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7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的主题是“弘扬丝路精神、共促矿业繁荣”,大会主旋律是科技创新与合作发展。有关“地质分析测试”议题第一次进入了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交流舞台。9月23日下午,由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和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协办的“分析测试助力科技创新”分论坛成功举办,地调局实验测试中心主任齐亚彬作为大会主席主持了论坛交流。

     

    齐亚彬主任主持论坛

    本论坛重点研讨了深地、深海、深空探测、非常规能源勘查等领域的分析测试科技创新,郭冬发、熊采华、屈文俊、杜谷、饶竹等5位专家作专题报告,分别从地质、岩石矿物、天然气水合物岩心气体方面介绍分析测试和质量保证新进展、新成果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百名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及从业人员出席了论坛。

     郭冬发研究员作“铀矿地质及其他伴生放射性矿样品中铀钍镭分析方法新进展”的报告

    【郭冬发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分析测试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物理学会质谱分会(中国质谱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和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地矿分会副主任等职。曾任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专员。长期从事核地质分析技术特别是无机与同位素质谱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熊采华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作“地质样品分析测试质量控制”的报告

    【熊采华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湖北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地质实验测试分析方法研究和地质样品分析测试质量管理工作,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土资源部行业科研专项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曾主持行业标准DZ/T 0279-2016《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分析方法》的修制订工作,目前正主持修订行业标准《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分析技术要求》(DD2005-03)工作。】

    屈文俊研究员作“复杂基体地质样品稀有稀散稀土元素现代仪器测试方案”的报告

    【屈文俊 研究员,现任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科技处长。从事岩石矿物测试方法及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研究及科技管理工作,擅长岩石矿物测试方法及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工作。承担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自然基金项目、地质调查计划项目等多个项目;获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奖二等奖、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二等奖等;发表论文专著30余篇、部。】

     杜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作“岩石矿物鉴定现代检测技术方法研究进展”的报告

    【杜谷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实验与分析测试室主任,国土资源部西南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主任。中国地质学会第七届岩矿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地质矿产实验测试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岩矿测试》第七届编委会委员。从事岩石矿物实验测试技术研究工作。】

     饶竹研究员作“永久冻土带天然气水合物钻探现场岩心气体快速综合检测技术的建立”的报告

    【饶竹 研究员,现任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有机分析研究室主任,国土资源部生态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客座教授。首次在地质系统建立了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分析技术和我国陆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现场岩心气体快速综合检测技术,是地质行业环境有机分析技术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获2017年国际艾尼奖提名、中国地质调查“优秀地质人才”等称号。】

    论坛现场

    为筹备好这次分论坛,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精心组织、提早谋划,对25家地质实验室主动提交的成果材料进行了科学编辑,整装汇编成了面向国际同行界的《地质实验测试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中英文)。同时组织制作了宣传推介我国地质实验室风采与特色展板,不仅吸引了大家的眼球,而且形成了靓丽的风景线。

    论坛发放材料

    行业实验室展板

    这次分论坛是一次创新性尝试,不仅为地质实验测试行业搭建了一个交流互鉴的高端平台,更重要的是让地质实验测试领域的创新性成果得以世界范围的推介与展示,让业内专家学者登上国际交流舞台,让世界同行分享创新成果!

    通过这次活动深深感受到,地质分析测试是名副其实的高科技与创新领域,行业内人才济济而负有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可以说,这次活动大大激发出了全行业久违的自豪感与神圣的使命感!大家纷纷建议,今后要加强行业统筹组织,多开展形式多样合作与交流活动。大家也纷纷表示,以此为契机,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用实际行动为行业繁荣发展再立新功、再做贡献!

    地调局实验测试中心将以推动行业发展为目标、以做好行业服务为己任,按照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一部署,瞄准世界前沿,加快科技创新,以强有力的姿态扛起地质实验测试行业共同进步的大旗,与全国的行业地质实验室携手共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测试行业的改革创新共同努力!

    “分析测试助力科技创新”分论坛第一次在中国国际矿...

    可燃冰一般形成于低温(<10℃)、高压(>10Mpa)的环境,自然界中,可燃冰往往分布于水深大于300米以上的海底沉积物或寒冷的陆地永久冻土带。

    一、地球上哪里有可燃冰?

    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深海钻探计划 (DSDP) ,以及随后的大洋钻探计划 (ODP),科学家们就已经在海底发现了可燃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追寻,人类已经在世界大洋海底发现了可燃冰,在陆地也发现了可燃冰。(图1)

    图1全球可燃冰分布图

     

    已发现的海底可燃冰多分布于环太平洋周边、大西洋两岸、印度洋北部、南极近海及北冰洋周边,地中海、黑海、里海等内陆海,贝加尔湖也有零星分布。陆地上可燃冰主要分布于环北冰洋的高纬度冻土区,和我国青藏高原冻土区。截至目前,发现的可燃冰已超过220处。

    二、我国的可燃冰在哪里?

    我国从1999年开始进行可燃冰调查工作,经过近20年的发展,在南海和青藏高原都发现了可燃冰的存在。

    2007年,我国首次在南海北部进行可燃冰钻探,取得了可燃冰实物样品,成为继美国、日本、印度之后第4个通过国家级研发计划采到可燃冰实物样品的国家。2008年在青藏高原永久冻土带中发现了可燃冰(图2)。

    图2 我国陆域可燃冰钻探现场

    图3 我国祁连山冻土带钻获的可燃冰

    图4 我国海域可燃冰探测船

    图5 我国南海海域发现的可燃冰

     

    2013年、2015年、2016年,在我国海域连续进行可燃冰钻探,获得了大量的可燃冰样品,证实了我国海域蕴藏丰富的可燃冰资源。

     

    可燃冰在哪里?

    提起笔,却不知道从何说起,眼前浮现的依旧是那一张张黢黑的脸和身后那无尽的苍凉。水合物试采初步告捷,大家心中的石头突然失去了重量,五味杂陈,只有那深邃的眼神最能说明一切。

    作为非常规能源的天然气水合物被誉为是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替代能源,它的研究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在我国亦是倍受青睐。然而,这个香饽饽吃起来并不容易,甚至可以说,很废牙。因为他的赋存条件相当苛刻,经过多年研究,地质学家普遍认为青海祁连山木里地区、青南乌丽地区、藏北羌塘盆地区域等永久冻土带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有利于形成天然气水合物。为了早一天俘获这个宠儿,从2008年开始,每年的4月到10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勘探技术研究所天然气水合物项目组,一个以八零后为主的生力军,每年都会千里跋涉,登上这壮美的雪域高原感受大自然的洗礼。雪域高原,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爱她的圣洁、高远,恨她的荒漠、绝冷。头疼、失眠、气短,都是小菜一碟,甚者会上吐下泻,血压高升,血常规指标超标等。不曾来,你不会体会;来一天,你也只是感叹她的美。事实上,她的脾气可远不像外貌这么单纯,在祁连山木里及哈拉湖工区,六七月份下大雪、冰雹是常见的事。每年年初到工地,每人都有明显的高原反应,至少需要一周的适应期才能睡个安稳觉,西藏羌北高原反应更加严重。这群年轻的小伙子,就像那刚毅的牦牛,性格倔强,在海拔4000-5100米的高原驰骋,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大意志。

    让人敬畏的是,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他们并没有退却,在张永勤主任的带领下,一次又一次的迎难而上,2008年首次发现水合物,2011年踏上海拔5000米以上藏北羌塘无人区。在那里,尽是些“不毛之地”,没有人烟,没有水,植被稀疏,只能生长针茅草、苔藓和地衣之类的低等植物,夜班时候甚至要填两层棉裤才可以顶住刺骨的寒冷。从祁连山木里到西藏羌北双湖,即便空气再稀薄,也不会停下探索的步伐。当大家都躲在被窝里,通宵达旦血拼双十一的时候,他们还在海拔4000米以上,受着零下二十度的极寒,迎着八级大风。

    荒芜的高原,不仅条件异常艰苦,对个人心理也是个极大地挑战。因为距离村镇比较远,交通十分不方便。在羌北双湖工区,基本上与世隔绝,没有道路,每天面对的就是茫茫雪山,和像山一样矗立的钻塔。进一次村子都要好几个小时,道路崎岖,沼泽遍地,连随车吊都要陷进去很深,有一次车甚至坏在路上三天两夜。尤其是在亲自护送不幸倒下的战友,并目睹其家人撕心裂肺的哭喊后,他们的心更是受到了深深地触动。可是,他们不敢停下来,也不能停下来。如果你不主动去亲近适应她,你将一时一刻也无法坚持下去。为了鼓励大家,为了给大家坚定信念,同在高原施工的几个兄弟单位,组织党员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加强自我学习的基础上,起好模范带头作用,站好每一班岗,打好每一米钻,即使脸变得再黑,也不能给钻探人抹黑。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再苦再累都是浮云,唯一让他们接受不了的是孩子那陌生的眼神。冻土天然气水合物钻采项目组在羌北及祁连山的施工人员,在2011年起,几乎每年都是4月底或5月初开始进驻工地,到10底才返回单位,期间所经受的环境及施工条件带来的困难难以言语表达。一去半年多的野外工作,不仅经受恶劣的工作环境,更是难以照顾家庭。李鑫淼同志出去半年,回来孩子已经从会坐着到会走,可是,却怎么也不肯让他进屋,见到他就躲。李小洋同志的爱人和儿子远在河南老家,一年与爱人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还不到一个月。吴纪修同志的女儿两岁就送去幼儿园,自己长期野外施工,女儿就只能跟着妈妈和阿姨。好多时候,同一个单位的妈妈也不得不出差,女儿就只能自己跟着阿姨,夫妻俩谁也不敢往家打电话,怕孩子听到声音更想他们,会哭闹!有一次幼儿园放学的时候,女儿哀求着说:阿姨,快给爸爸妈妈打电话吧,我实在受不了了!

    可是,他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守在手机和电脑旁视频,聊天,羌北和祁连山哈拉湖工区没有手机信号,靠租用卫星通讯系统与单位进行工作联系,还经常发生网络故障。他们不想孩子吗?不想家人吗?他们心中不仅有这个温暖的小家,还有一个大家。为此,他们只有坚持,坚持,再坚持!

    没有枪,没有子弹,没有硝烟的战场,他们在与天斗,与地斗,与时间抗衡!

    他们虽不时尚,却有一身傲骨;

    他们虽不俊朗,却有一副铮铮铁脊梁!

    雷锋曾说过,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我们这些年轻的中原石头,就要硬生生在高原垒起一座长城,压不垮,累不弯!

    这就是新一代的勘探人,这就是让人刮目相看的冻土天然气水合物钻采项目组80后们!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艰苦努力,课题组进本完成了2016年西藏羌北双湖工区、青南乌丽工区、祁连山哈拉湖工区钻探施工及祁连山木里冻土水合物试采试验任务。望着那冉冉星火在疾风中忽隐忽现,可对这群钻探人来说,它比那68年一遇的超级月亮还要晃眼!

    她的光,就像传说中的阿拉丁神灯,照亮了整个雪域高原。

    雪域高原上的阿拉丁神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