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4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11月2日,中国地质调查局东北亚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东北亚中心”)成立暨学术研讨会在沈阳召开。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副司长白星碧出席成立仪式。
      李金发就东北亚中心发展提出五点要求:一是进一步加强东北亚各国地质学家之间的交流,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培养东北亚地学合作研究团队和国际合作专业人才;二是围绕广泛关注的地质问题,编制合作研究项目规划建议;三是合作组织与实施地质调查项目,提高基础地质工作程度,支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四是加强技术方法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地学新理论与技术方法创新,提高地学合作研究水平;五是加强地学信息和矿业相关政策法规交流,推进东北亚地区地质矿产数据资料中心共建共享,提高地质矿产管理水平和矿业经济发展。
      白星碧表示,东北亚中心要紧紧抓住发展机遇,把科技创新作为首要任务,努力把握好地球科学发展的战略方向,紧盯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社会需求,大力推进地球深部探测,加强国际合作,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成立仪式后,东北亚中心第一次学术研讨会召开。研讨会上,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从东北亚地区地学合作与展望、锡霍特-阿林造山带北部古地磁与构造演化、中国东北地区油气地质特征及未来勘探领域、蒙古国构造地质背景与矿产资源概述、朝鲜半岛前寒武纪地质、东北亚地质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黑龙江下游新生代主要活动断裂形成与演化、东北地区显生宙构造性质及演化问题、兴蒙造山带构造演化、“一带一路”矿产资源合作契机与挑战、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油气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蒙古国戈壁-克鲁伦成矿带成矿地质特征分析及找矿方向预测及松辽盆地外围新区油气资源远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交流。
      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金之钧,中国地质调查局原局长叶天竺,国土资源部有关司局,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部室,俄罗斯、蒙古、韩国等相关地调机构,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大庆油田、辽河油田、吉林油田、中石化东北分公司、相关地勘单位等近百名领导与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

     

     



     

     

    东北亚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成立暨学术研讨会在沈召开

    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主持的IGCP662项目第二次工作会议与野外考察于2019年7月4日至10日在蒙古国成功举行,来自中国、蒙古国、俄罗斯、捷克、澳大利亚、韩国、日本、巴西、巴基斯坦、越南等10个国家近80余人出席会议,其中中国科学家15人。适逢蒙古国科技大学建校60周年,经由IGCP-662项目负责人与蒙古国地质学家反复磋商,本次工作会议和会后野外考察由蒙古国科学院、蒙古科技大学、捷克地调局等机构组织。

    工作会议在乌兰巴托蒙古科技大学(Mongol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举行,由蒙古科技大学地质与采矿学院院长Ochir Gerel教授主持。

    会议首先向近期离世的德国Alfred Kröner教授和蒙古国科学院OnongoTomurtogoo院士默哀,缅怀他们在中亚造山带地质研究和青年科学家培养等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随后,蒙古国科技大学校长B.Ochirbat和蒙古矿业部和重工业部有关负责人代表组织方致欢迎词;IGCP662项目主持人王涛研究员介绍了项目基本情况、主要研究任务、执行情况和下一步工作计划(如在明年的国际地质大会上举办专题),并做了学术报告(Orogenic Architecture and Crustal Growth from Accretion to Collision: Examples from the CAOB and Kunlun-Qinling-Dabie orogen)。来自捷克地质调查局的Karel Schulmann教授院士做特邀报告:Accretionary and collisional processes forming Mongolian tract of the CAOB(形成中亚造山带蒙古部分的增生和造山过程)。口头报告及展板内容涉及全球地壳生长、中亚造山带、特提斯造山带、朝鲜半岛前寒武地质、南极洲前寒武地质、蒙古国活动构造等领域的最新进展。与会人员围绕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和区域成矿规律开展了深入探讨,就各研究团队以及相关地学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进行广泛的交流,取得了可喜成果。

    在学术交流会后,9个国家近70名与会代表赴蒙古西南部地区参加了为期5天的野外考察。与会专家详细考察了蒙古西南部Lake Zone和蒙古阿尔泰两条构造带内出露的新元古代到早古生代岩石组合和构造现象,包括ErdeneUul蛇绿岩、BoomynKhudag寒武纪磨拉石、Tsogt变质穹窿和变质核、Tsogt核的高级变质作用、Khaya Khudag寒武纪弧辉长岩、高压云母片岩、榴辉岩、含化石的寒武纪灰岩等。在此期间,来自捷克共和国的Schulmann院士和Hanžl教授还为大家详细介绍了捷克与蒙古过去20年在该地区合作完成的填图成果,并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专家学者在野外展开了充分的交流和研讨。通过此次野外考察,与会专家不但加深了对于中亚造山带早期演化过程的认识,同时丰富了对于增生型造山带组成和构造特征的了解。

    中方专家还应邀前往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与中国冶金总局山东局蒙古正元有限责任公司共建的“中国地质调查局蒙古国地质调查基地”访问、座谈。王涛研究员等中方人员就进一步构建中蒙国际合作中心,打造新的合作平台,提出了建议,并进行了深入讨论。

    王涛研究员介绍IGCP-662项目下一步工作计划

    与会人员合影

    捷克专家野外讲解

    与会代表野外合影

    国际地学计划IGCP662项目第二次工作会议及野外考察成...
      2015年4月8-9日, 第一届中日韩三国地调机构领导人会议(The 1st Trilateral Geosummit:CGS China –GSJ Japan-KIGAM Korea)在北京西郊宾馆举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金发出席并致辞,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成员、地科院党委书记王小烈及中国地质调查局代表参加会议。外交部和国土资源部分别派代表出席。日本地调局局长佃荣吉一行和韩国地学与矿产资源研究院院长金奎汉一行应邀参加。按约定,会议将每两年轮流在中日韩三国举办,中国地质调查局作为首届东道主开启本次峰会。

      李金发在致辞中指出,人类社会发展面临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世界地质人责无旁贷,需要共同应对。中、日、韩既是亚洲的经济大国,也是亚洲的地质大国,三国在地质构造、成矿区带上紧密关联,在国际地质编图、三维地质调查、地下水和地热资源、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海洋地质、天然气水合物、矿物材料等领域有广阔前景。

      李金发强调,三国要本着合作交流、互利共赢、共同研究促进的精神,在地学研究和地质调查方面有广泛和深度的合作,加强交流,拓展合作形式,夯实合作机制,共同谱写东亚地学合作新篇章。

      日韩两国地调局负责人分别发表致辞。他们表示,要加强在地学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打造地学科技互联沟通的平台,为三国地学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三国专家介绍了本国地调机构的运作情况。会上,签订了中日韩三国地学合作协议,续签了中韩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中日韩三国地学合作关系得到强化。

      在峰会的技术分会上,三国学者和专家分别介绍了本国优势领域,并表达了未来在相关领域合作的意愿。中国地质调查局专家做了中国地质环境调查的现状与展望、中国海岸带地学研究面临的挑战与合作空间、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成果与全球联合编图成果,以及中国页岩气调查成果的综述。日本地质专家回顾了日本地调局地质填图和地质信息化建设的历程,日本与中韩开展联合地质填图研究、海岸带地质研究能力建设,以及联合开展遥感地质研究的情况。韩国专家回顾了本国地质填图的历程与现状、基于3D地质模拟技术的矿产资源潜力填图技术,以及对于朝鲜半岛白头山-长白山深部岩浆作用的行为与演化开展监测的技术。

      中日韩三国在地学领域各有所长。2013年之前,三国之间已经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中国、日本和韩国均为CCOP(东亚-东南亚地学协调委员会)组织的成员国,以及东盟+3(中、日、韩)合作框架的合作国。中日合作开展了黄河流域地下水均衡、循环和利用模拟与预测合作研究,建立了黄河流域地质结构模型,查明了黄河流域地下水循环演化规律,首次建立了黄河流域地下水数值模拟模型并进行预测,取得了技术上的突破;中日还合作开展中国东南部和日本中新生代火山-侵入作用与成矿对比研究等项目。中韩合作开展了华南与朝鲜半岛南部地质矿产对比研究等项目。这些项目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举办首届中日韩地调机构领导人会议,建立三国地调机构定期会晤机制,无论对中日韩三国地调机构,还是整个亚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有助于在已有合作机制的基础上,开拓更加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带动整个亚洲地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中国政府正在全力倡导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大格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也在推进“一带一路”地质调查计划的全面实施。相信本次会议后,中日韩同行在有关领域会更加紧密配合,协同工作,相互支持,共同促进亚洲地质调查与地球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为亚洲共同的经济繁荣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共同谋划东亚地质调查事业新发展。






    首届中日韩三国地调机构领导人会议在北京召开

     

         中国、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韩国“亚洲北-中-东部三维地质结构与成矿作用研究” 合作项目第八次工作会议,于2010年6月9日至14日在韩国大田市韩国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研究院成功举行。以李廷栋院士为团长的中国代表团一行11人以及来自俄罗斯、蒙古、韩国的代表共53人参加了会议(哈萨克斯坦代表因故未能与会)。


      此次会议分为工作会议与野外地质考察两个阶段。6月9日上午,会议举行了开幕式,韩国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研究院院长Ho-Wan Chang致欢迎词,中国代表团团长李廷栋院士、俄罗斯代表团团长、全俄地质研究所副所长Evgeny A. Kiselev和蒙古代表团团长、蒙古地质调查局局长 Urtanasan Borchuluun也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俄罗斯、韩国和蒙古的21位代表作了各相关课题、专题的学术报告。


      2010年6月11日下午至14日,与会代表赴韩国南部和济州岛进行野外地质考察。12日大家考察了朝鲜半岛南端的日出(Sunshin Mine)金(银)矿床。该矿围岩为晚白垩世流纹质角砾凝灰岩,矿床受环状破火山口构造控制,矿体产在破火山口的破碎角砾岩带中,矿石品位一般含Au 67克/吨/吨,矿床规模为小型(Au 3.5--5吨)。需要指出的是:本区区域地质特征与我国浙闽火山岩带可以对比,可能为同一个构造—岩浆—成矿带。在浙闽火山岩带中发育有众多的晚侏罗世—白垩纪环状破火山口构造,因此应注意寻找这种相似类型的Au、Ag矿床。


      13日至14日进行了济洲岛火山地质考察。该岛由于四面环海,所以岩石露头良好,沿海岸公路可在不同的考察点观察到具有不同构造形态特征的火山岩类型:有的呈整齐的柱状节理群耸立在海岸边,雄伟壮观;有的呈厚薄不等的层状多达近百层叠露在陡峭的海岸,犹如一部“天书”巨著;有的酷似粗大的“石绳”堆砌在岸边;有的岩块杂乱无章,但偶尔可见火山弹。济洲岛火山岩与我国湛江雷州半岛火山岩和台湾澎湖列岛玄武岩都形成于第四纪中-晚期(78万--1.1万年)。济洲岛是一个火山岛,它的形成是大陆垂向增生、地幔物质上涌直接生成陆地(即,没有陆壳)的典型代表,所以是研究地幔玄武岩岩石学和多种结构构造特征的绝好场所。


      通过这次会议,各国总结交流了2009年6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的第七次工作会议以来的工作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各国代表一致同意将该合作项目的时间延长到2012年,并提出了继续合作、深化研究的内容和扩大研究领域的建议方案,同时认真研讨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案,安排了今后一年半(2010年7月至2011年12月)各课题、专题的“工作日程表”,初步确定了2012年参加第34届国际地质大会展出的成果内容。经过热烈的讨论,各国代表还对会议纪要达成了一致意见,并由各国代表团团长签署了会议纪要。

     

    中国代表团全体成员合影

    与会四国代表合影留念

    中国代表团团长李廷栋院士在开幕式上致辞

     

    中国代表团参加会议

     

    中国代表团团长李廷栋院士与韩国地球科学与矿产资源研究院院长Ho-Wan Chang亲切交谈

     

    各国代表参观中国项目工作组编制的图件

     

    中国、俄罗斯、韩国和蒙古代表团团长签署会议纪要

     

    野外地质考察全体代表合影留念

    亚洲北-中-东部三维地质结构与成矿作用研究合作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