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47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为服务科技创新和地质知识智慧服务平台建设,地学文献中心积极拓展文献资源信息源,汇聚优质文献资源,通过远程访问的形式,供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所属单位开通使用。近期,地学文献中心文献资源室引入了科睿唯安的电子书、超星的电子书和名师讲坛、万方的选题、灵析、科慧产品和燕递文献服务系统,目前已经全部开通使用,均可通过地学文献中心首页上资源动态一栏访问。通过不断积累的文献资源,也夯实了地学文献之基础。

    科睿唯安的电子书Ebook Central平台汇集全球数千家出版社出版的200万种外文原版书籍,包括世界知名学术机构、专业学协会、学术出版社等。超星的电子书数据库是目前国内领先的中文电子图书数据库,涵盖历史、地理、自然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等,同时拥有大量珍本、善本、民国图书等稀缺文献资源;超星名师讲坛主要收录各领域名师大咖的优质讲座。万方选题提供学科热点主题演化分析、前沿主题追踪、交叉学科探测、领域新兴主题挖掘等选题发现服务;万方灵析利用大数据、知识图谱和可视化技术,提供多维度文献计量、个性化对比分析、智能化文献推荐、专业性报告导出等功能;万方科慧(Sci-Fund)汇聚了中、美、英、日等20多个科技强国、200多个政府机构与国立科研机构、非营利性组织资助的690多万科研项目。燕递文献服务系统是一个广泛收录海外电子书、期刊、预印本论文、视频、指南、专业资讯(新闻、快报)、专业网站导航等多种类型专业信息。

    这批文献资源是在科研人员需求的基础上,文献资源室对信息来源和内容进行了调研分析后开通使用的,对原有文献资源的内容和载体都进行了有效补充,有利于提升文献资源的保障和服务能力。

    科睿唯安的电子书Ebook Central平台首页

    超星名师讲坛数据库首页

    万方选题、灵析、科慧首页

    燕递文献服务系统首页

    超星电子书数据库首页

    地学文献中心持续汇聚优质文献资源全力服务部局单位

    为加快推进国家地学文献目录中心建设项目研究工作,深入了解国内地学文献,特别是早期地学文献出版情况。地学文献资源采集与服务子项目组历时近一年对1900年-1930年我国出版的地学文献进行搜集整理,获得这个时期出版的地学图书约三千余种,报刊篇目文献逾万篇,涉及收藏单位众多。1900年至民国时期作为一个重要学科发展阶段,特别是1911年民国起“地质”二字在国内开始广泛使用后,早有必要对“地学”资料进行全方位的整理和研究。由于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本项目组所搜集、整理的图书、期刊目录也就成了重要的书目文献。针对搜集整理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子项目组于2017年11月22日在地学文献中心举办了“地学文献总书目建设研讨会”。

    地学文献中心采编室马翠凤主任汇报了国家地学总书目项目进展,包括目前地学文献搜集类型、数量、年代分布、语种分布等,并向各位专家求解项目进行中、文献搜集中碰到的问题。单昌昊副馆长、薛山顺副馆长建议从题目入手,综合考虑,界定作者、语种、文献类型,并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科发展情况,不能孤立的摘录文献;李裕伟院长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民国前后国内地学学科发展情况及地学学科分类,并对检索中碰到的问题进行了解答;李廷栋院士介绍了前人所做的总结工作,包括地震资料、青藏高原的相关地质资料以及外国人当时对国内地学所做的研究;顾犇老师从文献整理的角度提出了对地学文献排序、分类的意见;子项目组成员也在研讨会上各抒己见,并向专家求教了地学文献的界定、资料搜集等方面的问题。

    召开本次研讨会,子项目组成员受益匪浅,专家们的指导更是开拓了子项目组的思路,提供了新的文献搜集方式,也指明了下一步工作方向。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原地质矿产部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院长李裕伟、国家图书馆研究馆员顾犇、地学文献中心副馆长单昌昊、副馆长薛山顺及子项目成员参加了研讨。

    介绍文献目录搜集整理情况

    院士、专家给子项目组提供意见和建议

    地学文献中心领导向子项目组提出意见建议

    地学文献中心成功举办国家地学总书目建设研讨会

    在全国省(区、市)地调院(局)科技创新研讨会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全国地质资料馆)向各地调院赠送了地质信息服务资料,包括《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信息服务指南》、仿古版《中国地质图(太原榆林幅)》、《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1:5万区域地质资料目录》和《全国已建库1:5万区域地质图目录及检索图集》。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信息服务指南》涵盖地质调查成果、原始、实物地质资料和地学文献服务的主要服务资源介绍、服务流程及服务方式、联系方法等中英文两个版本,是指引国内外用户来查询和借阅地质资料的服务指南。仿古版《中国地质图(太原榆林幅)》通过仿制和印刷技术精美还原民国1924年编制的1:100万太原榆林幅地质图,地质图绘制精美,有助于回顾我国地质调查的过往,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为地质调查百年添光加彩。《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1:5万区域地质资料目录》内容涵盖1:5万区域地质、地球化学、重力、地质灾害、水文地质等资料目录,目录按照图幅号、图幅名、报告提名和索取号排序,大大方便了阅者的查询和利用,是为社会提供的较好的检索工具书。《全国已建库1:5万区域地质图目录及检索图集》将我国1:5万区域地质图图幅目录详细列出,并在1:50万全国接图表中进行投影定位,分图形检索和目录检索,为阅者提供便利的已建库5万区域地质图(报告)的目录查询。

    本次赠送资料由全国地质资料馆提供。全国地质资料馆在未来工作中将主动作为,向社会提供方便、快捷、全面的地质资料服务。

     

     

    发展研究中心向省级地调院提供地质资料服务

    全国地质资料馆(以下简称全国馆)作为国家级地质行业专业馆藏机构,开展地质档案资料征集工作,是为了收集并保护利用好散存于社会的珍贵地质档案资料,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为此全国馆制定了《全国地质资料馆地质档案资料接受捐赠管理办法》,并向社会发布了《全国地质资料馆征集地质档案资料的通告》。先期从英国地质调查局、美国加州门罗帕克图书资料馆收集了一批珍贵资料,近期接受了谢家荣院士、陈梦熊院士、黄劭显三位院士的家属捐赠的大量珍贵地质档案资料。

    在2016矿业大会上,全国馆展示了部分征集来的珍贵地质资料善本的仿真件,包括:我国最早地质调查工作记录《中国东南部地质总论》(李希霍芬于1868年在我国考察后编写)、堪称我国第一个储量报告的《全国矿业概况》(1919年,作者不详)、中国近代第一次有自然科学家参与编写的地方志《庐山地质志略》(李四光先生于1932年编著)、谢家荣先生地质勘查手稿《民国十年八月起旅甘日记》和《民国十年九月起旅甘日记》等。此次展示,引起了参观代表的广泛关注,许多参会者来到展示台前参观交流,22日下午,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曹卫星在天津市副市长孙文魁、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研等领导陪同下,在展台进行检查指导;中央电视台、国土资源报记者也对此项工作进行采访,全国馆总工程师谭永杰做了讲解。参观嘉宾在研读展览的珍贵地质资料时,惊叹报告中详细的地质资料信息,也为地质大师遒劲有力的书法叫绝,认为全国馆馆藏珍贵地质资料不仅具有历史研究价值和地质资料价值,也具有极高的美学艺术价值,不禁为全国馆丰富的馆藏感到惊叹。 

    曹卫星副部长来珍贵资料展台参观

     
    王研副局长来珍贵资料展台参观

     
    严光生馆长参观珍贵地质资料展台

     
    谭永杰总工向央视记者介绍展示的珍贵地质资料

    矿业大会地质资料服务现场报道之—珍贵地质资料征集...

    肖序常

    肖序常,1929年10月出生,贵州安顺人。中国著名的构造地质学家。

    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同年赴甘肃白银厂641地质队工作。

    20世纪50年代后期,肖序常师从黄汲清。在黄汲清的指导下,参与《中国大地构造图》及《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一书的编著。60年代,在铬铁矿全国大会战的背景下,肖序常参加国家急需矿产铬铁矿的科研项目。7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由李春昱等引进中国,肖序常师从李春昱研究板块构造。与此同时,作为中法合作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的中方队长,引领了青藏高原地质学研究。80年代开始,肖序常先后任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等职,进行多项国际合作交流,并先后赴法国南特大学及美国斯坦福大学地学系做短期访问学者及学术交流,获得国际地学界认同,曾任国际岩石圈委员会喜玛拉雅地区委员会(CC-1)副主席。

    1991年,肖序常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目前肖序常仍坚持在科研一线工作,并承担着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组织领导和业务指导。挂在肖序常心上的是对中国西部等地区短缺矿产——铬铁矿前景的评价及油气能源成藏地质背景,以及生油机理的研究,而这也是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共同关注的问题。

    肖序常到过最高的海拔高度是6400米,这是他颇为自豪的一次野外经历。肖序常强调地质工作野外实际调查的重要性,按他的话“中国地质学家‘得地独厚’,应珍惜中国广袤、结构复杂多样的大地这一最好的天然实验室”,他也总是说,“做地质的,不跑野外,怎么行呢?深入野外是做地质的基本功,虽然很苦,但是苦中有乐。”60多年来,肖序常足迹踏遍了我国东南西北,直到耄耋之年,仍赴青藏高原。

    回顾肖序常的学术生涯,毕业之初,新成立的中国百废待兴,需要地质队员作为业务尖兵,奔向偏僻的角落为国家找矿,这个过程中,他与这个国家一起完成了成长。最重要的是,他始终能够站在更前沿的角度,接受世界地质学的信息和反馈,也让一个时代的世界地质学通过他来看中国地质学的发展。他的学生评价他说,有时他就像是一座桥,连接此岸和彼岸。

    少年出贵州

    也许只有时间才能告诉你事物的本来样子。就像1929年出生的肖序常、1919年出生的大姐肖序容、1928年出生的三姐肖序仪三位老人坐在你面前,你会发现,他们的容貌、说话神态,甚至他们的老年病,几乎都有共性。时间在这三位老人面前画了一个圈。

    1929年10月,肖序常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出世前的11天,父亲肖灿牺牲于北伐战争中的湖南战场。母亲黄伯芬带着肖序常及其大姐肖序容、二哥肖序刚、三姐肖序仪回到距离贵阳100公里左右的家乡安顺。

    肖家在安顺当地曾经是一个大家族,肖家的入黔始祖于明末时期由湖南到贵州作为将军镇守边关,当地现有“将军坟”,每年清明等重大节日,肖家子孙会前往拜祭。而曾经的“将军邸”为了配合旧城改造,正被拆除,那处三进院子有着70多个房间,是肖序常度过了童年以及少年时光的地方。曾经这个大家族也其乐融融,现在离散于各地。

    肖家没落始于肖序常的祖父辈,肖序常父亲的英年离场,对那个家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好在母亲黄伯芬出生的家族也是安顺当地的大家族。其父黄志丞也就是肖序常的外公,是清末的举人,正当赴京考进士之际,清政府崩溃,举人制度瓦解,遂留在家乡。其伯父黄尧丞,也是肖序常的大外公,民国初在北京当议员,后返回贵州参与讨袁(世凯)、讨曹(锟)运动,并成为黔江中学落户安顺的推动者之一,这所学校也是肖序常后来就读的学校。其家族中还有一位有影响的重要人物,即“四八”烈士黄齐生,同为“四八”烈士的王若飞为其侄儿,他们分别是肖序常的远房外公和远房舅舅。

    这样的家族背景,让母亲黄伯芬作为女性可以去读书,并且顺利地读完了师范专业。这样的背景也让肖序常的童年与少年时光受益颇深。新、旧时代交替的年月里,黄伯芬当老师抚养子女。黄伯芬信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回首往事,关于母亲黄伯芬给予的教诲,肖序常说:“母亲说过,可以不做大官,但一定要做大事。”

    长肖序常9岁的哥哥肖序刚如父般的引导和影响,让肖序常时刻希望能考进“名牌的进步大学”,先在贵州大学地质系读了一年书以后,1950年随大哥肖序刚从贵州到北京,并转考入北京大学地质系。

    自那以后,肖序常很少再回家乡。一共两次回家乡,第一次距离当初的离开有50年的跨度,第二次是2003年。用97岁大姐肖序容的话说,“走的时候,他还是学生,再回家乡,就是个科学家了”。

    风雨飘摇的年代里,姐弟四人的人生自分别后,逐渐分叉,每个人在随后的岁月里逐渐成长为独立的枝干。几十年过后往回望,个人际遇也自成系统,别有况味。

    肖序仪说:“我的弟弟老老实实,除了去野外爬山找矿作研究,就是天天在办公室,白天在办公室,晚上还在办公室,看书,读外国书、看中国书,研究他的地质,这是他的一辈子。”

    走出家乡的肖序常像那个年代的很多人一样,与新中国一起成长。通过地质与这个世界对话,产生联结,完成作为个人与国家、时代以及地质学的人生交代与使命。尽力满足国家建设与发展刚性需求的同时,与世界地质学保持了同步,在中国当代地质学史上留下了痕迹,完善了中国地质学的理论,也滋养了后人。

    为国家找矿

    今天看来,20世纪的中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出现过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在30年代,抗战前国民政府为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开展了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第二次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为建立新中国的工业体系,开展了大规模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工作。新中国工业体系初创时期的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中国矿产资源工业的黄金时代。

    肖序常于这个黄金时代里走出了自己的黄金时代。

    1952年8月,从重工业部中分设出来的地质部正式成立。也是这一年的8月,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的肖序常到达地质部直属的641地质队工作(甘肃白银厂),正式参加野外勘查工作。某种意义来讲,这是他职业生涯中的处女地。

    肖序常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新中国的找矿勘探工作中去。

    那时的大西北一片荒芜,各方面条件都极为艰苦,蔬菜、肉食极为匮乏,经常食用干菜或者咸菜,新鲜菜、肉很少见到;缺乏饮用水,饮水要从40~50公里以外的黄河运来,有一辆敞篷的大解放车资助地质队,因为所处的地方是大型硫化矿床,所以,矿区水硫酸根含量很高,饮后容易让人产生腹泻,长期饮用,则致使头发脱落;住宿不但没有像样的宿舍,还十分拥挤,地质、物探和测量等人员挤在60~70平方米的旧老君庙里。

    宋叔和等老同志的家都在南京,入冬年关,肖序常就对他们说,我们留下来,你们回家过年吧。但是后来年轻的地质人中,最终也就肖序常一个人留下来了。肖序常就带着两个工人在那儿填图,因为第二年要上钻,而没有大比例尺地质图就不能打钻,肖序常说:“所以要赶着把1:2000和1:5000的地质图填出来。只有打钻,才能搞清这个地方究竟有多少矿。”而那时候填图,也没有现在这些现代化的工具,肖序常他们就看望远镜测量。

    因为肖序常的坚持,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矿区大比例尺地质填图,所以第二年初在矿区建立了小型岩矿鉴定分析室,短短数月内进行了岩矿鉴定、分析测试和综合研究等基础性研究工作,为1953~1954年白银厂含铜黄铁矿型大型铜矿床的顺利勘探,乃至尔后的开发,提供了确切的、有用的实际资料。

    肖序常和两名工人,三个年轻人守在一起过春节。快过年了,肖序常对两位工人说:“我们去县城把头发剪一剪吧。”

    坐在车里走了好长时间,终于到了距离白银100多公里的兰州市,坐在理发店里。一批两批三批,排在他们后面的人都剪完头发走了,还没给他们剪。肖序常就问那个老板怎么回事?老板说:“你们忙什么?你们不是刚放出来的吗?”

    理发店老板认为肖序常等三人是劳改队的。这让肖序常和工友们很生气。生气以后,也带来思考,反思自己的形象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但是自然环境那么恶劣,怎样去注意自己的形象?

    1954年3月,肖序常被地质部调回北京,4月在地质部地矿司有色金属处任职。

    1952年中旬至1954年3月,甘肃白银厂工作期间,肖序常工作认真、努力,升任工区组、外围填图组组长;与第一任夫人周天厚建立了恋爱关系。后,两人于北京结婚,育有两女。

    如今,白银厂早已是“白银市”,是新中国唯一一座以有色金属命名的地级市,因为找到了丰富的矿产,也被称为“铜城”,对于肖序常来说,那是他地质人生启航的地方。

    后来,肖序常又去了新疆、内蒙古、西藏等地方,每次出发与奔赴,都是因为国家的需要。

    他在这样的宏观背景里,不温不火地走着自己的道路,完成个人成长与国家使命之间的平衡。

    师承黄李

    也因为在白银厂时的表现和能力,1957年,28岁的肖序常迎来人生另一个大的转折,跟随黄汲清当学术助手。直到黄汲清年龄大了,肖序常当了接班人,再然后,肖序常也培养自己的学生。传帮带就这样走了下来。

    当黄汲清的助手,用肖序常的话说,某种意义上是转行了,因为他曾经是找矿的,而黄汲清是做地质(大地构造)的,但黄汲清的严谨治学精神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黄汲清的指导下,肖序常参与了《中国大地构造图》及《中国大地构造基本特征》一书的编著。书中系统、详细地划分了中国大地构造的构造单元并论述了各构造单元的特征及其演化,总结了中国大地构造演化的旋回性,以及印支运动与燕山运动在中国大地构造演化过程中的重要性。对区域地质调查、普查找矿及某些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的研究,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60年代,肖序常参加国家急需矿产铬铁矿的科研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他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编著了《含铬基性、超基性岩地质构造特征》一书,从大地构造分析出发,对世界(国外为主)主要含铬基性、超基性岩的地质构造特征作了总结,对不同地质时期、不同大地构造阶段含铬基性、超基性岩产出特征、铬铁矿成因规律、赋存状态及找矿标志作了较详细的论述,铬铁矿一直是国家急缺矿产,此书是查阅了大量世界重要铬铁矿特征,并结合中国地质实际情况完成的著作,为铬铁矿战略部署及普查找矿等提供了较重要的科学依据。

    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人,都知道那不是一个能够安心工作的年代。也许肖序常自认为的“出身不好”恰恰成了能够保护他的原因。因为“出身不好”,所以他为人处事谨慎、小心、温顺,淡名薄利,很少有纷争,由此有了好人缘,让他在“文革”期间并没有受到太多冲击。

    十年里,虽然没有非常固定的任务,但是也有“抓革命,促生产”时需要进行的野外考察,业余时就多读书,此时因大哥肖序刚“一定要学好外语”的教诲而有的很好的英语基础,再次让肖序常的人生又有了新的机遇。中国很多学术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滞不前,但是国际上在发展,他坚持听国际广播,看外文书,所以在那样的背景下,虽然行动上有所禁锢,但是思想领域,他一直与国际同步。

    20世纪70年代初,被誉为划时代地学革命的板块构造学说兴起,肖序常结合中国古造山带对板块构造“登陆”重要的依据——蛇绿岩、高压变质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以及有关成矿作用等,在《祁连山古蛇绿岩带的地质构造意义》(1978,地质学报),《藏南日喀则蛇绿岩及有关的大地构造问题》(1980,中法喜玛拉雅考察成果论文集),《喜玛拉雅岩石圈构造演化总论》(专著,1988)等论著中作了详细阐述。

    李春昱是国内较早接受并引入板块构造学说的地质学家,20世纪70年代肖序常开始跟随他从事中国板块构造的研究工作。这时候,板块构造学说引起了众多年轻人的兴趣,与此同时,高考制度恢复,70年代末期,肖序常开始带学生,那时候肖序常还没有招收研究生的资格,很多年轻人是奔着李春昱来的,李春昱年纪大了,肖序常就带学生一起跑野外。

    由此,肖序常挂在嘴边的有一个词:教学相长。他说,学生和老师一起成长,相互促进。肖序常带的第一批学生中的高延林,也认为与肖序常的关系“亦师亦友”。

    肖序常先后培养硕士生7名,博士生5名,如今他们已经在各自领域作出了成绩,成为佼佼者,其中高俊36岁就担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资助。

    学生就像肖序常的一面镜子。

    他们如同肖序常曾经的那样,常年奋斗在西藏、新疆。那是中国最荒凉、苍茫的地方,也是国际地学界关注的中国焦点。

    这支从黄汲清、李春昱传承走来的学术体系,在中国偌大的科研发展系统里,也算是行风稳健、作风清白。学生数量不多,科研成果却是显赫。

    1991年,肖序常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多年来,肖序常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李四光地质科学奖,何梁何利奖等。

    总在前沿

    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现在,肖序常一直参与青藏高原及新疆的野外地质工作。

    1979年的秋天,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地质地球物理系C·艾伦教授为团长、纽约州大学地质科学和环境研究系吴大铭教授为副团长的、由著名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组成的板块构造代表团一行十人抵达中国,他们的主要目的地是中国的西藏。

    因为肖序常的“三会”,即会英语、俄语、德语,肖序常作为中方代表人物带领与陪同。

    1980年年初,庆祝国际地质大会成立100周年暨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在巴黎召开,肖序常参与完成的《中国特提斯蛇绿岩及其构造意义》被选为中方三篇大会发言之一,当时正值中国科技界开放不久,论文宣读引起与会地质学家的高度关注。

    同样的时间里,中国地质界开始了大规模的中法合作,肖序常主持中法“喜马拉雅地质构造与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化”合作研究项目,这是多学科喜马拉雅地学考察,历时三年,肖序常作为中方队长(法方负责人先后是Prost和C.J.Alleger教授等),多次深入青藏高原进行野外地质综合考察。

    此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地质向世界打开大门的标志性事件。肖序常由此迈进世界地学的大门,获得国际地学界的认同。

    20世纪80年代后期,肖序常先后在内蒙古、新疆以及青藏等地区进行地质科研工作,负责“305”项目中有关北疆地质构造演化项目(含中美北疆地质构造演化及油气地质背景研究)、IGCP-283项目及有关青藏高原构造演化等重大的国内、国际合作项目。

    20世纪90年代,正值中国地质行业发展的低谷期。1996年在北京召开的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无疑是给中国地质工作者打了一剂强心针。时任中国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和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会议期间接见了中外知名地质学家。肖序常为中国地质科学院代表团副团长,在大会上作了“青藏高原构造演化和隆升机制”的主题发言,大会共计4个主题发言,其中两个中方发言。

    “九五”期间,肖序常负责青藏高原西北缘岩石圈结构、构造演化多学科的探测研究项目,根据深地震反射探测和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等综合研究,对当前流行的青藏高原形成、隆升的“双俯冲”模式提出质疑:提出青藏高原西北缘后期(中、上新世后以来)的隆升是由于“岩石圈双向水平挤压”和“拆沉作用”引发的新认识和模式。并与同行一起首次在西昆仑康西瓦断裂带等地新生代火山岩中发现幔源包体和巨晶,为青藏高原西北缘岩石圈三堆结构、演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目前挂在肖序常心上的是对西部等地区短缺矿——铬铁矿前景的评价及油气能源成藏地质背景,以及生油机理的深入研究……这也是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共同关注的问题。

    用学生高延林的话说,“肖先生在学术上总是有很前沿的精神。他始终是一个弄潮儿”。对于地质的热爱,也让历经中国政治与经济浪潮的肖序常能够“任周边潮起潮落,我自岿然不动”。对于学生及后辈而言,这已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就像是一个平静的港湾”。

    因为肖序常所关注的恰都是世界地质学所关注的领域,比如青藏高原,比如无机生油机理,肖序常能很快地接收到这些前沿信息反馈出来的能量,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作出自己的评价和论证。这些再成为营养,滋养中国地质学人士,而他就像烟火的点燃者,烟火美丽芬芳自由燃放,他又去寻另一方向。

    这也许是众人称道他“淡泊名利、谦逊”的原因。某种意义上,似乎也回应了母亲当年的教诲:不一定要做官,但得做大事。

    1929年出生的肖序常,身体并不硬朗,2015年因为学生翟庆国的及时发现,他被送进医院,诊断为“脑血栓”。他的记忆力也出现了很大的衰退,他偶尔自嘲为“痴呆症”。

    但是这所有的一切,不影响他再去地质的海洋里抓捕跑在最前端的信息,如“无机生油”、石墨烯等,他说:“我们应该开辟新的方向,对传统的科学理论要有勇气和能力去质疑。”

    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说:“80多岁的先生还这样关注前沿信息,并且尝试找出案例、提出论证,其实对于功成名就的人来说,这是有风险的。这件事情最大的益处是丰富科学认知,让后来的年轻人看到榜样、拥有平台。”

    也许只有如此,方能如肖序常所说,“科学才能进步”。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①上世纪60年代,肖序常(左一)与黄汲清一起讨论地质问题。

    ②1980年,肖序常(右一)与法国地质学家在西藏野外考察。

    ③1982年,肖序常(前排左一)与李春昱及研究生合影。

    ④2009年,肖序常(左三)在西藏野外考察。

     

    山高水远,你在路上

    即便已近90岁,医生叮嘱走路须持拐杖,但是肖序常依然每天都要去办公室。虽然家距离办公室并没有那么远,但是对于一个腿脚并不便利的老人来说,也需要走20分钟左右。

    肖序常的家在一幢老建筑楼的二层,没有电梯,好在到了中国地质科学院以后,可以坐上电梯,下了电梯,再走到自己在三楼的办公室。

    这个年龄,这样的身体,也许在办公室,并不一定有什么效率和产出,但是在不能去野外的情况下,在去办公室成为习惯的过程中,每天都在办公室里,也成为了一种寄托。就像他在办公室里总是会对学生或者其他晚辈说的那样:“做地质的,不去野外怎么行?”反映在此时的肖序常身上就是,怎么能不去办公室呢?那里有他多年地质工作的成果和痕迹:摊开的地质图、地质图上的放大镜,办公桌上那一摞摞的书等等。

    每次见,都像是第一次见。一样的事情再说一遍,就好像是按下了重说键。

    每次的情绪起伏点也一样,比如说哥哥肖序刚对其好以及不好的影响、去甘肃白银厂初涉为国找矿虽然艰苦但苦中有乐的自豪感、中法合作中美合作期间带队去国际地学界都关注的西藏时的见闻、铬铁矿寻找的担忧,以及蛇绿岩与无机生油之间关联论证的焦虑等等。如果说人的生命是一条直线,这些明显就是那条直线上隆起的各个部分。

    正是它们一起组成、构建了属于肖序常特有的一生。因为年龄,已有严重衰退或者受到严重损伤的记忆力里,它们就像是海洋里的石头,硬硬的,一直都在。

    肖序常会觉得他的学术生涯似乎是一个圆,因为到最后他的兴趣点又回到了他学术刚启程时的起点,都与油气有关。他实习是在玉门油田,历时5个月,还写了学术生涯中的第一篇论文,现在他最挂心的是蛇绿岩与石油之间的关联,他认为自然界中“费托效应”是存在的。

    使肖序常思想转变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召开的“国际大陆科学钻探”大会。会议期间,肖序常获悉前苏联乌克兰顿湟茨盆地前寒武纪结晶基地(深3000~4000米)花岗质岩石、角闪岩以及外喀尔巴阡山等火山岩中发现了较大油气田;对此,他与前苏联与会地学家就前寒武纪微体古生物及深部“排气作用(The Outgassing Function of the Earth)”以及非沉积地层(火成岩)成藏等进行了讨论,深受启发。

    鉴于油气需求量日益增长,肖序常认为应该尽快有权威论证出来。

    肖序常有一个手写的笔记本,它每天都摊开在他的办公桌上。肖序常说他希望能快点把相关的文章写出来,科学就要走出曾经成果的禁锢,勇于开拓新的方向。“最重要的是,天上飞的,地下跑的,以及水上航行的,没有油气怎么行?一个国家的发展没有油气,主要靠进口,怎么行?”

    2003年,肖序常获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之地球科学奖,奖金20万元。肖序常曾设想将所获奖金拿出来成立专项基金,以资助青年学子做科研,种种原因,设想未能实现。此为肖序常至今认为是遗憾的事情。

    类似想法在肖序常这里并不突兀。

    改革开放初期,因为“三会”,即会英语、俄语、德语,肖序常有各种去国外讲学、交流的机会。那时去国外的硬件,比如说大衣、皮箱等,都是单位暂借给他,但国外的讲学报酬,回国后他就捐了。

    女儿肖芹回忆说:“也许是钱的数额太大了,因为可以买一辆小汽车了。”时间进入21世纪,肖芹希望父亲能帮她凑一笔钱买一辆汽车,“发了工资就还”,虽然数目并不大,但是肖序常拿不出来。

    女婿张洪涛被肖序常认为“非常优秀,比我优秀”。一定意义上如同岳父对他的欣赏一样,张洪涛也一样敬重自己的岳父,“他是一个大科学家,大才子”,但是“他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

    两个女儿的学习、工作等,肖序常没有很好地参与,更不要说扶助。张洪涛说:“可能对他来说,家庭生活可有可无。他这一辈子,就是做科学、做业务。”

    就像是一面鲜明的旗帜,爱国、爱人民曾经引导着老一辈人进行各种精神追求。要热爱、要奉献、要忍让、要吃亏、要大度等,也由此成为老一辈人的人生哲学。只是这样的旗帜,在互联网时代,在市场经济、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似乎正在被淡忘,而这样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哲学,甚至被认为不合时宜。

    也或者说,在当下这个时代,人们并不知道怎样可以像肖序常那辈人那样,“即使遭遇种种,依然执着与热爱,且无怨无悔。”

    也如高延林参照老师一生的事迹,于某个夜晚思考时,问自己的一句话:“我做到了吗?谁做到了?”

    《中国科学报》 (2017-12-04 第8版 印刻)

    肖序常:山高水远路多花

        本报讯(记者 崔熙琳)遒劲有力的字迹,记录详细的地质报告,简洁详尽的地质剖面图......随着电脑鼠标的移动,一份李四光先生于民国十年(1921年)手写的地质报告清晰、完整地呈现在大家眼前,引发阵阵赞叹。这是发生在全国地质资料馆新电子阅览室启动仪式上电子阅览系统演示环节的一幕。“如此珍贵的地质资料,居然在网上就能够便捷地查找到,这在以前,简直不可想象。不仅保护了地质资料,更为地质工作者查阅资料提供了极大的便捷。这都得益于全国地质资料馆数字化、信息化方面的快速发展。”一位地质工作者感慨地对记者说。

      12月27日,全国地质资料馆新电子阅览室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国土资源部储量司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等相关部门的领导出席仪式并发表讲话,充分肯定了全国地质资料馆地质资料信息化成果。与会领导还启动了全国地质资料馆自主研发的电子阅览系统,参观了新启用的电子阅览室。

      据介绍,该地质资料电子阅览系统集地质资料查询、借阅、加工,用户信息管理,服务量统计等功能于一体,提供了以地质图和电子文档在线浏览为主、以纸质借阅为补充的服务方式,在方便用户借阅的前提下有效地保护了纸质地质资料,显著提高了地质资料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实现地质资料借阅服务由以纸质借阅为主向以电子借阅为主的跨越。目前,已有5.4万档数字化图文地质资料和全国1:20万数字地质图在电子阅览系统中提供利用,上线数据量已达9TB。随着馆藏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的进行和新汇交电子文档及时添加到系统中来,电子阅览系统的服务资源将更加丰富。上图为启动仪式现场。

     


    全国地质资料馆新电子阅览室正式启用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加强东北亚地学中心平台建设,助推“一带一路”建设,2016年1月2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邀请韩国地质资源研究院矿产资源研究高尚模主任及李范汉研究员一行来访,双方就未来合作进行了深入而务实的会谈。

    双方商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大韩民国地质资源研究院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框架下,依托“东北亚地学研究中心”合作平台, 2016年以辽宁东部赛马碱性岩体和五龙金矿为合作研究对象,开展矿物学、岩石学及成矿机理研究;同时明确未来三年拟开展东北亚典型成矿带的地质矿产特征及成因对比研究、城市及海岸带地质环境对比研究等多个合作研究方向;双方确定了合作机制、联系部门及联络人。 

    双方共同希望通过多专业领域的合作,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和谐发展。

    an>
    韩国地质资源研究院代表团访问沈阳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