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全 站  |  新闻  |  通知公告  |  重大计划  |  工作动态  |  队伍建设  |  关于我们  |  互动  |  图 片  |  视 频 查询到2条相关结果,系统用时0.017秒。

查询时间:时间不限

  • 时间范围


查询范围:标题+正文

排序方式:按相关度排序

检索范围:

    为进一步解决地质填图过程中由于地形图和地理要素涉密而致使信息技术应用受限的问题,提高野外地质填图工作效率,提升公益性地质图公开服务水平,12月11日-13日,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全国地质资料馆)主办,广东省地质调查院协办的使用公开卫星影像和数字高程数据作为1:50000基础地质调查底图技术论证会在广州召开。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肖庆辉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周成虎院士、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李裕伟研究员等近30位专家参加了此次技术论证会。会议由地调局发展中心总工程师谭永杰主持。

    高分2米分辨率卫星影像和数字高程数据是周成虎院士领衔的中国科学院地理信息与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基于国家高分卫星数据等,根据地质调查工作要求研制开发的影像数据产品,并添加了公开版的地名、水系、道路等基本地理信息,该套数据已经覆盖全国,经国家科工局重大工程中心同意可以提供地质调查公开使用。该套数据包括了经过坐标投影的(CGCS2000)数字高程数据(SRTM),2米分辨率多源卫星影像及基本的地名、水系、道路等信息,数据每年更新多次,数据精度能够达到1:25000地形图精度,并已在全国多个行业应用。本次会议以在全国选取有代表性的11幅1:50000地质图和正在开展的1:50000地质填图的广东新丰幅作为主要测试和对比数据,分别进行了室内套合对比研究和野外实测,主要论证该卫星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可否满足1:50000地质填图的精度和信息要求等。

    与会专家在会上听取了周成虎院士所作的题为“我国陆地资源卫星发展与高分卫星影像应用”的报告、苏州中科天启遥感科技有限公司关于2米分辨率卫星影像和数字高程数据特点与精度分析的报告、广东地质调查院新丰县幅1:50000区域地质调查项目组关于使用2米分辨率卫星影像和数字高程数据进行基础地质调查的精度评价报告和地调局发展中心项目组关于公开卫星影像与数字高程数据的应用模式及试验情况的说明与演示,大家结合高分卫星在国土行业应用案例和数据产品精度验证实例,进一步了解了中国陆地资源卫星发展状况和公开卫星影像与数字高程数据。专家们审阅了相关文档以及测试与对比数据,并到新丰县幅进行了野外现场考察验证,一致认为2米分辨率卫星影像和数字高程数据具有时相新、无云遮挡、无缝拼接等特点,在野外直接使用2米及以上分辨率卫星影像和数字高程数据进行基础地质调查,具有现势性好、定位准、用途多、可视化和多维化等优点,其空间精度能够达到1:25000地形图要求,可以作为底图代替传统地形图开展基础地质调查工作,能够大大方便地质调查工作者在野外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更能极大地促进基础调查成果更广泛地为社会提供服务,改善因底图涉密导致地质调查成果社会服务受限的被动局面。

    据悉,地调局发展中心研发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可为使用公开卫星影像和数字高程数据作为1:50000基础地质调查底图开展野外地质调查提供应用技术支撑,其所支持的移动智能终端可支持大数据量遥感数据应用,并集音视频、通讯、定位、产状、信手剖面等数据采集和处理一体化,具有数据采集方便、高效和地质成果展示形式丰富等特点。针对野外地质调查的特点,通过智能空间平台可以提供地质调查智能空间服务、地理地图网络实时服务和地理地图下载离线服务,获取的地理服务信息无需用户配准和投影变换,可以直接作为背景图层应用;在野外数据采集过程中,以“位置坐标到地理位置再到地质位置”为“传感器”的信息源,实现从物理位置感知到语义地质位置感知服务模式。这些特点对于提高野外地质填图工作效率和推进地质调查成果的广泛社会化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使用公开卫星影像和数字高程数据作为1:50000基础地质...

    摘要:针对“滩宽坡缓、车船难至”的江苏潮间带,通过技术调研、设备改进、方法实践等,探索了一套适用地质调查技术,获得了多项专利,提高了工作效率,为江苏乃至全国潮间带地质工作的开展提供技术借鉴。

    1.项目概况

    潮间带是指大潮期的最高潮位和大潮期的最低潮位间的海岸,也就是海水涨至最高时所淹没的地方开始至潮水退到最低时露出水面的范围。由于受潮间带地质环境特点及调查技术难度的影响,以往地质工作处于“海陆分离”。江苏潮间带滩面宽、坡度缓,在辐射沙洲并陆段滩面宽度甚至可达30km。这些影响了调查平台的通行(车船难至),限制了水下地形测量、底质采样、综合物探和地质钻探等各项技术手段的应用。随着滩涂围垦、港口建设、工业布局等沿海开发的快速推进,以及海岸带生态文明建设,急需潮间带地质信息。2013—2014 年,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开展了 “江苏潮间带水工环地质综合调查示范”项目,旨在总结潮间带水工环地质综合调查的工作方法,为潮间带水工环地质调查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探索了一套适用于江苏潮间带地质调查技术。

    2.成果简介

    (1) 建立了三段渐进式地形测绘法,实现了潮间带地形测绘的无缝拼接。针对江苏潮间带的特点,建立了三段渐进式测绘法(表1),实现了潮间带区域的地形测量全覆盖。同时,为提高作业效率,排除滩涂养殖区对测深仪器探头影响,发明了单波束探头保护装置(专利号:ZL201220473323.9)。

     

    (2)改进了底质取样设备,改良了采样方法,提高了采样效率。在小潮低潮水线至3.0m水深线之间,由于大船无法到达,箱式取样器等采样工具无法使用。研制了配合泡沫筏或冲锋舟作业平台的火钳式泥沙取样器(专利号:ZL201220559186.0)。同时,针对柱 状取样器在铁板沙取样中的局限性,对设备进行了改装并成功应用(专利号: ZL201220559186.0)

    (3 )探索了潮间带工程地质钻探施 工方法,为后期开展潮间带地质调查提 供技术支撑。江苏潮间带作业环境宜选用100~200吨级平底驳船作为钻探平台 (图1);在潮间带高滩区域进行钻探作业时,需乘初一、十五大潮抵达,搁浅作业;根据工作区涨落潮规律,动态设计抛锚方式(四锚或六锚),保持船只方向与潮流涨落流向一致,减少潮流变化对船只稳定性的影响,并随时调节缆绳长度,以保证钻探施工安全和质量(图2); 针对粉砂质地层宜采用束节式取样器,并控制回次进尺,提高岩心采取率和岩心质量。

    (2) 尝试编制了陆海统筹的基础地质图件,为实施陆海统筹的海岸带地质 调查提供借鉴。由于海陆地质调查采用 的基准、精度等不同,影响了陆海统筹地质图件的编绘。尝试陆海测绘数据的基准转换、权重设置、数据插值、边界校验,初步编制海陆统筹的地形图。根据海岸带地貌特点及类型的划分,绘编陆海统筹地貌图。通过地层年代和沉积环境分析,探讨海陆工程地质钻孔信息
    标准化、归一化的处理方法,统一钻孔高程基准,编制陆海统筹的工程地质剖面。

    3.成果意义

    对潮间带地质调查技术方法的研究与创新,部分解决了潮间带地质工作的难题,提高了野外工作效率,降低了人员及仪器设备安全风险,将有利于促进陆海统筹地质工作的开展,为潮间带地质调查技术规程的编制提供技术支撑,为江苏乃至全国潮间带地质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海洋地质研究院 同玉茹 葛松供稿)


     

     

     

     

    创新技术方法提高潮间带地质调查工作效率