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6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李广旭博士后及其合作导师曾令森研究员等,对西藏南部冈底斯岩基东段朗县杂岩内出露的钠质煌斑岩开展了年代学、岩石学、全岩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组成的系统分析和研究,揭示了钠质煌斑岩的成因及其动力学过程,取得重要成果。

    大陆岩石圈的持续俯冲也会导致俯冲板片的脱水和熔融。俯冲的碳酸盐物质熔融可以释放碳酸盐熔体,引发上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形成不同类型的碱性和钙碱性岩浆岩。煌斑岩是特殊的幔源岩浆岩,其成因往往与交代富集的岩石圈地幔有关,成为示踪深部物质组成和深部动力学过程的重要载体。钠质煌斑岩出露较少,研究程度低,导致其钠质属性的成因机制尚不清楚。由于不同性质和不同来源的交代介质会造成岩石圈地幔的富集特征和矿物组成的差异,需要进一步验证钠质煌斑岩的钠质属性或成因机制是否与交代介质的不同有关。

    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一是朗县地区出露一套近南北向展布的基性岩脉,其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基性岩脉为钠质煌斑岩。该钠质煌斑岩主要由角闪石斑晶和斜长石(钠长石)基质组成(图1),具有较高的CaO和Na2O含量,但K2O含量低,因此Na2O/K2O比值异常高(>2.3,最高为68.1);具有明显的Nb–Ta–Zr–Hf–Ti负异常;强烈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

    二是朗县钠质煌斑岩侵位于始新世晚期(36.9 ± 0.3 Ma),是碳酸盐熔体交代作用形成的交代富集地幔部分熔融的结果。朗县煌斑岩的同位素组成(全岩Sr-Nd-Pb和锆石Hf同位素)明显不同于冈底斯岩基中-新生代的岩浆岩,尤其是更年轻(< 30 Ma)的钾质-超钾质岩石(图2),这意味朗县煌斑岩具有不同的岩浆源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来源于交代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其富集特征是由俯冲的印度大陆地壳来源的碳酸盐熔体交代作用造成的。

    三是朗县钠质煌斑岩的钠质属性与碳酸盐熔体的交代作用和源区矿物组成有关。朗县煌斑岩中大量的碳酸盐矿物(方解石)是原生的(图1)。异常低的Rb/Sr和Dy/Yb比值,同时具有较高的Ba/Rb比值,表明朗县煌斑岩是在石榴子石相二辉橄榄岩稳定域内由含角闪石的橄榄岩低程度部分熔融形成的。

    四是煌斑岩的侵位可能与印度-亚洲大陆后碰撞背景下增厚下地壳(约75 km)的局部拆沉引起的东西向伸展作用有关。

    图1朗县钠质煌斑岩的野外照片(a-c)、显微照片(d-f)和背散射照片(g-l)

    图2朗县煌斑岩的锆石Hf和全岩Sr-Nd-Pb同位素特征

    该研究在岩相学基础上,通过与钾质煌斑岩全岩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的系统对比,揭示了钠质煌斑岩的钠质属性与碳酸盐熔体的交代作用有关,为理解后碰撞深部动力学过程和解译冈底斯岩基的岩石圈地幔的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启示。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2055202)、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与研究计划项目(2019QZKK0702)和中国地质调查项目(DD20221630和DD20221817)的联合资助。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地学期刊《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上。

     
    地质所李广旭、曾令森等研究员对钠质煌斑岩与碳酸盐...

    尾矿库是指筑坝拦截谷口或围地构成的,用来堆存金属或非金属矿山进行矿石选别后排出的尾矿或其他工业废渣的场所。

    尾矿库是一个具有高势能的人造泥石流危险源,存在溃坝危险,一旦失事,容易造成重特大事故。

    尾矿库一般由尾矿堆存系统、尾矿库排洪系统、尾矿库回水系统等几部分组成,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尾矿库的分类

    山谷型尾矿库是指在山谷谷口处筑坝形成的尾矿库。它的特点是初期坝相对较短,坝体工程量较小,后期尾矿堆坝相对较易管理维护,当堆坝较高时,可获得较大的库容;但当汇水面积较大时,排洪设施工程量相对较大。我国现有的大、中型尾矿库大多属于这种类型。

    傍山型尾矿库是指在山坡脚下依山筑坝所围成的尾矿库。它的特点是初期坝相对较长,初期坝和后期尾矿堆坝工程量较大。由于该类尾矿库尾矿水的澄清条件和防洪控制条件较差,因此管理、维护相对就比较复杂。国内位于低山丘陵地区的小矿山常选用这种类型的尾矿库。

    平地型尾矿库是指在平缓地形周边筑坝围成的尾矿库。其特点是初期坝和后期尾矿堆坝工程量大,维护管理比较麻烦;国内平原或沙漠戈壁地区常采用这类尾矿库。例如山东省的一些金矿的尾矿库。

    截河型尾矿库是指截取一段河床,在其上、下游两端分别筑坝形成的尾矿库。它的特点是不占农田;库区汇水面积不太大,但上游的汇水面积通常很大,库内和库上游都要设置排水系统,配置较复杂,规模庞大。这种类型的尾矿库维护管理比较复杂,国内采用的不多。

    溃坝原因

    洪水漫顶

    洪水漫顶是造成尾矿库溃坝的重要原因。由于排洪设施的设计、施工或管理不能满足要求,往往会造成尾矿库排洪能力不足、排洪设施出现堵塞垮塌,汛期时大量雨水涌入库内,极有可能导致洪水漫顶,使坝体溃决。

    坝体裂缝

    坝体的某些细小裂缝有可能成为坝体集中渗漏的通道,裂缝的出现也可能是坝体滑塌的预兆。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坝基承载力不足导致局部坝体坍塌开裂、坝体边坡及断面尺寸设计不当、坝体施工质量差等。

    渗透破坏

    正常稳定的渗流可以加速尾矿库干滩的形成和尾砂的固结,提高坝体的稳定安全性。若坝体没有进行合理的设计及施工,未根据稳定运行要求设置坝体排渗层,将会造成坝体浸润线偏高,有可能引发溃坝事故。

    坝体滑坡

    有些坝体滑坡是突发性的,有些则是先由细小裂缝开始,然后裂缝慢慢扩大,最终导致滑坡,发生溃坝事故。滑坡按滑坡的性质可分为剪切性滑坡、溯流性滑坡和液化性滑坡;按形状可分为圆弧滑坡、折线滑坡和混合滑坡。

    防范措施

    加强安全监测

    尾矿库溃坝事故常在汛期发生,此时应加大监测力度:尾矿库干滩是否已经形成,干滩长度是否与设计要求相符合,排水构筑物是否完好通畅,库区周边有无引发地质灾害的不利条件,泥石流拦截设施是否完好有效。尾矿库坝体边坡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是否产生隆起或者塌陷;坝体表面是否有冲刷的现象,有无裂缝。若产生裂缝,应立即了解裂缝的形状、走向,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趋势。

    采取预警行动

    当企业发现坝体存在洪水漫顶、排水管坍塌等危险时,应及时报告相关安全监管部门、当地政府部门和设计单位,尽力排除险情。如果险情不断扩大,应组织尾矿库下游人员疏散转移,防止事故扩大,避免人员伤亡。

    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

    各单位应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在尾矿库所在地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开展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

    做好汛期防洪工作

    开展全面、细致的尾矿库防汛安全检查,特别是曾经发生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重点地区。加强对排洪、泄洪设施的维护,保证尾矿库的调洪库容和干滩长度符合标准,对一时难以整改到位的隐患进行重点巡查,制定应急措施。

    五个“必须”

    1、必须确保全员培训合格,“三项岗位人员”持证上岗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未经培训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2、必须确保排洪、排渗设施设计规范、运行可靠排洪设施是尾矿库必备的安全设施,它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尾矿库防洪安全。排渗设施可及时降低库内水位和浸润线埋深,有效防范渗流破坏。

    3、必须限期消除病库安全隐患,严禁危库、险库生产运行尾矿库可分为危库、险库、病库、正常库。对危库须采取应急措施;对险库必须立即停产,及时消除险情;对病库必须限期整改,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4、必须按设计及时闭库,这主要是指生产经营单位应按规定时限及时履行闭库程序,严格进行尾矿库整治和排洪系统整治。

    5、必须建立应急联动机制,确保应急装备、物资及应急演练到位政府、生产经营单位和尾矿库周边村镇要建立应急联动机制,确保在尾矿库发生事故或险情时能够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如何防范汛期尾矿库溃坝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总体安排和西南地区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公室2017年度工作计划,2017年10月12日至14日,西南项目办组织专家对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承担的“乌蒙山连片贫困缺水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二级项目进行质量检查,项目质量获评优秀。

    10月13日,检查组听取了岩溶所项目负责人对项目概况、工作进展、人员投入、预算执行、安全保密、质量管理、阶段性成果和下一步工作部署的工作汇报,并对照二级项目实施方案,对项目室内资料进行了检查,检查内容主要有:野外工作手图(4张)、实际材料图(4张)、野外调查卡片(4册)、野外调查路线小结(4册)、野外调查记录本(5本)、地质剖面资料(5条)、遥感解译图片及验证表(43份)、物探报告及图件(4套)、水文地质钻探资料(4套)、洞穴探测图片及野外记录(1套)、示踪试验方案(5份)、地下水动态监测站(8个)、自检互检记录(2套)、内部质量检查报告及整改报告(3份)、仪器设备校验记录(5套)。

    10月14日,检查野外实地抽查野外调查路线1条,涉及面上水文地质调查岩溶大泉、下降泉、地下河、落水洞、地下水动态观测站、地球物理勘探、洞穴探测和水文地质钻探等野外工作内容,对照检查野外描述是否与实际一致,并与项目组进行意见交流。

    最终经专家组一致认定,岩溶所承担的“乌蒙山连片贫困缺水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二级项目工作开展符合1:5万水文地质调查相关技术规范,打分91分,评定为优秀级。

    岩溶所科学技术处和项目组成员参与了质量检查。

                                                 专家组听取二级项目负责人汇报            

     专家组在野外现场进行质量检查
    乌蒙山连片贫困缺水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二级项目质量...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组织专家对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二级项目“滇黔桂岩溶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所属子项目“百色市平果县(田东县、田阳县)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进行了2016年度野外验收。

    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野外验收要求,专家组认真听取了子项目2016年度工作汇报,详细检查了项目组提供的各类原始资料,主要包括野外调查记录卡片、实际材料图、航迹图册、采样照片、样品加工处理记录、质量监控记录等,同时随机抽取了三条野外验收路线,对采样点位是否合理、采样方法是否规范、卡片记录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等进行了野外检查。

    最后,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该子项目完成了各类实物工作量,原始资料齐全、工作方法规范、工作精度达标、质量监控到位,野外工作质量等级为优秀级。                     

     
    百色市平果县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子项目通过...

    雅鲁藏布江新特提斯洋(简称雅江洋)何时打开?该洋盆开启和初始扩张是否与地幔柱有关?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刘飞博士与其合作者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相关成果发表在《Lithos》上。

    地幔柱是导致板块构造启动和大陆裂解最有可能的驱动力之一,是国际研究的前沿和热点。地幔柱在现代和古海洋中活动强烈,表现为海山广泛分布。然而,海山却有地幔柱和非地幔柱两种成因,其中非地幔柱成因的海山具有特殊的构造指示意义,它一般形成于大陆裂解后新生洋盆中,与拆沉的大陆岩石圈通过新生洋盆扩张脊在上地幔浅部发生物质循环有关。此外,在野外地质工作时,地幔柱和非地幔柱成因的海山易混为一谈,缝合带中洋岛玄武岩(OIB)型火山岩、泥岩、硅质岩和灰岩的海山岩石组合常被解释为地幔柱活动的产物。因此,开展海山的成因研究将对理解OIB型玄武岩成因、洋盆构造演化和地球深部动力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者对雅鲁藏布江缝合带(YZSZ)西段公珠错附近的增生杂岩开展了详细的地质填图工作,厘定出公珠错海山,其长约10km,宽约5km(图1),主要由OIB型玄武质岩石(玄武质凝灰岩、玄武质角砾岩夹玄武质熔岩)和上覆海相沉积岩(泥页岩、硅质岩、硅质灰岩和生屑灰岩)组成,发育特征的塌积砾岩或斜坡角砾岩(由分选性差的海山自身物质组成)(图2)。

     

    图1 亚洲东南部特提斯蛇绿岩地质简图和245Ma公珠错海山分布位置图

     

    图2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245Ma公珠错海山的野外特征和实测剖面图

    本研究获得玄武质凝灰岩的锆石U-Pb年龄为245-242Ma,玄武质熔岩的Sr-Nd-Pb同位素显示其源区具有受大陆岩石圈地幔交代富集的特征,与印度洋东北部的圣诞岛大火成岩省中Vening-Meinesz岛OIB型玄武岩可以对比。结合特提斯喜马拉雅被动陆缘发育大量二叠纪裂谷型岩浆岩、冈底斯岛弧出露中晚三叠世俯冲相关的弧岩浆岩,以及YZSZ增生杂岩中出露早中三叠世基性岩块、中晚三叠世放射虫硅质岩等证据,认为中三叠世公珠错海山形成于雅江洋初始裂解的洋盆环境,其成因可能与地幔柱活动无关(图3)。

     

    图3 东冈瓦纳大陆及其周缘特提斯洋250-245Ma古地理重建图

    该研究对探讨东冈瓦纳大陆裂解和新特提斯洋的初始打开时间和机制,限定拉萨-腾冲地块两侧古洋盆的关系及其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对理解现代海洋形成过程具有指导意义,也为支撑自然资源部和地调局实施深地探索、挺进和开发深海等战略需求提供积极作用。

    文章出处:

    Fei Liu, Yildirim Dilek , Jingsui Yang*, Dongyang Lian*, Guanlong Li, Yong Wu. 2021. A middle Triassic seamount within the western Yarlung Zangbo suture zone, Tibet: The earliest seafloor spreading record of Neotethys to the North of East Gondwana. Lithos, 388-389: 106062. https://doi.org/10.1016/j.lithos.2021.106062

     
     
    地质所专家新特提斯洋早期扩张研究取得新进展

    2018年7月3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朱祥坤研究员课题组、南京大学凌洪飞教授课题组与国内外其他单位的合作研究论文“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折期海洋氧化-还原状态与动物演化的耦合关系(Coupling of ocean redox and animal evolution during the Ediacaran-Cambrian transition)”。该成果以氮同位素为主要研究手段,发现距今约5.51-5.15亿年前的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折期海洋氧化-还原状态呈现阶段性波动变化,时间上与早期后生动物的阶段性辐射和灭绝事件高度吻合。这一新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解决该时期古海洋氧化程度的争议,还为解答地球动物的“寒武纪大爆发”之谜提供了新的视角,是地球生命与环境协同演化领域的一项重大研究进展。

    埃迪卡拉纪晚期-寒武纪早期是后生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的关键时期,几乎现代所有的动物门类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快速出现,海洋生态系统也接近现代水平,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这一快速生物演化事件是自达尔文1859年《物种起源》发表以来一直未解的生物进化论之谜。目前,这一时期生物的快速演化是否与地球环境变化密切相关是破解进化论谜题的焦点之一,其中大气和海洋的氧化状态成为学界备受关注但存在争议的热点。氮(N)作为生物有机大分子(如蛋白质与核酸)的重要组成,是生命活动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同时氮的地球化学循环与海洋的氧化还原状态密切相关。因此,氮的地球化学循环是连接古海洋氧化还原状态与生物演化的桥梁,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重要证据。

    基于不同氧化-还原环境中氮循环和氮同位素组成(δ15N)的差异性原理,论文作者分析、整理了华南扬子地区和哈萨克斯坦Malyi Karatau地区多个剖面上的埃迪卡拉系-寒武系地层中的碳、氮同位素数据,发现氮同位素和碳同位素组成演化曲线存在很好的耦合关系,并且碳、氮同位素的正、负漂移分别与生物的阶段性辐射和灭绝事件在时间上也高度吻合(图1)。结合前人研究结果,论文作者提出埃迪卡拉纪以来海洋氮储库的增加,为浮游真核藻类的繁盛提供物质条件,生物链与生态系统的变革最终导致海洋环境的进一步氧化,为后生动物的起源和快速演化奠定了基础。同时,受氮等营养元素供给过剩的影响,该时期大陆架边缘盆地发生多次大规模海水缺氧事件,导致该时期生物发生多次灭绝事件。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详细地刻画了氮等营养元素控制、影响海洋的初级生产力和氧化-还原状态的新机制,肯定了氧气对于后生动物演化的重要意义,进而为科学家揭秘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该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科学院科研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留学基金、中德和中英合作项目等的联合资助,论文的第一作者为王丹博士,201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现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在站博士后。

    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时期(5.51-5.15亿年)海洋碳、氮同位素综合曲线与重大生物事件关系图

    地质所与南京大学等单位合作提出距今5.51-5.15亿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