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人民政协网北京1月22日电(记者 周丽燕)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22日在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联合发布2018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 这十大进展分别是: 

    一、鄂西地区页岩气调查科技攻坚取得重大突破 

     

    宜昌鄂阳页2HF井压裂圆满完成

     

    鄂阳页2HF井实现全球最古老层系页岩气重大突破

    二、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理论创新与新区找矿突破 

     

     

     

    钻探发现厚度大、纯度高、类型多、呈多层分布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

     

    试采一体化现场测试实验房

    三、松辽盆地大陆深部科学钻探工程(松科二井)完井与重大地质科技创新

     

    大直径取心钻具

     

    松科2井完钻

    四、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成并运行 

     

    河南郑州、新疆昌吉地下水均衡试验场实景照片

     

    地下水监测信息应用服务系统首页面

    五、创编首套中国自然资源图系

     

     

    中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综合等级图

    六、“地质云2.0”上线服务

     

     

     

    七、现代区域地质填图技术方法体系构建与示范

     

     

    八、塔里木盆地地质结构与深层油气调查获多项科技创新成果

     

    塔里木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图

    九、新一轮省级区域地质志编撰完成

     

     

    十、南疆地区找矿突破支撑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

     

    玛尔坎苏一带锰矿分布图

     

    大红柳滩一带锂矿

     
    人民政协网:2018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出炉

    2015年12月20-21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在河南郑州召开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熔融制样-LA-HR-ICP-MS(激光烧蚀高分辨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稀有稀散元素的研究”项目研讨会,特邀专家和项目组成员共30多人交流研讨了项目研究进展。

    项目负责人刘亚轩博士对项目总体进展进行了汇报。通过项目组成员近3年的努力,项目在元素分馏效应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现了激光进样条件下元素的“无分馏效应”测定;对LA-HR-ICP-MS法测定稀有稀散元素的质谱干扰进行了研究和评价,有效地减少了质谱干扰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建立了熔融制样-LA-HR-ICP-MS法测定铌、钽、锆、铪和稀土元素在内49种元素的分析方法。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项目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研究的意见和建议。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使项目组成员与专家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讨论,为下一步项目结题验收奠定了良好基础。

     

    熔融制样-LA-HR-ICP-MS法测定稀有稀散元素的研究取得...

    近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在河南郑州召开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专项经费项目“地球化学调查元素配套分析方法标准化研究”项目成果研讨会。特邀专家、项目协作单位负责人和总工以及及项目组成员共50余人参加会议。

    会议听取了研究人员对58个候选标准分析方法的成果汇报,审查了各方法的标准文本(征求意见稿)、标准编制说明及方法研究报告,听取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专家认为,项目筛选出地球化学调查样品中76种元素的分析方法58个,均为目前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元素分析常用的、成熟的、先进的分析方法;对58个方法分别进行了试验条件优化、方法技术指标验证及实验室间精密度协作试验,试验数据充分、扎实;形成了58个分析方法的标准文本征求意见稿、标准编制说明及各方法的成果研究报告,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针对项目在方法标准文本编写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会专家建议项目组制定模版,统一相关材料的格式,尽快形成标准方法送审稿上报审批。

    地球化学调查元素配套分析方法标准化研究项目成果研...
      编者按

      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是由英国福公司创办于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从20世纪20年代起,学校先后经历了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的变迁。抗 战爆发,学校先迁陕西西安,再迁甘肃天水,于1938年与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北洋大学工学院在陕西城固合组为国立西北工学院。抗战胜利后, 焦作工学院于1946年在河南洛阳复校,其后又几经辗转,迁河南郑州、江苏苏州,于1949年9月迁回焦作原址。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先后迁至天津、北京、 四川,最后在江苏徐州办学。

      抗战八年中,焦作工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一路跋山涉水、历尽千难万险迁移到陕西汉中城固县古路坝,与北洋工学院和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 共组西北工学院,以庙宇和教堂为教室,共育英才,共赴国难,谱写了一部教育与爱国的交响史诗,创造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段奇迹,培养出了“中国材料之 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著名核材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恒德,材料及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傅恒志等。这些院士和更多的杰出校 友一起成为新中国矿业领域的脊梁,为建国后的矿业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主动西迁,保存教育实力

      1937年,由于日寇猖狂进攻,担任平汉路正面作战的中国军队节节失利,战火迅速燃遍河北,豫北岌岌可危。到10月14日,日寇即占领安阳。安阳距离焦作200公里。日寇飞机飞越新乡、焦作上空轰炸洛阳军用机场,焦作工学院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当时,学院考虑以不出省为原则,打算把学院迁往开封或南阳内乡。对此,学生自治会于10月18日推举代表面见当时学校的主要出资单位中福公司总经理 孙越崎(中国共产党的诤友,是我国现代能源工业的创办人和奠基人之一),表达了不同意见。孙越崎以学院董事长的名义,从民族大义出发,从抗日战争的长远考 虑计,召见院长张清涟并对他说:“教育乃国家之命脉,须在教部整个计划下努力,不能分据,不可霸占。今西安临时大学工学院缺乏仪器,吾校既拟迁移,自宜以 吾所有与之切实合作,以为国家增元气。”

      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的指令和孙越崎的要求,10月20日,全院师生员工从焦作启程,并在郑州将全部设备、仪器、图书、标本等共160吨搬上孙越崎亲 自安排的铁路车皮,连同教职员工和学生于10月24日举校迁往西安,选定临时校舍于西安端履门,借用省立西安高级中学校舍和西京机械厂部分房屋恢复上课。

      1938年初,日寇轰炸西安,关中处于临战状态。3月,焦作工学院再迁甘肃天水。全院教职员工和学生共计146人,携带仪器设备、图书文卷,自陇海 铁路虢镇站起,经凤翔、陇县、固关,翻越关山,再经马鹿镇、清水,抵达天水。徒步500余里,长途跋涉、几经辗转,以天水南门外水月寺作为临时校舍继续办 学,时有两系八班,学生89人,当年暑假,有采矿冶金系和土木工程系25名学生于天水毕业。在纪念抗战一周年之际,学院师生演出了抗战救亡话剧,会场悬挂 的楹联写道:“焦土抗战,最后胜利属于我;工程建国,当前责任不让人”,表现出全院师生十分可贵的信心和责任感。

      重组大学,贡献支撑力量

      根据1938年7月27日国民政府教育部指令,焦作工学院师生于1938年11月由甘肃天水再迁陕南城固,12月初在古路坝复课,正式开启了学校由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分立而成的国立西北工学院为期8年的历史。

      私立焦作工学院对战时的国立西北工学院而言,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富有特色且发挥着重要作用的组成部分。

      1938年8月10日,西北工学院筹备委员会在陕西城固成立。委员会由北洋工学院院长李书田、北平大学工学院院长张贻惠、东北大学工学院院长王茂 春、焦作工学院院长张清琏和著名教育家胡庶华组成。筹建初期各院校接收委员会4名委员中,焦作工学院有2人,为任殿元教授和余立基教授。张清涟、胡季纯教 授先后任西工事务处主任,张清涟还曾担任西工训导长及学术推广部专门委员。

      1938年8月25日,在西北工学院筹备委员会第11次会议上通过了西北工学院借用焦作工学院设备用具办法。此时,焦作工学院的人员和物资分别存留 在甘肃天水和陕西西安、凤翔等地,学生集中在甘肃临洮接受军训。从焦作运出的160吨图书设备用具,在天水60吨,西安、凤翔各50吨,在焦工迁往城固的 前后于1938年12月初全部运往城固。

      焦作工学院与组成西北工学院的各校不同的地方就是,焦工西迁前未受破坏,图书仪器设备被完整地保存,而其他的各校带出来的图书仪器设备较少。当时西 北工学院图书馆藏书“主要来自私立焦作工学院的13101册……到1940年馆藏总计15257册。”孙越崎回忆说:“由于焦作工学院是完整西迁的,图书 和教学用具、实习工厂设备齐全,这为流亡到陕西的北洋、平大和东大工学院合并成立西北工学院创造了条件。”

      西北工学院初期设土木、矿冶、电机、化工、纺织、机械、水利、航空8个系,后又增设工业管理系。其中,焦工采矿冶金系和北洋工学院矿冶系合组为矿冶 工程学系;焦工的土木工程系与东大工学院和北洋工学院土木系合组为土木工程学系。矿冶研究部还先后招收研究生46人,分布在采矿组、冶金组、应用地质组和 石油地质组,这也可以视为焦工开展研究生教育的最早实践。

      1939年3月,由于李书田带领200名北洋师生南下四川到西康另办新校,因而西北工学院的矿冶系也就在很大程度上由焦工教授所支撑了。西工矿冶系 的系主任就是来自焦工的任殿元教授。西工矿冶系为抗战时期全国高校所独有,毕业生供不应求。师昌绪在其回忆录中说:他1941年报考西北工学院的考虑之 一,就是“西工矿冶系设备比较齐全,因从华北搬来的那几个大学都是赤手空拳,而焦作工学院原属英商中福煤矿,在沦陷前即搬往后方,图书、设备和标本齐全, 因而报考了矿冶系”。

      焦作工学院1936年共有教职员36人,战时大多随校西迁。据不完全统计,到西北联大及其分立的西北工学院任教的焦工教授不下20人,主要有张伯声、张清涟、石心圃、马载之、李善棠、任殿元、李余庆等。

      教育救国,形成著名“七星灯火”

      西北工学院是西北联大分立五校中实力很强的一个大学共同体。她汇入了东北、华北、中原高等工程教育的精华,形成了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培养的完整教育体系,师生共4000余人,是当时国内工科学科齐全、人数最多的一所高等工程学府。

      西工的校址分布在距城固县城20公里的古路坝,和焦工初创时期一样,处于偏僻的乡村,坝上有一座七星寺,被扩建为西工分校。

      西北工学院培养人才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淘汰制”,相应地,学生也很刻苦。虽生活条件很差,但学生牢记使命,弦歌之诵,夜以继日,每栋房屋里都有 几十支蜡烛彻夜不熄,长年如此。古路坝、七星寺夜晚自习的灯光犹如繁星闪烁,形成了“坝上长夜”、“七星灯火”的动人景观。原焦作工学院两系八班97名学 生先后于1939~1942年暑期毕业,在焦工精神的基础上,他们的心灵也受到了西北联大和西工精神的滋润。

      当时,广大学生主要依赖贷学金维持学业。一些学生冬天没有棉衣,就把所有的单衣穿上御寒;没有袜子和鞋穿,就自己做木板拖鞋或打草鞋;稀饭、馒头、 素菜和糙米饭是食堂的基本食谱。作业本是用当地产的疙里疙瘩的毛边纸装订而成;墨水大多是用5分钱就能兑一瓶的紫墨水。由于教堂内没有教师家属住房,教师 们大多在教堂附近租当地人喂牲口或堆放杂物的房子来住,夏不遮雨,冬不避风。教师们白天忙于上课,晚上则在昏暗的油灯下备课或批改作业。

      焦作工学院在西北的八年,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八年,是焦作工学院充满艰辛的八年,是自立自强的八年。在十分艰苦的办学条件下,焦作工学院的师生员工不畏艰苦,继续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建设人才,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保留了火种。□

      (本文资料来源于邹放鸣发表在《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的《从焦作路矿学堂到中国矿业大学——西北联大与矿大精神》)



    国立西北工学院古路坝旧址



    私立焦作工学院时期的部分设备



    西北工学院学生宿舍(下),阶梯上面为图书馆



    焦作工学院甘肃天水办学旧址
    续存中国近代最早的矿业学府血脉
      4月14日,以“团结、拼搏、促进、提高”为主题的中国地质调查局第四届职工篮球赛(郑州赛区)在河南郑州正式拉开帷幕。

      上午8点30分,伴随着慷慨激昂的《运动员进行曲》,郑州赛区9支代表队的参赛队员们带着春天的气息,英姿飒爽、意气风发地走进赛场中央,充满活力的脸庞上写满了拼搏的意志。

      按照中央“八项规定”和局赛事要求,赛场秉持节约简朴的赛事原则,只举办了简短的开幕仪式。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局第四届职工篮球比赛组织委员会主任王研出席开幕式并为比赛开球,郑州综合所党委书记、所长冯安生代表研究所领导班子致开幕辞,郑州大学副校长宋毛平教授致欢迎辞,开幕式由郑州赛区组委会主任、郑州综合所副所长杨友生主持。

      中国地质调查局第四届职工篮球预赛阶段分2个赛区进行,参加郑州赛区的有天津中心、青岛所、水环中心、资源所、水环所、岩溶所、探工所、图书馆、郑州所9支代表队。4月14日—17日,小组各代表队之间将通过循环赛制,根据积分高低决出进入决赛的代表队。

      9点整,比赛正式开始。比赛刚一开始,大家就迅速进入角色,激烈的角逐、严密的防守、帅气的投篮、巧妙的配合、精彩的过人不时将现场观众的热情点燃,欢呼声喝彩声不绝于耳。相信此次比赛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在丰富职工业余文化精神生活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兄弟单位间沟通与了解,进一步提高队伍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真正做到凝心聚力、活力无限。


    郑州赛区开幕式


    王研副局长开球


    郑州赛区开幕式


    比赛现场1


    比赛现场2



    中国地质调查局第四届职工篮球赛(郑州赛区)开幕

    2015年11月11至1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环境监测院在河南郑州组织召开了全国地质灾害数据库建设研讨会,内蒙、河北、福建、河南、湖南、重庆、贵州、甘肃、宁夏九个省(市、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相关技术人员共30余人参加了会议。

    环境监测院与各参会单位分别介绍了数据库建设的情况,更新了全国地质灾害数据库中6省226个县地质灾害数据。大家就数据库如何用起来、活起来、串起来展开深入讨论,一致认为在当前互联网+时代,地质灾害数据库是防灾减灾综合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意义重大。服务与共享是地质灾害数据库建设的根本目标,数据库建设应致力于提高数据库完整性、兼容性以及数据的更新速度和准确度。

    为提高数据库建设人员对灾害点的感性认识,室内讨论结束后,参会人员前往巩义市夹津口铁生沟滑坡,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灾害点、专家讲解滑坡野外调查表数据项的填写,增强了数据库建设人员对野外调查数据的敏感性,提高了数据库建设人员对数据的甄误能力。

    本次会议为全国与各省地质灾害数据库建设提供了交流、对接的平台,推动了全国地质灾害数据库的建设与发展。

     

    全国地质灾害数据库建设会议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