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3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相关搜索

检索范围: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郭春丽研究员,通过对同时代、同空间、同源区的千里山花岗岩体和花岗斑岩岩墙群的SIMS锆石U-Pb定年、LA-MC-ICP-MS锆石Hf和SIMS锆石O同位素分析,发现早侏罗世154.3~151.6 Ma期间形成的岩体和岩墙具有非常一致的锆石εHf(t)值和δ18O值范围(−11.1~−5.1和+8.3‰~+10.4‰),但是两者的锆石εHf(t)和δ18O值的频数分布特征具有显著的差异。花岗斑岩岩墙群的εHf(t)和δ18O均具有双峰式的分布形式(两个峰值分别为−9.5和−5.7、+9.5‰和+8.9‰),千里山岩体具有宽泛且连续的εHf(t)分布形式和正态的δ18O分布形式(峰值为+9.1‰)(图1)。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不均匀的地壳源区物质在部分熔融过程中产生了两个批次具有不同Hf–O同位素特征的长英质岩浆,其中一部分岩浆沿着深大断裂带快速上升形成了岩墙群,而另一部分汇聚于上地壳的岩浆储库中经历了混合作用形成了花岗岩体(图2)。在Hf和O同位素扩散速率一致的情况下,岩墙中的岩浆来不及发生充分的混合作用,因此其锆石记录的同位素特征能有效地反映两批次岩浆的原始特征。该研究表明相对同源的岩体来说,岩墙是追溯原始岩浆同位素特征的更加有效岩石学探针。

    随着数据的积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单一花岗岩体普遍呈现出变化大于5 εHf单位的同位素值,这一普遍现象引起了岩石学家的广泛兴趣,并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已有五种成因模式包括:①幔源和壳源岩浆的混合;②围岩混染;③单一源区不平衡熔融;④继承锆石Hf扩散;⑤物理和化学性质差异大的壳源岩浆混合。本研究对于宽泛且连续的锆石Hf同位素值形成的原因也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一种新的成因模式,即物理和化学性质相似的壳源岩浆在岩浆房内发生充分的混合,就可以导致单一花岗岩体中出现宽泛且连续的锆石Hf同位素值。

    花岗岩是地球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球区别于太阳系内其他行星的重要标志。这一研究成果为揭示花岗岩的物质来源提供了新的有力佐证,将广泛应用于花岗岩的成因机制研究。该项目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16YFC0600208)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773028)的资助。

     

    图1. (a) 花岗斑岩岩墙的锆石δ18O-εHf(t)相关图. (b) 千里山花岗岩体的锆石δ18O-εHf(t)相关图. (c) 花岗斑岩岩墙的锆石εHf(t)频率分布图. (d) 千里山花岗岩体的锆石εHf(t)频率分布图. (e) 花岗斑岩岩墙的锆石δ18O频率分布图. (f) 千里山花岗岩体的锆石δ18O频率分布图. (c–f)中的插图是年龄加权平均图.

     

    图2. 花岗斑岩岩墙和千里山花岗岩体由花岗斑岩岩墙补给形成的概念模式图. 两个性质不同的下地壳端元源区分别用黄色和红色表示;两个下地壳端元源区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岩浆中结晶的锆石分别用黑色和白色表示;两端元岩浆混合而成的岩浆房用桔黄色表示,其中高分异岩浆用粉红色表示. 具有黑色和白色环带的锆石是岩浆房中两个端元岩浆发生混合的结果。

    Chunli Guo, Simon Wilde, Robert Henderson, Qiuli Li, Bing Yin. 2020. Cogenetic dykes the key to identifying diverse magma batches in the assembly of granitic plutons. Journal of Petrology. DOI: 10.1093/petrology/egaa105.

    论文连接:https://academic.oup.com/petrology/advance-article-abstract/doi/10.1093/petrology/egaa105/6030954

    资源所专家提出花岗岩体中普遍具有变化较大Hf同位素...

    新元古代地球表生环境与生态系统发生重大变革,是早期生命与环境协同演化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朱祥坤研究员课题组就该领域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系列性创新成果,深化了对该领域的认识。

    一是,确定了Sturtian冰期的结束时间。成冰纪Sturtian冰期结束时间缺乏有效的限定。课题组对贵州铜仁将军山剖面成冰纪非冰期沉积底部火山凝灰岩层的U-Pb锆石定年分析,界定了Sturtian冰期的结束时间约为659 Ma,为完善新元古代成冰纪地层框架提供了依据,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期刊。

    二是,建立了成冰纪条带状铁建造的形成模型。成冰纪条带状铁建造(BIF)形成机制还存在着争议。课题组对我国华南新余地区成冰纪BIF剖面研究,表明其铁同位素组成从底部到顶部逐渐变重,这一趋势很有可能是一种全球性普遍现象;提出了含铁建造的铁同位素主要受铁的沉淀比例控制,而非“水体铁同位素变化梯度”,并建立了新的成冰纪条带状铁建造的形成模型,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Precambrian Research期刊。

    三是,证实了新元古代非冰期(大塘坡期)海洋存在有机碳库。有机碳库氧化被认为是新元古代地层δ13Ccarb负异常的主要原因,但还存在争议。课题组对华南南华盆地不同水深成冰纪非冰期δ13Ccarb负异常相当层位的δ13Corg进行研究,显示南华盆地δ13Corg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证实了成冰纪非冰期南华盆地深水地区存在有机碳库。这对理解新元古代表生环境及生命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Precambrian Research期刊。

    四是,提出了古海洋研究的新的全球性指标-锌同位素组成。锌同位素反映全球尺度古海洋信息的潜力还需要进一步论证。课题组对华南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盖帽碳酸盐岩系统的锌同位素研究显示,九龙湾剖面锌同位素演化趋势与南澳Nuccaleena剖面相应层位高度一致。不同陆块上两个剖面所记录的极其相似的锌同位素演化特征,证实了锌同位素具有全球尺度的一致性,为古海洋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全球性参数,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Precambrian Research期刊。

    上述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430104)、地质调查项目(DD20190002)、中央财政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J1637)等联合资助。

    1.华南贵州铜仁大塘坡组底部火山凝灰岩锆石SIMS定年图

     

      华南贵州铜仁大塘坡组底部火山凝灰岩锆石SIMS定年图

      

     

    华南新余地区4个成冰纪条带状铁建造剖面的铁同位素组成变化图

       

     

    华南南华盆地不同水深成冰系非冰期地层有机碳同位素分布图

       

     

    华南陆块与南澳陆块不同剖面的锌同位素组成变化趋势图

    地质所在新元古代环境演化研究方面取得系列性创新成...

    近日,阿尔金成矿带地质云暨数据密集型现代地质调查工作模式现场示范研讨会在青海省海西州茫崖县花土沟镇成功举办。会议由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和西安地调中心共同组织。

    阿尔金成矿带“地质云”是发展研究中心主流程信息化团队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建设“地质云”、推进地质大数据应用总体部署安排,经过三年对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和互联网+等技术综合研究,联合西安地质调查中心的阿尔金成矿带红柳沟-拉配泉地区地质矿产调查二级项目组,在南疆工程阿尔金成矿带红柳沟-拉配泉地区开展应用示范研究基础。众所周知,传统的地质调查收集资料的模式都是项目立项和预研初期阶段,要消耗大量的时间来收集和阅读资料。资料积累多,利用程度低,重复收集资料现象是传统模式的普遍现象。另一方面,各项目组收集了大量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项目组内部使用,资料受众面很窄。显然在阿尔金地区开展工作的远不止西安所一家,每个项目组都需要系统收集资料。造成了人力物力和很大浪费,是否能有一种途径把一个地区的资料整合起来供大家共建共享呢?这一问题,正是由于长期数据的积累和大数据时代数据量的暴增,促使数据世界的形成。地质领域也一样,进入了数据密集型的时代,传统的地质调查收集和应用资料模式如何面对数据密集型的时代进行创新。

    为此,阿尔金项目组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智能地质调查系统研发团队进行了多次对接沟通,在地质调查智能空间平台的基础上快速搭建了阿尔金地质云平台,在全国率先为解决这一问题探索出一条新一代数据密集型地质调查工作模式的办法和思路,构建的我国第一朵“地质云”示范模型,初步展现了基于大数据的现代地质调查工作模式。尤其在地理信息、地质信息智能感知和服务、采用面向数据密集型的智能编图技术方法和工具开展1:10万地质编图等方面,体现了地质云和大数据技术带来的工作效率和新一代工作模式。新一代数据密集型地质调查工作模式,在提高地质学家直接挖掘反映物理实在的数据世界的能力,更加精确的梳理的存在问题,更加精准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是大数据时代下的新一代地质工作模式。

    9月19日的主题汇报内容分为三部分,首先由发展研究中心副总李超岭研究员总体介绍“地质云(地质大数据)总体架构研究与思考---阿尔金地质云实践、应用与验证”,然后由阿尔金项目负责李建星结合实际工作介绍“阿尔金地质云”总体情况,最后由项目组技术人员以实际操作方式展示阿尔金地质云的工作模式,云端应用系统以及野外项目组编图等实际工作过程,并为各位专家预装地质云端软件与数据。

    9月20日,会议组织专家到野外进行实际考察,体验云技术在野外工作中的应用,包括阿尔金成矿带时空一致性数据综合(感知、自适应)服务、野外数据采集智能位置服务、数据挖掘服务、成果发布服务等。野外路线地点为阿尔金成矿带红柳沟-拉配泉地区地质矿产调查项目阿克达板野外现场,据花土沟镇160余公里,地处没有任何常规通信信号的无人区。项目组专门在野外架设了IP卫星设备,为示范工作提供了互联网宽带接入,确保了参会专家可以在野外连接云平台,体验云端服务。

    领导、专家们在听取汇报和观看野外示范之后,对阿尔金成矿带地质云给予充分的肯定,表示其技术构架、应用模式充分体现了“地质云”的基本内涵,并能结合实际地质调查工作,是很好地落地措施,是信息化与地质调查的深度融合,充分体现现代地质调查全过程中拥有数据规模和密集特点及其运用数据、数据处理和智能服务的能力,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专家们同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积极促进阿尔金地质云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献计献策。

    地调局总工室、基础部、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相关领导,我国从事在大数据领域长期从事技术研究的专家,部分工程首席、二级项目负责人、子项目负责人及在阿尔金地区工作的三个项目组地质人员等会议正式和非正式代表近70人出席了会议。

     

    阿尔金成矿带地质云现场示范研讨会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