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5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8年11月27至30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以下简称“环境监测院”)组织专家组对“京津冀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调查及地质环境监测”项目进行野外验收。

    27至29日,专家组分别前往天津和沧州等野外工作区,重点检查了地质钻孔、地面沉降调查点、地裂缝调查点、地下水位长观点、水准点、光纤监测点和钻孔岩心等。30日,专家组在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工作总结汇报,室内检查了项目三年来的全部野外调查资料,包括野外调查表、野外记录本、钻探岩心编录、物探资料、水准测量资料、阶段性成果图件、质量管理档案文件及自检互检记录表等。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完成了实施方案审批意见书规定的目标任务和设计批准的主要实物工作量,各项工作部署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提交的原始资料内容齐全、数据可靠,质量管理科学规范,同意通过验收。

    据悉,该项目于2016年启动,历时三年,工作区主要位于北京、天津和沧州等地区,三年来,累计完成了1:5万环境地质调查3600km2,地质遗迹调查505km2,钻探7004.1米,物探1737点,二等水准测量1116.7千米。下一步,项目组将就项目科研成果、支撑服务自然资源管理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情况进行详细总结。

     

    野外检查

     

    室内检查

     

    “京津冀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调查及地质环境监测”项...

    2018年6月21日-2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环境监测院在西安组织召开了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方法培训会。旨在贯彻落实《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国土资发〔2016〕63号)和《关于取消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的指导意见》(财建〔2017〕638号)文件要求,推进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和运行,提高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水平,提升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支撑服务能力。

    本次培训邀请来自长安大学的刘云华、孙乃泉、王利教授和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范立民教授等4位专家作专题讲座,专家们详细阐述了矿产资源开采引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产生机理、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新型技术方法,重点讲解了金属矿产资源成矿作用、矿床特征、开采技术以及开采对地质环境产生的影响,介绍了煤炭矿山地质环境特征、开采技术、含水层破坏情况的监测技术方法、地空瞬变电磁法技术工作原理以及在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水准测量和GPS测量技术在地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情况。

    参会人员一致表示本次培训内容丰富且有针对性,通过培训更好地了解了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最新动态,学习了多种矿山地质环境新型技术方法,对进一步做好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具有很强的的指导意义。

    来自全国27个省(区、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的50余名技术人员参加了此次培训。

    环境监测院召开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方法培训会
      近日,由江苏地调院负责实施的射阳县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建设工程在射阳县海通镇顺利完成全部钻探工作量,将对江苏沿海地区地面沉降防治、地下水科学开采提供指导性意见。

      江苏沿海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建设是省部合作重大项目《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建立起由地面沉降分层标、基岩标、水准测量剖面、GPS-JSCORS监测站组成的地面沉降综合监测网,为江苏沿海大开发提供地质资源与环境保障。

      射阳县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建设工程是目前江苏省实施的最深的地面沉降监测标,包括1座基岩标、4座分层标、2个孔隙水压力观测孔、1座地面标及1套监测自动化系统,其基岩标深度为856.55米。分层标标体采用全新的技术设计,更加有效地监测控制层位的沉降。标头沉降监测仪器采用目前国际最先进的德国进口高精度静力水准仪及配套的自动化数据采集发送系统,获取实时有效的地面沉降数据。分层标保护设计引用了园林景观的概念,在确保标头及自动化监测仪器能够正常、安全运行的同时,与射阳河沿岸风光带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功能与美观兼顾、设施与环境并存的效果。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基岩深标全部为第四系土层,进行全取芯钻进,在如何保证深孔的垂直度及深孔的最优泥浆配比方面困难重重。江苏地调院组织精干力量,深入探究建标形式,借鉴地热深标钻探技术,形成应对方案,更换全新XZS-800车载钻机及钻杆,克服场地、地层、技术等条件的制约,保质保量完成了分层标施工工作。

      射阳分层标的竣工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将成为江苏沿海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的重要基准点和控制性工程。建成后对研究中新世以来苏北平原的形成演化过程、中国西高东低的地貌演化过程等重大科学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还将为射阳地区乃至整个沿海地区的地面沉降防治与地下水科学开采提供指导性意见,对支撑规划、测绘、市政建设、交通水利及国土资源等部门的业务管理工作均有重大意义。


    分层标现场图


    分层标景观设计效果图
    江苏射阳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竣工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组织专家对“长江中游黄石-萍乡-德兴矿山集中区综合地质调查”二级项目进行了党建、保密、安全和项目野外工作中期质量检查,并对“长江中游重点区水工环地质调查及钻探物探施工”、“萍乡市湘东区、上栗县煤矿地下空间调查”和“萍乡市重点煤矿区地表沉陷变形InSAR测量及水准测量”三个委托业务进行质量跟踪监督检查。 

    检查组听取了项目组中期汇报,对照项目审批意见书和实施方案对野外工作中的原始资料、质量管理文件、野外中期质量报告进行了全面细致地审阅。检查组专家实地抽查了野外环境地质调查及水文地质钻探开展情况,并就野外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与项目组进行了充分交流。

    检查组充分肯定了项目组取得的阶段性进展,认为项目组野外调查工作进展顺利,内容扎实,原始记录齐全且真实可靠,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良好,成果总结认真及时,二级项目中期质量检查等级评为优秀。最后,检查组到野外驻地慰问了野外项目组成员,提醒大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继续以饱满的工作态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做好各项项目工作,服务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长江中游黄石-萍乡-德兴矿山集中区综合地质调查”...

    摘要:以保障沿海开发科学布局为目标,系统开展江苏沿海地质资源、地质环境问题专项调查,摸清滩涂资源家底,评估岸线稳定性,构建地质环境监测网,掌握地面沉降形势,划定地面沉降约束条件下地下水水位控制红线,为滩涂围垦规划调整、港口航道建设维护、地面沉降约束下的地下水 科学管理提供支撑。

    1.项目概况

    江苏沿海后备土地资源丰富,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国务院批复的《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科学布局,实现江苏沿海可持续发展。2012年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投资,启动了“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由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共同管理,以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为实施主体,联合科研院校和地勘队伍共12家单位共同实施。项目运行3年来,围绕“查条件、摸家底、探问题、提对策、建系统”五大工作目标,中央与省财政协同部署,基本查明江苏沿海基础地质环境条件,围绕地质资源与重大地质环境问题开展专项调查,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

    2.成果简介

    (1)覆盖区基础地质研究获得诸多新认识,重新厘定了江苏沿海第四纪沉积体系,提出构造和海平面升降在苏北平原形成演化中起重要作用。

    利用区域内14个标准孔、300个控制孔的综合研究,进行了第四纪地层多重划分和对比,划定区内晚更新世以来2次强海侵形成时间,重新厘定灌南组上段中部的底界时代为128ka(前人定为59ka)、灌南组下段底界时代为780k((前人定为128ka)、小腰庄组底界时代为1200ka(前人定为780kaX图1)。通过钻孔对比认为,苏北平原的形成演化经历了早更新世形成期和晚更新世成熟期,构造沉降和海 平面的升降对其起到了重要作用。

    重点对经过盐城市区的盐城断裂带进行系统研究,提出盐城断裂带现阶段仍存在破坏性活动的可能性,评价了区域地壳稳定性,为该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2)构建了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地质环境监测网,全面掌握了江苏沿海地面的沉降形势,划定了地面沉降约束下地下水开采红线。

    构建了监控地面沉降、岸线侵蚀淤积、水土污染、地下水咸化与海水人侵等地质环境问题的综合地质环境监测网。目前,建成地面沉降分层标7组,地下水监测孔47个,海岸线监测剖面30条,耕地水土质量监测点498个,布设了“三横 两纵”地面沉降一等水准网1080km。

    利用分层标、基岩标、GPS、水准测量、InSAR技术等多手段监测数据综合分析,系统查明了地面沉降现状与演化历史。1985—2013年累积沉降量大于200mm的区域面积达1.059万km2,其中累计沉降量超过500mm的地区主要在盐城市盐都区、大丰市、阜宁县一带,沉降中 心位于盐城市便仓镇,其累计沉降量达717mm,年均沉降量高达25.6mm。

    系统分析了地下水超采与地面沉降之间的关系,建立了地下水与地面沉降 耦合模型,分区划定了沿海三市地面沉降约束条件下的主采层地下水位控制红线。南通地区第m承压含水层限采水位 为35m,禁采水位为49m,盐城地区第Ⅱ、Ⅲ、Ⅳ汉承压含水层限采水位分别为20m、 30m、40m,禁米水位分别为27m、35m、 45m;连云港灌云、灌南地区第n+m承 压含水层限采水位为25m,禁采水位为 43m。这项成果将开创地下水开米与地面 沉降防治统筹兼顾的科学示范。

    (3 )基本摸清江苏岸线滩涂资源家 底,评价了岸线稳定性。

    查明江苏滩涂资源总量为2395km2, 其中高潮滩面积321km2、中潮滩面积 411km2、低潮滩面积1662km2。在过去30多年中,以年均7.57km2的速度增长,但匡围速度达年均50.33km2,远大于资源增长速度,可利用滩涂总量呈减少趋势。

    评价了岸线稳定性,淤积速率大于300m/a的强淤积岸段长度344km,新洋港河口至小洋口段海岸线持续向外推进,近期潮滩平均沉积速率为38.08cm/a,侵蚀速率大于30m/a的强侵蚀岸段长度171km, 废黄河以北及吕四以南岸滩侵蚀加剧,平均侵蚀速率达18.32 cm/a。在大规模围垦及海平面上升背景下,海岸带面临的风险增加。通过海洋沉积动力观测与模型验证,发现黄海顺时针余环流与环状净悬沙输运对近岸沙脊的发育、迁移有重要影响,辐射沙洲苦水洋水道间的部分水下沙脊能生长至平均海面,成为潮滩,这对于未来潜在土地资源的开发有重要意义。


    3.成果意义

    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探索建立中央与地方协同推进、海陆统筹部署、科研与地调相结合的新机制,为沿海地区开展综合地质调查提供了宝贵经验。及时进行成果转化运用:①作为基础性成果资料协助相关规划的制定与修编,如岸线滩涂资源调查成果运用到省政府沿海办条子泥上万公顷滩涂围垦规划、地面沉降调查成果运用到全省地面沉降防治规划编制、地下水与地面沉降耦合模拟研究成果服务省水利厅水位控制红线的划定等;②部分成果运用到地方政府重大工程建设,如南通市地下空间开发及地下轨道交通选线地质论证、盐城市区及大丰港区深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制定、条子泥滩涂围垦规划布局等。(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绪龙 梅芹芹供稿)

    综合地质调查强力支撑江苏沿海地区规划建设

    摘要:苏锡常地区是长三角乃至全国地面沉降典型地区之一。随着环境地质调查、地面沉降监测、风险与控制管理研究、深层地下水禁采等防控工作的开展,地面沉降形势不断演变,地面沉降防控进入新阶段,防控工作重点也在不断转移。

    1.项目概况

    经过十余年的地面沉降防治工作, 苏锡常地区(指江苏省南部的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地面沉降取得了良好效果。在不断演变的地面沉降形势下,关于地下水禁采的环境地质效应、地面沉降与地裂缝的成生关系与约束、地面沉降监测网优化完善与监测方法体系建设、地面沉降防控的深入落实与效果评价、政府行政管理对地面沉降防控技术研究的需求等面临的实际问题迫切需要解决或提出解决方案。“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与控制管理”项目(现名“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调查”)即是在当前背景下提出的项目部署,开启了地面沉降控制管理的新阶段,旨在实时跟进地面沉降动态变化规律,为预警信息发布提供准确、详实的基础资料,深入总结分析研究地面沉降防控对策,实现科技工作与政府管理需求的对接,为政府防控地面沉降灾害提供决策依据。

    2.成果简介

    (1)地面沉降监测网进一步完善,地面沉降监测方法体系逐渐形成。目前苏锡常地区已经建成了包括基岩标、分层标、水准点、GPS监测点、连续运行GPS参考站、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站、地裂缝三维自动化监测站、地裂缝光纤监测示范站等一系列设施在内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并且随着项目实施的不断推进,针对重点沉降区进行了补充完善,实现了监测网全覆盖、重点地区全监控、重要地段精细化监控的监测网络。运用了精密水准测量、GPS监测、自动化监测、InSAR监测、光纤监测等多种技术手段开展区域地面沉降监测,形成了“空 地一体化”的地面沉降监测方法体系 (图1)。

    (2 )地面沉降发育及分布规律已查明。苏锡常地区历史最大沉降速率一度 达到120mm/a,随着地下水禁采的实施,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得到有效遏制,原来全区普遍沉降的形势得以控制,逐渐演变为“全区基本稳定、局部沉降依然 突出”的局面。目前,全区平均沉降速率小于5mm/a,但仍存在常州武进南部、无锡江阴南部、苏州吴江南部三大重点沉降区,其中以苏州吴江南部沉降速率最大,核心区沉降速率可达50mm/a,而且无锡江阴南部地裂缝发育区仍表现出明显的地裂缝活动迹象,并且由于浅部地下水开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坑排水、轨道交通运行保障排水等因素导致的浅 部地面沉降日益突出。

    (2) 实现了地面沉降风险的实时跟踪评价。通过对地面沉降诱发有关因素的时空动态特征分析,建立动态的地面沉降、地下水与地质环境条件的地面沉降风险评价模型,实时跟踪评价地面沉降风险(图2),并结合各行政区实际,开展针对性的地面沉降控制管理策略,为实现地面沉降全面有效防控奠定基础。

    3.成果意义

    通过一系列工作,新的工作方向逐渐明确。当前形势下,地面沉降研究与防治工作的重点应转向地下水禁采的地面沉降效应评价、地面沉降实时跟踪监控预警、浅部地面沉降的发育机理研究及防控、采水型地裂缝成因机制及预警研究等方面,以求进一步揭示禁采后新的地面沉降及地裂缝发育分布规律,为地面沉降全方位防控奠定基础。地下水禁限采等行之有效的地面沉降防控思路,推进了整个江苏范围层面的地面沉降防控工作,同时也为全国其他地区地面沉降防控积累了经验。(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伟供稿)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防控进入新阶段

      
        我国的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开展起来的。国土资源部(原地质矿产部)系统的地质环境监测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地下水监测,是我国最早开展地质环境监测的专业部门。通过50多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由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地质环境机构组成的全国地质环境监测工作队伍体系
        截至2008年,全国共有各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432个,其中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院1个(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32个(安徽省2个:安徽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和安徽省地质调查与环境监测中心,其他省每省1个),地(市)级地质环境监测分站233个,县级地质环境监测分站166个。在32个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院、中心)中, 21个隶属于省国土资源厅(局),10个隶属于省地质矿产勘查局,1个(贵州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由省国土资源厅和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共管。在233个地(市)级地质环境监测分站中,70个隶属于省总站(院、中心),94个隶属于当地国土资源局,69个隶属于地勘专业队伍。在166个县级地质环境监测分站中,164个隶属于当地国土资源局,2个隶属于地勘专业队伍。
        截至2008年,全国共有地质环境监测从业人员4907人,其中具有技术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3049人,其他人员1858人。在专业技术人员中,37%为高级职称,35%为中级职称,28%为初级及以下称职。

     

    全国各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数量图

    32个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隶属关系图

     233个地(市)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隶属关系图  

     166个县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隶属关系图

     地下水监测网络


        由23800多个地下水监测点组成的国家、省(区、市)、地(市)三级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监控着约110万km2主要平原(盆地)区的地下水水位、水质、水温、泉水、地下暗河流量等。在北京平原区、山东济南岩溶泉域、新疆乌鲁木齐河流域建立了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示范区。地下水监测手段主要以人工为主,近几年在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示范区实现了500多个地下水监测点的自动监测和数据无线传输。 

    荷兰生产的Diver和Mini-Diver

    西安生产的XY-II

    保定生产的WS-1040

    安装自动监测和传输设备

    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对已查明的14万多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建立了1640个县、覆盖大约650多万km2、涉及人口12亿的县、乡、村、监测人四级群测群防网络体系;依托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建立了10个代表不同类型的国家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全国有山区丘陵的30个省(区、市 )及部分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市)和县开展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目前仍以群测群防人工定期监测和汛期巡查监测为主,专业监测手段则以采用遥感、GPS、深部位移计、裂缝计、自动雨量计、地下水监测仪等手段,以“点”的立体综合监测和区域GPS与雨量监测为主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裂缝计

    雨量计

    地质灾害监测点标示牌

    缓变性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在长江三角洲和华北平原,基本建成了由基岩标、分层标、大地水准测量网、GPS观测网、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等组成的区域性地面沉降专业监测网络体系,正在沧州开展地面沉降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汾渭盆地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监测网络正在建设之中。

    GPS基准站

            GPS监测点


     基岩标

    分层标

    其他领域地质环境监测网络

        在河北、山东、湖南等地区正在开展重点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示范区建设。在黄淮海平原、长江三角洲等地区正在开展水土地质环境监测示范区建设。

      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及信息服务框架设计

    按照事权划分,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分为三级,即国家级骨干网、省级基本网和地市级延伸网。国家级骨干网由区域控制性监测点(区)构成,主要目的是了解全国地质环境的宏观动态变化特征;省级基本网由地域控制性监测点(区)构成,主要目的是系统、全面地掌握本行政区内的地质环境动态变化特征,省级基本网获取的监测数据是最重要的基础数据;地市级延伸网由局域针对性监测点组成,以满足于当

    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分级及其关系示意图 

    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