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9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21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为紧密结合国土资源部、地调局党组关于科技创新大会的精神,积极落实2017年地调局科普工作,3月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组织召开了地质调查科普网站建设研讨会。中央电教馆、《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地调局、地调局发展中心、中国矿业报、桔灯勘探等单位的专家参加了研讨会。

    会上,地学文献中心单昌昊副主任介绍了地质调查科普网站的整体情况及建设需求;地学文献中心科普室章茵副主任汇报了网站目前的建设进度、页面设计及栏目设置、科普网站系统技术方案等。在听取汇报的基础上,专家们就科普网站外形特点、栏目设置、内容设计、技术方案、传播效果等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给予有益的建议。

    会议认为,目前地调科普网站的主页面设计和栏目设置基本上满足了地质调查科普工作的需求,而且媒体技术和互动科普游戏元素的运用符合了时下流行的传播体验,在科普效果和科普体验上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但是网站的进一步推广应用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在设计形式上,要重视不同的用户体验,完善适合不同群体知识需求的栏目;在技术开发上,要保证各类信息的安全,用户管理需有统一认证,索引库要设置标准进口;在传播效果上,设置及时推送科普信息功能,增加不同受众群体充分了解多元地质知识的机会;在内容设计上,要结合部局重点工作,突出科普特色。此外,针对地调局整体科普工作,专家还就建立完善的科普工作制度的必要性予以讨论。

    下一步,文献中心将认真研究专家意见,完善优化科普网站功能,提升网站综合服务能力。

    地学文献中心组织召开地质调查科普网站建设研讨会

    近日,由《地球》杂志社联合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策划的《地球》“健康地质”专题特别期刊(2024年第1期)出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焰新为期刊撰写卷首语。

    “健康地质”专题共包含9篇健康地质科普论文,其中8篇由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健康地质调查与研究团队撰写:《大地质与健康中国》《健康地质:人类健康视角下的地质大调查》《地质环境与健康宜居》《土壤与人体健康》《矿物与人类健康》《地下水资源与健康》《微量元素与健康》《离子型稀土矿山“健康诊断”与“疾病治疗”》。

    科普论文分别从土壤、矿物、地下水、矿山等不同方面,介绍了各种地质体和化学元素在地表的迁移富集规律及其对大众健康的影响,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地质与健康问题的内在联系,对健康地质学科有更加清晰的科学认识,从而对于国家建设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共鸣。

     

    《地球》杂志2024年第1期封面

    “健康地质”专题科普论文在《地球》杂志出版

    “专业化不足、研学课程开发得不到重视、研学导师人才缺乏、研学质量评价困难……” 7月20日,在全国首届中小学综合实践暨自然资源研学旅行课程研发高峰论坛上,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管学院地质旅游研究所所长许涛博士结合自身研究“地学旅游解说五层次模型”及“河北临城白云洞研学实践课程”,深刻指出目前限制自然资源研学旅行质量提高的几大痛点,顷刻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共鸣。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优良传统。在国家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研学旅行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兴起。自然资源研学作为研学旅行的半壁江山,在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增进人地关系和谐认知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会议现场 姬长玉 摄

    自然资源研学旅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我国的自然资源研学旅行开展晚,课程开发、研学导师培训、基地建设、运行管理等方面的相关政策、标准不完善,普遍存在着“只旅不学”、“只学不旅”或者“学旅两张皮”现象。专家指出,其中,自然资源研学旅行课程的缺乏是制约自然资源研学旅行质量的最核心的要素。

    自然资源研学课程如何与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衔接?如何合作研发自然资源系列研学课程?如何解决市场痛点,推动我国自然资源研学旅行质量的提升?

    汇集产、学、研、用、政各界声音,碰撞思想,交流经验,共同研讨——本次论坛独具匠心、精心安排,特别邀请了12家地学类、旅游类高校教师,8家科研机构、3家专门研究研学旅行的教育机构、9家自然类公园负责人和21家专业从事研学旅行服务的企业负责人。据主办方透露,下一步还将编撰、出版一套针对各个自然类公园的《青少年综合实践暨自然资源研学旅行系列课程》。

    “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会上,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宋世云围绕《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研学旅行国家政策与发展动向》的报告受到了广泛欢迎。此外,来自泰山、黄山、北京石花洞、武安市东太行、山东莱阳白垩纪地质公园、河北临城文旅委等景区负责人,高校代表、研学旅行运营等十几位专家、企业总经理们分别介绍了自身开展自然资源研学旅行方面的经验与困惑。

    “自然资源研学旅行市场广阔、意义重大。”在讨论环节,与会代表积极踊跃发言成为本次论坛的一大亮点。大家一致认为,针对当前学校、自然公园、运营机构、研发机构等各自为战、缺乏专业化、标准化的情况下,“全国中小学综合实践暨自然资源研学旅行指导委员会”亟需成立,会上讨论了相关组成人员以及工作职能,决定先期把评定自然资源研学旅行课程作为重点任务。

    本次论坛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管学院院长安海忠教授主持、地质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顾晓华致开幕词。 中国地质学会原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原党组书记孟宪来,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创新发展处处长何凯涛,中国地质图书馆党委书记刘延明,《中国教师》杂志社社长曹巍,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遗迹调查评估室主任董颖,自然资源部科普基地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周艳,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常务副秘书长王艳君,中国旅游景区协会山岳分会秘书长李杰,中国探险协会特种委员会主任唐长钟等人出席了本次论坛。

    论坛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管学院地质旅游研究所、地质出版社联合举办。

     

    全国首届中小学综合实践暨自然资源研学旅行课程研发...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办公室)承办的地质调查科普能力培训会3月28日至31日在武汉成功举办。本次培训会受到地调局和科协领导的高度重视,并纳入到科协科普培训计划。

    科技外事部朱立新主任在培训班会上表示,2017年是贯彻落实新时代科普工作的启动之年,地质调查科普工作取得了可喜进展。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了我国首个地质调查科普规划,并明确了各单位重点工作中的科普目标任务和地质调查计划、工程、项目的科普目标,精心谋划、提出了全局科普工作思路。同时,针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鄂宜页1井页岩气、青海共和盆地高温干热岩重大突破等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开展科普宣传策划,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科普成果。此外,在主题日活动群体覆盖率、科普产品数量和质量、科普平台建设、科普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较往年都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也得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的高度评价。但是,地质调查科普工作仍然存在科普意识不高、能力不强、方式方法落后、工作机制不完善等诸多与地质调查事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总结经验、加强谋划、推进解决。2018年,要根据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变化、地质调查转型发展和社会公众的重大需求,重点落实好《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学技术普及规划(2017-2020年)》,明确2018年各单位和各项目科普目标;着力宣传“三深一土”、六大科技攻坚战和民生地质科技成果;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完善科普工作机制,提高科普工作水平。

    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室副主任刑丽霞表示,科研人员应提高科普责任意识,主动占领科普阵地;要在传播平台建设、作品创作等方面加强科普能力培训,做好科普品牌的策划和传播;针对不同社会人群的需求撰写科普文章,开发科普产品。作为地质科学工作者,更有义务向社会公众解读地质科研工作取得的成果,还应借助“地质云”平台,推广有地质调查工作特色的科普产品。

    培训期间,来自科学出版社、《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局、武汉地调中心、地质力学研究所、物化探所、矿业报社等单位的有关专家进行了授课,重点针对国家科普新政策与科普工作重点、《中国地质调查科学技术普及规划(2017-2020年)》重点任务落实方案、天然气水合物科普工作经验、科普产品传播平台现状、科普图书出版创作、科普文章写作技巧、教育部中小学生研学实习基地建设经验等内容进行了讲解。培训期间,还组织学员到武汉龙化石博物馆进行了现场授课,交流了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建设经验。

    通过本次培训,一方面向全局各单位、工程系统地传达了《局科普规划》的内容、目标、重点和具体要求,推动了全局科普工作深入实施;另一方面通过科普基本技能培训,提高了科技人员在撰写科普文章、策划出版科普图书、制作科普视频、建设科普基地等方面的基本技巧,提升了全局科普能力,为全面实现2018年科普目标打下良好基础。

    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部室、地学文献中心、武汉地调中心有关负责同志出席了开班仪式,来自地质调查各个工程的科普负责人和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负责人等共80人参加了本次培训。

    科普培训班开班仪式

    培训班学习现场

    地质调查科普能力培训会在武汉举办

    1017-19日,全国青少年“海洋科技文化之旅”巡讲活动首站在福建省启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天然气水合物团队李彦龙应邀担任本次巡讲活动福建站的主讲嘉宾,分别走进厦门市槟榔中学、第九中学、双十中学海沧附属学校以及漳州市平和第四中学等四所学校,开展了题为《可以燃烧的冰块天然气水合物》的知识讲座。

    据了解,本次讲座主要从可燃冰的形成条件、我国可燃冰资源分布、全球可燃冰研究现状及可燃冰在国家能源战略中的地位等方面展开,吸引了来自四所学校的上千名中学生积极参与,在《知识就是力量》微平台、新浪微博进行了同步直播。在巡讲活动的互动环节,中学生们提出了一些非常有挑战性的问题,比如“在太阳系的其他星球上可能存在可燃冰吗?”“可燃冰有可能完全取代常规天然气吗?”“为什么海洋的可燃冰资源量远大于冻土层中的呢?”等等,这些奇思妙想般问题的提出,说明本次巡讲活动激发了中学生对可燃冰的浓厚兴趣,激发了科学灵感和科学梦想。

    据悉,本次全国青少年“海洋科技文化之旅”巡讲活动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中科院科学传播局、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主办,《知识就是力量》杂志社承办,旨在“充分发挥国家海洋科普资源优势,向广大青少年普及海洋知识,传播海洋科学文化”,活动将在北京、福建、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开展20场校园科普活动,围绕海洋环境、海洋生物、海洋能源等方面向在校中学生展示我国海洋科学研究概况,以此来强化学生的海洋意识,激发青少年对海洋科技的兴趣。

     





    青岛海洋所天然气水合物团队助力全国青少年“海洋科...

    2017年11月22日-23日,“2017年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在北京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出版,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图书馆共同研制发布“2017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2017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的《地质通报》被评为“2017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进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期刊(总计4056种)TOP5%(175种)行列,总位次第113位,在地质科学、地球科学类的14个刊物中排名第9。根据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CI),将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结合起来考量,评选出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和人文社科类TOP5%(175种)。其中,TOP5%期刊被授予“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

    自2012年开始此项评选以来,《地质通报》已连续6年获此殊荣。我们将不断创新、不断进取,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科学严谨的态度为广大作者、读者服务!

    《地质通报》被评为“2017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

     

    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位于中国西南贵州高原的织金县境内,1980年4月发现,1985年建成并对外开放,规划范围包括织金洞园区、绮结河园区(大峡谷)和东风湖园区(乌江源百里画廊)3个部分,总面积170平方公里。织金洞是贵州高原喀斯特地貌演化的杰出范例和最神奇、最美妙的区域,在岩溶地貌、岩溶水文地质构造、第四纪地质环境及古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

    黄山归来不看岳 织金洞外无洞天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冯牧曾经这样描述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织金洞:“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琅嬛胜地瑶池境,始信天宫在人间。”老作家的寥寥数语,是对织金洞最好的解读。织金洞既像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又是一座瑰丽的艺术宝库,满洞的奇珍异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2005年,织金洞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等媒体评为“中国最美旅游洞穴排行榜第一名”。 2014年1月,织金洞入选“世界地质公园”推选名录。2015年9月19日,织金洞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执行局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织金洞是我国旅游价值和科研价值都很高的著名洞穴,被誉为“天下第一洞”“地下艺术宝库”“溶洞博物馆”“行星上的一大奇观”。一些专家在游览织金洞后,评价它具有抽象美、具象美、古典美、现代美。来到毕节,织金洞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地方。

    织金洞位于乌江上游六冲河段南岸坡顶,高出河面300米,它所处的织金县官寨苗族乡,民族民间文化多姿多彩。

    织金洞发现于1980年4月8日。1988年8月1日,国务院审定并公布了全国共40处第二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织金洞名列其中。

    据专家介绍,距今4亿~2.2亿年前,贵州曾多次处于浅海碳酸盐沉积环境,沉积了总厚度达几千米的碳酸盐岩地层。晚三叠世后,受多期强烈构造运动影响,贵州全境隆起成陆地,并逐渐抬升形成内陆高原。织金洞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均发育于距今2.2亿年的下三叠统碳酸盐岩地层。织金洞地貌单元,以织金洞为主角演绎着喀斯特景观的神奇、美妙和珍稀——迄今已探测的洞穴长度4215米,由两条主洞和4条支洞组成,分为4层,共有 47个厅堂。其中,洞底面积在3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厅有13个,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大厅有6个;洞穴容积达600万立方米,是目前世界上厅堂分布密度最大的旅游洞穴。

    织金洞不仅是贵州高原喀斯特景观的杰出代表,也是解读贵州高原沧海桑田变迁、地壳抬升、喀斯特发育等重大地质事件的关键窗口。踏入洞内,就像进入了一个钟乳石的梦幻世界。石笋、石柱、石幕、石瀑布、石旗、石盾、流石坝、鹅管、卷曲石等钟乳石多姿多彩,令人目不暇接,尤其以盔状、塔状、塔松状、纺锤状、琵琶状、灯台状、盾形等80多种特型钟乳石最具特色。这其中不乏世界级的珍品——“霸王盔”,目前世界上唯一发现的形态最逼真的盔状石笋;“倒挂琵琶”,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规模最大、形态最优美的盾形石柱;“银雨树”,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形态最独特的塔松状石笋;“姊妹玉树”,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造型最奇特且正在生长发育的塔松状石笋;“三级华盖”,目前世界上唯一发现的3个规模相似且同时生长发育的盔状石幔;“水晶宫”,洞内卷曲石分布面积达3000平方米,世所罕见;“一线连天”,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细长石柱;“江山如画”,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规模最大、形态最壮观的巨型壁流石;“织金窗口”,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石瀑布……均是国内外十分罕见的岩溶景观,堪称世界级的珍品。

    这50多根巨型石笋,高度和直径都在20米~40米之间,它们组成了目前世界上分布密度最高的巨型石笋群。

    流石坝,总面积约5300平方米,是目前世界上单片发育面积最大的流石坝。

    这些类型齐全、分布集中的钟乳石,几乎涵盖了所有钟乳石的形成条件和沉积类型,是目前世界上钟乳石分布密度最高、类型最丰富、珍稀形态最多的洞穴,具有喀斯特洞穴演化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喀斯特洞穴中最为独特的自然美景和重要的美学价值区。

    专家普遍认为,这些类型丰富、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是岩溶水沿洞壁围岩渗出,压力突降,二氧化碳释出,对应不同的裂隙、水量及渗出方式,滴水、流水、溅水、池水、非重力水等单独或相互耦合而形成的。此外还有生物成因、洞穴风成因等说法,这些待解的科学之谜,给织金洞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

    神秘奇特织金洞 迷人景观大齐全 

    织金洞最显著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大、奇、全。

    大,是指织金洞的空间和景观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它是一个多层次、多系统、多类别、多形态的完整的岩溶系统。

    奇,是指织金洞的景观和空间造型奇特,审美价值非常高。风景科学家从奇特度、审美度等方面给其中许多厅堂和景观打了满分10分。

    全,是指织金洞洞内的景观形态丰富,40多种堆积物形态,囊括了当今世界溶洞堆积物的所有形态。而且,它那五彩斑斓的柔和色彩、晶莹剔透的感光度,远远胜过了汉白玉。它不仅拥有奇异独特几可乱真的物态美,而且由于堆积物形态的多变,构成了不同层次复杂的画面。雄伟壮观的“地下塔林”,傲立挺拔的“雪压青松”,一望无际的“寂静群山”,秀逸精巧的“银雨树”……一幅幅大画卷,一处处小景致,无不让人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织金洞拥有许多让世界为之瞩目的东西:最高的堆积物有70米,比号称世界之最的古巴马丁山溶洞最高的石笋高出7米多;容积最大,比一直誉冠全球的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溶洞要大2~3倍,是当今世界上已经开发作为旅游溶洞的最大、最奇、最美、最全的溶洞。

    织金洞最值得傲视天下群洞的应该是其“镇洞三宝”——“霸王盔”“银雨树”和“卷曲石”,它们共同彰显了织金洞的瑰丽与神秘。按照地质成因,地面的石笋是对应洞顶滴水挟带的大量碳酸钙形成的,但在织金洞就有这样的石笋,其对应的洞顶干燥无水,也没有由上而下的石笋,像是从地下凭空生长出来的;而玲珑剔透、洁白如冰花的“卷曲石”可以不受地球引力的影响,在空中自由弯曲生长。全世界无数的地球物理学家、权威的洞穴研究人员,至今还没有找到它们的成因和科学依据,只能面对眼前这个理论上不可能存在的事实叹为观止。

    2005年,由中科院主办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发起并联合全国35家新闻媒体开展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历时8个月,在北京嘉里中心举行授牌仪式,织金洞在全国400多个溶洞中脱颖而出,以90分的最高分荣获“中国最美的六大旅游洞穴”第一名。专家们给其美称“梦幻织金洞”,并在评语中写道:“洞穴是人在一生中至少应该去一次的地方,否则您不会知道自己居住的这个星球是多么的奇妙。假如您希望只选择一个洞穴即可填补这方面的空白,请您不要错过中国最美的旅游洞穴——织金洞。”至此,织金洞已相继拥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首批中国国家自然遗产”“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中国最美的地方”“中国自然生态十大迷宫榜首”“国际旅游洞穴协会成员”等荣誉桂冠。

    2004年1月,国土资源部批准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建立。

    2006年1月8日,贵州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

    2014年1月,国土资源部对外公示第八批世界地质公园推荐工作评审结果,在国土资源部此次推荐的名录中,贵州织金洞和甘肃敦煌作为2015年度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申报的世界地质公园。

    世界地质公园贵州织金洞

    近,日在北京隆重召开的“2015年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发布了“2015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2015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主办的《中国地质》和《地质通报》双双被评为“2015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进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类期刊TOP5%(175种)行列。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是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对我国6306种中外文学术期刊进行评价、统计得出的。根据“期刊国际影响力指数CI”的高低,遴选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175种(TOP5%),“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175种(TOP5%~TOP10%)。

    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5%)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TOP5%-TOP10%)入选期刊的综合评价指标、影响力已经可与SCI、SSCI国际期刊相比肩,是国内名副其实的顶级学术期刊。该奖项的获得是对《中国地质》、《地质通报》两刊内容质量和影响力的进一步肯定,我们将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中国地质》《地质通报》双双入选2015中国最具国际...

    近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单之蔷一行来到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全国地质资料馆),对“地质调查领域的抗日战争历史资料展”相关情况进行了解,双方就合作事宜进行研讨交流。发展中心总工程师谭永杰出席会议,资料收藏室、数据管理室相关人员参加会议。
        会上,双方坦诚交流,研讨内涵丰富,讨论了初步的合作意向及合作内容,为全国馆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会后,资料收藏室带领来访人员参观了全国馆资料库房。

     

    《中国国家地理》到全国馆了解地质调查领域的抗日战...

    为充分发掘湖南省郴州市万华岩风景区的资源价值,提升景区的科学品位,2015年8月底,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受郴州市人民政府委托,在与英国洞穴协会合作进行洞穴三维激光扫描工作的基础上,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浙江地质调查院、华南农业大学及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等国内外专家一行18人在万华岩开展景观资源、生态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活动;同时,对万华岩地下河系统及地下河、碳汇监测点建设进行调研。

    本次活动重点从综合研究、技术应用两方面着手,开展水文地质、景观资源、环境调查,地表植被普查,洞口植物详查,以及景观演化过程与形成时代、岩溶动力系统研究,旅游策划;并对地表景观、洞内景观进行3D摄像,对岩溶地质演化进行景观摄像。

    这次活动,将继续深入挖掘万华岩景区的突出价值,同时整合景区资源,重新进行景区规划收集了关键资料,为下一步对景区进行颠覆性创新导游、开创性展示、先进性促销和区域性策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采集宇宙核素测年的石英砂样品

     

    洞穴植物调查

    岩溶所开展万华岩景区景观生态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工...

        2009年12月14日—17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党务工作者培训班在十三陵培训中心和天津地调中心举办。来自局在京直属单位和局机关25人参加了培训和讲学。该期培训班由局直属机关党委会同局人事教育部举办。  

        培训班分党建知识讲座和社会实践两部分,通过集中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提高了青年党务工作者的知识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培训期间,进一步学习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及全国机关党建会议工作会议精神,观看了紫光阁杂志社曹博慧副社长关于如何认识和开展好中央国家机关党建工作的视频。发展中心党委书记高谊明、探工所党委书记耿俊峰、资源所党委副书记张佳文、图书馆党委副书记刘丽兰和天津地调中心党委书记王凤桐以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全国机关党建会议工作会议精神为主题内容,就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党务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党务工作者如何提高自身修养及如何更好地开展党务工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地讲解。在师生交流阶段,几位党委书记不仅和学员们分享了长期积累的党务工作经验,还就青年党务工作者关心的实际问题如工作学习时间冲突、如何认识党务工作、专职和兼职党务工作者如何开展党务工作等作了解答。学员们也在交流学习收获的同时,分享了自己开展党务工作经验体会,并就诸如出国党员管理和党费收缴、流动党员组织生活开展、党支部的设置等具体问题作了交流和探讨。在天津地调中心参观学习期间,天津地调中心党委书记王凤桐、党办主任张良军向学员们介绍了中心的概况和党建工作情况以及在党支部设置、党员学习活动开展、党务工作与业务工作的统筹协调相互促进等方面所取得的经验。

        学员们普遍感到此次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青年党务工作者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水平和党的理论知识,增强了责任感、使命感。局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李明祥、天津地调中心主任金若时等领导到培训班与青年党务工作交流指导。

    中国地质调查局举办青年党务工作者培训班

    近日,由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出版社共同研制、《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22版)》正式发布。《矿产保护与利用》期刊各项指标均有大幅提升,多项指标名列前茅,并继续入选2022《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矿产保护与利用》期刊综合影响因子为1.798,复合影响因子为2.450,在75种矿山工程技术期刊中都位列第8名,影响力指数位列第9名。在主要计量指标中,综合影响因子增加幅度达33.88%,被引频次增加幅度达33.10%,统计年前两年发表的文献在统计年及其前两年的下载量增加幅度达37.65%,期刊综合即年指标增加幅度达36.46%,Web即年下载率增加幅度达40.17%,WEB下载量(万次)增加幅度达42.16%。

    《矿产保护与利用》下步将继续坚持创新期刊发展模式,努力提升期刊质量,精心策划组织专题,同时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期刊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引领地质科技创新、传播地质调查成果作出贡献。

     

     

    《矿产保护与利用》期刊影响因子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