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卡洛董氏扇桨龙化石

    本报讯(记者冯丽妃)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对我国湖北南漳—远安动物群的研究中,首次发现了与现生鸭嘴兽具有相似捕食方式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这一发现对于研究现代海洋生态系统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科学报告》。

    据介绍,此次发现的远古生物化石有两个,都是生活在早三叠世的卡洛董氏扇桨龙,距今约2.48亿年。它们的头部与现在看到的鸭嘴兽极为相似。这是首次在爬行动物中发现鸭嘴兽式捕食方式,不仅将盲感应捕食方式的出现提前至早三叠世(2.48亿年前),还为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提供了典型例证。

    在距今约2.5亿年的二叠纪末期,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约90%的物种遭到毁灭性打击,其中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传统观点认为,直到中三叠世(约2.42亿年前),海洋生态系统才完全恢复。南漳—远安动物群化石分布在湖北省南漳县和远安县两县交界地区,为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之一。

    在此之前,湖北鳄、鱼龙和始鳍龙等多种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相继在该地区被发现。这一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的面貌,在古生物专家的努力下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

    《中国科学报》 (2019-02-19 第4版 综合)

    中国科学报:中国地质调查局发现2.48亿年前头部似鸭...

    近期,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程龙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带领的研究团队,在早三叠世(约2亿4千8百万年前)南漳-远安动物群中首次发现了与现生鸭嘴兽具有相似捕食方式的海生爬行动物。鸭嘴兽是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最早出现在2500万年前,现今仅生活在澳大利亚。鸭嘴兽不是通过眼睛而是通过独特的柔软嘴壳在昏暗的环境中寻找猎物。程龙等发现的两件海生爬行动物卡洛董氏扇桨龙(Eretmorhipis carrolldongi)头骨关键特征与鸭嘴兽极为相似,说明卡洛董氏扇桨龙应该具有与鸭嘴兽相似的捕食方式,可能在黄昏或者夜间捕食虾类或者其它软体动物。这是最早的四足动物盲感应(非视觉探测)捕食方式的化石记录。这一新捕食方式在南漳-远安动物群中的发现,说明海生肉食动物在早三叠世末期已经具有与现代海洋相媲美的生态多样性,暗示了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的海洋生态系统在早三叠世末期已经恢复,而不是传统观点认为的延迟到中三叠世中期。这一重大发现在《自然》杂志的子刊《科学报告》上发表,美国生命科学网随后进行了跟踪报道。

    早三叠世南漳-远安动物群为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之一。早三叠世时期是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生物复苏的关键时期,也是爬行动物向海洋辐射的起始时期,处于浅海环境的南漳-远安动物群是揭示早三叠世生物海洋生物复苏和海生爬行动物起源与演化的关键窗口。近年来,武汉地调中心南漳-远安动物群研究团队通过野外调查和化石发掘,发现了大量保存完整的珍稀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其中包括7个新属种。上述最古老的鸭嘴兽式捕食方式是其中成果之一。

     

     

     
    南漳-远安动物群中首次发现远古“鸭嘴兽”

    2016年9月22日下午,2016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分论坛“矿业形势与政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学合作论坛”在天津召开。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小烈主持论坛。该论坛围绕“一带一路”国家地质矿产、矿业投资机会、地学领域合作设想,以及中国与中亚、东南亚等“一带一路”国家地学合作进展与展望等主题展开。

    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主任吴珍汉介绍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一带一路”部分沿线国家地质调查工作的进展,并对矿业投资前景进行了展望。来自沿线各国的官员和学者积极向与会嘉宾推荐沿线国家地学领域合作机遇。

    尼泊尔地质调查局地质师古玛•卡哈德卡说,实施系统化的地质调查和矿产开发活动对刺激尼泊尔经济增长、促进沿线国 家经济走廊建设意义重大,尼泊尔需要现代地质调查技术、遥感影像等各方面的支持。在她看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紧密相连,地质构造、成矿地质背景 和区域成矿规律等极为相似,彼此合作非常重要,因而必须抓住这个机遇。

    塞尔维亚地质调查局国际合作处官员亚里沙德拉•古兰做《“一带一路”框架内塞尔维亚地调局的角色》主题发言时说:“我们已经为相互间的合作交流做好了准备!”

    亚美尼亚、伊朗、波黑、埃及等国的官员学者则一边介绍本国地质和矿产资源开发情况,一边极力“吆喝”地学领域合作 投资机遇。蒙古国国立大学地质及地球物理系主任巴特尔•鲍尔德还精心准备了一段视频,从蒙古国矿产资源开发历史,到当前的发展情况,再到相关的投资合作前景,在会场赢得了阵阵掌声。

    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地矿委信息中心主任舒克赫拉特•米尔哈基耶夫发言的主题是“进一步刺激投资积极性以及在地质领域提供投资项目服务”。她说:“乌兹别克斯坦采取了系列措施,为地质矿产领域投资开发提供法律保障以及人力资源支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希望取得共赢合作。”

    一名与会专家介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矿产资源丰富,且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以中国为例,其紧缺的铜、镉、镍等矿产资源,恰好是“一带一路”沿线其他一些国家的优势资源;而不少资源丰富的国家,勘探开发开采能力相对较弱,因而与中国合作的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一带一路’将为沿线各国的地质和矿产领域发展提供新的平台,为多学科、多方对话创造机会,这是一个不错的想法。”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矿产总监乔纳森•霍布斯在发言时坦言。

     

    王小烈主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学合作论坛

     

    论坛现场1

     

    论坛现场2

     

    国际矿业大会点燃“一带一路”地学热

    科技日报讯(记者谢宏)澳大利亚独有的奇特动物鸭嘴兽,是地球上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有关其产生年代和进化历史,仍有一些待解之谜。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对我国湖北南漳-远安动物群的深入研究中,首次发现了生活在距今约2亿4千8百万年、与现生鸭嘴兽具有相似捕食方式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业内专家认为,这一发现对于研究现代海洋生态系统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该发现在《自然》杂志的子刊《科学报告》上发表,美国生命科学网随后进行了跟踪报道。

    本次发现的远古生物化石共有2块,都是生活在早三叠世的卡洛董氏扇桨龙,距离现在大约2亿4千8百万年,它们的头部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鸭嘴兽极为相似。这是鸭嘴兽式捕食方式在爬行动物中的首次发现,不仅将盲感应捕食方式的出现提前至早三叠世2.48亿年前,还为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提供了典型例证。

    生命在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遭遇重创,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约90%的物种遭到毁灭性打击,其中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传统的观点认为,直到中三叠世(约2.42亿年前),海洋生态系统才完全恢复。南漳-远安动物群化石分布在湖北省南漳县和远安县两县交界地区,地质时代距今约2.48亿年的早三叠世末期,为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之一。新发现的盲感应捕食方式,为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的海洋生态系统全面恢复提前至2.48亿年前提供了新的证据。

    在此之前,湖北鳄、鱼龙和始鳍龙等多种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相继在该地区发现,这一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的面貌,在古生物专家的努力下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化石是早三叠世生态复苏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是人类了解史前爬行动物在海洋中繁衍生息的珍贵标本,也是进一步了解地球板块运动、生态系统演化历史的重要依据。

    科技日报:我国发现2.48亿年前头部像鸭嘴兽的龙化石

    中国网讯(记者韩林) 澳大利亚独有的奇特动物鸭嘴兽,是地球上最原始的哺乳动物之一。有关其产生年代和进化历史,仍有一些待解之谜。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对我国湖北南漳-远安动物群的深入研究中,首次发现了生活在距今约2亿4千8百万年、与现生鸭嘴兽具有相似捕食方式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业内专家认为,这一发现对于研究现代海洋生态系统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发现的远古生物化石共有2个,都是生活在早三叠世的卡洛董氏扇桨龙,距离现在大约2亿4千8百万年,它们的头部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鸭嘴兽极为相似。这是鸭嘴兽式捕食方式在爬行动物中的首次发现,不仅将盲感应捕食方式的出现提前至早三叠世2.48亿年前,还为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提供了典型例证。

    生命在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遭遇重创,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约90%的物种遭到毁灭性打击,其中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传统的观点认为,直到中三叠世(约2.42亿年前),海洋生态系统才完全恢复。南漳-远安动物群化石分布在湖北省南漳县和远安县两县交界地区,地质时代距今约2.48亿年的早三叠世末期,为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之一。新发现的盲感应捕食方式,为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的海洋生态系统全面恢复提前至2.48亿年前提供了新的证据。

    在此之前,湖北鳄、鱼龙和始鳍龙等多种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相继在该地区发现,这一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的面貌,在古生物专家的努力下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化石是早三叠世生态复苏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是人类了解史前爬行动物在海洋中繁衍生息的珍贵标本,也是进一步了解地球板块运动、生态系统演化历史的重要依据。

    生活在早三叠世的卡洛董氏扇桨龙的生活模拟图

    中国网:中国发现2.48亿年前头部像鸭嘴兽的龙化石

     

    卡洛董氏扇桨龙化石照片及素描图。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供图

    本报北京2月18日电 记者袁于飞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获悉,该局科学家近日在对我国湖北南漳—远安动物群的深入研究中,首次发现了与现今存在的鸭嘴兽具有相似捕食方式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这是远古爬行动物进化的重要论据,相关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子刊发表。这一发现对于研究现代海洋生态系统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本次发现的远古生物化石共有2个,都是生活在早三叠世的卡洛董氏扇桨龙,距离现在大约2.48亿年,它们的头部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鸭嘴兽极为相似。这是鸭嘴兽式捕食方式在爬行动物中的首次发现,不仅将盲感应捕食方式的出现提前至早三叠世2.48亿年前,还为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提供了典型例证。

    生命在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遭遇重创,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约90%的物种遭到毁灭性打击,其中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传统观点认为,直到中三叠世(约2.42亿年前),海洋生态系统才完全恢复。南漳-远安动物群化石分布在湖北省南漳县和远安县两县交界地区,地质时代距今约2.48亿年的早三叠世末期,为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之一。新发现的盲感应捕食方式,为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的海洋生态系统全面恢复提前至2.48亿年前提供了新的证据。

    在此之前,湖北鳄、鱼龙和始鳍龙等多种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相继在该地区发现,这一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的面貌,在古生物专家的努力下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化石是早三叠世生态复苏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是人类了解史前爬行动物在海洋中繁衍生息的珍贵标本,也是进一步了解地球板块运动、生态系统演化历史的重要依据。

    《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19日 08版)

    光明日报:2.48亿年前类鸭嘴兽化石首次被发现

    人民政协网北京2月18日电(记者 周丽燕)记者从中国地质调查局获悉,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近日在对我国湖北南漳-远安动物群的深入研究中,首次发现了与现生鸭嘴兽具有相似捕食方式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这一发现对于研究现代海洋生态系统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本次发现的远古生物化石共有2个,都是生活在早三叠世的卡洛董氏扇桨龙,距离现在大约2亿4千8百万年,它们的头部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鸭嘴兽极为相似。这是鸭嘴兽式捕食方式在爬行动物中的首次发现,不仅将盲感应捕食方式的出现提前至早三叠世2.48亿年前,还为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提供了典型例证。

    生命在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遭遇重创,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约90%的物种遭到毁灭性打击,其中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传统的观点认为,直到中三叠世(约2.42亿年前),海洋生态系统才完全恢复。南漳-远安动物群化石分布在湖北省南漳县和远安县两县交界地区,地质时代距今约2.48亿年的早三叠世末期,为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之一。新发现的盲感应捕食方式,为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的海洋生态系统全面恢复提前至2.48亿年前提供了新的证据。

    在此之前,湖北鳄、鱼龙和始鳍龙等多种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相继在该地区发现,这一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的面貌,在古生物专家的努力下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化石是早三叠世生态复苏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是人类了解史前爬行动物在海洋中繁衍生息的珍贵标本,也是进一步了解地球板块运动、生态系统演化历史的重要依据。

    人民政协网:我国发现2.48亿年前头部像鸭嘴兽的龙化...

    卡洛董氏扇桨龙化石照片及素描图 中国地质调查局供图

    中新社北京2月18日电 (记者 庞无忌)中国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18日公布的消息称,在对中国湖北南漳-远安动物群的深入研究中,首次发现了与现生鸭嘴兽具有相似捕食方式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这一发现对于研究现代海洋生态系统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此次发现的远古生物化石共有两个,都是生活在早三叠世的卡洛董氏扇桨龙,距离现在大约2.48亿年,它们的头部与现在人们所看到的鸭嘴兽极为相似。这是鸭嘴兽式捕食方式在爬行动物中的首次发现。这一发现不仅将盲感应捕食方式的出现提前至早三叠世2.48亿年前,还为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提供了典型例证。

    卡洛董氏扇桨龙生态复原图 中国地质调查局供图

    据专家介绍,生命在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遭遇重创,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约90%的物种遭到毁灭性打击,其中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传统的观点认为,直到中三叠世(约2.42亿年前),海洋生态系统才完全恢复。南漳-远安动物群化石分布在湖北省南漳县和远安县两县交界地区,地质时代距今约2.48亿年的早三叠世末期,为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之一。新发现的盲感应捕食方式,为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的海洋生态系统全面恢复提前至2.48亿年前提供了新的证据。

    在此之前,湖北鳄、鱼龙和始鳍龙等多种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相继在该地区发现,这一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的面貌,在古生物专家的努力下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化石是早三叠世生态复苏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是人类了解史前爬行动物在海洋中繁衍生息的珍贵标本,也是进一步了解地球板块运动、生态系统演化历史的重要依据。

    中新社:中国发现2.48亿年前头部像鸭嘴兽的龙化石

    图为卡洛董氏扇桨龙化石照片及素描图。资料图片

    本报北京2月18日电 (记者常钦)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对湖北南漳—远安动物群的深入研究中,首次发现了与现生鸭嘴兽具有相似捕食方式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这一发现对于研究现代海洋生态系统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南漳—远安动物群化石分布在湖北省南漳县和远安县两县交界地区,是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之一。本次发现的两个远古生物化石,都是生活在早三叠世的卡洛董氏扇桨龙,距离现在大约2.48亿年,它们的头部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鸭嘴兽极为相似。这是鸭嘴兽式捕食方式在爬行动物中的首次发现,不仅将盲感应捕食方式的出现提前至早三叠世2.48亿年前,还为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提供了典型例证。

    《 人民日报 》( 2019年02月19日 12 版)

    人民日报:我国发现卡洛董氏扇桨龙化石

    卡洛董氏扇桨龙化石照片及素描图(来源:自然资源部)

    光明网讯 据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对我国湖北南漳-远安动物群的深入研究中,首次发现了与现生鸭嘴兽具有相似捕食方式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这一发现对于研究现代海洋生态系统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发现的远古生物化石共有2个,都是生活在早三叠世的卡洛董氏扇桨龙,距离现在大约2亿4千8百万年,它们的头部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鸭嘴兽极为相似。这是鸭嘴兽式捕食方式在爬行动物中的首次发现,不仅将盲感应捕食方式的出现提前至早三叠世2.48亿年前,还为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提供了典型例证。

    生命在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遭遇重创,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约90%的物种遭到毁灭性打击,其中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传统的观点认为,直到中三叠世(约2.42亿年前),海洋生态系统才完全恢复。南漳-远安动物群化石分布在湖北省南漳县和远安县两县交界地区,地质时代距今约2.48亿年的早三叠世末期,为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之一。新发现的盲感应捕食方式,为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的海洋生态系统全面恢复提前至2.48亿年前提供了新的证据。

    在此之前,湖北鳄、鱼龙和始鳍龙等多种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相继在该地区发现,这一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的面貌,在古生物专家的努力下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化石是早三叠世生态复苏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是人类了解史前爬行动物在海洋中繁衍生息的珍贵标本,也是进一步了解地球板块运动、生态系统演化历史的重要依据。(李光)

    光明网:我国发现2.48亿年前头部像鸭嘴兽的龙化石

    卡洛董氏扇桨龙生态复原图

    卡洛董氏扇桨龙化石照片及素描图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对我国湖北南漳—远安动物群的研究中,首次发现了与现生鸭嘴兽具有相似捕食方式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这一发现对于研究现代海洋生态系统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科学报告》。

    据介绍,本次发现的远古生物化石共有两个,都是生活在早三叠世的卡洛董氏扇桨龙,距今约2.48亿年,它们的头部与我们现在看到的鸭嘴兽极为相似。这是鸭嘴兽式捕食方式在爬行动物中的首次发现,不仅将盲感应捕食方式的出现提前至早三叠世2.48亿年前,还为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提供了典型例证。

    生命在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遭遇重创,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约90%的物种遭到毁灭性打击,其中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传统的观点认为,直到中三叠世(约2.42亿年前),海洋生态系统才完全恢复。南漳—远安动物群化石分布在湖北省南漳县和远安县两县交界地区,为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之一。

    在此之前,湖北鳄、鱼龙和始鳍龙等多种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相继在该地区发现,这一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的面貌,在古生物专家的努力下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化石是早三叠世生态复苏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是人类了解史前爬行动物在海洋中繁衍生息的珍贵标本,也是进一步了解地球板块运动、生态系统演化历史的重要依据。

     

    科学网:我国发现2.48亿年前头部像鸭嘴兽的龙化石

    卡洛董氏扇桨龙化石照片及素描图(来源:自然资源部)

    人民网北京2月18日电(李依环)据自然资源部消息,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对我国湖北南漳-远安动物群的深入研究中,首次发现了与现生鸭嘴兽具有相似捕食方式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这一发现对于研究现代海洋生态系统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次发现的远古生物化石共有2个,都是生活在早三叠世的卡洛董氏扇桨龙,距离现在大约2亿4千8百万年,它们的头部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鸭嘴兽极为相似。这是鸭嘴兽式捕食方式在爬行动物中的首次发现,不仅将盲感应捕食方式的出现提前至早三叠世2.48亿年前,还为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提供了典型例证。

    资料显示,生命在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遭遇重创,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灭绝事件,约90%的物种遭到毁灭性打击,其中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传统的观点认为,直到中三叠世(约2.42亿年前),海洋生态系统才完全恢复。南漳-远安动物群化石分布在湖北省南漳县和远安县两县交界地区,地质时代距今约2.48亿年的早三叠世末期,为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之一。新发现的盲感应捕食方式,为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之后的海洋生态系统全面恢复提前至2.48亿年前提供了新的证据。

    在此之前,湖北鳄、鱼龙和始鳍龙等多种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相继在该地区发现,这一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动物群落的面貌,在古生物专家的努力下逐步展现在世人面前。这些化石是早三叠世生态复苏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是人类了解史前爬行动物在海洋中繁衍生息的珍贵标本,也是进一步了解地球板块运动、生态系统演化历史的重要依据。

    人民网:我国发现2.48亿年前头部像鸭嘴兽的龙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