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1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33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近年来极端暴雨引发的突发性、群发性地质灾害,给当前防灾减灾工作带来巨大挑战。4月25日,自然资源部召开了2025年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指出今年全国气候年景总体偏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总体呈多发强发态势,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极端气候条件下,我国地质灾害形成分布与成灾模式将呈现哪些新的特点?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面临哪些新的挑战?对此,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首席科学家殷跃平。

    殷跃平在乌蒙山区指导地质灾害调查

    极端气候下,地质灾害防范应综合施策

    记者:

    地质灾害隐患点是如何调查识别的?

    殷跃平:

    防范地质灾害,首先要调查识别出隐患点在哪里,这是防灾减灾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系统开展了全国地质灾害的面上调查和详细调查,目前正在地质灾害高风险地区开展精细调查。这些调查工作动用了全国水工环地质勘查队伍力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质灾害调查手段也越来越先进,以卫星遥感、无人机和地面勘查相结合的“空-天-地”一体化技术成为标配。同时,经费投入也成倍激增。例如,早期的面上调查阶段,每个县投入平均10万元,详细调查阶段每个县投入平均在百万元,而现在的精细调查阶段,每个县投入大约要千万元。由于地质作用过程在不断变化中,每年汛期或强震发生后,还要专门开展应急排查工作。

    地灾隐患点的调查识别具有动态性。目前,在册纳入全国防灾减灾具自然属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大约有28.4万处。此外,还有记录在册的180多万处因开挖切脚等导致稳定性降低的风险斜坡,构成了每年的人为性地质灾害隐患点。

    以滑坡为例,从防治和减灾救灾角度,传统上把地质灾害体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不稳定斜坡,开裂变形等现象显著,稍遇降雨等就会失稳滑动,我们定义其安全系数小于1.0,由于滑动成灾特征明显,相对来说防范难度不大。另一种是稳定斜坡,即使在暴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也不易发生整体滑动,安全系数大于1.2,通常不作为防灾减灾的重点。第三种是欠稳定斜坡,安全系数介于1.0~1.2之间,在非汛期等正常条件下,发生整体滑动的可能性较低,但在久雨、暴雨、地震等因素作用下,安全系数极易低于1.0,也会失稳滑动形成灾害,实际上是具有高隐蔽性的不稳定斜坡,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成为每年我们防灾减灾要重点关注的对象。

    记者:

    极端气候下,地灾隐患点识别面临哪些新问题?

    殷跃平:

    我们目前面临三个方面的新问题。

    第一是小体积成大灾。早期的隐患点识别对象主要为体积达十万立方米至百万立方米级的大中型灾害体,其变形特征较为明显,易于识别。但是,目前每年发生的地质灾害绝大多数体积在10万立方米之下,为小型、微型灾害体。我们对最近5年的地质灾害做了统计,在西南山区、东南山区和北方山区95%以上都是小微型灾害体。灾害体体积量级变小,发生地质灾害的隐蔽性、随机性就更强,准确识别难度在量级上也就加大了。

    第二是远程成灾模式。我们目前对隐患点的识别评估,基本上偏重于稳定和不稳定极限平衡的静力学范畴,而对于滑动后的远程成灾风险的动力学评价明显不足。例如,今年在四川筠连发生的高位滑坡灾害,实际上滑动后转化为碎屑流,成灾范围达1800米,超出了滑源区距离的数倍,导致距离滑坡体较远的村庄被摧毁。最近几年,发生了多起高位远程地质灾害,例如2017年在四川茂县,滑坡转化为碎屑流,滑动2800米后掩埋了新磨村,导致70余人遇难。

    第三是未知风险源识别。极端暴雨常态化导致了原本属于稳定的斜坡转化为欠稳定或不稳定斜坡,尤其对小微型灾害体的扰动非常明显。2023年汛期,北京西郊遭受了百年罕遇暴雨的袭击,在北京市房山区记录到4天之内降了1025.5毫米,远超过北京多年平均降雨约600毫米的量值,导致了房山、门头沟地区发生了1200多处群发性的小微型流滑地质灾害。2024年,广东、福建、湖南、广西等南方地区因极端降雨也发生了群发性小微型流滑地质灾害,特别是湖南资兴县,6月单日降雨量达643毫米,引发了19300多处群发性小微型地质灾害。

    记者:

    面对这些新问题,如何提高地灾隐患点精准识别与科学评价能力?

    殷跃平:

    针对这三个新问题的防灾减灾,我们逐渐探索出了一些新办法。

    首先,对小微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应从易灾地质结构角度进行识别,实行“点+面”双控。例如,从地质结构上,华南地区花岗岩全强风化斜坡、西南地区岩溶煤系复合地层斜坡、华北地区推覆构造斜坡、西北地区黄土-红层二元结构斜坡等都是地质灾害的易发易灾区。

    其次,从成灾地貌上,上陡下缓的靴状地貌、滑坡下部的沟谷地貌、高陡危岩带等都易于形成远程灾害。

    再次,应开展不同降雨工况下,甚至地震工况下的,中型、小型和微型地质灾害隐患点评估厘定和风险分级评价。对近年来的多起特大灾害的复盘分析表明,即使是安全系数大于1.2的稳定斜坡,在罕遇暴雨的作用下,也会形成新的灾害,这也就是每年汛期大量地质灾害发生在隐患点之外的重要原因。

    我们对2024年汛期福建、广东、湖南的群发性小微型地质灾害进行复盘,发现即使是安全系数大于1.8的超稳定全强风化花岗岩斜坡,在罕遇暴雨作用下,也会失稳滑动,特别是切坡建房未支护的斜坡更易失稳成灾。

    记者:

    我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殷跃平:

    在调查识别隐患点的基础上,需要对灾害发生的时间做出及时的判断。目前,在全国地质灾害隐患调查识别的基础上,主要采用“群测群防”的方式进行监测预警。

    “十四五”以来,我国地质灾害科技减灾的能力显著提升,并对6.6万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了监测预警仪器。但是,由于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散布于运行环境复杂的广大农村山区,受技术精度的限制,这种监测预警仪器主要适用于大变形的短临预警。同时,这些隐患点威胁对象一般仅为数户人家,受经费的限制,监测点主要采用主剖面的方式布设,对灾害体面上的控制精度仍然有限,因此称之为普适型监测预警仪。近三年来,普适型监测预警仪已成功预报灾情约150起,涉及可能伤亡人数3000余人,并有效预警险情近600起,紧急撤离约1.1万人,成效非常显著,推动了我国地质灾害从群测群防体系向“人防+技防”相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提升。

    记者:

    极端气候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面临哪些挑战?如何提高复杂山区重特大地灾隐患的专业监测预警能力?

    殷跃平:

    经过多年努力,威胁百人以上的滑坡基本得到控制。但是,泥石流成为对人民生命财产威胁最大的地质灾害灾种。

    我统计了一下,目前威胁人数大于100人的泥石流隐患点约有4800处,其中威胁人数大于1000人的泥石流沟有240多处。受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对泥石流的监测预警难度也更大,造成的重特大地质灾害风险更高,特别是在西部高寒山区,无法利用现有的普适型监测仪器作出及时预警。

    2024年8月3日,四川康定姑咱镇发生山洪泥石流灾害,从海拔5000米高山启动后形成山洪泥石流灾害,致使雅康高速康定至泸定段日地1号隧道至2号隧道间桥梁垮塌和姑咱镇日地村房屋冲毁,27人死亡。据了解,当时,姑咱镇日地沟沟口的降雨量仅25 毫米左右,并未达到泥石流发生阈值。

    这是由于西部高山区易形成地形雨,降雨量从沟口到半山腰再到沟顶差别很大,沟口降雨量虽然仅几十毫米,但后山可能已达到特大暴雨等级。

    实际上,针对这些地区高位泥石流的专业化监测预警设备的研发已经较为成熟,关键是认识上的问题。泥石流大多发生在高陡偏远山区,通常对其调查勘查精度不够、成灾动力学机理研究不深、监测预警技术适配性较差、工程防治等级偏低,这也是每年汛期重特大泥石流灾害易发高发的原因。因此,对于威胁百人、数百人,甚至千人以上的西部高山或极高山区的泥石流灾害点,必须走更加专业化的监测预警之路,即“技防”为先、“人防”辅助。就像疑难杂症仅靠社区医院是不行的,必须依靠三甲医院的力量。

    记者:

    极端气候下,如何提高地质灾害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殷跃平:

    除了极端气候的影响,人类工程活动范围的扩大,也加大了地质灾害发生的潜在风险。尤其是复杂山区的城市、乡镇和居民点建设的扩张,切坡建房和切坡修路的范围扩大,令原本稳定的坡体变得不再稳定,遇极端气候更易诱发地质灾害,在某些地区甚至出现“切坡就滑”的现象。

    在防灾减灾体系中,调查评价和监测预警仅是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中的一环,要与避让搬迁和工程治理相结合。针对当前灾害“中心”向乡村转移的现状,要加强农村国土空间规划中地质安全风险评估,特别是农民切坡盖房,要指导进行简易治理,可以采取修建矮挡墙等降险措施,屋后还要留出一定的避让距离,以降低灾害潜在风险。

    在一些矿区,人口迅速增加,地质灾害风险明显增高。要针对村庄、居民点,开展“以人为本”的精准调查,加强易灾地层的隐患点与崩塌滑坡易发区带双管控,应运用新理论新技术,科学划定地质灾害红线,该搬迁避让就搬迁,该监测预警就安装设备,该治理就做好工程治理。只有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才能正确处理好国家能源安全与人居环境安全的关系。

    殷跃平院士谈极端气候下地质灾害防灾减灾策略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华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2024年度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告》相关要求,经个人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等程序,等额确定11名考生为各招聘岗位考察对象,现将考察对象名单公布如下:

    (备注:“水工环地质、地质安全专业技术岗”应聘人员综合成绩未达到要求,取消该岗位招聘)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将对考察对象的思想政治表现、道德品质、专业水平等情况进行考察,查询人事档案,对应聘资格条件进行复核,同时组织考察对象体检。

    特此公告。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华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2024年3月25日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华北地质科技创新...

    根据全球科研数据权威机构——科睿唯安(Clarivate)6月30日公布的2020年度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的《中国地质(英文)》(China Geology)"期刊引用指数"(Journal Citation Indicator, 简称JCI)为1.03,在其收录的66种ESCI地学期刊中位列第1;在396种(330种SCIE和66种ESCI刊物)地学领域期刊中,排名并列第98; 在61种(47种SCIE和14种ESCI刊物)地质学期刊中排名第13,达到JCI 分区Q1区水平。这是《中国地质(英文)》首次获得权威数据库评测指标(创刊满3年才有评测指标),结果也表明刊物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进一步得到了国际学术界和出版界的认可。

     

     

    《中国地质(英文)》创刊于2018年,旨在围绕地球多圈层交互作用调查研究、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评价、山水林田湖草综合调查评价与生态保护修复、海洋地质调查、重要经济区与城市地质调查评价、国际地质合作研究等方面,与世界各国同行交流地质科学研究新问题和地质调查新发现,传播地质新理念。《中国地质(英文)》自创刊以来,先后被ESCI、Scopus、DOAJ、AJ、INSPEC、CAS、Geobase、GeoRef Database等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根据科睿唯安公布的数据,《中国地质(英文)》发表论文截止至2020年总被引次数为305,去除自引后的影响因子为2.148。

    "期刊引用指数"(JCI)是科睿唯安在2021版期刊引用报告(JCR)中新增的一个指标,适用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所有期刊。负责该项目的科睿唯安科学信息研究所所长Martin Szomszor介绍该指标是使用字段归一化计算来衡量期刊近年来出版物引文影响的新路径。简单来说,期刊引用指数(JCI)就是对一本期刊近三年发表的所有文章(包括评论),统计它们的影响力指标(CNCI)。影响力指标(CNCI)是针对某一篇文章,从研究主题、出版类型、出版年份三个重要方面对文章的影响力进行统一计算,并给出综合数据。相比影响因子,引用指数的统计范围大大扩展,在不同学科领域的期刊之间的横向可比较性大为增强,是对现有引用指标体系的补充。同时引用指数计算的是期刊论文篇均引用率在本学科领域全部期刊中所处的位置,也就是“正态分”。引用指数在实际计算中,数值1.0是衡量期刊引用表现的基准线。当期刊引用指数高于1.0时,即表明该期刊超过平均引用水平;当期刊引用指数低于1.0时,即表明未达到平均引用水平。

    喜讯|| China Geology“期刊引用指数”(JCI)居Web...

    根据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有关规定,现将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2024年度拟聘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予以公示。公示期间,如有问题,请向我单位反映,或直接通过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服务平台反映。

    我所2024年度公开招聘16个岗位计划中,海洋深部构造研究岗因考察对象个人原因主动放弃应聘,我单位经研究不再递补考察,取消该岗位此次招聘;地震解释研究岗、地震数据处理岗、重磁处理岗因通过资格审查人数未达到开考条件,取消3个岗位此次招聘;油气资源评价岗、船长岗因没有通过面试分数线人员,取消2个岗位此次招聘;地球物理资料解释岗因通过资格审查人员中,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回复确认参加面试的人员,未组织该岗位面试,取消该岗位此次招聘。

    公示时间:2024年1月17日—1月25日

    受理电话:0532-85755804  0532-85770342

    监督邮箱:cgszpjd@163.com

    来信地址及邮编: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观山路596号,266237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2024年度公开招聘...

    根据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有关规定,现将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2023年度拟聘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予以公示。公示期间,如有问题,请向我单位反映,或直接通过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服务平台反映。

     

    岩心数字化应用研究及数值模拟岗(04)参加面试人员均未达到面试合格分数线(80分)、测试岗1(08)面试前全部人员放弃面试资格、测试岗2(09)面试人数不满足要求,故取消上述3个岗位招聘。

    公示时间:2023年5月31日至6月8日

    受理电话:010-61598274 80841983

    监督邮箱:cgszpjd@163.com

    通信地址:河北省三河市燕郊开发区燕灵路245号

    邮编:065201

    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2023年5月30日

    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2023年度公开招聘拟聘用人...

    根据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有关规定,现将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2022年度拟聘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予以公示。公示期间,如有问题,请向我单位反映,或直接通过中央和国家机关所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服务平台反映。

     

    自然资源调查岗(02)参加面试人员均未达到面试合格分数线,取消该岗位本次招聘。

    公示时间:2022年10月21日至10月31日

    受理电话:010-61598274 80841983

    监督邮箱:cgszpjd@163.com

    通信地址:河北省三河市燕郊开发区燕灵路245号

    邮编:065201

    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2022年10月20日

    实物资料中心2022年度下半年公开招聘拟聘用人员公示...

     根据《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2022年度公开招聘应届高校毕业生公告》,经个人报名、资格审查、笔试(岗位7、9、10)、面试,各岗位按照综合成绩由高到低确定考察对象。现将名单公告如下: 

     

    (专业技术岗1、2、3无人参加面试,岗位7应聘人员未达到笔试合格分数线,岗位10应聘人员未达到面试合格分数线。)

    我单位将对考察对象的思想政治表现、道德品质、专业水平等情况进行考察,查询人事档案,并对应聘资格条件进行复审。考察对象因个人原因主动放弃应聘或未通过考察的,按照综合成绩排序依次递补。

    通过考察人员将统一安排体检,不按要求参加体检者,视同自行放弃应聘资格。

    如有问题,请向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人事教育处、纪检审计处反映。

    联系电话:0371-68632016;0371-68632090

    邮 箱:zzsrsc@163.com;zzsjsc@163.com

     

    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2022年3月4日

    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2022年度公开...

    根据《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2022年度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公告》相关要求,经个人报名、资格审查、笔试和面试程序,按照应聘岗位综合成绩由高到低等额确定考察人选的原则,经所党委研究决定,现将考察人选公告如下:

      

    说明:2号岗位资格审查阶段无符合条件人选,18号岗位笔试人员均未达到合格线,7、9、11、16、23号岗位面试人选均未达到合格线。

    特此公告。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2022年3月1日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2022年度公开招聘...

    贯彻落实局党组部署,加快推进“两重一主”工作,10月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顺利完成阿鲁科尔沁旗陶海营子地区“陶D1”井钻探工作,实际进尺为701.4米。钻遇地层均为林西组,岩性主要为灰色砂岩与暗色泥岩互层,发育方解石脉和黄铁矿颗粒。暗色泥岩中见植物、叶肢介化石。

    沈阳中心该井进行全井气测监视。随井气测结果显示随着深度的增加气测值有明显增大的趋势。在井深584米最大异常为2.06%。页岩气现场解析(大罐)结果表明:241.6米处泥岩中页岩气含量为0.21m3/t。该指标虽达到页岩气工业开采标准(1-2 m3/t),但陶海营子地区属于出露区,埋藏较浅,保存条件一般。为实现页岩气勘探突破,在构造活动较薄弱、泥岩有机质丰度较高的地区继续开展页岩气调查有望实现页岩气勘探新发现。

    此外429.5米砂岩的方解石脉裂隙中可见荧光级别的油气显示,指示林西组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

     

    松辽外围西部地质调查井“陶D1”顺利完钻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联合多家单位研究人员,在甲烷水合物分解行为的分子模拟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成果《Molecular study on the behavior of methane hydrate decompositioninduced by ions electrophoresis》(离子电泳诱导下甲烷水合物分解的分子行为研究)在JCR一区期刊Fuel上在线发表。

     

    天然气水合物被认为是潜在的重要能源,当前水合物开采大多使用改变相平衡的原理,尚未达到理想和经济的产气效率;强静电场可以有效诱导盐水中的离子(Na+和Cl-)迁移,且能一定程度上摆脱相平衡的约束,因此静电场下离子迁移对水合物分解的影响值得探究。本文通过分子动力学(MD)模拟研究了静电场诱导的Na+和Cl-迁移对甲烷水合物分解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260 K和80 bar的温压条件下,在至少0.9 V/nm的静电场中,Na+和Cl-的迁移会穿透和破坏水合物相的水笼,最终导致水合物分解;随着静电场强度的增加,离子对水合物的破坏能力增强,水合物分解速度加快。本项工作为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和抑制油气管道中水合物堵塞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也可作为一种辅助开采方法与其他开采手段相结合来提高水合物开采效率,同时可作为新型的离子筛分材料而被进一步研究。

    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海洋科学技术试验实验室(青岛)高性能计算和系统仿真中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o. 2017YFC0307602)、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开放基金(No. QNLM2016ORP02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41474119、41906067)、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No. ZR2019BD05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No. 2018M632634)等科研经费的支持。

    青岛海洋所在水合物分子模拟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承担的中国地质调查“国际地质调查动态跟踪与分析”二级项目,搜集和整理了美国能源部组织召开的水合物咨询委员会会议材料,对主要内容进行了凝练,后期将依托中心《国际地学动态》内部刊物对会议内容进行详细、深入的报道。

    2019年4月24日,美国能源部组织召开了为期2天的水合物咨询委员会会议。会议议题主要包括阿拉斯加长期陆域水合物试采工程的进展,墨西哥湾水合物钻探取心航次的工作预案,以及美国能源部水合物研发计划2020~2035年工作路线图的讨论。

    美国能源部负责油气方面的副助理部长Shawn Bennett指出,美国能源部未来在水合物研发领域的主要目标是针对水合物资源勘查与开发的现场工作,包括阿拉斯加北坡的长期储层响应试验以及墨西哥湾的钻探取心航次。此外,美国能源部水合物计划将继续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以促进对自然界中水合物的认识及水合物评价与开发技术的研发。同时,美国能源部已经意识到长期可持续的资金投入对于水合物计划面临的关键挑战至关重要,美国能源部2020财年联邦预算申请中用于水合物计划的经费将由2019财年的350万美元增长至870万美元。

    在2018年11月召开的上一次水合物咨询委员会会议后,该委员会致信美国能源部部长Rick Perry,指出水合物对美国长期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尽管美国在水合物相关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正面临着来自中国、日本、印度的挑战;建议围绕长期陆域试采、储层评价、基础研发、国际合作等关键任务开展工作,并每年投入不少于5000万美元的稳定联邦资金支持。

    尽管2019年会议表明美国联邦政府对水合物计划的投入未达到专家咨询委员会预期,但已使美国国家级水合物研发计划的主导者——美国能源部意识到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对解决该潜在能源来源的勘查开发过程中面临的科学理论研究和技术方法装备研发等问题至关重要。

     

    美国能源部水合物计划工作路线图

     

    美国能源部水合物计划工作领域

    地学文献中心获悉美国能源部明确天然气水合物研发计...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 图片来源于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 

     

    新华社北京5月18日电

    5月18日,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成功,从理论、技术到工程、装备全方位完全自主创新,在全球能源勘查开发领域实现了由“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绿色发展、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重要论断以来,我国地质科技战线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深地有金,深海藏能。近年来,地质科技战线制订实施深地、深海、深空“三深”战略,先后在“深部找金”和深海采“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胶东半岛一举新增黄金资源储量2400余吨、南海可燃冰试采成功。这些是中国人民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标志性成就,对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这些成果的取得印证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遵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辩证关系,就能不断从创新中获得财富和力量。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冰”。我国深海试采可燃冰成功,标志着我国在深海进入、探测、开发等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打开了通往地球深部的一扇未来之门。

    为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困境,世界大国竞相加强海洋调查研究和海洋资源开发。其得失成败,关键在科技创新。谁掌握了先进理论、开发出先进技术,谁就能率先造福本国人民。

    地球深部开发对生态环境的扰动比地表更小,更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此次可燃冰试采使用了一系列新技术,特别是建立了完善的安全保障和环境监测体系,其覆盖全程的环境保护预案使中国装备、中国方案成为科技创新、高效利用、洁净生产相结合的典范。

    地球深部蕴藏着无尽的科学之谜,是维系万物生存的物质根本、能量基础。由于坚硬的岩石、高温高压的极端环境,人类对地球深部的认知远未达到对太空的认知程度。地球深海是研究解决生命起源、地球演化、气候变化等重大科学问题的前沿领域。向地球深部进军,就是向科学要生产力,中国人有信心在对自己行星的探索中走得更远。

    下五洋捉“冰”!向地球深部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