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7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2019年7月6日-7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召开岩溶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学术研讨会,来自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海南大学和岩溶所的7位专家、研究人员进行了学术报告。

    会上,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蔡祖聪教授做了题为“气候-土壤-植物氮形态契合的生产和生态环境意义”报告,深入阐述了土壤氮循环与气候和植物之间的关系,提出应根据土壤氮转化特点和作物氮素吸收特性合理施用氮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莫江明研究员做了“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对氮沉降的响应与适应”报告,系统阐述了氮沉降对南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多样性、固氮效应和水分的影响。浙江大学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马斌研究员做了“基于网络视角的土壤微生物生态过程”报告,分析了不同气候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的地理分布模式以及微生物间相互作用对土壤功能的影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颜晓元研究员做了“农田氮肥去向的影响因素与高效利用原理”报告,分析了我国氮肥施用的农学价值和环境影响,提出了降低氮肥损失和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管理措施。海南大学热带作物学院伍延正博士作了“不同施肥模式对热区稻菜轮作系统氧化亚氮和甲烷排放的影响”报告,阐述了热区水稻种植条件下如何合理施肥以及温室气体减排。岩溶所李强研究员做了“喀斯特断陷盆地盆-山结构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报告,分析了断陷盆地不同海拔高度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岩溶所朱同彬副研究员做了“岩溶区石灰性土壤氮转化特点”报告,评估了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氮转化过程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研讨会期间,部分参会专家和老师参观了中国岩溶地质馆和毛村野外试验基地,并就野外试验设计、采样等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来自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浙江大学资环学院、海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医学院、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岩溶所等高校院所50余人参加会议。

     

     

    岩溶所召开岩溶生态系统碳氮循环学术研讨会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李强研究员被聘为广西本科高等学校地理科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发挥专家对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咨询和指导作用,加快广西高等学校地理学科建设,提升广西地理学科高等教育的影响力,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决定成立2019—2022年广西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属非常设的专家协调性咨询、指导和服务机构,为广西本科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决策咨询、理论研究服务,接受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委托,对广西本科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和指导。

     

     

    岩溶所李强研究员被聘为广西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

    近日,在保定市推进市直单位脱贫攻坚责任落实工作领导小组开展的征集2018年度“一包一”结对帮扶工作事迹突出单位和个人的活动中,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以下简称“水环中心”)荣获“2018年度‘一包一’结对帮扶工作事迹突出单位”称号,驻村扶贫工作队的金枭豪同志、李强同志为事迹突出个人。

    2018年,水环中心按照国家、省、市、县统一安排部署,扎实开展“一包一”结对帮扶工作,并把扶贫工作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水环中心党委高度重视,由一把手负总责,纪委书记直接抓,定期研究扶贫工作。派出以副处级干部为队长的驻村工作队,长期驻在河北省曲阳县齐村镇古家庄村开展扶贫工作,安排11名帮扶责任人结对帮扶52户贫困户。中心党委与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一起研究制定了古家庄村“一村一处方”脱贫规划和贫困户“一户一套餐”脱贫计划。实现了贫困户产业双覆盖,奠定了稳定脱贫的坚实基础。

    自开展帮扶以来,水环中心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为古家庄村打深井1眼,挖大口井1眼,不仅有效解决了180多名村民饮水安全问题,还满足了村里500亩的农田灌溉;对古家庄村及周边地区进行了水文地质详细调查、环境地质详细调查、土壤和水地球化学分析评价,确定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思路,契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带领村民种植核桃、雪桃、枣树等绿色生态种植产业。

    精心组织帮扶责任人结对帮扶古家庄村52户贫困户,坚持每月入户走访一次,结对帮扶过程中建立了《市直机关帮扶责任人台账》,进行动态管理,做到定期更新。认真履行激发内生动力、帮助落实扶贫项目、扶贫政策、帮办实事好事等四项职责,严格落实“五必知、五必到”和“八件事”,经常与贫困户沟通联系,帮助解决具体问题。

    2019年,水环中心驻村扶贫工作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产业带动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根据古家庄村地理位置和地质环境的实际情况,以“太行山北段综合地质调查” 项目为载体,充分发挥水环中心的技术优势,因地制宜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水环中心获结对帮扶工作事迹突出单位称号

    习近平在瞻仰中共一大会址时强调

    铭记党的奋斗历程时刻不忘初心

    担当党的崇高使命矢志永远奋斗

    新华社上海/浙江嘉兴10月31日电 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于31日专程从北京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苦干实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就一定能够乘风破浪、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

    10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这是31日上午,习近平等在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议室原址。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31日上午,习近平等一下飞机,就来到位于上海市兴业路76号的中共一大会址。这座饱经沧桑的石库门建筑,1952年9月修复并对外开放,在繁华的现代化都市中庄严肃穆。96年前,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举行,会议的主要议程是成立中国共产党。

    10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这是31日上午,习近平等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习近平等在兴业路下车后,步行来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习近平在上海工作期间曾3次到这里。在这里,习近平首先瞻仰了中共一大会议室原址。这个18平方米的房间按照当年会议场景复原布置。习近平久久凝视,叮嘱一定要把会址保护好、利用好。习近平动情地说,毛泽东同志称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这个比喻很形象,我看这里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10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这是31日上午,习近平等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李涛 摄

    随后,习近平等瞻仰了中共一大代表群像浮雕,参观了《伟大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前赴后继、救亡图存”、“风云际会、相约建党”、“群英汇聚、开天辟地”等专题展区,陈列着大量实物和图片,有的还有雕塑和沙盘,习近平一边听取介绍,一边询问细节。他对着浮雕一一列数中共一大13名代表的姓名,感叹英雄辈出,也感叹大浪淘沙。习近平指出,建党时的每件文物都十分珍贵、每个情景都耐人寻味,我们要经常回忆、深入思索,从中解读我们党的初心。

    题为《追梦》的视频短片,浓缩了我们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习近平等驻足观看。习近平表示,我们党的全部历史都是从中共一大开启的,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10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这是31日上午,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习近平带领其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一起重温入党誓词。新华社记者 李涛 摄

    纪念馆宣誓厅,悬挂着巨幅中国共产党党旗。面对党旗,习近平带领其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一起重温入党誓词。在习近平领誓下,铿锵有力的宣誓声响彻大厅,让现场所有人都深受感染,仿佛回到了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习近平强调,入党誓词字数不多,记住并不难,难的是终身坚守。每个党员要牢记入党誓词,经常加以对照,坚定不移,终生不渝。

    10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这是31日上午,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习近平带领其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一起重温入党誓词。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当天下午,习近平等从上海乘火车来到浙江嘉兴市,继续追寻中共一大足迹。当时,正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因遭到上海法租界巡捕袭扰,紧急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一条小船上继续进行,在船上完成了大会全部议程。红船由此得名并名扬天下。

    微风习习、清波荡漾的南湖,下午4时40分许迎来了习近平一行。习近平等走到湖边,瞻仰红船,详细了解利用红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等情况。习近平指出,小小红船承载千钧,播下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

    离开南湖,习近平等前往南湖革命纪念馆参观。这座纪念馆2006年6月28日由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奠基,2011年纪念建党90周年前夕落成开放。

    纪念馆圆形序厅里,精美的红船雕塑栩栩如生,硕大的镰刀锤头图案鲜艳夺目,二者交相辉映,寓意中国共产党领航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习近平等由此进入以“开天辟地”为主题的展厅,先后参观了“探索救亡图存道路”、“中国共产党成立”等专题展览。这里展出的实物和图片,同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的展览互为印证,详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全貌。习近平不时同其他常委同志交流。习近平表示,从纪念馆奠基那一刻起,我就一直想着落成后要来看一看,今天如愿以偿了,确实深受教育和鼓舞。在浙江工作期间,我曾经把“红船精神”概括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大力弘扬“红船精神”。

    参观结束时,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表示,我们全体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这次集体出行,目的是回顾我们党的光辉历程特别是建党时的历史,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明确肩负的重大责任,增强为实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0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这是31日下午,习近平在南湖革命纪念馆参观结束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习近平指出,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

    习近平强调,“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96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同时,事业发展永无止境,共产党人的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告慰先辈,方可赢得民心、赢得时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无前。

    习近平指出,党的十九大擘画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全党同志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牢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美好未来和最高理想前进;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不畏艰难、不怕牺牲,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10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这是习近平等在浙江嘉兴南湖边瞻仰红船。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临行时,习近平同纪念馆工作人员亲切握手,勉励大家从党的光辉历史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在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做出贡献的同时书写好自己的人生篇章。大家报以长时间热烈的掌声。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丁薛祥、李强、陈希和中央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上海市、浙江省有关负责同志参加上述活动。

    习近平在瞻仰中共一大会址时强调 铭记党的奋斗历程时...

    在广西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岩溶生物地球化学”和中国地质调查局“人为干预增加岩溶碳汇试验示范及碳汇效应综合评价”的资助下,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李强研究员等在广西桂林毛村地下河江流域和桂林五里峡水库,利用高通量测序和荧光定量PCR技术,结合传统水化学特征,首次揭示了好氧不产氧光合细菌对岩溶水体有机碳的贡献。相关成果分别发布于《岩矿测试》和《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上。

    传统观点认为:岩溶水生植物光合固定溶解无机碳产生的内源有机碳是岩石风化碳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光合微生物的贡献通常不予考虑,导致风化碳汇被低估。因此,岩溶水体中有机碳溯源研究是风化碳汇计算和调控的关键。

    好氧不产氧光合细菌(AAPB)是一类具有好氧异养生存通性,能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补充自身能量需求特性的异养微生物。好氧不产氧光合细菌独特的光能利用能力使其在水圈物质循环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水体营养状态、电导率、pH等环境因子能改变好氧不产氧光合细菌的摄食压力并影响其相对丰度。结果表明:好氧不产氧光合细菌等光合微型生物是岩溶水体有机碳的重要贡献者,并与pH等环境因子有关。因此,好氧不产氧光合细菌对水体有机碳的贡献意味着我们必须对已建立在产氧光合作用基础上的岩溶水圈碳和能量循环重新认识,并为寻找遗失碳汇提供了一个潜在方向。

    此外,《岩矿测试》编辑部还对桂林五里峡水库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

     

    好氧不产氧光合细菌对岩溶水体有机碳的贡献得到证实

    “南极作业时间宝贵,一天也不能错过。”科考船“海洋六号”船见缝插针,利用两次气旋之间仅24小时的作业时机,1月7-8日间顺利完成了3个站位的地质取样作业,获取到第一批宝贵的南极海底地质、海水等样品。至此,“海洋六号”已全面开展各项任务,部分任务进程过半,进展总体顺利。

    从多道地震、多波束、浅层剖面测量,再到重力柱状取样、温盐深测量与采水,首次奔赴南极的“海洋六号”开展的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科考调查,重心直指潜藏在数百米乃至数千米南极海域与海底的“深度奥秘”。

    在南极“插管”取样

    600公斤的圆形铅块排列成组,与空心钢管连接组合成的一枚巨大的“铁锥”,由钢缆牵引,投向南极冰海,200公斤的重锤相伴而至,在海底以加速度冲击,将空心管插入冰冷的海底泥,以钢制“莲花瓣”封口后,将几十万年沉睡的海底泥一管管牵引回船。7日傍晚,科考船“海洋六号”第一次在南极海域开展重力地质取样。

    形象地说,重力柱状取样就是在南极海底进行“插管”取样。通过给海底表层“插管”取样,最多时能获取到海底十几米长的浅表层沉积物,也就是海底的“表层皮肤”样本。紧接着,负责试验分析的科考队员李强、何赵迅速将样品采集出来后,到船上实验室,对这些样品中所含的空气、水分以及沉积物的组成成分等多种信息做进一步现场分析。

    首席科学家助理付少英说,后期,还将对这些样品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通过结合这些信息,将可以真实再现数百万乃至数千万年南极的地质演化历史。

    但严酷的极地环境和陌生的海域给首次在南极开展工作的“海洋六号”构成了极大挑战。在8日凌晨开展的九米长重力柱状取样中,由于遭遇坚固的海底沉积层,坚硬的钢管竟然被挤压如弯弓。但科考队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和顽强的意志,迅速适应了这一局面。通宵作战后,“海洋六号”成功从南极3550米水深处的海底取得了长达六米多的沉积物样本,这些珍贵的样品将带给我们丰富的南极海底信息。

    给南大洋“量体温”

    由24只取水容器环绕钢圈排列,组成一套自动取水装置。同时,还搭载着测量海水溶解氧以及两套多普勒海流剖面仪组合在一起。以钢缆牵引,投入南极冰海。以每间隔5秒的频率记录一次海水的温度、盐度和深度以及溶解氧的成分等数据。这是科考船“海洋六号”开展温盐深测量与采水工作。

    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取水容器到达预定深度后,即按顺序自动打开一管,采满水后随即自动关闭,这样,即可实现在预定的24个层位获取到分层海水样品。“海洋六号”1月8日开展的温盐深测量中,最深采集到了3550米水深的南极海底底层海水样品。

    专业组长庞云天告诉记者,“海洋六号”船此次开展的温盐深测量,通过写入的程序控制整套采水器系统,能获得预定位置,由海面到海底预先设计深度的海水温度、盐度、声速、密度、溶解氧、流速及流向等一系列数据,结合对海水样品的室内化学分析,可以研究出这一区域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水层结构和水团运动状况。

    首席科学家何高文介绍,尽管南极海底都覆盖在冰冷的海水之下,但承载海水的海底表层受地心岩浆和板块运动影响,仍然具有温度,测量不同地层深度的温度,对于了解地壳运动和地质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这次选择的海域是一个古老板块曾经活动的区域,在南极海域板块中具有独特性。”

    通过给南极“插管”、“量体温”,以及“做CT”等先进的调查技术,“海洋六号”船执行的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航次,将获取到一大批关于南极海底地层结构、地质状况、环境变迁等基础数据,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将为人类认识南极、了解南极积累丰富的资料。

    重力柱状取样 

    遭遇坚固层,钢管被挤弯 

    采获第一个重力柱状样 

    4.测量样品长度IMG_6894

    测量样品长度 

    南极海底沉积物样品 

    6.抽取海底沉积物样品中的空气和水分IMG_7052

    抽取海底沉积物样品中的空气和水分

    采获南极3550米深度的海水样品 

    给南大洋量体温 

     

    给南极 “插管”、“量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