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位于坦桑尼亚北部的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因其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而享有“非洲伊甸园”的美誉。“死火山会‘活’过来吗”“火山口内的水从哪里来”……浏览火山口观景平台旁的解说牌,记者发现,除了有坦桑尼亚官方语言斯瓦希里语和英语介绍,牌上还印着中文介绍和“中国援助”标识。

    这是4月26日在坦桑尼亚阿鲁沙拍摄的恩戈罗恩戈罗-伦盖地质公园博物馆施工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李亚辉 摄

     

    站在火山口一处新建的观景平台俯瞰,广袤的谷底恰似一幅徐徐展开的自然画卷:在雨后的蓝天白云映衬下,澄澈的湖泊宛若宝石般镶嵌在草原上;成群的角马、斑马与羚羊等野生动物化作一个个黑点,如同律动的音符,在天地间奏响着一曲原始而壮美的生命乐章。

    恩戈罗恩戈罗-伦盖地质公园是坦桑尼亚第一个世界地质公园,以其独特的地质特征、生态景观以及珍贵的考古遗迹闻名于世。然而,这样一个兼具自然与文化双重价值的地质公园,因配套基础设施条件欠佳、景区信息展示不够充分、原有展厅地质科普内容偏少等问题,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2年的评估中被亮“黄牌”警告,面临摘牌风险。

    关键时刻,中国伸出了援手!援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伦盖地质公园项目于2023年6月正式启动,由中国商务部国际经济合作事务局组织实施并监督管理。项目包括技术援助和基础设施援助两部分,分别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和中铁二十五局承担。

    这是中方首次实施地质公园类对外援助项目,通过开展地质遗迹调查与研究、编制公园总体规划、培训当地工作人员等软性援助,以及修建博物馆、观景平台和解说牌、莱托利古人类遗迹保护设施等硬性工程,助力该地质公园2024年12月顺利通过再评估。

    记者在采访期间,听到最多的关键词就是“合作”。由于此前从未有过类似援外地质公园项目的先例可借鉴,中方施工团队虽大多是身经百战的“老海外”,但在项目启动伊始,仍犹如初次投身海外建设,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时间紧,任务重!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我们和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团队加强沟通,双方按照各自任务节点提出需求,互相协作配合,与坦方工人一道克服物资匮乏、设备调配难度大、雨季施工困难等挑战,确保工程进度稳步推进。”中铁二十五局援坦桑尼亚恩戈罗恩戈罗-伦盖地质公园项目技术组组长徐江博说。

    截至目前,技术援助部分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今年11月完成。基础设施援助部分也已完成绝大部分施工任务,目前正开展博物馆展陈布置,预计6月完工。博物馆建好后,将成为恩戈罗恩戈罗-伦盖地质公园的标志性建筑,也将成为游客到访地质公园的必经之地。

    走进博物馆的施工现场,工具敲击声此起彼伏,中坦施工队伍正全力投入展厅隔断搭建与展板安装工作。展厅将利用数字化技术,系统呈现恩戈罗恩戈罗-伦盖地质公园的地质演化历程、生物多样性资源以及古人类文明遗迹,为游客打造多感官沉浸式体验,成为向世界展示这片神奇土地的重要窗口。

    “等博物馆开放后,我要第一个带家人来看看。”当地工人西蒙·摩西站在博物馆效果图前对记者说。

    记者在参观期间,有时还能捕捉到一种若隐若现的中式美学。博物馆主体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地质公园内的伦盖火山,而内庭和内廊的设计则借鉴北京天坛祈年殿和福建土楼,同时融入非洲部落传统纹样作为装饰元素,实现了中非文化的有机融合。博物馆的建设充分贯彻了节能环保理念,不仅采用光伏技术实现部分电力供给,还选用高性能保温材料等绿色建材。

    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南部非洲地质调查合作中心副主任孙凯说:“这个项目既能提升当地地质科研水平,促进旅游业发展,又能向世人展示地质遗迹保护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我听说地质公园的博物馆、观景平台以及许多保护设施都是中国援建的,真的很了不起!”当地游客基托伊·姆比塞是一名中学地理老师,他在景区门口接受记者采访时竖起大拇指说,“这个(地质公园)项目让课本知识变得生动而具象。将来在课堂讲解地质遗迹、文化遗产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概念时,我可以借助这个案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理论在现实中的具体应用。”

    新华社:记者手记|走访中国首个援外地质公园项目

    为落实2015年中意合作水文地质填图项目工作内容,应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邀请,10月17-26日,意大利国家环境保护研究所(地质调查局)Lucio Martarelli 和Giovanni Conte 2位专家来华与中方项目组成员共同赴河北唐山滦河流域开展水文地质调查与合作研究。中意合作水文地质填图项目中方负责人、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吴爱民处长、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科技外事处李亚松副处长、滦河流域中下游地球关键带水文地质调查项目负责人马荣博士,以及项目组主要成员参加联合调查。

    调查合作期间,中方专家介绍了我国水文地质工作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走向,重点展示了我国1:50000水文地质调查填图技术方法,包括野外定点、水位测量、岩芯编录、高密度电法、RTK测量、以及用于关键带研究的Hydro-wet探头和Guelph渗透仪等设备。意大利专家介绍了意大利1:50000水文地质调查工作进展和技术标准建设情况,现场参与了水文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采样、高程测量等工作,向中方赠送了意大利1:50000水文地质相关成果和技术资料。

    双方就两国1:50000水文地质编图规范、编图技术方法和数据库建设等开展了深入研讨,达成合作共识。意方对我国水文地质调查技术方法和使用的技术设备给予高度赞赏,意方提供的1:50000水文地质调查规范、成果图和数据库将为我国1:50000水文地质填图工作提供重要经验借鉴。

    据悉,此次合作是为落实今年5月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意大利国家环境保护研究所(地质调查局)签署的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而实施的。双方商议,中国地质调查局专家将于2016年5月赴意大利列蒂平原(Rieti Plain)和韦利诺河谷(Velino River Valley)地区开展合作调查。

    中意联合开展野外调查

    中方向意大利专家介绍RTK测量与高密度 

    中方向意大利专家展示水文地质钻探岩芯 

    中意联合工作组合影留念

    中意合作1:50000水文地质填图取得阶段性进展

    为了有效服务成都市城市地质及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推动国内外先进有效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在成都城市地质调查中应用推广,在中国地质调查局指导下,1月20至22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和成都理工大学地球勘探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探测技术研讨会。

    会上,十一名地球物理探测领域的学者专家分别就成都市、雄安新区等城市和地区地下地质结构、资源、环境、地下空间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应用成效和经验进行了汇报交流,尤其展示了浅层地震勘探、电磁探测、高精度重力勘探、微动探测、多源CT联合反演成像、混合源面波及三分量谐振勘探等前沿性地球物理探测技术最新应用成果。二十余家参会单位代表聚焦成都市系列复杂地质及地下空间资源探测问题提出了探测技术攻关试验及应用建议。

    深地中心副主任马岩副主任充分肯定了成都地调中心在成都市城市地下空间探测技术试验及应用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建议以成都市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科学规划及开发利用为目标,探索有效的城市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加强常规探测方法的优化与新型探测方法的探索试验,尽快形成针对成都市不同尺度、不同深度城市地下空间探测技术方法体系,系统查明成都市城市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资源(尤其是地下空间资源),为地方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及地下空间综合规划、协同开发利用与管理提供基础地质支撑。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副处长李亚民副处长在会议总结中谈到,此次城市地下空间探测技术研讨会开的很及时,展示了最新城市地质探测技术应用成果,研讨了适宜成都的城市地下空间探测技术方法,就下一步成都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工作提出了几点具体要求:一是聚焦地方需求和问题,充分分析和利用现有地质、物探成果资料,对接地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要求,全面梳理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地质问题和探测技术问题;二是项目承担单位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做好探测技术方法试验集成,形成有效的城市地质探测技术方法体系;三是加强地球物理探测与地质结合,探索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实现多方联动,全力推进成都市城市地质及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项目试点示范,打造城市地下空间地质调查“天府样板”。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深地中心、物化探所、地球勘探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地调中心、四川核工业地质局以及成都市国土资源局有关领导出席会议,国内相关的科研院校和地勘单位专家代表100余人参会。

    IMG_0122

    会议开幕

    IMG_0141

    会议交流现场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探测技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
      为积极响应“活跃学术交流氛围,加快青年人才成长,促进优秀人才涌现”的号召,5月12-13日,中国地调局地科院水环所召开青年科技协会换届大会暨第二届青年学术大会。

      会议听取了水环所2013 年度青年科协工作报告,宣布了第二届青年科协理事会成员名单,充分肯定了第一届青年科协为广大青年职工在科技创新和管理服务上的辛勤工作。同时对全所广大青年职工提出十六字方针:学无止境、业无止境、德无止境、勤无止境。并希望广大青年要为推动实现水环所创新跨越发展奉献自己的热情、智慧和汗水,创造出辉煌的青春业绩。新一届青年科协成员表示将恪尽职守,勤奋工作,在所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积极策划各种科技活动,并号召青年科技工作者踊跃参与,为建设新时代的水环所努力拼搏,让水环所的明天,更高,更强。

      24名青年科研人员就自己从事的科研工作进展和工作学习体会围绕“区域水文地质、地下水环境及污染防治、地热资源及水资源开发、城镇化建设及矿山环境治理、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信息科技与技术方法”等专题与现场科研人员进行了互动交流。会议评选3篇优秀论文,7篇表扬论文,全面展示了水环所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成果。

      经过最终评选,2014年新进职工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刘丹丹博士、地下水污染机理与修复重点实验室韩占涛博士、国土资源部地下水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王莹博士获优秀论文奖,赵红梅、宋超、董秋瑶、何雨江、曹文庚、刘景涛、李亚松获表扬论文奖。刘丹丹作为获奖代表发言。评审专家组分别为获奖人员颁发荣誉证书。经过评选,石迎春担任青年科协第二届理事长,刘景涛、王文中(兼秘书长)担任副理事长,钱永、桂建业、蔺文静、卫文、张辉、马荣担任理事,翟天伦、董秋瑶、王东担任秘书。

      评审专家组由中国地质大学沈照理教授、石家庄经济学院许广明教授、河北省水文地质勘察院段日升教授级高工、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强小科研究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白英臣副研究员、王焕华副研究员,水环所所长石建省研究员、副所长张永波研究员、张兆吉研究员,副总工程师张光辉研究员、孙继朝研究员组成,石建省担任组长。


    青年科协第二届理事会部分成员


    评审专家参观展板


    评审专家为获优秀奖人员颁奖


    评审专家认真听取报告


    80余青年职工参加学术大会





    水环所召开青年科技协会换届大会暨第二届青年学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