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8年10月18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华北克拉通辽东/胶东重要成矿区带金多金属矿深部预测及勘查示范”项目启动会在北京召开,陈毓川和毛景文两位院士以及黄宗理、邓军、王保良、王瑞江、许文良、钟宏、徐涛、李月臣、宋明春等专家到会指导,科技部、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山东省国土资源厅、丹东市国土局有关领导出席会议,来自地质力学研究所、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等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南方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吉林大学,辽宁省有色地质局103队,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辽宁地质勘探集团等十余家单位的项目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上,科技部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主要负责人介绍了项目管理相关流程,并对项目实施提出具体要求。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和山东省国土资源厅有关领导表示将在协调地方关系和匹配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对各位专家、领导的支持和关心表示感谢,同时介绍了实施本项目的有利条件:一是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近年来相继组织实施了“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老矿山深部及外围找矿”等一系列重大项目,获得重大找矿成果,构建了“三位一体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形成了一套大项目组织实施和质量管理制度,组织能力有保障;二是围绕深部找矿需求构建了产-学-研-用的团队,包括了各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可以实现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共同支撑项目目标任务的实现;三是组建了高水平的专家指导团队,这既包括本次项目聘任的专家,还包括全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指导专家组的专家,为项目的科学实施保驾护航;四是项目初步获得了地方财政以及地矿企业的匹配经费承诺,同时,地质调查专项项目也会根据需要,匹配工作量开展一些急需的基础地质矿产调查工作。

    项目负责人陈斌教授和各课题负责人分别对实施方案进行了汇报,围绕目标任务、研究内容、工作手段、技术路线和工作部署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会专家提出了大量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项目的科学实施和合理部署“保驾护航”。

    这次会议标志着“华北克拉通辽东/胶东重要成矿区带金多金属矿深部预测及勘查示范”项目正式启动。项目在未来三年的时间中,通过示踪成矿系统深部空间结构,攻关示范深部探测技术方法,构建综合信息找矿预测模型,圈定深部找矿靶区,定位预测深部矿体,实施钻探工程,取得深部找矿新发现,验证和完善辽东、胶东区域成矿模式,评价区域3000米以浅金资源潜力,支撑辽东“国家级”金矿资源基地建设。

     
     
    “华北克拉通辽东/胶东重要成矿区带金多金属矿深部预...

    近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藏高原重要矿产资源基地成矿系统深部探测技术与勘查增储示范”项目启动与课题实施方案审查会议在成都召开,项目下设6个课题的实施方案获专家组审查通过。陈毓川、裴荣富、多吉等院士出席审查会议,项目跟踪专家黄宗理、李月臣以及国内外知名学者赵振华、肖庆辉、潘桂棠、杨志明等应邀作为评审专家出席会议。此外,科技部21世纪议程中心成永生代表项目主管部门出席了会议并做重要讲话,对项目实施提出了具体要求。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等局直属单位,以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成都理工大学、西藏华钰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等10家项目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审查会上,项目负责人唐菊兴研究员对项目的概况、总体方案、具体研究内容以及课题的分解进行了系统介绍。随后六个课题负责人就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技术方法手段、考核指标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汇报。与会专家就每个课题的汇报以及实施方案提出了针对性、建设性意见,极大的提高了课题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完善了项目的实施方案和技术路线。在会议结束之前,与会专家与项目负责人就本次会议的内容进行了综合讨论,明确了课题的具体工作内容和方向。最后由项目负责人唐菊兴研究员总结发言,表达了对与会专家和项目管理单位的感谢,系统总结了与会专家提出的问题,对各课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重点工作内容,并表示将竭力完成项目的目标任务。  

    至此,“青藏高原重要矿产资源基地成矿系统深部探测技术与勘查增储示范”项目正式启动,项目由10家科研事业/企业单位,170余名科研人员参与研究。项目总经费10644万元,其中中央财政专项经费4144万元,执行周期3年。项目以侯增谦院士牵头的上游项目《青藏高原碰撞造山成矿系统深部结构与成矿过程》在大型矿床成矿机理与就位过程、大型矿集区浅部地壳精细结构与主控要素、成矿模型等方面的研究结果为基础,通过对成矿系统不同深度成矿预测、勘查等技术创新,验证成矿模式,完善勘查模型,深化和发展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最终实现矿集区深部资源预测、勘查与增储全链条示范研究。

    陈毓川院士
    裴荣富院士
    会议代表合影
     
    “青藏高原重要矿产资源基地成矿系统深部探测技术与...

    近日,为积极探寻快速地质普查和找矿新技术手段,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邀请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李月臣等一行进行航空物探技术交流。

    会上,北京地质矿产院航空物探部项目负责人作题为“动力三角翼滑翔机航磁航放在地质勘查工作中的应用”学术报告,介绍了动力滑翔机航磁系统近年来在国内国外成功应用的案例和经验。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境外地质调查和陆海一体化地质调查工作任务不断增多,航空物探技术将为天津地调中心开展快速境外地质矿产普查和陆海统筹地质调查技术方法体系的建立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航空物探是一种以航空飞行器为搭载平台的空对地物探测量技术,具有能够克服地面地形地物对观测带来不便、快速进行面积性调查的优点。近年来基于体育器材类飞行器的航空物探设备更有系统轻便、起飞条件要求低、能够保持低空飞行的特点,一定程度上能替代中大比例尺地面测量在森林、澡泽等困难地区开展工作。

    学习交流现场

     
     
     
    天津地调中心组织开展航空物探技术学习交流

    2019年6月12-13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建设“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在湖北宜昌组织召开宜昌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研讨会,汇聚多领域专家智慧,为更加科学、务实推进宜昌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研讨会上,北京地质矿产研究院李月臣教授介绍了开展承德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的工作方法和取得的成果,分享了地质调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和实践;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陈绪钰高级工程师介绍了广安资源环境综合地质调查工作思路和开展的有关探索,重点分享了市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查评价技术和方法;武汉地调中心王宁涛高级工程师介绍了宜昌生态文明示范区调查监测工作部署,提出了按流域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调查和评价工作的设想和实现路径;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曹建华研究员详细介绍了地球系统科学与岩溶地质环境研究进展,解读了在生态地质调查中运用地球系统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武汉区域气候中心刘敏研究员系统介绍了气候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在宜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气象趋利避害利用的思路和具体技术方法;华中农业大学黄丽教授介绍了宜昌地区土壤的形成、演化和分类,以及不同植被对土壤母质元素的吸收和利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黄琨副教授介绍了宜昌市流域水文系统,重点解剖了蛤蟆井岩溶流域水文地质系统的调查技术方法;南京大学刘媛媛副教授介绍了水环境中磷的形态、迁移和转化机制,提出了不同剖面磷的调查及形态分析方法。

    会议期间,宜昌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工程所属二级项目负责人、二级项目委托业务承担单位分别介绍了项目工作进展和取得的初步成果,并明确了项目工作推进实施时间节点。与会专家针对宜昌地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从多个学科领域提出了相应的科学对策,并对工程及项目下一步的工作部署、成果产品等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建设性和指导性的建议。

    岩溶所、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省气象局、成都地调中心、武汉地调中心、湖北省地质局、北京地质矿产研究院、宜昌市气象局、宜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湖北省地质调查院、湖北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湖南省地质矿产勘察开发局四一六队、湖南星开源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共40余人参加了会议。

    研讨会情况

    宜昌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研讨会成功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