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1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近期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提出,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品质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守护绿水青山的N种方式中,科技创新的力量最不可或缺。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近年来,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立足于地学,针对矿山、农田、场地等水土污染与生态环境损毁,创建地球化学工程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建立一系列应用示范,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成果。

    以地学方案解决赣南稀土矿山生态问题

    江西赣州是我国优势矿种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的发源地,素有“稀土王国”之称。经历50余年的开发,赣南稀土矿山在为新中国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据了解,赣南稀土开采经历了池浸、堆浸、原地浸提全过程,具有稀土矿区生态问题的典型代表性。江西赣州离子型稀土矿集区位于“南岭丘陵山地带”,有多条重要水系的源头,生态破坏可能影响周边乃至华东、华中、华南地区,生态安全战略意义重大。

    矿山生态修复是生态保护修复的重要内容。科研人员深刻地认识到,矿山生态修复绝不仅仅是复原受损地形、简单绿化,而是必须因地制宜、治标更治本。

    以形成典型生态问题的绿色解决方案为目标,2012年以来,研究团队依托“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调查与评价(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项目以及“矿区土壤生态功能恢复技术”课题,分别在世界离子型稀土矿首发地及开采地赣南足洞废弃矿山及定南岭北矿区进行调查评价、修复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

    针对离子型稀土矿开采后存在的典型生态问题,研究团队建立了障碍度评价模型,分析功能恢复障碍因子;研发了天然黏土矿物材料、复合生物炭材料、生物地毯材料、微生物菌剂材料等一系列土壤改良材料;提供了一套复配型保水保肥材料及三类分区植物配置模式;系统梳理总结了矿山生态修复经验技术,创新研发了稀土矿区土壤原位改良的“天然黏土矿物土壤重构-植被配置技术”“稀土矿区蓝莓修复技术”和“地球化学工程+生态袋柔性结构技术”等系列技术,形成了一套土壤改良、植被配置与土地增值开发为一体的综合修复技术;提出了适用于花岗岩发育区的废弃稀土矿山土壤-植被生态修复的地学综合解决方案。

    研究团队2014年在足洞废弃稀土矿山原地浸矿场建立了废弃稀土矿山生态修复综合示范基地,长期进行修复技术应用和科学研究。2021年,研究团队在定南县岭北废弃稀土矿山堆浸场地开展植被复绿,以及中草药和经果林种植示范,植被覆盖度达到75%以上,经果林亩均收入超过3000元。目前,足洞废弃稀土矿山生态修复综合示范基地已成为自然资源部助力赣州乡村振兴的一个“示范窗口”。定南岭北矿区把矿山综合治理和生态循环农业相结合,打造了废弃矿山治理的定南样板,为我国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区构建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提供了经验参考。

    废弃稀土矿山修复前后对比图

    “修复后,矿区水土流失率从85%降至10%,氨氮污染程度平均下降10%,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21%以上,植被覆盖率提高90%。与传统修复方法相比,修复成本降低了30%至50%。修复后,矿区土壤肥力由最低肥力提高至中等肥力水平,示范基地种植的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蓝莓亩产1500斤,每亩经济收入约3.5万元至5.0万元。经多年跟踪检测,蓝莓果实中有害元素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且富含有益人体健康的多种营养元素。”科研人员用数字证明,相关成果在实现生态效益的同时,为当地生态修复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带来了新希望。

    对于下一步工作,科研人员表示,将开展不同类型稀土矿山生态修复技术攻关,建设南方离子型稀土矿生态修复示范区的“赣州样板”,进一步加强废弃稀土矿山增值利用技术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的推广应用。

    以改良技术助力张北盐碱地增产增收

    盐碱化被称为土地的“顽疾”。“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一首民谣道出了盐碱地上种粮之难。我国盐碱地多,开发潜力大。破解盐碱地综合利用这个战略问题必须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

    2020年至2022年,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在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对口帮扶县——张北县组织开展了700平方千米的生态地质调查,取得明显成效。调查发现,张北地处北方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区内年均降水量300毫米,年均蒸发量1850毫米,蒸发量是降水量的6倍左右,加之季节性河流的多次丰枯,快速交替,表层土壤的水盐迁移运动以上运行为主,使得浅层土壤中盐碱离子无法随水淋滤进入深层土壤而富集于地表,是区域土壤盐渍化形成的重要诱因。

    针对张北地区土壤盐碱化特点,科研团队研究提出“根系微障-生物质炭”生态保护修复方案,在保水保肥、提高地力、“以肥代药”等方面效果显著。

    改良耕地与周边盐渍化耕地对比

    改良后作物

    所谓“根系微障-生物质炭”生态保护修复方案,是研究团队运用2018年自主研发的在重金属污染稻田改善土壤微环境取得显著效果的“根系微地球化学障”技术理念,针对张北盐碱地高盐、高碱、有机质与养分含量较低、质地疏松等问题,研发具有高有机质含量、高比表面积等特征的生物炭-天然矿物复合材料,在播种时期随种子和种肥施入作物根系土壤,通过构建“微型屏障”有效降低土壤pH值、提升土壤肥力、限制盐分在土壤-作物系统中的迁移转化、为微生物扩展生存空间,实现盐碱地“重茬”问题低成本、高效治理。

    据介绍,通过调查、研究和应用,实验测试中心与北京市西城区政府、河北省张北县人民政府和张北厚道养生盐碱地种植公司联合建立了张北盐碱地改良应用示范基地——生态修复示范基地,示范面积1100余亩,成功实现了盐碱土地改良。通过种植藜麦、甜菜、油莎豆等高附加值作物,产量产值均有明显提升,每亩增收均超过千元。张北县人民政府认为“系列成果为该县构筑现代农业体系、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提供了强大助力。”2023年5月27日,河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倪岳峰在该基地视察调研时强调,要进一步扩大盐碱地改造规模,提高盐碱地综合利用效率,把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摆上重要位置,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据了解,下一步,研究团队将在扩大张北地区盐碱地改造提升规模的同时,加大不同类型盐碱地改良和综合利用科技攻关力度,提出“品种-农艺-工程-产业”一体化盐碱地综合利用解决方案,为我国开展大面积盐碱地改造提供可借鉴的示范样板,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以初心和使命做美丽中国建设者

    除了上述两处亮点,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从20世纪90年代初即开始环境地球化学与生态保护修复研究,主持相关项目20余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我国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来,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承担了一系列有关生态环境修复的项目,开展生态修复技术研发与示范,并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江西德兴铜矿源头开展工作,将微生物技术应用到酸性矿山废水治理工作中,在保证处理效果的同时,考虑修复治理成本为企业增加收入,改善修复工艺,研发修复装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江西赣州市,开展在产农田重金属污染修复工作,首创性提出“根系地球化学障”修复模式和技术,使稻米中镉去除率超过80%,显著降低修复参与人员的劳动强度和修复成本;

    ——在湖南湘潭,针对化工场地多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复合污染土壤问题,提出了电动化-稳定化修复技术,为复合污染场地修复和复垦提供了经济高效的新型技术方法;

    ——在云南安宁,采用多层次植被搭配技术建立生态恢复示范区,实现矿山采空区植被快速恢复,实时监测生态参数,调整植被养护方案……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

    随着一个个项目的实施、一项项新技术和材料的研发和应用,越来越多的成果从实验变成示范,把“白茫茫”变成“绿油油”,把满目疮痍变成绿意融融,把寸草不生变成姹紫嫣红。

    “其实,除了我们的技术支撑,这些成绩的取得也来自各方的支持和配合。”研究团队成员举例说,2020年“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项目野外工作任务重、时间紧,项目组临时党支部积极与当地党支部对接,通过党建活动建立了良好的互助合作关系。赣南地质调查大队(现更名为: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第一时间派出1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支援项目开展野外调查、取样等工作,并提供样品存放和加工场地。在赣州红色热土工作期间,项目组成员在不断提升业务水平的同时,收获了更多的精神财富,秉持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敢于担当作为。

    生态修复工作常常要面对恶劣的环境、艰苦的条件、棘手的问题,但当被问及如何面对与克服这些困难时,团队成员用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他们十足的信心和决心——“乐在其中,我们就是想把生态修复的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生态修复,非一日之功。期待,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他们继续以科技创新为笔,为建设美丽中国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

    把生态修复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

    7月,随租用的小船参加海南生态文明区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清晨,一大早起来,匆匆吃完早餐,前往码头登船。因为是禁渔期,码头停靠着密密麻麻的渔船,天气炙热来来往往的人并不多,见到的多是肤色黝黑的渔民,码头特有的鱼腥味不时冲入鼻腔。

    第一次出近海,感觉船不住地摇晃。船舱摆放着采样用的器材和采集的样品,甲板上则是钻探作业的工具,虽多而不杂乱。小船的条件较差,炒菜时风吹油烟满船舱,只好站在舱外躲避,一阵凉风拂面,顿时思绪轻扬,海水拥抱着岸边的红树林,温柔博大又充满力量。闭眼休息片刻,内心放空一般安静,仿佛这世界我一人独享。

    家乡在中原近海地区,临的是通往渤海的一条小海沟,黄黄的海水跟眼前的截然不同,这里的海水是广阔的泛着亮斑的蓝绿色,岸边大片大片的红树林是之前从未见过的绿景。一眼望去,葱郁低矮的红树“蹲”在水里,像一朵朵绿油油的云彩,扎实又可爱。红树发达的根系,露出地面密密麻麻的呼吸根,不禁让我感叹生命之伟。

    村民说这里的红树林是保护海岸的天然屏障,可抵御台风海啸对堤围的侵害。红树林里是一个生机蓬勃的生态环境,小至浮游生物,大至甲壳动物、鱼、蟹、鸟类等,都存在于这个红树林的生态系统中;红树林也是研究生态和观赏鸟类的最佳环境,是大自然赐与人类的一笔宝贵财富。由于海岸环境遭到破坏,红树林生存环境恶劣,生长状况每况愈下。身处其中,深刻感受到承担在自己身上的那份责任感和使命感。

    看着这片浩瀚的大海,还有采集的环境测试样品,不禁想到这些天非常热门的“垃圾分类”和“深海勇士号”深潜器发现的海底巨型垃圾场。塑料微粒被称为遍布海洋的“海洋PM2.5”,粒径细小,直径小于2mm,每年至少10亿个海洋生物因塑料制品失去生命。微塑料从近海到大洋,从表层到深海,甚至在人迹罕至的南北极均有发现。

    目前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上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全球销售的食盐中,超过90%都被塑料污染,其中海盐中塑料含量最高;美国公益组织Orb Media联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公共健康学院进行的调查研究也发现,全球逾80%自来水检测出微塑料;维也纳大学的研究员指出,估计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体内都能找到塑料微粒。我们自认为安全的生活环境,实际上却和那些海洋生物一样岌岌可危。

    保护环境势在必行,作为一名海洋工作者,我会用数据揭示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发现机理,及时止损;生活中更要约束自己,少用塑料制品,一点一滴,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打赢这场垃圾战争,但我们责无旁贷,这不是拯救地球,这是一场人类的自救。

    出海感悟——海岸带环境地质工作者的责任

    2017年8月21日下午,第12届国际生态大会召开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牵头组织召集了岩溶生态分会场——“岩溶生态系统:从全球到局部的意义、退化及恢复”,吸引60余名国内外代表参加了会议。

    分会场分上下两个阶段,分别由岩溶所/国际岩溶研究中心曹建华、加拿大湖首大学Azim Mallik、广西植物研究所黄玉清研究员主持。曹建华研究员对岩溶生态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介绍。随后,来自加拿大湖首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北京林业大学等机构的8名专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有关岩溶生态的学术报告。报告涉及了岩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岩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中国西南岩溶断陷盆地石漠化区遥感图像解译、岩溶生态与旅游、岩溶植被根系与生态水资源利用、岩溶生态系统中石灰土特征、岩溶峰丛洼地水土保持机理、土壤养分对于退化岩溶区植被恢复的响应等。参加会议的专家学者就以上报告进行了交流讨论,对岩溶生态研究的发展交流了经验。纷纷表示,希望不同领域的朋友可以加强合作,取得更深入的成果。

     

    岩溶所/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牵头组织召开第十二届国际生...

    经过近三年的努力,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物探团队建立起了一套基于地质雷达水位探测与浅层水质快速取样系统,近日,在“塔里木盆地开-孔河流域水文地质调查项目”成功通过了系统测试。 

    地下水位与水质调查是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传统的地下水位与水质调查大都依托已有水井或钻孔展开,其精度多受水井分布密度的影响。西北地区地广人稀,无井与少井地区所占面积较大,关键控制性水文地质调查点水位水质信息难以获取,很难满足新时期以流域或盆地为单元的区域水文与水资源调查与研究、水位普查的需求。为了获取上述地区地下水位,前人主要依靠钻探手段,成本较高,耗时费力,往往受限于交通条件、电力人力等因素的限制,无法大面积推广,急需研发轻便快捷的无井少井地区水位获取方法与设备。

    西安地调中心依托技术优势,先期已在鄂尔多斯盆地淡水分布区成功应用地质雷达实现了水位高精度快速探测的基础上,针对塔里木盆地等西北内陆盆地广泛分布咸水,咸淡水分布空间分布规律复杂及咸水对雷达信号的屏蔽作用较强,且受地层非均质的影响,在内陆盆地应用地质雷达探测水位难度更大的特点,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物探团队通过反复测试、创新算法与技术流程,自主研发了单点雷达波速度标定、空气波及侧向干扰波去除、咸水希尔伯特水位识别、弱信号提取与分离、弱信号横向放大等核心技术与流程,先后攻克了沙土区淡水水位快速探测精度控制、粘土区咸水水位探测及沙漠区水位综合探测等关键技术难题;为快速有效获取包气带岩性和验证地下水位水质探测结果,在传统洛阳铲打钻的基础上,自主研发了包气带实用新型钻头与新型取水装置,解决了传统洛阳铲钻探包气带取土困难及裸孔快速取水的问题。同时,采用便携式哈希水质分析仪现场快速分析水质,现场验证与标定物探水质探测结果,保障了技术方法的可靠性。通过上述物探、浅钻与现场测试的设备与方法技术组合,形成了一套无井少井地区地下水位探测和水质识别为一体的地下水快速探测系统。

    水资源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的重点调查对象,是西北旱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性因素。西安地调中心依托专业和技术优势,在水文地质和地球物理领域开展深度融合,针对以往主要依靠钻探获取地下信息的不足,相继探索实现了毫米级根系刻画、大埋深地下水水位探测、含水层非均质精细刻画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增强了地下结构与重要界面的综合探测识别能力,为生态水文地质调查及其他地质调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本次无井少井地区浅层地下水位与水质快速探测系统的研制成功,为西北内陆盆地开展戈壁、沙漠、浅覆盖区等不同地区开展地下水调查提供了轻便、快捷、高效、经济的地下水水质取样解决方案,为西北地区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研究再添一项关键技术。

                                                                        

    无井少井地区浅层地下水位与水质快速探测系统综合测试 

                                                       

    淡水、咸水、沙漠地下水水位探测

     

    西安地调中心无井少井地区浅层地下水位与水质快速探...

    一、河北沧州平原区地下水与地面沉降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河北沧州平原区地下水与地面沉降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沧州国家站)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和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属于“一站多点”形式,包括沧州主站、正定副站和通州、大兴、滨海新区、雄安新区、衡水、正定等5个观测点,总占地约10万平方米。

    以获取长期连续稳定的高精度、高质量地下水与地面沉降科学观测数据为核心,分别考虑了影响地下水降落漏斗与地面沉降的活动断裂、软土、重大工程建设、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因素,重点开展地下水与地面沉降观测技术方法研究、地下水降落漏斗与水平衡响应关系研究、地面沉降演化机制及防控对策研究、重点区域地面沉降风险评价等4方面研究。

    沧州国家站主要观测地下水动态、水分通量、沉降量、孔隙水压力等4大类指标7项具体观测内容,最早自2008年开始数据观测,累计接收数据154万条。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的科学观测研究设施和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人才培养与交流合作平台,大幅提升我国地下水保护利用与地面沉降防控科学研究水平,为京津冀地区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城镇安全和重大工程安全提供可靠的科技基础支撑。

    二、自然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始建于1990年3月,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是自然资源部系统首个以地下水环境同位素示踪与测年技术为核心的权威实验室,是国际原子能机构的长期合作单位。

    重点实验室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前沿基础,依托拥有的加速器质谱仪、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大型MAT 253稳定同位素比质谱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超低本底闪烁谱仪、惰性体质质谱计等大型设备,以地下水循环演化基础研究、地下水可持续性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关键技术研发为主要研究方向,构建完整的(年龄从数百万年至今)地下水测年技术方法体系与应用示范。

    重点实验室自主研发了地下水同位素测试及其他测试前处理装置的技术开发和改造工作15项,其中痕量惰性气体核素激光冷却技术、水中低水平氚测试技术、地下水14C年代测定真空脱气鼓气法采样技术达到国际同类实验室水平,并研制了一系列地下水同位素国家一级标准物质,通过技术研发促进了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相关学科发展。

    三、自然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成立于1997年,是自然资源部成立最早的实验室之一,建有丫吉试验场、毛村地下河观测站、官村地下河观测站等野外研究场地。

    重点实验室坚持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指导,以岩溶动力学与资源环境为研究核心方向,具体包括:岩溶动力学与水文水资源、岩溶沉积记录与全球变化、岩溶作用与碳循环规律及源汇效应评价、岩溶生态系统演变与可持续利用,实现岩溶探测方法、岩溶水野外观测技术、岩溶水数值模拟等研究方向的创新。

    重点实验室围绕我国南方具有代表性的峰丛山区岩溶泉系统,进行岩溶含水介质结构和水动力场研究,建立岩溶含水系统物理模式及其相应的数学模型。自1986年持续开展表层岩溶带、岩溶泉、地下水水位的数据积累,评价了石漠化恢复的水文效应。建立了反映南方岩溶水运动规律和调蓄机制的空间分布式数学模型。今后将继续促进岩溶含水层的研究与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结合,为实现岩溶地区“绿水青山”和“低碳发展”提供更多具有推广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

    四、自然资源部陕西榆林地下水与生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自然资源部陕西榆林地下水与生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始建于2010年,依托单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属于“一站多点”形式,包括红石峡主站、红石桥副站和植物园观测点、林场观测点、小壕兔观测点等。

    观测研究站以解决水与生态的关键科学问题为目标,开发植被生态与水的动态监测技术,研究大尺度的植被生态和地下水关系,提出流域尺度植被指标与地下水位变化的耦合方法,揭示场地尺度植被利用地下水规律,建立识别优势植被对地下水依赖程度的方法体系,为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地下水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采用分析根系耗水来源的氢氧同位素技术,揭示了旱柳、杨树等乔木生长受水分胁迫机理以及水分恢复期植被根系吸收水分来源与分配机制,计算出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旱柳、杨树等乔木人工栽植间距应大于6.4米,为毛乌素沙地等干旱区植被生态环境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者系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科研处四级调研员)

     
    地下水相关科技创新平台简介

    宜兴市太华镇金丝皇菊种植区

    “这几年,依托富硒产业园,村里慢慢带着村民们找到了发家致富的门路。”江苏省宜兴市太华镇村民告诉记者。在太华镇茂花村富硒产业园,“富硒稻米”打响了名声,不少客商慕名而来。

    富硒土地资源和富硒康养的新概念,吸引了大量投资项目签约落户太华镇。太华富硒灵芝康养小镇项目和太华荣盛富硒国际康旅度假区项目,总投资达75亿元。乾元茶场生产的茶叶含硒量是普通茶叶的3~5倍,目前已批量生产且投放市场。产业园还引进了1000多株黄桃树苗和7万株金丝黄菊苗。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宜兴太华迈出了一大步。而这一步的关键,就在于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在这里发现了土壤中的关键元素——硒。

    发现天然富硒耕地,并提供地质依据

    土壤中的硒是如何被发现的?2003年~2007年实施的1∶25万江苏省国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测试了2.4万余个土壤样品,查清了10余万平方千米土壤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首次在江苏发现了几处较大的硒含量异常带,富硒土壤面积累计达700平方千米,硒含量大于0.6毫克/千克的成片土壤主要有4片。分布在苏南宜溧山区及其山前地带的数百平方千米的成片富硒土壤资源是其中面积最大的一片,地质专家初步判定这一地区的富硒土壤与地质作用有关。

    此后,江苏地调院开展了一系列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研究,通过持续多年的跟踪调查与“剥笋式”解剖分析,在江苏省宜兴与溧阳交界地区发现了纯天然富硒大米和茶叶。

    江苏地调院农业地质环境课题组随之加大了在宜溧富硒土壤区的工作力度,通过大宗农产品种植范围与天然富硒土壤产地的对应关系调查,划定了多片稳定生产稻谷的富硒耕地。在走访当地农户和相关人员后,经过土壤沉积剖面测量,证实所采集到的富硒米属于正常生产所获、没有人为添加富硒的原料,剔除了土壤富硒人为因素。

    地质工作者对富硒产地的岩石及相关第四纪沉积环境又进行了补充调查,通过对富硒耕地中的稻谷与根系土的跟踪取样分析,终于在2010年发现了当地稻谷富硒的线索——当地土壤中的硒主要由富硒岩石自然风化沉积而来,富硒米的出现与自然富硒土壤有关。这为当地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地质依据。

    挖掘富硒土地资源,建立开发利用示范基地

    天然富硒土地资源是开发富硒农产品、发展富硒特色农业、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为探求本土资源优势,实现“双提升”中的“提升产出效益”,江苏地调院借助“矿地融合”推动了地质矿产和土地资源全方位协同一体化发展。

    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原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合作部署了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江苏地调院发现,宜兴市44%的农用地土壤属于富硒土壤,拥有2万公顷以上的天然富硒土壤,主要分布于南部低山与丘陵地区,包括芳桥镇、张渚镇、太华镇等地区,并圈出23处富硒开发区,其中5处适宜开发种植富硒水稻、7处适宜开发种植富硒板栗、11处适宜开发种植富硒茶叶。

    基于这一调查成果,江苏地调院提出与宜兴市太华镇人民政府共建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基地。2016年,江苏首个天然富硒土壤开发应用示范基地由此建立。示范工作的开展,不仅为宜兴市申报天然富硒土地认定及标识提供了数据支持,而且推动了地方富硒农产品品牌认证。

    依托江苏地调院建立的自然资源部国土(耕地)生态监测与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科技人员在太华镇茂花村富硒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筛选出了大米、金丝皇菊、茶叶、小麦、大豆、油菜籽油等富硒品种。如今,这些富硒农产品已陆续上市。

    其中,富硒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生产的水稻籽粒硒含量均值为0.16毫克/千克,是富硒大米标准的4倍,并建成稻—鸭复合生态系统,在生产富硒大米的同时,生态鸭也投入市场。

    探索优势土地资源开发模式,推进地质调查成果落地生根

    江苏地调院发挥自然资源部国土(耕地)生态监测与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平台优势,推动了宜兴富硒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江苏把发展富硒特色农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以宜兴为模板,在全省推广应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成果,让更多的乡村振兴发达起来。

    除了宜兴,江苏地调院还在多地发现富硒土壤,在无锡、苏州、泰州、徐州等地共初步圈定富硒土地50万亩。随着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的不断推进,江苏地调院目前已与苏南五市进行了对接,初步选定常熟、太仓、金坛等地进行试点,推广宜兴经验,创新提出“建立质量档案—编制产业规划—建设示范基地”的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最终,总结富硒等特色优质土地资源的调查方法,探索建立江苏省富硒土地资源评价标准,形成富硒产业链开发的“江苏模式”。

    调查不是目的,让调查成果真正落地才是地质工作成果的终极体现。江苏地调院始终践行着这一信念,创造了地质成果服务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江苏生态文明建设书写了新的篇章。

    乡村振兴的“硒”望之路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组织专家于2018年11月27-28日,在江西赣州石城县脱贫攻坚1:5万土地质量调查工区,对“湘鄂重金属高背景区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风险评价”二级项目野外工作进行了验收。

    野外验收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组2015-2018年的野外工作情况汇报,现场抽查了2018年石城县工区琴江、石田河流域的三条野外工作路线,抽查采样点34个,包括表层土壤、农作物及根系土、灌溉水等样点类型,并检查了土壤样品加工场地。检查了2015-2018年的室内原始资料,其中抽查土壤采样记录卡720张,检查实际材料图23张、野外记录卡15本、航迹图3本、质量检查记录5册。

    野外验收专家组认为二级项目组按照实施方案和审批意见书要求全面高质量完成野外实物工作量,野外工作方法正确,野外定点、采样、记录、样品加工与质量监控等符合设计规范要求,提供的资料齐全、详实。经专家组讨论,同意通过野外验收,验收等级为优秀。

    “湘鄂重金属高背景区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风险评价”二级项目2016-2018年设有10余个子项目,工作内容涵盖湘、鄂高背景区1:5万土地质量调查与风险评价,江西赣州脱贫攻坚1:5万土地质量调查以及硫化物—多金属矿山及周边地球化学调查与污染防控等内容。项目的成果将为湘鄂镉、硒异常区以及江西赣州脱贫攻坚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脱贫攻坚提供应用示范,为高背景区土地资源区划、富硒农产品开发提供建议,为矿业影响区重金属源头风险调查评价提供技术方法,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及管护水平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

     

     

     
    湘鄂重金属高背景区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与风险...

    截至2018年4月8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的子项目“广南县-丹寨县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完成丹寨县野外面积性调查工作942平方千米,采集表层样766件、深层样233件,富硒茶叶种植区异常查证采集茶叶及根系土样品各30件。野外采样作业组自检互检率100%;野外质量检查率(跟检、抽检和重复样)达14.8%,其中重复样占2.4%;样品加工质量检查率为5.6%,样品组合320件;室内质量检查率32.5%。

    丹寨县是国家长期支持的扶贫区,是国家审计署和万达集团的定点扶贫县。为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支撑丹寨脱贫攻坚任务,岩溶所二级项目“滇黔桂岩溶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提前谋划,部署丹寨县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2018年1月16日工作正式启动,项目组制定了详细周密的野外调查工作和质量检查计划,做到野外质量检查与调查工作同步进行,及时发现、纠正和整改野外质量问题。目前,项目组准备送样,可望早日获取分析测试结果进行成果总结,并服务于丹寨县扶贫工作。

    该项目的开展可系统查明县域全境、耕地集中区54项化学元素及化合物的含量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划分土壤环境质量和土壤污染等级,圈定丹寨县富硒、富锌土地面积范围,助力丹寨县富硒、锌农业产业开发;同时,满足丹寨县近期的“四个一”产业扶贫工程、中长期土地利用规划以及未来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与升级提供精确的调查工作“靶区”。

    野外采样质量抽检 

    岩溶所完成丹寨县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野外工...
      为迎接“五四”青年节,根据部、局团委相关文件精神,中国地调局图书馆团委在馆党委的指导和党办领导下,认真贯彻、周密部署,组织并参加了一系列形式多样、青年欢迎、卓有意义的活动。

      1.参加团工委“根系基层•情系民生”2014年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干部调研实践活动。该活动立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和青年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旨在引导青年干部投身全面深化改革,鼓励青年干部深入一线,磨练作风、提高能力,服务大局。图书馆青年反响热烈,积极报名,最终经班子研究决定选送优秀青年干部2名参加,希望他们通过活动能够达到调研实践的目的和提示自我的作用。

      2.协助部团委开展2014年“访民意•知民情•话国土”实践活动。图书馆团委组织青年积极响应实践活动,号召单位青年通过春节回乡的机会,了解社情、民情,倾听群众对国土热点心声,对鲜活事例进行采风,共上交调研报告4篇,其中1篇获得三等奖,同时还协助部团委进行了报告的收集整理、汇编的工作。

      3.参加局团委“五四”青年主题活动获二等奖。在局团委开展的“中国梦•地质梦•青年梦”主题演讲比赛中,馆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图书馆团委在各处室的支持下,通过基层团支部选拔推送的环节,优中选优报送局团委,由于选送青年实力突出,得到了在全局视频会的展示机会,并最终获得了二等奖的好成绩,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展现了图书馆青年的远大理想和精神风貌。

      4.联合举办了图书馆首届青年地学论坛。4月29日,团委与科技处联合举办的青年地学论坛,在经过2个月细致、紧张的筹备后顺利召开,由馆学术委员会任评委组,对17名报告人进行了评选,通过报告人的精心准备和详细讲解,达到了加强图书馆青年间的业务交流,不断提高业务与管理水平,培养凝聚人才的目的。馆领导同时向青年致以了节日的问候,并寄语青年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升自我、激发潜力,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在平凡的岗位上磨砺自己、施展才华,从而建功立业,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

      5.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为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及图书馆精神文明建设上台阶的工作目标,图书馆团委作为馆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于青年节前夕带领志愿服务队的环保小组和科普小组分别开展了义务植树和科普下乡活动。

      6.丰富了专栏内容,组织青年学习。在图书馆内网团组织工作专栏中转载了习近平总书记给河北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代表回信和姜部长以“为国土资源管理全面深化改革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为题的青年寄语。青年们通过学习倍受鼓舞,坚定了在本职岗位上为地质事业奉献青春的理想信念。

    图书馆青年在演讲比赛中展现风采

    图书馆举办首届青年地学论坛

    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参加义务植树

    服务队赴密云开展科普下乡
    图书馆“五四”青年节系列活动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围绕美丽中国、健康中国建设,组织推进了多项生态修复技术研发工作。针对矿山、农田、化工场地等生态破坏和污染问题,近期成功研发了系列基于地球化学方法的修复关键技术,在江西、湖南等地取得了良好的修复示范效果。

    针对酸性矿山废水排放造成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探索形成以生物修复技术为主、矿物吸附为辅的治理工艺,研发地球化学材料与微生物复合治理装置,可实现酸性矿山废水达标排放,从源头上阻止矿山废水排放造成土壤污染。该技术在江西德兴铜矿取得良好实验效果,该矿区废水经过处理后,酸碱度由强酸性修复至中偏碱性,铁、铜、锰、铝、镍的平均去除率均大于99%,锌的平均去除率大于95%,水质指标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部分水质指标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每处理一吨废水的成本一般不高于6.4元,具有廉价、高效、管理简单、无二次污染等特点,是一种经济实用的酸性矿山废水治理方法。目前正在与德兴铜矿进一步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拟将该技术植入矿山现有水处理系统。

    针对稻田镉污染问题,提出“根系微地球化学障”概念。在水稻育秧过程中,将土壤修复材料施加到育秧土中,在水稻根系周围形成“微型障”。抛秧后,“微型障”随根系土带入水稻田,可有效阻滞土壤中的镉通过作物根系迁移至籽实,从而降低稻米中的镉含量。采用该技术,成功建立450亩镉污染修复试验田,取得“双80”修复效果:一是稻米中镉去除率超过80%,二是修复成本比传统大田播撒修复材料方式降低80%。“根系微地球化学障”技术可显著降低修复材料用量和人工成本,基本解决了该类污染农田修复的成本瓶颈问题,具有较高推广价值。目前正在与企业开展产业化应用实践。

    针对化工场地多重金属或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的复合污染问题,运用电动力学原理,将土壤中的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聚集到一定范围,再联用稳定化技术或渗透反应格栅技术,将重金属固化于活性炭等介质中,或降解为毒性较低的低价重金属和有机物,从而实现对复合污染物的有效去除。该技术在复合污染土壤修复中已成功应用,修复后土壤中铅、锌、镉、汞和砷等去除率约70%,修复成本比市场平均价格降低约80%。在有机-重金属复合污染场地,修复后土壤中镉元素活动态、铬元素活动态、总六六六和总滴滴涕去除率分别为57%、85%、99%和93%,修复成本对比市场平均价格降低约30%,为复合污染场地修复和复垦提供了一种经济高效的新型技术方法。

    针对花岗岩地质背景区稀土矿山开发造成的水土流失和氨氮污染问题,建立了“多功能型土壤—植被修复技术”。该技术以天然黏土矿物修复改良土壤为主,辅以稳定边坡、植被重建等工程,在江西省赣南足洞废弃稀土矿区取得良好修复效果和经济效益。矿区经过修复后,水土流失率从85%降至10%,氨氮污染程度平均下降10%,植被覆盖率提高到90%,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与传统修复方法相比,该技术修复成本降低了30%至50%。修复后,矿区引进优质蓝莓种植,果实中稀土、铵等含量监测结果连续5年满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 2762-2017)要求,钾、铁、锌、硒等营养元素含量优于市售产品,蓝莓亩产约1500斤,每亩增收约3.5至5万元,改变了生态修复纯投入、零收益局面,实现了增值开发。

    据了解,中国地质调查局正在加快推进修复技术体系化、标准化建设,推动成熟技术实现市场化转化应用。

    “根系微地球化学障”治理技术大田应用现场
     
     
    地球化学生态修复技术取得良好示范成效

    2020年9月20日上午,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和张北县人民政府共同组织的脱贫攻坚生态修复成果展示会,在张北县东西部协作项目-精准扶贫生态修复示范基地顺利召开。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严光生、实验测试中心主任齐亚彬、县长李鹏举、副县长文春参加了此次会议。

    李鹏举县长充分肯定了实验测试中心生态地质调查的成果,在张北大地上用地质人的方法,为张北带来了实际的帮助。

    齐亚彬主任表示,实验测试中心科研团队经过半年精心修复培育的百亩藜麦结出了丰硕成果,推动了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真正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上。我们将与张北县政府继续合作,扩大“根系微地球化学障” 技术在藜麦“重茬”修复治理上的推广应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合作双赢!

    随后举行了开镰仪式,严光生总工宣布藜麦收割开始。与会领导参观了示范基地实验田和系列藜麦产品。朱晓华高工介绍了示范基地的建设情况、未来规划及实验测试中心在全国范围开展的水土修复、矿山覆绿、场地治理等方面取得的成果。

    使用自主创新研发的“根系微地球化学障”技术,利用生物质炭基有机肥,对藜麦第二年重茬地开展试验示范,调整土壤结构、提升保肥能力,在防治“重茬”问题的同时,预防重金属污染。目前已经完成100亩藜麦“重茬”修复实验,预计每亩增产90斤、增收超过2000元。2021年将扩大示范种植面积至1000亩,进一步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张北脱贫攻坚生态修复成果展示会顺利召开

    7月21日,北京市西城区对口支援张北县地质调查工作扶贫成果移交会议在河北省张北县举行。此次移交的成果包括《张北县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支撑服务脱贫攻坚成果》《张北县水文地质调查支撑脱贫攻坚服务成果》《北京及周边地区综合地质调查支撑服务脱贫攻坚成果》3份成果报告及《张北县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支撑服务脱贫攻坚成果(图集)》《张北地区2020年生态地质调查图册》《张北县自然资源图集》3本图集。张北县向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局属相关项目实施单位赠送锦旗致谢。

    据悉,自2018年起,在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对口帮扶张北脱贫攻坚的基础上,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实施了“京津冀鲁耕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河北张家口地区综合地质调查”“燕山-太行山连片扶贫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太行山北段综合地质调查”“北京及周边地区综合地质调查”共5个地质调查项目,先后投入经费2845万元,聚焦张北地区饮水安全、特色农业、生态地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张北县向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局属相关项目实施单位赠送锦旗

    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积极与张北县人民政府对接,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地质调查,在张北县建立了“精准脱贫生态修复示范基地”,针对当地土壤盐碱化和农作物重茬病问题,提出“根系微障-生物质炭”解决方案。据该中心主任齐亚彬介绍,目前,工作人员已在张北县先期开展了100亩藜麦生态修复示范田,计划2021年示范面积扩大到1000亩,可增加200万元的经济收益;针对张北地区砂质荒漠化问题,提出加强植树造林、原位土壤改良、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等修复建议;针对盐碱荒漠化问题,提出以自然恢复为主、种植抗盐碱植物、改善灌溉方式、实施暗管排盐技术等修复建议。下一步,该中心将在1∶5万生态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生态保护修复规划,助力张北地区国土空间规划;以富硒土壤调查为基础,为降低克山病风险提供地质支撑。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在张北地区开展了一系列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完成张北县全域1∶25万多目标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划定绿色优质土地1075.19平方千米,其中优质耕园地7516万亩。该中心副主任朱群表示,2018年至今,该中心共投入经费825万元,完成1256平方千米1∶5万和1∶10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圈定富硒土地47.38平方千米;建立张北县农产品产地溯源系统,做到“一品一码”,为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供了技术支撑;联合水环中心及张北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编制《张北县自然资源图集》,系统梳理水土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情况,为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提供了基础支撑。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以解决安全饮水问题为核心,开展以水文地质为主的“地质调查+”特色扶贫工作。该中心副主任甘行平介绍到,该中心两年内累计投入1100万元,聚焦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缺水村镇的安全饮水及新农村建设用水需求,实施勘探孔13眼,总出水量5700立方米/天,解决163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为解决张北县重点扶贫项目用水需求,实施2眼探采结合井;测试出张北县矿泉水水质达标点35处,包括锶型矿泉水20处、偏硅酸型2处、富锶偏硅酸型13处;发现火山地貌、火山地层剖面、泉水、瀑布等地质遗迹71处,为拓展张北全域旅游增加了地质内涵。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李异表示,张北县应利用好这批地质调查成果,加大成果集成和转化推广应用力度,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推动农业农村建设现代化,使地质调查成果真正成为张北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助力。

    河北省张家口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北县委书记郝富国表示,上述地质调查工作是对张北县各类资源的全方位、立体化扫描,相关成果是张北县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家底和奠基石,是张北县由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的新希望,为张北县成为名副其实的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首都生态环境支撑区提供了技术支撑。

    据了解,下一步,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项目实施单位将继续加强与西城区政府的合作,发挥地质科技优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张北地区乡村振兴、升级为“京津冀地区生态担当”提供支撑。

     

    地质调查成果助力张北脱贫摘帽迈向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