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一、项目编号:TGPC-2024-A-0239(招标文件编号:TGPC-2024-A-0239)

    二、项目名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越野车项目

    三、中标信息

    供应商名称:沧州市江福汽车贸易有限公司

    供应商地址:河北省沧州市新华区长芦大道与海河东路十字路口北500米路东

    中标金额:387.80(万元)

    四、主要标的信息

    五、评审专家名单:

    魏定亮、高秀荣、李性强、杨春长、吴岩芳、王路阔(采购人代表)、刘顺锋(采购人代表)

    六、代理服务收费标准及金额:

    本项目代理费收费标准:具体标准详见附件

    本项目代理费总金额:3.3024万元(人民币)

    七、公告期限

    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1个工作日。

    八、其它补充事宜

    中标供应商综合得分87.7128

    九、凡对本次公告内容提出询问,请按以下方式联系

    1.采购人信息

    名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地址: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金光道84号

    联系方式:张兰 0316-2267723

    2.采购代理机构信息

    名称:天津市政府采购中心

    地址:天津市河东区红星路79号二楼(邮编:300161)

    联系方式:冯强 022-24538217

    3.项目联系方式

    项目联系人:何佳、肖楠

    电话:022-24538295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越野车项...

    4月18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受中国地质学会委托,在河北沧州平原区地下水与地面沉降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沧州国家野外站)举行地学科普研学基地揭牌仪式。

    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副局长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院长共同为“地面沉降综合防控科普研学基地”揭牌。揭牌仪式结束后,与会嘉宾共同参观了科普研学基地。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院长表示,将以此次揭牌活动为契机,立足基地自身特色,发挥行业优势,不断提升科普研学服务质量,打造科普研学专业团队,实现科学研究与科普宣传并驾齐驱,持续推动地学科普研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沧州国家野外站共建单位、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等单位共50余名嘉宾应邀出席仪式。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举行“地面沉降综合防控科普研学...

    一、河北沧州平原区地下水与地面沉降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河北沧州平原区地下水与地面沉降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沧州国家站)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和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属于“一站多点”形式,包括沧州主站、正定副站和通州、大兴、滨海新区、雄安新区、衡水、正定等5个观测点,总占地约10万平方米。

    以获取长期连续稳定的高精度、高质量地下水与地面沉降科学观测数据为核心,分别考虑了影响地下水降落漏斗与地面沉降的活动断裂、软土、重大工程建设、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因素,重点开展地下水与地面沉降观测技术方法研究、地下水降落漏斗与水平衡响应关系研究、地面沉降演化机制及防控对策研究、重点区域地面沉降风险评价等4方面研究。

    沧州国家站主要观测地下水动态、水分通量、沉降量、孔隙水压力等4大类指标7项具体观测内容,最早自2008年开始数据观测,累计接收数据154万条。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的科学观测研究设施和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人才培养与交流合作平台,大幅提升我国地下水保护利用与地面沉降防控科学研究水平,为京津冀地区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城镇安全和重大工程安全提供可靠的科技基础支撑。

    二、自然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始建于1990年3月,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是自然资源部系统首个以地下水环境同位素示踪与测年技术为核心的权威实验室,是国际原子能机构的长期合作单位。

    重点实验室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前沿基础,依托拥有的加速器质谱仪、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大型MAT 253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超低本底闪烁谱仪、惰性体质质谱计等大型设备,以地下水循环演化基础研究、地下水可持续性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关键技术研发为主要研究方向,构建完整的(年龄从数百万年至今)地下水测年技术方法体系与应用示范。

    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了地下水同位素测试及其他测试前处理装置的技术开发和改造工作15项,其中痕量惰性气体核素激光冷却技术、水中低水平氚测试技术、地下水14C年代测定真空脱气鼓气法采样技术达到国际同类实验室水平,并研制了一系列地下水同位素国家一级标准物质,通过技术研发促进了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相关学科发展。

    三、自然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成立于1997年,是自然资源部成立最早的实验室之一,建有丫吉试验场、毛村地下河观测站、官村地下河观测站等野外研究场地。

    重点实验室坚持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以岩溶动力学与资源环境为研究核心方向,具体包括:岩溶动力学与水文水资源、岩溶沉积记录与全球变化、岩溶作用与碳循环规律及源汇效应评价、岩溶生态系统演变与可持续利用,实现岩溶探测方法、岩溶水野外观测技术、岩溶水数值模拟等研究方向的创新。

    重点实验室围绕我国南方具有代表性的峰丛山区岩溶泉系统,进行岩溶含水介质结构和水动力场研究,建立岩溶含水系统物理模式及其相应的数学模型。自1986年持续开展表层岩溶带、岩溶泉、地下水水位的数据积累,评价了石漠化恢复的水文效应。建立了反映南方岩溶水运动规律和调蓄机制的空间分布式数学模型。今后将继续促进岩溶含水层的研究与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结合,为实现岩溶地区“绿水青山”和“低碳发展”提供更多具有推广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

    四、自然资源部陕西榆林地下水与生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自然资源部陕西榆林地下水与生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始建于2010年,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属于“一站多点”形式,包括红石峡主站、红石桥副站和植物园观测点、林场观测点、小壕兔观测点等。

    观测研究站以解决水与生态的关键科学问题为目标,开发植被生态与水的动态监测技术,研究大尺度的植被生态和地下水关系,提出流域尺度植被指标与地下水位变化的耦合方法,揭示场地尺度植被利用地下水规律,建立识别优势植被对地下水依赖程度的方法体系,为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地下水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采用分析根系耗水来源的氢氧同位素技术,揭示了旱柳、杨树等乔木生长受水分胁迫机理以及水分恢复期植被根系吸收水分来源与分配机制,计算出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旱柳、杨树等乔木人工栽植间距应大于6.4米,为毛乌素沙地等干旱区植被生态环境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系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科研处四级调研员)

     
    地下水相关科技创新平台简介

    2018年11月27至30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以下简称“环境监测院”)组织专家组对“京津冀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调查及地质环境监测”项目进行野外验收。

    27至29日,专家组分别前往天津和沧州等野外工作区,重点检查了地质钻孔、地面沉降调查点、地裂缝调查点、地下水位长观点、水准点、光纤监测点和钻孔岩心等。30日,专家组在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工作总结汇报,室内检查了项目三年来的全部野外调查资料,包括野外调查表、野外记录本、钻探岩心编录、物探资料、水准测量资料、阶段性成果图件、质量管理档案文件及自检互检记录表等。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完成了实施方案审批意见书规定的目标任务和设计批准的主要实物工作量,各项工作部署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提交的原始资料内容齐全、数据可靠,质量管理科学规范,同意通过验收。

    据悉,该项目于2016年启动,历时三年,工作区主要位于北京、天津和沧州等地区,三年来,累计完成了1:5万环境地质调查3600km2,地质遗迹调查505km2,钻探7004.1米,物探1737点,二等水准测量1116.7千米。下一步,项目组将就项目科研成果、支撑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情况进行详细总结。

     

    野外检查

     

    室内检查

     

    “京津冀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调查及地质环境监测”项...

    9月6至7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对“京津冀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调查及地质环境监测”项目进行野外综合检查。

    检查组专家听取了二级项目、子项目以及委托业务的工作进展汇报,审阅和抽检了项目组提交的各类地质资料和安全、保密、党建、廉政等日常管理过程资料,野外抽查了衡水市景县和沧州市东光县的井台脱节调查点、地面塌陷调查点、地面沉降调查点、地面沉降监测水准点、地表水调查点、地下水水位统测点和钻探岩芯等实物资料。

    检查组认为,“京津冀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调查及地质环境监测”项目工作进展顺利,质量管理运行良好,原始资料完整齐全,室内研究和野外调查工作符合相关规范要求,积极有效与地方政府开展了“三对接”,成果转化应用服务成效明显。针对下一步工作,检查组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确保野外工作10月底全部完成;二是在项目成果报告编写过程中注意分析图幅与区域间关系;三是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更有针对性的提供支撑服务;四是及时总结调查经验,抓紧制修订相关标准规范。

    环境监测院相关负责人,科技处、人事处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和特邀专家参加了检查。

     

    检查组听取项目组汇报

    检查组野外核查地面沉降点

     

    环境监测院对“京津冀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调查及地质...

    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加强地质调查项目质量监督管理的统一部署要求,2017年8月30日-9月1日,地调局地质力学研究所有关专家和管理人员组成的检查组赴河北省保定市、新乐市和邢台市,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区活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二级项目进行野外质量和管理检查。质量检查采取野外现场抽查和室内汇报、资料检查相结合的方式。

    8月30日,检查组野外先后来到“河北省徐水幅工程地质钻探工程”、“河北省新乐幅浅表第四系地层剖面”及“邢台市隆尧红山基准台活动断裂地应力测量与实时监测工程”三个工作现场,听取了相关工作进展情况,重点检查了地质钻探、施工质量、取芯率及岩芯编录和安全生产等工作情况。

    8月31日,检查组室内听取了二级项目、子项目及委托业务负责人对所负责项目、子项目及委托业务的年度工作进展、阶段性成果、创新目标及下一步工作部署等方面的汇报,并对二级项目、子项目及委托业务提交的技术、管理类资料(阶段性成果报告、实际材料图、野外记录本、地质剖面图、工程地质调查表、钻孔岩芯编录表、1:5万综合工程地质图、1:400万全国活动断裂图、1:400万全国工程地质岩组分区图及委托业务实施方案、合同等)进行全面检查。

    检查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完成了2017年度任务工作,肯定了石家庄-通州活动构造带的活动断裂、工程地质、地质灾害调查,石家庄-保定-沧州地区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太行山山前活动断裂地应力测量与监测以及1:400万主要活动断裂、工程地质岩组分区编图等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尤其是在首都机场构造调查与成因分析、雄安新区基岩构造研究及京张高铁延庆段在循环动载荷作用下地基差异变形效应取得的初步创新性成果。

    综合评价项目总体质量优秀,检查组建议项目组进一步总结、提炼创新成果,并加强与部门政府沟通和对接工作,推进项目成果更好地服务城镇规划、工程建设。

    在河北省新乐幅浅表第四系地层现场检查指导

    在听取邢台市隆尧红山基准台现场听取项目工作进展

    检查组室内听取项目质量和成果汇报

    地质力学所检查组检查京津冀协同发展区活动构造与区...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开展2017年度地质调查项目质量和管理检查工作的通知》要求,按照属地管理和指定管理原则,2017年9月4日-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华北项目办检查组对地调局环境监测院2017年度地质调查项目质量和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此次检查包括“承担单位项目质量管理运行情况检查”和“京津冀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调查及地质环境监测二级项目质量抽查”两部分。

    环境监测院向检查组一行介绍了环境监测院2017年地质调查项目承担情况、项目质量管理落实情况以及两重工作推进情况。科技处负责人、二级项目负责人分别汇报了单位和抽检项目的质量管理工作情况。

    检查组在听取汇报的基础上,对提交的地质调查项目各类管理及技术资料进行了审阅,并赴沧州对抽检的“京津冀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调查及地质环境监测”二级项目进行了野外工作质量检查。

    检查组一致认为,环境监测院地质调查项目管理规范,项目质量管理相关文件和记录齐全,两重工作分解落实到位,政府采购符合有关要求,项目质量体系运行正常,二级项目任务目标分解合理,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符合设计书及相关规范的要求,成果转化应用与服务成效明显。经专家组评议,环境监测院项目管理和抽检项目质量等级均为“优秀”。

    此次检查对环境监测院进一步加强地质调查项目质量监督管理,提升项目工作质量,确保项目成果顺利实现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下一步,环境监测院将对照检查组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认真整改,进一步规范项目运行各环节的质量监督管理,确保各项目年度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华北项目办检查组来环境监测院进行项目质量检查

    华北项目办检查组组长介绍检查重点

    介绍环境监测院项目质量管理情况

    工程地质孔岩芯野外检查

    环境监测院2017年度地质调查项目质量和管理检查获优...

    近日,地调局安全检查工作组一行对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2014年的安全生产工作情况进行检查指导。

    首先,检查组到沧州地区对地调局水环中心承担的“冀中平原典型盐碱化地区水文地质调查”项目进行了野外检查指导,对奋斗在野外一线职工进行了慰问。检查组在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对项目进展情况和安全工作情况的汇报后,对项目组的野外安全培训、安全教育、安全会议记录表、安全检查登记表、行车日志记录表等内容进行了认真的检查,对驻地安全设施、警示标牌、野外急救包和北斗终端等安全保障设备进行核查。检查组对该项目的安全工作给予了充分地肯定和表扬。

    其次,检查组召开了安全工作会议。地调局水环中心安全分管领导郭建强副主任向检查组介绍了2015年安全工作情况,安全管理处做了2015年安全工作汇报。会后,检查组对地调局水环中心基地大院的办公场所、档案资料库、图书室、网络机房等重点消防部位火灾报警、灭火设施和视频监控系统等进行了检查指导。最后,检查组认为地调局水环中心2015年落实部局相关文件精神认真到位、安全月活动情况丰富多彩、野外项目组相关安全工作扎实到位、基地大院安全整洁等等。同时,检查组还对中心安全工作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局安全检查组检查指导地调局水环中心安全工作
      2014年12月29日-30日,中国地调局地科院对天津中心承担的“蓟县-沧州地区1:25万区域重力调查”进行了野外验收。专家组听取了项目负责人的汇报,详细审阅了各类原始资料、阶段性成果资料,并对重力及GPS测量计算成果和野外重力测量点进行了抽查。专家一致认为项目完成较好,野外原始资料齐全、数据真实准确,各项质量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保密和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同意通过野外验收,综合得分92分,评定等级为优秀级。

      项目组历时三年(2012年-2014年),完成测区GPS控制网的联建工作;完成重力Ⅱ级基点网联测;完成1:25万重力调查面积21233 km2,重力和GPS测量点各4387个,重力和GPS质检点各219个;第四系大样89块,质检9块;岩石样标本662块,质检69块;其质检率和质检精度均优于规范和设计要求。


    专家验收现场
    蓟县-沧州地区1:25万区域重力调查通过野外验收

      
       2004年03月06~07日,“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监测工作会议”在河北省沧州市召开。项目主管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主任殷跃平、环境处处长张作辰以及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处长陈小宁、河北省国土资源厅地环处处长肖桂珍和河北沧州市领导周爱民,项目实施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总工程师田廷山以及项目参加单位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的有关专家领导共六十余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在有关领导简要介绍“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项目情况之后,北京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天津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和河北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分别演示、汇报了本省(市)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工作部署的详细情况。与会的专家和领导与项目承担人员就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工作的开展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就在华北平原建立第四系结构模型、地下水流模型、基底结构模型,开展地面沉降专项调查以及建立地面沉降监测网等工作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总工程师、“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项目负责人何庆成就“国外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技术方法”作了专题报告,并重点介绍了日本在地面沉降研究和防治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与经验。会议还邀请了ESRI中国(北京)公司和Trimble(中国)公司的相关软硬件专家分别对EVS/MVS地学三维可视化分析建模工具和GPS实时数据接收软硬件作了演示和介绍。
      所有与会人员对华北平原沧州地区拟建基岩标、分层标候选场址进行了实地踏勘,以及赴河北省任丘市进行了地裂缝灾害的实地考察。

     

    环境监测院:华北平原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会议召开

    2021年4月21日至4月2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联合河北省地矿局第四水文工程地质大队,在河北省沧州市开展了第52个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

    本次活动依托京津冀平原沧州地下水与地面沉降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沧州站”),聚焦京津冀平原地下水超采与地面沉降等地质环境问题,通过系列科普活动向广大沧州市民介绍了近年来地质环境领域针对京津冀平原地下水超采和地面沉降所采取的综合治理手段与科学防治进展。

    环境监测院地面沉降防治专家宁迪为沧州市中宇小学的学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城市不能承受之“重”》的科普讲座,通过对地面沉降相关知识以及国内外一些城市地面沉降现状的介绍,启发小学生们对地质环境保护的思考,号召小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节约地下水资源、爱护地球环境,共同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

    河北省第四水文工程地质大队的志愿者带领沧州市中宇小学的学生参观了沧州站,向学生们展示地面沉降监测的专业设备。在沧州站展厅,志愿者介绍了地面沉降监测设备的工作原理,并向学生们科普了沧州站的建站背景和建设意义。

    科普活动志愿者们以及沧州站的专业人员共同在沧州市植物园广场向沧州市民进行了地质环境知识科普讲解,其中京津冀平原地下水和地面沉降的相关科普内容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关注和欢迎。此外,环境监测院还向沧州市中宇小学捐赠了近200册图书。

    沧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共同参与了本次活动。

     

     

     

    环境监测院开展第52个世界地球日科普宣传活动

        为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与河北省人民政府签署的合作协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携手河北省地矿局、沧州市人民政府于2010年4月23日,在河北省沧州市就“中国沧州地面沉降监测预警与防治示范区联合共建框架协议”举行了隆重的签字仪式。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侯金武院长、河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靳海河副局长和沧州市人民政府赵国权副市长分别代表各方在协议上签字。

        按照“共建框架协议”,各方可充分发挥技术、人才、设备等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该示范区,开展地面沉降监测与预警网络建设、地面沉降监测与预警试验基地建设、地面沉降防治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以及地下水超采与均衡实验研究等工作。

        该示范区的建设,必将会促进我国地面沉降监测预警与防治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同时也将为华北平原地面沉降的实时监控提供了示范基地。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副总工程师何庆成、科技处处长吴爱民、地下水室主任高存荣、技术装备处处长计芳参加了本次签字仪式。

        仪式前,各级领导和专家视察了在建的沧州市地面沉降监测预警与防治中心现场。



    院、局、市联合共建沧州地面沉降监测预警与防治示范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