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1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2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在10月11-13日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古地理学会议(The 2nd International Palaeogeography Conference)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2013级硕士研究生安伟提交古地理学报英文版《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上的期刊论文和大会报告“山东诸城晚白垩世王氏群恐龙化石层碎屑锆石定年及物源示踪(Detrital Zircon Dating and Tracing the Provenance of Dinosaur Bone Beds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Wangshi Group in Zhucheng, Shandong)”荣获大会中外青年优秀论文奖(第三名),是5名获奖者之一。国际古生物和矿物学家协会向每位获奖者颁发300美元奖金,同时赠送冯增昭先生主编的《中国沉积学》等中外文书籍7册。

    国际古地理学会议是国际古地理方面最高级别的学术研讨会,每2年举办一次。本次会议主题主要为古地理学与矿产资源、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生物古地理学、微生物岩、生物礁、煤炭地质、层序地层学、新技术新方法等。来自美国、印度、俄罗斯、英国、爱尔兰等国及中国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百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和学术研讨。为鼓励青年古地理学者,每届会议都并进行青年优秀论文评选,本次会议共有14名国内外青年研究者参与竞评。 

    研究生安伟(左一)获优秀青年论文奖颁奖现场

    研究生安伟(左一)获优秀青年论文奖颁奖现场

    地质所研究生安伟荣获第二届国际古地理学会议优秀青...

    根据全球科研数据权威机构——科睿唯安(Clarivate)6月30日公布的2020年度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的《中国地质(英文)》(China Geology)"期刊引用指数"(Journal Citation Indicator, 简称JCI)为1.03,在其收录的66种ESCI地学期刊中位列第1;在396种(330种SCIE和66种ESCI刊物)地学领域期刊中,排名并列第98; 在61种(47种SCIE和14种ESCI刊物)地质学期刊中排名第13,达到JCI 分区Q1区水平。这是《中国地质(英文)》首次获得权威数据库评测指标(创刊满3年才有评测指标),结果也表明刊物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进一步得到了国际学术界和出版界的认可。

     

     

    《中国地质(英文)》创刊于2018年,旨在围绕地球多圈层交互作用调查研究、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评价、山水林田湖草综合调查评价与生态保护修复、海洋地质调查、重要经济区与城市地质调查评价、国际地质合作研究等方面,与世界各国同行交流地质科学研究新问题和地质调查新发现,传播地质新理念。《中国地质(英文)》自创刊以来,先后被ESCI、Scopus、DOAJ、AJ、INSPEC、CAS、Geobase、GeoRef Database等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根据科睿唯安公布的数据,《中国地质(英文)》发表论文截止至2020年总被引次数为305,去除自引后的影响因子为2.148。

    "期刊引用指数"(JCI)是科睿唯安在2021版期刊引用报告(JCR)中新增的一个指标,适用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所有期刊。负责该项目的科睿唯安科学信息研究所所长Martin Szomszor介绍该指标是使用字段归一化计算来衡量期刊近年来出版物引文影响的新路径。简单来说,期刊引用指数(JCI)就是对一本期刊近三年发表的所有文章(包括评论),统计它们的影响力指标(CNCI)。影响力指标(CNCI)是针对某一篇文章,从研究主题、出版类型、出版年份三个重要方面对文章的影响力进行统一计算,并给出综合数据。相比影响因子,引用指数的统计范围大大扩展,在不同学科领域的期刊之间的横向可比较性大为增强,是对现有引用指标体系的补充。同时引用指数计算的是期刊论文篇均引用率在本学科领域全部期刊中所处的位置,也就是“正态分”。引用指数在实际计算中,数值1.0是衡量期刊引用表现的基准线。当期刊引用指数高于1.0时,即表明该期刊超过平均引用水平;当期刊引用指数低于1.0时,即表明未达到平均引用水平。

    喜讯|| China Geology“期刊引用指数”(JCI)居Web...

    一、单位简介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正局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海洋地质调查研究和战略性海洋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任务。开展海洋地质和矿产综合调查与研究工作;开展海洋地质基础理论研究和勘查技术方法研究、应用于推广;开展海洋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和数据的社会公益性服务和科学普及。单位主要业务领域涵盖海洋基础地质、海岸带综合地质、天然气水合物地质、海洋油气地质、深海地质与矿产、数字海洋地质等方向,核心技术包括海洋探测、数据处理、测试分析、海洋信息等技术体系。人员编制347名,现有在编职工291名,具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称号获得者30余人。

    牵头建设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已建成自然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北方滨海盐沼湿地生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自然资源部海洋甲烷监测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生物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带和大陆架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舟山海洋地质灾害野外站、山东省海洋地质探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山东海洋资源环境司法鉴定中心、青岛市海洋地质碳封存工程研究中心、青岛市海洋地质碳封存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

    主办《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和《海洋地质前沿》两个中文核心期刊。拥有“海洋地质七号”“海洋地质九号”2艘科学考察船及国际一流的海洋调查测量装备、实验测试仪器和科研辅助设施。

    二、工作站基本情况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于2010年8月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2018年获独立招收权限,在“十二五”“十三五”两次博士后综合评估中,获全国优秀等级。

    工作站已累计招收博士后53人,出站41人,在站12人。博士后在站期间申获国家级、省部级、市级基金项目或资助79项,资助经费累计1022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87篇;获国家专利授权42项,其中发明专利36项。出站博士后中,20人通过公开招聘方式进入我所以在编职工身份继续研究工作,19人进入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工作。

    三、博士后招收条件

    1.身心健康、能保证在站期间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品学兼优,无不良道德及学术记录;

    3.年龄在35周岁以下(截止到申请进站当年底);

    4.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SCI检索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达2.5及以上,或公开发表SCI检索论文2篇及以上。国家发明专利可视同SCI论文,导师为第一作者、博士生作为第二作者的论文,可视为博士生第一作者论文;

    5.应为新近毕业的博士生,取得博士毕业证和学位证一般不超过3年;

    6.申请进站的研究方向须与合作导师承担的项目或从事的专业领域相关;

    7.非在职人员、非本单位职工。

    四、博士后招收信息

     

    五、相关待遇

    (一)在站期间,参照在编职工管理,按照专业技术十级岗位兑现工资待遇,月平均收入1.2万元以上;单位缴纳社会保险和公积金,公积金每月2500元以上;如参与野外调查,野外补助按照实际外业天数另外发放。

    (二)在站期间,享受青岛市博士后生活资助,每月发放7000元的基本生活资助(24个月),根据科研成果情况,在基本生活资助基础上加发激励生活资助;出站若留青岛工作,享受青岛市给予的25万元安家补贴。

    六、招收流程

    (一)接收简历。根据本公告要求,下载并填写《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博士后应聘登记表》(见附件),将登记表Word版和本人签字的扫描件,连同表中所列附件(请按序号顺序合为一个文件)一并通过电子邮件方式提交。

    提交邮箱:wangjin01@mail.cgs.gov.cn,应聘登记表及邮件题目发送格式为:姓名-所学专业-学校-应聘博士后,如:李明-海洋地质-中国地质大学-应聘博士后。

    特别说明:材料不符合以上要求的不予审核。

    简历接收截止时间:2024年11月30日(以邮件发出时间为准)。

    (二)组织面试。人事教育处通知符合博士后招收应聘条件者到所参加面试答辩,面试答辩采取PPT汇报方式,汇报答辩时间不超过20分钟,主要考核应聘者的专业基础知识、综合研究能力等。

    七、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老师

    地 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观山路596号

    邮 编:266237   电话:0532-85755008

    传 真:0532-85720553

    附件: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博士后应聘登记表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2024年度博士后招...

    首次揭示南极大陆岩石圈三维构造格架

      1月17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地质科学院2016年工作会议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小烈提出,地科院要充分把握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大好机遇,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奋力实现地质科技创新发展新跨越,全面提升地质科技创新能力和支撑服务水平,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地学科研机构。

      基础科技能力提升 地调科研成果丰硕 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成效突出

      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据王小烈介绍,2015年,地科院承担各类项目1465项,总经费9.82亿元,其中,国家科技项目经费1.85亿元、地质调查项目经费6.74亿元、横向项目经费0.56亿元。组织实施地质调查2项计划、12个工程、82个二级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5个,总经费4911万元。院基本科研业务费立项资助项目36个,经费1136万元。

      “地科院去年基础创新能力大幅度、全面提升,地质调查、学科建设、前沿研究成果丰硕,技术创新、成果应用、支撑服务效果良好,服务国家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有力,在找矿突破、生态环境、减灾防灾等方面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王小烈说。

      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进展良好,基础研究和理论创新成绩斐然。“973”计划项目《青藏高原南部大陆聚合与成矿作用》、《中国陆块海相成钾规律及预测研究》顺利验收。“973”计划项目《我国富铁矿成矿机制与成矿预测》及在研“863”计划、重大仪器设备研发、重点基金等项目进展良好。在赣州等地新发现长羽毛恐龙及翼龙化石。全国1∶100万分幅地质图、1∶250万月球地质图出版,编制了数字化亚洲花岗岩图;建立了印度—欧亚大陆碰撞地球动力学模型和青藏高原新的成矿模型。陆块海相成钾理论研究取得重要突破,提出找钾靶区及成钾远景区,指导江陵凹陷中南部整装勘查取得找钾突破;海相火山岩型和BIF铁矿形成背景及富铁矿成矿机理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完成第一张南极板块(大陆及海域)高精度三维地壳和岩石圈结构图,提高了南极地质研究程度。

      技术方法研发应用取得新进展。建立了全球首个碳酸盐全岩稀土元素精确定量溶解法;东海长期观测站建立井下综合地球物理观测研究平台;成功研制国家第一个钕同位素比值(143Nd/144Nd)标准样品。铼—锇同位素、元素微区与形态分析等测试水平显著提高。在无人机航磁测量系统、地震勘探、油气地球物理综合探测、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和土壤修复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取得重大突破,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高锐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立新、蒋忠诚、王贵玲当选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石建省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侯增谦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成杭新获“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曾令森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翟庆国获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资助,唐菊兴获地调局首批卓越地质人才称号。中俄蒙哈韩五国第三阶段项目合作进展顺利。引进第四纪测年带头人组建中—澳年代学联合实验室。

      地调科研成果丰硕。全院2015年获国土资源科技一、二等奖各3项,其他省部级奖2项;6项成果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2015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2项成果获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发表学术论文1034篇,其中第一作者SCI检索论文378篇、EI检索论文76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497篇,出版专著19部。获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27项、软件著作权登记11项。

      产学研用紧密结合 科技引领找矿突破 有力服务国家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

      2015年,中国地质科学院科技支撑找矿突破,取得重要成果。

      在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实现重大突破,铁格隆南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矿成为我国最大的千万吨级超大型矿床,预测资源量超过1500万吨;川西甲基卡勘查发现超大型锂辉石矿,有望成为世界级锂资源基地;在准噶尔东部发现大型隐伏斑岩—矽卡岩型铁铜矿;通过“油钾兼探”在柴达木盆地、兰坪—思茅盆地、塔里木盆地等6个有利区,获氯化钾远景资源量8.89亿吨,氧化钾资源远景量近百亿吨。在冈底斯和北喜马拉雅地区圈定一批找矿靶区和成矿远景区,为青藏高原矿产资源勘查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青藏铁路沿线措美县钻获205摄氏度高温地热蒸汽资源,估算发电潜力约110兆瓦;在福建漳州龙海实施我国第一口干热岩科钻进尺突破3120米。

      服务国家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有力。编制完成了《中国地下水质量与污染调查报告》,为“水十条”制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发布《中国耕地地球化学调查报告(2015)》,对我国耕地地球化学总体状况作出科学判断。创新西南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驱动火龙果生态产业跨越式发展。编制中国主要活动断裂对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影响分析报告;积极参与尼泊尔8.1级地震地灾应急调查。

      产学研用结合更加紧密。落实中央精准扶贫要求,开展对口扶贫单位云南省盐津县地灾调查和典型地质景观调查;推进“乌蒙峡谷地质公园”规划建设。全面支撑部地质公园管理,组织修订《国家地质公园规划编制技术要求》、《国家地质公园验收标准》和《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指南》;推动甘肃敦煌和贵州织金洞正式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录。与浙江地勘局、江西地勘局、深圳地质局等单位通过联合承担项目、设立院士工作站,多方面开展合作。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强科技平台建设 破解重大资源环境和地球科学难题

      王小烈表示,2016年是国家实施“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局、院“科技创新年”,也是体制机制改革的攻坚之年、全面推进地质科技创新的关键之年,要切实做好“两重一主”工作,通过加快提高地质科技创新能力,破解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为“十三五”开好局、起好步。

      “我们要深刻认识科技体制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院各项事业发展。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国家重大需求,激发创新活力,着力解决地球科学与资源能源重大问题,支撑服务国土资源和地质调查事业发展,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地学科研机构作出积极贡献。”王小烈说。

      一是精心组织、积极推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积极推进地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要按照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相关要求,出台“十三五”地质科技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地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管理效能,促进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一体发展。

      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把筹建“自然资源与能源安全国家实验室”作为重中之重抓好抓实,全力推进国家实验室的申报工作。

      深化落实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融合机制。将科技创新纳入地质调查计划、工程、项目的考核内容。继续推进“8+6”、“1+6”合作机制。扎实推进产学研用结合,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和服务。

      二是规范运行、完善管理,提升科技平台建设水平。

      加强各类科技支撑平台建设和管理。着力推动成矿作用及资源评价、岩溶动力学、地下水资源与工程等部级重点实验室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申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实建强地球深部探测中心、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研究中心,组织实施好深部地质调查工程,全面完成全国新一轮矿产资源保障程度论证。

      全力推进地质科研实验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京区科研实验基地建设,加快做好厦门科研实验基地、桂林国际岩溶研究基地、北京离子探针中心二期建设。加快推进深部地下实验室申报。

      三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强化管理和服务保障能力。

      要适应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新要求,推进项目法人负责制。修订地调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办法,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和管理水平。

      要大力开展云南盐津县等精准扶贫,继续加大资源环境灾害调查和地质公园建设力度。积极推进成果资料汇交和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使用,完善国家地质公园信息数据库建设。进一步做好科普工作,加大各类科技条件平台的开放力度。

      四是聚焦需求、瞄准前沿,组织申报实施重大科技项目。

      组织申报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点申报深地资源勘查开采、地下水探测与调控、岩溶地区生态修复、战略稀缺资源综合评价等项目。组织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及面上基金、青年基金等各类项目,力争涌现更多的“杰青”、“优青”人才。

      全力支撑服务“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战略。积极推进能源资源综合调查、重要成矿区带和战略性新兴矿产调查评价。开展重要活动构造与地壳稳定性调查评价,推进含水层水质综合调查、地热资源勘查评价和地球关键带地质调查,加强岩溶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岩溶塌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调查研究,推动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及成果应用。

      2016年全院基本科研业务费大幅增加,要加强统筹协调,做好与国家科技项目及地调项目的衔接。重点支持重大科技项目申报前期的孵化性研究及交叉领域学科新生长点的前瞻性研究。

      五是培养引进高端创新人才。

      建立开放竞争、引进与培养并重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创造招揽全球人才的良好环境。推进“李四光学者”特聘专家引聘工作。出台院加强地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指导意见,培养和造就一批在国内地学界有影响力、在国际地学界有话语权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中青年专家,培养和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创新团队。

      六是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深化国际科技合作交流。

      探索提出和组织申报青藏高原深部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合作研究、全球地球化学调查、地球关键带监测研究等国际大科学计划。重点开展特提斯构造带和中亚造山带对比研究、极地科学考察与国际合作、国际合作编图与综合研究。积极开展国际地学合作交流,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地学科技合作,开展高水平科学联合攻关。
    提升创新能力 推进跨越发展

    一、单位简介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正局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国家基础性公益性海洋地质调查研究和战略性海洋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任务。开展海洋地质和矿产综合调查与研究工作;开展海洋地质基础理论研究和勘查技术方法研究、应用于推广;开展海洋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和数据的社会公益性服务和科学普及。单位主要业务领域涵盖海洋基础地质、海岸带综合地质、天然气水合物地质、海洋油气地质、深海地质与矿产、数字海洋地质等六大方向,核心技术包括海洋探测、数据处理、测试分析、海洋信息等四项技术体系。

    现有工作人员349人,实有在编职工299人,其中专业技术岗位人员242人,具有博士学位103人、硕士学位98人,研究生以上学历人数占67.2%;具有正高级职称69人、副高级职称113人,占60.8%。具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称号获得者30余人。

    牵头建设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已建成自然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北方滨海盐沼湿地生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生物地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带和大陆架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舟山海洋地质灾害野外站、山东省海洋地质探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主办《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和《海洋地质前沿》两个中文核心期刊。

    拥有“海洋地质七号”“海洋地质九号”2艘科学考察船及国际一流的海洋调查测量装备、实验测试仪器和科研辅助设施。

    建设有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都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同济大学等10余所著名地学院校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

    二、工作站基本情况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于2010年8月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批准,2018年获独立招收权限,在“十二五”“十三五”两次博士后综合评估中,获全国优秀等级。

    截至2022年12月,工作站已累计招收博士后48人,出站36人,在站12人。博士后在站期间申获国家级、省部级、市级基金项目或资助73项,经费累计955万元;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期刊论文71篇;获国家专利授权32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出站博士后中,17人通过公开招聘方式进入我所以在编职工身份继续研究工作,18人进入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工作。

    三、博士后招收条件

    1.身心健康、能保证在站期间全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品学兼优,无不良道德及学术记录;

    3.年龄在35周岁以下(截止到申请进站当年底);

    4.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SCI检索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达2.5及以上,或公开发表SCI检索论文2篇及以上。国家发明专利可视同SCI论文,导师为第一作者、博士生作为第二作者的论文,可视为博士生第一作者论文;

    5.应为新近毕业的博士生,取得博士毕业证和学位证一般不超过3年;

    6.申请进站的研究方向须与合作导师承担的项目或从事的专业领域相关;

    7.非在职人员、非本单位职工。

    四、博士后招收信息

    2023年度博士后招收计划

     

    五、相关待遇

    (一)在站期间,参照在编职工管理,按照专业技术十级岗位兑现工资待遇,月薪1.2万元以上;单位缴纳社会保险和公积金,公积金每月2500元以上;如参与野外调查,野外补助按照实际外业天数另外发放。

    (二)在站期间,享受青岛市博士后生活资助,每月发放7000元的基本生活资助(24个月),根据科研成果情况,在基本生活资助基础上加发激励生活资助;出站若留青岛工作,享受青岛市给予的25万元安家补贴。

    六、招聘流程

    (一)接收简历。根据本公告要求,下载并填写《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博士后应聘登记表》(见附件),将登记表Word版和本人签字的扫描件,连同表中所列附件(请按序号顺序合为一个文件)一并通过电子邮件方式提交。

    提交邮箱:hdszhaopin@163.com,应聘登记表及邮件题目发送格式为:姓名-所学专业-学校-应聘博士后,如:李明-海洋地质-中国地质大学-应聘博士后。

    特别说明:材料不符合以上要求的不予审核。

    简历接收截止时间:2023年7月31日(以邮件发出时间为准)。

    (二)组织面试。人事教育处通知符合博士后招收应聘条件者到所参加面试答辩,面试答辩采取PPT汇报方式,汇报答辩时间不超过20分钟,主要考核应聘者的专业基础知识、综合研究能力等。

    七、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老师

    地 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观山路596号

    邮 编:266237   电话:0532-85755008

    传 真:0532-85720553

    附件: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博士后应聘登记表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2023年度博士后招...

    春风,细雨,嫩芽;阳光,绿草,花香。三月,是一个万物复苏的时节,大地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三八妇女节也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来临。

    古有花木兰,今有娘子军。在我国的各行各业中,女性的力量一直都不容小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聊一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的巾帼女将。

    莫向光阴惰寸功

    面对超负荷的科研工作、大项目纷杂的日常管理和“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压力,仍坚持到野外一线调查、学习——这就是资源所稀有稀土贵金属矿产研究室王岩的日常工作。这份执着和付出也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作为第一作者出版专著《重要低品位、难选冶金属矿产可利用性评价》(2017年,43万字)、《中国典型矿床分布图》(1∶500万,2018年)及《中国钨矿成矿规律图》(1∶500万,2018年)等,参与的《全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成果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连续多年获得资源所优秀个人、优秀党员荣誉称号。

    王岩(左)与陈毓川院士一行在野外探勘

    2011年入所工作以来,王岩先后在邢树文研究员、肖克炎研究员及王登红研究员的带领下,主持、参与多项中国地调局、科技部、基金委及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幸运的是,入职不久,她便作为项目办成员之一负责了“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的成果汇总及资料汇交工作。该项目是原国土资源部在矿产资源领域部署的重要国情国力调查工作,也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地质成果资料的系统总结提升,其成果具有里程碑意义,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通过参与该项目,她积累了大项目管理经验,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均得到提升。

    随着潜力评价工作的常态化,2012年“中国矿产地质志”研编工作在陈毓川院士及王登红研究员的带领下正式启动。此次编志是继1906年鲁迅和顾琅编制完成第一部《中国矿产志》百年来的一项重要的立典性工作,是矿床界的大事。该项目的顺利开展,得益于部、局、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们的引路,更与各外协单位的积极配合密切相关。独木难成舟,为了完成这个艰巨的“世纪大工程”,69个外协单位与资源所矿产志项目办拧成了一股绳。王岩作为矿产志项目办副主任,深感身上的责任之重。每个阶段该做什么、出什么样的成果,她都尽量做到考虑周全、未雨绸缪;会议的组织召开、资料的搜集整理汇交、与各研编组及专家们的沟通联系、与全国、各省级主管部门的协调等等,不一而足;对繁重的项目日常管理工作更是细致谨慎,尽全力协助陈毓川院士推进志书研编工作。

    代晶晶在海拔5200米的西藏野外工作区

    陈毓川院士及王登红主任带领的“三稀”大团队的一个传统就是老同志多、老前辈多。这些老前辈学识渊博且经验丰富,个个都是地质矿产领域的权威专家,他们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八十岁高龄”仍保持对工作兢兢业业的态度、野外中不怕苦不怕难的精神使王岩深受感触、受益良多。在老一辈的言传身教之下,她始终坚持超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以一丝不苟、勤恳敬业的工作态度,践行着新时代地质工作者“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核心价值观。

    道路千万条,奋斗第一条。为了做好一张图、处理好上万条数据,熬夜奋战是常有的事。但无论何时何地遇见王岩,她总是衣冠整洁,带给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她常说:“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认真把握好每一天就是成功了。”

    逐梦科研勇争先

    少年时,资源所同位素实验室博士陈蕾的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酷爱旅行和大自然的她在大学选择专业时从事了地质学,2003年考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5年跟随李建威教授开展大学生业余科研立项,2007年荣获湖北省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二等奖和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在李建威教授的指导和鼓励下,她本科毕业后直接申请了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先后两次获得资助在美国地质调查局丹佛联邦中心开展合作研究,2012年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毕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在博士研究生期间,她参与了李建威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夏河-合作地区卡林-类卡林型金矿成因的矿物学、地球化学和年代学制约》,利用所学知识,发现此类金矿中硫化物普遍细小且环带发育,利用常规测试方法可能获得的是混合值,而利用离子探针的微区原位技术可以有效区分不同环带中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示踪硫源,而我国在这项研究中还是空白。

    陈蕾在实验室工作

    这段博士后生涯,在陈蕾的未来工作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2015年,她在国际期刊《Mineralium deposita》上发表了第一篇我国离子探针微区原位硫同位素分析技术的论文,并对西秦岭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不同期次的黄铁矿和不同环带的黄铁矿进行了测试,区分出它们的不同成因和硫的来源。微区原位硫同位素分析技术现已应用于大洋深钻和大陆深钻样品的测试上,在地质学5个分支领域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2015年12月,陈蕾被分到资源所同位素室一线工作,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为她提供了平台,陆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7项科研项目。工作中,她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利用微区原位分析技术会产生基体效应,研发出磁黄铁矿作为实验室内部微区原位硫同位素的一种工作标样。2016年引进新的飞秒激光剥蚀系统和高分辨等离子体质谱后,她投入了全部的精力学习新的知识,野外采集样品不管是矿井还是露头都亲自跑,样品采回来自己制备,经常早出晚归泡在实验室,深夜修改论文,与毛景文院士反复探讨,向同位素室的前辈和同事们请教。目前,利用飞秒激光-高分辨等离子体质谱建立了多种矿物的微区原位U-Pb年龄测定方法,首次建立了我国矽卡岩中钙铁榴石的U-Pb测年方法并精确限定了山西义兴寨金矿床角砾岩筒的形成时间。该方法已在我国矽卡岩型铁、铜、金、钨等矿床中钙铁榴石U-Pb年龄测试工作中成功应用,并获得部分矿床中石榴石形成的精确年龄数据。

    陈蕾还十分注重学术交流,多次开展国际合作并参加国内、国际会议。她在中国地质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上的“微区原位硫同位素分析方法在地质学领域应用的工作综述”获得优秀论文奖;2018年在国际地质微束分析会议Geoanalysis上对实验室建立的新方法作口头报告,得到国际同行较好的反响。

    一路走来,陈蕾从未忘记最初的梦想,一直和自己比拼,坚持创新,不惧困难,为使自己成为更高水平的地质科技人才而努力奋斗,力争在地质科研的道路上做出更大的贡献!

    靓丽青春献藏区

    提起资源所的硕士导师代晶晶,同事们总要称赞一句:谁说女子不如男?一个优雅、知性、聪慧的女人,放弃了在青春葱茏的雅致里实现自己的梦想,选择了遥感地质这一专业,用细腻精致的本色、干练勤奋的职业素养,在10年工作时间里,出色地完成了一项又一项国家项目,将青春与汗水洒在了祖国的美好山河上。

    2009年到2018年的10年间,几乎每年代晶晶都要奔赴西藏开展野外工作。五月,北京槐花飘香、绿意盎然,正是一年风光最好的时刻,然而此刻的西藏,特别是高海拔地区,却还是春寒料峭,气候干燥、空气稀薄、环境严酷,令人望而生畏。在野外考察的路上,她常以馒头香肠果腹,甚至方便面都称得上是最美味的食物。海拔五千多米的矿区空气稀薄,稍有运动就会气喘吁吁,她凭着自己坚韧的意志和求知的精神,克服困难,奔波于西藏各个研究区域。

    2011年以来,在王登红研究员的指导下,代晶晶创新性地将遥感技术应用于三稀矿产资源调查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新认识和新突破。如,运用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技术监测稀土矿山的开采现状和矿山环境问题,更好地服务于矿政管理工作;多源遥感数据的应用高效地提供了一批伟晶岩型锂矿找矿线索,为地质找矿节省了人力物力;通过对稀土高光谱理论研究,建立了一套基于光谱特征的稀土浓度定量评估模型,为稀土污染与流失及稀土水化学找矿提供了新思路。

    作为一名硕士生导师,代晶晶常对自己学生说:“我非常热爱自己的研究领域。遥感地质就是遥感与地质的碰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门交叉科学有很多未知可以探索,在不断探索的道路上我们可以收获很多。”她经常教育学生要开阔视野,不要局限于自己的研究领域,要不断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在资源所工作10年期间,代晶晶每年都是几个项目的负责人,在如此大的压力之下,她努力克服家庭和身体压力等重重困难,出色完成了一个又一个项目,靠的就是对学科的喜爱与坚持。

    (材料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党办(工会)提供)

     

    莫道女儿娇 风雨一肩挑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以科学引文数据库(SCI)网络版、工程索引数据库(EI)、科技会议录索引(CPCI-S)以及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统计源,对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科技论文从局属单位产出、地质调查项目产出、期刊出版三个方面进行评价,完成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局属单位科技论文统计报告2018年》、《中国地质调查项目资助论文统计报告2018年》以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出版期刊统计报告2016-2017年》三个统计报告。 

    1. 中国地质调查局局属单位科技论文统计报告 

    统计结果显示,201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局属单位科技论文数量总体呈平稳增长趋势。从第一作者的第一机构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在发文量上位居前三甲。从作者统计结果显示,被SCI-E收录论文量最多的作者为张泽林(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张拴宏(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熊发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马绪宣(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被EI收录论文量最多的作者是钟世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张泽林(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刘星(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被CPCI-S收录论文量最多的作者是刘瑶(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被CNKI收录论文量最多的作者是杨合群(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国外期刊论文比”和“核心论文比”等学术影响力指标表现较好。 

    2.中国地质调查项目资助论文统计报告 

    2017年地质调查项目资助论文产出呈大幅增长趋势,学科分布主要集中在基础前沿性研究、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矿产资源勘查技术、地质环境保护与地质灾害防治4个领域。按第一作者的第一机构统计,产出论文数量最高的机构类别为大学院校和局属单位,被SCI-E CNKI收录论文数最多的机构均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其中,被SCI-E收录论文量最多的作者为张泽林(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熊发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被 CNKI收录论文量最多的作者为付胜云(湖南省地质调查院)、马驰(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3. 中国地质调查局出版期刊统计报告 

    2016-2017,局出版的30种期刊中,1种被SCI收录、2种被EI收录;有14种入选中文核心期刊;有18种入选“地质学百名高被引期刊”。根据期刊影响因子(《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72018版),排前10位的期刊有《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等。 

    该系列报告正文可在文献中心网站的“专题服务”栏目中获取。 

     

     

     
     
    地学文献中心完成科研论文、出版期刊统计报告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物化探所组织专家在河北廊坊市对所承担的“陆域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技术方法集成”二级项目进行了野外验收。

    该项目完成设计的实物工作量,其中,完成了二维反射地震47.17km,共5215个单炮记录;音频大地电磁测深132.1km,共1067个物理点;低频探地雷达41km;井中地球化学岩心样品701件;波速、电阻率等岩心样品测试60件。

    专家组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对项目情况介绍,对照项目批复意见书、实施方案,查阅了2016-2018年度的二级项目、子项目、委托业务的质量管理与检查报告和验收意见书,重点检查了野外记录本、实际材料图和野外工作总结等各类原始资料,经质询讨论,项目组答疑,专家组认为项目三级质量检查制度健全,管理体系运行有效,全面完成了设计工作内容,野外原始资料整理内容齐全、清晰合理,符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原始地质资料管理要求,一致同意通过野外验收。

    项目紧密围绕目标任务,在祁连山地区开展了天然气水合物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方法技术实验,克服了复杂多变、恶劣的高原环境,取得了高质量的数据;总结了水合物物化探响应或指示标志;集成了适合高山冻土区水合物物化探调查技术组合;发表了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其中SCI 4篇,EI 1篇);出版水合物科普专著1部;登记软件著作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初步建成了一支作风优良、扎实肯干的陆域天然气水合物调查与技术研发队伍,为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与潜力评价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陆域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勘查技术方法集成”项目顺...

    “松科2井”是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实施的重大地调科研项目,科研工作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大学及中国科学院等科研单位共同承担。据了解,“松科二井”已完成钻探任务,钻井深度达7018米,成为亚洲最深科学钻探井。

    中国地质地学文献中心以SCI、EI、CNKI等多个数据库为数据源,统计分析“松科2井”项目的论文、论著成果。2014—2018年,围绕“松科2井”分别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会议发表各类学术论文成果共59篇,论文产出较为丰硕。其中,国内外期刊论文24篇,学位论文18篇,会议论文17篇。 在项目产出的24篇期刊论文中,有5篇被SCI-E收录,其中4篇发表在《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letters》等国外出版期刊上,1篇发表在国内英文期刊上,国外论文比达到80%;有14篇被EI收录,集中在《Earth Science Frontiers》、 《Acta Geologica Sinica》以及《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等国内外重要的地学科学类期刊上;在CNKI收录的14篇论文中,有10篇发表在《地学前缘》、 《地质学报》以及《地质与勘探》等中文核心期刊上,核心论文比达到了71.83%。

    地学文献计量结果显示:在59篇论文中,钻探技术类44篇,占74.58%;白垩纪地层及沉积环境的10篇,占16.95%;油气资源的有3篇;其他2篇。文献领域分布情况见下图:

    松科2井要闻图片

    地学文献中心完成“松科二井”项目论文成果统计分析

    近日,从国土资源部第二批国土资源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入选名单结果获悉,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裴绍峰博士成功入选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

    裴绍峰主要从事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海洋生态环境和湿地环境地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于2012年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获海洋学与海岸科学博士学位,及应用统计学硕士双学位。2012年底经青岛市蓝色硅谷计划选拔入青岛海洋所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裴绍峰曾先后申请获得包括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41306175)等在内科研项目4项,作为骨干人员参与国家专项海洋地质保障工程项、国土资源部公益性科研专项等多个科研项目;已公开发表20多篇科技论文,多数为高影响因子的国际SCI期刊论文;先后被聘为中国地质科学院与中国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

    目前,裴绍峰在解决困扰科学界半个多世纪的C-14示踪技术测定海洋初级生产力的争议问题上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成果表明藻类的物种组成、生长率以及不同藻种细胞的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比值对C-14测定结果有显著影响;并提出利用分批培养和连续稳态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有关C-14示踪技术究竟测定海洋净初级生产力、总初级生产力还是中间值的固有争议。该成果有助于校正卫星遥感计算模式,并在全球尺度上研究海洋初级生产力对全球碳循环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此外,他还通过调查辽河三角洲和辽东湾水域初级生产力及环境参数,发现了温度和光照对浮游植物碳同化系数影响模式,利用三阶多项式函数方程构建了数值模型,并反演出了辽东湾水域区域初级生产力及碳同化系数平均值。

    据悉,国土部第二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工程分为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和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三个组成部分,其中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共遴选出49人,青岛海洋所胡高伟博士曾在2013年入选首次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

    裴绍峰(左)在实验测试

    青岛海洋所裴绍峰入选第二批国土资源部杰出青年科技...
      2月11日,中国地调局青岛所成功召开了2015年工作会议暨六届职代会四次会议。所领导班子成员及全所干部职工240余人参加了本次大会。

      会上,彭轩明所长作了题为《聚焦国家需求 拓展研究领域 为全面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有力支撑》的工作报告,王建华副书记作了反腐倡廉建设工作报告,张志珣副总工程师向全所汇报了综合物探船(A)船的建造情况,财务资产处处长张波作了所2014年财务决算及2015年财务预算的报告。

      报告指出,2014年度,青岛所贯彻部局“两会”精神,落实新一届局党组的总体规划部署和党风廉政要求,全面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地调科研能力稳步提升。2014年全年累计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课题)59项,获国土资源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全年发表学术论文2074篇,其中SCI、EI期刊论文64篇,核心期刊论文105篇,较去年大幅增长;获实用新型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11项,出版科技专著1部。

      大会对2015年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2015年青岛所要全面落实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要求,坚决贯彻局党组战略性结构调整及工作部署,紧紧围绕所学科格局,以海洋地质调查计划的实施为依托,聚焦国家需求,推动结构调整,持续提升海洋地质调查水平与综合研究能力。

      一是围绕海洋地质调查计划,全面落实中国地质调查局未来六年地质调查工作部署,精心部署2015年地调科研工作。

      二是加强项目管理,建立新业务体系下的项目管理方式,做好“十二五”科技成果集成,科学谋划“十三五”海洋地质工作。

      三是推动科技体制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地质调查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四是整合优势人力资源,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打造优秀科研团队,建立新的业务结构体系下的内部分配体系。

      五是继续做好条件保障建设,推进东部基地建设,做好船舶建造与海洋地质装备工作,为海洋地质调查与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六是建立健全制度体系,狠抓制度的贯彻和执行,不断夯实基础管理工作。

      七是强化反腐倡廉工作,推进作风建设,全力提升我所凝聚力和战斗力。

      最后,经职工代表们充分讨论,大会审议并通过了《2015年工作报告》、《2014年财务决算及2015年预算报告》决议。


    所长作工作报告
    青岛所召开2015年度工作会议暨第六届职代会四次会议
      1月23日,中国地调局成都综合所召开年度科研工作及国际合作成果交流会,对2014年度科研工作进行了盘点。在矿业市场经济环境持续低迷的大背景下,2014年成都综合所科研工作在逆境中求得突破。

      全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3项,新增科研合同经费6446万余元,同比增长20.26%。坚持五大矿种、六大研究领域不动摇,围绕国家紧缺矿种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和攻关,难利用铁矿、铜多金属矿等传统优势研究领域稳固推进,稀有、稀散、稀土金属矿综合利用技术和难利用铝土矿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新领域异军突起,成为新的市场经济增长点,顺利完成了年度科研工作目标任务。

      2014年,成都综合所科研工作呈现三大亮点:一是论文专利成果显著提升。全年发表学术论文53篇(SCI收录11篇、EI收录5篇、核心期刊论文36篇、CPCI-S收录1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遴选申报各类成果奖6项,其中“沉积型粘土钒矿选矿富集新工艺技术研究”获得2014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攀西地区浸染型铜多金属矿分离新工艺研究”获得2014年度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二是青年科研团队脱颖而出。依靠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采取“一项成果一支团队”的培养发展模式,一批由年轻科研骨干领衔的稀土选冶技术团队、中低品位铝土矿选冶技术团队、生物冶金研究技术团队脱颖而出,在继承传统优势项目的基础上,已发展成为成都综合所市场创收能力最强的重要领域和科研团队。

      三是科研新领域异军突起。中低品位铝土矿选矿脱硫脱硅技术工业试验取得成功,获得中铝重庆分公司和重庆地方政府的高度评价,为科研新领域的开拓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针对德昌大陆槽稀土矿选矿回收率低的技术难题,研发的稀土矿“浮团聚磁选”新工艺、新药剂在顺利完成现场选矿工业试验的基础上,已成功应用于工业生产,实现了成果转化。该成果的推广应用对开发利用世界难选稀土矿资源,促进国际稀土选矿技术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生物冶金作为成都综合所的新兴领域,通过铜矿山废石资源调查与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项目的工业化实施,不仅使生物技术得以应用,而且开发出了4个市场项目,进一步拓展了研究领域。
       
      在全面总结2014年科研工作的基础上,会议对2015年工作进行了安排。一是要按照中央、部、局有关要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项目和资金管理,严明组织纪律,严格按照制度办事。二是要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坚持“五大矿种、六大研究领域”,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争取平台积极申报国家级项目。三是要加强科研队伍建设,支持鼓励有符合国家资源需求和研究基础的青年科研团队通过公开公平竞争的方式积极申报地调项目。四是技术创新要保持优势和发展势头,铝土矿药剂要拓展应用面,稀土药剂要开展更高层面的技术创新,铁矿等选冶技术要解决诸多市场难题。五是要加强成果转化积极开拓市场,铝土矿、稀土等研究成果要加快成果转化,在药剂、设备等方面培育一批长线项目稳固国内市场,拓展国外市场。
       
      会议对2014年度成都综合所外事出访工作进行了总结,出访希腊、荷兰、加拿大、日本、芬兰等5个团组就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合作研究和境外地质调查等出访体会、收获及建议等进行了汇报交流。通过出访项目的实施为加深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国际影响力,了解和掌握国际前沿技术,提升成都综合所整体科研实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会议还进行了保密、安全生产培训。全所科研人员参加会议。


    成都综合所2014年科研工作逆境突破 亮点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