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8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新时代、新农村、中国梦、塔元庄”,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所近日组织离退休职工参观石家庄市正定县塔元庄村,共同分享习近平新时代新农村的美好生活。

    正定县塔元庄村紧邻石家庄市区,坐落在滹沱河北岸,是个名声远播的魅力村庄,是省级新民居工程示范村、省文明先进示范村、全国文明村、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塔元庄村是亿万农民追求美好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个缩影。在1982年—1985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任职正定县县委副书记和县委书记期间,曾多次来到塔元庄作调研,与这里结下了深厚情谊。2008年1月和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视察塔元庄,并寄语塔元庄:农业做成产业化、养老做成市场化、旅游做成规范化、提前实现小康村。

    水环所离退休老同志认真细致地参观了塔元庄村村容村貌、村民服务中心、便民服务大厅。参观过程中,老同志们驻足在一幅幅照片前,并时不时地互相交流。在边走边看中,大家看到了近年来塔元庄村的巨大变化和村民们欣欣向荣的幸福生活,深刻感受到了党的新农村政策带来的喜人变化,为祖国日新月异的高速发展感到由衷的自豪!

    水环所离退休职工参观石家庄市正定县塔元庄村

    4月26日上午,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所工会组织117名干部职工,在石家庄市鹿泉区黄壁庄水库参加了由河北省委省直机关工委主办的“奋进新时代、健康伴我行”省直干部职工健步走活动,并列队进行了7公里的健步走展示。这是历年来水环所参加省直健步走活动人数最多的一次。

    此次活动是对省内各单位全民健身活动的一次总动员,同时也是对水环所干部职工精神风貌的一次大检阅。水环所117名职工统一着装、精神抖擞,高举队旗、步履轩昂,沿着大坝主干道健步行走。大家在健身的同时,欣赏了春季水库坝区欣欣向荣的优美景色,呼吸了清新自然的纯净空气,既愉悦了心情,又进一步增强了水环所干部职工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大家纷纷表示,通过参加此次健步走活动充分感受到了运动的快乐,一定要把在健步走活动中焕发出的满腔豪情、燃烧激情、争先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强大动力,在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工作中,继续奋发有为、勇往直前,为建设世界一流水工环科研机构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水环所职工积极参加省直机关健步走活动

      

    “海洋六号”收缆起航

      

    “海洋四号”科考船在南极

     

    时隔26年,重返南极。

    这是两艘科考船的南极情缘,也是两名南极科考队员的人生故事。

    2016年12月28日14时,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所属的“海洋六号”船从智利最南端城市蓬塔起航,直奔南极,执行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海洋六号”航次任务。参加科考的72位科考队员中,曾到过南极的仅有寥寥几人,何发光、邓希光是其中的两位。

    何发光:重返南极的见证者

    翻看着当年的老照片,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船舶大队大队长、在这次南极科考中担任“海洋六号”船指导船长的何发光,向记者讲述了26年前的南极故事:

    1990年10月到1991年5月,科考船“海洋四号”赴南极海域,作为中国第七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成员之一,在南极海域开展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综合调查。这是我国在南极海域开展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综合调查。当时,何发光刚刚从大学毕业,以见习二副的身份随船出航。

    何发光回忆道,“海洋四号”船只有3000多吨,比现在的“海洋六号”小了1/3。船上90多位科考队员,大多是4人一个房间,上下铺,没有独立的卫生间,没有造水机,淡水非常缺乏。到南极后,更是如此。为了节约用水,船上一大半以上的队友都剃了光头。

    何发光告诉记者,当时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通信条件差,和家里联系主要靠写信,往来一次要一个多月。那时,观测气象变化主要依靠人工。有一次,极地突发气旋,而“海洋四号”正火速赶往锚地避险,由于风浪太大,抛下锚链后也一直没能稳住,情况万分紧急,只能拼命迎风顶住,直到最后关头,锚链咬住,船才稳住了。

    当年的经历,如今已经成为何发光最宝贵的人生记忆。他把这些照片存进手机,随身携带。2016年5月,在得知“海洋六号”被批准执行第33次南极科考航次任务后,已经50岁的何发光主动请缨,报名参加这一重大任务。在他看来,这不仅是对当年经历的一次回顾,更是对中国极地科考能力显著提升、极地科研欣欣向荣的亲身见证。

    何发光说,20多年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一直有着重返南极的梦想。“海洋六号”入列后,很快开展了极地工作能力论证,论证结果认为具备在极地夏季浮冰区开展工作的条件。后来,又经过了几年大洋工作的磨练。到2015年,“海洋六号”南极科考工作开始筹备,获得国家极地主管部门批准后,船舶大队作了充分准备。

    如今的科考船“海洋六号”,不仅配备了现代化的通信联络设备,还可以定时接收卫星云图,大大提高了船舶的避险能力。在科考生活条件方面,更是有了很大改善,比如,开放了微信、网络电话等,科考队员们每天都可以和家里联系。船上装备有造水机,生活用水很方便。为了这次南极科考,还专门更换了登陆艇、救生艇,并专门为每位科考队员定制了整套的防寒服装、鞋帽等。

    26年过去了,何发光亲眼见证着我国科考船工作生活条件发生的显著改善。

    邓希光:新一代大洋南极科考中坚

    邓希光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矿产所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担任“海洋六号”船南极科考航次的首席科学家助理。他师从我国第一代“南极人”、我国南极地质科考事业开创者刘小汉。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邓希光于1997年11月~1998年1月,从智利蓬塔乘坐西班牙科考船出发,在西班牙科考站开展南极科考,并完成了题为《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中新生代火山岩基底沉积学及其大地构造制约》的博士论文。19年来,随着我国极地科考任务的持续开展,参与其间的他也已经成长为新一代的大洋南极科考中坚。这次南极科考中,他将率领一个10人团队完成登陆考察。

    在蓬塔港外抛锚期间,邓希光给“海洋六号”船科考队员们作了关于南极科考的科普讲座。他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南极概况、区域地质研究现状、研究程度以及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主要情况,并展示了自己19年前参加南极考察的经历。

    邓希光说,南极是地球上至今未被开发、未被污染的洁净大陆,蕴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和信息,是科学研究的圣地,与全球环境变化、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和命运休戚相关。如今,我国南极科考的调查力量,调查深度和工作环境,都比以前有了很大进步。从早期的“向阳红十号”,到中期的“极地号”、“雪龙号”,到“海洋六号”科考船,特别是现在,新的极地科考船已经开工建设,反映出我国对极地工作的重视。

    自1984年组织第一次南极科学考察以来,我国已经完成了32次南极科学考察,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4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在极地冰川学、海洋学、地质学、生物生态学、大气科学、日地物理学等领域积累了大量观测数据,建立了极地科学数据和标本样品的共享平台,获得了一些重要的科学新发现,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以2005年我国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地面进入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2009年在该地区建成我国南极昆仑站为标志,中国极地考察正在由极地大国向极地强国迈进。

    跨越26年的南极情缘

    “地下七千多米藏着什么?”“海洋地质调查船都有哪些用处?”“海马号ROV能到达海底么?”“2米/8米光学卫星可以在太空中观察到什么?”......小观众们化身问题宝宝,围绕在工作人员身边,踊跃提问,认真记录。

    眼前这一幕并不是发生在什么科技馆中,而是在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技术与应用展览中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展台上。11月18日,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技术与应用展览在浙江德清开幕,为期6天的展览吸引了社会各界观众参观。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展台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地质调查信息获取新技术新装备与信息应用的视听盛宴。

    一张照片

    照片中站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展台前的是一位年轻的外国女士,也是本次大会的参会代表之一。这张合影的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在分会上偶然得到了关于“地质云”的宣传手册,对中国地质数据集成与共享十分感兴趣的她还想了解更多的情况,在展区来来回回找了几次才发现,人气最旺的那个“中国风”展台就是她要寻找的地方。

    这不是一个个例。很多参会外国代表、政府企业人员在报告结束后特地来到展台深入了解“地质云2.0”,对“地质云”产生了浓厚兴趣。了解到“地质云”的架构、主要内容、应用领域和使用方法后,他们纷纷称赞地质调查信息化的飞速发展。

    前来参观的高校学生普遍关注“地质云”平台在学习中发挥的作用,工作人员为他们详细介绍了地质数据、地学文献、专业书籍等信息查阅下载方法及“地质云”定制工具使用。大学生们表示,“地质云”信息将成为自己学习的优势资源平台。

    一个请求

    “爸爸,我还不想走。”一个小娃娃坐在展台的大屏幕前,目不转睛地盯着松科二井的科普视频,并且随着视频的播放,时而眉头紧锁,时而手舞足蹈。年轻的爸爸拗不过孩子,坐在了一旁。

    “这已经是他们父子俩看的第四遍啦。”展台工作人员笑呵呵地对记者说。

    据介绍,本次中国地质调查局展台精心设计,通过三部分重点展示科普内容。一是3D立体调查技术,展出了中国地质调查局新建并投入使用的海洋地质调查船、水下4500米级“海马号”ROV,航空地球物理探测系统、应用于自然资源调查的卫星、便携式深部探测取样背包钻,全方位地展示深空、地面、地下、海洋三维立体空间地质信息获取的先进技术方法与设备。二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重大成果相关知识,介绍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整体情况,展出九大计划和地质科技攻坚战的主要目标任务与重大创新成果进展、新一代的地质图件及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资源分布图等。三是以“地质云2.0”为主要内容的地质调查信息共享平台,向社会公众展示地质云中集成的地质调查信息,介绍地质云的使用方法。展台同时突出特色科普,用球形显示屏展示地球基础知识和地质演化史、“松科二井”地球科学钻探系列科普视频等。

    “现在的地质科普产品丰富多样,有图文有动画,那些晦涩的地学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很容易让孩子理解并爱上地质。”展台负责人说道。

    一个梦想

    “我的梦想是成为一个地质学家。”在展台前,一名小学生工工整整地在表格上写下了自己的愿望。

    记者在想,地质科普是为了让人们“知其然才能知其所以然”,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地球,才能更好地保护地球。同时,通过这种科普展示出创新精神在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位置,使科学的思想、理念、精神在他们的脑海里生根发芽。

    更为重要的是,当有越来越多的孩子通过地质科普的活动了解到这一学科,并且怀揣梦想投入学习,地质调查工作才能有一个欣欣向荣的未来。

    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工作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坚持秉承公益性的职能定位,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学技术普及规划(2017~2020年)》中部署的开发重点科普产品、创建科普活动品牌、打造科普传播平台等重点科普任务,发挥优势,继续通过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和展览等,面向社会公众进行全面的地质调查科学普及。

    播种地质梦想

    时隔26年,重返南极。

    这是两艘科考船的南极情缘,也是两名南极科考队员的人生故事。从1984年我国首次开展南极科考工作以来,正是依托一代代“极地人”的不畏艰苦、奋力前行,中国不仅成为全球极地科考的大国,还朝着极地科考强国的方向稳步迈进。

    12月21日,“海洋六号”船来到了南极小镇——智利篷塔。这里是智利最南的城市,也是南极科考船补给的最后一站。参加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的“海洋六号”船72位科考队员中,曾到过南极仅有寥寥几人,何发光、邓希光是其中的两位。

    翻看着当年的老照片,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船舶大队大队长,在这次南极科考中担任“海洋六号”船指导船长的何发光向记者讲述了26年前的南极故事:

    1990年10月到1991年5月,科考船“海洋四号”赴南极海域,作为中国第七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成员之一,在南极海域开展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综合调查。当时,何发光刚刚从大学毕业,以见习二副的身份随船出航。这次行程不仅让他见到了企鹅、海豹和冰川大陆,也让初出茅庐的他真正体验到了南极科考的艰难困苦。

    “海洋四号”船隶属于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它执行的这次科学考察,是我国在南极海域开展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综合调查。

    何发光回忆道,“海洋四号”船只有3000多吨,比现在的“海洋六号”小了三分之一。船上90多位科考队员,大多数是4个人一间,上下铺,没有独立的卫生间,没有造水机,淡水非常缺乏。到南极后,更是如此,所有房间的水龙头都关掉,只留厨房一个水龙头,大家要洗脸刷牙冲凉,就拿桶到厨房去接水。在南极的几十天,都是这么过来的。为了节约用水,船上一大半以上的队友都剃了光头。要过春节了,为了给大家弄点水洗个澡,船上用缆绳牵着水管从长城站上取了一次水,费了很大劲。

    何发光告诉记者,当时的通讯、生活条件还是比较艰苦。和家里联系,主要靠写信,往来一次要一个多月,给每位科考队员也只配发了三件服装御寒。尤其是,气象预报条件还比较差,每天要依靠人工观测气象变化,由于极地气候状况变化莫测,科考船几次遭遇险情,有一次差点船毁人亡。当时,极地突发气旋,“海洋四号”火速赶往锚地避险,由于风浪太大,抛下锚链后也一直没能稳住,情况万分紧急,只能拼命迎风顶住,直到最后关头,锚链咬住,船终于稳住了。当晚,降下暴风雪,第二天早晨,大家发现船钟上被冻上了厚厚的一层冰。

    当年的经历,如今已经成为何发光最宝贵的人生记忆。他把这些照片存进手机,随身携带。今年5月,在得知“海洋六号”被批准执行第33次南极科考航次任务后,已经50岁的何发光主动请缨,报名参与这一重大任务。在他看来,这不仅是对当年经历的一次回顾,更是对中国极地科考能力显著提升、极地科研欣欣向荣的亲身见证。

    何发光说,20多年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一直有着重返南极的梦想。“海洋六号”入列后,很快开展了极地工作能力论证,论证结果认为具备在极地夏季浮冰区开展工作的条件。后来,又经过了几年大洋工作的磨练。到2015年,开始筹备开展南极科学考察这项工作,获得国家极地主管部门批准后,船舶大队做了充分的准备,自己投入精力也比较多,也比较早就报名了。应该说,和26年前相比较,现在科考船工作生活条件都好了很多。现在去南极,没有以前想象的难度那么大了,有信心完成任务。

    如今的科考船“海洋六号”不仅配备了现代化的通讯联络设备,可以定时接受卫星云图,大大提高了船舶的避险能力。在科考生活条件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增加了很多人性化的内容,比如,开放了微信、网络电话等,科考队员们每天都可以和家里联系。船上装备有造水机,生活用水很方便。一般科考队员或单间或两人一间,有独立的卫生间,生活居住条件都有了显著改善。为了这次南极科考,还专门更换了登陆艇、救生艇,新增了通讯卫星网络设备,并专门为每位科考队员定制了整套的防寒服装、鞋帽等。26年过去了,何发光亲眼见证着我国科考船工作生活条件发生的显著改善。

    邓希光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矿产所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担任“海洋六号”船南极科考航次的首席科学家助理。他师从我国第一代“南极人”、我国南极地质科考事业开创者刘小汉。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邓希光于1997年11月-1998年1月,从智利篷塔乘坐西班牙科考船出发,在西班牙科考站开展南极科考,并完成了题为《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中新生代火山岩基底沉积学及其大地构造制约》的博士论文。19年来,随着我国极地科考任务的持续开展,参与其间的他也已经成长为新一代的大洋南极科考中坚。这次南极科考中,他将率领一个十人团队完成登陆考察。

    在篷塔港外抛锚期间,邓希光给“海洋六号”船科考队员们做了关于南极科考的科普讲座。他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南极概括、区域地质研究现状、研究程度以及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主要情况,并展示了自己19年前参加南极考察的经历。

    邓希光说,南极,是地球上至今未被开发、未被污染的洁净大陆,蕴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和信息,是科学研究的圣地,是与全球环境变化、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和命运休戚相关的最后疆土。如今,我国南极科考的调查力量,调查深度和工作环境,都比以前有了很大进步。从早期的向阳红十号,到中期的极地号、雪龙号,到“海洋六号”科考船,特别是现在,新的极地科考船已经开工建设,反映出我国重视极地工作的态度。

    自1984年组织第一次南极科学考察以来,我国已经完成了32次南极科学考察,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在极地冰川学、海洋学、地质学、生物生态学、大气科学、日地物理学等领域积累了大量观测数据,建立了极地科学数据和标本样品的共享平台,获得了一些重要的科学新发现,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以2005年我国完成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地面进入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2009年在该地区建成我国南极昆仑站为标志,中国极地考察正在由极地大国向极地强国迈进。

     

    海洋四号科考船在南极-1

    "海洋四号"科考船在南极 

    暴风雪后的船钟-1

    暴风雪后的船钟 

    从南极陆地取水-1

    从南极陆地取水 

    海洋六号靠泊篷塔IMG_5627-1

    "海洋六号"靠泊篷塔

    从“海洋四号”到“海洋六号”,跨越26年的南极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