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成都地调中心”)为永胜县红石崖古地震遗址制作了科普宣传栏。

    永胜县红石崖古地震遗址位于永胜县城西北约2公里处,是三川田园风光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明朝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6月17日)农历五月初六,永胜境内发生了一场7.8级的大地震。此次地震在红石崖地区形成了地震“天坑”、地震槽谷、地陷湖泊、地震崩塌、地震滑坡、地震裂缝、地震断层、断错水系等古地震遗迹,虽历经500多年的风雨冲刷,仍然保存完好,已被中国地震局批准设立为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科学普及和旅游观光价值。实地调查发现,该地震遗址缺少户外宣传设施,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对该地震遗址知之甚少,制约了该遗址的旅游开发和景点建设。

    成都地调中心永胜县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项目组和西南地区区域地球化学调查项目组利用野外工作时间,与永胜县委、永胜县地震局、三川镇人民政府进行了充分对接,明确了加强该地震遗址宣传的工作任务。经多次野外踏勘,项目组与永胜县地震局共同制作了该遗址的科普宣传栏,并安装于遗址区内的353国道旁,供过往游客和当地居民学习参观,实现了科学知识常态化普及。该项工作填补了红石崖古地震遗址户外宣传的空白,增添了三川田园风光旅游的科学性和趣味性,为永胜县乡村振兴贡献了地质力量。

     

    成都地调中心帮古地震遗址做了新“名片

    为了进一步提高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质量,促进基础地质理论创新,加深辽东吉南地区古元古代构造带的认识,并将基础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有机融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承担的辽东吉南成矿带永吉-凤城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二级项目于2018年7月29-30日在辽宁省丹东市举办“辽东地区古元古代变质岩系建造构造填图野外研讨会”。

    会议由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资源与环境工程首席科学家、沈阳地调中心沙德铭副总工程师同二级项目正、副负责人共同主持,沈阳地调中心朱群总工程师作会议致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地质研究所刘福来研究员、天津地调中心王惠初研究员,以及吉林大学刘正宏教授、董永胜教授等多位专家针对古元古代变质岩系建造构造填图方法及华北克拉通东部胶-辽-吉带的研究进展等相关问题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辽宁1:5万青城子等6幅区域地质调查和地质所辽东试点项目等共6个子项目对工作区内古元古代填图单位进行了介绍,对近期取得的重要基础地质进展和问题进行了交流,与会专家就子项目组汇报内容和所展示的地质图、建造构造图进行了指导并提出改进意见。同时与会专家和项目组成员不顾七月盛夏的高温酷暑,冒着近四十度高温天气,对辽东地区青城子一带古元古代变质岩系进行了野外考察,对所划分的南、北辽河群及其各岩组接触关系、构造-建造和含矿性等相关问题进行了野外现场讨论。

    通过此次辽东地区古元古代建造构造填图研讨会议,项目组加深了对辽东地区古元古代构造带的认识,为进一步提高辽东吉南成矿带地质调查成果质量、促进基础地质理论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地质基础。

     

     

     

     

     

     

    辽东地区古元古代变质岩系建造构造填图野外研讨会顺...

    近日,地调局地质力学所党委书记、副所长余浩科带队,一行4人组成安全生产检查组,赴云南对“金沙江流域河谷区第四纪地质环境调查”及“南北构造带活动构造体系综合调查与研究”两个项目进行野外安全生产检查。

    两个项目工作区均位于云南省永胜县,项目组采用遥感解译、地面调查、测绘等手段,开展地质综合调查,编制第四纪地质图,编制数字化的南北构造带活动构造图以及重要地区的活动断裂系列图件,并搭建相关的活动构造空间数据库基本框,为工作区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检查组随项目人员驱车赶赴野外工作现场,检查了野外安全生产工作,并慰问了野外工作人员。本次安全生产检查的重点一是落实项目负责人对项目的安全生产工作负责制,是否做到安全生产工作与项目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二是培训教育情况,野外工作人员是否具有基本的野外生存和自救知识;三是野外车辆和驾驶员管理是否到位,野外租车是否签订合同;四是进行生产安全隐患排查,确保不留隐患“死角”。检查组听取了项目负责人的汇报,在详细检查并现场提问后,余浩科传达了7月2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在加强安全生产和保密工作视频会上的讲话精神和要求。在宣布此次野外安全生产检查的结果时,余浩科同志一方面肯定了两个项目组人员的工作,认为在天气炎热、海拔较高、地理位置偏远等条件下,项目组人员克服困难,较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并充分保证了人身、财产安全。另一方面,希望项目组人员在野外工作时要时刻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不放松,按要求落实责任、提前培训、做好安全保障措施,特别是要严格按照规定,出队前填报安全生产管理保障系统平台,完成审批程序,并携带和使用配发的北斗设备。

     

     
    地质力学所检查组赴云南检查工作

    2021年9月13-1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参加第十六届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年国际会议,陈永胜高级工程师代表天津地调中心海岸带与第四纪地质室(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带地质环境重点实验室)提交会议论文摘要,以“Coarse-and fine-grained quartz OSL dating of Late Pleistocene coastal sediments in northern Bohai Bay, China: A comparison”为题目介绍了释光测年在渤海湾的应用,并提交了会议展板和音频说明。

    此次会议由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年2021国际科学组织委员会全程在线举办。参会代表来自全球多所高校或研究机构,人数超过450人,大会分设12个专题,专题涉及石英等材料的释光和电子自旋共振分析、长石释光的认识过程、海洋等沉积物的释光和电子自旋共振测年等内容。

    会议期间,天津地调中心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测定环境剂量率的方法引发了广泛关注,奥地利萨尔斯堡大学提议与天津地调中心合作,开展对比研究实验。此次参会交流有助于了解释光测年的国际研究前沿,对进一步提升天津地调中心释光测年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会展板

    天津地调中心参加第十六届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年国...

    为推进工程工作顺利开展,推动地质云在地质调查项目中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增强项目人员“地质云”认识和使用水平,4月17-18日,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调查工程(以下简称“工程”)组织召开了工程部署启动会暨“地质云”系统使用操作培训会议。工程首席、工程所属项目负责人及相关技术人员40余人参加培训。 

    会议首先对工程2019年工作和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工程首席赵恒勤研究员强调,各项目要全面落实局党组关于地质工作转型的重大部署,全面推进2019年工作和科技创新工作;学习领会地质调查标准规范,做好安全保密等工作,确保项目质量和目标实现;进一步分析研判已下达的科技创新目标,思考科技创新目标实现的成果表达形式;将科技创新目标和国家需求结合起来,为国家矿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为国家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支撑,为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矿业领域生态文明概念建设提供科技创新支持;积极申报国家各类科技项目、积极服务社会,使科技创新落地生根;把智能矿调、地质云等手段和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全方位促进科技创新的成果产出。

    会议邀请了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矿产地质处李永胜以“地质云应用与矿产地质调查信息化、智能化”为题,从地质云产生背景、地质云应用与服务、地调在线模块、智能矿产地质调查整体架构及其试点示范、下一步工作建议等方面为大家进行了培训,同时以边讲边演示的新模式代替了传统的培训模式,全程进行了系统操作演示。培训结束后,李永胜就地质云系统使用的具体问题与项目组人员进行了现场交流。

    会议将工程工作部署与“地质云”系统操作培训有机结合,进一步明确了工程2019年工作安排及“地质云”系统对项目工作的要求,对工程及项目今后工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达成了共识,对2019年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调查工程组织召开工程部署启...

    为落实2019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精神,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按照“全力支撑能源、矿产、水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的基本定位,从源头上提升地质调查科技含量,提升支撑服务自然资源规划与管理的能力,全力推进地质调查工作服务方向、指导理论和发展动力三大转变和转型升级,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于2019年3月29日在多功能厅举办“推进地质调查工作‘三个转变’论坛暨地球系统科学与技术要求培训”。

    此次培训邀请了北京勘察设计研究院副总工陈昌彦教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裴军令教授、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李三忠教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聂洪峰教授、自然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矿产勘查处李永胜高工、南京地调中心毛晓长教授做专题报告,内容包括城市地下空间勘察(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西太平洋洋路过渡带流固耦合、生态地质调查评价等,并对中国地质调查局2019年发布的《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和《固体矿产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进行了解读。

    通过此次培训,南京地调中心干部职工进一步明确了“三个转变”的内涵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并将贯彻落实到今后的项目实施过程中、体现在项目成果中。

    特邀专家、南京地调中心分管业务领导、地质调查项目成员等百余人参加培训。

     

     

     

    南京地调中心举办“推进地质调查工作‘三个转变’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