉,表明构造裂隙咸水的分布,可能向内陆延伸更远。不同含水层咸淡水界线还有待进一步查证。

      初步了解了区内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建立了工作区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工作区地表水系发育,河网密布,城区供水主要依靠东圳水库,低山丘陵地区普遍开采浅层地下水作为生活用水,部分地区作为饮用水。秀屿区由于工业园区发展,近年来对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东庄、笏石一带地下水位出现了明显下降,局部地区浅层水井已干枯。
    此外,在调查和水文地质钻探施工的基础上进行了水文地质参数试验,了解了试验场地的水文地质结构和含水层的主要水文地质参数。

      初步查明了工作区工程地质条件。在沿海地带,广泛分布有软土,主要为滩涂及海相沉积的淤泥层,空间分布差异性大,对工程建设稳定性造成一定影响。山前地区的工程地质特征主要为残积土及风化带的广泛分布,岩石风化厚度一般为10-50m。本区出露的基岩主要为南园组晶屑凝灰岩以及南部地区广泛分布的花岗岩,受区域构造控制,节理裂隙发育,局部岩石破碎,易引起边坡失稳、滑坡等地质灾害。

      初步查明区内海岸线变迁及海岸带侵蚀淤积现状调查。目前,兴化湾海岸线带变迁的遥感解译工作已经完成。工作区岸线主要有砂质岸线、人工岸线和基岩岸线三种类型,滩涂类型主要为泥质和砂质两种,堤岸后侧可见人工养殖场。围海养殖、围海造陆改变了海水水动力条件,岸线淤涨较明显,局部地区滩涂宽度可达200-300米。






    福建省1:5万莆田、笏石、平海幅环境地质调查取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