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09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在天津滨海新区马棚口海岸带地区,对与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共同研发的海洋滩涂两栖测量平台(以下简称“两栖平台”)进行了验收,两栖平台各项指标符合设计需求,通过验收。

    两栖平台将主要用于开展海岸带滩涂区、潮下带浅水区地质调查监测工作,可搭载浅地层剖面仪、侧扫声纳、多波束测深系统、单波束测深仪、ADCP多普勒流速仪以及地质取样仪等设备。该两栖平台的投入使用将大幅提升滩浅海区地质调查工作效率。

    下一步,依托该两栖平台,天津地调中心将继续加强海岸带陆海统筹调查能力建设。  

     海洋滩涂两栖测量平台

     
    天津地调中心海洋滩涂两栖测量平台投入使用

    “海洋地质十号”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是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水文环境等多功能调查手段为一体的综合地质调查船。总长75.8米,宽15.4米,深7.6米,结构吃水5.2米,排水量约3400吨,续航力8000海里,定员58人,调查船采用电力推进全回转舵浆,二级动力定位等世界先进航行及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在全球无限航区开展海洋地质调查工作。该船配置了我国首套自主研制的举升式海洋钻探系统,通过设计优化及技术创新,钻探能力可拓展一倍。船舶建造过程中,吸纳了国际同型调查船舶设计建造的最新成果,对国际先进调查技术通过引进、整合、优化与提升,采用模块化科考设备布局,配置有无人无缆深潜器(AUV)、综合导航定位系统、海洋重力和磁力测量系统、单波束和多波束测量系统、浅地层剖面测量系统、海床静力触探系统(CPT)、大能量电火花震源系统、四波束侧扫声纳测量系统、超短基线水下声学定位系统、温盐深探测系统(CTD)、深水多普勒海流测流测像系统(ADCP)和数字罗经系统等国际主流、前端调查设备20台套,在全船调查手段的统筹布局、调查设备兼容与效能提升等方面,体现出高精度、多功能、综合作业能力强等特点。

    海洋地质十号

        当地时间8月5日凌晨,“海洋六号”从西太平洋航渡抵达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开始进行资源与环境调查作业。 


        “海洋六号”当天共完成了3个箱式取样站位,并在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合同区西区布放了1套500多米长的锚系。这套锚系共携带了沉积物捕获器、温盐深测量仪(CTD)、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ADCP)、单点海流计(RCM)和温深仪(TD)等8件设备,将在多金属结核合同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深海作业,进一步收集、补充和完善合同区环境基线数据。至此,大洋32航次的11套锚系收放任务已圆满完成,其中包括之前在西太平洋海山区回收的6套和新布放的4套锚系。


        “海洋六号”接下来计划利用6天时间连续进行箱式取样和结核拖网等资源调查作业。

     


    箱式取样


     

     

    “海洋六号”抵达东太平洋工区作业

    “南极作业时间宝贵,一天也不能错过。”科考船“海洋六号”船见缝插针,利用两次气旋之间仅24小时的作业时机,1月7-8日间顺利完成了3个站位的地质取样作业,获取到第一批宝贵的南极海底地质、海水等样品。至此,“海洋六号”已全面开展各项任务,部分任务进程过半,进展总体顺利。

    从多道地震、多波束、浅层剖面测量,再到重力柱状取样、温盐深测量与采水,首次奔赴南极的“海洋六号”开展的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科考调查,重心直指潜藏在数百米乃至数千米南极海域与海底的“深度奥秘”。

    在南极“插管”取样

    600公斤的圆形铅块排列成组,与空心钢管连接组合成的一枚巨大的“铁锥”,由钢缆牵引,投向南极冰海,200公斤的重锤相伴而至,在海底以加速度冲击,将空心管插入冰冷的海底泥,以钢制“莲花瓣”封口后,将几十万年沉睡的海底泥一管管牵引回船。7日傍晚,科考船“海洋六号”第一次在南极海域开展重力地质取样。

    形象地说,重力柱状取样就是在南极海底进行“插管”取样。通过给海底表层“插管”取样,最多时能获取到海底十几米长的浅表层沉积物,也就是海底的“表层皮肤”样本。紧接着,负责试验分析的科考队员李强、何赵迅速将样品采集出来后,到船上实验室,对这些样品中所含的空气、水分以及沉积物的组成成分等多种信息做进一步现场分析。

    首席科学家助理付少英说,后期,还将对这些样品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通过结合这些信息,将可以真实再现数百万乃至数千万年南极的地质演化历史。

    但严酷的极地环境和陌生的海域给首次在南极开展工作的“海洋六号”构成了极大挑战。在8日凌晨开展的九米长重力柱状取样中,由于遭遇坚固的海底沉积层,坚硬的钢管竟然被挤压如弯弓。但科考队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和顽强的意志,迅速适应了这一局面。通宵作战后,“海洋六号”成功从南极3550米水深处的海底取得了长达六米多的沉积物样本,这些珍贵的样品将带给我们丰富的南极海底信息。

    给南大洋“量体温”

    由24只取水容器环绕钢圈排列,组成一套自动取水装置。同时,还搭载着测量海水溶解氧以及两套多普勒海流剖面仪组合在一起。以钢缆牵引,投入南极冰海。以每间隔5秒的频率记录一次海水的温度、盐度和深度以及溶解氧的成分等数据。这是科考船“海洋六号”开展温盐深测量与采水工作。

    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取水容器到达预定深度后,即按顺序自动打开一管,采满水后随即自动关闭,这样,即可实现在预定的24个层位获取到分层海水样品。“海洋六号”1月8日开展的温盐深测量中,最深采集到了3550米水深的南极海底底层海水样品。

    专业组长庞云天告诉记者,“海洋六号”船此次开展的温盐深测量,通过写入的程序控制整套采水器系统,能获得预定位置,由海面到海底预先设计深度的海水温度、盐度、声速、密度、溶解氧、流速及流向等一系列数据,结合对海水样品的室内化学分析,可以研究出这一区域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水层结构和水团运动状况。

    首席科学家何高文介绍,尽管南极海底都覆盖在冰冷的海水之下,但承载海水的海底表层受地心岩浆和板块运动影响,仍然具有温度,测量不同地层深度的温度,对于了解地壳运动和地质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这次选择的海域是一个古老板块曾经活动的区域,在南极海域板块中具有独特性。”

    通过给南极“插管”、“量体温”,以及“做CT”等先进的调查技术,“海洋六号”船执行的中国第33次南极科考航次,将获取到一大批关于南极海底地层结构、地质状况、环境变迁等基础数据,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将为人类认识南极、了解南极积累丰富的资料。

    重力柱状取样 

    遭遇坚固层,钢管被挤弯 

    采获第一个重力柱状样 

    4.测量样品长度IMG_6894

    测量样品长度 

    南极海底沉积物样品 

    6.抽取海底沉积物样品中的空气和水分IMG_7052

    抽取海底沉积物样品中的空气和水分

    采获南极3550米深度的海水样品 

    给南大洋量体温 

     

    给南极 “插管”、“量体温”
        4月8-18日,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方法研讨与野外现场交流会在湖北兴山县成功举办。本次会议旨在开展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培训,培养一批业务骨干,提升项目成果质量,加强业务工作推进。来自中国地调局直属六大区中心、中国地调局航遥中心、监测院、水环中心、水环所、岩溶所、工艺所,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等15省地矿局、地调院和监测总站,中煤、中化等行业地勘单位以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等有关单位代表130多人参加了会议。

      研讨会分室内授课和野外交流两个部分。9-11日,14位专家分别围绕1:5万水文地质调查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岩溶、丘陵及平原区水文地质调查内容和要求,水文地质钻探与抽水试验要求,水文地球物理勘查方法,水文地球化学与同位素调查技术方法,1:5万水文地质调查综合评价,1:5万水文地质调查图件编制,1:5万水文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遥感技术的应用等内容进行了授课。

      12-18日,参会代表分为四个班19个小组,进行了野外现场交流。代表们对兴山县香溪河流域进行了野外踏勘,实测了乐平溪元古界至中生界典型地层剖面,开展了12km水文地质路线调查,利用新型示踪仪进行了岩溶大泉示踪试验,开展了地表水测流,进行了岩芯编录和抽注水试验。

      通过室内和野外交流,参会代表全面掌握了1:5万水文地质调查规范内容、工作流程、基本要求和技术方法等。大家认为,此次会议内容全面、丰富、具体,紧密贴合野外实际,对正在开展的水文地质调查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

      为积极开展业务推进工作,加快培养水文地质调查技术骨干,提升项目质量,达到出成果、出人才的目的,中国地调局将依托现有地质调查项目,对承担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业务骨干进行集中培训,力争用3-5年时间培养一批全面掌握野外调查基本技能和现代调查技术方法的业务中坚力量。


    野外路线调查


    采用FlowTracker多普勒流速仪测河流流速


    岩芯编录
    1:5万水文地质调查技术方法研讨与野外现场交流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