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5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4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近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团队研发的“一种双环双水头智能渗水试验装置及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本发明创新集成智能化控水系统和数据采集系统,可灵活响应不同研究需求,适应复杂野外实验场景,自动设定执行多样化试验程序,简化了现场操作流程,提升了设备的便携性与易用性。本发明可提高野外水文试验执行效率及数据测量准确性,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前景。

     

    南京地调中心“一种双环双水头智能渗水试验装置及方...

    近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自主研发的“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叠加速度谱拾取软件”成功应用于某二维地震处理生产项目,实现智能高效完成初始速度建模工作,依托最新服务器,对比常规人工拾取效率至少提升5倍,常规数据处理工期可有效缩短。

    近年来,面对日益增长的数据处理需求,广州海洋局以提升地震数据效率和质量为目标,紧抓地球物理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前沿,不断深化地球物理数据智能化处理技术创新和实用化改进,成功实现了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叠加速度谱自动拾取技术,于2019年获得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201810571640.6)和软件著作权(软件著作权号:软著登字第4819661号)。

     

    人工智能速度建模结果与地震剖面显示的构造相符

    为使该技术尽早应用于生产项目,广州海洋局组织技术和软件研发人员针对该软件模块的计算效率、易用性以及实际数据测试中发现的问题,应用最新的大规模平行计算技术和新版深度学习平台,优化核心算法和软件模块,同时配置3台服务器,进一步提升了计算效率和增强了适应性、实用性、友好性,为该项技术的成功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该技术与软件的成功研发表明,未来速度分析与建模的大部分工作交由计算机智能完成是可期的,地震数据处理人员能够进一步“解放双手”,更专注于处理流程、关键参数调试及精细化处理技术提高,有力提升地震成果质量。同时,基于本次应用经验,进一步验证了处理与建模并行的地震处理项目协作模式的优势,为提高地震处理项目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广州海洋局探索人工智能处理技术获初步成效
      近日,由中国地调局地科院水环所研发的1:5万水文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在北京市怀柔区进行野外实地测试。

      1:5万水文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是依据《水文地质调查规范(1:50000)》,针对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展的1:5万水文地质调查项目定制开发的移动应用,旨在实现水文地质调查野外数据数字化采集,提高野外调查工作效率,推进水文地质调查信息化水平。

      本次测试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组织,选择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正在开展的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的木林、怀柔两个图幅,结合野外调查,从软件可用性、易用性、稳定性等方面全方位进行测试。测试专家、调查人员和开发人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软件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目前,水环所研发项目组正积极组织研发和完善,计划近期完成后再次进行野外实地测试,满足野外调查数据采集要求,为培训推广做好准备。



    现场测试
    1:5万水文地质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进行野外测试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成功完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地震数据融合处理系统(MarineSeis)”的研制,并通过实际数据测试应用。

    该软件采用先进的大数据、并行计算、数据流处理等技术,重点实现了多项特色地震处理技术的集成,可作为商业地震数据处理软件的有效补充,已成功应用于地勘项目中,获得了较好的地震成像效果。该软件的成功研发表明广州海洋局在地震数据处理技术创新及产业转化方面的能力有较大的提升,也为未来的成果转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南海地质调查、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向着更深、更精细的方向发展,对于地震成像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某些通用技术面向实际地质特征的针对性不强,现有的商业处理软件对于南海某些复杂噪音或特殊地质构造的精细处理效果不佳,难以达到“三高一精细”的成像需求。

    在此背景下,广州海洋局经过多年研究和技术积累,研发了多个特色地震处理技术和软件模块。但由于各特色处理模块独立运行、操作繁琐、数据格式差异大、运行效率低等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实际生产的推广应用。基于此,该局组织相关技术和软件研发人员,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地震数据融合处理基础平台研发,实现了工区和数据管理、作业交互运行与监控功能、数据显示、层位解释等基础功能以及插件式处理模块开发功能,并于2019年底正式获得软件著作权(著作权号:2019SR1063547)。

    为使该软件尽早应用于实际生产中,2020年以来,广州海洋局加快推进代码完善、模块集成、软件部署及测试应用工作,于近期完成了宽频带处理、复杂多次波压制、复杂构造的精细速度建模和成像、地震波正演模拟等特色技术的集成和优化工作,真正实现了适应性、实用性、易用性的增强以及提高计算效率的目的。

    下阶段,广州海洋局将继续坚持创新,深入开展系统优化、更多特色处理模块移植和集成等工作,使软件功能更加全面,并通过不同模型数据和多类型实际数据测试来全方位验证软件应用效果,真正成为海洋地球物理领域内特色数据处理软件平台。

    广州海洋局成功研发海洋地震数据融合处理系统

    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地质分中心)建设并维护的地质资讯小程序于年初上线,目前新增学术讲座、学术会议动态,可进行“已举办”或“未举办”进行查阅。同时信息来源采集范围也有所扩充,将微信公众号信息进行采集。该小程序日前在第十届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上进行展示,受到与会专家广泛关注。

    随着资讯社会化的趋势发展,越来越的资讯以更便捷更高效的方式占据着大众的碎片化阅读时间。而作为目前最为广泛的应用,微信小程序依托微信近10亿的用户基数蓬勃发展起来,众多资讯也通过微信小程序得以更快的传播。

    地质资讯小程序采用定点定向采集式,将地学领域众多离散式资讯聚合至小程序中,改变过去地学领域资讯分散不利于查阅,无聚合不利于传播等状况。该程序所录资讯采集自中央和地方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中央与地方地质调查与地勘机构、中科院地学类研究院所、地学高等院校、地学领域重点实验室、地质媒体等270余家单位,共计820余个栏目。

    地质资讯小程序不仅让领域内部人员可以随时随地掌握地质圈最新科技动向、最新学术活动和各大地学公号好文,也使社会公众可以对国内地学领域的前沿现状有所了解。同时,采集内容中大量的科普内容也可以通过大众的热点关注得以快速传播和深度普及。

    该程序采用先进科技手段进行采集,并由专人进行数据质量控制和内容审核发布,保障来源信息的有效性、准确性,同时也保证来源信息能聚焦业务工作的最新进展。采集源覆盖820余个栏目,日均采集量超过220条,保证的信息量和信息的及时性;采集信息每日更新,内容准确详实、涉猎广泛、体系完整。

    目前该小程序正在试运行中,还在不断对可用性、易用性及数据进行优化,也向社会各界征求宝贵意见,以期更好地利用小程序为行业用户、领域用户和广大爱好者服务。

     

     地质资讯小程序页面

     

     地质资讯小程序二维码

    地质资讯小程序新增学术活动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