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8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图幅名称:赣东北樟树墩混杂岩带专题地质图(1:5万)

    完成单位: 南京地调中心 

    填图负责人:朱清波

    赣东北樟树墩混杂岩带专题地质图(1:5万)

    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指示,“钦杭成矿带德兴—歙县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二级项目所辖 “赣东北樟树墩—皖南蛇绿混杂岩带区域地质专题填图” 子项目于2018年1月9日在德兴市第一中学开展了“走近地质,了解地球”的地质科普宣讲活动。

    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分为四个环节。一是播放“大陆起源”纪录片,生动介绍了亚欧大陆的起源和板块运动。二是地学知识讲座,从地质学的诞生发展、地球圈层构造、动力地质作用、岩石矿物、地质资源与环境等方面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地展示了地学之美。三是互动交流,项目组从典型矿物、岩石、地貌等方面准备了26块展板、50余块标本和110张图片供同学们观察和交流,同时让他们亲自操作偏光显微镜,感受微观的神奇。四是科普知识有奖问答,活动现场十分活跃。

    通过此次科普宣讲活动,激发了同学们对于自然科学的兴趣、丰富了同学们的课外生活,营造了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氛围。同时,有效提升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走近地质 了解地球

    2017年9月4日-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在长沙组织专家对“南岭成矿带中西段地质矿产调查”所属3个子项目进行了成果报告验收。

    “湖南1∶5万铁丝塘、草市、冠市街、樟树脚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子项目成果报告被评为优秀级,主要成果有:厘定了调查区岩石地层序列;开展了生物地层和层序地层学研究,分析了沉积环境,研究认为前泥盆纪冷家溪群和高涧群、南华系属活动大陆边缘-大陆岛弧环境,寒武纪为稳定大陆边缘环境;开展了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建立了岩浆演化序列,探讨了岩石成因及形成构造背景;认为川口钨矿及与之相关的花岗岩形成于印支期,而不是以前普遍认为的燕山早期,说明南岭地区印支期花岗岩也具有较大找钨矿潜力,扩展了找矿方向;查明了调查区不同地质时期构造行迹,构建了地质构造格局;通过对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形变质事件及成矿作用的综合分析,建立了地质演化序列;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出综合异常52处,新发现矿(化)点7处,圈定找矿靶区3处。

    “湖南苗儿山地区矿产地质调查”子项目成果报告被评为优秀级,主要成果有:基本查明了调查区地层层序、分布和岩性组合,探讨了地层与成矿的关系;获得了一批高精度的成岩成矿年龄数据,建立了岩浆岩填图单位,系统总结了花岗岩与成矿的关系,认为苗儿山岩体北部成岩成矿时代主要为加里东期,南部为印支期;查明了工作区内主要构造形迹,明确北北东-北东向褶断构造为调查区主要控岩控矿构造;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出综合异常31处;新发现矿(化)点7处,提交钨多金属矿产地1处;圈定找矿靶区3处,对指导区域找矿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湖南省临武县香花岭地区矿产地质调查”子项目成果报告被评为良好级,主要成果有:对调查区填图单位进行了重新厘定,大致查明了地层、构造、岩浆岩及矿化蚀变特征,基本建立了构造格架;总结了区内成矿规律,初步建立了“蚀变底砾岩型锡矿、热液充填交代型锡铅锌矿、矽卡岩型锡铅锌矿、层控型铅锌矿、石英脉型钨锡铅锌矿”5个找矿模型;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出综合异常19处,新发现矿(化)点7处,圈定找矿靶区4处。

    image001 

    南岭成矿带中西段地质矿产调查3个子项目通过成果报告...

    720日,中国海及邻区地质地球物理系列图项目组结束了在钦杭结合带中段及邻区开展的野外考察工作,此次野外工作旨在明确扬子与华夏块体拼合相关的科学问题。

    据了解,本次野外工作历时15天,项目组先后考察了中元古代晚期铁沙街岩组变质岩;新元古代早期宜丰岩组内的韧性剪切、平卧褶曲等构造变形现象;结合带内块体拼合的重要标志——樟树墩蛇绿岩、障源枕状玄武岩石、硅质岩、浏阳枕状玄武岩等。对工区内具有代表性的元古代-古生代地层、岩体剖面及其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实地观测,采集了相应的岩石样品用于室内地化及年代学分析。期间总计观察剖面20余处,采集分析测试样品近150千克。野外工作期间,工作人员克服了工区暑天潮热、水土不服等困难,圆满完成了预期的野外工作任务。

    作为扬子与华夏块体的碰撞结合带的一部分,钦杭结合带(中段)是我国重要的金、铜、钨、铅、锌、铁等多金属矿及瓷土、煤等非金属矿富集区,对其构造属性及构造演化过程的研究,不仅可以为系列图项目在该地区的扬子、华夏块体划界等基础科学问题提供线索,更对研究上述多种矿藏成矿机理及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系列图项目组完成钦杭结合带中段野外考察工作
      (一)南疆地区大型资源基地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滕家欣,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矿产勘查方向。

      通讯地址:西安市友谊东路438号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邮编:710054;E-mail: 353080235@qq.com

      工程目标:以锰、铅锌、铁、铜为重点,围绕玛尔坎苏锰矿、黑恰-岔路口铅锌矿、塔什库尔干铁矿等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及重要找矿远景区,系统部署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初步查明沉积型锰矿、层控热液型铅锌矿、沉积-变质型铁矿等主要矿床类型的找矿潜力、找矿方向等,为商业性矿产勘查提供理论指导和基础地质支撑。实现找矿重要新发现,新发现一批具有进一步找矿价值的矿(化)点和物化探异常,圈定找矿靶区60处,为形成新的大型资源基地奠定坚实基础。对制约找矿突破的关键问题进行综合研究,总结重要类型矿床找矿技术方法组合,形成一批创新性地质科技成果。分层次培养卓越地质人才、杰出地质人才及优秀地质人才。

      工程任务:围绕玛尔坎苏锰矿、黑恰-岔路口铅锌矿、塔什库尔干铁矿等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及重要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1∶5矿产地质调查工作。加强异常查证,选择重要地区开展矿产检查和工程验证,新圈定一批找矿靶区。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西昆仑铁铅锌资源基地调查与勘查示范、西南天山成矿带霍什布拉克-乌拉根地质矿产调查、东昆仑成矿带木孜塔格铅锌铜金多金属矿调查评价区地质矿产调查、塔里木盆地西南缘锰多金属矿产地质调查、阿尔金成矿带柳沟-拉配泉地区地质矿产调查。

      (二)西北主要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计文化,研究员,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西安市友谊东路438号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邮编:710054;E-mail: jiwenhua1968@126.com

      工程目标:以东昆仑、天山-北山、祁连、秦岭、阿尔泰5个重点成矿区带为单元,围绕17个整装勘查区、32个找矿远景区及周边地区为重点,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初步摸清5个重点成矿区带的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和资源潜力,圈定新的成矿远景区与整装勘查区,对重要的找矿靶区,安排少量的大比例尺地质、物探、化探工作等开展概略查证工作。为商业性矿产勘查提供基础信息资料服务。圈定500余处找矿靶区,促进大型资源基地的建设。培养卓越人才1名、杰出人才4名、优秀人才20名。国土资源部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建强中国地质调查局造山带地质研究中心。

      工程任务:在卡拉先格尔、小热泉子-卡拉塔格、昆仑河-开荒北、卡瓦、崖湾-大桥等重要成矿远景区以及成矿有利地段开展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以营毛沱、祁漫塔格、滩间山、同仁-合作等重点勘查区和整装勘查区为重点,开展异常查证、矿产调查评价。开展典型矿区和浅覆盖区找矿技术方法示范。对已完成1:5万地质矿产调查地区的成果资料进行系统总结。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阿尔泰成矿带喀纳斯和东准地区地质矿产调查、准噶尔成矿带浅覆盖区铜多金属地质矿产调查、天山-北山成矿带那拉提-营毛沱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东天山景峡地区地质矿产调查、祁连成矿带肃南-大柴旦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东昆仑铜镍多金属资源基地调查、秦岭成矿带文康-凤太地区地质矿产调查。

      (三)东特提斯成矿带大型资源基地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王立全,研究员,区域构造与成矿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北三段2号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邮编:610081;E-mail: cdwliquan@163.com

      工程目标:以铜、金、钨、锑、铅锌、铬、锂等为主攻矿产,以斑岩型、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为主要成矿类型。围绕东特提斯成矿带内的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和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调查,提交60-80处可供进一步开展矿产勘查的找矿靶区,提交15-20处新发现矿产地。加快推进地质找矿工作,引导商业性勘查,助推形成3~5个大型重要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基地,为国家宏观决策服务。推动西藏地质找矿新机制,拉动基金跟进和商业性勘查投入,进一步实现藏中、藏南找矿工作新突破。坚持“公益性地质工作更加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先行作用,加强地方需求、地方优势资源和公益性地质工作的紧密结合,为乌蒙山特殊困难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与扶贫攻坚提供资源基础和地质信息服务。形成青藏高原地质找矿和罗平生物群研究2个国内一流团队,培养卓越人才1名、杰出人才3~5名、优秀人才20~25名。建成青藏高原地球科学研究中心和罗平生物群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

      工程任务:在冈底斯-喜马拉雅、西南三江、南盘江-右江、乌蒙山等地区,围绕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和找矿远景区,综合部署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开展综合异常和矿(化)点的查证工作,提交一批可供进一步开展勘查工作的找矿靶区和新发现矿产地。在乌蒙山区开展岩溶石山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特色农业区土地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助推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罗平生物群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冈底斯-喜马拉雅铜矿资源基地调查、西南三江有色金属资源基地调查、龙门山-滇中成矿带通安和宁蒗地区地质矿产调查、武陵山成矿带酉阳-天柱地区、乌蒙山区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南盘江成矿区贞丰和富宁地区地质矿产调查、川(滇)藏铁路沿线地质矿产调查。

      (四)青藏高原能源资源综合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工程首席专家:许志琴,院士/研究员,构造地质学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邮编:100037;E-mail: xuzhiqin@gmail.com

      工程目标:以大陆动力学理论为指导,以建立羌塘、伦坡拉等重要油气盆地和班公湖-怒江、冈底斯等重点成矿带的构造格架、指导和服务重要盆地油气调查和重点成矿带找矿突破为主要目标,以东特提斯演化和青藏高原生长研究为主线,以贯穿东特提斯和青藏高原的科技长廊的精细地质调查为基础,以多学科综合研究和高技术为手段,开展特提斯-青藏高原主要油气盆地和成矿带的构造-沉积-岩浆-成矿(油)综合调查。培养卓越人才2名、杰出人才5人,培养一批国际型的特提斯-青藏高原优秀团队。建立具有国际影响的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的特提斯-青藏高原创新平台。

      工程任务:贯穿祁连-阿尔金-昆仑、羌塘、冈底斯、喜马拉雅4个地体及始特提斯缝合带、古特提斯缝合带、新特提斯缝合带开展地质长廊地质调查,对冈底斯地体和班公湖-怒江等大型成矿带开展构造-沉积-岩浆-成矿综合调查。开展2条冈底斯地震反射剖面调查工作。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西段重要矿集区及其周边开展区域地质和矿产地质调查;开展铁格龙南、多不杂、商旭、尕尔穷等矿区外围矿产调查评价。选择柴达木盆地西部工作程度较高的南翼山储油构造为主攻靶区,调查正在施工的油田钻孔并取水样分析;调查青藏高原不同类型的盐湖5个;开展西藏碳酸盐型盐湖(杜佳里、朋彦错、班戈湖等)卤水室外自然蒸发实验;完备西藏扎布耶盐湖、当雄错盐湖、班戈湖观测站的观测项目,实现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以蛇绿岩型铬铁矿为主攻矿床类型,在充分收集和分析评价区内已有的地质矿产、物探成果资料的基础上,对丁青蛇绿岩体及外围超基性岩体开展1:5万矿产地质调查、地面高精度磁法测量和重力测量等基础工作。在普兰岩体的地表矿体周边布置20个20~30米孔深的浅钻,以查明矿体的延伸和矿体周围岩性的变化。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特提斯-青藏高原科技长廊和主要成矿带构造背景综合地质调查、西藏雅江与班怒成矿带铬铁矿综合调查、冈底斯-三江成矿带与中特提斯巨型成矿带综合对比调查、青藏高原北部盐湖锂等新能源资源综合调查、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铜多金属矿资源基地调查、青藏高原拉萨-羌塘地块构造热年代学填图和矿产调查、青藏高原上中下地壳物性结构和变形带成像。 

      (五)扬子陆块及周缘地质矿产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牛志军,研究员,区域地质和地层古生物学方向。

      通讯地址: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大道69号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邮编:430205;E-mail: nzhijun@qq.com

      工程目标:一是以锡、锰、铅锌、铜、金等矿种为重点,围绕南岭、湘鄂西-黔东南、桂东-粤西及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区带,以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和找矿远景区为工作重心,部署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提高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工作程度,摸清资源潜力,圈定成矿远景区和找矿靶区,为实现“358”目标,形成亿吨级的环扬子铅锌远景区带以及花垣千万吨级铅锌基地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为商业性矿产勘查提供基础信息资料服务。二是培养卓越人才1名,杰出人才3名,优秀人才10~15名。三是建强中国地质调查局古生物与生命-环境协同演化重点实验室、花岗岩成岩成矿地质研究中心。

      工程任务:基本完成南岭、湘鄂西-黔东南、桂东-粤西及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内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1:5万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开展华夏陆块地质演化与成矿、钦杭结合带的形成和演化及其与成矿、秦岭-大别造山带构造演化与成矿、扬子陆块前泥盆系盆地演化与成矿等研究。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湘西-鄂西成矿带神农架-花垣地区地质矿产调查、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武当-随枣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鄂东-湘东北地区地质矿产调查、湘西-滇东地区矿产地质调查、南岭成矿带中西段地质矿产调查、右江成矿区桂西地区地质矿产调查、桂东-粤西成矿带云开-抱板地区地质矿产调查。

      (六)江南陆块及周缘地质矿产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邢光福,研究员,区域地质、中生代火山地质与矿产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南京中山东路534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邮编:210016;E-mail: njxgfu@163.com

      工程目标:一是以铜、金、银、铁为主攻矿种,兼顾铅锌、锂、铌钽、铀等金属矿产和萤石、晶质石墨等非金属矿产,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钦杭成矿带(东段)和武夷山成矿带为单元,以整装勘查区及重点勘查区、找矿远景区为重点工作区,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地质调查,为开拓长江中下游第二找矿空间、再造一个德兴铜矿和再造一个紫金山铜金矿提供基础。二是培养卓越人才1名、杰出人才2名、优秀人才20名。三是建实火山地质矿产研究优秀团队。

      工程任务:重点在东乡-德兴铜金矿整装勘查区、紫金山铜金矿整装勘查区等整装勘查区以及重点勘查区和找矿远景区,围绕成矿带主攻矿种和主要矿床类型,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地质调查。围绕华夏造山系、钦杭结合带(东段)、江南造山带(东段)构造演化等制约区域找矿突破的重大地质问题,开展政和-龙泉-诸暨构造混杂岩带、樟树墩—伏川蛇绿混杂岩带大比例尺专题填图,开展浙江1:5万陈蔡幅关键地质问题区填图方法试点示范。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庆-盱眙地区地质矿产调查、武夷山成矿带龙泉-上杭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钦杭成矿带德兴-歙县地区地质矿产调查。

      (七)华北陆块及周缘地质矿产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赵凤清,研究员,前寒武纪地质、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天津市河东区大直沽八号路4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邮编:300170;E-mail: fqzhao789@163.com

      工程目标:一是以华北陆块及周缘铁、铝、金、铜、稀土、有色金属等优势矿产资源的地质矿产调查调查为重点,依次围绕大兴安岭、阴山、燕山-太行、中条-熊耳山以及胶东地区开展地质矿产调查,以重点成矿区带为单元,以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找矿远景区为抓手,开展1:5万地质矿产调查,基本摸清重点成矿区带的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和资源潜力,圈定新的找矿靶区和找矿远景区,引导地方和商业投入,逐步形成中型-大型后备矿产资源基地,有力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为国家能源资源战略和规划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商业性矿产勘查提供基础信息资料服务。二是培养卓越人才1名、杰出人才2~3名、优秀人才5~7名。三是打造华北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兴蒙造山带显生宙地壳增生和成矿作用研究团队,建强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前寒武纪研究中心。

      工程任务:开展不同层次的调研,开展重大区域重大地质矿产问题的研讨。开展大兴安岭南段、豫西和晋冀成矿(区)带地质矿产综合研究,编制成矿带1:50万地质矿产图、构造建造图、系列物化探图件,梳理重大地质矿产问题,总结阶段成果。开展1:5万地质矿产调查工作。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阴山成矿带小狐狸山和雅布赖地区地质矿产调查、内蒙古黑鹰山地区矿产地质调查、二连-东乌旗成矿带西乌旗和白乃庙地区地质矿产调查、燕山-太行成矿带丰宁和天镇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中条-熊耳山成矿区地质矿产调查、胶东成矿区栖霞-牟平地区地质矿产调查、内蒙古集宁浅覆盖区矿产地质调查、永定河冲积平原区域地质调查。

      (八)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环境综合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朱群,研究员,区域地质与成矿规律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沈阳皇姑区黄河北大街280号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邮编:110000;E-mail: syzqun@sohu.com

      工程目标:一是争取至2020年完成大兴安岭、辽东-吉南重要找矿远景区的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工作,基本摸清重点成矿区带的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和资源潜力。二是主攻金、铜、铅锌银、硼、石墨等优势重要矿产,优先部署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和重要找矿远景区的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工作,圈定新的找矿远景区和靶区,为商业性矿产勘查提供基础资料信息服务。三是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地质环境调查工作,紧密围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重大资源环境问题,以经济区为单元编制1:25万地质环境系列图件,疏理资料,提高认识,为经济区规划服务;在重点地区开展1:5万地质环境综合补充调查,对重大的环境地质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建立地质环境综合信息数据库。四是培养杰出人才4人、优秀人才15~20人,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五是支撑建设中国-东北亚地学研究中心。

      工程任务:大兴安岭成矿带以铜、锡、银、铅锌为主攻矿种,开展满洲里-新巴尔虎右旗、阿荣旗-大杨树、扎赉特-大石寨、扎鲁特-霍林郭勒和大板-翁牛特等5个重点地区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工作和多宝山-大新屯整装勘查区内重要矿产地找矿攻关示范及勘查区外围深部找矿远景调查。在辽东-吉南成矿带以金、银、铜、铅锌、硼、石墨为主攻矿种,开展宽甸-集安金铜铅锌硼石墨矿远景区、营口-岫岩-青城子金多金属找矿远景区、抚顺-辉南铜金铁铅锌矿远景区、松辽盆地南缘油气砂岩铀矿远景区、机房沟-采秀洞构造混杂岩带、辽吉古裂谷岩石地层对比等开展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在辽中南城市群沈阳-抚顺重工业基地、鞍山-本溪钢铁产业基地、辽宁沿海经济带和东部丘陵山地开展1:25万环境地质补充调查和1:10万环境地质调查。在长吉经济圈重点地区以长吉都市区、长吉北线工业新区、中线生态旅游产业带和长吉南线特色小镇和中新食品城为重点,开展1:5万水工环综合调查2220平方千米。提交成矿带提交1:5万区域地质、矿产地质分幅图及说明书224幅,找矿靶区60处,成矿带1:50万建造构造图;提交辽中南城市群重点地区地质环境系列图件和专题研究成果报告5份;提交长吉经济圈专题研究报告及相关图件。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大兴安岭成矿带漠河-扎兰屯地区地质矿产调查、大兴安岭成矿带突泉-翁牛特地区地质矿产调查、辽东-吉南成矿带永吉-凤城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长吉经济圈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辽中南城市群地质环境综合调查等5个二级项目。

      (九)整装勘查区基础地质调查与潜力评价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吕志成,研究员,矿产资源勘查方向

      通讯地址:北京西城区黄寺大街24号院21号楼中国地质调查发展研究中心,邮编:100120;E-mail: zhichenglv@163.com

      工程目标:一是优选一批找矿靶区。围绕找矿突破战略行动“358”找矿目标任务,在整装勘查区和重要矿集区优选成矿条件好,资源潜力大的地区,开展1∶5万矿产地质调查和矿田构造调查,全面评价整装勘查区和重要矿集区资源潜力,圈定可供社会资金选择和进入的找矿靶区465处,为商业性矿产勘查提供资料和信息服务。二是支撑引领整装勘查区和重要矿集区实现找矿突破。在整装勘查区及矿集区中优选360处重点勘查区开展找矿预测,预测矿体赋存位置,提交工程验证方案,引导企业进行增储勘查,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50处,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三阶段目标任务的完成。三是建立科技创新引领找矿突破的工作模式,把科技创新贯穿于地质找矿的每一个环节,全面提升整装勘查区及矿集区找矿的科技水平。围绕矿集区、整装勘查区地质找矿工作对物探的技术需求和物探技术本身面临的强干扰等技术难题,以“精细设计、精细施工和精细解释”为指导,开展整装勘查区、矿集区特殊景观、地貌勘查技术方法的示范与推广,解决勘查过程中的勘查技术难题,推广示范一批实用找矿勘查新技术。四是完善勘查区“三位一体”找矿预测理论及技术方法体系,建立整装勘查区1:5万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矿产地质专项填图及矿田构造填图技术方法体系。五是培养卓越人才1名、杰出人才3名、优秀人才10-15名。建立1-2个野外实验示范基地。

      工程任务:编制各类基础系列图件。在整装勘查区和19个典型矿集区优选重点地区开展1:5万矿产地质调查。在整装勘查区及矿集区中优选360处重点勘查区开展找矿预测,预测矿体赋存位置,提交工程验证方案,引导企业进行增储勘查。完善勘查区“三位一体”找矿预测理论及技术方法体系,示范与推广有效物化探技术,开展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技术培训。开展“358”第二、三阶段(五年和八年)目标任务评估,完成《找矿战略行动总体方案》修编,完成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成果总结,开展整装勘查区进展跟踪与部署研究,提出调整和完善整装勘查工作部署建议,组织开展专家巡回技术指导。完成典型整装勘查区实物资料采集、集成、应用与服务工作,总结形成整装勘查区实物资料应用与服务的技术方法,为整装勘查区地质找矿提供资料服务。开展整装勘查区矿产勘查激励制度创新研究,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基地评价指标体系,提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布局调整和优化建议,为重塑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格局提供决策依据。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整装勘查区找矿预测与技术应用示范、整装勘查区1:5万矿产地质调查实物资料应用与服务、全国重要矿集区找矿预测、中东部典型金多金属矿集区矿田构造调查。

      (十)大宗急缺矿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工程首席专家:王登红,研究员,成矿规律与矿产资源评价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北京西城区百万庄大街26号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邮编:100037;E-mail: wangdenghong@sina.com

      工程目标:一是对钾盐、铬铁矿、铁锰等大宗急缺矿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锂、铍、铌、钽、锆、铪、稀土、晶质石墨等重要矿产开展调查评价,新发现一批矿产地,引导社会投资开展后续商业性勘查。二是创新理论与技术,取得一批示范性成果,为提高我国大宗急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资源保障程度,发挥基础支撑和科技引领作用。三是培养卓越人才2名,杰出人才2名,优秀人才3-5名。四是加强盐湖科学工程研究中心建设。

      工程任务:开展柴达木西部新近系-下第四系深层卤水钾盐评价;开展海相盐盆地固液相钾盐异常查证;开展新疆罗布泊地区钾盐盐湖调查评价;开拓新时代、新地区盐盆地找钾调查;开展杂卤石和深埋型可溶性钾盐开采和深层钾盐溶采技术研究。全面梳理、总结“三稀”项目的成果,按时提交,争取及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开展湘中和桂中锰矿、新疆西天山铁锰矿、准噶尔周缘和西昆仑蛇绿岩型铬铁矿调查评价,圈定找矿靶区。在湖北利川盆地开展钾盐资源调查,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恩格勒、辽宁阜蒙务欢池—哈尔套、内蒙古额尔古纳市上库力开展萤石矿资源调查,在福建武夷山桃棋-建阳岭根墙地区开展晶质石墨矿资源调查,圈定找矿靶区,提交矿产地并探求资源量。在四川攀枝花、河北张家口、新疆奇台及甘肃肃北等地区进行石墨资源调查评价,在山东临沂和安徽大别山地区开展脉石英资源调查评价,在山东沂源地区开展金刚石调查评价工作,圈出找矿靶区。对安徽栏杆地区含金刚石母岩开展研究,对其含矿性作出评价;开展苏皖地区金刚石靶区优选,提出苏皖地区金刚石找矿部署建议;开展鄂尔多斯陕北斜坡基性—超基性岩研究,对区内金刚石出土点产出赋存、空间分布规律开展综合研究,提出具有找矿潜力的远景区;对重点区开展评价,提交可供进一步勘查的靶区。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西部地区钾盐矿产远景调查评价、川西甲基卡大型锂矿资源基地综合调查评价、华南重点矿集区稀有稀散和稀土矿产调查、东部地区硼磷萤石等重要非金属矿产调查、中西部地区晶质石墨等特种非金属矿产调查、华北和扬子地区金刚石矿产调查。

      (十一)特殊地区地质填图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工程首席专家:胡健民,研究员,构造地质学与区域地质学方向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大学南路11号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邮编:100081;E-mail: jianminhu@vip.sina.com

      工程目标:针对浅覆盖区(森林覆盖区、戈壁荒漠区)、平原区、岩溶区、南方强风化层覆盖区、高山峡谷区、活动构造区等特殊地质地貌区开展1:5万填图试点,探索适合这些区域开展1:5万基础地质调查的技术方法,总结针对不同类型特殊地质地貌区的填图技术方法,为特殊地质地貌区地质填图指南积累资料。培养卓越人才1名、杰出人才2名、优秀人才10名。

      工程任务:完成“覆盖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指南”、“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试点项目”工作技术要求(试行),完成平原区、浅覆盖区及高山峡谷区填图工作指南。积极推进西部戈壁荒漠区、东北森林覆盖区、东部平原区、西南岩溶区、西部高山峡谷区及新构造-活动构造区等特殊地质地貌区的填图试点示范工作。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试点、西南岩溶区1:5万地质填图试点、内蒙古中东部荒漠草原浅覆盖区1:5万填图试点、长三角覆盖区1:5万填图试点、珠三角阳江-珠海地区海岸带1:5万填图试点。

      (十二)重要油气盆地和成矿区带航空物探与遥感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

      

      工程首席专家:熊盛青,研究员,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1号航遥中心。邮编:100083;E-mail: xsq@agrs.cn

      工程目标:紧密围绕保障能源矿产资源、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等工作需求,采用先进的航天-航空-地面一体化技术与方法,通过开展高精度、高分辨率航空物探遥感综合调查与评价,为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查、区域地质调查、基础地学研究,以及国家重要经济区、重大工程和国家扶贫开发建设等快速提供地球物理遥感基础资料和解释研究成果。以基础地质调查为依托,以服务能源、重要矿产资源勘查为重点,按照超前规划、统一和连片部署、急需优先的原则进行工作部署,采用高新技术支撑和引领、勘查科研一体化、航空物探遥感综合勘查的思路组织实施,形成标准化的系列基础图件产品、按需定制的专题图件产品和综合集成的重大调查研究成果,并及时提供应用和服务,实现遥感资料的统一采集、统一初步解译和统一分发利用。到2020年底,基本完成重点成矿区带和同期地质填图规划区的1∶5万航空物探遥感综合调查,1∶5万高精度航磁国土覆盖率达60%。与此同时,通过加强实用新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建立较为完善的航空物探遥感技术体系,保障航空、物探、遥感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卓越人才1~2名、杰出人才2~3名、优秀人才3~5名。建成国产卫星数据处理及服务基础软硬件平台。

      工程任务:在塔里木盆地东部、准噶尔盆地中西部开展航空重、磁调查,在西北重点油气盆地开展无人机航磁调查示范应用,开展基于航磁资料银额-河西走廊盆地群油气远景评价研究,开展塔里木中北部地区航空重力调查综合研究工作。在西南三江成矿带等成矿带开展航空物探调查,开展无人机航磁和航磁/放、航空时间域电磁、以及整装勘查区高分辨率航空物探勘查等试生产和应用示范。在典型景观区开展国产卫星数据的全要素遥感地质解译,开展基于北斗和多通讯技术的地质调查安全保障应用研发,建立整合地质、环境、社会公共资源的地质调查安全保障数据平台。在班怒成矿带、东昆仑成矿带、阿尔金成矿带开展高分辨率遥感调查,在新疆北山、营毛沱整装勘查区开展高光谱遥感调查。开展星载全极化SAR数据地质矿产应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基于遥感地质试验场的地质应用技术方法开发研究等应用示范工作。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羌塘及塔里木等盆地航空物探调查、秦岭及天山等重点成矿区带航空物探调查、国产卫星数据质量改进与地质矿产综合应用示范、天山-北山重要成矿区带遥感调查、西北地区重要盆地和成矿带无人机航空物探资源调查。

      (十三)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工程首席专家:冯安生,研究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技术推广和标准化建设研究方向。

      通讯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陇海路328号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邮编:450006;E-mail: sinomines@163.com

      工程目标:调查获取22种重要矿产节约集约利用基础数据,包括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指标,制修订相关矿种“三率”指标要求,调查我国尾矿利用现状、评价尾矿减量化和资源化潜力,开展相关数据的综合评价,支撑政府发布相关年度报告,服务矿产资源管理决策。开展4个矿产资源集中区资源环境综合地质调查,在资源潜力、矿产可利用性、技术经济、环境效应综合调查评价的基础上提交大型资源基地对策战略建议,服务矿产资源中心工作。培养杰出人才1人,优秀人才1-2人。建设完善非金属矿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中心和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实验室。

      工程任务:第一,围绕“基本查清地质矿产基本国情,夯实国家宏观决策基础”目标,部署开展内蒙、四川、青海、新疆等四省四个重要矿集区1:5万资源环境综合调查,预测矿集区地质环境发展趋势,提出矿区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对策,形成矿集区典型矿石综合利用技术,确定矿集区资源的开发顺序、规模,提出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规划建议;开展重要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三率”等数据调查,查明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三率”与尾矿等国情、矿情数据。

      第二,围绕“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目标,部署开展重要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调查,工作重点是查清矿产资源利用现状,挖掘二次资源潜力,科学评价战略新型材料产业发展所需矿物原料的资源情况和可利用特征;部署开展大型资源基地资源环境综合调查与技术经济评价,建立一套可推广的矿产资源基地资源环境多目标调查技术体系。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22种重要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调查、新疆东天山中段有色金属基地综合地质调查、内蒙古赤峰有色金属基地综合地质调查、青海祁漫塔格金属矿集区综合地质调查、川西稀有金属矿集区综合地质调查。

      (十四)沿边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工程

      工程牵头单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指挥部

      

      工程首席专家:李高生,研究员,区域地质勘查方向。

      通讯地址:北京红莲南路55号。邮编:100055;E-mail: 18514777966@qq.com

      工程目标:以服务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国土资源中心工作为导向,围绕夯实沿边地区公益性地质工作基础和服务沿边重点经济区建设,部署各项工作。以10个重点成矿区带为单元,围绕3个整装勘查区(内蒙古哈达门沟金矿整装勘查区、甘肃岷县寨上-马坞金矿整装勘查区、甘肃文县阳山金矿整装勘查区)、15个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主要部署在整装勘查区、重点勘查区、找矿远景区及其周边地区。初步摸清10个重点成矿区带的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和资源潜力,为国家能源资源战略和规划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圈定找矿靶区,新发现一批矿产地,引领拉动商业勘查,为提交金等重要矿产新增资源储量和打造资源基地提供基础支撑和科技引领;通过选区试点、系统对比和总结,初步形成不同地质地理景观区的地质调查和找矿勘查方法技术组合;集成全国金矿勘查和科研成果,这国家金矿资源战略制定提供支撑。培养金矿地质研究与勘查创新团队、军事地质信息工程创新团队,杰出人才5~10人,优秀人才20~30名。推动军事地质学科建设,建立军事地质重点实验室。

      工程任务:在大兴安岭成矿带漠河-塔河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在东马扎尔-老沟地区开展金多金属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在北山成矿带额济纳旗、辽东-吉南成矿带吉南地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在西秦岭成矿带甘肃文县阳山、岷县寨上-马坞整装勘查区和北巴颜喀拉成矿带玛多-班玛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在甘肃文县阳山金矿整装勘查区,进行异常查证,探获新增金资源储量。在东昆仑及北巴颜喀拉成矿带开展资源潜力评价,在冈底斯-喜马拉雅成矿带南段措美-隆子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和矿产资源评价,在西南三江成矿带甘孜-理塘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在环上扬子成矿带西南缘(乌蒙山连片扶贫区)东川-罗平找矿远景区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和矿产资源评价。在河北五台-太行,安徽江南古陆,新疆西南天山、阿尔泰,广西钦杭等成矿带开展1:5万地质矿产综合调查和矿产资源评价。。

      工作部署:2016-2018年安排东北内蒙古沿边及特殊地区地质矿产调查、西北沿边及特殊地区地质矿产调查、西南沿边及特殊地区地质矿产调查、沿边及重点地区军事地质调查。


     
    工作部署

      测绘与地理信息学家。武汉大学教授。1957年4月生于江西省樟树市。1982年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测量系,1992年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理论和几何遥感基础研究。在九十年代初提出了面向对象地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和数据模型,现已成为GIS软件的主流技术,并率先研发了面向对象GIS软件GeoStar,在我国测绘、国土和电力管理等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于本世纪初系统地提出了空间信息共享与互操作理论与方法,研发出多源空间信息共享服务平台GeoSurf和网络三维信息共享集成平台GeoGlobe,成为我国军民各类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如天地图的基础软件。在摄影测量与遥感方面,他提出了遥感广义几何成像模型与精确处理方法,主持研发了我国遥感卫星地面处理系统,并大幅提高了国产遥感卫星影像自主定位精度。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 二等奖3次

龚健雅院士

浙江省金村新貌

近日,中国地质学会印发《关于开展2020年度地质文化村(镇)申报(第一批)工作的通知》,拉开了全国首批地质文化村(镇)评选工作的大幕。

根据《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工作指南(试行)》,现阶段将打造“地质﹢生态旅游”“地质﹢生态农业”“地质﹢自然教育”“地质﹢生态康养”“地质﹢创新创意”以及“地质﹢综合服务”6种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模式。那么,作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举措,以及支撑服务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地质文化村(镇)在建设过程中,如何实现“地质﹢”落地?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遗迹调查专家董颖。

浙江省白雁坑村崩塌堆积地貌

1.将地质遗迹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地质文化村的建设理念应运而生

地质文化村(镇)的建设,始于地质遗迹调查工作的开展。

据董颖介绍,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牵头组织实施的《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在全国发现了大量、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这些地质遗迹,凝结了大自然亿万年的神奇造化,记载着丰富的地球历史信息,是重要的不可再生自然资源。随着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工作的推进,如何使分散分布、无法作为地质公园进行开发的、省级以下的地质遗迹点实现有效保护,逐步提上日程。

2013年,《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项目组在浙江省嵊州市通源乡白雁坑村发现了大面积分布的凝灰岩质巨石堆积体,为火山喷发和后期崩塌等地质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质遗迹,周边还有骆驼峰、神仙洞、石笋岩、高山湿地等独特的地质遗迹景观。而且,白雁坑村还处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会稽山古香榧群的核心区。崩塌地貌、高山湿地、千年香榧林、万年巨石阵,在白雁坑村交汇融合,形成了“石中有榧、榧中有村”的独特景致。

何不将地质遗迹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地质文化村的建设理念应运而生。

2013年,项目组与原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和原绍兴市、嵊州市国土资源局等相关单位多次会商,共同研讨探索白雁坑地质文化村建设思路,并开展了通源乡地质文化特色村地质环境资源调查与评价、通源乡地质环境保障示范工程可行性研究等一系列工作。经过反复研讨,专家们探索性地把地质遗迹资源、特色农业资源、文化旅游资源等组合起来,将地质文化与乡村文化、地质故事与村庄故事、农业地质与农耕文化、环境地质与村民生活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嵊州市通源乡地质文化村建设方案》。2014年,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原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和地质专家的指导下,白雁坑村开启了全国首个地质文化村的建设之路。

经过3年多的建设,一个集地质遗迹保护、特色农产品产销、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于一体的地质文化村初步建成。在这里,地质调查成果直接转化为“四有四可”应用成果:依托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建设开放式科普展示区,做到“有物可看”;以种类丰富的特色农产品以及历史悠久、独特有趣的民风民俗为依托,精心打造高山农家特色菜及农特产品,做到“有品可尝”;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当地地质遗迹资源、特色农产品资源,编写科普读物,并收集整理200余篇描写白雁坑的诗文,做到“有文可读”;培养当地村民的地质文化兴趣,制作科普视频和宣传影片,扶植具有当地特色的曲艺表演,做到“有声可听”。

在地质文化村建设项目的推动下,嵊州市对白雁坑村及附近区域的道路交通、电力、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提升,并实施了整村亮化工程,新建了停车场,硬化了村内道路,还对5000平方米土地进行了补植绿化,改造农房7000平方米,并打造了20家集星空露营、品质居住、文化休闲、健身康养、农事体验于一体的民宿。

整齐排列的农家小楼与古色古香的民俗住宅交相辉映,村内的石板路一直延伸到山脚的游客步道,沿途有讲述亿万年间地球故事的科普长廊。随着地质文化村的建设,白雁坑村这个原本不起眼的小山村渐渐成了周边的热门旅游目的地。仅地质文化村建成的头一年,该村就接待游客2万人次,全村增收1000万元。到2018年,该村农副产品增销2000万元以上,农户直接增收近800万元,人均收入达5万元以上。

江西省高多村的科普长廊

江西省高多村通天岩

2.地质文化村示范建设带动美丽乡村建设,村庄美了、农民富了

白雁坑村的变化也带动了周边村镇建设地质文化村的积极性。“我们与当地部门在白雁坑村进行调研时,附近村镇的领导带着介绍资料找到我们,让我们也帮他们规划建设地质文化村。”董颖说。

看到地质文化村建设为当地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项目组决定将试点范围扩大。2017年,项目组根据调查成果在全国开展了地质文化村试点选点调研,最终确定浙江省仙居县金村、江西省兴国县高多村、陕西省宁强县落水洞村作为2018年地质文化村建设的示范村庄。

“之所以选择这3个村作为示范村,是因为它们在地质资源、地理位置、乡土人情等方面各具特色,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董颖详细介绍了3个村的建设情况。

浙江金村以丘陵山地为主,广泛分布中生代火山岩,发育有峰、嶂、一线天、拟形石等火山岩景观类型。金村北侧一个山坡分布了大量的崩塌巨石,其体量非常可观,重达千吨以上的巨石比比皆是;六都坑溪,是典型的V字形峡谷;村西山脚下自然出露的泉水长年不断,水质达到“偏硅酸类矿泉水”的标准。

江西省高多村拥有典型的丹霞地质遗迹。其中,高多村的通天岩,不仅出露大型斜层理等原生沉积构造,而且表面还发育棋盘状、龟背状、玫瑰状的后期风化裂隙。

陕西省落水洞村地处大巴山深处,被誉为“世界最美天坑”的禅家岩镇地洞河天坑群就坐落于此。地洞河天坑呈脚掌状,开口面积约18万平方米,最大深度340米,主要发育有天坑、地下河、洞穴、峡谷等地质遗迹,并分布多处瀑布群。

而这些,都是可以讲出“地质故事”的资源。

除此之外,这3个村还有着独具特色的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比如:金村有100多亩山地油菜花、古河故道、天然矿泉水、梯田等;高多村拥有富硒土地、湿地、河流、千年古樟树等特色资源;落水洞村人文气息浓厚,保留了较为完整的陕南羌族传统习俗。

通过地质文化村建设,将这些独特的“卖点”与地质遗迹资源融合起来,乡村便展现出别样的魅力。

比如,金村构建了以地质旅游景点、中小学生研学路线、地质专业科考路线和地质特色农产品为主题的地质文化体系。“村里建设了‘金村故事墙’,介绍金村的地质地貌格局和演化,讲述最早先民定居的历史,以及基于村民生活现状分析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过程。”董颖介绍说。目前,金村已建成村庄科普研学文化区、果蔬园林采摘区(滑坡灾害防治区)、火山地质休闲健身游览区。

地质文化村建设,也带动了村庄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令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一年的打造和建设,金村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不仅成功列入“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工程”,2019年还被评为“华东最美油菜花村”。

3.打造“村新、景美、业盛、人和”的宜居宜业新农村,建设“特色版”美丽乡村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和要求就是“生态宜居”。在这样的要求下,利用、保护、培育乡村各类资源,紧密结合历史文化传承,建设、美化新型农村就是一种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而以建设地质文化村(镇)的形式助力乡村振兴,让一方百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通过优化布局,再认识乡村美、再体验乡土情,把有限的资源利用好、保护好,正是其中之意。

为此,2019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将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列为重点工作之一,全面开启了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工作,并印发了《推进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总体工作方案》,明确在全国打造一批“空间开放、产业鲜明、生态宜居、文化丰富”的地质文化村(镇)。

为了科学、规范、有序推进全国地质文化村(镇)建设管理,中国地质调查局会同中国地质学会组织编写了《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工作指南(试行)》,并于今年5月发布执行。《指南》明确,地质文化村(镇)建设按照“地质为基、文化为魂、融合为要、惠民为本”的基本定位,打造“村新、景美、业盛、人和”的宜居宜业新农村、新乡镇。

其中,“地质为基”是指:地质资源是地质文化村(镇)建设的根基,地质演化史和人地和谐发展史是地质文化村(镇)建设的基础,地质特色是贯穿地质文化村(镇)建设过程的基调。“文化为魂”是以地质文化为主线,通过科普故事、文学创作、文艺表演等形式,把地质文化和乡村文化二者“串起来、用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地质文化。“融合为要”是实现地质知识与乡土文化深度融合,地质与旅游、文创、农业等产业融合,美丽乡村建设、宜居示范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精准脱贫等政策相融合;政府、企业、专业机构和村民等各类建设力量相融合。“惠民为本”是本着惠民富民的宗旨,改善村容村貌,实现环境优美;通过特色农副产品和文创产品销售、发展民宿、全域旅游等实现农民增收;让老百姓讲自己村上的地质故事,让村民实现物质上富裕、精神上富有。

今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将会同地方政府探索打造10处地质文化村(镇)示范样板。据董颖介绍,除浙江金村、江西高多村、陕西落水洞村外,福建省大田县杞溪村、福建省平潭县北港村、广西壮族自治区凤山县下牙村已于2019年进行了初步建设。目前,广东、山东、江苏、云南、河北、海南等地的多个村庄也已纳入地质文化村(镇)建设序列。这些村庄都有着相同的特点:地质资源、旅游资源丰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高,基础设施建设齐全,生态环境优美……

在董颖看来,地质文化村(镇)就是美丽乡村的特色版。随着地质文化村(镇)的建设,更多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画卷将在中华大地上徐徐铺开。

“地质﹢”绘织特色乡村美丽画卷

摘要:依托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发现的富硒土地资源,丰城市历时8年开发建设“中国生态硒谷”,已成江西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园区,促进了全省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也是地质调查项目成果直接转化应用的成功范例,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项目概况

 

2004~2014年,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承担,江西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有序开展。截止到2014年底,共完成调查面积10.35万平方千米,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2.01%,系统分析土壤有益、有害元素等各项指标54~66种,获得了海量系统、高精度的土壤各项元素指标数据。在调查基础上,从地质地球化学角度系统研究了土壤中有益和有害元素的迁移、转化、富集规律,弄清了这些元素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对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警预测研究。

 

2.成果简介

 

通过调查,在江西省发现富硒土地资源分布面积1.39万平方千米,占调查区总面积的13.43%(图1)。另外,还发现有富锌、富锗土地资源,发现了一批天然的富硒、富锌、富锗农产品。其中,丰城市富硒土地资源分布面积524.7平方千米,赣州市富硒土地资源分布面积4572平方千米。

 

 

图1    江西省富硒土地资源分布图

 

经评价,调查区土地质量总体优良,其中Ⅰ类土壤分布面积占调查区总面积的30.58%、Ⅱ类土壤分布面积占调查区总面积的59.22%、Ⅲ类土壤分布面积占调查区总面积的7.99%、劣Ⅲ类土壤分布面积只占调查区总面积的2.21%;调查区表层土壤环境质量符合无公害食品生产要求的土壤分布面积占调查区总面积的88.95%,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生产要求的土壤分布面积占调查区总面积的67.91%,符合有机食品产地生产要求的土壤分布面积占调查区总面积的67.28%。

 

2007年以来,利用项目调查成果,丰城市打造了“中国生态硒谷”,至2014年底,丰城市通过富硒土壤资源的开发,引进农业龙头企业15家和科研机构1所,其中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1个,预期总投资100亿元,已完成投资21亿元,实现产值25亿元。推出富硒产品40多个,覆盖9个乡镇20万人口,解决农民家门口就业8600人。丰城“中国生态硒谷”已获得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等荣誉命名。

 

在丰城市“中国生态硒谷”、“中国养生硒谷”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的带动和引领下,高安市、乐平市、樟树市、崇义县等地也先后通过招商引资对当地富硒土地资源进行了规模开发,打造富硒特色现代农业,开发出富硒大米、富硒茶叶、富硒梨、富硒山野茶等一批富硒农产品,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近期,南昌市委、市政府对所辖进贤县富硒土地资源开发非常重视,主要领导在相关材料上作出“进贤县可先走一步,打造健康安全的富硒食品产业”的批示,市农业局已着手编制“开发利用进贤县富硒土地资源工作方案”;国家级贫困县万安县在获得《万安县富硒土地资源开发选区评价研究报告》后,已启动该县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工作;崇义县也已将富硒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作为该县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

 

3、成果意义

 

通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发现的富硒土地资源,可以作为一种绿色特色土地资源优势、促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受益于民、致富于民、造福于民的重要手段。为促进当地三农发展,引领农业增收、农民致富,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江西富硒土地资源开发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