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7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组织专家赴新疆哈密,对地质调查三级项目“天山-北山成矿带战略性矿产调查”开展野外质量检查。

    专家组在室内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关于项目概况、主要进展与成果、项目负责人履职情况、安全与保密等方面的汇报,对照项目任务书和年度设计,仔细查阅了野外工作总结、瞬变电磁野外班报表、衰减曲线图册、数据采集控制记录和实际材料图等原始资料,并赴野外实地检查了瞬变电磁野外数据采集情况。专家组一致认为,项目按年度设计要求推进各项工作,野外工作布置合理,进度正常,原始资料整理及时,符合相关规范要求,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野外质量总体评定为优秀级。

    该项目主要围绕新疆东天山、甘肃敦煌成宣矿区开展了空-地-井瞬变电磁探测技术应用示范。项目自实施以来,完成了东天山马蹄岩体、天一铜镍矿、鸭子泉北山金矿以及成宣铜镍矿等重点工作区的空、地、井瞬变电磁及高温超导瞬变电磁测量和解释,在马蹄岩体及周边完成了地面瞬变电磁、航空瞬变电磁及高温超导瞬变电磁测量,基本查明了马蹄岩体及其周边电性特征,有效刻画了与马蹄岩体紧密相关的镜儿泉-咸水泉断裂的空间分布特征;在天一矿区圈定异常区一处,在红山东铜矿地井瞬变电磁测量有效指导了后期钻探布钻工作,为二级项目区块优选和战略性矿产调查提供了有效依据。

     
    天山-北山成矿带战略性矿产调查通过野外质量检查

    近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以下简称“物化探所”)组织专家赴云南省大理州,对地质调查三级项目“大地电磁基础调查与成果集成”开展野外质量检查。

    专家组赴大理宾州实地检查了大地电磁基础网观测野外测站布设、数据质量情况等,在室内听取了项目负责人关于项目概况、野外工作情况、项目负责人履职情况、主要工作进展,以及下一步安排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汇报,对照项目任务书和年度设计,仔细查阅了野外记录本、野外工作总结、仪器标定图册、测点视电阻率和相位曲线图册、测点质量评定表、实际材料图等原始资料,并对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控制记录进行了核查。专家组认为项目按年度设计要求推进各项工作,野外工作布置合理,进度正常,原始资料齐全,整理及时、规范,工作质量满足设计和相关规范要求,项目负责人在技术、质量管理、安全和主要进展等方面发挥了核心作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总体质量评定为优秀级。

    项目实施以来,物化探所获得了一批可靠的大地电磁基础网观测数据,取得了有关喜马拉雅造山带中部、大兴安岭东南部等地区深部结构、物质状态及成矿背景研究新发现、新认识。大地电磁基础网建设工作的推进,将持续提升我国大陆岩石圈地球物理属性和深部结构特征的认知水平,支撑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

    大地电磁基础调查与成果集成项目通过野外质量检查

    2017年8月19日12:20分,随着一声汽笛长鸣,历经31个日夜奋战的鄂阳页1HF井第33段压裂施工顺利完工!针对该井牛蹄塘组储层“常压、致密、高钙、应力差异大、”等储层特征以及井段深、大斜度等特点,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通过技术创新,在无经验借鉴的情况下,创新提出了“密分段、大排量、高砂比、大砂量、裂缝转向、液氮伴注”的压裂改造思路,经过现场应用,获得了良好的改造效果。鄂阳页1HF井33段累计注入液量67799方,加砂量2818方,暂堵剂6525方,液氮443.3方。全程配合微地震监测,结果显示取得了很好压裂效果。

    一、解放思想、探索创新,开创多项国内页岩气压裂之最

    一是首创压裂段数最多。针对井深垂深达3600米特点,采用密分段,将1836米水平段划分了33个压裂层段,最小段间距36米。二是单段加砂量最大。为了提高压裂效果,采用大排量、高砂比,单段最大加砂量130.4方,创国内最高纪录,平均单段加砂量85.4方。三是平均砂液比最高。全井段平均砂液比4.2%,实现压裂裂缝的有效支撑。四是多项裂缝转向技术。针对应力差异大等特点,变排量、变粘度、高砂比粉砂段塞、停泵二次开泵、缝内转向剂等工艺实现了裂缝复杂化,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五是探索使用前置液氮技术。针对地层常压,能量低等特点,对第24-33段前置液氮443.3方,以提高压后返排效果。六是全程采用微地震监测技术。事实监测压裂效果,优化压裂方案,共部署10条微地震监测测线,1332道地震道,共监测到9949个微地震事件,实时了解和分析压裂裂缝延伸规律和特征,对压裂方案实时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自主决策为主、专家指导为辅,探索形成大型工程运行管理模式

    整个施工过程贯彻执行了“现场指挥、技术决策、专家指导、协调保障”于一体的大型工程组织管理模式,油气调查中心主导和负责全井压裂工程技术决策及组织实施,确保各项工程施工顺利实施。初步形成了现场压裂指挥、微地震监测压后评估等人才技术团队,具备指挥调度大型压裂工程能力。

    三、精诚合作、战天斗地,全力保障压裂工程顺利实施

    鄂阳页1HF井位于复杂岩溶山地,属于严重缺水地区。油气中心与地方各级政府和施工单位通力合作。采用有效措施,确保压裂工程实施。

    压裂施工期间得到了局领导、湖北省国土厅、宜昌市委市政府、宜昌市国土局、长阳县委县政府、贺家坪镇等地方相关部门的热切关心与大力支持。特别是地方政府在解决供水和道路保障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工程施工单位中石化江汉石油工程有限公司井下测试公司承担,页岩气开采技术服务公司、测录井公司,中石化江汉地球物理公司等密切配合,确保了工顺利实施。

    油气调查中心高度重视,领导亲临现场指挥,现场工作人员克服炎热、潮湿等恶劣条件,在全员多次湿疹的情况下,坚守岗位,分昼夜加班加点,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与施工单位及全体参战人员用“洪荒”之力,取得了比较满意的阶段性成果!

    鄂阳页1HF井压裂施工现场 

    鄂阳页1HF井压裂施工现场 

    第1-33段微地震监事件图 

    压裂施工曲线与微地震监测曲线图

    3

    微地震监测布网

    鄂阳页1HF井顺利完成33段大型压裂施工

    《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以下简称《快讯》)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于2015年决定创办的内部期刊。刊物的宗旨是宣传与推介中国地质调查工作,沟通与服务社会公众,支持和支撑政府管理。通过快速反映地质调查工作新进展,及时展示地质调查新成果,充分展现地质调查行业新风貌,总结梳理地质调查工作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生动实践,成为地质调查事业与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沟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两年来,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的领导下,在各单位大力支持下,《快讯》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规划研究室,在摸索中前行,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形成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截止2016年底,共接收稿件837篇,刊发666篇(1483页,录用率80%),完成44期的编印工作,处理文字量约82万,附图1213幅。其中,2016年全年共接收稿件463篇,刊发219篇(804页,录用率47%),处理文字量约48万,附图614幅,针对地调局重点业务推进方向,完成十大科技进展、能源资源、天然气水合物、地热等26期的编印工作,比年初预定的18期超额8期,有力地宣传了地质调查成果,初步实现了打造成业内权威内部刊物的目标。 

    一是刊物定位越来越准确。《快讯》宣传内容上定位于中国地质调查最新亮点成果;文章风格上力求“比报刊网络更精准科学、比学术期刊更通俗易懂”;宣传重点上有较强的针对性:刊发的服务国家精准扶贫,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乌蒙山区优势矿产调查评价专辑);打造世界一流中国地质调查局品牌,提升地质调查的成果水平(钻探技术、岩溶、地球化学专辑);服务国家能源矿产调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天然气水合物、地热、海域油气、陆域油气、页岩气专辑);为解决国家重大基础地质问题提供支撑服务(地质志、地质填图试点、大地构造研究与编图专辑);支撑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老矿山找矿、锰矿、钾盐、整装勘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三稀矿产专辑);促进科技创新(地面物探、航磁与遥感技术、三维地质、十大科技进展专辑)等一批高质量专辑成果整装、时效性强,充分显示了地质调查的最高水平和服务国家社会的能力。 

    二是成果表达与宣传方式日益创新。精心设计成果表达方式,宣传成果与宣传人才同步。除重点宣传成果的主要内容和成果意义外,每个成果之后,附加主要贡献者照片和简单文字介绍。 

    宣传介质上纸质版与电子版同步。成果以纸质发送、局网站电子版、微信公众号等多途径、多形式宣传。纸质版每半月出一期,印刷数量从最初的每期500册增至近1700册,免费发送至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发改委、科技部、国家审计署,大专院校,地调局及局属单位,各省(区、市)图书馆、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地调院、环境监测总站,以及部分地勘单位。电子版每篇文章都上传地调局门户网站发布。此外,每天不间断在微信公众号(newsletterscgs)上刊发成果文章。 

     

    2015年-2017年《快讯》微信公众号关注人数上升曲线图 

    三是刊物影响力逐渐增强。随着成果宣传力度的进一步加大,《快讯》受到业内外广泛关注与欢迎,微信公众号关注总人数逐日上升,截至目前达6300人,社会反响良好。

    已有170余家单位组织撰稿。除29家局属单位中的24家外,还有包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吉林大学、东华理工大学、南京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13所大学,地调院、环境监测总站、冶金地质局、地质队、研究所等单位130余家。 

    已有450多名院士专家贡献了稿件。肖序常、谢学锦、袁道先、康玉柱、郑绵平、高锐、叶天竺、殷跃平等院士专家,中国地质调查局“李四光学者”梁金强、包书景、唐菊兴、陈孝红、成秋明,“杰出地质人才”等近30人刊发了稿件。 

    四是稿件审核机制越来越顺畅。《快讯》发布的程序设计务必确保刊物的权威性。两年来,在局和发展中心的不断推动下,基本改变了最初的局业务部室、编辑部及专家开会式逐字逐句式修改的低效运行模式,克服了组稿难、稿件质量差、责任不明、出版周期长等种种困难。完善了从撰稿人撰稿—工程首席初审—编辑部二审—专家三审—局业务部室四审—计划协调人终审的“五审核”流程。撰稿人和供稿单位对稿件的真实性和保密性负责;工程首席、编辑部与业内专家对成果的重要性、及时性、创新性,以及学术水平等进行评价;局业务部室和计划协调人对稿件是否服务局重大业务方向和刊物定位进行严格把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虽然《快讯》尚存在稿件质量参差不齐、成果报导不够及时等难题,但随着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的地质调查“十大计划”的深入实施,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地质调查成果必将迅速在《快讯》上呈现。 

     

     

     

     
     
    发展研究中心2016年完成《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26...

        新发现的石牛栏组含气层岩性为钙质泥岩和泥晶灰岩薄互层,是我国首次发现的海相致密天然气藏,为新类型。含气层累计厚68米,经压裂测试,获得每日超过10万立方米的稳定天然气产量。
     

    石牛栏组岩心

    石牛栏组放喷求产压力产量曲线图

    (三)发现油气新类型

    经过两年的技术攻关和野外应用示范,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研发的可视化分层抽水自动监测仪器日趋成熟,目前已经完成“黑河流域重点地区水文地质调查”、“三江平原农田水文地质调查”、“漳卫河流域重点地区水文地质调查”等地质调查项目的水文地质钻探分层洗井、分层抽水试验监测,获取了大量精确的实验数据。


    该套设备具有以下技术特点:一是具有量程宽、精度高、采样频率可调、自动化程度高的优点;二是可实时存储及显示监测数据,能够监测井下其他设备是否运行正常;三是设备体积小,容易与封隔器、泵管等设备配合使用,最大监测深度可达500米,能够满足分层抽水试验工作需要。四是设备价格低廉,采用外部供电方式克服了国外同类产品电量耗尽设备报废的缺点,大大提高了设备的性价比。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视化分层抽水自动监测技术符合新形势下水文地质调查的要求,监测获取的分层洗井及抽水试验数据有助于不同深度、多层位地下水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的精细刻画,为水资源评价提供可靠技术参数,是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一项新技术。


    防水接头野外制作

    传感器、放水接头

    设备下井

    地表实时监测设备

    监测数据曲线图

    分层抽水自动监测技术助力水文地质调查工作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与方法,利用研究级偏光显微镜显微图像采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搭建数据积累和识别平台,实现了斜长石测量与鉴别技术由传统的人工鉴定方式向数字化图文参数计算定量分析的技术升级。

    斜长石为岩浆岩和变质岩的主要造岩矿物,是岩石分类命名的重要标志,斜长石成分的变化能够反映出岩石的形成和演化规律,对了解岩石成因和探索找矿方向具有指导意义。此次创新的斜长石测量与鉴别技术分为两个步骤,首先由偏光显微镜对斜长石变化图像及多种参数精准采集,再通过计算机编写程序对采集的图像参数进行读图、序列图切换、斜长石颗粒不同光性一致性观察,进而自动计算出变化角度,切换石膏试片图片,最终确定消光角度,在成分关系曲线图中对应出斜长石成分性质。

    2022年度,实物资料中心已完成5x物镜的单偏光、正交偏光、石膏检板的全幅面和360度间隔1度动态采集,视场张数共计43211张,拼接整幅大薄片图294张,单张图像分辨率2448x2048。

    该方法打破了传统薄片鉴定方法对于应用场景和范围的限制,易于操作,大大提升了对于薄片样本的利用率,实现了斜长石测量与鉴别工作的提质增效,同时对推动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及应用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薄片斜长石测量与鉴别实现技术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