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9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3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太谢谢你们了,多亏你们及时救援!”近日,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者东镇文旧村村民王先生及其家属眼含热泪,把一面写有“救人于危难,恩情重于山”的锦旗送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云南镇沅老王寨-墨江金厂金矿重点调查区调查评价项目组,感谢他们的救命之恩。

    据悉,8月7日16时许,项目组成员李金旺、庞龙、岳建伟在完成野外施工采样返回驻地途中,行至者东镇文旧村附近。庞龙隐约发现有“一双脚”挂在路边的陡崖上,并告知同行两人。因当时雨势较大,不能确定位置,三人立即沿路寻找“悬在空中的脚”。经过20多分钟的探寻,他们最终在高约3.5米的公路壁上看到一个村民。其身体卡在陡崖树上,手臂已成黑紫色,两脚悬空,生命垂危。三人多次呼喊该村民,使其保持意识清醒,但因其受伤严重,意识昏迷,且山中天气湿寒,当时情况下很有可能出现失温现象,庞龙等人只能听到微弱哀叹声。

    三人迅速报警,并联系当地村委会、村卫生院、驻村干部等寻求援助,同时就现场情况向项目负责人进行汇报。时间不等人,发出援助信号后,三人随即决定利用现有施工电缆装备先行攀爬救援。由于坡度过大且岩壁湿滑,三人多次攀爬救援无果,只得尝试扛起身边树干支撑被困村民的脚底,接力使其沿树干滑落至地面,成功将其解救,并及时送往医疗机构,使其得到专业救助。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获救的王先生得以康复出院。随后,王先生及其家属通过村委会联系到项目组人员,在当地村委的陪同下对项目组人员表达了感谢并敬赠锦旗。三人表示,“我们是穿过军装的人,也是新时代地质人,挺身而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昆明中心云南镇沅老王寨-墨江金厂金矿重点调查区调查...

    7月20日,河南省郑州高新区国土规划住建局组织干部职工抢险救灾,将部分停放在高新区西城科技大厦地库内的车辆转移到地面,避免了因雨水倒灌造成的财产损失。 吴昊天 摄

    7月21日,河南省焦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地质灾害应急排查人员,到该市马村区小罗庄村采煤沉陷区查看村民搬离情况,并动员尚未搬离的村民紧急搬离。 特约记者 张涛 通讯员 李建男 文/图

    连日来,河南省普降暴雨、大暴雨,局部地区出现特大暴雨,山洪、地质灾害风险加剧,地灾防治形势十分严峻,救援救灾刻不容缓。

    雨情发生后,河南省自然资源厅高度重视地灾防治工作,及时明确了地灾防治的责任分工、工作重点和工作要求等,并通过厅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发布地灾气象预警预报。7月20日,河南厅组织由厅领导任组长的6个督导组深入地灾红色预警区域,检查隐患点情况,督促指导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做好地灾防治工作。

    记者从河南厅获悉,7月19日8时至21日8时,河南省共发生地灾险情60起、灾情1起。险情主要涉及郑州市、焦作市、鹤壁市、南阳市、济源市、固始县、巩义市,其中7月20日8时至21日8时发生50起;灾情为7月20日焦作市孟州市赵和镇秦沟村发生的小型滑坡,无人员伤亡。

    目前,全省各市(县、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正按照河南厅部署安排,严格落实工作任务,强化部门联动,深入开展地灾隐患排查,扎实有序推进地灾防治工作。

    成功转移受威胁群众1300余人

    “50名应急分队防汛抢险人员集结完毕,请指示!”“我们是党员,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我在一线,班子成员在一线,大家要紧跟其后。”……7月21日凌晨5时,随着河南省长葛市防汛指挥部一声令下,长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应急分队全体人员迅速集结,冒雨开赴大周镇五道口村防汛抢险一线。

    五道口村位于双洎河下游,因连续降雨,水流湍急,河水已与河堤持平,随时有决堤的危险,严重威胁着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时间就是生命。“你们负责巡查险情,及时汇报。”“你们负责疏散转移群众,行动要快。”来到五道口村了解到险情后,长葛局主要负责人迅速作出部署。

    接到任务后,应急分队分成两组,迅速展开行动。救援行动刚开始没多久,就有巡查人员传来消息:因河堤下方道路地势低洼,水流较大,已经把路上的防洪土冲开,随时都有冲破提防的危险。

    得到消息后,工作人员即刻加快疏散群众。与此同时,16名基层自然资源所工作人员也及时加入到防汛抢险工作中。经过近4个小时齐心协力,五道口村1300余名群众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

    危急时刻救出遇险人员

    郑州是此次降雨的重灾区,郑州市荥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闻汛而动,组织干部职工300余人深入全市各乡(镇)开展地灾隐患排查及抢险救灾工作。

    7月19日,高山镇自然资源所全体人员对辖区内地灾隐患点进行了全面摸排,撤离群众15人,抢修道路3条,并于次日6时组织人员冒雨对辖区内重点区域开展巡查,及时疏通2条道路。

    其间,工作人员在一处地灾隐患点疏通被堵道路后,刚出石洞沟村口S315项目工地处时,突遇山洪暴发,项目工地看护房瞬间被冲毁,看护房内1名工作人员被山洪冲走。见此状,高山镇自然资源所5名工作人员不顾个人安危,立即冲上前救出遇险人员。此外,该所还积极协助当地政府对108名被洪水围困人员进行了妥善安置。

    7月19日下午到20日凌晨,城关乡自然资源所工作人员对辖区内地灾隐患点涉及的石板沟村、竹叶河村进行不间断巡查,其中石板沟村地灾隐患点发生了滑坡,冲坏了村道路。该所工作人员与村里干部一起对150余户群众进行了劝离,并协助90余人搬至社区、学校、村委等安全地带,并组织专人为群众做饭,保证生活秩序正常进行。当发现有6个村民组发生滑坡塌方,道路堵塞后,他们立即和村干部及乡包村领导、包村人员,组织铲车、钩机等设施,疏通道路、疏散群众。

    20日早6时,贾峪镇自然资源所全所成员,分成3个地灾救治突击队小组,发动3台铲车,对全镇26个村开展地毯式地灾隐患巡查排险,并联合贾峪镇政府救助受灾群众。目前,已帮助4户15人转移至安全地带。

    严阵以待闻“汛”而动

    “嘀铃铃……”7月19日凌晨4时30分左右,一阵清脆的电话铃声响起。“我是地灾监测员李有明,马村区小西坡村北150米处发生山体滑坡,堵塞了道路。”

    灾情就是命令。接到电话后,焦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马村分局地灾应急小分队边组织人员调度车辆,边向分局值班领导报告,同时联系马村区安阳城街道办事处。凌晨5时,地灾应急小分队赶到事发地点,与街道办事处联合设置警戒标志、采取临时交通管制等措施,共同商讨下一步处理措施。

    此前,为防范强降水天气引发地灾,焦作局向居民发放《致辖区广大群众的一封信》,告知做好防汛准备。18日起暴雨持续加大,焦作局准确研判天气状况,联合相关县(市、区)对部分地灾隐患点范围内的群众进行了转移安置,其中马村区安阳城街道办事处小西坡村转移8户12人、罗庄村转移9户14人、演马街道办事处小演马村转移2户4人,中站区转移3户6人、封闭8个商铺,博爱县寨豁乡馒头山村转移72户230名村民。其间,焦作市县两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干部职工深入一线,冒雨分赴各个地灾隐患点,安抚疏散受灾群众,设置警戒线,密切关注地灾风险防范区。

    据了解,焦作市目前共发生3起小型崩塌以及小范围落石现象。记者在中站区淼雨果醋公司崩塌现场看到,崩塌处山体位于护坡工程的西端,崩塌体呈三角体、高约6米、宽约10米,山顶有大面积汇水无处排放,仍有进一步发生崩塌及次生滑坡的可能性,其周边电线杆、高压线塔受到直接威胁。焦作市地灾应急指挥部正在现场开展应急处置工作,要求辖区政府立即撤离人员,对电力基塔进行加固,抓紧做好抢险物资准备,联系技术单位做好地灾趋势研判。截至目前,全市没有因山洪地灾发生群死群伤事故。

    为地灾监测员加“防”

    “俺一定尽力做好村里的地灾监测工作!”7月19日,接过禹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配发的地灾监测防护装备时,郭连镇高庙董村的监测员董志华信心满满地说道。

    身处地灾监测的最前沿,一线监测员的责任重大,为其做好生命防护尤其重要。据了解,为提高巡查员地灾监测能力和水平,禹州局加大对基层监测人员的安全防护和物资保障力度,统一购置了雨伞、雨衣、雨靴、电灯等防护用具和钢尺、喇叭等监测预警工具88套,并逐一发放到监测员手中,有效确保了雨中、夜晚巡查监测的安全有效。

    另外,针对连日来的持续降雨天气,禹州局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带领地灾防治、地质环境保护等专业技术人员,冒雨深入各重大地灾隐患点进行巡查排查,深入群众家中了防灾解情况,指导相关自然资源所果断采取紧急避险措施,先后组织了12户30名群众进行了安全撤离并对其进行了妥善安置。

    危难时刻勇担当

    2021年5月1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赴精神文明建设城乡共建对口单位北京市密云区不老屯村,开展“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群众性主题活动,送科普下乡,为村民捐赠图书刊物,落实为群众办实事事项,进一步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党办、工会、团委、科普室和党委办公室-人事教育处联合党支部部分党员职工参加。

    在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中,科普工作人员围绕“什么是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如何防治、日常生活中的避灾知识”这一主要内容,按照12类48种不良地质现象,为村民进行详细分析;又从隐患如何识别,灾情如何避免进行认真讲解;随后进入“我问你答”互动环节,村民们发言积极踊跃,回答问题“你争我抢”、“当仁不让”,近20道问答题、抢答题、趣味题,在答题有奖过程中,被村民们一一拿下。通过开展科普宣传下乡活动,为村民宣传“环境保护、生态文明、防灾减灾”等方面知识,进一步提升了村民科普素质和文明素养,广大村民普遍感觉品味到了一顿丰盛的科普大餐,受益匪浅。

    在图书刊物捐赠中,地学文献中心带去了人文社科、文学历史、科学普及、防灾减灾等方面书籍刊物共计120余册及部分文具,大大充实了乡村书屋,为村民读书阅览、汲取知识提供了方便。村委干部和村民一致表示,加强乡村书屋建设,为他们带去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大大丰富了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正能量。

    期间,一行人还赴红色教育基地白乙化烈士陵园、纪念馆,进行瞻仰、参观,学习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活动结束后,一行人纷纷表示,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把为群众办实事落到实处,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非常有意义,大家一致表示要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切实以实际行动践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赴不老屯村开展城乡共建科普宣传党日活动 

    为村民讲解科普知识 

    科普知识答题给村民发放纪念品

    为村民捐赠图书刊物

    瞻仰白乙化烈士陵园

    地学文献中心赴城乡共建单位开展“党旗在基层一线高...

    6月7日,强降雨致桂林市荔浦市双江镇受灾严重。 覃日友 摄 

    中新网南宁6月9日电(林艳华 黄尚宁)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6月9日介绍,连日来随着持续强降雨,广西多地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告急。在各级自然资源部门、监测技术单位科学组织下,6月7日当天,广西境内成功预报地质灾害4起,组织避险863人。 

    6月6日以来,广西北部普遍遭遇强降雨,部分地区降雨量超过200毫米,局部超过400毫米。6月7日9时30分,广西地质环境监测站桂林站与桂林市自然资源局会商,将桂林市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提升为橙色预警。桂林站值班人员电话通知荔浦市自然资源局值班人员,要求及时组织监测员对全市地灾隐患点进行巡查监测,发现异常马上组织受威胁人员撤离避让。当日10时左右,荔浦市马岭镇同善村委潘厂屯滑坡隐患点监测员发现滑坡前缘有小崩小塌并冒浑水,立即报告马岭镇政府。马岭镇政府当机立断组织村民撤离,成功撤离避让100多户591人。下午13时,屯后山500米范围内的山坡发生滑坡,滑坡总规模约30万立方米,造成潘厂屯部分房屋损坏,多数居民房一楼都堆积有滑塌的岩土体。所幸因撤离及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部分隐患点布设的监测设备在地灾防范中起到了“技防”的作用。 黄尚宁 摄

    另外3起成功预报的地质灾害发生在阳朔县普益乡上游村委小窝村、高田镇古登村委栗木山村和永福县工商宿舍区,地灾发生时间在6月7日1时至17时之间,均为山体滑坡,滑坡体积为600至18万立方米之间。其中阳朔县2起地灾成功撤离避险人员62户202人,永福县1起地灾成功撤离避险人员14户70人。4处地灾发生地均为登记在册的群测群防点,其中潘厂屯滑坡隐患点安装有雨量计、土壤含水率计等监测设备,加上各级自然资源部门科学组织,各隐患点监测员加强巡查监测,彰显群测群防体系的强大威力,收到了“人防+技防=成功预报”的变量效果。

    据了解,今年4月以来,广西已先后发生地质灾害77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00多万元。当前,广西已全面进入主汛期。鉴于今年地灾严峻形势特别是6月份可能出现的集中高发趋势,广西自然资源厅要求进一步加强巡查排查和宣传培训演练,加强24小时值班值守,持续加强监测预警,坚持“人防+技防”技术思路,做好应急救援技术支撑,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确保广西全区特别是地质灾害隐患点安全度汛。

    广西成功预报4起地质灾害 组织避险863人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油气调查中心”)暂留在湖北当地的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就地下沉基层,加入疫情防控,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

    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油气调查中心青年党员张林,在疫情爆发初期,第一时间到社区报到,积极投身社区防控工作。从春节至今,除了在线办公完成本职工作外,他深入抗疫一线,时刻冲锋在前,多次申请负责夜班执勤,配合社区摸排群众情况、在社区门口检测出入人员体温、在社区巡查中对居民正确防“疫”进行劝导宣讲、并为高龄老人和居家观察人员提供“送货上门”等服务,共筑社区疫情防控堡垒。在疫情防控的最严峻时期,龚晓星同志身在湖北无法返岗。回不了单位,人在哪里防疫工作就做到哪里。他自发向居住地所在的村党支部递交了“请战书”,加入到抗疫一线,协助村委驻守村口检查,认真做好每一位外来人员的核查工作。王锋同志与社区工作者一起共同值守,投入疫情防控宣传,以身作则带动社区居民服从和支持社区防控规定,积极协助社区采购、分发蔬菜等生活物资,有效分担了社区工作压力,助力社区党组织合力抗击疫情。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关键时刻主动亮明身份、挺身而出,尽己所能与时间赛跑,与疫情斗争,为全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重要的力量,让党旗在防控疫情斗争第一线高高飘扬。

                              

                                 

    就地下沉守防线 油气调查中心党员在行动

    2020年11月11-12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曹家庄村委联合申报的曹家庄地质文化村通过中国地质学会专家组现场评审。

    专家组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王京彬院长及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山东省第一地质矿产勘查院相关专家一行3人,先后实地踏勘地质文化广场、地质特色民宿、科普长廊、生态茶田以及捕虏体、节理、象形石等地质遗迹点。天津地调中心副主任朱群、泰山景区管委会副主任马生平进行现场讲解和答疑。

    踏勘结束后,组织召开了地质文化村发展建议座谈会,专家组对曹家庄村的特色地质资源、地质科普设施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给予了积极评价,充分肯定了曹家庄地质文化村的建设思路和发展前景,认为曹家庄村区位优势明显,自然环境优美,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地质景观特色明显,生态农业资源优越,完全符合“地质+生态农业”型地质文化村申报的相关要求。

    据悉,天津地调中心作为曹家庄地质文化村申报的技术支撑单位,首次厘清了曹家庄村的地质遗迹资源禀赋和人文历史传承,查明了前寒武纪基底岩石对土壤、水和农作物品质的制约作用,建立了地质文化与生态农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健全了泰安市全域旅游的地学科普内容,为推进村庄生态文明发展、实现经济产业转型提供了有效支撑。

    津地调中心现场讲解曹家庄地质文化村建设情况

    曹家庄地质文化村申报工作通过现场评审

    为推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漓江流域喀斯特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2020年3月18日至28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组织广西植物研究所、桂林理工大学等主要参与单位的科研人员开展桂林市雁山区、草坪乡、恭城县西岭镇、莲花乡等主要示范区的野外调研工作。 

    项目负责人、岩溶所陈伟海研究员带队,围绕喀斯特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土保持及石漠化治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洞穴旅游景观、特色生态产业开发、矿山恢复等方面进行了实地调研,并与示范区所在村委的干部、群众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示范区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的需求。科研人员结合专业知识,提出了提升原有喀斯特景观价值、套种瑶药增值、水土流失防治、石漠化治理、矿山复绿、多彩植物营造等促进喀斯特景观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和建议,得到了地方科技局、村委及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通过调研,项目了解了地方需求和存在的问题。下一步结合项目的目标任务,将进一步有力推进试验示范工作。

    岩溶所有力推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2019年10月11日,得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在于都县下增村成功打井出水的消息后,于都县县委副书记梅扬赶到现场向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及现场野外一线人员表示感谢,并共同见证了村民代表向武汉地调中心赠送锦旗。

    梅扬表示,此次打井出水有三个特点:一是技术水平高,一钻出水。当地属白垩红层缺水区,找水困难,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技术人员在精准论证推算下首钻成功,一钻出水;二是水质优良。经检测达到一类水质标准,而且偏弱碱性,可放心直接引用;三是水量大水压高,呈自流状态。枯水期的水头都超过5米,可确保覆盖人群全年使用,彻底解决吃水困难问题。

    为了充分利用好这口井、把好事办好,梅扬对有关后续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请武汉地调中心作技术指导,由县委县政府和村委一起想办法尽快修建蓄水池,尽快投入使用;二是将该井打造成一处景点,做好宣传栏,既要宣传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也要宣传水质水量和找水故事;三是把井水利用好,开发生态农庄,发展生态旅游服务,让游客吃的放心、玩的开心,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观光旅游,实现脱贫后“自我造血”。随后,梅扬还到茶梓村武汉地调中心正在组织施工的一口钻井现场指导工作。

    村民代表赠送锦旗

    现场接水直接饮用 

    在茶梓村钻井施工现场

    赣州于都县委相关负责人到武汉地调中心打井找水现场...

    近日,地调局水环中心沂蒙山项目组在沂源县鲁村镇北官庄实施的探采结合孔成功出水,解决了1570人的饮水困难。 

    北官庄位于鲁村镇北2公里处,人口1570人,耕地1500亩,果树200亩,大牲畜300头,无灌溉水源,农业靠天收,饮水引自村北花岗岩区沟谷内下降泉,泉水流量约0.6升/秒。旱季时,泉水流量减少,村民吃水困难。为解决全村安全饮水问题,曾于村北实施一眼120米深井,施工后干孔,未能解决问题。受鲁村镇政府所托,沂蒙山项目组将该村作为实施探采结合孔的重点村。

    北官庄处于鲁村断陷盆地与丘陵山地接触带,近东西向高峪—北官庄断裂为断陷主控边界,其北地层岩性为傲徕山超单元松山单元肉红色中粒二长花岗岩,零星可见石炭系太原组含煤地层出露,盆地区古近系常路组砖红色泥岩、粉砂岩与复成分砾岩伏于厚度小于10米的第四系山前组含砂、砾粉质粘土之下。

    综合分析认为该村所处位置虽为高峪—北官庄断裂带,但南盘古近系盖层贫水,北盘花岗岩基底风化厚度有限,破碎带内古生代地层受挤压作用明显,且之前的干孔证实了太原组灰岩夹层不富水,判断断层为张性不富水断裂;而近南北向冲沟发育,使地表水与地下水径流一致,受断层阻滞,在石炭系碎屑底部与花岗岩接触面,应赋存构造裂隙水,形成地下水相对富集带,是探采结合井实施的目标靶区,目标水量为5方/天。

    经过2条物探勘查线的实施,并结合干孔所反映的物性参数,通过对比分析证实了断层的存在,并查明了其空间形态。经钻探分别在Ⅱ线285米处和Ⅱ线265米处施工50米和112米,结合260米处5米深大口井的水位,证实了在相距25米的断裂带内存在浅径流(石炭系裂隙水、断裂破碎带裂隙水)与深径流(花岗岩裂隙水)3个水位,石炭系大口井水位埋深3米、破碎带浅井水位埋深5米,深层花岗岩裂隙水居两者之中承压自流,三层水抽水试验互不干扰,自流井涌水量每天120立方米。

    此探采结合孔的成功实施:一是达到了北官庄村委的预期水量,解决居民的饮水困难;二是探索了贫水区断裂构造找水新模式,积累了找水经验;三是获得了花岗岩承压水赋存模式,为分析断陷超覆盆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开拓了思路。

    沂蒙山项目组在花岗岩中成功实施一眼自流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